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李沧东
编剧: 李沧东 / 吴正美 / 村上春树
主演: 刘亚仁 / 史蒂文·元 / 全钟瑞 / 金秀京 / 崔承浩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8-05-16(戛纳电影节) / 2018-05-17(韩国)
片长: 148分钟
又名: 燃烧烈爱(台) / Burning / Beoning
IMDb链接: tt7282468
编剧: 李沧东 / 吴正美 / 村上春树
主演: 刘亚仁 / 史蒂文·元 / 全钟瑞 / 金秀京 / 崔承浩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8-05-16(戛纳电影节) / 2018-05-17(韩国)
片长: 148分钟
又名: 燃烧烈爱(台) / Burning / Beoning
IMDb链接: tt7282468
作为李沧东的第6部作品,《燃烧》延续了含蓄、隐晦的风格,具有巨大的解读空间。
首先,《燃烧》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悬疑片,电影从惠美消失开始就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戏剧张力,完全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李沧东从来都不会很直白的阐述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而是通过明喻、暗示给观众遐想的空间。
比如钟秀一直很怀疑惠美到底有没有猫,随后邻居说小区不允许养猫,后来钟秀又在本的家里看见猫;
而关于惠美小时候掉进枯井的事,钟秀也一直半信半疑。随后又是惠美母亲说家的附近没有井,后来钟秀母亲又说有井。
再加上钟秀在牛棚里幻想自己在迪厅、后来又幻想自己在惠美家的床上……这些都是亦真亦假、扑朔迷离。
电影的片名叫“燃烧”,而燃烧也作为一条重要线索贯穿全片。
本造访钟秀的时候,告诉对方自己的爱好是烧塑料棚,大概两个月烧一次。
但事实上钟秀一一检查了周围的塑料棚,发现本并没有烧塑料棚。再加上惠美的突然消失,钟秀大胆猜想,本烧的并不是塑料棚,而是惠美。
本曾经说过,塑料棚是“没用又不需要的”,好像是“等着让他来烧的”,也暗示了他觉得惠美这样的人是没用又不需要的。他烧的不是塑料棚,他烧的是那些没用又不需要的人。
钟秀曾在本的洗手间里看见了他送给惠美的手表,这里还有很多首饰吊坠,很有可能本每烧一个人都会收藏她的随身物品。
除此之外,本的家里突然多了一只猫,叫它“boli”它会有反应……这些线索都让钟秀相信,是本烧死了惠美。
于是,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放火烧了本。
当然,关于惠美的下落,电影并没有明确交代,所以这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可能惠美的失踪和本并没有关系,只是钟秀一厢情愿,是他为了杀本创造的一个理由而已。而他烧死本,也只是出于对阶级、贫富的愤怒。
《燃烧》也绝不仅仅是一部悬疑片。
表面上电影是讲述钟秀、惠美、本三个具体的角色之间发生的故事,而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指向了阶级固化、女性意识的问题。
惠美代表着社会的底层人士,她没有存款,还有债务在身。
相比之下钟秀更惨,住在旧房子里,没有工作,还要养家里的牛。母亲离家出走,也父亲锒铛入狱。
导演的手法非常高明,他先塑造了惠美的生活,随后又徐徐交代钟秀的生活,在你得知惠美已经过得很惨的时候,随即你又发现钟秀更惨,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还没完,第三个角色又出现了——本,他开豪车、住洋房,这已经非常拉仇恨了,结果他还不用上班。
透过本、惠美、钟秀差距之大、境界之悬殊,让人看到整个韩国的贫富差距、阶级固化。
钟秀说本是韩国的“盖茨比”,不知道做什么工作却很有钱的谜一般的年轻人。钟秀还说,韩国有很多本这样的“盖茨比”,他们不用上班却可以开豪车、住洋房。而钟秀只能住旧房子、每天养牛。
本可以经常换女友,钟秀却只能对着惠美的照片撸管,或者意淫惠美在帮自己撸管。
本可以烧塑料棚,甚至烧人,而钟秀只能烧掉母亲的衣服。
本觉得他可以随意烧掉那些“没用又不需要”的东西,而钟秀觉得有没有用、需不需要不是本说了算的。
钟秀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困难人士、社会底层、边缘人口,好不容易看清了现实,如今又有一个高富帅出现在他面前,还从他手中抢走了惠美。
因此,自卑、愤怒、怨气、仇恨一系列情绪奔涌而出,钟秀忍无可忍的烧死了本,传达他对阶级固化的反抗。
