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比尔·科拉奇
主演: 威尔·史密斯 / 本·福斯特 / 格兰特·哈维 / 大卫·丹曼 / 史蒂文·奥格 / 更多...
类型: 动作 / 惊悚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2-12-02(美国) / 2022-12-09(美国网络)
片长: 132分钟
又名: 自由路上 / 自由への道
IMDb: tt12530246
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叫做戈登的黑人奴隶,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奴役,逃离种植园,加入林肯的北方军,在一次体检中,军医拍下了他背部遭受鞭刑的伤疤,这张照片被《独立报》命名为“伤痕累累的背部”刊登出来,照片立刻传遍了全世界,被视为美国奴隶制度残酷的证据,传言这张照片使得法国等国家拒绝从美国南方购买棉花。在视频时代之前,一张照片改变历史进程的事情有很多,因为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照片就是铁证,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图有真相,而这张照片同样促使许多自由的黑人加入联邦军,推动了废奴运动的进程。
在奥斯卡遭遇掌掴事件后的威尔史密斯,在新片《解放黑奴》中饰演了历史上的戈登,原样复制了他的背部伤痕,大家从这个背部的制作就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制作的精良。
全片采取的低饱和近乎黑白的色调,黑与白的主色调也让这部讲述黑奴和白人的历史,多了一份历史纪录片的感觉。不过说实话,饱和度能够稍微再提升一点观感可能更好。为什么,因为这部电影并不是《为奴十二年》,并不是以讲述黑人苦难史为主,当然有这个部分,但本质上《解放黑奴》是一部追杀剧。
《解放黑奴》的主要段落讲的是史密斯饰演的彼得在荒野躲避白人追杀的故事,所以抛开真人改编的层面,这电影本质上是一个讲述荒野追杀的商业片,只不过追杀的怪兽换成了白人,而我们的威尔史密斯上演手无寸铁的荒野英雄。作为偏商业为主的一部电影,本来就是追求感官刺激,过于写实的低饱和画面,让丛林追杀损失了了很多视觉细节,降低了刺激感受。当然这只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审美感受,这几年低饱和风大行其道,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好在并不影响故事主线的展开。
影片一开场,饰演有三个孩子的黑人父亲彼得就被拉上马车,通过庄园主人对南军总司令李将军的一句抱怨,我们明白彼得是作为交税品被上交给南方政府的公共财产,这句话立刻就把我们带入到黑人不是人是一项财产的18世纪奴隶制时代,至于黑人妻子儿女的骨肉分离,对于庄园主人来说,这些都毫无价值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在把小猫小狗的孩子送给他人的时候,应该也没有考虑骨肉分离这个因素吧。
通过画面,我们看到史密斯应该是为了角色减肥了,不得不说,瘦下来的史密斯还挺有味道,随后,一定要再见到家人,成了彼得整部电影的行动线。
到了南军前线,彼得的主要工作就是铺轨道,看到这段有没有想起华人劳工的历史,不过彼得在这里并不像一般黑奴那样唯唯诺诺,偶尔也和白人横眉冷对一番,不过他作为政府财产的属性,也没有谁敢轻易就杀了他,因此逃过了一劫。
一天,彼得无意间听到白人闲聊,原来在北方,林肯已经解放了奴隶,彼得心思活络了,他开始鼓动周围的小伙伴,逃离此地去寻找林肯。终于彼得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干掉了白人看守,逃跑了,而此时影片进度条刚过半小时,接下来就是正片开始,长达一小时的逃跑追杀之旅。
一般来说,追杀场面总是好看的,彼得不但要逃过白人的追杀,还要和鳄鱼搏斗、躲避毒蛇的攻击,这段追杀可以说是全片的精华段落,就是故事版的荒野生存。
