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周全
编剧: 黄怡玫
主演: 张颂文 / 谭卓 / 顾宝明 / 董晴 / 荣梓杉
类型: 剧情 / 家庭
官方网站: www.eachotherfilms.com/xixiaohedexiatian.html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8-05-25(中国大陆) / 2017-10-14(釜山电影节)
片长: 102分钟
又名: 那年的夏天 / 那年夏天 / End of Summer
编剧: 黄怡玫
主演: 张颂文 / 谭卓 / 顾宝明 / 董晴 / 荣梓杉
类型: 剧情 / 家庭
官方网站: www.eachotherfilms.com/xixiaohedexiatian.html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8-05-25(中国大陆) / 2017-10-14(釜山电影节)
片长: 102分钟
又名: 那年的夏天 / 那年夏天 / End of Summer
文 / 赤叶青枫
第2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有一部华语片大放异彩。在没有一线明星名导加盟的情况下,它一举斩获了新浪潮竞赛单元KNN观众选择奖,而且还是此次电影节唯一获奖的华语片,这便是85后新锐导演周全执导的长篇电影处女作《西小河的夏天》。
所谓“西小河”,其实是绍兴市西小路历史街区内的一条小河,全长约700米。河岸之上,有多幢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台门(注:在绍兴,对于旧时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统称为“台门”,如同北京的四合院,是当地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而《西小河的夏天》讲述的就是绍兴古城中一幢老台门里三代男性相互交织的成长故事。
故事的时间背景设置在了1998年,因此影片除了温情再现当年绍兴“台门”内外浓郁的生活气息外,还将第16届世界杯、经典歌曲《相约1998》、下岗改制等几代国人共同的年代回忆巧妙地融入进了片中大小三位男主的生活经历之中:
少年顾晓阳(荣梓杉饰)热爱足球,视皮耶罗为偶像,为了一睹世界杯比赛盛况,不惜半夜和邻家爷爷(顾宝明饰)一起偷溜去酒吧看电视;父亲顾建华(张颂文饰)身为小学教导主任,为人平时古板严肃,然而遭遇中年危机的他情不自禁被学校新来的实习老师小沈(董晴饰)所吸引,继而相约在舞厅之中随着《相约1998》的音乐翩翩起舞;邻家爷爷看似性情古怪,实则和蔼可亲,刚正不阿,因为之前上了一辈子班的老厂面临巨大改革而与收购厂内机器的儿子发生了激烈冲突……
以上这些极为接地气儿的点点滴滴,当时只道是寻常,实则是以小见大,呈现的是一个逝去时代细腻影像化的艺术缩影。与此同时,又较为难得的没有刻意煽情及怀旧,只是娓娓道来一段如烟过往,再加上绍兴那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如画风景和秀美诗意以及优美动听的越剧的渲染映衬,从而令这个追忆江南似水流年的故事更显静水深流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不仅仅是一部情怀之作,它还较好表现了三代男性各自的烦恼与成长。
