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 马里奥·普佐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 阿尔·帕西诺 / 黛安·基顿 / 塔莉娅·夏尔 / 安迪·加西亚 / 埃里·瓦拉赫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意大利语 / 德语 / 拉丁语
上映日期: 1990-12-25(美国)
片长: 170分钟
又名: 教父第三集 / 教父 III
IMDb链接: tt0099674
编剧: 马里奥·普佐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 阿尔·帕西诺 / 黛安·基顿 / 塔莉娅·夏尔 / 安迪·加西亚 / 埃里·瓦拉赫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意大利语 / 德语 / 拉丁语
上映日期: 1990-12-25(美国)
片长: 170分钟
又名: 教父第三集 / 教父 III
IMDb链接: tt0099674
这部片中的教父已经逐渐走向了人生的尽头,他想金盆洗手,他想与漂亮的女儿安安稳稳的度过晚年,然而教会家族仇杀追着他不放。当我看到儿子为父亲演奏那首西西里的民歌时,镜头缓慢的推向教父,画面轻轻叠回当年micle第一任妻子的身影,那时的micle是何等年轻…不堪回首的往事使教父不禁低头擦拭湿润的眼眶,当他抬头看到现在自己的女儿和即将接替自己位置的侄子时,一切是多么的相似一切又是多么的残酷。时空似乎在那一刻交错,而教父只能无奈的仰着头,默默重新戴上遮盖一切的墨镜。他轻轻的叹了口气,似乎将一生的悔和痛都要咽下去…看到这里,我真是由衷的为教父感到悲哀,是他所一直想要维护的家族深深拖着他扯着他,把他拉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影片的结尾真让人不忍再看,micle尽全力保护自己唯一在这个世上最最珍爱的女儿,却在最后这一刻,被误杀了。正如同他一生中许许多多因他而死亡的人们,老教父彻底崩溃。他反复摆弄摇晃着女儿,似乎是想把她从死亡线上追回来,然而女儿只是像木偶一般耷拉在父亲身上。Micle无声的呐喊,像是堵在心里多年的结,最后那一声却是怎么也释放不尽的痛苦啊!最后音乐再一次想起,温暖的调子,画面逐渐叠回过往的快乐时光:与自己的女儿快乐的舞蹈,与妻子快乐的舞蹈。然而这画面越幸福我们也就越难过,那些幸福的笑脸,那些曾经深爱的人们已经再也无法挽回了。最后影片叠画到年老的教父,此时的micle两鬓全白,一如很多次他戴上遮盖一切情感的墨镜,这一次他也默默的戴上了,似乎想遮去一生的回忆。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除了沉重的回忆,孤独的micle什么也不剩,就这样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死去了。
在导演科波拉眼里,自己的教父系列在《教父2》结束后就讲完了。可与派拉蒙谈不妥,所以原起名为《麦克柯里昂之死》的距离第二部杀青已经过了12年的《教父3》,在经过一次几乎彻头彻尾的剧本重写之后,同前两部一起被封进了电影的永久名人堂。也成了青年们心中“成为男人的必备三部曲”,虽然,教父系列,在科波拉眼里,是一个讲"好男人变坏的故事"。
好男人变坏,好在哪里,坏成什么样?阿尔帕西诺,这个因为身高问题被派拉蒙坚决反对,又在科波拉以罢拍为由要挟下贯穿三部的男主角,讲了Don Michael Corleone的四十年历程,从海军到黑手党魁,心怀国家荣誉的热血青年在红衣主教面前忏悔杀兄之罪。一个金钱、权利可以遮天的男人,却留不住一生最爱的三个女人任何一个。
