文/公元1874
带爸妈去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看完之后我爸问我,这片子没有北京也没有西雅图啊。为啥叫这个片名?我说,因为几年前拍过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图》,比较火,现在原班人马再拍,所以还叫这名字。
这个理由说完我就笑了,我爸也笑了。是啊,这个世界上拍电影的这么搞的不多吧。要是王家卫和梁朝伟拍了《重庆森林》火了,那《春光乍泄》叫《重庆森林之阿根廷春光乍泄》、《花样年华》叫《重庆森林之上海花样年华》、《2046》叫《重庆森林之2046前缘再续》,《一代宗师》叫《重庆一代宗师》……呢?
从片名就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是有着明确的商业计算:《北京遇上西雅图》很火,票房4.5亿,所以当这个组合要再拍一部爱情电影,无论它讲什么,都必须叫《北京遇上西雅图》。可偏偏这个片名里有两个明确的地理指向,如果当初取名叫《遇上》,恐怕就没这么多麻烦事了,而且还挺符合这第二集的故事,甚至比第一集还要符合。
既然是一个从片名都充满着商业计算的电影,那故事本身显然也没不商业到哪里去。
两个生活在地球不同地方的人,因为一本书认识了,成了笔友,不停写信,慢慢的熟悉、相恋,最后见面。这是个被写了无数次、被写滥了的故事,我至少看过二十个版本。不过经典的桥段不怕重复,只要写得有新意,还是会很有趣的,比如我到现在还记得,其中几个印象深刻的故事:一是倪匡写的《笔友》,讲女主角白素的表妹跟一个美国人写信交流,有了感情,想去见他,但发现对方被神秘组织控制,性命危在旦夕。主角卫斯理当然要替老婆的表妹伸张正义,凭借他的高强身手,一路和神秘组织的各路高手搏斗厮杀,成功解救那位美国人,但最后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上面人,竟然是美国军事基地的一台电脑——电脑有了感情,要“叛变”,军方当然很紧张,以为是敌对国家的间谍在搞破坏,所以才要袭击卫斯理。而结局更是让人意想不到。在这里就不剧透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吧。1985年写出这样的小说,比《黑客帝国》和《攻壳机动队》都早了很久,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还有一个是2009年的《玛丽与马克思》,讲述一个澳洲的小女孩,误打误撞的在电话黄页上找到一个美国人的通讯地址,然后和他通信二十年的故事。一个是在澳洲的小城镇上生活的姑娘,另一个是在纽约大都市里当流水线工人、患上了焦虑症的肥胖症患者,两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截然不同,因而互相支持、鼓励、吵架、和好,两人也在这二十年里经历了背叛、疾病、自杀乃至死亡……最后两人终于想见,那一幕令人感动落泪。
之所以提这两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有人批评本片写信的桥段太老套,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桥段本身是经典桥段,再过一百年都不过时,但要看创作者如何使用。上面两个故事,一个写于1985年,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动作片套路(糅合爱情、阴谋、火爆动作场面)、另一个是典型的艺术电影风格(从头到尾的旁白、缓慢的叙事、忧伤阴郁的色调)。两者都创造了不俗的阅读/影像效果,让作为读者/观众的我感到很愉悦。
至于出名一点的电影,汤姆汉克斯《电子情书》就是典型案例,而且我相信薛晓路对这部电影是取了不少“经”的。里面的主角是书店老板,主角也是靠信件传递感情,也是从一开始吵架到和好,再到慢慢认识,最后到一起。
但是——
1998年的这部好莱坞电影,就已经意识到信件让两个主角无法见面,难以表达出比较复杂的对话情绪。即便这部电影设定为两个主角在现实生活中不但认识,还是对手,不过还是将故事里的信件设定为EMAIL,所以叫“电子情书”。1998年的EMAIL,还是很新潮的。
可是到了2016年,《不二情书》(我实在不想把这部电影称为北京遇上西雅图2)里,还是靠通信。靠写信来交流感情没什么问题,但是主创明显也意识到这样无法实现过于复杂的情感交流,因而还让两个主角在脑海里创造出一个对方的形象,进而开始聊天——这就让电影产生了一个BUG。写信本身是一个缓慢、延期的交流工具,无法提一个问题很快回答,进而还根据这个回答延伸出新的问题,再解答,然后又在解答里反问,进而对方回答……电影里至少有三次出现了这种主角之间的互问互答,而这些问题和答案都和两人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是相关的。如何保证信件如此迅速的到达,又能在不同的地方却依然可以保持通信?影片里的那个书店老板不是神人,不是上帝,他只可以保证第一次确定两人的住址,却没有办法让查令街84号在两个人在澳门、拉斯维加斯和洛杉矶,都能随时保持通信不中断。
其实如果每次写信都是一个问题,然后回答,然后再反问,也是可以的,无非是多写点信,少写点字。但影片又非得让两个人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相爱,只有这么一点时间,两人得写多少封信,每封信从澳门到英国,再到洛杉矶,又得花多少时间?我相信有过海淘经历的人,大概可以推断出一年多的时间两人能写多少封。
《玛丽与马克思》里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为了让素不相识的两人能够在信件上能够随时对话,两人提的问题,做出的回答,以及反问,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不二情书》想把这么复杂的信件内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解决,其实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又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就是:微信。
是的,其实如果里面的对话情节换成微信交流,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发微信的时候在主角对面营造出一个虚拟的对方的形象,也不会像现在电影里那么突兀。但是我们的导演,当然不会这么做啦。因为——
手机打字哪有写信这么有逼格!