顾晓阳的烦恼是少年人特有的迷茫。小伙伴之间的矛盾、足球梦被父亲的无情打压、父亲的出轨秘密、邻家爷爷的意外突然离开……桩桩件件,足以令年幼的他不堪其忧。而他也通过这些事情渐渐明白:有些事譬如友情,能一笑泯恩仇;有些事如参加校足球队的选拔,他尽力争取或许还有希望;而有些事譬如大人的事,他则无能为力,只能顺其自然。能“明白”这一切,对他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父亲顾建华的烦恼来自中年危机。琐碎平淡的家庭生活、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谭卓饰)以及枯燥无聊的工作等令他感到苦闷压抑,年轻貌美的实习老师小沈的到来如同一缕春风令原本已油腻中年的他心湖荡起涟漪,一时间似乎找回了年轻时候的激情与活力,而之后绮梦破碎,家庭矛盾爆发,升职意外落空……则又令他备感受挫。而正是这些挫折令他认清了现实,选择了接受,从而获得了成长。
邻家爷爷的烦恼来自父子之间的矛盾。他的丧孙之痛及故土难离是他与儿子、儿媳之间家庭关系失和的最大症结所在,但是逝者已矣,生者还在,搬家与子女同享天伦是年迈的他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这种放下与妥协之于这位老人而言,是无奈,亦不失为一种成长。
这些极具代表性及典型性的不同年龄段的“烦恼”与“成长”汇聚在一起,折射出的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人生百味,而且不受年代所限。
最后说一句,虽然《西小河的夏天》这部电影是以男性为主,饰演邻家爷爷的老戏骨顾宝明老师演技炸裂,堪称“戏柱”,不过片中谭卓饰演的妻子一角亦并非花瓶,她将一个越剧名伶台上的忘我,生活中的婆妈,面对丈夫疑似出轨行为的大智若愚,以及面对情敌时淡定从容、举重若轻的“正室”气度俱演得入木三分,为此片增色不少,故而非常值得肯定。
台门:90年代末期江南最后的名片
作为一名生在江南水乡的90后,我有幸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影片中的台门生活。因为大人们工作繁忙,上幼儿园的我放学后就由一位婆婆接到表哥家的台门中一起照顾。晚饭过后,大妈们会乘着晚霞从台门中央的井中打水洗衣,而邻家的大叔则会邀请我哥俩去他们家做客玩耍。直到星月升上夜空,路灯替代霞光,我爸才骑着28式自行车姗姗来迟。回家的路上,昏暗的路灯相隔甚远,闪着波光的河水对那时的我来说简直是深不见底的黑洞,车轮驶过坑洼的青石板路本已颠簸,而我爸为了逗我更是神烦的故意贴着河边骑还不时摇晃把手,那一段原本不长的路途简直是坐在前杠上瑟瑟发抖的我童年的噩梦。台门之旅的终点定格在眼前逐渐明亮开阔的视野,伴随着马路上汽车驶过的声音,以及工地施工的轰鸣声,之后的记忆就仿佛被白光渐渐笼罩,再也记不清了。
我未曾意识到那也是我对台门最后的记忆。千禧年后,表哥一家就搬出了台门,住进了新完工的崭新小区,而我家也在不久后搬到了一墙之隔的楼盘,从此台门的记忆就被渐渐封存。那正是南方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高楼不断拔地而起,迅速侵蚀着台门的空间,我记忆中的水乡台门,就如同一张缓慢递出的斑驳名片,瞬间被车水马龙所吞噬。
男人们: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作为影片的主线,三代男人的成长故事是导演着重刻画的,而其中更以晓阳作为主视角,用孩子的眼光去看90年代背景下时代的发展和成年人的世界。晓阳是80、90一代典型的缩影,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迫使着父辈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适逢独一无二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这一代人的童年虽然物质条件充足,但充满了孤独。精神需要寄托,晓阳在1998年认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英雄皮耶罗(而正是经济的发展以及父辈的努力换来了孩子童年的电视、游戏和足球)。孩子的梦想是最简单直接的,他们的世界中非黑即白,像皮耶罗般踢球就是目前最大的梦想,阻挠自己踢球的爸爸就是最坏的boss,同样喜欢足球、一样看不惯中年人为人处事的郑爷爷就是最好的伙伴,和爸爸搞暧昧的沈老师就是最讨厌的妖女……而简单的梦想也是最容易破灭的,男人不正是在一次次的梦想破灭中成熟起来的吗。