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乔纳森·弗兰克 / 斯科特·曼
主演: 格蕾丝·富尔顿 / 维吉尼亚·加德纳 / 杰弗里·迪恩·摩根 / 梅森·古丁 / 贾斯珀·科尔 / 更多...
类型: 动作 / 惊悚 / 冒险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2-08-12(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跌落 / 下坠 / 命悬2000呎(港) / 坠(台) / The Fall
IMDb: tt15325794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观影的前半段,我满脑子里都像弹幕刷屏一样,不停闪过上面这句话。
女主贝琪和女二亨特,你们俩真的是职业的户外攀岩家、极限运动爱好者吗?即使只是一介外行人的我看来,也能明显感觉到电影全程她们诸多离谱的操作,本片作为一部作死教科书,实在太典了。
细数一下都有哪些吧——
攀爬之前不事先踩踩点做下功课,这座年久失修的高塔,俩人头脑一热是说爬就爬,也不管女主是不是已经荒废一年没有锻炼了,每天酗酒EMO,那么快就能去攀爬了吗?最起码也要先恢复训练几天吧?
爬也就算了,如果能事先告知其他朋友或旅馆里可以信任的人,说要是她们多久没回来没消息就报警,那也就不会有后续一系列向外界发消息求生的糟心问题了。
嗯……也许是她们俩确实没有别的朋友了吧。
边开车边拿手机拍视频,纯纯的交通安全错误示范,小朋友们可千万别学习。
当时我还以为女二是在直播,但是并没有,她只是在录视频素材后面回来剪辑了再发。由此可见有时候户外探险直播还是很有用的,除了能赚点火箭嘉年华之类的,还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俩人的包里就一瓶水、一条安全绳、一架无人机、一个自拍杆,然后检查完毕说了声“嗯,东西都齐全了!”就自信出发……你齐全个鬼啦齐全?!多带点吃的用的是会死?要春游的小学生准备都比你们齐全吧!
之前你们没事就去鸟不拉屎的荒山野岭攀岩,当时就没遇到什么危险情况然后手机没信号的问题吗?正常来说应该会配备一部卫星电话的,但她们只有一台续航超强、信号超烂的手机,连块充电宝都不带的。而女主甚至连包都不背,轻装上阵一身轻松,正所谓是前期顺风有多浪,后期守家就有多狼狈。
不带卫星电话也就罢了,你们连手套都不戴?看得我全程提心吊胆,生怕她们被高塔梯子上的铁锈、突刺扎到了手,然后受伤又感染了破伤风。后面看到她们各种徒手拽绳子,我看着都觉得手心疼、宛如刀割。
单肩背包的脑瘫操作就不提了,太多人都吐槽了。看到女主下来时因为单肩背包导致包掉到信号锅上时,我居然觉得大快人心,很想说一句——“你这不是纯属活该吗?”
用绳子拉着手机往下放去探索信号,结果绳子不够长,女二这小机灵鬼灵机一动,想出的法子居然是用肉身增加长度——超危险的单臂悬空操作以身试险?你们就不会把身上的衣服撕成布条(观众:这个我爱看)、或者用鞋带啦、皮带啦延长一下绳索的长度去试试吗?非要玩一波极限操作?
……
类似的槽点,就不一一叙述了,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在看本片时,都能找到各种让人胸闷气短的细节。
但吐槽了这么多,其实我对本片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
全片情节紧凑、配乐和镜头都颇为优秀,让人相当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尤其是恐高症患者,看电影时大概手心都捏着一把汗,比看什么鬼片还要惊悚刺激上几分吧?而电影后半段的大反转也相当震撼、让人头皮好一阵发麻,作为感官惊悚电影,毫无疑问已经达成了电影的目的——吓你一跳。
我个人还挺喜欢这类有点高概念式的小空间求生影片,近几年来的《活埋》、《鲨滩》都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该类型影片将场景和演员都压缩到了一个极限小的维度,对于电影的调度、编剧、演员的演技和节奏把控都是一大挑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我看来,《坠落》里,双女主的这堆作死操作虽然让观众看得血压飙升,但并不算电影本身的bug和剧情的问题,事实上,我还挺能理解的。
更何况如果不这么拍,不给主角们设置一些低级操作引发连锁的灾变,这电影还有啥看头可言?
