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许鞍华编剧: 张坚庭主演: 周润发 / 缪骞人 / 钟楚红 / 罗烈 / 金彪类型: 剧情 /
犯罪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81-04-24(中国香港)片长: 90分钟又名: Woo Yuet's Story / The Story of Woo Viet / God of Killers
这部电影,是一部讲述着海外华人流亡的故事,是30出头的许鞍华的大作,获得1982年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
电影的男主角是位越南华裔,叫胡越(周润发饰演)——借台词对这个名字的评价“又胡又越,一看就非我中华”。
这位越南华裔的命运,像极了所有在大环境下无处可逃的人的悲剧。
越战结束后,胡越随着百万越南难民,流亡至香港,对于混在越南难民中的越共,特工发现后会秘密杀害。当胡越反杀将他视作越共的特工后,胡越在笔友(缪骞人)的帮助下,找到蛇头帮忙办假护照偷渡去美国。
片中的周润发非常年轻,和英雄本色中的周润发比起来,简直像是个高中生。然而此时的周润发就已经展现了惊人的光芒。周润发反杀特工的戏是电影上半段的重中之重。胡越是一个上过越战的人,反杀的场景简单到令人窒息,一条铁丝,一条竹签,几秒钟的镜头,特工就死了,胡越也在这一刻,下定了继续流亡的决心。
办护照时,胡越认识与他相同命运的沈青(钟楚红),两人希望能够未来一起去美国。此时的钟楚红只有20岁,完全不像《纵横四海》中,艳光四射的女明星,据说钟楚红是靠这部电影崭露头角的,而正是这种青涩和质朴,使得电影结尾的悲剧看起来更加富有底层世界的压抑感。
胡越、沈青等人随蛇头在菲律宾转机等待去美国时,沈青及其他几个女孩被蛇头秘密带走。为找到沈青,胡越放弃赴美良机,最终在菲律宾唐人街一酒吧寻到沈青。为了履行许下的要将沈青照顾的诺言,胡越答应酒吧老板钟仁(金彪)替他做杀手,并因之与另一杀手阿三(罗烈)结成兄弟。
罗烈的银幕形象非常之多,从六十年代末的青年侠客,到七十年代邵氏电影中的个性反派,像这样悲怆严肃的角色,实在是罕见。罗烈饰演的阿三有着两撇小胡子,整天醉生梦死,帮钟老板干着刀口上的买卖。阿三和胡越在片中互为镜像,阿三和胡越一样,是一个没有身份,在外流亡的中国人。不过他和胡越的差别是,他已经没有希望了。
胡越问他去不去美国的唐人街?他说他要醉死在菲律宾的唐人街。他的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他一年中一次女人都没有想过,除了他老妈。胡越问他为什么不想去美国的唐人街?他说他没有身份,他不想“从一个唐人街到另一个唐人街”。
钟生让阿三和胡越去干绑架的买卖,阿三本来是不想做的,但为了凑钱让胡越去美国,他也做了。
可惜,钟生不想放走胡越和沈青,为了去美国,胡越杀了钟生和他的手下,可惜,沈青死了,阿三也死了。
电影的结局,是胡越把沈青的尸体从船上抛下,电影的画外音,是胡越寄去香港的信:
“立君,我是胡越。我和我的搭档,还有那个女孩,明天就要离开菲律宾,用难民的身份,到班丹岛去。我的搭档本来不愿意离开,他说他要醉死在菲律宾的唐人街,可现在的情形逼得他非走不可,他说,他只好准备醉死在美国的唐人街了。那个女孩比我们乐观得多,她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会去到美国,而且会永远居留下来。她已经在计划,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厨房,她要烧越南菜给我们吃。我们还决定到了美国后,要把香港难民营的那个小男孩也接过去,我们要自己收养他。我要靠着这些希望,走完我的旅程。”
尽管沈青死了,阿三也死了,胡越仍然没有停止流亡。
胡越从越南流亡到香港,从香港流亡到菲律宾,又踏上了从菲律宾流亡美国之路。
百年华人史,又何尝不是一部流亡史呢?!
