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黄荣昇
编剧: 黄荣昇
主演: 陈以文 / 饶星星 / 刘冠廷 / 纳豆 / 巫建和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8-02-17(柏林电影节)
片长: 95分钟
又名: XiaoMei
IMDb链接: tt7996560
编剧: 黄荣昇
主演: 陈以文 / 饶星星 / 刘冠廷 / 纳豆 / 巫建和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8-02-17(柏林电影节)
片长: 95分钟
又名: XiaoMei
IMDb链接: tt7996560
一个台湾边缘女生的日常,被导演通过九个人的角度叙事,一一为观众解开小美的故事和人性复杂。
小美的去向观众心中有数,但还是愿意跟随镜头慢慢展开。
按照顺序依次是,
房东
男友
哥哥
前男友
老板
母亲
侵犯者
法师
摄影师
前六个角色给观众交代的是一个药物依赖女孩走向堕落,失踪的事件。侵犯者的镜头让人更加同情女主角的遭遇,感叹人性丑恶,镜头都是点到为止。法师这段也算是升华,通过法师算是得知了小美的内心世界,小美就在我们身边,每个群体都会有一个小透明,他们渴望被关注,放法师开始解释'阿呗'的含义时,我也开始努力回忆我身边的那些喜欢吹嘘自己朋友很多的可怜人们,亦或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一面。最后摄影师的故事很短也很少台词,开放性的结局。
论及华语悬疑,台湾电影绝对不容忽视。
2002年港台合拍的《双瞳》,曾被影迷奉为一座高山。
2017年,一部《目击者之追凶》又成为翘楚。
向来敢于直面黑暗的台湾电影,不断在华语类型片中制造着惊喜。
去年,台湾悬疑再度出击,来势却小巧而锋利——
《小美》
海报用透视构图放大了逼仄空间的不安感,一个模糊的女性剪影,一半暴露在视线里,一半隐藏在黑暗中。
这是影片的基调——
粗粝、冷峻、黑色。
新人导演黄荣昇的长片处女作,耗时三年多。
由金马奖最佳导演钟孟宏担任监制兼摄影,《大佛普拉斯》导演黄信尧献声旁白。
入围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在台湾地区电影节的提名,掰着手指头都数不过来。
虽说《小美》最终只收获了台北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但各种提名,已经代表了业内对片子的肯定。
影片开始于一起失踪事件:
少女小美人间蒸发。
摄像机依次对准与她有交集或者有能力找到她的9个人,透过访谈追寻小美的踪迹。
这9个人的身份分别是:
吝啬的房东,同父异母的哥哥,远在台东的母亲,恋爱中的男友,同乡前男友,服装店的女老板,神神叨叨的灵媒,好色的经理,以及海边偶遇的摄影师。
随着访谈的深入,小美的人生愈加完整,但带出的疑点也越来越多。
不同角色口中的失踪案,像是一桩罗生门,细究之下总有蹊跷的地方。
比如:
房东为什么会武术?
女老板为什么懂嗑药?
前男友为何那么内疚?
得知女儿失踪的母亲为何淡定自若?
而官方放出的另一张海报,像一张棋盘——
围棋的起手讲究从边角下起,因为兀自立于中央的棋子难以驰援、难于守边,最易成为死子、废子。
图中缺失的小美,却像被拿掉的孤子,没人能阻止她,坠入自己的无间轮回。
影片以伪纪录片形式,拆解了故事,却始终保持着神秘感。
比如,哥哥在受访时,小美从暗处隐隐走出,再现了刚刚描述的情境。
比如,在男友的一段回忆当中,人物表演和台词从场景中无缝抽离,隔着镜头跟观众对话。
这种类似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打破了“记录”与“剧情”的界限,构建了虚拟与现实的暧昧交错。
导演黄荣昇表示,这部电影想剖析的,是被忽略的边缘人,呼吁大家关心身边的朋友,避免遗憾发生。
小美因嗑药而成为众人口中的“阿边”,没有什么朋友,却对人说自己有很多朋友。
每个角色都说自己对小美很好,却对她的下落不感兴趣。
小美与周围社会的关系是疏离的,9个人看似不少,但全部揉捏起来,却拼不出一个完整的形象。
影片融入了大量象征和隐喻。
多次出现的尿布、面具、黑洞,以及略带惊悚感的“Faustisdead”涂鸦,在影像之外扩充了更多寓意。
Faust意为浮士德,是歌德笔下为获得知识和权力,而向魔鬼出卖灵魂的人。
映射的正是作为瘾君子的小美。
女老板说:嗑药的人最常讲goodtrip、badtrip。
好旅程像光速列车一样可以忘记烦恼,每个人都想要,坏旅程则是把你拉下不见底的地狱。
嗑药一时爽,嗑完火葬场,可惜小美的毁灭,本可避免。
有一个细节杀姐印象很深,房东、前男友、经理等人在面对追问时,总会表现出愤怒、慌张与揶揄。
很显然他们的叙述中掺杂了某种隐瞒,甚至是消费。
看灵媒的这个表情,是不是似曾相识?