尽管他把自己的衣服也烧了,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后他一定会被警方抓住。到头来,他还是没能战胜高富帅。
毕竟,阶级固化不是放一把火就能改变的。
事实就是这样,本这样的富翁杀人、吸大麻都能逍遥法外,像钟秀的父亲这样的农民就注定会遭到法律制裁。
钟秀、本并非是电影仅有的主角,惠美也有非常鲜明的形象。
电影开头,惠美就以“帮她养猫”为理由骗钟秀到她家去,然后顺理成章睡了钟秀。
他们做爱的时候有个细节,惠美把收纳盒从床下拿出来,里面早就准备好了避孕套。一方面说明她已经不是第一次做(带男人回家睡觉)这种事了,另一方代表着这次是惠美睡了钟秀,而不是钟秀睡了惠美。
而且惠美也将这次做爱定性为了一夜情,毕竟之后钟秀对她念念不忘,但她再也没有和钟秀睡过第二次。
以往大部分电影都是男性主动去睡女性,发生一夜情之后又迅速转移目标,又和另一个女性在一起了。《燃烧》则是性别发生了对调,惠美主动睡了钟秀,然后又迅速和本在一起。
这正是惠美思想进步的体现,她敢于正视性、敢于去满足自己性方面的需求、敢于做自己身体的主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在乎他人的眼光。
因此,接下来她在夕阳中裸舞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男人都可以随意脱掉衣服而不被指责,女人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很多观众说惠美裸舞的片段堪称绝美,是足以影史留名的一幕,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美,更重要的是这段舞蹈中,流露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但对于思想保守的钟秀而言,他不太理解惠美的行为,甚至说:你怎么能当着男人的面那么轻松的脱衣服?妓女才那么脱衣服呢。
这种行为叫“女体恐惧症”,钟秀怕的不是惠美的身体,怕的是惠美拥有的独立人格。
钟秀也并非第一个女体恐惧症患者。看到女性穿着暴露,就会有人骂她是贱人;如果有女性裸泳,就会有人骂她是婊子……这样的男人大量存在。
事实上,敢于穿着暴露、敢于裸泳、敢于裸舞正是能支配自己身体、拥有独立人格的体现。穿不穿衣服是她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
穆斯林让女性穿上罩袍、只露出一双眼睛,就是典型的歧视女性;男人可以裸舞,女人也可以裸舞,并且不会遭到指责,这才叫男女平权。
总的来说,《燃烧》是一部信息量巨大、解读空间丰富的电影,任何一个细节、元素单拎出来都有很大的讨论价值。并且不同的观众也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燃烧》。
只看一遍是无法完全看懂这部电影的,需要反复观看多遍,细细品味,方能回味无穷。
引用李沧东访谈一句话作为开始:
“我认为这个世界对于有着无奈和愤怒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日子真的是一个谜。”
这也是李沧东最新作品《燃烧》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能量积压到最后带来的澎湃,让无奈和愤怒最终转化成了悲剧。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58.webp)
李沧东导演风格接近于诗人,作品中对边缘人物内心碰撞的影像化,总是能让观众沉浸体验。
如果看过李沧东之前的作品《诗》,《密阳》,《绿洲》,《薄荷糖》等,就都能感觉到笼罩在主角对现实迷雾的抗争。
村上春树是文青必备的手册,作者笔下的人和事,中心视角依然是边缘人对世界的呐喊。
李沧东《燃烧》灵感来源于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同时也受到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烧马棚》的影响。
村上春树《烧仓房》篇幅极短,只有8000多字,留白的地方很多,就像一首诗可以让人不断的解读重构。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57.webp)
《燃烧》对《烧仓房》加入了很多丰富的解读,让影片的人物内心更饱满。
但李沧东准确的抓住了《烧仓房》的骨髓,虽然《燃烧》故事更充沛细腻,但依然保留着迷宫一样对人心的探索,以至于影片故意让观众在情节中迷失,最后面对的只有悲剧。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60.webp)
《燃烧》这样的电影,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但不限定于谁对谁错,这正是影片精妙的地方。