大清亡了,跑租界
军阀来了,跑租界
日本鬼子来了,跑租界
国民党回来清算汉奸了,跑香港
49年了,租界没了!跑香港
60年了,跑香港
……
这部电影的描述手法现在来看有点不如人意,有些地方看起来有些突兀。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有着香港电影当时缺乏的真实感,此片是许鞍华的越南三部曲第一部,编剧张坚庭获得第一届香港金像奖编剧奖,不过剧本实际上是经过邱刚健改编的。邱刚健没有改故事的大纲,只改了人物大纲与故事细节,而此片也是邱刚健与许鞍华的结缘之作,为许鞍华执导生涯的高光之作,也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高光,越南三部曲第二部《投奔怒海》,展开了序曲。
摘自《许鞍华说许鞍华》
s 评论 胡越的故事 2022-03-02 21:50:35
《胡越的故事》我在港台(指香港电台——编者注)时已经提出过,要去美国取景,又要拍上好几集,张敏仪说一句“有没搞错,港台哪里有钱去美国呀”,于是就没拍。但是这个故事我记得很清楚,在提议拍《疯劫》时,同时提过这个题材,不过老板一听到要去美国唐人街取景,就说害怕,因为投资第一部戏,规模要小,而且那时很少人出国拍戏,所以唯有暂时放下。
拍完《撞到正》 后,有人找我拍戏,我找了张坚庭写剧本。张坚庭听我讲了好多故事,他又讲了些故事,但大家都没感觉,直到我讲这个故事他就有感觉,于是我们便继续去做,但是老板说不去美国唐人街行不行,改为到东南亚唐人街拍摄,我接受了。老板和菲律宾当地有生意来往,熟悉当地情况,所以叫我们到当地唐人街视察一下,我奇怪地问,菲律宾有唐人街吗?他说有,当然有啦!于是就出发去菲律宾。
人人都赞张坚庭的剧本好。缪骞人说看完剧本才决定接不接戏,一看完就即刻答应,但是我一直都觉得剧本不太好,我想原因是我和张坚庭谈不拢,我和他不在一个沟通层面,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太顺畅。我好苦恼,因为那时我同张坚庭是好友,他很撑我,但写出来的剧本不合我意思。拍到一半,我说死了死了,前面那些情节我还可以勉强搞定,拍到菲律宾的戏份,我觉得行不通,但又不敢改刷本,因为我不晓得改剧本,根本不知从何改起。
我在金马奖颁奖礼碰到火鸡(钟志文),他看过剧本之后说这个剧本有问题,龙其是菲律宾那些戏,叫我尽快找个人来改写,因为我马上就要去菲律宾拍摄。可以找谁改呢? 我毫无头绪,试过问Joyce,她看过剧本,但是没答应,说她正忙,加上我和Joyce关系不大好,因为她总是不准时交剧本,搞得我好烦。结果,仍然是没人帮我改剧本。
忽然我想起自己在理发店看过邱网健的剧本《大决斗》,是他帮张彻写的;剧本同那套戏我都看过,觉得那个剧本好过那套戏,因为剧本很有时代感,但搬到银幕上,这份时代感就尽失。刚巧在金马奖颁奖礼又遇见邱刚健。我问焦姣要他的电话,然后打电话请他帮我改一改那个剧本。我说我觉得那个剧本很有问题,但不晓得修改,或者他可讲给我听怎么改,然后我叫张坚庭再写…他立刻由台湾飞来,看完剧本之后很认真地同我讲,这个剧本不差,但他可以帮我改一改,几天内就可以完稿。于是,他由菲律宾一段开始重写,而我就要同张坚庭交代,好尴尬!
