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乔·佩那
编剧: 乔·佩那 / Ryan Morrison
主演: 麦斯·米科尔森 / Maria Thelma Smáradóttir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冰岛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5-10(戛纳电影节) / 2019-02-01(美国)
片长: 97分钟
IMDb链接: tt6820256
编剧: 乔·佩那 / Ryan Morrison
主演: 麦斯·米科尔森 / Maria Thelma Smáradóttir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冰岛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5-10(戛纳电影节) / 2019-02-01(美国)
片长: 97分钟
IMDb链接: tt6820256
荒野求生的戏码层出不穷,都是在极端环境下给予角色压迫,让他们在众多“两难”境遇里,卸下平日的面具,在文明和野蛮之间摇摆,最终作出人性的选择。最近一部低调的“极地”好片《北极》(Arctic)让胖哥眼前一亮,看完后久久陷入其中,思绪良多,难以安眠。

不同于内地电影,表面上打着极地求生的幌子,其实骨子里依然卖弄着狗血言情爱情片来讨好观众,骗取眼泪,收割票房。《北极》之所以能引发诸多思考,是因为它奉行了极简主义,把很多讨巧的,妨碍观众思考的,花里胡哨的东西统统摒弃。

集中火力突出人性抉择,利用共情感,让观众不自觉与男主角保持心理同一,在角色陷入两难时也引发观众主动介入,和角色一起为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而挣扎痛苦。《北极》是丹麦国宝级演员麦斯·米科尔森的独角戏。米科尔森凭借《狩猎》获得戛纳影帝,美剧《汉尼伯》让他人气爆棚。这次出演艰苦的《北极》是对新人导演的大力支持。

《北极》成功亮相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提名。目前豆瓣上保持着6.9的分数。这个分数稍低,因为噱头上的克制,导致分数有所偏低,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太过平淡,但其实该片犹如一壶好茶,喝下时不觉刺激,但胜在留存于舌尖上的回味。《北极》讲述被困在北极的男子(麦斯·米科尔森 饰),一边尝试在极地生存,一边求救的故事。影片可谓北极版的“荒岛余生”。影片第一幕通过展示北极环境的恶劣,人物自救行为的“匮乏”和原始,来凸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

巨大的SOS字样,坠毁残破的飞机,不远处简陋的捕鱼的“陷阱”。故事直接以此开头,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男子在电子表的提醒下,每日保持着规律的自救生活。冰面捕食,登上山峰利用设备探测求救,为此基本营养生吃鱼肉,在狭窄但尚且温暖的机舱内睡觉。

每日如此,没有丝毫变化,似乎也看不到希望。每当男主角望向远处的风暴时,内心就感到一阵无力,低温和时间都是他的敌人,他无法预知自己可以坚持多久。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让他日渐低落。但看到希望之后,转机和奇迹就会发生吗?那可不一定,有希望,但需要付出多倍努力才能达成的经历更加消磨人的意志力。一架看见他呼救的直升机因为返回救他而坠毁。直升机上男子当场死亡,女子幸存下来,但身负重伤,无法动弹。

男子利用直升机上的急救包止住了血,带她回到自己的机舱。女子意识模糊,但一息尚存。依靠直升机上的部分设备,男子提高了他们生存的概率,能够吃上热食,并且有了火源。

但女子的伤口持续恶化,药品短缺让她陷入感染的危机中。得到地图的男子这时做出了惊人的选择。他开始大量捕鱼,收集装备,准备带着女子在大雪中徒步到最近的救援站。

一场生死冒险由此拉开帷幕。无论是开始的求生还是后半部的徒步冒险,《北极》都处理的极为克制,而且力求真实。物资的短缺与男子的毅力形成鲜明对比,低温的危险更加突出了男主角的求生技巧和钢铁精神。

对于细节的把控,让观众在看片时不会出戏,极端环境自带几分压迫感,让看似平淡的剧情始终被“暗藏杀机”的环境张力所笼罩。比如男主角失去的脚指头,因为缺乏营养而苍白的脸,还有看见北极熊脚印时的惊慌失措,这些场景时间不长,但足够震撼,过目难忘,营造出令人焦虑的惊悚感。看似独角戏,失去了明显的对手。但其实男主角的对手实在太多。低温,风暴,食肉动物,一个决策上的失误就会引发可怕的连环效应,把他拖入死亡的边缘。特别是在男主角带着女主角迎着希望徒步,却遭遇各种未曾预料的危险时,更是让人揪心不已。

