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头也不回地迈向了远方,我静静地站在原地,不知不觉过了很久很久。只因一个执念,足以让我不朽。
白色床单落地的一瞬间,全片结束。
一个人来看的深夜场。我坐在没几个人的放映室里,看着演职人员表慢慢爬上屏幕,脑袋昏昏沉沉。眼睛是干的,却好像哭了很久。
这是一部你一旦懂得了就无法逃出情绪的电影。一个笃信虚无主义的导演,怀着不知是恶意还是友好,用一只死去却无法离去的、披着白床单沉默无言的鬼,给观众带来了一份治愈而致郁的情感体验。
Casey Affleck真实的丧。看完《海边的曼彻斯特》再看《A Ghost Story》感触尤其深。两部影片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有很多处别出心裁的处理。鬼魂可爱又诡异的万圣节白床单造型;丧偶关系中独特的鬼魂视角;褒贬不一的、一个接一个的长镜头;人物台词的最简化( Casey Affleck全剧说了有10句台词吗?)......起码在我看来,这些处理都很成功,导演David Lowery无疑是极为大胆用心、有想法的。会去期待他之后的作品。
我格外喜欢电影屏幕特殊的长宽比。现在的电影屏幕大部分都是长方形,宽屏电影长宽比就更悬殊。可这部却选择了一个接近正方形、似乎把演员困在盒子里的荧幕。1:33 : 1。除了让观众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和片中鬼魂无法离开屋子一样的“被困感”,它也使得影片有一种正方形home video抑或是老照片一般的怀旧感,很好地表现出影片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微妙把玩。
影片很大程度地挑战了观众的耐心。我一开始也不太适应那么多的长镜头,确实觉得有些拉长的长镜头、空镜头没有那么多的意义,甚至直到那段长达五分半钟的“臭名昭著/饱受赞扬”的Rooney Mara一个人吃巧克力派的长镜头,我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可看到影片后半段,我忽然终于在一个个长镜头里感觉到了一种慢慢渗入全身的孤独情绪。
有很多影片其实都是关于丧偶之后,被留下来的一方的疗伤故事。可这部影片的角度特别,选择从鬼魂的视角去描述死亡将两个相爱的人永远隔开之后的故事。看到有短评说这是又一出的人鬼情未了。可有人想过吗,当“活下来的人”选择了迈向前方,“被留下的鬼”、未了的情又该何去何从?
"I'm waiting for someone."
"Who?"
"I don't remember"
两个披着床单的鬼魂在自己人去楼空的屋子里隔着窗户对话。
“等待”
这是影片的一个很大的主题。等待。为什么等待?等待谁?ta回来吗?要继续等吗?一个一个的问题在看不到尽头的漫长时间里渐渐逐一消失。等待中,时间失去了它的速度,也丧失了它的意义。
当另一个披着床单的鬼魂站在被推土机碾压过的废墟之上,对男主角C的鬼魂说:"I don't think they're coming" 之后,说完这句话的一瞬间,她的床单砰然落地,那个丧失希望的鬼魂烟消云散。当等待已经变成了存在本身。不再等了,也就不存在了。
而只要尚有一丝执念,便会继续等下去。
于是男主角等啊等。爱人有了新恋情,从房子搬走了他还在原地等待。新住客换了一任又一任他还在原地等待。房子被夷为平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他还在原地等待。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站在原地等了几十年几百年等得轮回时间回到最初的源头重头再来一次,直到终于回到原点。那么多的等待,只为了抠出那张爱人走之前,被她塞在墙缝里的小纸条。那是支撑着他熬过所有时光里的悲伤与孤独,愿意一直等下去的唯一原因。而在抠出了那一张心心念念的小纸条之后,他却顷刻间消失。一张没有生命的白色床单落在地板上,电影随之结束。
观众无从知晓那纸条上写的究竟是什么。我原本想象这一定会是一句饱满深情的情话,亦或是她记录的他写给她的歌曲。可无论这句话是什么,它却让鬼魂一瞬间绝望得放弃了全部希望,灰飞烟灭。几个世纪的等待都不再具有意义。哀莫大于心死。
我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不,不应该是这样的。那么温柔可爱的鬼魂,披着床单默默注视守候着自己的爱人,最后他放弃了,他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抱着头不想去相信。