在《解放黑奴》中追杀者的一共是3个人,他们有马有枪,占据了天然优势,所以在追杀中能好整以暇,自从《老无所依》开始,追杀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拍摄方法,不再是你追我跑镜头快熟晃动的模式,而是追杀者永远是不紧不慢,行动迟缓,而被追杀者永远是慌不择路,追和逃完全就不是同一个节奏,哎,但您说巧不巧,无论被追杀者怎么跑都跑不过追杀者慢悠悠的步伐,这种用法凸显的是追杀者的从容不迫和被追杀者的狼狈不堪,通过两者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给观众施加一种逃不开也挣不脱的宿命感般的心理压力。
但要想形成这种巨大的压迫感,反派的塑造一定要强大,在本片中追杀者仅仅3个白人,逃跑者4个黑人,尽管白人有马有枪装备上足一点,但人数上并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我们来看看《老无所依》中对追杀者的刻画,从服装、发型、行为乃至杀人的武器,都形成了对追杀者的残忍或者说变态强有力的描述,但在本片中,观众并没有构建起对这个白人足够的害怕,所以让这种追杀需要的巨大压力不算很足,再运用这种一紧一慢的节奏,会多少让人有那么一点点奇怪,您这也没有如来五指山的功力,还这么不紧不慢的,犯人早就跑了啊。
反而,彼得最后干掉追杀者的方式,也是靠自身的实力正面硬刚的干掉对方,这就更容易有一种疑问,彼得您这么厉害,跑个啥啊,直接干掉追杀者不就完了。
同样是深林追杀,怎么拍,反应了不同导演的的风格,为了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段追杀拍得如何,我们可以拿同样是讲丛林追杀的梅尔吉普生《启示》来做一个对比,就能更好的看到《解放黑奴》里这段追杀的优劣,
启示开始是9个追杀者,不但主角会在丛林中遇到各种危险,追杀者自身在丛林中遇到的危险一个也不会少,自己的人被黑熊吃掉一个,毒蛇干掉一个,跳崖死掉一个、被自己人杀了一个,被男主干掉几个,短短半小时人物一个接一个的死掉,会让整体情节性更强。
最好的地方还在于,这段追杀还有人物弧光,主角从开始一味惊慌逃跑,到后来醒悟过来,(这是我的森林)开始利用对森林的熟悉对追杀进行反杀,虽然也有拼实力硬刚部分,但大部分都是利用森林的特点形成的反杀,而不是一味的靠蛮力,主角的逃跑和反杀是基于自身实力和环境的体现。
反观彼得这段就显得有点平铺直叙了。在事后证明,彼得明显实力比对方强的情况下,彼得之前的慌不择路,追杀者的好整以暇,都会稍显说服力不足。
在追杀过程中加入另一条线来制造紧张感也是追杀的必备套路
在家乡彼得的妻子要被主人打算卖到另一家,这就意味着妻子要离开自己的孩子,妻子恳求主人不要这样做,但你猜主人会答应吗,奴隶身份的妻子也毫无改变现状的能力,不得已的妻子只好利用自残来解决这个问题,自己是财产,手废了意味着自己贬值了,
这段惨是挺惨,但主人难道是傻瓜吗,按说这段自残只会激怒主人,不过电影并没有如此深入的交代,果然保住了母亲不离开孩子的愿望,有点像是为卖惨而设立的一个情节。
逃跑途中,有个白人小姑凉令人印象深刻,她看到了逃跑的彼得大声喊叫起来,导演故意让她打扮得很成熟,像个恶俗的中年妇女,用仰拍加慢动作凸显她的面目可狰,导演想表达的被洗脑的意思不言而喻,不过,我觉得如果让小女孩显得单纯可爱一点,不要那么面目可狰,那她的呼喊可能显得更加有反思的力量。
逃脱后的彼得参加了林肯的南军,这是片尾的第三部分,参加战斗,尽管只有一场战斗,但仍然拍得惊心动魄,至少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1863年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就全篇来说,这段有点画蛇添足,但这段的重点其实是拍摄这张照片,也是这部电影存在的理由,所以作为编导肯定是不能删掉的。
总之,虽然有各种小瑕疵,但还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有时候,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有个天然的好处,事实只要存在,本身就具有天然合理性,并不太需要向虚构的故事那样把逻辑理得很顺。
如果不是刚拿了奥斯卡,威尔斯密斯的这段表演也无可挑剔,至少值得一个提名。
在抓捕途中,白人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他从小是被一个黑人老妈妈养大的,于是他想请求父亲邀请她一起共进晚餐,父亲告诉他,你让黑人吃了你的饭,她之后就会抢了你的工作,占有你的土地,甚至占有你的国家,报复所有的白人,总之就是得寸进尺的意思,说完父亲就当场捅死了黑人妈妈,还是小孩的白人听了这话,感觉不是难过,不是反对,而是很羞愧,为他曾经偷偷给黑人妈妈食物的觉得羞愧。