所以,《北极》并非像一些观众所描述的那样“过于平淡”,而是将戏剧张力埋藏在细节里,把情节高潮点平均放置在时间线上,稍有耐心的你一定可以娓娓道来的剧情里体验剧情引爆时的紧张感。不过《北极》最具魅力的地方不在惊悚感上,而是人性升温时带来的感动。片中被救的女子,几乎没有一句完整的台词,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表演重心始终保持在男主角身上。
其实,女子的存在是男主角人性的镜子式反射,测试其在求生欲前的人性底线。刚开始救到女子时,男主角久久的拥抱了女子。长期的孤独让他渴望交流,一个拥抱就可以驱赶寒冷的孤独。但随即而来的是更多的负担和危险。为了照顾女子,他的生存率其实大大降低。不但要分配食物给女子,而且自己生活的机舱变得更为狭窄。本来就不多各种生存物资急速消耗。更危险的是,为了挽救女子的生命,他决定铤而走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他生存的可能性。一路上,为了照顾女子,男子常常处于体力透支,放弃的边缘。

在荒野中,最可怕的不是物资短缺,而是求生欲的瓦解。整个奔向希望的逃生之旅,其实看起来更像男主角精神瓦解的悲剧性过程。

其实,片中,男主角有多次放弃女子就可更轻松渡过难关的机会。但在人性的拷问前,他踌躇犹豫。当终于鼓起勇气,准备放弃女子时,导演却上演了一出“上帝视角”下的惩罚。恍然大悟的男主角选择继续背负苦难,走向未知的前方。男主角救下女子,一开始抱着愧疚之情。女子失去了丈夫,一家三口的照片预示着幼子尚在家中,如果她无法回去,将给这个美满的家庭带来毁灭性打击。这位昏迷的女子,是对男主角过去,现在,未来多个方面的镜子式存在。

也许男主角过去也有美满的家庭,所以他懂得家人的重要性;为了弥补自己造成的危机,他现在必须背负起挽救女子和自己的重任;如果中途放弃了女子,即使他得救,未来都会被这段往事困扰终生。《北极》的格局很小,通过围观式的人心观察,极简的故事设计却能同理释放出巨大的社会性意义。

在安逸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蝇头小利而放弃他人。但遭遇极端环境时,我们将作出何种选择可想而知。自救,活着,这是无法违背的人类本性;但在危险中,毅然选择拯救他人的行为,才是人性光芒闪耀的瞬间。这是文明的力量,是人区别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是人类精神战胜肉体的伟大胜利。