原来我还是不甘心。我还是抱着一点小小的执念。我还是会想起你。我还是有想要和你联系的冲动。
可是真的没有人会再回来了。
即便一个执念足以照亮我全部的光阴荏苒,这根蜡烛也早就应该被吹灭。因为它的燃烧没有任何意义。它只会让黑暗里孤独的形状更加清晰。
所以呢,还是早点放下得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TheGZMovieGuy(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729019/
《鬼魅浮生》是一部节奏极慢的电影。也正因如此,很多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选择放弃,选择离开。观众多半是在观看到电影前半段的一个长镜头时开始爆发的:他们表示无法理解,他们表示对电影的感到沮丧,他们表示对电影的自命不凡嗤之以鼻的
。
我对此无法进行反驳。确实,《鬼魅浮生》的节奏慢得让大多数的观众昏昏入睡;确实,它的题材似乎是那么的自大;确实,仅仅以一张床单覆盖全身、弄两个黑色眼孔这种小孩子复活节扮鬼作为电影的概念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然而我却只能说这是2017年至今我看过最好的电影,也是近年来极少有的成功的意识流美国电影。在我走出电影院时,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我如此欣赏这部电影,但我却能理解那些中途离场的观众,虽然我为此感到非常遗憾。
《鬼魅浮生》
前面提到的那个让大多数观众退场的长镜头,当然就是那个已经臭名昭著、长达五分半钟、女主角吃巧克力派的镜头了。它的臭名昭著大概可以归咎于电影在年初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后影评们两极分化的评语——反面的如“无聊”(Village Voice的影评Melissa Anderson)、“玛拉(女主角的演员鲁妮•玛拉)的表演是老套无用的”(Newark Star-Ledger的影评Stephen Whitty)、“这是一个烂的笑话”(Entertainment Weekly的Chris Nashawaty),而正面的则有“精彩”(USA Today的Brian Truitt)、“玛拉的表演是出色卓越的”(Time Out的影评Joshua Rothkopf)、“这是一个好的笑话”(Los Angeles Times的影评Justin Chang)。
是的,似乎对于《鬼魅浮生》的评价,只有好和不好两个极端,而并没有任何居中的说法。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在女主角M(鲁妮•玛拉饰)吃巧克力派吃了五分半钟之前都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她跟男主角C(新晋影帝卡西•阿弗莱克饰)讨论着搬家的事情;我们看到她把家里不需要的东西搬到大街上去;我们看到某天半夜房子里的钢琴突然发出奇怪的凄惨声音,但他们却没有发现任何人在房子里面;我们看到他们回到床上,绵长而充满爱意的亲吻;我们看到某一天C车祸身亡;我们看到M在停尸房里无法接受事实的表情;我们看到C突然醒来,裹着床单变成了一个外貌简单得滑稽的鬼魂;我们看到鬼魂拖着长长的床单回到了家里;我们看到卖房经纪人来到家里留下巧克力派,并叮嘱M准备好之后联系她继续把房子卖掉;我们看到M回到家里,试图做家务来减轻哀伤的感觉,却发现一旦停下来便会被悲痛所吞噬。
M开始吃巧克力派,而回到家里的C,只能在角落慢慢看着M经历这静止、绵长、悲伤的五分半钟。
鲁妮•玛拉所饰演的M让人心碎