所以大聪按照自己的解读,有了自己心中的《燃烧》(不喜勿喷)。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59.webp)
——剧透解析线——
片中的主题和讽刺
影片的人物都是边缘人,即使有钱的ben,依然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他们三人不去关心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不去谈及时事天气,他们都在细致经营着自己内心的饥饿。
海美在片中提出了一个议题,“little hungry”(小饥饿)和“great hungry”(大饥饿)。
小饥饿是解决温饱衣食住行,大饥饿则需要解决内心的空虚,用自己的方式达到心底平静。
海美自认为内心充满了大饥饿,所以学习哑剧,跑到遥远的非洲寻找自我,恨不得让自己化成一道晚霞,泪流满面。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62.webp)
但讽刺的是,海美在现实生活中,是那种紧迫要解决眼前小饥饿的人。
海美自己在街边做着收入甚微的站街工作,欠下一屁股卡债,导致家人都离她而去。
按理说,海美不应该奢望于内心的不平静,而是要解决更多衣食住行的实际问题。
所以这样现实和精神状况极为不相符的海美,在ben带海美去酒会聊天时就极为不相称.
那些所谓的倾听者,每个人脸上都带对海美的不屑和嘲讽,虽然很微妙但也足够证明在他们眼里,海美只是一个无病呻吟的疯子。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61.webp)
在他们眼里,他们很清楚海美只是ben的第N个玩物,ben只会找这种在社会没有存在感的人作为他的陪衬,以填补ben内心的大饥饿。
ben的大饥饿在大家看来,似乎更符合逻辑,ben就是韩国的盖茨比,身世成谜,家缠万贯,开着跑车寻找内心的绿洲,似乎这样类型的人,更有资格谈论大饥饿,追求精神领域的贝斯。
这也是影片中的一道隐喻和对观众的提问,凭什么只有完成小饥饿的人,才有资格去探索内心的大饥饿?!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65.webp)
而钟秀人设和内心也充满了这种讽刺,而且是更激烈的小饥饿和大饥饿的对撞。
钟秀学的是文学,有一个做小说家的梦,但现实的情况是他的阶层和身份,让他在小饥饿的边缘中挣扎。
钟秀的父亲的官司,家里的一地鸡毛,自己无业艰难的找着工作,养着一头和自己一样孤独任人宰割的奶牛。
而讽刺的是,在海美出现之前,钟秀精神世界是一个自己都不想探索的迷宫。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64.webp)
按理说,一位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内心世界应该充满了各种大饥饿,把自己内心的饥饿,转换成文字,宣告世界。
但钟秀口中说着要写小说,却迟迟没有动笔,性格上的慵懒,造成了他一直没有勇气跨出追求精神世界的那一步。
钟秀平时的举动和状态,在海美和ben的对比下,也显得格格不入。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67.webp)
比如在酒会钟秀的不自在和一言不发,在舞池中的无所事事,都影射出钟秀自卑的一面。
而在牛棚中的钟秀,却自嘲的找到一种精神上的释怀,用那句: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诠释最好不过了。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66.webp)
其实《燃烧》的核心,就是阐述钟秀如何找到自己心中大饥饿的主题,海美的出现,让迷宫里的钟秀渐渐找到了出口,这个出口是钟秀的海美的爱。
因此最终钟秀用自己的方法,来释放了对海美的爱,也就是愤怒的杀死了ben。
影片最后钟秀的赤身裸体,和海美在夕阳下的半身裸体相呼应,让两人特殊的关系产生一种奇妙的关联,海美用忧伤无奈诠释自己的大饥饿,钟秀用愤怒表达了自己的大饥饿。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68.webp)
隐 喻
影片的隐喻非常多,留白和闲笔的空间非常大,让每个观众看完之后,都能可以填上自己想要的解读。
剥橘皮
剥橘皮是一出哑剧,影片的谜团就如同剥橘皮,越往后看,就越清晰,一层一层揭露真相。
但看到最后,一切都是哑剧,看不到,摸不着。
在哑剧剥橘皮汇总,你似乎在剥橘皮的过程中看到了橘子,甚至品尝到了橘子,但一切都是一场空。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69.webp)
自慰
在钟秀和海美亲亲前,海美说过阳光会借着南山塔照进来,非常短暂。