Mike在为长兄Sunny报仇后在西西里避难,结识美丽的本地姑娘Vitelli。在那里结婚后,幸福宁静的生活好像要永远把他们拴在那个美丽的小岛(在第三部Kay第一次踏上西西里土地时,她问道“为什么如此美丽的土地却如此暴力?”),暴力随着黑帮的火并复仇来到这里,汽车炸弹让她为Mike买了单,在这里第一代教父的火炬正式传给第二代,复仇,本来是想杀了暗中谋害父亲并了断哥哥的几个人。可这玩意是伴随人类最久的套索,你勒断别人的脖子,自然有人要送你上绞架。况且第二次复仇是为了自己的女人,Michael临终前回忆的倒数第三人。
回到美国,Michael同Kay结婚。五年之内让自己的家业完全合法化是他对她的承诺。无论人活的多么明白,能躲过暗算密谋,能认出眼线,能控制内心感受的流露,能一天比一天聪明(“我临死那天肯定聪明透顶了”),可谁没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Michael没有涉足毒品交易,在Moe Greene和二哥开荒拉斯维加斯之后,他们把纽约家业交给别人打理,在沙漠新天堂做赌场和宾馆,可是扩张时候在所有权问题上受阻,“合法化”看起来遥不可及,古巴归来后,第二个爱的女人离开了教父。
一晃四十年,“合法化”凸显曙光,同梵蒂冈大主教协商关于掌控Immobiliare(现实中存在,成立于都灵的意大利最大房地产公司,60年代前最大持股对象正是梵蒂冈)协议达成之后,之前合伙兄弟们也纷纷要求“洗干净”。无意中借敌Joey Zasa之手摆脱他们继而摆脱掉Zasa之后,经过千曲万折合法成功后,Kay表明心迹说她一直爱着Mike,然而在交权到第三代教父Vincent后,Michael一直担心的(“他们要害你,首先会向你最爱的人下手”)女儿和表哥的爱情(在儿子歌剧首演之前,西西里的婚礼,第一代教父出生的地方附近剧院,上演了一出父亲杀死同表亲相爱的女儿的戏剧),连同自己取得合法化一起,联袂让Mary,Michael的女儿,他深爱的第三个女人,倒在自己胸前的血泊里。
第三部首映后没有向前两部般引起轰动,虽然科波拉一直说这部不是任何一部的续集,是独立的,影评人却一致认为这部电影最受前两部影响太深,以至于“不看前两部就不知道第三部在讲什么”。不过这部电影的背景着实大胆,当时教父刚开拍时,30多岁青涩的科波拉还在担心电影情节会不会得罪纽约黑社会,第三部里,背景几乎完全真实的还原了了78年的梵蒂冈丑闻,涉及房地产公司,黑手党老大,政府高官(现实情节里是意大利总理!),大主教,银行家和任期最短的教皇约翰保罗一世。
更多的抱怨来自对索菲亚演技的讽刺,当年包揽金酸梅最佳女主和最佳新人奖,科波拉的女儿事实上对Mary角色(茱莉亚罗伯茨曾经为候选人)的驾驭没那么差。科波拉自己就认为人们把对自己的成见全撒在女儿身上了,他自己也因为在三部曲里大批量的动用远亲近戚而被怀疑滥用裙带关系。事实上扮演康妮的Talia Shire,科波拉的妹妹在第一部里的表演并不太深刻,第二三部却要另当别论。同时他的老父亲为第一部婚礼时候的伴奏谱曲,在第二三部都出山。教父二拿了六座小金人,其中就包括卡明科波拉和尼诺罗塔联手斩获的最佳原创音乐(教父系列最广为人知的旋律是后者而非科波拉之父所作)。
科波拉用人之功要远远盖过女儿奏起的小插曲,力排众议动用马龙白兰度,推红当时的无名之辈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其实派拉蒙本来是要赛尔乔莱昂内拍教父系列的,可后者因为正在筹划同为黑帮片的《美国往事》而谢绝了,欢呼吧影迷们,这样的巧合让我们集到了影史上的四颗明珠。