我感到整件事对张坚庭好伤,他努力写剧本,然后我叫人从头写过,我只可以同他讲,解释我根本拍不下去,即使香港的部分有很多场,我拍了都剪去不用。他后来也明白,他说我要拍好,便一定要做到我要的,没办法!结果我同张坚庭商量,他署名编剧,邱刚健署名剧本审阅还是剧本顾问之类的。其实由菲律宾开始是邱刚健写的,但那些情节完全是我和张坚庭聊出来的,有些场景只有细节,如人妖那场,邱刚健将之扩大成一场戏。邱刚健的剧本很合意,但是最后我没钱拍,因为他写得很长,同时很复杂。本来菲律宾的戏只占一半,他越改越长,变成四分之三,最少三分之二。我们逼着在原本时间内拍完所有菲律宾的戏,所以拍得比较粗。至于周润发,我在电视合时已经想跟他合作,很欣赏他,可惜,未想到好的故事。后来想到越南难民,觉得他最适合这角色,跟他说时他很兴奋。
缪骞人本来的角色由郑裕玲演,但是价钱谈不拢。钟楚红的角色原先属意陈玉莲,但是她死都不省,说不肯同发仔一起在银幕前现身说法,于是只好找新人,找到钟楚红,人人赞好,所以便决定了。我比较喜欢陈玉莲,因为我觉得她的样子惨苦些,而钟楚红的样子太福气了。
我打算这部戏可以像B级片那样拍。B级片即是类型片,其实那时我不太清楚类型片为何物,印象中就是小时候所看的枪战片,不太像真的,就是假假的,总之有情节就可以,就是情节动人,不用场景真实,否则《胡越的故事》后面的枪战、巷战,可以搞到很大动静!好像好菜坞电影,好菜坞电影大都是类型片,但是我只想拍便宜些的。
如果你接触过越南难民,你就知道他们匪夷所思的经历原来千真万确,所以我可以夸张一点,又可以很写实。菲律宾又是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我去那里第一次做资料搜集,发觉可以将他们党派的情节放进电影中去,可以将听来的传闻流言、不知真假的东西都放进去。其实去菲律宾好过去美国,因为香港人比较热悉美国,但是哪个知道菲律宾发生什么事,尤其是菲律宾唐人街?
《胡越的故事》 在构思时是很压抑的戏,感觉好像无颜色的纪录片,但是后来看中的场景色彩又很丰富,所以就很混杂,变成没有一个特别的样子,我希望至少有个一致的调子,但我估计区丁平(美术指导)认为这套戏没颜色,要加一点上去,所以整个戏变成好多颜色,但我觉得无关紧要。黄仲标(摄影)帮了我很大忙。基本上个个摄影都帮了我,至少好合作。这套戏不是阿标的专长,他比较擅长静态及靓的电影,而《胡越的故事》基本上是不漂亮的电影。
《胡越的故事》不是一部演技戏,我头三部电影都不是演员戏。《倾城之恋》才是演员戏,所以我拍得不好。头三部电影都是用情节、悬疑、趣味,一路推进剧情,演员发挥的机会不大。《倾城之恋》则完全靠演员的节奏,同他们对角色的掌握,我驾驭不了,觉得好闷。
在头三部电影中,演员只是剧情之下一个被动元素,有个情节,他们的关系反而不大要紧,差不多都是被人追杀。演员只要选得适合,由他们自然地演,做些恰如其分的动作,就可以了。讲到选演员,我总是很后悔。《疯劫》里赵雅芝的角色,其实我一直都想找林青霞演,但她不肯。第二套没遗憾。《胡越的故事》则想找陈玉莲做,但是她也可能做得不及现在的好,不知道啦。
《胡越的故事》题材和人物都好,但是我拍戏时遇到太多事,中间又临时改剧本,心理上有很多起起落落,和太多人事的挫折,我也觉得很抱歉,又要同人道歉……搞到很烦,很累。
剪接时基本上是刪减。后面部分拍得很长。前面就拍了四十五分钟,剪到只剩下二十分钟。后面拍了七十分钟,结尾都剪掉。本来是胡越出海到巴丹岛,被一个杀手发现并杀死他,但其他人认为不好,嫌太长,所以便在出海一段完结。我拍完戏后,发觉前面同后面的调子不统一,所以我在剪接时,将前面好多戏剪去。后面有些地方也拍得不太好,如动作不够灿烂。