平铺直叙地讲述着《鬼魅浮生》这前三分之一的剧情,就如同电影中的镜头平淡无奇地为观众呈现它们一般,似乎索然无味,似乎只冲着一个低级的人鬼情未了故事来发展罢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能明白不少观众在这一刻选择放弃的原因。电影开端的这些片段均是冗长而固定的镜头,除了偶有的美丽画面外,实在不能说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无甚特别、缺乏电影感却挑战耐心的画面让观众们感到困惑甚至愤怒,也只能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该退场的观众终于在此退场,但电影却没有因此而表达歉意。镜头没有变得流动起来,它反而变得更加静止了;节奏没有变快,它甚至像按了暂停一样不动了;剧情更没有变得像《鬼魅浮生》这个题目所暗示的那么惊悚可怕,反而把最平凡的场景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是的,我们看到M拆掉包裹的锡纸,坐在了地上,把叉子插进巧克力派里,然后放到嘴里,然后重复。我们不知道她重复了多少次这个动作,只能听到她越发用力地往碗里插,因而发出了叉子和玻璃碗的摩擦声;我们不会数她到底吃了多少口,只能看到她最后实在受不了而崩溃地跑向厕所呕吐;我们没有被告知她当时的心境到底是怎么样的,只能在静止的画面中寻找走进她心灵的线索。而如果你对鲁妮•玛拉的演技在这之前还有任何的疑问,她在这一幕里近乎无声地把悲痛欲绝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应该可以消除所有的疑问了吧?在这个静止的五分半钟画面里,细心的观众们能在银幕上看到她的泪水滴到了鼻尖上,看到滑稽的鬼魂只能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而无力出手安慰。时间是如此的静止,画面是如此的凄美。我从来没想过2017年到目前为止最让我崩溃地感动的一幕,竟是这如此简单的一幅画面。
“电影应该更像音乐而不是更像小说。它应该是情绪和感觉的积累。它的主题、它所要表达的意义,这些都应该放在感情之后。”对于电影,斯坦利•库布里克曾经这么说倒。
《鬼魅浮生》的前三分之一,恰恰印证了库布里克的这个观点。在看似平淡枯燥而缓慢的镜头和故事里面,导演大卫•洛维为的是给耐心的观众们制造出一连串能让情感得到共鸣的画面。这在美国电影中是极为罕见的,只在欧洲电影中更为普遍,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传世名作《潜行者》便是如此。长镜头让观众们更能感受导演所希望营造的氛围,静止的画面则让观众们的眼睛更容易地找到导演所希望表达的重点,或者导演所精心设计的构图。这种意识流的电影创作人,在美国主流制作中大概只有泰伦斯•马力克了吧?他的《天堂之日》以及《生命之树》便是意识流电影中的佼佼者。无独有偶,导演大卫•洛维的前作《他们非圣人》便被诟病太像马力克。但这次,他终于算是走出这位同样来自德州的大师的阴影了吧。
导演大卫•洛维指导鬼魂
如果说吃巧克力派这一幕是《鬼魅浮生》前三分之一感情氛围积累的顶点而让人感动,那么电影的后三分之二则是更为迷人而值得沉思的主题升华。当我们看到M逐渐走出悲伤甚至终于放下过去离开这里后,故事以及电影情感的侧重点终于落到了这位披着床单的鬼魂上。为了让电影的主题更鲜明、为了让观众们更直观地有情感依靠,大卫•洛维在编写剩下部分的剧本时从鬼魂所感受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它所体验的时间跟正常人不一样,时间不断地跳跃。我们从他的角度看到了M如何一天一天地走出悲痛,重新拥抱生活,却对他来说是那么的残忍;我们从它的角度看到了M离开后的墨西哥家庭以及他的孤独感;我们从它的角度看到了墨西哥家庭之后某次派对的现场,一位高谈阔论者似乎道出了它关于时间、关于存在的意义的心声(以及电影的重要主题,虽然我觉得这段独白非常多余…);我们从它的角度看到了多年以后房子被拆除,而本来的郊野也终于变成了高楼大厦,再也没有它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看到它终于忍受不住,决定跳楼身亡。
然而大卫•洛维在这一刻却使用了更妙到毫巅的神来一笔——我们跟随鬼魂,进行了时间的倒退,回到了100多年前房子还没建成的时候,看到了开拓者们在这个地方试图修建房子而身亡。然后我们回到了那家熟悉的房子,然后我们看到了从前的C和M,他们第一次进入这家房子看房的时候,他们搬进来肩并肩趟在一起闲聊,他们坐在门廊开心地喝着啤酒聊天,他们为了是否搬离这里而争吵,C终于决定同意搬家。
鬼魂无法接受这既定的事实,在钢琴旁坐下,使键盘发出凄惨而熟悉的声音。
时间带给我们悲伤,却依然值得期待
