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同事说《死亡诗社》是他有生以来看过的最好的十部影片之一。这是一很好的片子,但人各有好,我更喜欢柯恩兄弟或姜文拍的那种,带些梦幻色彩,带些悬念的影片。比如柯恩的那部《哥们你在哪里?》我就连看了两遍,非常喜欢。《死亡诗社》是一个古老的、关于守旧与创新、现实与浪漫、新人与老人两股势力二元较量的影片。这是一个类型片,是按公式制作出来的,然而,“魔鬼尽在细节里”,近乎完美的摄影与演出,将这个老套的故事,演绎得美轮美奂。
这部影片很是激发人的思考。考试上名校做医生赚大钱娶美女,并非中国学生的专利。尼尔的父亲也和一个普通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扼杀他的表演兴趣,逼他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医学院,结果这小子想不开,开枪自杀了。学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搅翻了一潭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爱好的新来老师 Keating,于是将尼尔之死归咎于他。新来老师被逼走,可是他失去饭碗,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心。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后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们身边,我们一转身,就会看到个把像Keating 那样的人。其实他们的命运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
理论上说,教育是要把我们培育成改造世界的人,也就是Keating这样的人物。和老同学联系,他们不是问我在哪里高就,而问我在哪里改变这个世界(So, you are out there changing the world?)还有的同学说,等我长大了(毕业了的隐晦说法),我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某某领域(Once I grow up, I am going to take … by storm.)
有时候这是玩笑或自嘲,可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这种浪漫,没有这种冲劲,而只是想着如何去适应这个世界,那田鼠和蝼蚁一样的人生,是何等绝望?就如同这电影一开始说的,人到最后,其实会被黄土埋掉,成为虫子的食物,这白驹过隙的一生,怎么着都是一遭,现实的生活只是一种必需,然而从今天活到明天,只关注物质所需,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排队站到灰色的大多数里面,“默默地过着绝望的生活”。如果你偶尔看到这句话,请你反省一下,你现在过的是这种生活吗?如果是,如果你有所不满,是否得像“船长”老师号召的那样,站到桌子上,换个角度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世界或许和你平时看的不一样。
电影中的老师教授诗歌的时候,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大部分跳过去不教,而侧重于浪漫派诗歌,如惠特曼那种气贯长虹的诗歌。对于除了荷尔蒙一无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其实这未尝有什么错误,因为你怎能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那么现实,连一点梦想都没有了呢?有这么一个突破口,有个死亡诗社这样的组织,宣泄一下,或许可以避开更多的问题。至于尼尔的自杀,其实是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培育方法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有梦想的人,其实也可以不脱离现实。我对那老师跳过现实主义部分的做法也有异议,因为人是可以既现实也有梦想的。这种人才是高人,他有巨人般的身材,头在云端,脚踏大地。
当然,现实中的教育,尤其在工业化革命之后,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学生不过是送进来,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已故笑星卡林说过一句话,说把人教聪明,不符合美国统治者的利益。在中国更是这样,把人教蠢,教到只会ABCD打勾选择,是符合当权者利益的。大部分时候,一个新人跑过来,满怀激情地要改变现状,最后往往会被同化掉,或者排挤走,因为大部分体系,都倾向于维持现状。人思想上排斥革新,就像其身体会排斥新药一样。对于大部分资质平平的人来说,那没有办法,只有缩到那灰色的大多数里,还落个平安。如果你够强大的话,你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如果你不够,那么世界一般来说会把你给改造过来。当然这未必是坏事。资质欠缺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安分守己,是他也是他人的福气,因为平庸加激情只会等于折腾。唯有才能和激情加到一起的时候,才有产生积极改变的可能。
不要因为这部电影,认为不越雷池半步才是正道。如果这样的话,建议你去看看电影《浓情巧克力》。如上所述,但凡有能力去改变的人,最好还是去试它一试。千万别以为循规蹈矩一点,“现实一点”,你就会承受地土,得到这个世界。改变是一种冒险,可是将你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的时代过去了,如同Outlier一书所示的那样,而今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处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一个个不愿意默默地、绝望地生活着,而纵身一跳,站到桌子上头,去另眼看世界的人。
他们的名字叫异数。
原本想从网上直接拷贝一些文章来推荐这部电影给大家,但后面想想还是自己写点什么,当是我对于这部电影和导演的敬意。这部影片很是激发人的思考。考试上名校做医生赚大钱娶美女,并非中国学生的专利。尼尔的父亲也和一个普通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扼杀他的表演兴趣,逼他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医学院,结果这小子想不开,开枪自杀了。学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搅翻了一潭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爱好的新来老师 Keating,于是将尼尔之死归咎于他。新来老师被逼走,可是他失去饭碗,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心。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后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们身边,我们一转身,就会看到个把像Keating 那样的人。其实他们的命运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
理论上说,教育是要把我们培育成改造世界的人,也就是Keating这样的人物。和老同学联系,他们不是问我在哪里高就,而问我在哪里改变这个世界(So, you are out there changing the world?)还有的同学说,等我长大了(毕业了的隐晦说法),我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某某领域(Once I grow up, I am going to take … by storm.)