当然,很多人非要在教父系列中看到人生哲理或者成功之路等等,如果按科波拉的暗示,无异于在喝一碗没放鸡的心灵鸡汤。不过整个三部曲里对叛徒的刻画实在耐人寻味。Vito下野Michael上位时老教父只给了一句温馨提示“安排你会面的是反”。然后Tesino出水了,在教父二的第二条线里不难看到作为和Vito的同创业者,两家关系的不同寻常。二里面Michael更是差点被自己的亲哥哥亲手送给死神,当然他也把自己亲哥哥亲手送给死神了。在第三部里老鬼是Connie的教父Altobello。你看,亲近的人最信不得,科波拉甚至用被女儿卖了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在我眼里教父里最好的片段恰好出在不太卖座的第三部。西西里小镇的Anthony首演之日,随着《乡村骑士》情节的起承转合,暗杀和阴谋在一片祥和喜气的覆盖下暗流涌动,Al去梵蒂冈了结大主教,Connie举着望远镜颤抖的双手,Kenszig被风吹摆的尸体,Luccesi插入喉咙的眼镜,同时Michael自己也被暗算着。台上是和声美妙和皆大欢喜,台下?事实上这应该就是Michael的作为黑手党老大一生的最真实写照,外表看来权利遮天财富蔽日,实际上留不住妻子女儿。要知道他入这行本身就是向命运无可奈何妥协的结果,在Tommasino葬礼上的独白说“为何您广受爱戴,为什么?”,向Kay说“每次我以为自己能脱身了,他们又会把我拖进去”,在Anthony想自己的安排说不的时候,他一定想起了在餐桌上射杀敌手的自己,性格和命运,让他转角180度。
正如一代教父和三代教父在游行中乱枪开启自己生涯一般,教父三的结局和一唱和。“Every time I think I'm out,they pull me back in”,最终镜头给了一个倒地的教父,那一刻,他是梦寐以求的自己,一个解脱的老人。
-----------------2019.12.12-----------------
最近看了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感慨良多,又把《教父》系列看了一遍,写这篇文章时我22岁,文字里是没步入社会毛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快30了,看完又是另一番心境。
本来没有对《教父3》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却是三部中最喜欢的。我发现我真是越来越爱看那些带导演解说版的DVD了。听导演们讲那些电影背后的故事有时候比电影本身还要有意思。看完片子回头再来听科波拉聊他的感受,益发觉得他太幸运,能够和他创作的那些人物在这三部电影里一起经历了一遍人生。我想应该感谢这其中的二十年吧,岁月才是最好的作家。
关于片名和构思
片头还没有出来,科波拉就先声明,他和编剧、小说原著作者Puzo给这部片子起的片名是《麦克科里昂之死》。他更愿意这部影片被观众认为是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结尾,而不是第三部。可是制作公司派拉蒙并没有同意,还是简单粗暴地给片子标上了《教父3》。
后来科波拉才解释说:原来当时的派拉蒙本来是想把第三部拍成一部关于新一代教父文森的血腥大片,连剧本都找人写好了。从商业运作来看,派拉蒙认为一部充满动作的犯罪片自然比一个家族没落的故事更有票房保障。万幸的是科波拉和Puzo重新写了剧本,才有了眼前这部完整的结局。
而对于片名,科波拉并没有跟派拉蒙争。他只是把故事从科里昂家的老房子拉开序幕:那些厚重如堡垒般的石头,仍然死守着一潭看似依然平静的湖面。镜头跟着漂流的枕木和被风吹起的落叶,来到了无一人的庭院,昔日风景如画的落地窗内,如今却只见布满灰尘的地板和躺着几张废纸的空旷房间......没有什么比一个破落的老房子更能体现出一个家族的没落了。虽然这一组镜头只有不到一分钟,之后画面就直接切到了纽约的教堂和欢快的庆典。可是,影片的基调却在开篇已悄悄地定下了......