所以这是一部动机出发的电影。写信有格调,有艺术气息,再加上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那就必须这么干,即便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也不用。
我也赞成导演有自己的偏执,本质上所有的好电影都是因为导演的偏执才能成功,一昧的迎合只能造就没个人气质的平庸电影。但这样一来本片的第二个问题就来了——靠写信装的逼,和两人的故事对不上号。
《不二情书》其实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电影。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一个出身澳门街头,在混混和砍人里长大,爱赌博,成了赌场闻风丧胆(误)的姣爷。因为相信小白脸同学的鬼话,欠了100多万,连累了死去老爸的情妇,为了还债,跟想包养自己的老男人去了拉斯维加斯赌钱;
2.一个高中去了美国,然后生活在洛杉矶,喜欢和不同的女人睡觉,但有婚姻恐惧症的渣男罗大牛。干房地产经纪,唯利是图,看中一套老人居住的房子,千方百计想骗他们签字卖给自己,然后改造成公寓大赚一笔(此处有一个槽点请注意)
3.一对老夫妇,高级知识分子,培养的子女都有出息,全移民到了美国,连孙子都成了宇航员。于是他们也搬到了洛杉矶,买了栋大房子,和孙子儿女的感情都很好,好到过年的时候孙子能够把家里电视信号都整成自己空间站的对接,但是这孙子和儿女就是不来看他们,连过年了、住院了、补办结婚仪式等等各种需要儿女出现的时候通通不出现,因而被一个唯利是图的地产经纪钻了孔子;
这三个故事互相之间有关系吗?除了后面两个勉强有点之外,其他的并没有关系。甚至为了让后面两个有关系,还弄出了新的bug。首先洛杉矶这样的别墅居住区是不允许私自拆建之后弄成群租公寓的,罗大牛在洛杉矶干了这么多年地产经纪会不知道?我猜罗大牛是知道的,但是编剧兼导演薛晓路不知道;其次,两个老人的故事确实很感人,但这儿女连父亲出车祸住院都不来,他们还算感情好么?这完全就是为了给男主角的出场、介入老人的家庭提供一个理由而已,又是“动机出发”的编剧创作——我想让男主角做成什么事,于是就安排什么样的事发生。于是在这样的操作之下,秦沛饰演的老人的儿女,变得冷漠冰寒,面目可憎。他们也太无辜了。
对于罗大牛的婚姻恐惧症,我是认同的。如今有很多人都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天长地久,所以抗拒结婚,一辈子风流快活。而有的女人从小生活在市井当中,经历很多磨难,看中了钱的重要性,被很多男人伤害过,也不会那么相信爱情。
又一次的,基于“动机出发”,上述的两种男女人格,放在了《不二情书》的汤唯和吴秀波身上。电影花了80%的时间都在展现一个澳门赌场女混混的生活,还有洛杉矶中年帅哥的生活。一方面是糜烂物质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是古色古香的书信往来。本来在信件里有那些古诗词是挺好的,但如果想到吟诗的二位一方面刚和女人滚完床单,另一个刚决定陪老男人去国外被包养(是啊为了还债多么苦情,你也不想想你是为什么欠债的),这种对比,有点步子迈太大的。
我猜想薛晓路是知道写信这事太不接地气了,因而为了抓住年轻观众,所以把男女主角自己的故事写得那么接地气,那么三俗。但是——步子扯大了。你完全没有必要这样。《电子情书》里汤姆汉克斯也没骗孤寡老人的房子,梅格·瑞恩也没和华尔街的富豪打炮啊?人家拍出来不也挺好看,挺让人觉得舒服的么?为什么非得觉得搞一些一夜情、包养、赌博、黑帮、砍人之类的桥段,才算接地气,才算真实,才算生活呢?
所以我看这部电影,很难投入,也很难感动。明明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为了逼格,不要——所以微信变成写信;明明可以踏实讲一个笔友的故事,为了“接地气”,不要——本来如果是微信/whatapp/Line,就不用这样了;明明老人那段戏很感人,但我想到他的儿女和孙子,就觉得故事很诡异——这两位为美国航天事业培养出优秀儿女的老人家,被编剧活生生的弄得虚伪和面目可憎。
再加上这个标题——本来就是一部《不二情书》。为了商业,为了吸引观众,为了票房,为了赚钱,被硬生生的加上北京和西雅图。《洛杉矶遇上澳门又遇上拉斯维加斯再遇上秭归最后在伦敦相遇》……导演也是赌气,全球拍了一圈,哪都去了,就他妈不拍北京和西雅图。
哎~
最后:以我这十二年来,在北京、武汉、贵州、上海、珠海、香港等地找房子的过程里,和房产经纪接触的经验来看,这个世界上只有故事前半段的吴秀波,绝对不会出现后半段“良心发现不赚钱纯陪玩谈人生理想”的吴秀波,请大家注意甄别。
最最后:以我这五年来,在北京、澳门、洛杉矶的赌场里玩德州扑克的经验,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存在汤唯这样的赌场经理,绝对不存在,绝对不存在。
千万不要被外表骗了!(T_T)
带爸妈去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看完之后我爸问我,这片子没有北京也没有西雅图啊。为啥叫这个片名?我说,因为几年前拍过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图》,比较火,现在原班人马再拍,所以还叫这名字。
这个理由说完我就笑了,我爸也笑了。是啊,这个世界上拍电影的这么搞的不多吧。要是王家卫和梁朝伟拍了《重庆森林》火了,那《春光乍泄》叫《重庆森林之阿根廷春光乍泄》、《花样年华》叫《重庆森林之上海花样年华》、《2046》叫《重庆森林之2046前缘再续》,《一代宗师》叫《重庆一代宗师》……呢?