有时候这是玩笑或自嘲,可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这种浪漫,没有这种冲劲,而只是想着如何去适应这个世界,那田鼠和蝼蚁一样的人生,是何等绝望?就如同这电影一开始说的,人到最后,其实会被黄土埋掉,成为虫子的食物,这白驹过隙的一生,怎么着都是一遭,现实的生活只是一种必需,然而从今天活到明天,只关注物质所需,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排队站到灰色的大多数里面,“默默地过着绝望的生活”。如果你偶尔看到这句话,请你反省一下,你现在过的是这种生活吗?如果是,如果你有所不满,是否得像“船长”老师号召的那样,站到桌子上,换个角度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世界或许和你平时看的不一样。
电影中的老师教授诗歌的时候,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大部分跳过去不教,而侧重于浪漫派诗歌,如惠特曼那种气贯长虹的诗歌。对于除了荷尔蒙一无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其实这未尝有什么错误,因为你怎能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那么现实,连一点梦想都没有了呢?有这么一个突破口,有个死亡诗社这样的组织,宣泄一下,或许可以避开更多的问题。至于尼尔的自杀,其实是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培育方法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有梦想的人,其实也可以不脱离现实。我对那老师跳过现实主义部分的做法也有异议,因为人是可以既现实也有梦想的。这种人才是高人,他有巨人般的身材,头在云端,脚踏大地。
当然,现实中的教育,尤其在工业化革命之后,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学生不过是送进来,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已故笑星卡林说过一句话,说把人教聪明,不符合美国统治者的利益。在中国更是这样,把人教蠢,教到只会ABCD打勾选择,是符合当权者利益的。大部分时候,一个新人跑过来,满怀激情地要改变现状,最后往往会被同化掉,或者排挤走,因为大部分体系,都倾向于维持现状。人思想上排斥革新,就像其身体会排斥新药一样。对于大部分资质平平的人来说,那没有办法,只有缩到那灰色的大多数里,还落个平安。如果你够强大的话,你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如果你不够,那么世界一般来说会把你给改造过来。当然这未必是坏事。资质欠缺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安分守己,是他也是他人的福气,因为平庸加激情只会等于折腾。唯有才能和激情加到一起的时候,才有产生积极改变的可能。
不要因为这部电影,认为不越雷池半步才是正道。如果这样的话,建议你去看看电影《浓情巧克力》。如上所述,但凡有能力去改变的人,最好还是去试它一试。千万别以为循规蹈矩一点,“现实一点”,你就会承受地土,得到这个世界。改变是一种冒险,可是将你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的时代过去了,如同Outlier一书所示的那样,而今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处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一个个不愿意默默地、绝望地生活着,而纵身一跳,站到桌子上头,去另眼看世界的人。
他们的名字叫异数。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
有人说我们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关心的只是一味地读好书、作个大人看来引以为豪的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再在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也要这样循环往复地教导培养下一代,读好书、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个问题开始终日萦绕在我思绪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想从哲学问题去考虑这问题,那是学者的工作。对于普通的我来说,一直一直以来,我只是认为生活只是顺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着,就像小溪的清水至上而下流畅般自然,没有为什么是从高到低的疑问,也没有为什么要有小溪和溪水的问题。“就这样”便是我的答案!