然而,这些老房子并不是摄制组的布置出的效果。这是一个六十年代显赫家族的真实遗址。在拍摄第二部之前,科波拉偶然和朋友发现了这个房子,就决定拿它做为科里昂家的拍摄地点。而这一段落寞的景象竟是在摄制组改造前拍下的原貌。
关于父爱和惩罚
Al Pacino一出场,科波拉说,当时为了他的造型大家争论了很久。而他还是坚持把他的头发剃短了,染得花白,塑造了一个与第一部、第二部完全不同的形象。因为这时的麦克,已经不再有当年的意气风发,刚好跟科波拉自己的心态一样,逐渐步入了中年危机。其实,电影中的麦克和现实中的科波拉都可谓成功名就:一个动辄就捐出一亿的身家,一个已获大小奖项无数。可是科波拉说,一个中年男人会突然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他会发现名利不过都是浮云,那些似乎都还不能满足他。他借麦克的嘴说出来:“孩子们,你们才是我唯一的财富”。
果然,当玛丽一出场,科波拉就满怀爱怜地说:我觉得我很对不起索菲亚,当时她只不过是个读艺术的学生,我却让她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担纲这么重的一个角色——他不是没有让其他年轻女演员试过镜,可是玛丽这个角色本来就是科波拉为爱女索菲亚所写的,所以除了她之外,还有谁能诠释出科波拉心目中那个不经世事的天使呢?
原书中并没有玛丽这个人物。之所以要加入这么一个角色,科波拉说:死亡对于一个人并不可怕,可是失去至亲的人却比自己死去要残酷得多。而只有让麦克失去他最心爱的女儿,才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而正如片中的结局——麦克的女儿玛丽替他中弹了,在本片刚上映的时候,铺天盖地的评论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索菲亚,把一个毫无经验的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可是科波拉认为,大家都只是不满意他。但是正因为索菲亚是他的女儿,所以大家把矛头都指向了她。他认为是她替他承担了所有的责骂,她像片中的玛丽一样,成为了对父亲最大的惩罚。
毫无疑问,这部片子就是科波拉为自己的女儿拍的。无论从剧本的构思到演员,里面都始终贯穿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而且他在导演评述中一再说,他很幸运自己能把女儿当时的青春记录在了胶片上,看到索菲亚那样的神情他觉得整个心都要化了。
关于家庭和婚姻
其实,整部片子可以说是科波拉家族的大集合——这也跟片中科里昂一家的意大利的传统和文化相吻合:他堂妹一直出演麦克的妹妹的康妮,他侄子尼古拉斯凯奇也是影片的制片之一......就连片中的群众演员也都是他妈妈、孙女还有叔叔什么的。他的爸爸则一如既往担任影片作曲,并在片中演乐队指挥。遗憾的是,不久后父亲去世于当年奥斯卡揭晓的那个晚上——因为得知没有获最佳配乐奖而心脏病发作了。可是科波拉却开玩笑似地说:这就是我父亲,他用这独特的方式结束了他独特的一生。
当片中的凯哭着对麦克说,“我一直都爱着你“的时候,科波拉说:“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共享了多年的风雨之后,那份爱总是令人心碎的,更何况分享财富往往比分享贫穷要难得多。而现实中,没有几对夫妻能够忍受婚姻中的种种难题,并且一直相守到后半生。很遗憾,能享受白头到老的人实在不多......”
而关于兄妹之恋,科波拉说:这是意大利人的传统。他的曾祖母因绣花把鼻子感染了,结果被大夫直接就给切掉了,于是家里人逼着她嫁给了表哥。他自嘲地说,正因为曾祖父和曾祖母是表兄妹所以他们一家人都有点疯疯癫癫的。就连他女儿索菲亚小时候也喜欢过自己的表兄。
这些话让我觉得科波拉挺真诚的,甚至有点innocent。他一点儿也没有避嫌,而且他也没有觉得有必要避嫌。起码作为一个导演来说,难得的是他做到了心无杂念。管你们会怎么说,他就是要把他的亲人和好友都集中在他最用心的这部片子中,尽量用他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去表达,他根本顾不上别人的看法。我甚至觉得他就是在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当他再次回到了西西里,他像麦克一样,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眷恋和回忆......作为一个导演,除了把自己理解的生活忠实地毫无保留地演绎给观众,他还能做什么呢?