从片名就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是有着明确的商业计算:《北京遇上西雅图》很火,票房4.5亿,所以当这个组合要再拍一部爱情电影,无论它讲什么,都必须叫《北京遇上西雅图》。可偏偏这个片名里有两个明确的地理指向,如果当初取名叫《遇上》,恐怕就没这么多麻烦事了,而且还挺符合这第二集的故事,甚至比第一集还要符合。
既然是一个从片名都充满着商业计算的电影,那故事本身显然也没不商业到哪里去。
两个生活在地球不同地方的人,因为一本书认识了,成了笔友,不停写信,慢慢的熟悉、相恋,最后见面。这是个被写了无数次、被写滥了的故事,我至少看过二十个版本。不过经典的桥段不怕重复,只要写得有新意,还是会很有趣的,比如我到现在还记得,其中几个印象深刻的故事:一是倪匡写的《笔友》,讲女主角白素的表妹跟一个美国人写信交流,有了感情,想去见他,但发现对方被神秘组织控制,性命危在旦夕。主角卫斯理当然要替老婆的表妹伸张正义,凭借他的高强身手,一路和神秘组织的各路高手搏斗厮杀,成功解救那位美国人,但最后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上面人,竟然是美国军事基地的一台电脑——电脑有了感情,要“叛变”,军方当然很紧张,以为是敌对国家的间谍在搞破坏,所以才要袭击卫斯理。而结局更是让人意想不到。在这里就不剧透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吧。1985年写出这样的小说,比《黑客帝国》和《攻壳机动队》都早了很久,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还有一个是2009年的《玛丽与马克思》,讲述一个澳洲的小女孩,误打误撞的在电话黄页上找到一个美国人的通讯地址,然后和他通信二十年的故事。一个是在澳洲的小城镇上生活的姑娘,另一个是在纽约大都市里当流水线工人、患上了焦虑症的肥胖症患者,两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截然不同,因而互相支持、鼓励、吵架、和好,两人也在这二十年里经历了背叛、疾病、自杀乃至死亡……最后两人终于想见,那一幕令人感动落泪。
之所以提这两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有人批评本片写信的桥段太老套,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桥段本身是经典桥段,再过一百年都不过时,但要看创作者如何使用。上面两个故事,一个写于1985年,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动作片套路(糅合爱情、阴谋、火爆动作场面)、另一个是典型的艺术电影风格(从头到尾的旁白、缓慢的叙事、忧伤阴郁的色调)。两者都创造了不俗的阅读/影像效果,让作为读者/观众的我感到很愉悦。
至于出名一点的电影,汤姆汉克斯《电子情书》就是典型案例,而且我相信薛晓路对这部电影是取了不少“经”的。里面的主角是书店老板,主角也是靠信件传递感情,也是从一开始吵架到和好,再到慢慢认识,最后到一起。
但是——
1998年的这部好莱坞电影,就已经意识到信件让两个主角无法见面,难以表达出比较复杂的对话情绪。即便这部电影设定为两个主角在现实生活中不但认识,还是对手,不过还是将故事里的信件设定为EMAIL,所以叫“电子情书”。1998年的EMAIL,还是很新潮的。
可是到了2016年,《不二情书》(我实在不想把这部电影称为北京遇上西雅图2)里,还是靠通信。靠写信来交流感情没什么问题,但是主创明显也意识到这样无法实现过于复杂的情感交流,因而还让两个主角在脑海里创造出一个对方的形象,进而开始聊天——这就让电影产生了一个BUG。写信本身是一个缓慢、延期的交流工具,无法提一个问题很快回答,进而还根据这个回答延伸出新的问题,再解答,然后又在解答里反问,进而对方回答……电影里至少有三次出现了这种主角之间的互问互答,而这些问题和答案都和两人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是相关的。如何保证信件如此迅速的到达,又能在不同的地方却依然可以保持通信?影片里的那个书店老板不是神人,不是上帝,他只可以保证第一次确定两人的住址,却没有办法让查令街84号在两个人在澳门、拉斯维加斯和洛杉矶,都能随时保持通信不中断。
其实如果每次写信都是一个问题,然后回答,然后再反问,也是可以的,无非是多写点信,少写点字。但影片又非得让两个人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相爱,只有这么一点时间,两人得写多少封信,每封信从澳门到英国,再到洛杉矶,又得花多少时间?我相信有过海淘经历的人,大概可以推断出一年多的时间两人能写多少封。
《玛丽与马克思》里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为了让素不相识的两人能够在信件上能够随时对话,两人提的问题,做出的回答,以及反问,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不二情书》想把这么复杂的信件内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解决,其实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又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就是:微信。
是的,其实如果里面的对话情节换成微信交流,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发微信的时候在主角对面营造出一个虚拟的对方的形象,也不会像现在电影里那么突兀。但是我们的导演,当然不会这么做啦。因为——
手机打字哪有写信这么有逼格!