看了《死亡诗社》后,我懂得了意义存在的价值。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出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内容:戏剧、诗歌、悲剧、话剧、哑剧、歌剧……,什么都可以,哪怕乱七八糟,浑浑噩噩都可以,但原则是: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也是死亡诗社的开篇之辞。我想之所以选择它,是为了告诫,提示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比如梦想、激情、血性和责任。
好像《麦田的守望者》中有这么一句:当年轻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光荣的死,当年长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卑贱的活。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守望者,守望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理想,以防它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坠落和被自己遗忘。在平庸的活着和无悔的死去这两者之间,我义无返顾地选择后者。因为“人因梦想而伟大”。
从这部电影里面可以挖掘出许许多多的人性的东西,比如顺从问题,表达问题,信念问题,意义问题。我没有办法一一介绍了。不过挺喜欢惠特曼的另一诗句:站在世界的屋顶,喊出我们野性的咆哮!如果猜的没错,张艾嘉的《我站在世界的屋顶》应是启发于此。
希望你能看看这部电影,相信它能改变点我们什么!
有人在影评里说,你们谁的人生被老师改变过。我没有,但我知道,有些人的人生,被Keating老师改变了。我呢,大概也被改变过吧,在高三那个与真正的理想格格不入的时间里,我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说着《宽容》,说着卡夫卡。他偶尔看着桌子下面几乎所有人都在做着数学习题。其中也包括我。
后来我看这部久闻大名的《春风化雨》。看着那位老师哼着小调进教室,教他们撕掉书的导言,一瞬间孩子们的眼神都被点亮了。我恍惚间想到我的高三。其实我很想对那位老师说声抱歉,我甚至也能想到他脸上会呈现的苦笑。他当时告诉我们,有什么难的呢,其实这些题一点都不难。他经常对着一些题发出无谓的牢骚,这个时候我们的眉头就会皱起来,我们对正确答案的迫切,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
或者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学校的作用都差不多。把好孩子送进好学校,把坏孩子挑出来扔出去。
学校,总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追求卓越的地方,尽管所有的学校都以此为标榜。搞得我现在看到某些句子都一阵一阵打心里犯恶心。例如“今天你以XX为荣,明天XX以你为荣”。因为我知道它们从来不会真的为我们为荣,它们只是以名校或者以高工资为荣。其实也没错,我们只不过是因为有用才能被别人接受的“物质”而已,连那些指导人生的书籍都告诉我们,尊严神马的,不会有人为你保留。
从小到大读了很多年书了。尖子和差生都当过,在不同的科目。我在某些为了某一个分数捂着脸抹眼泪的时候,想着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像一个人?
是的,我只想找学校要唯一的一个答案。
请问你们这些过尽千帆的教育者,我要怎么做,才能更像一个人?
