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挖掘机》:善良,能否成为抗拒罪恶的力量?

  文/赵健
本文来源/公众号“嘤鸣读书会”
电影《挖掘机》截屏
在一个施工现场,
挖掘机挖出了几具尸骨,
司机惊讶的发现,
这些就是二十年前“光州事件”中被镇压的人,
而他自己当年则是参与镇压的一名军人。
挖掘机司机抱着骷髅头哭泣
从此他开着破旧的挖掘机,
去寻找当年的战友,
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
师团长、司令官、甚至找到了总统,
他问了每个人同一个问题:
“当年为什么派我们去那里?”
这就是刚上映的韩国电影《挖掘机》的故事,风靡一时的《出租车司机》并没有盖过这部片子的光芒,在韩国的影评网站上,普遍给出了比《出租车司机》更高的评分。
《出租车司机》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勾起了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甚至还启发了其他某些国家的无限联想。而《挖掘机》则聚焦了光州事件中的“那一小撮人”——那些开枪的士兵,谴责他们、憎恨他们、同情他们、悲悯他们。
《出租车司机》展现了极权统治下人性的挣扎与反抗,而《挖掘机》更为残忍地揭露了公众道德的冷漠,那些缺乏良知勇气的观望、退却、陈腐。
更为重要的,《出租车司机》是一部商业片,而《挖掘机》是一部独立电影。其实我个人对“独立电影”原本并不抱太多期望,因为我们在赞扬独立电影时,往往不是因为它拍的画面和内容有多好,而是因为它制作过程的辛苦和不容易,尤其是中国的一些独立电影,情怀往往超过了内容,人们在看到它制作并不精良的画面时,想想“毕竟这是独立电影”也就宽容对待了。
但《挖掘机》是一部兼具思想与美学的优秀独立电影。
《挖掘机》的画面很“唯美”,甚至比很多商业片还更干净、更纯净,但美的画面里是无处不在的残酷与暴力,这种鲜明而又强烈的反差感,使画面更有视觉冲击、带来更大的内心震撼。影片中甚至很少用到配乐,只是简短而有力的台词,与其说是在看一部电影,倒不如说是在听一场振聋发聩、直至歇斯底里的演讲。
人性本善吗?
人性可以变善吗?
善良,能否成为成为一种抗拒罪恶的力量?
《挖掘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挖掘机》很像一种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设置,主人公一直在问每个人同一个问题:“你当初为什么要派我们去那里?”每个人都说是来自上级的命令,从普通士兵、团长、师长、大将、一直追问到总统。难道这是总统一个人的错吗?这么大的历史事件,仅靠一个人就能救赎吗?
想起先前读过的某位作家,回到自己家乡后,发现了对面坐着的一位老人正是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当年抄家时对父亲拳打脚踢甚至抽鞭子,但时隔境迁,这个“恶人”已成为眼前这位行将就木的老人。他曾无数次幻想过当自己见到这个“恶人”后一定会上去拳脚报复,但他看了这位垂垂老朽的老人,突然没有了报复的动力,只能无奈地慨叹:“时间已经在惩罚他了”。
有些罪恶是很难惩罚的,却又是不能宽恕的。
《挖掘机》展现这些军人的另一面生活,展现了他们退伍后生活得多么艰辛与挣扎,并不是为他们辩解,也不是认为他们当年的罪恶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可以被原谅的。消解了犯罪动机的恶,依然是一种恶。
如果说《出租车司机》一幕悲壮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挖掘机》则是一种“半抽象电影”,导演在努力地呈现世界的本体,这是一种克里斯蒂安说的“社会总体事实”。
那些开枪的士兵,其实只是冰山露出来的一角,至于淹没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很少有人关注,他们当初为什么选择开枪?他们当时内心在想什么?他们后悔吗?他们后来过得怎么样?这就是荣格所概括的“集体潜意识”。
汉娜阿伦特在面对德国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时候,发现这个犯罪者令人震惊的“平庸”,如此“陈词滥调”,丝毫没有一个主动犯罪者应该具有的深刻的罪恶意图。这是一种“平庸的恶”。艾希曼只是一个尽职完成上级命令的普通军人,尽管他在纳粹体系中扮演这一个杀人机器。但是当时的法官宣布,尽管开枪杀人可能并不是你的动机,尽管不是你来执行也会换做别人来,但在政治中,服从等于支持。
无论是希特勒统治下的军人艾希曼,还是《挖掘机》中光州事件里开枪的士兵们,他们都是一个犯下弥天大罪的犯罪者,同时又是一个尽责的父亲、丈夫和一个恪尽职守的公务员,甚至还是某个领域里的“好人”。他们脱下军装后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艺术爱好、追求爱情、追求自由与幸福,但他们穿上军装就成了刽子手,用子弹、鞭子、毒气等手段折磨敌人和同胞、折磨那些手无寸铁的父亲、妻子和婴儿。正是在生活方式的惰性中的正常与面对极端道德决策事件中的良知拷问,一个平庸的人显现了出来。这正是平庸之恶的可怕之处!