随着一起“出生入死”的郑爷爷的离开,晓阳的世界观崩溃了,以此为时间节点,晓阳作为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的日子结束了。从此晓阳痛定思痛,慢慢懂得了这个社会中的一些道理。在梦中,他攻破了爸爸把守的球门;现实中,他向爸爸打开了心扉。尾声中,晓阳在空无一人的台门中独自练球,孤独的背影伴随着台门外的施工声,影片戛然而止。十岁的晓阳在那年夏末成长了,这代人的孤独让人感触,这代人的早熟让人心疼。
个人认为本片中演技最好的就是饰演爸爸顾建华的张颂文老师。为了更贴近角色形象,张颂文老师不惜增肥20斤,而惟妙惟肖的演绎更是让人在笑过之后不禁感慨。作为经济迅速发展的90年代的中流砥柱,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感情的淡化外加中年危机同时摧残着这个表面无比严肃的男人的神经,经历过最糟糕的年代后仿佛被赶鸭子上架般搭上改革开放的列车,他的心智其实是被催熟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心中的道德标杆,用近乎顽固的思想在工作以及子女教育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哪怕被自己的妻子埋怨不知变通。而沈老师的出现正是压垮顾建华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初恋般的感觉是他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这能让他奋不顾身抛弃一切,用他认为的最浪漫的方式一步步大胆的进行钢铁直男式的撩妹,这时的顾建华是一个比他儿子还要天真的孩子。所以在失恋和失去副校长职位这两个结局面前,顾建华也哭的像个孩子。 日子还要继续过,经历了这辈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疯狂,顾建华对孩子改变了态度,对妻子感激与理解,对工作有了认知,在这个夏末他也成长了,只是这代人的成长有些让人无奈。
也许人老了就会拒绝改变,而更偏爱守旧。郑爷爷就是一个在外人看来异常顽固的古怪老头。他讨厌儿子这一辈人只知道外出赚钱而忘本,他拒绝自己的旧工厂和老台门被历史淘汰,他不想去面对心中的痛。同样的三观使得郑爷爷和晓阳这对奇怪的组合搭线成功,在经历了一个夏天难忘的回忆后,郑爷爷终于在晓阳的帮助下解开了心结。然而就如同夏天终会过去一样,离别也是必然的结果。心结解开了,儿媳也重新怀上了孩子;儿子赚了钱高价回收工厂机器安顿了老同事,让郑爷爷对儿子有了新的认知。一直纠结的问题都不存在了,老人才发现自己原本想守护的东西,都已慢慢被岁月冲散了。工厂最终还是关了,台门老家的大门永远闭上,郑爷爷最终还是去了深圳,而更多的郑爷爷和他们守护的台门也在历史上被翻页。
女人们:理想与现实的对手戏
妈妈是全片中最“成熟“的一名角色。妈妈所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比爸爸小,为了这个家,妈妈不仅要努力工作,顾及家庭,还要经常帮榆木脑袋的老公擦屁股。不像不懂人情世故的爸爸,妈妈深知“做人留一线“的道理,然而多次暗示爸爸未果后,却也只能选择隐忍,什么都懂,却只能装作糊涂,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在得知爸爸出轨后,妈妈只能独自一人寄情于越剧发泄,第二天还是只能”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当爸爸靠在妈妈小腿上痛哭时,我们都庆幸还好妈妈原谅了他,但其实在现实面前,原谅是唯一的选择,这正是最悲哀的地方。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沈老师对爸爸的所作所为,也许是抱有某些目的性的故意而为之,故意将他吊着,颇有“绿茶“的味道。然而,窃以为沈老师在片中所代表的,正是具有朝气和理想的青年形象。在英语教育刚刚开始施行的年代,沈老师却已具有前瞻性的提出家长和孩子进行英语交流,这在26个字母都不一定认全的家长们看来是完全不可理喻的。顾主任对她而言也许只是一位对她关爱有加的前辈,她对师母的示威感到尴尬,更被顾主任的突然示爱搞的惊慌失措。最后沈老师选择了离开,她应该能从短暂的实习生涯中学到不少的人生经验,至于能否坚持她的理想,就不得而知了。