Keating钻进教室的时候,那些孩子们桌子上还是放着一叠厚厚的书。他们的脑子里充满了三角、化学、拉丁文之类的东西。他们也迫切地在纸上记录老师所说的句子,像是记住了他们就能得到书中的一切利益,跟当年鸡啄米的我们没什么区别。可是那个老师告诉他们,要啜饮生命的精髓。不要到了生命的终点,才发现自己竟然从来没有生活过。
他说,CARPE DIEM(及时行乐),因为你们也将化成灰尘。
他拿着纸篓收集被孩子扔掉的前言。
他叫所有的学生称他为“船长”。
他让孩子们写自己的诗。
他逼迫托德在眩晕中念出自己的诗。
他告诉他们在某个地方的山洞里有“死亡诗社”的存在。
我当时含着微笑看着这位老师的春风化雨。我以为这位老师就可以这样改变一点什么。
然后,查理公然对抗校规,被带到校长室处罚。他说他是战士,是奴旺达。他抓住了我们都想要抓住的诗意,企图以这种东西对抗世界,头撞南墙。Keating走过去劝告他,啜饮生命的精髓时,不要被骨头噎住。我能看到他眼里的迷惘,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人在两端被拉扯着,他一方面赞同孩子们,一方面又要作为大人去保护他们不被狂风暴雨所摧毁。
之后,尼尔因为出演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和父亲争论,发觉自己以为能够解决现状的各种方法都是徒劳,然后他举起了父亲的手枪。他在临死前打开了窗户,把荆棘皇冠顶在头上,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啜饮的诗意成了学校伤害他们的原因。
这些孩子们也感觉到了,他们不过是想要生活,想要做喜欢的事,想要不被现实打败,想要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想要不背叛自己,想要站在舞台上演出属于自己的一出戏。
可就连这些,都是奢望。
最后学校迫切地需要一只替罪羊,他们选择了Keating老师。最后老师黯然离去,诗社的孩子们站上桌子,念出他们在老师课上曾经听来的“哦,船长,我的船长”,即使他们的船长倒在了甲板上。
暴风影音跳出画面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黑塞的《在轮下》。那里面的孩子也是因为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之后,投入河中。Keating老师那样的人永远是异类,他迫切地希望孩子们能真正看到生活,在经营银行和成为医生的同时,明白生活的诗意。他敏锐了他们全部的触觉,让他们触摸到生活,啜饮了生命的琼浆,但与此同时,这样必须要忍受现实的对抗,甚至,是现实的背叛。所以尼尔死了。
那么,哦,船长,我的船长,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怎么做,才能更像一个人?
哦,船长,我的船长,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在轮下的命运,才能逃脱作为牺牲品的结局?
哦,船长,我的船长,为什么荆棘王冠带给我们的不是真正的王冠而是死亡?
年轻的时候,那么希望有人能给我一个值得怀疑、值得信服的答案,然后我就一路走到黑,一路走到死。后来发现这种答案并不真的存在。你必须真的疼了,才知道那叫做伤;你必须真的感觉到痛了,才明白那也许就是生活。没人可以真的指导别人的一生。所有的人生导师都是鬼扯。
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会希望能遇到Keating先生那样的人,他会真正告诉你,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接近生活,才能不虚度人生。也许有些人可以不去问目标和结果,不问原因和为什么,就去做好每一件事。他们是强者。但是,一般的人都会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思考,不断感到现实的冲击,不断怀疑,不断否定,最终确立一个足矣支撑生命的支点,然后带上自己的王冠,走上荆棘之路。
他的答案不是那种恶心人的标准答案,甚至漏洞百出,却值得你思考,值得你怀疑,值得你推翻。因为它真诚。他会告诉我们,原来存在另一种存在的方式,原来我和别人不一样并不可耻,原来这样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我应该做的事情,并不是错。他会告诉我们生活的诗意,告诉我人类的大地,告诉我每个人都在穿越林间的小路,走过人生的泥淖。
可谁都知道这不切合实际。我们也需要什么人去告诉我眼前卷子的答案,告诉我怎么对付教育部出的那些让人抓狂的作文题,告诉我如何对付英语卷子上永无止境的blank,告诉我怎么从那么多人中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我身后是家长殷殷期待的目光,是老师孜孜不倦地训诫,是学校紧紧追逐的升学率。我不否认学历跟能力关联度几乎为零,但至少这条不折腾自己的路比较短,我不用七拐八绕才能获得那所谓的一席之地和小小的尊严。这个世界如此艰难,要不非常坚强,要不非常麻木,不然是活不下去的。Keating教给他们敏锐,他们却没学到坚强,所以尼尔最终死在了舞台之下的冰雪之中。如果老师不曾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诗意,什么是真正的热爱,或者尼尔能活下去,即使做着不怎么喜欢的事,像棋子一样度过一生——甚至未必不幸福,因为幸福不止一种形状。
可为什么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像是个错误?喜欢我们喜欢的事,到底是不是错误?想要像人一样作出选择,而不是像其他动物一样凭借本能去猎取食物,为什么竟然成了无比奢侈的梦境?