关于电影
在麦克召集他的同党在酒店开会的时候,那是在这20人即将遭到屠杀之前,科波拉看着屏幕上依然威严却面带倦意的麦克忽然有感而发,说了一大段话:
“当你看一个人的时候,你很容易看出他的心态到底是上还是下。许多年前我曾对电影那么着迷,可以说那时我的心态是一直向上的。可是现在当我录制这个解说的时候,我却觉得我的心已经开始向下沉了,我已经失去创作大片的激情了。此刻唯一能让我兴奋的就是如果我能被允许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要是逼我一遍一遍不停拍着雷同的电影,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创作的地狱。而对于电影这种媒介,到现在我也就仅仅掌握了它百分之八的语言和它所能表达的,然而我却已经被告知:不,你不能再实验了,不能再创新了......而教导我的这些人是那些经营电影的人,那些靠电影来赚钱给老婆买首饰的人......这,对于我来说,才是最苦最涩最难以下咽的一颗药。”
科波拉的故事回放
其实到了《教父3》,科波拉早已功成名就,奥斯卡和各类国际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了,在江湖的地位已经不在话下。而当年拍《教父》第一部的时候科波拉才真是每一刻都活在剃刀上。
看完第一部的时候,我专门去看了介绍影片拍摄过程的一本书:"Godfather: The Annotated Screenplay"。令人震惊的是,当时派拉蒙的那些老板们从来就没有看好过这个项目,谁都没有想到当时这么一个烫手的山芋日后竟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其实原书作者Mario Puzo那时不但穷困潦倒还欠了一屁股赌债,为了区区5000美金的版税,就编了这么个黑社会的故事创意卖给了出版社——他压根连一个黑社会的人都不认识,只是想拿自己能干的妈妈做原型来创作科里昂这个人物。但是5000块很快花光了,小说却到期还没完稿。据说当时出版社为了催促他把小说写完,甚至还得掏出钱来给他买面包。情急之下Puzo又通过他的agent找到派拉蒙。为了拿到1万2千美金的预支版税,Puzo不顾agent的反对,以8万美金的超低价格就把小说的电影版权给卖了。
后来小说终于写完了,所幸还意外地以百万销量稳坐排行榜。这下派拉蒙可算是拿8万美金捡了一块大洋酪。可谁知接下来找了12个导演,却没有一人愿意接拍这部片子。大家普遍都不看好这一敏感题材,认为要不就是拍不好,万一拍好了又无形中得罪了黑帮。于是几个制片人开会讨论,结论是以往关于黑社会的片子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找的都是犹太人来拍意大利人的故事。所以他们一致通过这次不如干脆找个意大利人来导。于是就像电影里的麦克从没想过他会成为老大一样,当时年仅30出头只写过一个剧本也没什么导演经验的科波拉就因为是个意大利人而被赶鸭子上架了。派拉蒙的算盘是:这小孩没经验所以肯定会听话,凑合给个两三百万的预算赶快把片子拍完就得了。反正这小说很红,只要控制住预算怎么着都不至于赔了。
由此可见科波拉在派拉蒙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在片场时受重视的程度了。据说他当时上厕所时都听见两位剧务私下议论他:“这小孩儿哪找来的?从来都没见过哪个导演像他这么差的......”