西小河:不断流淌的历史之河
就在《西小河的夏天》开拍前不久,表哥告诉我小时候照顾我的那位婆婆去世了,直到这时,我才发现记忆中婆婆、邻居们的脸早已模糊。为了找寻儿时的台门记忆,我又走回那段童年回家的路,紧贴着河沿行走,发现为了游客的安全河边早已加上了护栏,因为污染变得漆黑的河水反倒和记忆中的印象吻合了。踩过一块块老旧的青石板,记忆中漫长的路程很快就走完了,前面一半的台门已被并入景点,剩下的台门中也已鲜有人居住。走进表哥一家故居所在的台门,原来印象中宽阔的天井原来也不过弹丸之地,只有那口井还伫立在那里。当我感慨之时,隔壁走出一位大妈来井里打水,我已不认识她是哪位邻居,而她诧异的望了我一眼后,估计当我是一个迷路的游客,也自顾自洗衣服去了。
城市的发展逐渐进入稳步阶段,这里的旅游业和轻纺业迅速发展,新的名片俨然生成。大部分台门的下场同样不是变成景点,就是被拆除,导演为了将儿时的记忆保存下来,找遍整个绍兴区域,最终找到了两个符合电影需求的台门,其中之一便是西小河畔的这个。远离城市的喧嚣,台门的故事在这里延续,西小河依然清澈,它将会把这座城市成长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我眼中的杨慧芳和顾建华——
“顾建华不是坏人。”
杨慧芳心里,大概是这样想的。并且,在余生的日子里,她会适当地提醒一下自己。
杨慧芳不能跟一个好人分开。万一某天她动了离婚的念头,所有认识的人都要来劝她。
劝说的理由无非就是:
顾建华不是坏人。
她看似听进去这些话,很温和地告诉他们,放心吧,我知道怎么做。事实上,杨慧芳根本不是一个需要别人同情的女性。她用不着建议和劝解,观众更不用纠结,杨慧芳和顾建华之间到底有没有过真正的爱情。
可能他们有过欢喜的阶段。杨慧芳在饭桌上回忆起来,很年轻的时候,他给她讲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当年的顾建华,自负有些才华,能够压制住杨慧芳,然而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他看不到杨慧芳的未来,看不清她将成为整个剧团的台柱,成为一个家庭的凝聚力量。
也有可能,他们一点欢喜都不曾有。因为顾建华不会恋爱。不会撒谎。他表达情感的方式,看起来温和,其实相当粗暴,没有经过思考。看看他如何跟沈秀娟相处——送洗过的杨梅给沈秀娟,沈秀娟怕杨梅汁滴到衣服上和作业本上;他去酒吧听沈秀娟唱歌,沈秀娟匆忙找了理由跑开;选择他以为合适的舞厅,约沈秀娟去跳舞,沈秀娟笑他跳舞的笨拙样子,一半是好笑,一半是嘲笑。
年轻人哪里瞧得上这些?不过都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沈秀娟是抱着吉他在小酒吧唱歌的洒脱女孩。顾建华真的一点都感觉不出来,沈秀娟面对他时的敷衍和尴尬。他不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没有爱情天赋的中年男性而已。
杨慧芳的生活也不用回到过去,回到沈秀娟出现之前。回到过去有什么好?顾建华不会有一丁点儿的改变,他永远会是那个古板、木讷、不解风情,并且自以为是的顾建华。
杨慧芳不可能忘记顾建华和沈秀娟之间的微妙暧昧,晓阳不在场的时候,杨慧芳一次次把它拿出来说,用一种淡淡的,带着讽刺的语气。不为什么,就是想刺伤顾建华。他们不会离婚,但是家庭的主导者,从顾建华,换成了杨慧芳。
我本来以为,在大剧院里,舞台上的杨慧芳,唱的是自己的不甘心。细想就会知道,那句词,是唱给顾建华的——