像每一个家长对我们的殷切期盼一样,他们想象中完美的我们,跟我们想的几乎没有任何交叉点。他们的经验足以鄙视我们的热血,他们化不开的爱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压力。况且,我们根本没有什么先验的理由去拒绝这些经验的家长。我们已经让他们操心了那么多年,我们明摆着欠人家几十万,欠人家无限的人情,和欠着一条鲜活的人命。他们用着训斥和眼泪告诉你前面的路不像你的想象,你现在就是在犯二,我宁可让你现在哭,也不让你在几十年后哭。我宁可欠你一个童年,还给你一个成年。在这些东西面前,你叫我怎么张口谈我的理想,谈我的改变世界,谈我的勇敢与坚持?
为什么这种爱那么沉重?所有人都是好意,所有的人都不快乐。或者我的想法根本就是错误,生活本来充满苦难,不用为一部分生活哭泣,君不见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
我有时真的很纳闷,为什么无论是我们,老师,还是家长看起来都像祭坛上的牺牲。有人说是体制的问题,可体制不过仅仅是体制而已,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个体制,至少我找不到另一种方法可以解决目前的这种矛盾。我们在教室里使用着丛林的法则,优胜劣汰,胜王败寇?
是不是无论怎么做,也不会改变我们被时代碾压的命运,无论我们追求诗意还是追求绝圣弃智,都无法逃脱被牺牲的命运?或者只是因为我太笨,聪明的人总是能获得既满足梦想,又满足大众的圆满道路?
是不是因为我不够聪明,就不应该追求一些有的没的,就应该走上一条稍微安全一点的道路?
在朝南和朝北之间,总需要选择一个方向,有些牛人总能在别人都走不出的迷宫里闯出一条路,让所有的规则都避开,一路向北,NB哄哄。我等普通人只需要顺其自然地装傻就行了,当SB也挺安全。可是NB没能力,当SB不甘心。我不想做书呆子,我不想当愤青,我不想成为别人的反面教材,我不想放弃梦想,我不想仅仅为了钞票而活着,我不想让父母伤心,我不想成了个自私的人……
哦,船长,我的船长,为什么这条航路如此艰难?我到底应该走上哪一条路,我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方向?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不想当SB,却也做不到NB,是不是我们这样的人根本就不该追求卓越,追求梦想,追求真实自在地生活?
太宰治在天鹅之作里写,生而为人,对不起。
即使鲜花和情诗永远打不过飞机和大炮,打不过利益和权势,但毕竟我还是想要一种东西能安慰苍凉的人生。即使听着像是个谎言,我也想叫什么人念“the third time she was given to choose the easy and the hard, she chose easy.”即使生活如此艰难,我还是想要一点点那么不同于现世幸福的春暖花开。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能不能像人一样活着?我很想。
后来我看这部久闻大名的《春风化雨》。看着那位老师哼着小调进教室,教他们撕掉书的导言,一瞬间孩子们的眼神都被点亮了。我恍惚间想到我的高三。其实我很想对那位老师说声抱歉,我甚至也能想到他脸上会呈现的苦笑。他当时告诉我们,有什么难的呢,其实这些题一点都不难。他经常对着一些题发出无谓的牢骚,这个时候我们的眉头就会皱起来,我们对正确答案的迫切,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
或者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学校的作用都差不多。把好孩子送进好学校,把坏孩子挑出来扔出去。
学校,总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追求卓越的地方,尽管所有的学校都以此为标榜。搞得我现在看到某些句子都一阵一阵打心里犯恶心。例如“今天你以XX为荣,明天XX以你为荣”。因为我知道它们从来不会真的为我们为荣,它们只是以名校或者以高工资为荣。其实也没错,我们只不过是因为有用才能被别人接受的“物质”而已,连那些指导人生的书籍都告诉我们,尊严神马的,不会有人为你保留。
从小到大读了很多年书了。尖子和差生都当过,在不同的科目。我在某些为了某一个分数捂着脸抹眼泪的时候,想着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像一个人?
