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冲撞》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作为一部灾难片,我觉得他什么都有,但是什么都差点意思,我不知道这么说有没有人有同感?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不管是特效还是创意其实都已经过时了,我是硬着头皮把它看完,我感觉2000年左右是电影技术的分水岭,之前的很多硬科幻片跟2000年以后完全是两个时代的水平,好了,先不说画面之类的差距了,毕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看电影的时候我有想到两部电影,一个是非常有名的灾难片《2012》,还有就是以前看的《忧郁症》,我觉得在表现,人性方面,这部电影并没有找对点,虽然也有表现人性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候的各种理性和非理性,可这些情节跟彗星撞地球的主剧情总感觉有种割裂感,比如女记者跟他父亲之间的感情线,最后两人一起拥抱一起离开,拍的不错,但是跟发现彗星的巴金斯那条线完全没有关联,后面又开始拍飞船撞彗星的轰轰烈烈,三条线并驾齐驱,直至分道扬镳,这是我的理解!而在这方面做的非常牛的就是2012,整条线都是围绕着新纪元开启前的灾难,每个人的动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灾难场面,表现人性善恶,一个都不能少的同时还保持了完整性!
另外,我刚刚提到的电影忧郁症,就是一个比较小的角度,一样的设定,星球相撞是用来展现忧郁症内心世界的工具而已,《天地大冲撞》里的人物鲜有表现细节的,感觉马上就要撞了,没时间解释了,快上车,大场景大局观反而削弱了电影的,所有人都在开车,为什么没有人买船呢?新闻里都已经说了,小的石块没法解决,会撞到海洋某处,大的宇航员们有办法试试,这么重要的信息,好像总统也不是很重视,导演只是拍了他想拍的,只能说平平无奇!
PS:1.为什么俄罗斯宇航员没有机会跟家人Face time?
2.摩根弗里曼已经是上帝了,在片中更是比奥巴马早了10年当选总统!
3.伊利亚·伍德(指环王)好水嫩,而清纯可爱的女伴竟然是《大开眼戒》里开放的小萝莉!
4.这彗星明显就是冲着美国去的,911已经不是最严重的恐怖主义了,因为威胁范围扩大到了全宇宙!
5.虽然说了电影不算精彩,不过最后竟然眼睛有点湿润,那不是感动,我只是被煽动了,一定是!
选择中的选择
棉花地 评论 天地大冲撞 2006-12-04 23:17:11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其实这部片子从击毁慧星失败,才算真正开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尊重人性尊重生命已成为衡量这个国家或社会先进的一个标准。但是当无法用现有的人力挽回从天而降的空难时,为了人类物种的延续,不得不进行残酷的选择,也是自然界优胜劣淘汰的选择方式:从整个地球选择出100万人进行自建的地下的诺亚方舟。
选择的法则中有一条,普通公民超过50岁以上的,不得进入方舟。有多少正值壮年的人会因为这一条失去自己至爱的双亲(如果这个人被选上的话);说来大众对选择法则是默认的,只是,这太让人心酸了:一个父亲在剩下的日子里试图挽回与女儿之间已经破裂的亲情与信任;一个母亲在失去丈夫后孤单的最后日子里,捐出自己珍爱的收藏后自尽;一个少年在方舟入口与父母和妹妹诀别,去找自己所爱的人(她们一家都没被选上),也正是这名少年发现了慧星;那个女记者在最后关头把机会留给平日很不和的竞争对手,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
就在要撞击发生的10小时时,执行任务的五名各方面的专家发现了新的机会也许可以击毁慧星,但如同一部电影应该设置的情节那样,选择这条路就必须牺牲自己......
影片在继续不停地上演着选择,每个选择都是生离死别,在决定着自己的生死;扪心自问,如果是你的话会做出什么的选择?
是啊,我也在问我自己......
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海水,紧抱的父女、拥吻的夫妻、继续开报的老绅士;在冲向慧星的飞船上,每个人通过屏幕与家人的道别;加上每个人的选择--这或许是这部影片最写意的表现,难道不是吗?当现在的人们面临这种事情时,影片所表现的应该是最美的、最好的一面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泪流满面;或许因为是我太容易被感动,也或许是因为只有在影片中才能看到这种选择......
看了三遍之后,我觉得这个电影真的非常非常一般
Maosmile 2019-07-07 19:07:00 电影总体ok,所以每隔几年就会看一次,但这次看有了新的感受。 首先是电影的节奏很慢,前戏比较长,好,可以说是足够铺垫感情来产生代入感,但是bug确实太多了。 全人类的卫星和天文学家都没看到的小行星被一个小孩拿天文望远镜看到了。这一点是对所有科技发展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极大不尊重,又不是突然出现的,NASA那帮科学家这么无能? 后来小男孩的女朋友死活不走要跟家人在一起,最后耽误的小男孩回来找他,立马抛弃家人跟人家走了,何必呢?当然可以用人类行为的反复无常来解释,也许是她看到了洪水然后害怕了,但是这么着也太儿戏了吧。没有困难制造困难?剧情不流畅。跟开头的天文学家车祸一样,对整个剧情没有任何帮助。 弥赛亚火箭去炸小行星,没有plan B,没有backup,全人类的命运交给这么几个人。从发现到撞上将近两年时间,人类就造了这一艘飞船,选出来几个人,以及一个舍小家顾大家的方舟计划。但实际上如果人类命运真的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恐怕地球可能会派出能派出的最多的百艘千艘飞船带着原有的和新造的成千上万枚核弹去。时间太紧人类造不出来?能造出来一艘就能造出来一万艘(并且造的越多越便宜),技术问题攻克了,剩下的只是资金问题,都要死了还要钱干嘛?当然造火箭的原材料及燃料总保有量有限导致只能造一艘,但应该是电影说出来而不是靠观众猜啊,总统你不说明白人类不会理解你的呀!这里又一次蔑视了人类科技的智慧,最终整个电影只能和《流浪地球》的情节标准看齐(人物角色表现更优)。 影视特效技术细节不说了,不是专业人士不瞎喷,毕竟挺老的片子了。 最后总统向所有人演讲的时候,我心想:你靠着一个电脑(有可能有暗箱操作)直接判了99.8%的美国人死刑,现在他们侥幸活下来了,你有什么脸跟人家再讲希望讲出力重建呢?被抛弃的人一样辛苦工作,交税,但是就是因为自身不够幸运就要被去死。从大局观出发,即使选出来一个人也是合理的,但是从个人出发,大多数人都不是圣人,都会问个为什么,以及凭什么。幸存者为什么要理解摩根弗里曼,为什么要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尤其是在美国那种自由思想盛行的国家。 经历了这次灾难,对影片中的后续的社会稳定可能会有深面影响,被抛弃的幸存者们,可能很快会结成一个反抗同盟,如果能拍出来一个衍生剧,可能会比较好玩。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