或许正是在这一刻,我开始确定《鬼魅浮生》是2017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吧。时间是一个平整的环,我们跟随鬼魂体验了时间的静止,体验了时间的快进,体验了时间的倒流。终于,我们还是体验了时间带给我们的悲伤感觉。在最后,我们看到了C依然遭遇车祸,而鬼魂也看到新的鬼魂站在窗前目送M离去。时间面前,我们的生活显得如此的毫无意义,我们却依然选择坚持重复着似乎是既定的无可避免的事件。但即便如此,随着鬼魂终于找到了M所留下来的纸条,作为电影重要部分的音乐在最后一刻变得更为充满希望,似乎代表着在悲伤面前的大卫•洛维,依然对生命和时间怀有期待。
而他当然应该怀有期待了。在《他们非圣人》后投身大制作成功给出意外地精彩的《彼得的龙》,又紧接着给观众们带来《鬼魅浮生》这部能够如此安静美丽地给观众共鸣、在近年电影中实属罕见的意识流独立电影,更在这之后被传奇好莱坞老影星罗伯特•雷德福钦点执导退役之作《老人和枪》。
大卫•洛维,当然值得期待。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灰土豆(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31202/
对我来说,这部影片耸动的时刻,来自其中一个十分简单的固定镜头,在这个镜头内,一个穿透了时间、经历长久等待的鬼,看着另一个时空的自己变成鬼,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开车离去的妻子。在这一刻,影片几乎将三重时空重叠在一片过于宁静的光影之中。
这种宁静感贯穿了整部电影。影片起初,是一对年轻夫妻C与M的日常生活状态的展示,导演大卫·洛维会使用长时间的固定机位画面去凝视躺在沙发上聊天的两人。而两人睡觉时互相亲吻的镜头,也因为固定机位和无法预测、毫无目的的表演动作显得过于漫长。
影片中,C与M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险峻的矛盾还没来得及触发,C就丧生在一场车祸中。在医院里,M长久地注视着C盖着白床单的尸体,然后离去,在长时间的寂静之后,鬼顶着床单坐了起来。这又是一个长久的固定机位画面,并且在M离去之后变成了一个空镜,当凝视着这个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动作,但又集纳了此前所有镜头中情绪的镜头,你会明白,这部诞生在美国,出自一个好莱坞导演之手的影片,实际是希望指向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
这个披着床单的鬼开始在医院里游荡,在一面墙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门,他本应进入其中,跨入一个鬼应去的地界,但对妻子的执念让他选择回到家中。于是,我们又在几乎凝固的画面上看他走过郊野,看他长久地伫立在房间里看着妻子吃掉一个派。吃的动作与过程,是从压抑着忧伤的平静抵达悲伤在内心涌动直至沸腾,这个没有任何技术渲染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以及鲁妮·玛拉的表演,把一个俗气的情绪表达桥段变成了令人深陷其中的情绪旋涡。
鬼从头至尾披着床单,看上去是一种十分廉价的装扮,让人感觉滑稽与温吞,就像《千与千寻》中黑衣无脸人一样不会让人害怕。他不能说话,无法呈现表情,只能利用动作。影片进行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对白,C化作的鬼与邻屋中另一个鬼的对话,用的是字幕,这种形式使他们看上去好像是透过一种“鬼”的心灵感应在交流。这几乎回到了默片的感觉,是一种纯粹电影式的方式。和影片本身四比三的圆角银幕画幅一样,是对默片时代经典胶片幅面的一种致敬。这种画幅总是拍摄主题,也就是人本身,而将一切花哨的元素驱除到银幕之外。
影片就这样毫无情节驱动地进行了几乎一个小时,展示着各种片段。鬼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妻子与其他男人约会、离开这座屋子,妻子走前为他留下一张纸条并塞进了墙缝里。为了看到这张纸条上的留言,他长久地摩擦墙壁,希望能磨穿墙缝。就在要磨穿墙壁拿到纸条的时候,屋子突然被拆毁,纸条散落在废墟中。带着这个执念,他看着新的大楼拔地而起,看到一整片大城市的灯红酒绿立起来。
就在我以为影片的主题将停滞于回忆的枯萎与孤独的茂盛时,鬼通过一次自毁的行为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几百年前。为了看到留言,他做起了时间的流浪汉。时光倏忽而过,转眼就来到本文开头提及的那个镜头。鬼的时间,就如此轮回着。