于是在他们亲亲时,钟秀看到了那一短暂的“阳光”照到墙壁上。
很多人觉得这一段很诡异,大聪认为一个人在长期单身独处的情况,为了发泄自己情欲自慰,是会对着某一处地方展开闹钟幻象的。
钟秀正因为长期自己在家,看着某个地方自慰,在真正和海美亲亲时,也会造成了分心,而且钟秀的人格,就是很容易分心的,整个片子钟秀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此外钟秀对着首尔标志性建筑南山塔自慰,也说明底层阶级代表的钟秀,对韩国这个国家的失望和发泄,甚至是故意的亵渎。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71.webp)
钟秀父亲
钟秀父亲的故事线受到威廉.福克纳《烧马棚》影响,在《燃烧》中,钟秀父亲因为一些邻居琐事被告上法庭。
影片中海美的失踪和钟秀父亲的纠纷案件对比起来,从中讽刺了韩国政府对真正需要关注的案件漠不关心,却大费周折去判决一个邻里纠纷。
钟秀在父亲不在家的期间,钟秀打开了父亲的一个保修柜,里面有各种精致的刀具,这些或许是父亲内心“大饥饿”的一种象征。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70.webp)
塑料棚
这应该很多人能看懂了,在Ben眼里,塑料棚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他所谓烧的塑料棚,可能就是女人,那些游走在边缘的女人。
那些女人就算在这世界上消失,就如燃烧塑料棚一样,最终化成一缕烟,最后无人问津。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73.webp)
影片的谜团
影片视角重心放在了钟秀身上,所以观众所了解的剧情,也和钟秀了解的一样多。这也造成了变相的罗生门。
脑洞的大聪还是从中找到一丝丝的线索,去为大家展示一下“完美犯罪”的案发现场。
首先大聪认定海美是死了,第一是ben说过钟秀是信任她的人,如果海美自己有危险或为了躲债,不会不去找钟秀。
再来是钟秀在找塑料棚的时候,接到了一通海美的电话,电话中没有声音,只有急促的跑步声,然后有一个有力响亮的声音靠近手机,之后有手机被抢夺的声音,之后再也联系不上海美。
这可以断定海美是试图找过钟秀,从而也说明之后海美的消失很有可能已经死亡。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72.webp)
因此在确定海美是死亡的假定下,有两种可能性。
我们先来分析是Ben杀掉海美的剧情:
在最难侦破的杀人案件里,就是凶手是无动机杀人。Ben就属于这一种,Ben杀死海美,是因为要满足心中的“大饥饿”。
Ben把她接触的女人都视为塑料棚,可有可无,像垃圾一样存在,他把自己比作洪水,冲垮了谁,不会有罪。
在Ben和钟秀的谈话中,Ben自己透露自己烧塑料棚,其实是烧女人。
Ben还说最近看中了一个塑料棚,就在附近,其实就是海美,而此时的海美,确实就在附近,Ben没有骗人。
所以在钟秀找附近塑料棚有没有被烧掉,指向性是错误的,因为Ben根本没在烧塑料棚,而是在不知名的地方烧了海美。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74.webp)
在钟秀追踪Ben的时候,其实钟秀当然知道,但他或许也在享受着这一种追捕,让自己得到一种优越。
有一些变态杀手,就是想对别人分享自己杀人的过程,Ben这种或许也在享受着别人追查他的过程。
在Ben去到一个水库的时候,似乎这个水库是Ben下一个烧塑料棚的踩点位置,他也不担心钟秀的跟踪,因为在Ben眼里,钟秀其实也是一个塑料棚,一个可有可无的loser角色。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75.webp)
就像当时钟秀告诉Ben他爱着海美,Ben呵呵的笑着,充满着嘲讽,因为在Ben眼里,钟秀这样的人不配谈论爱情,不配谈论文学,更不可能是什么小说家。
Ben三番五次问钟秀想写什么样的小说,小说进展如何,而钟秀一直没有动笔,这其实也是Ben在嘲讽,Ben就是想坐实钟秀就是那种无所作为的塑料棚。
所以Ben也认定,钟秀就算跟踪他,也找不出什么蛛丝马迹,也不可能对他下手。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77.webp)
而钟秀,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着Ben,虽然从探案逻辑上来推测,这些并不算是证据,但导向性还算明显了。
首先是叫boli的猫,钟秀叫它的时候有反应。
海美的房间被收拾过,而这种一尘不染被折叠得整齐的风格,和在钟秀打开Ben厕所的毛巾折叠很相似。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76.webp)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78.webp)