尽管如此,“这小孩”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他从接到剧本的那一刻就开始和派拉蒙吵架,估计当时派拉蒙但凡还能找到第二个人都绝不会用他!派拉蒙想把故事的时间改为现代,并且把地点放到洛杉矶的好莱坞片场,以节省费用。可是科波拉却坚持把故事放在40年代,而且非要在纽约实地拍摄,他认为只有在40年代的纽约才能体现出时局的动荡。可是这对于派拉蒙来说就意味着大量的道具化妆和预算的增加。最终,因为科波拉的坚持,原本只有200万的预算一直升到了400万。派拉蒙的高层们心里真可谓有苦说不出啊。一个制片人说,拍《教父》的过程是如此痛苦的经历,以至于之后的30年内提都不愿再提了。
由于这些分歧,剧本和拍摄计划直到开拍前都在不停一改再改。即便是开拍以后,科波拉也经常一时兴起修改拍摄内容,剧组总是临时才拿到第二天的计划。更糟糕的是,在拍摄过程中,科波拉每天都在和摄像Gordon Willies吵架。拿Willies的话来说,在拍摄现场的科波拉“就没有一件事儿是做得对的......”他俩经常当着全剧组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科波拉几次都放话“有我没他”,甩手不干了。拍摄进度严重拖后,而每拖延一天都是以4万美金做代价。最终,这部片子总共花了600万美金的制作费用,虽然比最原始的预算超出了400万,但是仅1972年一年的票房就已经超出1亿3千万了。而它在美国电影史上的位置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今仍无人能及。
后记
我最大的感触是:不管有多难,有时候我们需要多保留一点天真和多坚持一份理想。虽然坚持未必都会成功,但是不坚持就没有一点希望。而且,因为坚持所取得的成功往往都是无法衡量的。
而电影这东西说神奇也神奇,说残酷也残酷。它让一个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在而立之年奇迹般地圆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在20年后,却依然觉得嘴里含着“商业”那一颗最苦最涩的药。
关于片名和构思
片头还没有出来,科波拉就先声明,他和编剧、小说原著作者Puzo给这部片子起的片名是《麦克科里昂之死》。他更愿意这部影片被观众认为是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结尾,而不是第三部。可是制作公司派拉蒙并没有同意,还是简单粗暴地给片子标上了《教父3》。
后来科波拉才解释说:原来当时的派拉蒙本来是想把第三部拍成一部关于新一代教父文森的血腥大片,连剧本都找人写好了。从商业运作来看,派拉蒙认为一部充满动作的犯罪片自然比一个家族没落的故事更有票房保障。万幸的是科波拉和Puzo重新写了剧本,才有了眼前这部完整的结局。
而对于片名,科波拉并没有跟派拉蒙争。他只是把故事从科里昂家的老房子拉开序幕:那些厚重如堡垒般的石头,仍然死守着一潭看似依然平静的湖面。镜头跟着漂流的枕木和被风吹起的落叶,来到了无一人的庭院,昔日风景如画的落地窗内,如今却只见布满灰尘的地板和躺着几张废纸的空旷房间......没有什么比一个破落的老房子更能体现出一个家族的没落了。虽然这一组镜头只有不到一分钟,之后画面就直接切到了纽约的教堂和欢快的庆典。可是,影片的基调却在开篇已悄悄地定下了......
然而,这些老房子并不是摄制组的布置出的效果。这是一个六十年代显赫家族的真实遗址。在拍摄第二部之前,科波拉偶然和朋友发现了这个房子,就决定拿它做为科里昂家的拍摄地点。而这一段落寞的景象竟是在摄制组改造前拍下的原貌。
关于父爱和惩罚
Al Pacino一出场,科波拉说,当时为了他的造型大家争论了很久。而他还是坚持把他的头发剃短了,染得花白,塑造了一个与第一部、第二部完全不同的形象。因为这时的麦克,已经不再有当年的意气风发,刚好跟科波拉自己的心态一样,逐渐步入了中年危机。其实,电影中的麦克和现实中的科波拉都可谓成功名就:一个动辄就捐出一亿的身家,一个已获大小奖项无数。可是科波拉说,一个中年男人会突然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他会发现名利不过都是浮云,那些似乎都还不能满足他。他借麦克的嘴说出来:“孩子们,你们才是我唯一的财富”。
果然,当玛丽一出场,科波拉就满怀爱怜地说:我觉得我很对不起索菲亚,当时她只不过是个读艺术的学生,我却让她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担纲这么重的一个角色——他不是没有让其他年轻女演员试过镜,可是玛丽这个角色本来就是科波拉为爱女索菲亚所写的,所以除了她之外,还有谁能诠释出科波拉心目中那个不经世事的天使呢?