就在前不久,流浪大师登上热搜,围观者的表情都是如此。
从当年的大喜哥、犀利哥,到如今的流浪大师。
相当一部分人把他们当做小美一样的“阿边”,在留念合影、主动搭讪时,大多抱有一种消费的态度,只要有他们,流量就不必担心。
但没人会关心,这些人内心真正的诉求。
当“流浪大师们”的离奇遭遇,被大众看腻了之后,许多人立马一哄而散,寻找下一个热点。
容易热的东西通常凉的也快,这或许也是人世间最大的凉薄。
说到这里,杀姐想起张国荣临死前的那句话:
我一生未做坏事,为何这样?
电影《小美》想要发出的,正是这样的概叹。
对于小美、流浪大师这样的“阿边”:
不为了一己之私,而去随意僭越他们的生活,应该是这个社会最起码的善意。
01
港剧《玛嘉烈与大卫》有这样的台词:
一个人消失了,反而更加存在。
这句话适用恋爱关系里的男男女女,适用每一段恰如其分的友谊,适用渐入佳境的所有情感,唯独不适用浅尝辄止的关系。
每个人的生命里,充斥着太多的关系,遇见便利店男孩,在酒吧和陌生人喝到天光,在楼梯间撞见某个送外卖的男生...
好像没有人可以保证,这样的关系都可以发展为《黑暗之光》里李康宜和范植伟那样的爱情,或者演化为村上春树小说里的暧昧情人,疏离却偶尔会温暖你一下下。
因为大多数的关系都是沿着这样的轨迹:遇见,离开,忘记。
其实在更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够贴心,给的关怀不够,是我们的时间实在有限,每天烦心事就一堆了,只好把宝贵的人生留给真正重要的人,留给我们想要珍惜的关系。
毕竟我们谁也不是超人,没有那么大的志气去成为一个博爱的人。
02
导演黃荣昇的《小美》讲述的就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相比导演在放映后说的“毒品”“尿布女孩”等等之类的主旨,我好像会更钟情于电影的另一层面,相比毒品这样的话题,我认为,“关系”才是电影的重点,也是它闪闪发光的地方。
电影的主角是小美,“堕落”是她生活的主题:嗑药嗑到小便失禁,感情工作通通很衰。
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小美,都是沉默不语的,同母异父的哥哥问她:
小美,你到底怎么了?
服装店的老板娘问她:
小美,你干嘛要换工作?
男朋友问她:i
你怎么了....