所以这是一部动机出发的电影。写信有格调,有艺术气息,再加上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那就必须这么干,即便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也不用。
我也赞成导演有自己的偏执,本质上所有的好电影都是因为导演的偏执才能成功,一昧的迎合只能造就没个人气质的平庸电影。但这样一来本片的第二个问题就来了——靠写信装的逼,和两人的故事对不上号。
《不二情书》其实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电影。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一个出身澳门街头,在混混和砍人里长大,爱赌博,成了赌场闻风丧胆(误)的姣爷。因为相信小白脸同学的鬼话,欠了100多万,连累了死去老爸的情妇,为了还债,跟想包养自己的老男人去了拉斯维加斯赌钱;
2.一个高中去了美国,然后生活在洛杉矶,喜欢和不同的女人睡觉,但有婚姻恐惧症的渣男罗大牛。干房地产经纪,唯利是图,看中一套老人居住的房子,千方百计想骗他们签字卖给自己,然后改造成公寓大赚一笔(此处有一个槽点请注意)
3.一对老夫妇,高级知识分子,培养的子女都有出息,全移民到了美国,连孙子都成了宇航员。于是他们也搬到了洛杉矶,买了栋大房子,和孙子儿女的感情都很好,好到过年的时候孙子能够把家里电视信号都整成自己空间站的对接,但是这孙子和儿女就是不来看他们,连过年了、住院了、补办结婚仪式等等各种需要儿女出现的时候通通不出现,因而被一个唯利是图的地产经纪钻了孔子;
这三个故事互相之间有关系吗?除了后面两个勉强有点之外,其他的并没有关系。甚至为了让后面两个有关系,还弄出了新的bug。首先洛杉矶这样的别墅居住区是不允许私自拆建之后弄成群租公寓的,罗大牛在洛杉矶干了这么多年地产经纪会不知道?我猜罗大牛是知道的,但是编剧兼导演薛晓路不知道;其次,两个老人的故事确实很感人,但这儿女连父亲出车祸住院都不来,他们还算感情好么?这完全就是为了给男主角的出场、介入老人的家庭提供一个理由而已,又是“动机出发”的编剧创作——我想让男主角做成什么事,于是就安排什么样的事发生。于是在这样的操作之下,秦沛饰演的老人的儿女,变得冷漠冰寒,面目可憎。他们也太无辜了。
对于罗大牛的婚姻恐惧症,我是认同的。如今有很多人都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天长地久,所以抗拒结婚,一辈子风流快活。而有的女人从小生活在市井当中,经历很多磨难,看中了钱的重要性,被很多男人伤害过,也不会那么相信爱情。
又一次的,基于“动机出发”,上述的两种男女人格,放在了《不二情书》的汤唯和吴秀波身上。电影花了80%的时间都在展现一个澳门赌场女混混的生活,还有洛杉矶中年帅哥的生活。一方面是糜烂物质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是古色古香的书信往来。本来在信件里有那些古诗词是挺好的,但如果想到吟诗的二位一方面刚和女人滚完床单,另一个刚决定陪老男人去国外被包养(是啊为了还债多么苦情,你也不想想你是为什么欠债的),这种对比,有点步子迈太大的。
我猜想薛晓路是知道写信这事太不接地气了,因而为了抓住年轻观众,所以把男女主角自己的故事写得那么接地气,那么三俗。但是——步子扯大了。你完全没有必要这样。《电子情书》里汤姆汉克斯也没骗孤寡老人的房子,梅格·瑞恩也没和华尔街的富豪打炮啊?人家拍出来不也挺好看,挺让人觉得舒服的么?为什么非得觉得搞一些一夜情、包养、赌博、黑帮、砍人之类的桥段,才算接地气,才算真实,才算生活呢?
所以我看这部电影,很难投入,也很难感动。明明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为了逼格,不要——所以微信变成写信;明明可以踏实讲一个笔友的故事,为了“接地气”,不要——本来如果是微信/whatapp/Line,就不用这样了;明明老人那段戏很感人,但我想到他的儿女和孙子,就觉得故事很诡异——这两位为美国航天事业培养出优秀儿女的老人家,被编剧活生生的弄得虚伪和面目可憎。
再加上这个标题——本来就是一部《不二情书》。为了商业,为了吸引观众,为了票房,为了赚钱,被硬生生的加上北京和西雅图。《洛杉矶遇上澳门又遇上拉斯维加斯再遇上秭归最后在伦敦相遇》……导演也是赌气,全球拍了一圈,哪都去了,就他妈不拍北京和西雅图。
哎~
最后:以我这十二年来,在北京、武汉、贵州、上海、珠海、香港等地找房子的过程里,和房产经纪接触的经验来看,这个世界上只有故事前半段的吴秀波,绝对不会出现后半段“良心发现不赚钱纯陪玩谈人生理想”的吴秀波,请大家注意甄别。
最最后:以我这五年来,在北京、澳门、洛杉矶的赌场里玩德州扑克的经验,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存在汤唯这样的赌场经理,绝对不存在,绝对不存在。
千万不要被外表骗了!(T_T)
文 / 赤叶青枫
外国影史上,讲述异地陌生男女之间因书信结缘的浪漫电影佳作不乏其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根据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同名书籍改编的《查令十字街84号》以及在豆瓣上被无数文青追捧的粘土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而此类题材的电影作品之前在华语影坛却并不多见,直到近期由女导演薛晓路编剧并执导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以下简称为《北西2》)的问世才令许多人较为惊喜地发现,终于有这样一部华语电影来讲述分隔两地的中国异性笔友之间的浪漫情缘。
这是一个以书为证,以信为媒的有趣故事,而且其中涉及的那书正是《查令十字街84号》:姣爷是一个赌运不佳的澳门赌场公关,因为心情不好,而将手边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按书名地址赌气寄出,不料因此与远在洛杉矶的华人房地产经纪人Daniel(中文名为大牛)阴差阳错之间成了书信笔友。而在频繁的书信往来的过程中,他们人生各有各的跌宕与波折,两人也在拉斯维加斯、伦敦等地数次擦身而过,多番兜兜转转之后,终换来一见钟情。
《北西2》拍得很美,片中无论是异国他乡的风景,还是远隔万里心有灵犀的男神女神,都甚是夺人眼球,而且台词犀利,金句频出,既有对当下速食爱情观及性关系的一针见血的调侃,也有各自独到的人生感悟,而诸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多句古诗词的巧妙引用和“去国还乡,满目萧然”这类言简意赅、颇具古风的对白亦借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古典隽永为片中身处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高科技时代的男女主人公选择传统书写书信联系这一复古沟通方式平添了几分东方独有的婉约寂寥的意境之美。
另外,相较于《查令十字街84号》中男女主人公那无关风月、历久弥新的真挚友情以及《玛丽和马克思》中一老一少那超越世俗中友情、爱情与亲情的感人深情,《北西2》中涉及的情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所理解。毕竟,这是一个商业化包装的主流爱情故事,而且虽然其剧情、人物角色等都是全新的,但不管这样,名义上它是3年前华语爱情片年度佳作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续集,再加上核心主创也还是“薛晓路+汤唯+吴秀波”的铁三角组合,故而“爱情”无疑是本片中最抢眼以及最具噱头的元素之一。