这是一个人们在理智上能认同,但在情感上很难接受的事实:
当反对的声音、人道的声音被封杀,个别人的恶与疯狂又迎合了多数人的弱点,就可能迅速变成群体性的恶与疯狂。比极权统治更可怕的,是杀人的执行者、配合者、默许者的群体的心安理得与麻木不仁,他们不觉得是在做一件错误的事情,而是在做一件理所当然的、不可选择的事。
他们已经准备好和其他人做一样的事——包括告密、批斗、杀人,甚至大屠杀。也许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是无奈的、合法的、不会被惩罚的、不会被宣布有罪的,但是在这种看似道德中立的、合法的纵容中,没有一个人可以从这种道德屈服的自我贬损中得到原谅。
每个看似正常的无思想的普通公民的心里可能都潜藏着一个罪恶的刽子手,如果不能看到这种追究的本质,整个人类将会排队出现在战犯被告席上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一个官员,不把自己当做是一个人,而只是把自己当做是某一个体制中的工具和小齿轮,当他犯了历史的罪行就可以被免责,那么,所有可以获得这样一个官职的人,都可以用同样的借口去犯罪而免受历史的惩罚。
主人公当年故意把子弹射在“莫名其妙的地方”
《出租车司机》是那个时代的反抗者,
而《挖掘机》揭露的则是沉默的大多数。
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选择“不从众”,甚至不认同、不执行?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质疑。而这种质疑,源于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独立思辨的能力,能让一个人在整个国家都陷入疯狂时依然保持一种清醒的判断力。
司机开着挖掘机冲向总统府官邸
挖掘机上写着“为什么派我们去那里”
优秀的民族,始终不曾停止对自己的反思和鞭挞。
我羡慕韩国能有《挖掘机》这样的电影,不用含沙射影,不用考虑审查制度,而是坦坦荡荡地追问曾经的错误。
《挖掘机》超越《出租车司机》的地方在于,它超越了自身的民族身份、公共体制、意识形态等等,重新去追问真相,也为真相的多元化提供了一个例子。
看完影片我自然地想到了《圣经》里有个故事:法利赛人捉住了一位正在行淫的妇人去刁难耶稣,妇人的行为依摩西律当乱石砸死。耶稣如果不处死妇人,便犯了违律罪;若处死妇人,则又犯了杀人罪。看似两难的问题耶稣只用一句话就轻松化解: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拿石头砸她。围观众人闻听此话,纷纷离去,作鸟兽散了。为什么没人敢说自己无罪呢?这大概就是西方人的“原罪”意识,而这种原罪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会让所有人都陷入绝望,进退两难的绝望、内心纠缠的绝望。
司机把白骨掩埋后立起十字架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其实有些到今天也还相信。就比如《挖掘机》里的主人公,他不知疲倦地追问每个人同一个问题,无一例外地被赶了出来,他就像希腊神话里的那位西西弗斯,永无休止推着石头上山,尽管这石头注定要再一次滚下来。
就比如我明知写这样的文章有风险,但依然选择表达,是因为我坚信,没有什么能逃过时间的审判,很多这个时代的“常识”和“真理”,会在下个时代被我们的后人所推翻和鄙视。我们不能靠掩藏起丑恶来为世人制造一种虚假的美。
作为“这一代”里普通的一个年轻人,有太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在我们面前,逝去的是几代人的理想,留下的是让人哑口无言的“理想”破碎后扎脚的碎片。如何迈出脚步,走过刺痛、危险又别无选择的荒野抵达新的理想,并提醒自己要时时小心它重蹈覆辙,这是不知道又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征途。


講述韓國軍政府血腥鎮壓1980光州民主運動事件的韓片「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大陸翻譯片名為「出租車司機」),8月上映後不久,北京網信辦下令,查刪所有相關介紹、百科、影評、推薦等文章。目前該片在大陸各大搜尋、電影、新聞網站以及微博的相關訊息幾已全遭下架。
出租車司機》由真人真事改編,講述1980年韓國時任總統全鬥煥暴力鎮壓光州學生民主運動的故事。主人公金萬夑是一名出租車司機,從不願關心政治,不贊同學生爭取民主,到為了掙錢,拉德國記者到光州,之後親眼目睹光州的警察軍人開槍鎮壓大學生和市民,明白真相後的金萬夑協助記者拍下真實的影像,成功帶出光州昭告於世。