原书中并没有玛丽这个人物。之所以要加入这么一个角色,科波拉说:死亡对于一个人并不可怕,可是失去至亲的人却比自己死去要残酷得多。而只有让麦克失去他最心爱的女儿,才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而正如片中的结局——麦克的女儿玛丽替他中弹了,在本片刚上映的时候,铺天盖地的评论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索菲亚,把一个毫无经验的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可是科波拉认为,大家都只是不满意他。但是正因为索菲亚是他的女儿,所以大家把矛头都指向了她。他认为是她替他承担了所有的责骂,她像片中的玛丽一样,成为了对父亲最大的惩罚。
毫无疑问,这部片子就是科波拉为自己的女儿拍的。无论从剧本的构思到演员,里面都始终贯穿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而且他在导演评述中一再说,他很幸运自己能把女儿当时的青春记录在了胶片上,看到索菲亚那样的神情他觉得整个心都要化了。
关于家庭和婚姻
其实,整部片子可以说是科波拉家族的大集合——这也跟片中科里昂一家的意大利的传统和文化相吻合:他堂妹一直出演麦克的妹妹的康妮,他侄子尼古拉斯凯奇也是影片的制片之一......就连片中的群众演员也都是他妈妈、孙女还有叔叔什么的。他的爸爸则一如既往担任影片作曲,并在片中演乐队指挥。遗憾的是,不久后父亲去世于当年奥斯卡揭晓的那个晚上——因为得知没有获最佳配乐奖而心脏病发作了。可是科波拉却开玩笑似地说:这就是我父亲,他用这独特的方式结束了他独特的一生。
当片中的凯哭着对麦克说,“我一直都爱着你“的时候,科波拉说:“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共享了多年的风雨之后,那份爱总是令人心碎的,更何况分享财富往往比分享贫穷要难得多。而现实中,没有几对夫妻能够忍受婚姻中的种种难题,并且一直相守到后半生。很遗憾,能享受白头到老的人实在不多......”
而关于兄妹之恋,科波拉说:这是意大利人的传统。他的曾祖母因绣花把鼻子感染了,结果被大夫直接就给切掉了,于是家里人逼着她嫁给了表哥。他自嘲地说,正因为曾祖父和曾祖母是表兄妹所以他们一家人都有点疯疯癫癫的。就连他女儿索菲亚小时候也喜欢过自己的表兄。
这些话让我觉得科波拉挺真诚的,甚至有点innocent。他一点儿也没有避嫌,而且他也没有觉得有必要避嫌。起码作为一个导演来说,难得的是他做到了心无杂念。管你们会怎么说,他就是要把他的亲人和好友都集中在他最用心的这部片子中,尽量用他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去表达,他根本顾不上别人的看法。我甚至觉得他就是在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当他再次回到了西西里,他像麦克一样,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眷恋和回忆......作为一个导演,除了把自己理解的生活忠实地毫无保留地演绎给观众,他还能做什么呢?
关于电影
在麦克召集他的同党在酒店开会的时候,那是在这20人即将遭到屠杀之前,科波拉看着屏幕上依然威严却面带倦意的麦克忽然有感而发,说了一大段话:
“当你看一个人的时候,你很容易看出他的心态到底是上还是下。许多年前我曾对电影那么着迷,可以说那时我的心态是一直向上的。可是现在当我录制这个解说的时候,我却觉得我的心已经开始向下沉了,我已经失去创作大片的激情了。此刻唯一能让我兴奋的就是如果我能被允许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要是逼我一遍一遍不停拍着雷同的电影,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创作的地狱。而对于电影这种媒介,到现在我也就仅仅掌握了它百分之八的语言和它所能表达的,然而我却已经被告知:不,你不能再实验了,不能再创新了......而教导我的这些人是那些经营电影的人,那些靠电影来赚钱给老婆买首饰的人......这,对于我来说,才是最苦最涩最难以下咽的一颗药。”
科波拉的故事回放
其实到了《教父3》,科波拉早已功成名就,奥斯卡和各类国际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了,在江湖的地位已经不在话下。而当年拍《教父》第一部的时候科波拉才真是每一刻都活在剃刀上。