不过,等你看完全片后却可能意外的发现,片中汤唯和吴秀波这对国民CP的跨国恋情固然浪漫,但感人程度却远不及秦沛和吴彦姝饰演的华裔老夫妻70年相濡以沫的风雨夫妻情那般赚人热泪,倒是二人最终成功相见前各自的人生路上那如流亡一般的一路跌跌撞撞和绝境求生更令人唏嘘感慨。换而言之,影片看似主要说的是爱情,但其实爱情不过是本片一个华丽的注脚或外壳,导演真正想展现和探讨的,是人生。
无论姣爷还是Daniel,他们都是新一代的境外移民一族。虽然看似已经分别融入到了各自当地的生活环境之中,连语言都已流畅的本土化,但内心深处依然充满了茫然困顿的漂泊之感,他们都渴望真正的稳定和回归初心,可过往的曲折经历和残酷的现实早已让他们伤痕累累,疲惫不堪。
一个是单亲家庭长大,年幼时烂赌鬼父亲就没有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出了事还需要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小女生持刀相救,长大以后遇到的男人从学霸到土豪再到诗人,每每欲付真心时,结果却发现一个个都并非自己的良人;一个从小家庭破裂,父母离异,14岁就只身前往美国求学,长大后习惯于职场的不择手段,情场的游戏花丛,看似混得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实则对人缺乏信赖,对婚姻充满怀疑,一度“爱无能”……他们表面上都是善于逢场作戏的投机主义者实际上同是天涯沦落人,机缘巧合下不吵不相识,之后交心相知,彼此难免惺惺相惜。书信往来时,袒露心事及劝诫宽慰对方的过程实则亦是救赎和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因此,当这样的两个人最终金风玉露一相逢,自然胜却人间无数。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阅尽千帆终执手,此心安处是吾乡。
有幸在朋友的邀约下,在清华看了首映。结尾的主创人员采访环节,导演薛晓璐聊起感悟和拍片历程数度哽咽。从诚意的角度,主创们绝对用了心。影片结构,叙述方式,画面质感,支线设置,全都透着“我想把这件事er玩出花活来”的决心和态度。至于呈现效果。。。今天北京的天特别好,天可蓝了,你看到了吗?
1 《北西1》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评论《北西2》以前,先说说《北西1》。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豆瓣上有32万人标记看过(做个对比华语票房冠军《美人鱼》有26万人标记看过)。我自己在电影院看过一遍,在跨洋飞机上看过一遍。身边更有一个疯狂影迷去电影院看了三遍。我们为什么这么爱《北西1》?
抛个观点,《北西1》赢在创造了一个华语电影的崭新类型——中产爱情片。
在《北西1》之前,我们看得到的爱情电影是这么几类:革命史诗tie爱情电影,《红河谷》《云水谣》;古装tie爱情电影《剑蝶》;京味喜剧tie爱情电影《甲方乙方》;风光片tie爱情电影《非诚勿扰》;都市小妞tie电影《非常完美》;职场励志tie爱情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虽然完成度不一样,但是这些片子都是用一种生活状态去tie一段爱情。仔细想想对于会在大银幕前看电影的观众们,是不是少了非常重要的什么?
少了这么一类:生活富足体面,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生活情趣,但又没能挥金如土的中产们,怎么谈恋爱?他们的生活状态什么样?爱情在他们的生活里会碰撞出什么造型的火花?
想想《北西1》聊了些什么?赴美产子,拉拉代孕,400万买西雅图别墅,小三和美漂精英的跌宕起伏。如果你在北京上海CBD写字楼的吸烟室里稍微转转,随便听几个对话,就会知道,这几个话题有多接地气。而且别的电影还没来得及染指,所以接的还是那新鲜热乎的地气。
选题就已经赢了,更加分的是电影的完成度非常不错,西雅图和纽约的洋气街景,恰到好处的异国漂泊感,精致有品位的室内陈设,张弛有度的节奏,不俗不low的笑料,气质不俗的两位主演。
它的商业成功,简直水到渠成。
几乎没有人从技术上挑这部电影的毛病,唯一的诟病是:三观不正。。。
汤唯饰演的小三,青春美貌就算了,作为小三届的战斗机,她居然单枪匹马达成了三项小三届的最高成就:生出儿子站稳脚跟,挤下正房嫁入豪门,洗尽铅华收获真爱。而且在导演和汤唯的加持下,她的姿势及其可恶,这么一个狐狸精,居然看起来敢爱敢恨真性情,路人甲乙丙丁们还挺喜欢她……
OMG,我仿佛听到全天下的大奶捂住自己男友/老公的耳朵,大声咆哮:小三凭什么大团圆?!?!这个世界怎么了?!说好的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呢?!三观不正啊!!!
这恰恰是电影多了一点争议和深度的地方。
好的故事并不需要一个道德完美的角色,而是需要一个魅力强大的角色。(客观想一想《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都做过些啥)电影仅仅借汤唯的脸展示了现实,现实就是:文佳佳这样漂亮,情商高,看起来真诚,拥有强大恋爱技能的女性,她有能力在爱情的角逐中,攻城略地,见佛杀佛。哪怕她做的事情不那么道德。
2 北西2的尝试与大失控
严格意义上来讲,《北西2》和《北西1》在剧情上,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它们拥有同样的导演,同样的主演,本片与《北西1》的风格气质一脉相承。这次剧情里赴美购置学区房,反复强调的15万美元家庭收入中位数,培养了一家子医生律师名校生的老年夫妇,澳门拉斯维加斯赌钱/结婚剧情设置,依然是独树一帜的中产爱情片。从这个角度说,导演对于生活的细节把握非常敏感准确,这让文艺到在天上飘飘荡荡的剧情和独白,居然依然接着地气。角色都扎根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感所追求,才经得起推敲。
所以,即使《北西2》里没有第一部中的任何角色,甚至没出现北京/西雅图,但北西2不算是打着一代的金字招牌骗钱,两部同一条生产线上下来的作品,类型相同,神韵相通。
用点评达人谷阿莫的话说,爱情电影,就是交往,分手,复合,结婚生子。(OS:全TM是套路)我之前写过一篇日志《爱情喜剧八股文》也是这个意思。绝大多数的爱情电影只能在保持这个骨架的基础上,换人设,换演员,点缀笑料,促和不同的化学反应。甚至包括第一部。
这样一对比,《北西2》的叙事结构特别有追求。汤唯和波叔各自有独立的故事线,汤唯忙着整理自己破碎的人生,波叔忙着平衡情义与金钱,中间靠着一个神奇的媒介交换书信,完成互动。一直到故事的结尾,互为笔友一年多的两人终于在伦敦见面。直接客串了一把《向左走向右走》的大结局。
听到这个故事结构有没有倒吸一口冷气?这个叙事方法非常走钢索。
男女主角在通信一年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侣互动,甚至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这与2010年代的生活方式太脱节。可以感受到导演在借很多角色的口,呼唤现代社会中的传统的回归(我复习了很多中学生古诗词),心灵回归。但是,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耐心谈这样的恋爱呢?交换书信诶???