Ben的哈欠,侧面说明他其实对海美,对免税店卖货的女孩的谈论话题,兴趣都不大,Ben所要下手的目标,都是这样社会存在感极低的女性,这和他固定的朋友圈十分不吻合。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79.webp)
而在Ben厕所的首饰来看,也能看出这些首饰都是廉价的,多达15+个,似乎也说明在Ben的手里,“消失”过不止十个女孩。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81.webp)
Ben对免税店卖货女的化妆,就像Ben在做一场仪式,完全不把女孩当成恋爱对象,而更像Ben在雕塑着自己的作品,或许这位免税店卖货女,就是下一个目标。
因此所有的指向性,其实都对Ben不利。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80.webp)
海美不是Ben杀的
当然,以上说的每一条对Ben不利的“证据”,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反驳的论点,这正是影片值得探讨的地方。
如果海美不是Ben杀的,更大的可能,是债主杀的。
那么债主杀海美的故事走向就是这样的:
钟秀说海美是妓女,闹翻后海美就不联系钟秀了。
期间海美被债主追债,期间可能被用东西捂住嘴巴,虽中途试图逃脱,给钟秀打电话,但打通一半却被债主抓住,之后再也没办法联系钟秀。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82.webp)
而后海美被债主带回她自己家里,债主想要从海美家中找找有没有值钱的东西,但事与愿违,因此在家中杀人灭口。
债主为了不留下证据,把房间收拾了一遍,跟猫有关的东西也带走。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7883.webp)
总之,海美成了钟秀始终的谜团,于是钟秀用了自己的判断视角(第一个假设),认定是Ben要为海美消失负责,于是钟秀用了自己的方式,做出了了断。
到底海美有没有死?如果海美死了是否是Ben所为?
李沧东在影片中言外之意的表达已经很明显了,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局,不管从什么角度下定论,都只占50%的可能性,任何一种假设,都会有被一种可能性摧毁。
李沧东正是想要用这样的迷雾般的剧情走向,让观众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转变上,愤怒上,燃烧上,从而去了解悲剧结局中钟秀真正的蜕变。
《燃烧》是我今年在戛纳主竞赛单元看到的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在观影时,我一度找到了8年前在大银幕上看《让子弹飞》的感觉。《让子弹飞》刷新了我对于故事节奏和叙事方式的认知,使我爱上了电影,而《燃烧》则让我在已经疲惫不堪的戛纳看片过程中,抖擞起了精神,重新唤醒了对于电影的热忱。
这是李沧东继《诗》之后沉寂八年打磨的作品,也是他在《密阳》和《诗》之后第三次角逐金棕榈大奖。
在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村上春树的原著《烧仓房》,小说中只有三个人物,分别以“我”、“他”、“她”来指代,在电影之即分别对应了钟秀、惠美、本三人。在电影中通篇也都是围绕这三个人物展开,虽然人物少,但每一个人物的痛苦与困境都进行了足够充分的刻画,同时又给观众留出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这需要具有对原著小说极强的文本解构能力,才可以做到如此精湛的改编。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75675.webp)
不过李沧东并没有局限在村上春树的原著之内,因为在原来的故事中,这段孽缘是无解的,甚至“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产生了对“烧仓房”极大的迷恋,这也进一步突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冰冷机械的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样变得冷漠化,反倒是一些极端的自我证明方式,可以激发人们尝试的欲望。但李沧东在《燃烧》中,为故事打开了一个缺口,钟秀最后的行为看似突兀,实际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方面是为了报仇,另一方面也是进行一种“精神入教”,虽然本最后死掉了,但钟秀对他的精神进行了延续,这才是影片中最可怕的地方。