我对《胡越的故事》的感觉好像《阿金》,拍到后段,不理那么多,剪完算数,总之不是大难看就算了。我自己又不好,喜欢试一些不受控制的有挑战的情況,到搞不成时,又喊打喊杀…...我不喜欢万事俱备,喜欢说去就去,搏一搏,到时演员提供一些灵感,现场又有一些,或者最后才剪好整部戏。结果有时奏效有时不奏效,行就阿弥陀佛,不行就大吵大闹,早知准备好些云云,但其实我知道自己不会准备得好。
访问于1996年5月
谈谈《胡越的故事》中的阿三
拉登FANS 评论 胡越的故事 2014-05-16 06:53:14
谈谈《胡越的故事》中的阿三
作者:yylhmeqy,转载请注明
印象深刻的电影,当年虽然没完整看过(没办法,电视放的,从中途看),但就是印象难忘,现在得知是许鞍华的作品,也很欣赏当时自己的品味(吹一下,满足小小的虚荣心),现在下载了LD-D9版,可以慢慢欣赏这部片了,再强烈推荐同是许鞍华的作品——《投奔怒海》。
许鞍华,我最喜欢的导演,特别喜欢她的《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
许鞍华虽然是位女性导演,但她这两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却一点都不阴柔,叙事干净利索,绝不拖泥带水,但对时代的刻划却入木三分,我喜欢的风格,能拍出这样风格的女导演我还没接触到第二个,希望是我孤陋寡闻,或以此贴能抛砖引玉,能有电影同好推荐同是女导演拍的类似风格的影片。
《胡越的故事》说的是国家大动荡的大背景下,小人物无从把握自己命运的时代悲剧。剧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切合当时的背景:“钱没有了可以再搵,国家没咗就没了”,当年的越南难民都是逃离了自己的国家,成了没有国家的人。
谈谈阿三
剧中罗烈饰演的阿三,在我记忆中,是罗烈饰演的为数不多的正面角色,剧中他内敛的表情,冷峻而又忧郁的眼神和两撇小胡子的形象,给我印象深刻。
阿三是一个逃亡到菲律宾唐人街的华人,给钟生充当保镖兼杀手,杀人杀得麻木了。他年岁渐大,行尸走肉般活着,剧中他有句台词说的很贴合他的境况:一年中一次女人都没想过,除了老妈。当胡越叫他一起走时,他拒绝了,他不想从“一条人唐人街到另一条唐人街”,重复着逃亡、充当杀手的生活,他的人生已无希望(没希望的人生是多么的可怕),但他还是想帮胡越逃离困境,他不想胡越最终像自己一样过着无望的人生,或许胡越就是他的希望吧。为此,他甚至不惜豁出了自己的生命,或许死对他来说是最终的解脱吧,不然的话,电影最后如果他和胡越逃离了菲律宾,他最终的归宿还是醉死在美国的唐人街。
阿三虽然已经是个麻木不仁的杀手,但他还是有自己的一点原则,就是不做绑架的活(赎金式的绑架),可能他不想对无辜的人下杀手,这也算是他的一点良知吧。电影交代他杀的人都是帮钟生的老板解决政治斗争中的对手,这些对手应该和钟生,还有钟生的老板一样,都是无恶不作的人渣,因为是人渣,所以阿三可以十年如一日的杀得不问缘由,心安理得。
但钟生要他和胡越做绑架这种活,说肉参很有钱,意味着有异常丰厚的报酬,可以让他回香港居住,这时他沉默应允了。我想他的应允,不是为了丰厚的报酬回香港居住,他在菲律宾十年了,如果要回香港,应该早攒够了钱,我想他应该是为了帮胡越可以离开菲律宾而接这活的。为了朋友而违背自己的原则,他应该是胡越的知己了,这让我想起《喋血双雄》中,李修贤的拍档曾爷,阿三和曾爷是我看过的电影中,让我不能忘却和感动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两个角色。
人生能得到阿三或曾爷这样的知己,足矣。这样的知己是电影的理想化,但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现实中这种知己没经历过生死患难可能不会找到,平常人不必奢求,谁想经历生死劫难呢,还是安稳点好。
