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汪鹏
主演: 张艺谋 / 赵小丁 / 陈敏正 / 马光荣 / 谷轩昭 / 更多...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8-10-12(中国大陆)
片长: 94分钟
又名: 我在中国拍电影 / 张艺谋电影“影”纪录片 / Zhang Yimou's "Shadow"
主演: 张艺谋 / 赵小丁 / 陈敏正 / 马光荣 / 谷轩昭 / 更多...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8-10-12(中国大陆)
片长: 94分钟
又名: 我在中国拍电影 / 张艺谋电影“影”纪录片 / Zhang Yimou's "Shadow"
昨天晚上在耀莱慈云寺影城看完了张艺谋的新片《影》,又看了《影》的幕后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
继上一部评价不怎么好的《长城》之后,《影》被称为国师的回归之作。
这是一部形式感非常浓烈的片子。电影虚化了时代背景,假定性强,视觉风格非常突出,戏剧冲突集中、强烈。
水墨、八卦、阴阳、古琴等,国师将这些中国元素拿来,铸成自己的电影美学特色。
在这个视听风格极端浓烈的背景里,一场人性的矛盾和冲突急剧上演,关乎生死、非常惨烈,具有莎士比亚式的舞台感、寓言感和悲剧性。
电影很精致很特别,在叙事上也比较完整合理,摆脱了张艺谋以往“不会讲故事”的一些诟病。
但看完,我还是有一些小意见的。比如,电影中有两种重点武器,一种是至刚至阳的斧戟,一种是创作者重点打造的兵器伞(有个特定的名字,但我记不清了)。
这种伞在我看来非常不可取。我觉得它戳手戳脚的,在训练和实战中,必然是杀敌一百,自损一百,很容易误伤到自己。
还有水墨,美则美矣,但看的时候我心里想,谁会这么穿衣服。
还有古琴演奏,我总感觉古琴好像声音没那么清越,拨弦时会带着那种特有的杂音。
还有八卦,这种显而易见的中国符号用得太外露了,实际我认为把理念放心中就行了嘛,没必到哪都揣着个八卦图形。
但在和影评人老公交流的时候,我的庸俗的实用主义美学遭到了批判。好吧,电影嘛,追求风格化是没有问题的。
昨天电影正片放映过后,接着放映的幕后纪录片,倒是非常地招粉。
这部电影纪录片拍得有礼有节,思路清晰、中心明确,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非常值得一看。
如果说电影本尊展现了高度戏剧性的魅力,那么纪录片则彰显了真实的力量。
如果说对电影本尊还带有些微词,那么看完纪录片,你很可能就闭嘴了。
来简单说一下我的观后感。
纪录片的名字是《张艺谋和他的“影”》,很显然,张艺谋是其中的主角。
但他并不占有特别多的篇幅。很多时候,片子将他按下不表,而是展现集中在他周围的各色人物。
这些人物里有大明星,比如邓超。邓超在《影》这部影片中,是绝对的核心角色。他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孱弱的幕后主控,一个是站在前台的强健的“影子”。
为了区别这两个角色,他先是增肥,再是减重大概40斤,为了角色豁出去了玩命。
这绝对是电影最大的卖点之一了。一般操持这种话语的,都是影帝十拿九稳了,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帅哥马修·麦康纳。
但纪录片不光在叫卖,也的确让人看到邓超对于表演的投入和热忱。
片子里张艺谋对他说:希望这片子对得起你的付出。邓超则说:希望我的努力对得起这个片子。
——这样的演员,的确值得报以敬意。
纪录片里,有邓超、孙俪这样的明星现身说法。但更多展现的,是并不为观众熟悉的工作人员。
从置景师、特效师、厨师到群演等等,各条战线上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不辞辛苦,才铸成最后美丽动人的画面。
印象比较深的,有那个特效师,摄影指导赵小丁对他提出各种要求,他很苦恼:“我只是一个负责下雨的,你要求我了解那么多打光之类的事情……”最后,他领悟到剧组的每一个工种都不是孤立的。
还有那些为了一点点瑕疵而连夜赶工的置景师们,无怨无悔工作、常年见不到家人的现场工作人员……所有人都背负着巨大压力而工作,痛并快乐着。
电影在很多人眼中是光鲜亮丽的,明星、红地毯、聚光灯、舞台中央、万人瞩目……
但这部纪录片,却认真讲述了电影最普通和务实的一面,讲述了如何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对点滴细节的计较,将空中楼阁一般的创意化为现实的过程。
当然,表现这些小人物踏踏实实的工作,和纪录片的主旨又是一致的。因为导演本身就是追求匠心的人。
张艺谋作为纪录片的灵魂,时常在画面中缺席,却处处存在。
纪录片里,他不再是那个风光无限的“国师”,而是那个低调、苦干、认真的手艺人。
他指挥若定。既有着非常清晰的艺术主张,又明白如何通过各条战线的努力,去实现它们。
他对工作充满热情,除了一碗面,对生活要求极低。
他不怒自威,有着极强的向心力,工作人员都努力实现着他的要求,看起来对他充满敬畏。
他又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富有人情味。
电影中,邓超扮演影子,其实他在拍戏过程中也有另外一个影子。他有一个替身,要负责和自己同框演戏,之后邓超自己再演另外一个自己,把一些替身镜头换掉。
这个替身的扮演者尽职尽责地演好不会露脸的角色,导演看在眼里,最后贴心地给了他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小角色。替身终于以自己的面目在电影中出现。
整个纪录片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将很多镜头定格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人身上,比如电影中攻城的死士们,他们非常努力排练,但正片中只有他们的群像。纪录片里,有他们的专访、心路历程,让这些努力的年轻人更多地为人知晓。
纪录片里还有导演为了突破自己而付出的努力。
比如电影中有竹林戏,竹林戏在《十面埋伏》中就出现过,他对各条战线都表达近乎苛刻的要求,避免重复以往的视觉效果。
不得不说,这是个大难题。这部电影虽然和他以往的片子绝不雷同,但身为导演当然有着持续的创作风格,某些个人化的创作元素还是清晰可见的。
总之,这部纪录片既展现了一部电影诞生的各种细节,又表现创作者们的风骨,既脱胎于电影,也有它的独立性,还是很不错的。
比起《影》,我更想推荐容易被忽视的它。也或许,我内心还是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的观念占了上风?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