是的,我只想找学校要唯一的一个答案。
请问你们这些过尽千帆的教育者,我要怎么做,才能更像一个人?
Keating钻进教室的时候,那些孩子们桌子上还是放着一叠厚厚的书。他们的脑子里充满了三角、化学、拉丁文之类的东西。他们也迫切地在纸上记录老师所说的句子,像是记住了他们就能得到书中的一切利益,跟当年鸡啄米的我们没什么区别。可是那个老师告诉他们,要啜饮生命的精髓。不要到了生命的终点,才发现自己竟然从来没有生活过。
他说,CARPE DIEM(及时行乐),因为你们也将化成灰尘。
他拿着纸篓收集被孩子扔掉的前言。
他叫所有的学生称他为“船长”。
他让孩子们写自己的诗。
他逼迫托德在眩晕中念出自己的诗。
他告诉他们在某个地方的山洞里有“死亡诗社”的存在。
我当时含着微笑看着这位老师的春风化雨。我以为这位老师就可以这样改变一点什么。
然后,查理公然对抗校规,被带到校长室处罚。他说他是战士,是奴旺达。他抓住了我们都想要抓住的诗意,企图以这种东西对抗世界,头撞南墙。Keating走过去劝告他,啜饮生命的精髓时,不要被骨头噎住。我能看到他眼里的迷惘,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人在两端被拉扯着,他一方面赞同孩子们,一方面又要作为大人去保护他们不被狂风暴雨所摧毁。
之后,尼尔因为出演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和父亲争论,发觉自己以为能够解决现状的各种方法都是徒劳,然后他举起了父亲的手枪。他在临死前打开了窗户,把荆棘皇冠顶在头上,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啜饮的诗意成了学校伤害他们的原因。
这些孩子们也感觉到了,他们不过是想要生活,想要做喜欢的事,想要不被现实打败,想要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想要不背叛自己,想要站在舞台上演出属于自己的一出戏。
可就连这些,都是奢望。
最后学校迫切地需要一只替罪羊,他们选择了Keating老师。最后老师黯然离去,诗社的孩子们站上桌子,念出他们在老师课上曾经听来的“哦,船长,我的船长”,即使他们的船长倒在了甲板上。
暴风影音跳出画面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黑塞的《在轮下》。那里面的孩子也是因为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之后,投入河中。Keating老师那样的人永远是异类,他迫切地希望孩子们能真正看到生活,在经营银行和成为医生的同时,明白生活的诗意。他敏锐了他们全部的触觉,让他们触摸到生活,啜饮了生命的琼浆,但与此同时,这样必须要忍受现实的对抗,甚至,是现实的背叛。所以尼尔死了。
那么,哦,船长,我的船长,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怎么做,才能更像一个人?
哦,船长,我的船长,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在轮下的命运,才能逃脱作为牺牲品的结局?
哦,船长,我的船长,为什么荆棘王冠带给我们的不是真正的王冠而是死亡?