许鞍华《胡越的故事》:乱出静的绮思情感
沈园清客 评论 胡越的故事 2021-11-11 16:54:41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越南华侨胡越接受笔友李立君的劝说,办了出国去菲律宾的假护照,终至菲律宾的唐人街,却发现当地并不太平。当地地头蛇钟先生杀人无眼,命令部下阿三杀死了不少菲律宾唐人街的任务。期间有名誉利益的冲突,也有权力艺术的交换,而最后胡越在阿三的指引之下离开菲律宾,成全将来似有可无的美国唐人街梦。
不谐和的生命,刀枪无眼,社会爆发思想逻辑和现实意识形态的病症,唯有通过毫不拖泥带水的戏码成全一腔热血。点燃期间的是被逼迫成熟的青涩,也是丛林法则所需要的骗术与计谋。越南城池的沦陷以及灰暗的症候让胡越一早认清了现实,接受李立君的劝说就是其意欲掌握急急如律令的所向往的新生活。胡越也杀过人,杀过越共特工,心灵的鞭笞成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社会常态,顷刻纵横之间,生活的逼仄致使其漂泊生涯的倒塌,许鞍华的叙事正是乱中出静,有一种暴力美学以及强度纵深的美感。
沈青是和胡越共同冒充日本人拿到假护照的难友,他们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愫,然而宿命的迸发不过是一场沙沙作响的荼毒和缅怀,当他们先后来到菲律宾唐人街的时候,地头蛇却要胡越出钱为沈青赎身。沈青被逼迫占有,之后她把一腔的情欲和孤独撒落在胡越的身上,激烈的亲吻更体现出乱之后的悲戚和苍凉。
地头蛇钟先生的手下阿三,也是翻滚在茫茫无稽崖之上挣命之人,他虽然被迫帮钟先生杀害不少人,但他面对一些手无缚鸡之力之人却有着不忍和悲悯。他说他的一年复一年根本没想过女人,而他渴慕思恋的是他那已亡故的母亲。这个人物承担了太多的清晰政治的价值趋向,也是乱世中以哀伤刻写孤独姿态的,不得不为之的在场者和局内人。
在胡越意欲离开菲律宾唐人街,和沈青一同共赴美国的时刻,发生了一场宿命暗换的枪战戏。由于胡越的睿智抢占了先机,在成功逃离之后却发现沈青业已沦为纵深政治的献祭。在船上,暮光蔼蔼,就像影片伊始无助的母亲——无奈中把襁褓中的孩子放入深沉无望的大海之间的时刻,胡越将被枪杀的沈青遗体放入消灭人尸身的海洋,胡越的眼神中充满了绮思和情感的斑驳陆离,人生的杀伐决断的权力有的时候显得荒诞和乏力。
胡越给李立君去信,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偷渡到美国。混乱的尘世夹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噼里啪啦,尚未抹去胡越的精神俊朗和干练飘逸。人生的无奈是伤离别,然而唯有情欲的释放纯粹的观照才能得以交织更为深层次的共情。乱中出静,导演的心态趋向于无极的荒凉,然而正是荒凉战胜了原本的惶恐,面对生命无法以逸待劳,价值的观感在于英姿飒爽中的绵密与命运的思考载体。
逃出越南怎么办?--周润发 钟楚红《胡越的故事》
寒江雪 评论 胡越的故事 2020-03-11 21:08:35
这部电影是周润发和钟楚红的第一次大银幕合作。周润发饰演的胡越是一个从越南逃出来的难民。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胡越坐在难民船上。也正好承接了许鞍华《投奔怒海》中最后一组镜头。逃到香港的胡越,在安置他们的难民营中逃过了继续追杀他们的越南特务。于是他逃离难民营,藏在一个公寓中,在朋友的帮助下准备再逃往自由的美国。胡越遇到了同时越南难民身份,由钟楚红扮演的沈青,两个人相爱,结果不料在从菲律宾转去美国的途中,沈青被卖为妓女。为了拯救女友,胡越被迫为唐人街老板钟仁当杀手。在最后两人要脱离钟仁的时候,却被设下陷阱,沈青和胡越的好友阿三都被杀害。胡越一个人完成了复仇。在大海中埋葬了自己的爱人。