在影片观看过程中,看到汤女神和波叔一次次的焦急等待对方的回信,我一次次在心中浮现出问号:你,俩,为,啥,就,不,能,交,换,个,微,信,呢?交换个电子邮箱也好啊。影片放在十五年前,绝对是合格的剧本,放在现今,非要逼观众去融入这么复古的恋爱方式,太难。难以唤起大众的共情。如果导演真想复古,至少应该把双方不顾各自牵肠挂肚也要作天作地坚持通信的动机给说圆了。
更要命的事,两边叙事的来回切换,把整个故事陷入了昏昏欲睡节奏。商业电影在叙事中居然完全无视观众肾上腺激素分泌的轻重缓急,使得整个故事像是汤女神和波叔用美好的声音念了两小时剧本。
演员的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也帮不上忙。两个笔友只能把对方当成树洞,这种状况下无法构建双方之间的戏剧矛盾。他俩的爱情,看起来特别不可信,不打动人。
相对应的是,配角们拥有非常饱满的剧情。惠英红,秦沛,吴彦姝贡献了最大亮点。
惠英红善待已故前男友的女儿汤唯,用最大的努力包容和张罗着一个破碎的家。身在赌场时,她的眼神里尽是老江湖的犀利;被债主逼门时,她的一滴泪,凝结了这个人物艰辛生活中的所有委屈。几下子就立住了人物。
秦沛和吴彦姝饰演的老夫妻,子孙满堂但晚年寂寞。一场婚礼戏,赚足了眼泪,秦沛的台词功力,不露声色的摧哭了半个影院的人。吴彦姝更是用80岁的高龄,演活了少女的娇羞,让我们相信,她依然是当年秦沛用十头驴迎回的那个小妹。想想现在一群当红小花们顶着如花容颜,居然都没这种少女感。我不禁长叹:爷爷奶奶,你们给我们演个番外吧?
虽然影片确实诸多不足,但这部电影不能算烂片,毕竟我在里面看到了太多的诚意。如果一开始就奔着钱去,那《北2》有着太多捷径可走。但导演为了更高层的风景,偏偏选了一条更艰难的路。她跌倒了,我不会嘲笑她。
导演是个聪明的导演,不管是《北1》还是《北2》,她都贡献了非常多佳句,催泪点也毫不廉价。但对《北2》来说,已经选了高难度叙事的基础上,还填充了这么多与主题无关又节奏失控的内容,像是个笨拙的巨人,丧失了灵动的生命力。
导演的聪明之处还体现于,她非常擅长借鉴。汤唯和吴秀波这对组合的气质,像极了《真情假爱》里的凯瑟琳泽塔琼斯和乔治克鲁尼。男女主角分线叙事的结构,非常像前作里反复致敬的《西雅图未眠夜》。而中产爱情片这个思路,与90年代茱莉亚罗伯茨,梅格瑞恩,桑德拉布洛克的招牌喜剧非常接近。照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凭借导演的扎实功力,还是可以期待这个系列会越来越好。
3 她们为什么爱吴秀波?她们爱那个一切都刚刚好的中产大叔
说回两个主角,汤女神在本片的表演不时掉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怀孕的缘故,好几个大破绽,让我震惊。这真的是多次入围金马金像的汤唯吗?结尾处,她与波叔相逢时捂嘴含泪的镜头,做作到我都可以感受到四周无声的白眼。
她的精彩依然在那种眼波流转中,似有似无的难言心事。但只要是突破这个安全区的表演,大多处于不自然,或者失控的状态。
相对而言,吴秀波要占优势。因为他根本不需要演。这种角色他太轻车熟路了。
时下最流行的征婚条件,男性来说,最好有这么几条:身高175以上,颜值过关有气质,穿着有品位,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的收入,有房产,脾气温和,又偶尔男子气,有一定生活情趣。每一条都不难,合在一起就太难了。
但如果我们来仔细想想,什么样的人会符合这个条件?一线城市的中产。职业最好是金融,医疗,律师。从小城市生活,不缺世面,一路名校读下来,八成还是海龟。这就是进入婚恋状态的女青年们在苦苦寻觅的那一种对象:对比穷小伙子,他们有体面稳定的生活;对比土豪,他们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对比权贵豪门,他们知冷知热,不会把感情当成用钱打发的交易。
爱情电影的女主角肩负的任务是,让女性观众觉得自己想成为她,或者就是她。男主角的任务是,让女性观众爱上他。每一位打动人心的男主角,靠的绝不仅仅是你看得到颜值性格撩妹技巧,还有在你潜意识里他的举手投足所暗示的整个生活方式。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线城市的中产们已经渐渐发展壮大,爱情电影在呼唤这么一位中产情人。他不大富大贵,但有充分的物质生活,有相对充裕的精力投入感情,有品位会打扮自己保持身材,有凭智商吃饭的体面工作,他代表了市民出身,凭借自身努力,一个男性所能达到的最佳稳态。
现下的男演员,小鲜肉们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迭代老公届,相对应的是,大叔市场现在欣欣向荣。陈道明是知识分子气质,就是缺点烟火味;张嘉译是体制内官员,就是不够洋气;孙红雷是黑道大叔,呃。。。想和颜王谈恋爱吗?