类似的精神交接在影片中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李沧东一直以来的风格,并不会以非常直观的场景表达人物心理上的变化,而是需要通过观众想象来填补那一块空白,比如片中惠美的去向,这是影片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观众在隐约间大概猜到了她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局,但是导演并没有将其影像化,这给观众足够的空间来丰富那一幕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戏内戏外的交互式感官调动,使得《燃烧》仿佛成为了一出绝佳的沉浸式戏剧,观众置身其中,但面对人物的困惑却又无能为力。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4511.webp)
在引线性叙事的基础上,李沧东还加入了一些韩国影片独有的元素,比如悬疑性,如果是日本本土改编的话,悬疑效果绝对做不到这么好,导演主要借助的是令人高度紧张的配乐,以及凌厉的剪辑;同时还有韩式情欲,比如电影刚开始不久就有女主正面上身全裸的性交镜头,之后还有裸身在夕阳下跳舞的镜头。这一幕尤其值得称赞,这是近几年个人印象中最美的镜头之一,女主一件件脱掉自己的衣服,以一种不规律的方式舞蹈着,跳着跳着她就哭了,观众对她的孤独和寂寞感同身受,却只能作为旁观者空自嗟叹,李沧东仅用镜头调度,就可以呈现出令人不会想入非非反而陷入悲伤的情欲场景,功力可见一斑。
电影中三位主角的行为逻辑和情感动机也值得探究,首先是男主钟秀,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快递员,李沧东将原著中有家室事业成功的男主进行了身份上的颠覆,并为他添加了父亲坐牢这一条线索,更加重了他生活当中的疲惫感。直到惠美出现,才帮助他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虽然这份意义是从情欲出发,但确实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目的和动力。情欲一直是困扰钟秀的最大问题,每当他走进惠美的房间,都会情不自禁地自慰,这种极强的吸引力使他甚至愿意去相信家中有一只并不存在的猫。所以后来惠美消失,几近崩溃的他选择用最决绝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84509.webp)
父亲对钟秀影响的这条线,来自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烧马棚》,这也是李沧东野心的体现。他并没有囿于村上的文本之中,而是希望进行更多人性意义上的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烧仓房》和《烧马棚》在文学性上有着近似之处,一方面是都有“火”这一明显的意象贯穿全篇,另一方面则是针对阶级的差异性进行或外放或隐晦地探讨。《烧马棚》是外放的,文中的男孩沙多里斯为了阻止父亲,不仅跑去报信,还主动离开了家,未来的去向不明,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人生抉择;而《烧仓房》则是隐晦的,“我”的行为动机一直不明朗,究竟他是想帮助“她”?还是想亲眼看到“她”的殒灭?全靠读者自行判断。李沧东能够将这二者进行有机且互不干扰的结合,足以展现出他在文学上的敏锐度。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575677.webp)
惠美和本则是相近却又不相近的两个人,他们一个一无所有,一个什么都有,但灵魂上却是一样的寂寞,只能用其他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的情感。惠美选择的是跳舞、旅行,随便找人做爱作为情感寄托;而本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烧仓房”,所以即使惠美最终消失了,本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满足与快乐,这从他死前的眼神就能看得出,那是一种感激,感激钟秀帮助他解脱。
即使没有获得大奖,《燃烧》也是我心中本届的无冕之王。它以精湛的叙事,为我们重新定义了人性的多种可能,很快就要出资源了,希望这部影片可以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也希望用心打磨作品的李沧东,终有一日可以获得与他实力相匹配的奖项肯定。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