这部电影除了保持香港新浪潮的新锐之处外,作为一部政治题材的影片也具有很深的政治寓意。在历史上越共统一越南后由于实行残酷的政治迫害,有十年的统治国家经济崩溃,人权沦丧,酿成了一个庞大的难民潮。影片拍摄于中英双方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前一年,借越南的故事也表达了港人对于自身身份定位,前途命运的一种焦虑情绪。八十年代,冷战还在继续,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还是世界一个焦点问题。
许鞍华借助这部《胡越的故事》继续思考一个主题:个体在无力抗拒,也无从逃离严酷的社会环境下,那宿命式的悲剧。而那种个体漂泊的感觉则是许鞍华以后一些列影片中不断诠释的。
《胡越的故事》:大时代下的苍凉小众
浮世鸿云 评论 胡越的故事 2013-04-26 10:17:46
历经越战的退伍华裔军人胡越,逃难来到香港,见到女笔友李立君。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由李立君照应着,但胡越在香港微薄的收入难以为继,而且身边充满被追杀的危险。遂决定办理假护照去美国赚大钱,在办理护照期间补习英文时,胡越结识了同病相怜的沈青,两人一见钟情。本以为踏上飞往美国的飞机后,就会迎来幸福的明天。在菲律宾转机时,沈青被人秘密带走,胡越为了找回爱人,放弃赴美良机。为了赎回沈青,胡越成为菲律宾唐人街黑帮的打手。几次杀人任务后,与杀手阿三成为莫逆之交。当幸福又一次近在眼前时,却遭人陷害,凶险的逃跑过程中,阿三暴毙街头,沈青惨死车中,剩下胡越一人再次孤零零的四处漂泊。
作为1982年首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在没有其他竞争影片的提名下,此片获得最佳编剧奖。由女导演许鞍华执导,周润发与当时名噪一时的两大香港小姐钟楚红和缪骞人联袂。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影片制作得相当粗制,在很多可以铺垫更好的细节处,被一笔带过,草草了事。前后剧情衔接的生硬,演员表演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但还是能在细微的几点看出发哥演技的用力之处,那种狠呆呆的眼神,敏捷的动作,帅气的造型。还有钟楚红稚嫩的有点让人认不出来。
尽管影片的表现手法过于简单,但这绝不是一个滥造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八十年代困扰香港的越南难民问题,还深刻挖掘了这些另类人群的辛酸人生。别看香港新浪潮年代的电影工作者们拍摄的手法还很不成熟,对于剧本的要求却是非常之高。他们会去实地考察,接触大量真实人物,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和不幸遭遇,这都要比如今花哨的拍摄技法,只是为了拍而拍,根本不知拍什么的电影要强上百倍。影片上映之后,许鞍华凭借此片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而发哥也一改之前“票房毒药”的名头,开启了后期辉煌的“杀手生涯”。不能不说,此片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何其特别,是值得永久纪念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