这是一个很容易发展升华的主题,比如让追杀者被被追杀者之间多产生点羁绊,而不是仅停留在单纯的你追我杀的层面,可惜导演讲到这里就截止了,导致整个电影的深度不够,如果能深入一下,也不至于这么点分,虽然有点可惜的,但咱也不挑剔,毕竟在2022年的冬天,能有这样好看的追杀也挺满足的了。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慨你知道是什么嘛?不是男主的勇气和智慧,不是他这逃亡者一路上所遭的罪,不是追杀者一路上的凶狠和那种压迫感。
而是在电影结尾,男主“衣锦还乡”的时候,他和曾经一起在庄园里黑奴相遇的景象。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副劫后余生,家人团聚的温馨场面。可是在我看来,整个画面是充满了讽刺,甚至有点无厘头:
一个是过沼泽,杀鳄鱼,钻树洞,偷蜂蜜,和“黑奴猎人”近身肉搏,历经千辛万苦,死里逃生的人;一个是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维持原来生活的节奏,安安稳稳过日子。但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那个历经千难万险充满勇气和智慧的男主,和那些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继续呆在农场主里,眼神呆滞的黑奴,获得了一样的结局:自由。甚至,男主还不如他们,因为男主被迫参军,他还要奔赴下一个战场,他甚至谈不上完全的自由。
当男主和曾经种植园里的黑奴再次相遇,四目相对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各自都在想什么。我想,那一望,两个人真的感慨万千。尤其是男主,他会不会觉得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多少次冒着生命的危险,无数次在绝望中向上帝祈求,到头来,他的结局还比不上那个什么都不用做,安安稳稳混日子的人。至少那些黑奴,既获得了自由,又不用继续上战场,排成人肉盾牌朝着枪炮冲锋。
电影中,最后重逢的场景里,那些安心呆在种植园的黑奴,对男主投来的目光,充满了羡慕与不可思议,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当他们看到男主重新归队,走上战场的时候,而他们自己已经可以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日子的时候,还会羡慕男主嘛?
电影最后的这个场景,真的把我整破防了,我之前所有的被影片所勾起情绪:为追逐而紧张、为男主而担忧、对他的勇气所欣赏、对他的坚持和毅力而敬佩,在电影最后的一瞬间,全部化作为可笑。可笑的是,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在大环境的趋势和潮流下,在宏大的命运当中是如此的不值一提。
电影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真实故事,10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故事也无数次的在身边重演。无数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命运。是的,很多人的确做到了,但是有更多的人最终还是被命运的大浪所吞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被命运的大潮无情击碎。这种感觉我相信很多小镇做题家会深有感触,自己拼死一搏,考入名校,进入大城市工作。自以为和那些留在小镇的同学相比,自己通过努力,逆天改命。可是一场意外,一场经济的衰退,一波房价的大涨,甚至只是一次裁员,你的幸福指数会迅速跌回和小镇同学一样水平,甚至你看着他们995的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可自己年届30,依然孑然一身,整天在大城市的出租屋里捧着手机,在短视频或者游戏的虚拟快乐里麻痹自己。到底谁更加幸福呢?