时间的主题就此透过游戏般的叙事如洪钟般鸣响,而此前看上去几近单薄的回忆与孤独突然有了值得反复回味的芬芳,那是一份情感在时间里酿造时散发的独特气息。如果说《盗梦空间》中的多重时间是一次纯粹的高级技巧杂耍而有意忽略了人物感情的挖掘,那么《鬼魅浮生》的叙事游戏则完全基于人物不断加深的丧气与忧伤,而这个人物不能说话,没有脸,并最终要化作空气。
回头想想,不论从叙事上还是画面语言上来说,当然时间才是最大的主角。大卫·洛维做导演之前是做剪辑师的,这让他必须敏感于在声画中做时间跳跃。而他在《鬼魅浮生》中那些时间转换的剪辑也显示出他的功力:看上去很漫不经心的一个切换,鬼就能跨越经年。
在为迪士尼拍完奇幻片《彼得的龙》之后,导演大卫·洛维花了10万美元拍摄了这部超低成本,也异常奇怪的鬼片。超低成本影片能做到这个质地是令人惊异的,也必须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尽管这是一部鬼片,叙事上有一点游戏性,两位主演也都有十足的魅力,但导演成功地将这些元素拿捏在自己创造的宁静氛围中,他允许这些元素在适当的时候击中观众的心灵,但决不允许它们跨出诗意的栅栏,这也就使得影片令很多观众觉得沉闷甚至无聊。这种反主流的克制在现下的电影环境中是十分少见的。
对电影史回旋上升式的“返祖”,最近似乎成为一种潮流。在主流好莱坞,克里斯托弗·诺兰依靠《敦刻尔克》的时间杂耍与默片手段向电影史“返祖”,避免过多为动作而生存的影像,而挖掘“时间”这个电影本质。而从圣丹斯这个小成本竞技场走出的《鬼魅浮生》,尽管没有如《敦刻尔克》那样用胶片拍摄,但同样造出一种近乎“古朴”电影的面貌,带着一种沉稳的脚步,探索过去,怀念未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Simple丶(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40071/
记得上一部看节奏如此慢的电影是卡西的《海曼》,结果这次看的慢节奏电影还是卡西的《鬼魅浮生》,但这次很特别,《鬼魅》里很多桥段没有办法通过读主角的表情去体会感情,更多的是动作,还有观影者个人YY。
卡西夫妇的桥段不多,多的是卡西化成“虚无”后静静地陪伴着妻子,直到她再找新欢,藏下纸条,从房子搬走,留下“虚无”。但这些都还不是重点。
在妻子外出的时间,“虚无”通过窗遇见了隔壁家的“花被单”,他们俩之间话不多,只有简单的问候。当“虚无”问到“花被单”在等什么人的时候,“花被单”只是说“I don’t remember”。后来妻子搬走,墙缝藏下纸条,“虚无”仍然留在原地,似乎在等什么人。房子搬了一户又一户,第一户搬走后房子空下来的那段时间,“虚无”再次碰到“花被单”,这次“花被单”看上去似乎很失落,最扎心的是那一句“Never mind”。到最后房子都被推倒,两鬼在废墟上相遇,“花被单”一句“I don't think they're coming”,“我不认为他们会回来”。就像瞬间失去支撑物,“花被单”落下,剩“虚无”一个。
“花被单”没有很多台词,却不阻碍它成为这部电影里我认为的重点。“花被单”像暗示着“虚无”可能的一种结果:失去支撑,然后落下。但是“虚无”比“花被单”好多了,“花被单”甚至忘记了自己在等谁,像极了某个时候的我们,耗尽时间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到最后自己的目标开始模糊,甚至忘记,穷尽毕生追求等待“I don't remember”,到最后终于看不到希望,失去了支撑,带着遗憾离开。
“虚无”也好不到哪里去。妻子离开后,他把寄托放在墙缝里的纸条,到最后终于挖出字条,打开,被单落下,全剧终。这里有个很小的细节,穿过了漫长的时间,“虚无”身上也多了一些花纹,到他看到纸条,也像当初的“花被单”那样,失去支撑,被单落下。可能他们两者也存在相似点吧,他们还能撑起被单时,他们存在寄托,不愿离去。“花被单”认为她等待的人会回来,“虚无”想知道妻子到底留下了什么话。最后一个得不到答案,另外一个得到了答案。一个遗憾落下被单,另一个Whattttt?地也落下了被单。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释怀了。
关于最后纸条的猜测,可能上面写了“I’ll never back”等等的语句,所以“虚无”和“花被单”离去的原因可能是相同的。
本来想插一些截图在里面..不过第一次写是打稿再复制...原来在大段落中间是插不了图片的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