年轻的时候,那么希望有人能给我一个值得怀疑、值得信服的答案,然后我就一路走到黑,一路走到死。后来发现这种答案并不真的存在。你必须真的疼了,才知道那叫做伤;你必须真的感觉到痛了,才明白那也许就是生活。没人可以真的指导别人的一生。所有的人生导师都是鬼扯。
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会希望能遇到Keating先生那样的人,他会真正告诉你,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接近生活,才能不虚度人生。也许有些人可以不去问目标和结果,不问原因和为什么,就去做好每一件事。他们是强者。但是,一般的人都会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思考,不断感到现实的冲击,不断怀疑,不断否定,最终确立一个足矣支撑生命的支点,然后带上自己的王冠,走上荆棘之路。
他的答案不是那种恶心人的标准答案,甚至漏洞百出,却值得你思考,值得你怀疑,值得你推翻。因为它真诚。他会告诉我们,原来存在另一种存在的方式,原来我和别人不一样并不可耻,原来这样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我应该做的事情,并不是错。他会告诉我们生活的诗意,告诉我人类的大地,告诉我每个人都在穿越林间的小路,走过人生的泥淖。
可谁都知道这不切合实际。我们也需要什么人去告诉我眼前卷子的答案,告诉我怎么对付教育部出的那些让人抓狂的作文题,告诉我如何对付英语卷子上永无止境的blank,告诉我怎么从那么多人中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我身后是家长殷殷期待的目光,是老师孜孜不倦地训诫,是学校紧紧追逐的升学率。我不否认学历跟能力关联度几乎为零,但至少这条不折腾自己的路比较短,我不用七拐八绕才能获得那所谓的一席之地和小小的尊严。这个世界如此艰难,要不非常坚强,要不非常麻木,不然是活不下去的。Keating教给他们敏锐,他们却没学到坚强,所以尼尔最终死在了舞台之下的冰雪之中。如果老师不曾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诗意,什么是真正的热爱,或者尼尔能活下去,即使做着不怎么喜欢的事,像棋子一样度过一生——甚至未必不幸福,因为幸福不止一种形状。
可为什么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像是个错误?喜欢我们喜欢的事,到底是不是错误?想要像人一样作出选择,而不是像其他动物一样凭借本能去猎取食物,为什么竟然成了无比奢侈的梦境?
像每一个家长对我们的殷切期盼一样,他们想象中完美的我们,跟我们想的几乎没有任何交叉点。他们的经验足以鄙视我们的热血,他们化不开的爱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压力。况且,我们根本没有什么先验的理由去拒绝这些经验的家长。我们已经让他们操心了那么多年,我们明摆着欠人家几十万,欠人家无限的人情,和欠着一条鲜活的人命。他们用着训斥和眼泪告诉你前面的路不像你的想象,你现在就是在犯二,我宁可让你现在哭,也不让你在几十年后哭。我宁可欠你一个童年,还给你一个成年。在这些东西面前,你叫我怎么张口谈我的理想,谈我的改变世界,谈我的勇敢与坚持?
为什么这种爱那么沉重?所有人都是好意,所有的人都不快乐。或者我的想法根本就是错误,生活本来充满苦难,不用为一部分生活哭泣,君不见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
我有时真的很纳闷,为什么无论是我们,老师,还是家长看起来都像祭坛上的牺牲。有人说是体制的问题,可体制不过仅仅是体制而已,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个体制,至少我找不到另一种方法可以解决目前的这种矛盾。我们在教室里使用着丛林的法则,优胜劣汰,胜王败寇?
是不是无论怎么做,也不会改变我们被时代碾压的命运,无论我们追求诗意还是追求绝圣弃智,都无法逃脱被牺牲的命运?或者只是因为我太笨,聪明的人总是能获得既满足梦想,又满足大众的圆满道路?
是不是因为我不够聪明,就不应该追求一些有的没的,就应该走上一条稍微安全一点的道路?
在朝南和朝北之间,总需要选择一个方向,有些牛人总能在别人都走不出的迷宫里闯出一条路,让所有的规则都避开,一路向北,NB哄哄。我等普通人只需要顺其自然地装傻就行了,当SB也挺安全。可是NB没能力,当SB不甘心。我不想做书呆子,我不想当愤青,我不想成为别人的反面教材,我不想放弃梦想,我不想仅仅为了钞票而活着,我不想让父母伤心,我不想成了个自私的人……
哦,船长,我的船长,为什么这条航路如此艰难?我到底应该走上哪一条路,我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方向?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不想当SB,却也做不到NB,是不是我们这样的人根本就不该追求卓越,追求梦想,追求真实自在地生活?
太宰治在天鹅之作里写,生而为人,对不起。
即使鲜花和情诗永远打不过飞机和大炮,打不过利益和权势,但毕竟我还是想要一种东西能安慰苍凉的人生。即使听着像是个谎言,我也想叫什么人念“the third time she was given to choose the easy and the hard, she chose easy.”即使生活如此艰难,我还是想要一点点那么不同于现世幸福的春暖花开。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能不能像人一样活着?我很想。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