看完第一部的时候,我专门去看了介绍影片拍摄过程的一本书:"Godfather: The Annotated Screenplay"。令人震惊的是,当时派拉蒙的那些老板们从来就没有看好过这个项目,谁都没有想到当时这么一个烫手的山芋日后竟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其实原书作者Mario Puzo那时不但穷困潦倒还欠了一屁股赌债,为了区区5000美金的版税,就编了这么个黑社会的故事创意卖给了出版社——他压根连一个黑社会的人都不认识,只是想拿自己能干的妈妈做原型来创作科里昂这个人物。但是5000块很快花光了,小说却到期还没完稿。据说当时出版社为了催促他把小说写完,甚至还得掏出钱来给他买面包。情急之下Puzo又通过他的agent找到派拉蒙。为了拿到1万2千美金的预支版税,Puzo不顾agent的反对,以8万美金的超低价格就把小说的电影版权给卖了。
后来小说终于写完了,所幸还意外地以百万销量稳坐排行榜。这下派拉蒙可算是拿8万美金捡了一块大洋酪。可谁知接下来找了12个导演,却没有一人愿意接拍这部片子。大家普遍都不看好这一敏感题材,认为要不就是拍不好,万一拍好了又无形中得罪了黑帮。于是几个制片人开会讨论,结论是以往关于黑社会的片子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找的都是犹太人来拍意大利人的故事。所以他们一致通过这次不如干脆找个意大利人来导。于是就像电影里的麦克从没想过他会成为老大一样,当时年仅30出头只写过一个剧本也没什么导演经验的科波拉就因为是个意大利人而被赶鸭子上架了。派拉蒙的算盘是:这小孩没经验所以肯定会听话,凑合给个两三百万的预算赶快把片子拍完就得了。反正这小说很红,只要控制住预算怎么着都不至于赔了。
由此可见科波拉在派拉蒙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在片场时受重视的程度了。据说他当时上厕所时都听见两位剧务私下议论他:“这小孩儿哪找来的?从来都没见过哪个导演像他这么差的......”
尽管如此,“这小孩”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他从接到剧本的那一刻就开始和派拉蒙吵架,估计当时派拉蒙但凡还能找到第二个人都绝不会用他!派拉蒙想把故事的时间改为现代,并且把地点放到洛杉矶的好莱坞片场,以节省费用。可是科波拉却坚持把故事放在40年代,而且非要在纽约实地拍摄,他认为只有在40年代的纽约才能体现出时局的动荡。可是这对于派拉蒙来说就意味着大量的道具化妆和预算的增加。最终,因为科波拉的坚持,原本只有200万的预算一直升到了400万。派拉蒙的高层们心里真可谓有苦说不出啊。一个制片人说,拍《教父》的过程是如此痛苦的经历,以至于之后的30年内提都不愿再提了。
由于这些分歧,剧本和拍摄计划直到开拍前都在不停一改再改。即便是开拍以后,科波拉也经常一时兴起修改拍摄内容,剧组总是临时才拿到第二天的计划。更糟糕的是,在拍摄过程中,科波拉每天都在和摄像Gordon Willies吵架。拿Willies的话来说,在拍摄现场的科波拉“就没有一件事儿是做得对的......”他俩经常当着全剧组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科波拉几次都放话“有我没他”,甩手不干了。拍摄进度严重拖后,而每拖延一天都是以4万美金做代价。最终,这部片子总共花了600万美金的制作费用,虽然比最原始的预算超出了400万,但是仅1972年一年的票房就已经超出1亿3千万了。而它在美国电影史上的位置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今仍无人能及。
后记
我最大的感触是:不管有多难,有时候我们需要多保留一点天真和多坚持一份理想。虽然坚持未必都会成功,但是不坚持就没有一点希望。而且,因为坚持所取得的成功往往都是无法衡量的。
而电影这东西说神奇也神奇,说残酷也残酷。它让一个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在而立之年奇迹般地圆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在20年后,却依然觉得嘴里含着“商业”那一颗最苦最涩的药。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