按泥卫(anyway),吴秀波太适合拉出来胜任中产精英这一类型的角色了。他显然也很清楚这一点,站稳了这个风口:去翻一翻他近年演的片子,《北1》里,他演阜外医院王牌心脏医生,《离婚律师》里,他演律师,《北2》里,他演加州Top10的房产经纪人。如果再加一个银行家,他差不多可以集齐中产男神的所有职业选项。
虽然得承认,演技的角度,他不算最强,但是合适就是最好的,不是吗?蓝眼睛米奇——休格兰特,演了一辈子爱情喜剧,但也不妨碍我们义无反顾地爱上那个面对女神会脸红结巴的可爱男人。
——本文始发于南都娱乐周刊《关于北西2和吴秀波:“中产爱情”的新思路》
1 《北西1》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评论《北西2》以前,先说说《北西1》。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豆瓣上有32万人标记看过(做个对比华语票房冠军《美人鱼》有26万人标记看过)。我自己在电影院看过一遍,在跨洋飞机上看过一遍。身边更有一个疯狂影迷去电影院看了三遍。我们为什么这么爱《北西1》?
抛个观点,《北西1》赢在创造了一个华语电影的崭新类型——中产爱情片。
在《北西1》之前,我们看得到的爱情电影是这么几类:革命史诗tie爱情电影,《红河谷》《云水谣》;古装tie爱情电影《剑蝶》;京味喜剧tie爱情电影《甲方乙方》;风光片tie爱情电影《非诚勿扰》;都市小妞tie电影《非常完美》;职场励志tie爱情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虽然完成度不一样,但是这些片子都是用一种生活状态去tie一段爱情。仔细想想对于会在大银幕前看电影的观众们,是不是少了非常重要的什么?
少了这么一类:生活富足体面,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生活情趣,但又没能挥金如土的中产们,怎么谈恋爱?他们的生活状态什么样?爱情在他们的生活里会碰撞出什么造型的火花?
想想《北西1》聊了些什么?赴美产子,拉拉代孕,400万买西雅图别墅,小三和美漂精英的跌宕起伏。如果你在北京上海CBD写字楼的吸烟室里稍微转转,随便听几个对话,就会知道,这几个话题有多接地气。而且别的电影还没来得及染指,所以接的还是那新鲜热乎的地气。
选题就已经赢了,更加分的是电影的完成度非常不错,西雅图和纽约的洋气街景,恰到好处的异国漂泊感,精致有品位的室内陈设,张弛有度的节奏,不俗不low的笑料,气质不俗的两位主演。
它的商业成功,简直水到渠成。
几乎没有人从技术上挑这部电影的毛病,唯一的诟病是:三观不正。。。
汤唯饰演的小三,青春美貌就算了,作为小三届的战斗机,她居然单枪匹马达成了三项小三届的最高成就:生出儿子站稳脚跟,挤下正房嫁入豪门,洗尽铅华收获真爱。而且在导演和汤唯的加持下,她的姿势及其可恶,这么一个狐狸精,居然看起来敢爱敢恨真性情,路人甲乙丙丁们还挺喜欢她……
OMG,我仿佛听到全天下的大奶捂住自己男友/老公的耳朵,大声咆哮:小三凭什么大团圆?!?!这个世界怎么了?!说好的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呢?!三观不正啊!!!
这恰恰是电影多了一点争议和深度的地方。
好的故事并不需要一个道德完美的角色,而是需要一个魅力强大的角色。(客观想一想《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都做过些啥)电影仅仅借汤唯的脸展示了现实,现实就是:文佳佳这样漂亮,情商高,看起来真诚,拥有强大恋爱技能的女性,她有能力在爱情的角逐中,攻城略地,见佛杀佛。哪怕她做的事情不那么道德。
2 北西2的尝试与大失控
严格意义上来讲,《北西2》和《北西1》在剧情上,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它们拥有同样的导演,同样的主演,本片与《北西1》的风格气质一脉相承。这次剧情里赴美购置学区房,反复强调的15万美元家庭收入中位数,培养了一家子医生律师名校生的老年夫妇,澳门拉斯维加斯赌钱/结婚剧情设置,依然是独树一帜的中产爱情片。从这个角度说,导演对于生活的细节把握非常敏感准确,这让文艺到在天上飘飘荡荡的剧情和独白,居然依然接着地气。角色都扎根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感所追求,才经得起推敲。
所以,即使《北西2》里没有第一部中的任何角色,甚至没出现北京/西雅图,但北西2不算是打着一代的金字招牌骗钱,两部同一条生产线上下来的作品,类型相同,神韵相通。
用点评达人谷阿莫的话说,爱情电影,就是交往,分手,复合,结婚生子。(OS:全TM是套路)我之前写过一篇日志《爱情喜剧八股文》也是这个意思。绝大多数的爱情电影只能在保持这个骨架的基础上,换人设,换演员,点缀笑料,促和不同的化学反应。甚至包括第一部。
这样一对比,《北西2》的叙事结构特别有追求。汤唯和波叔各自有独立的故事线,汤唯忙着整理自己破碎的人生,波叔忙着平衡情义与金钱,中间靠着一个神奇的媒介交换书信,完成互动。一直到故事的结尾,互为笔友一年多的两人终于在伦敦见面。直接客串了一把《向左走向右走》的大结局。
听到这个故事结构有没有倒吸一口冷气?这个叙事方法非常走钢索。
男女主角在通信一年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侣互动,甚至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这与2010年代的生活方式太脱节。可以感受到导演在借很多角色的口,呼唤现代社会中的传统的回归(我复习了很多中学生古诗词),心灵回归。但是,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耐心谈这样的恋爱呢?交换书信诶???