小美只是低着头,神情恍惚,可能就是没有为什么,情绪低落真的不需要有个明确的理由,这也是电影令人感到无力的地方。
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小美身边人的冷漠,反而是他们得不到回应的关心。当小美消失b了,认识她的九个人开始叙述和小美的关系以及单边印象,长久的,短暂的,模糊的,清晰的,混成一锅名叫“小美”的大杂烩。
害羞,拉k(嗑药),没有朋友,没有主见,孤独,糟糕的人生,这是九个人口中的小美,片面,主观,但够真实。
男朋友脑中存留的是两人去motel共度良宵的美好画面,房东记得的是小美转瞬即逝的身影,老板娘对小美的记忆充满了叹息,摄影师本着职业上的敏感属性,他深深被小美吸引,于是开启了感伤的追寻,而中学同学呢,他对小美的记忆是遥远的,交杂着灰色地带,还有哥哥妈妈,他们站在亲人的立场上,努力拼凑着对小美的记忆。
观影中,我曾不止一次想要换位思考,想象自己就是小美,不被这个世界理解,于是厌倦了一切,只能放任自己加速下坠。
九个人中,除了男朋友和亲人,其它都非她的朋友,在这个冷漠的世界,这几个人真的算得上够温暖了。试想一下,无论是老板还是房东,他们都没有送上问候的义务,我知道这样讲有点无情,但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悲伤的事情太多,普通人更是没办法面面俱到。
小美有不止一次的机会可以停止坠落,但从镜头我们看到的是,她单向地拒绝了所有帮助,或者说,她根本不相信任何人,药物能给的安全感大过周遭的一切人,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她求助的讯号,她只是消失了,简单粗暴,懒得再解释堕落的来龙去脉。
03
值得一提的是,《小美》中浓烈的悬疑味道。这样的悬疑来自于小美的新上司,很大程度上,这位看起来很nice的男士决定了小美的人生走向,包括失踪。
会觉得他人好,是因为他发现了小美的药物问题却没戳破,反倒是约她去日料店陪她谈人生。他用一个安全的方式保护了小美的尴尬和羞耻,作为一个男生,这样的姿势不但够优雅也温暖到爆,甚至一度让我看到小美人生路的转机。
但导演来了一个大转折。这位手握好人卡的上司却侵犯了小美(行车记录仪记录下来了)。虽然事后这位男士极力否定,但那种强烈的不适感已经在我胃里翻江倒海了。
山穷水尽,会让人想要逃离,这位扮演关心下属的好上司成了压垮小美所有信念的稻草。之后的风水师更是让小美的失踪添附了一层神秘和诡异,那种爆裂的,迷幻的,空虚的情感宣泄全部通过消失一次性击穿脆弱灵魂。
想到博尔赫斯说的:
人死了,就像消失在水中。
小美是生是死,都不重要了,因为生和死的差别,在她身上只有0.0001mm的距离。遇见每个人,她都无法深入每段关系,而这多半源于她的抗拒和厌倦。
04
所以说小美这个人物身上是带有很明显的缺陷,至于为何如此,电影并没有过多着墨。只是看到小美,就让人感到一阵难以愈合的悲伤。当中岛长雄(钟孟宏)镜头下的基隆港一出来,那种准确的预感再次袭来,就像第一次看到《青少年哪吒》里光怪陆离的台北市一样,那种悲伤是没有解决方案的。
《求婚事务所》里说:
人生来就不是被理解的。
如果生命的法则真如此,那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羁绊。九个人说到小美,都不约而同抛出这句蛮伤人的话:
她没有朋友啦。
仿佛在说一个很悲惨的人。而小美对外宣称的版本则是:我和四个舍友住在一起。这个版本最终演化为风水师口中的幻觉。
我们需要朋友,是因为需要陪伴,需要被需要,需要被理解,而最后一点则是泛泛之交和真心朋友的最大区别。
但要遇见那个懂你了你的人,不单单是timing的问题,还有运气的成分。所以我开始慢慢理解小美的态度,不是不爱接收那些关怀,是哪怕稍微一点点的嘘寒问暖,都会瓦解她所有的信念,与其没有被理解的可能,倒不如什么努力都不要去做。
不再抱希望,也是避免伤害的方法啊。
所以朋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不想深入每段关系的心情,真的太好理解了:单刀直入的感觉,喏,这个不是我的菜,你不会懂我的啦,我们不搭啦....很多时候,真的没必要再通过那么多段电光火石的关系去验证,没必要拐那么多的弯然后再钻进一个个死胡同。
映后听到导演的解构,我是有点失望的。因为导演的出发点基本是和整部电影错位的,在情感的处理上很多时候也是有违逻辑的,想要制造出人际关系的冷漠,反而令人感受到一种很诡异的关怀感,重点太错乱了啦。
但是还是要谢谢这部电影,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还有美到爆的镜头也阻挡了我不断袭来的困意。
PS.
电影还有一个小彩蛋,去年的热门台片《大佛普拉斯》的导演黄信尧担任了本片的旁白,黄sir的声音有一种很奇特的平静,和《小美》的暗流涌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在片中的提问/追问充满了戏谑的味道,你会有想K他的冲动,因为有些问题就真的...无解嘛!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