当然,我绝不是在宣扬奋斗无用论,只是当命运把自己的努力击碎的时候,要如何学会和自己和解。就好比你面对一个比自己强大无数倍的对手,你并非没有获胜的机会,但是当你失败的时候,也无须自责。你唯一要做的是,做好准备,等待下一次和命运这个对手,再次在擂台上一决高下。
如同男主,也许在重逢的那一个刻,会觉得些许命运的荒诞和讽刺。但是,我想他也会很快和自己和解,毅然地踏上战场,用他的勇气、智慧以及虔诚的信仰,再一次投入到和命运的抗争当中。
#解放黑奴# #Emancipation# (A-)完全没有预期地去看了这部,结果超出预期,全场多次鼓掌,看完后很多人都说很喜欢。今年赛季的强手不多,如果不是因为史密斯之前的打人事件,真的会成为最强有力的奥斯卡竞争者。
主要是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个逃跑的黑奴的经历确实太值得被搬上银幕了。这个黑奴历尽艰难,不仅要对抗追捕他的人,还要对抗比如鳄鱼、蛇、猎犬以及大自然带来的挑战。前半部分很像李奥纳多那部《荒野猎人》,没有什么对白,就是艰难地求生存,而且悬念十足。后面更是成为了战争片。等于见证了一个黑奴从“逃亡”到“反抗”的过程,非常残酷,但也很过瘾。这个经历确实不同寻常,如果不拍成电影就可惜了,而且也确实需要威尔史密斯这样的明星才能吸引到更多关注。
它不是那种很无聊的黑奴受欺压的电影,这部分只占10-15分钟。之后则是非常曲折的悬疑和战争片。很喜欢影片的颜色,故意调成接近黑白的暗色调,既有时代感,又有视觉冲击力。即使红色亮度被大大降低,依然能让人深感残酷和血腥。
虽然它讲述的是美国奴隶争取自由的历史,但其实效果与任何战争片是一样的,都令人不禁叹息,在那个年代,换取自由、和平的代价居然如此巨大。
again 如果不是那一巴掌,史密斯一定会再次入围奥斯卡影帝。他的表现完全不比李奥纳多在《荒野猎人》里差,是又一次相当艰难的挑战。也了解了为何目前的情况很难处理但发行商还是希望冲奥试试看,因为实力很强,雪藏就太可惜了。
如果你观察《荒野猎人》的颁奖季足迹就会发现,也是12月中上映,没走9月的电影节,最后关头冲入了影评人和评委们的视野。而且因为小李一直入围都没得奖,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负面新闻,所以当时他这部一出现,大家就直接把最佳给他了,其他前面出现的都靠边站了。
《解放黑奴》这部电影其实与《荒野猎人》在水平上是很相似的,而且都是一个男主撑起整部电影,是一个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旅程。走的颁奖季路线也一样,没有参与什么电影节,却突然在12月最后杀出来。
但是,两部电影命运却大不同。
《荒野猎人》所具有的天时地利人和,《解放黑奴》恰恰都没有
首先,威尔史密斯即使表现不输李奥纳多,他不仅不是一直入围没拿到,反而他才刚刚拿了影帝,还因为在奥斯卡上打了别人,一下名声受到影响。本来靠他一个人撑起的电影,一下就被蒙上阴影。
其次,《荒野猎人》是传统厂牌发行,推崇导演的影院视觉语言和画面,而《解放黑奴》则是一个流媒体发行,导演也没有那么有名气。一下在别人心中的权重就不同。
所以,即使我觉得这两部电影水平和表演不分上下,但是《荒野猎人》就是那种会被捧上去的,而《解放黑奴》很可能遭到打压和忽视。
其实电影就是如此,在颁奖季的运气是真的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缺一不可。
据导演说,《解放黑奴》拍摄的时候就很倒霉,遭遇到飓风、龙卷风和鳄鱼袭击,进度拖延了很多。之后又遭遇了史密斯事件。。。真的是跟片中的黑奴一样命运曲折。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