当你看到《北极》的结局时,我相信你会认同这个观点。
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因为从来没有这种观影体验。也许是年龄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亲身经历过亲人的离去?也许自己有了孩子后心变柔软了?电影即将结束时,当我看到男主用最后的一丝力气把女主“拥”到自己胸前嘶喊着时,我突然泪崩了,不能自已,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在这之前,电影进行到一半后,我便已经泪目,而且从未停息。
男主的演技之传神让我叹为观止,但是,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演技以外的东西,这才是最震撼你内心的东西!最后,我突然明白了,让我如此感动的真正原因:生命的托付!
彼此的托付!女主为了救男主,牺牲了自己的丈夫,男主开始是由于内心的愧疚,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当女主把自己的生命交付与男主的时候,男主已经把女主的命和自己的命紧紧连在了一起。这是一种超越了血缘的关系,是一件奇妙的事。
人原则上是自私的,这是人性!如果没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支撑,男主我想一定会放弃,即使他不放弃女主,自己也会放弃自己。人性通常经不起考验,不需抬杠,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就是一件小事就可能试验出我们的人性。更不用说在特殊极端环境下,比如,战争,灾难,和这部电影里的北极,在死亡面前,人的伪装和面具根本不值一提,人性似乎不堪一击!
说了那么多负面消极的,就是要衬托出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人性的光辉!
我们展开再说一点,人生有时候需要有点儿“奇迹”,不仅仅在极端环境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一样,不要把“奇迹”想的遥不可及,我理解的“奇迹”,就是你对一件事的信念和态度,对一个人的挚爱,当你面对无法逾越的艰难时,你觉得没有了任何希望时,你需要“奇迹”,那就不妨用这部电影所表达的“生命的托付”来创造属于你的“奇迹”,你把这件事当做一种的托付,虽然并不一定是生命的托付,也许渐渐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同,也许最终这件事并没有解决,但是你却有了新的感悟和体认。所谓“奇迹”,我更喜欢用改变你对生活的认识来解释,因为这真的很难,有人一生都没有被被改变,改变一个人更需要“奇迹”!
电影里那簇盛开在冰雪之地的蓝色小花,当男主看到它时,也许对于他的意义太深远,我们不一定非要通过多么大的事,多么高大上的人事物来表现一个人生高峰或深刻内涵,生活里的一个小细节都会让你开出“奇迹”之花。
这是一部让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电影。
冰岛的小众片,应该是在澳洲先上映的,全篇真正被讲述的只有两个人,但给人的印象非常之深刻。起初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在一架废弃的飞机中“照常”生活着,每天给自己的手表定一个闹钟,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但很奇怪的是他一个时间段隔了几十秒又会响一次闹钟,一共有四五次,早中晚都是一样的。刚开始我没看懂为什么他要订这么多闹钟,后来才细思恐极:北极大部分时间昼夜并不是区分地那么明显,只要有强风暴和雪崩现象的话,中年人是很难区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的,设置这么多闹钟也是为了叫醒自己,不要让自己分辨不出白天黑夜,不然的话是很危险的,如果一直这样浑浑噩噩下去的话,恐怕没多久就变成永夜了吧。
活在野外更何况是北极这种气候恶劣的地方,最要紧的三要素就是“意志力,技术和运气”。中年人刚刚开始运气不差,飞机里基本的求生工具都给他留下了,信号弹,药品,睡袋,绳索甚至是煤气罐和锅子都有。
从影片中的种种细节来看,中年人的求生本领还是很高的。他每天都会出去走一段路,摸清各个方向的地形,然后画在自己的地图上,他甚至大概清楚了安全区的方向。他还在冰面上挖了十几个洞,布下了不少用来抓鱼的陷阱,打算补充了足够的粮食和水源之后就向远处进发。
本来是可以成功逃离的,但变化之外的事情发生了,一架直升机遭遇血崩之后迫降,机舱内一对男女一死一伤,三十岁左右的女人肚子上开了一个很大的口子,被男人紧急包扎之后情况也不见好转,但男人选择带走了这个已经丧失行动能力的女人,选择让她跟着自己一同活下去。
第一次的抉择是,男人在地图上发现的一条通往安全区的捷径是需要爬上山的,并且男人一个人本来是可以上去的,但这次他要拉着这个重伤的女人就不行了,根本上不去那个坡。男人最后决定带着女人绕远路,这样就多出了两倍的路程。
第二次是在暴风雪之后,男人已经感受不到自己的双手了,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了。男人再次查看了女人的伤口,小腹的那道口子已经大面积滚脓,都已经发紫了,脓水混着鲜血不断溢出,女人高烧不退,情况越来越糟。
这一次男人选择丢下了她,但没走出几步男人自己就掉到了一个深洞中,右脚被一块尖锐的巨石压住,拉了几次都没有效果,男人躺在冰冷的石头上,似乎放弃了挣扎。
其实他应该死在这里的。
之前说男人有求生技术和运气,但显然现在运气已经消耗光了,但是男人拥有的最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这里,常人没有的意志力突然爆发出来,硬生生将自己的右腿从石头下面抽了出来,伴随着一大块小腿肌肉的撕裂,男人自救成功。
爬上地面之后男人听到了女人轻声的哭喊,男人爬过去看到女人不住地朝她摇头,嘴里一直用俄语念叨着什么东西,男人虽然不懂俄语但也明白了她的意思:“我不该放弃你的,都是我的错……没事了,我们会一起活下去的。”
第三次也就是最后的决定,男人在看到救援队降落之后没有自己先上去,而是将女人先推到最好的视野范围,自己再拉开了求救烟雾棒,但看上去男人好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直升机居然飞走了。
男人和女人躺在地上,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男人嘴里念叨着“不会有事的,不会有事的”,但是声音渐渐听不见了。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听到了直升机的螺旋桨再次靠近,画面黑掉之前是可以看到直升机降落在了两人身边,但很可惜的是男人已经死掉了,或许女人可以被救活吧。
其实直升机要是早一点发现两人的话男人就不会死了,要知道人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来的意志力和能量是难以估量的,我记得有条新闻说的是一个孩子不当心坠楼了,妈妈从八楼的楼梯直接冲下去只花了十几秒的时间,看到孩子还活着的妈妈直接当场“吧嗒”掉了,死因是心脏超负荷。
因为男人看到直升机离开了所以万念俱灰,本来一直绷紧的一根弦终于断掉了,所以说其实他早就该死在那个雪洞里不是没有道理的。
直指人心的电影,值得一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