該電影背景與講述的故事與28年前的北京「六四」事件很相似,由此引發大陸民眾共鳴,也觸動了中共的敏感神經。
筆者則想到了另外一部同樣以光州事件為角度的韓國電影——《挖掘機》。 《挖掘機》在韓國的影評網站上,民眾普遍給出了比《出租車司機》更高的評價。
如果說《出租車司機》引起了觀眾對那段歷史的回憶,那麼《挖掘機》則聚焦了光州事件中的最需要一個國家共同反思的——那些開槍的士兵。如果說《出租車司機》展現的是極權統治下人性的反抗與掙扎,而《挖掘機》則揭露了人性道德的集體冷漠。
該片以光州事件退役戒嚴軍兵長的視角,講述了該事件後20年,既是加害者又是被害者的鎮壓軍人們的生活,及該事件帶給人們的後續影響。 《出租車司機》是呈現的是悲壯的現實主義,《挖掘機》則不斷的拷問我們的良知。
《挖掘機》是一部兼備思想與美學的獨立電影。影片中甚至很少用到配樂,只是簡短有力的台詞,令觀眾直接聽到看到的,是一場振聾發聵演講,直指人心。影片裡的主人公,幾乎一直在追問每個當初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同一個問題:「你當初為什麼要派我們去那裡?」每個人都幾乎無奈的說是來自上級的命令,從普通士兵、團長、師長、大將、一直追問到總統。 這麼大的歷史事件,真的難道只是總統一個人的錯?當泯滅人性的罪惡得以橫行,吹滅良知的,是一個人的噤聲,還是所有人的噤聲?
影片中那些開槍的士兵,其實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沉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又有多少被人們關注?他們當初為什麼選擇開槍?他們當時內心在想什麼?他們後來有無後悔?他們所做的事情,包括那些告密、批鬥、殺人,甚至大屠殺,在當時的環境下,也許他們的藉口是無奈、怕會被懲罰、或者覺得不會被判有罪,但是在這種看似道德中立、合法的縱容中, 沒有一個人可以最終在道義中得到原諒。
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作者)面對艾希曼,發現這個罪犯表現出來的,令人震驚的「平庸」,好像艾希曼只是一個盡職完成上級命令的普通軍人,儘管他在納粹體系中扮演這一個殺人機器。但是當時的法官宣佈,艾希曼殺人行經絕不是平庸,是罪惡。
無論是希特勒統治下的軍人艾希曼,還是《挖掘機》中光州事件里開槍的士兵們,他們都是一個個犯下彌天大罪的犯罪者,同時,他們又是一個盡責的父親、丈夫和一個恪盡職守的公務員,甚至還是某個領域里的「好人」。 他們有父母、有妻兒、 追求自由與幸福,但是,你能說這些脫下軍裝後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的, 用子彈、鞭子、毒氣等殘忍手段折磨自己同胞、折磨那些手無寸鐵的父親、妻子和嬰兒的,不是劊子手嗎? 有些罪惡可以通過懲罰,然而有些罪惡,已經超越了世間倫理, 會拷問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導演在劇中直接拷問的,正是每個人的道義良知。
當惡魔的瘋狂脅迫了人性的的弱點,當反對者的聲音得不到回應而遭到封殺, 比極權統治更可怕的,正是那些執行者、配合者、默許者的群體麻木不仁。良知在那時候,閉上了眼睛,吹滅內心道義呼喊的,不是囂張的邪惡,正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片沈默。
每個普通公民的心裡可能都潛藏著一個罪惡的劊子手。只需要在那些「由一小撮犯罪者」行惡時保持沈默。 如果一個官員,不把自己首先當做是一個人,而只是把自己當做是某一個體制中的工具,以為犯了罪行就可以被免責,如果人人都這麼想,那麼,將來恐怕整個人類會排隊出現在歷史的被告席上 。對罪惡的沈默即是同罪。
然而,仍然有些人能夠選擇不認同、不執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性中對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質疑。而這種質疑,源於良知的思考能力。這種獨立思辨的能力,能讓一個人在整個國家都陷入瘋狂時依然保持著清醒。
優秀的民族,始終不曾停止對歷史的反思。《挖掘機》是這樣的電影,用直接坦蕩的追問指出曾經的錯誤。
沒有什麼能逃過時間的最終審判。面對大是大非,永遠不要閉上良知的雙眼。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