在影片观看过程中,看到汤女神和波叔一次次的焦急等待对方的回信,我一次次在心中浮现出问号:你,俩,为,啥,就,不,能,交,换,个,微,信,呢?交换个电子邮箱也好啊。影片放在十五年前,绝对是合格的剧本,放在现今,非要逼观众去融入这么复古的恋爱方式,太难。难以唤起大众的共情。如果导演真想复古,至少应该把双方不顾各自牵肠挂肚也要作天作地坚持通信的动机给说圆了。
更要命的事,两边叙事的来回切换,把整个故事陷入了昏昏欲睡节奏。商业电影在叙事中居然完全无视观众肾上腺激素分泌的轻重缓急,使得整个故事像是汤女神和波叔用美好的声音念了两小时剧本。
演员的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也帮不上忙。两个笔友只能把对方当成树洞,这种状况下无法构建双方之间的戏剧矛盾。他俩的爱情,看起来特别不可信,不打动人。
相对应的是,配角们拥有非常饱满的剧情。惠英红,秦沛,吴彦姝贡献了最大亮点。
惠英红善待已故前男友的女儿汤唯,用最大的努力包容和张罗着一个破碎的家。身在赌场时,她的眼神里尽是老江湖的犀利;被债主逼门时,她的一滴泪,凝结了这个人物艰辛生活中的所有委屈。几下子就立住了人物。
秦沛和吴彦姝饰演的老夫妻,子孙满堂但晚年寂寞。一场婚礼戏,赚足了眼泪,秦沛的台词功力,不露声色的摧哭了半个影院的人。吴彦姝更是用80岁的高龄,演活了少女的娇羞,让我们相信,她依然是当年秦沛用十头驴迎回的那个小妹。想想现在一群当红小花们顶着如花容颜,居然都没这种少女感。我不禁长叹:爷爷奶奶,你们给我们演个番外吧?
虽然影片确实诸多不足,但这部电影不能算烂片,毕竟我在里面看到了太多的诚意。如果一开始就奔着钱去,那《北2》有着太多捷径可走。但导演为了更高层的风景,偏偏选了一条更艰难的路。她跌倒了,我不会嘲笑她。
导演是个聪明的导演,不管是《北1》还是《北2》,她都贡献了非常多佳句,催泪点也毫不廉价。但对《北2》来说,已经选了高难度叙事的基础上,还填充了这么多与主题无关又节奏失控的内容,像是个笨拙的巨人,丧失了灵动的生命力。
导演的聪明之处还体现于,她非常擅长借鉴。汤唯和吴秀波这对组合的气质,像极了《真情假爱》里的凯瑟琳泽塔琼斯和乔治克鲁尼。男女主角分线叙事的结构,非常像前作里反复致敬的《西雅图未眠夜》。而中产爱情片这个思路,与90年代茱莉亚罗伯茨,梅格瑞恩,桑德拉布洛克的招牌喜剧非常接近。照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凭借导演的扎实功力,还是可以期待这个系列会越来越好。
3 她们为什么爱吴秀波?她们爱那个一切都刚刚好的中产大叔
说回两个主角,汤女神在本片的表演不时掉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怀孕的缘故,好几个大破绽,让我震惊。这真的是多次入围金马金像的汤唯吗?结尾处,她与波叔相逢时捂嘴含泪的镜头,做作到我都可以感受到四周无声的白眼。
她的精彩依然在那种眼波流转中,似有似无的难言心事。但只要是突破这个安全区的表演,大多处于不自然,或者失控的状态。
相对而言,吴秀波要占优势。因为他根本不需要演。这种角色他太轻车熟路了。
时下最流行的征婚条件,男性来说,最好有这么几条:身高175以上,颜值过关有气质,穿着有品位,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的收入,有房产,脾气温和,又偶尔男子气,有一定生活情趣。每一条都不难,合在一起就太难了。
但如果我们来仔细想想,什么样的人会符合这个条件?一线城市的中产。职业最好是金融,医疗,律师。从小城市生活,不缺世面,一路名校读下来,八成还是海龟。这就是进入婚恋状态的女青年们在苦苦寻觅的那一种对象:对比穷小伙子,他们有体面稳定的生活;对比土豪,他们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对比权贵豪门,他们知冷知热,不会把感情当成用钱打发的交易。
爱情电影的女主角肩负的任务是,让女性观众觉得自己想成为她,或者就是她。男主角的任务是,让女性观众爱上他。每一位打动人心的男主角,靠的绝不仅仅是你看得到颜值性格撩妹技巧,还有在你潜意识里他的举手投足所暗示的整个生活方式。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线城市的中产们已经渐渐发展壮大,爱情电影在呼唤这么一位中产情人。他不大富大贵,但有充分的物质生活,有相对充裕的精力投入感情,有品位会打扮自己保持身材,有凭智商吃饭的体面工作,他代表了市民出身,凭借自身努力,一个男性所能达到的最佳稳态。
现下的男演员,小鲜肉们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迭代老公届,相对应的是,大叔市场现在欣欣向荣。陈道明是知识分子气质,就是缺点烟火味;张嘉译是体制内官员,就是不够洋气;孙红雷是黑道大叔,呃。。。想和颜王谈恋爱吗?
按泥卫(anyway),吴秀波太适合拉出来胜任中产精英这一类型的角色了。他显然也很清楚这一点,站稳了这个风口:去翻一翻他近年演的片子,《北1》里,他演阜外医院王牌心脏医生,《离婚律师》里,他演律师,《北2》里,他演加州Top10的房产经纪人。如果再加一个银行家,他差不多可以集齐中产男神的所有职业选项。
虽然得承认,演技的角度,他不算最强,但是合适就是最好的,不是吗?蓝眼睛米奇——休格兰特,演了一辈子爱情喜剧,但也不妨碍我们义无反顾地爱上那个面对女神会脸红结巴的可爱男人。
——本文始发于南都娱乐周刊《关于北西2和吴秀波:“中产爱情”的新思路》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