能理解主角们作死的理由,其一是因为:
对于这两名过去征服了各种陡峭岩壁的极限运动爱好者来说,B67电视塔虽然很高,但其实整个过程不过是爬梯子而已。若不是这座铁塔年久失修,危险系数其实非常非常低,如果户外攀岩的难度系数是10,那么爬这座塔的难度顶多也就2-3的程度。
毕竟对她们而言,爬电视塔的意义超过难度本身,所以她们特别“轻敌”也不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亨特甚至做好了早上出门、中午爬完回来吃午饭的心理准备,拍视频时也全程轻松愉快,根本没把这座塔的难度放在心上。如果不是那些该死的松动螺丝钉,攀登B67压根不算极限运动了。
第二:
则是因为我深知这世界上,即使是顶尖高手,因为愚蠢的作死、偶然的失误、各项准备不充分而失手殒命的人类不在少数,亨特和贝琪并不是只存在电影里的虚构形象,否则网上也不会有那么多极限运动作死失败合集的视频供大家观赏了。
人类会作死,本来就是一件很常见的事。
俗话说,溺死的都是会水的,再厉害的高手,准备再充分,总在危险边缘徘徊,也难免有失手的一刻。
因此,虽然两个女主全程作死的举动看起来很愚蠢,但我并不会因此而怒喷本片有多辣鸡有多没逻辑,毕竟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展示人类的多样性。
而此刻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在该犯蠢的时候,其实也比女主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本片教会了我一件什么事,那就是我们还是要多爱惜生命,享受人生。
宅家颓废、泡吧酗酒什么的都OK,反正总比没事去爬个悬崖峭壁、老旧的高塔作死来得要好,如果你真的想去,最好中午再去,因为早晚会出事。
要说在我心中,这部电影有什么主要问题的话,那就是剧情的铺垫安排过于刻意生硬,好多情节就差没把“快看,这里是伏笔”几个黑体加粗大字写在脸上,比如:
女主男朋友的“143”暗号啦、帮亨特拍照片的男人是谁啦、可以用灯泡电源给手机充电啦、塔下遇到的嗜血秃鹫啦、到处松动的螺丝钉特写画面啦……等等等等,简直就像老师在考前和学生泄题一样——“这整段都是必考的重点,全部给我圈起来背下去!”
存在感之强,让人非常在意后面必将到来的故事展开,以至于观影时令人很是焦虑,一直在想前面的伏笔什么时候该派上用场了吧、主角她们怎么还不遇到险情?
那种明知道糟糕的事情马上要发生了,而电影里主角们还在谈笑风生的时刻,嗯,怎么形容呢?
……就很如鲠在喉。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感受了。
——————防剧透——————
——————防剧透——————
——————防剧透——————
——————防剧透——————
透露反转的细节
1.闺蜜刚拿到包的时候猛灌水,但是再次上到平台上之后没有再喝过一口水。刚上去的时候,女主喝水示意闺蜜喝,闺蜜摇头拒绝。女主准备爬到顶端给无人机充电时,喝完了所有水,闺蜜偏头似是口渴却没有喝一口。
2.闺蜜再次爬上平台后,所有“有效的现实操作”都由女主完成。写纸条、操控无人机、爬上去给无人机充电(这个还蛮巧妙因为给了理由是闺蜜无法完成攀爬动作)。闺蜜都是在提供思路、鼓励女主。
3.闺蜜掉下去的时候,女主先是脱力,然后惊恐到凝滞了一会,才慢慢探头去看下面的情况,这个过程中下面的闺蜜都是没有动静的。当女主看到下面情况时,闺蜜才喊道“我抓住背包了”,如果是第一时间抓住了背包,闺蜜不会有这段沉默的空白,其实是暗示现实中闺蜜已经掉下去了,她抓住背包是女主幻想。
4.女主面容苍白嘴唇干裂(而且是在喝了水的前提下)且昏昏欲睡,闺蜜的状态看起来好得多,尚有余力去抚慰女主(我认为她展现的状态是停留在爬下去拿包的时候)。
5.闺蜜鼓励女主别睡,谈到wwe女主喜爱的选手,闺蜜回答出了本不应该知道的正确答案,连女主都讶异地问“你不是没看过吗”,确实真正的闺蜜是不该知道的,只因为女主实际是在和自己对话。
6.给无人机充电时包包掉下来,闺蜜直直看着包包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掉下去,如果说是来不及还能解释,但事实上她连抬手的动作都没有,双臂一直是自然垂下的状态(不可能接住因为根本没有实体)。女主质问为何不接住背包,她也没有解释而是迟疑没有回答(答案不能揭露)。
感想:
设置的反转还是很巧妙的,而且过渡自然,从女主想到最后传递一次信息需要用闺蜜的鞋,引入到拿不到鞋,因为闺蜜掉在下面,逼迫女主打破幻想,直面残酷现实——她早已孤身一人。
绝境也是层层递进,本以为失去无人机,与希望擦肩而过已经是尽头,从有同伴到独自求存又将绝望感推进了一个层次。
后半段给我的两个震撼点,一个是闺蜜早已死亡的自白,另一个是女主将鞋子塞进闺蜜肚中的决绝。
作为幻想出来的形象,后半段的闺蜜一直在强调“我们”怎么怎么样,我们一定能活下来,我们需要填饱肚子……其实是女主需要“不孤独”,所以一直借助闺蜜形象和自我对话,不断强调的我们,其实是在自己给自己信心。
小小的温暖点:女主说,这次可以把短信编辑得更加完善。最后一次她发的短信,其实报地点和拨打求救电话这两点和前面发的信息没两样,只是这次她加上了“我爱你,爸爸”。
ps:男人果然更懂男人……听爸爸的话,远离渣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