无限欢喜变成灰。
临近结局时,杨慧芳身着白色衣裙的背影,飘逸但是坚定。她不是柔弱的人。她反而是顾建华的依靠。从此,他们的地位不再平等。杨慧芳成了掌控一切的人。她是从悲伤里站起来的女人,是深夜坐在桥上唱戏,唱词唱腔都分毫不差的女人。
顾建华坐在岸边,她却稳稳地站着,允许顾建华靠着她的小腿失声哭泣。她的内心,可能还有一丝微笑吧:中年人,别挣扎了。你徒劳找回青春的样子,又可笑又悲凉。干脆承认:你会为了很小的职位、很少的金钱、虚幻的爱情痛哭。你想控制的,统统控制不了。你甚至丢失了仅剩的领土,失去了在家庭里的威严和地位。不如就安稳地过下去,接受厌弃,也接受怜悯。
看一部电影,也需要一些执念了。
要不是上周在腾讯视频偶然看到《西小河的夏天》的定档预告,要不是因为被预告片里的这首《游夏》而吸引,我是不会费了些周折去包场看这电影的。
在线购票APP里我划到底还没有找到这电影的信息,要不是我看到“查看更多”而点击进去,就以为这电影不在我这里上映了——事实上与没上映也没多少差别。
本市就一家影院在今天放映这电影,只有一个场次。我点明天的放映信息,一场都不放了。
相比那些动不动就搞19.9甚至9.9票补的电影,这电影能上映都不错了,就别指望片方在已经赔本的前提下再票补了。
要不是我今天闲的有点蛋疼,我才不会跨区在大下午去看电影——我家楼下附近的几家影院很明显抛弃了这电影。
当我一个人包场看完这电影出来后,看到影院墙上挂着“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牌子——要不是这牌子的存才,可能这一场都没得看了。
电影的情节简单而舒缓,没有很大的戏剧冲突,很多矛盾最后的解决甚至显得有些云淡风轻——这也挺符合影片的基调的。
当郑先生答应顾晓阳做他的足球教练时,我暗自感叹:难不成要拍成老爷爷带领小男孩实现足球梦的套路励志片?——幸亏不是这样的套路,如果影片围绕这样的套路展开,我就会开口骂导演了。
小演员的选择我认为是不够成功的。我不否认顾晓阳扮演者的灵气与童真,但是当他说出生硬的台词时,我依旧觉得他表演的痕迹略重。想到那年看《百鸟朝凤》,被小正太郑伟的纯属演技而征服的感受,如果《西小河的夏天》的小主演能达到那时郑伟的演技,这电影就非常出彩了。
我姑且将顾晓阳父亲遇到的事情称作“中年危机”。一个在学校里严肃的有些变态的教导主任,一个在家里高高在上的严父,在遇到事业的转折期,在碰到刚毕业的年轻漂亮英语老师,在面对妻子即将迎来事业巅峰的空档,他是焦虑的、胆怯的,冲动的、盲目的,自卑的、脆弱的。而当他没有当上副校长,与年轻英语老师的事情只是一场夏日的雷雨似的过去,同妻子的关系面临严重危机之后,他用一场倚靠在妻子身上的痛哭而宣告自我挣扎的瓦解——这意味着他新生活的开始。
郑先生对于顾晓阳的关注与疼爱,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对于他去世孙子小宝的移情。他与儿子的矛盾影片中展现得不多,但通过他儿子在面对郑先生冷漠态度的体贴反应,他儿子收购棉纺厂设备时的慷慨以及最后郑先生随儿子与儿媳妇去深圳的情节展现,郑先生最后是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他与儿子的矛盾更多的是源自自己的心结。郑先生与儿子儿媳妇离开自己的老屋的路上,我看到他儿媳妇隆起的腹部。小小宝将要在不久的未来降生在这个家庭,郑先生终于迎来了他想要的幸福。
“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你陪我静静谈了一些”。顾晓阳在他十岁的那个夏天,用懵懂的眼神似懂非懂看到了大人世界的一些纠葛与矛盾,而他也在夏日时光的流转中,最终实现了自己进入足球队的小小梦想。夏天过后,顾晓阳又长大了一些,他身边的那些大人,也改变了许多。
时光荏苒,1998年的那个夏天属于二十年前的回忆。而在淡淡蝉鸣中的夏天,注定是无法复刻的。唯有记忆,才能在时光的咀嚼中不知不觉发酵成了一丝我们现在以为的模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