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天去看了《生活万岁》的点映。
我是从望京赶去十里河看的,全程16公里,导航是林志玲的合成音,一直在叨叨,因为拥堵所以拥堵。“这人啊,就没少过!”——司机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根烟,得知我不抽烟后开窗狠吸了几口,还剩大半截,前方有松动的迹象,他把烟扔出窗外,挂挡前行,高冷沉默。
迟到了二十分钟,怕打扰人,我猫腰进去坐在第一排。银幕上是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农村老师,教孩子学拼音,开三轮车打场,放羊,发现少数了一只,遍寻不见。他的媳妇不愿意面对镜头,揉着眼睛背过身去,疾病和贫困如影随形,他盘腿坐在炕上,面对摄像头,尴尬地手足无措。
看完出来,等车的空隙查了查资料,才知道这部纪录片讲的是2017年的15个中国人的生活,他们像李志的歌写的一样——重复着重复着重复,普通的生活。
导演之一任长箴说,“一直以来我们拍的人都是社会精英,都是90分以上的人,但这个片子里的人都是60分的人,甚至更低。他们的生活和追求90分的人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车还没来,我扣紧衣扣,观察行人,如果摄像机架在这里,没准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画面——吵架后赌气,刻意拉远距离的情侣,停车场门口久站不动,穿灰色制服试图建立威慑的保安。我掏出手机,发了一条朋友圈——“一年总有几部影像作品,穿越人海和障碍,呈现在你面前。看完出来,在十里河等车,北京的风无比空洞。”
回程照堵不误,司机话多,世界风云聊完,又说起了油价动荡。我在后座装睡,默想纪录片里看到的画面。
一个女孩,喝醉后当街大喊——“姐没服过谁,我不信天!”
她是一个领舞的人,台上疯狂卖力,结束了工作,和朋友在路边烧烤摊划拳。几杯啤酒下肚,转身就拿纸巾擦眼睛。
她失恋了。
她的主题就是失恋的四天,对父母可以轻描淡写,但啤酒和朋友释放了情绪,让她左一下右一下,垂泪到天明。
但她不服气,在夜里,在街头,在众目睽睽之下,划完拳,喝完酒,趁着酒劲说点狠话。
还是一段,是一对卖唱的盲人伴侣的故事。中秋节的饭桌上,老头对老伴儿说:“反正我这也快完了,没有多少时间了,只要我在,不能让你自己到处摸去,到处买东西弄吃的。我尽量照顾你,人嘛,走到一起有今生没来世是不是?”
任长箴加了一个克制的批注——“他们连碰杯都碰不到一块儿。”
两人谁都看不见对方的表情,这样的话语,只能凭声息到达,灯和光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老太太唱了一首邓丽君的歌《我愿逆流而上》,镜头拍他们从街市到住处的路,看不见坑洼,盲道也不连续,这就是视障人士在此处的遭遇,一段又一段的逆流。他们只能凭着棍子叩问路面,路面再回以声响,有好心人搭把手,更多人,静静远观。
开心的事也有,老两口在家里盘算,两个人合起来一月有四千多的工资和补助,可以买一架新的电子琴,音色更好一些。
老头还表达了一个观点——“人生是很高尚的,世间有很多生,有牛生,有马生,现在是人生……”
结尾处,他们背着一台新的Yamaha电子琴回家了。
另一段,是一个工人,在陆家嘴擦玻璃。镜头里他带儿子到瞭望台,告诉儿子他擦过这里的那几幢高楼,儿子问,这边的房价多少钱?父亲答,十几二十万一平米吧,又补充了一句——这里的一个卫生间就能在老家买套房子了。儿子幼稚但有志气,鼓励道:“我好好踢球,以后在最高层给你买一套!”
父亲沉默,画面切换。
一些碎镜头之后,是崔健唱的片尾曲,《阳光下的梦》。
我一下就陷入到情绪里,今年自己被几次提醒——要记得梦想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啊。自己口头应允,却少有行动,进电影院的次数锐减,待看新片也是寥寥无几。在生活里扑腾得久了,重复着重复着重复,会习惯性地用单一思维看待周围,但这部纪录片和这首歌提醒了我,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早上在路上看到牛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项飙老师的一个访谈,和纪录片内在的追求是暗合的。他说:中国学者,包括我自己,有一种“意义焦虑”,也可以说是主流化焦虑。老百姓婚丧嫁娶、春播秋收,其实都是有意义的,理论工作本来是要去挖掘这背后的意义。但现在好像一定要用一个大灯泡照着,事情才会有意义。我们要很严肃地对待这种感觉,人类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去解构这个东西。乡村打工的普通老百姓,那些十八九岁没法上学只能去打工的人,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尊严在哪里?我们要给他们话语空间。
推荐这部纪录片,看点不一样的,也推荐这首歌,听点不一样的。
盲人夫妻摸黑生存,在街头卖唱的日子里,他们是享受的;
等待心脏移植的人妻人母,她对活着有太大期待;
布达拉宫门前脚动拉车的老人,十年奔波最终会输的还是乡音;
夜店失恋女子,哭过醉过骂过后,还是照旧遛狗生活;
高空清道夫的单身爸爸,让儿子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件了不起的行当;
充满癌症儿童的房间里,努力变成快乐的小丑,让大家变快乐,但自己的生活也是乱的一团麻烦;
替子女还钱的80岁老夫妇,挣着奔波着坚持着,也有美好的梦在做;
土路坚持在山里教学的老师,一份执念寄托着生活;
烧烤摊前和客人混为一谈,靠着声音才华努力拼搏,孩子的不解,让他心头始终别扭着;
男神勋章与伤痕的退役老人,在老伴的坟前,几十年不变诉说爱意不悔;
申通快递小哥,河里捞废弃的单车,坚持辛勤的工作和拮据的生活;
出租车妈妈,后座便是孩子嬉戏玩耍的窝,昂贵的幼儿园学费,也得这样做;
攀到荒山野岭的高处守候着,这片疆土,由他掌舵,但家中的父亲才是最大的惦念;
故宫里分享着文采的男子,劈叉走天下,能文能舞,厉害的没话说;
还有…
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什么日子里,各有各的活法,踏实下来,享受生活吧,不然还能怎样呢?
本文涉及剧透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我读书少,想不出有什么句子会比这个更适合作为这篇文字的开头。虽然我还没有认清生活的真相,只是在努力地拥抱生活,热爱生活。
一如Dolores在「西部世界」(第一季)中经常重复的那句对白「有些人选择去看到世间的丑恶与无序,而我选择去欣赏它的美好」,我喜欢这种滥情的正能量。
导演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有选择性地截取了15个普通人普通生活中的普通片段,他并没有以字幕的形式去白纸黑字地写出那些普通故事里的普通辛酸,而是温柔地把那些不美好,悄悄地记录在这些普通的日常中。
也许黄真真是这十几个人里,最接近我(们)的一个,她有着一个看似还不错的房子,目前还没有患病,也无需照料父母,还在倔强地按照自己的性格生活,却也不再像曾经那么敢爱敢恨。
真真很漂亮,她的身上布满了酷酷的纹身,刚刚在白天对母亲轻描淡写说和男朋友分手,还是没忍住在晚上借着酒精哭的稀里哗啦。
真真是幸福的,她还有着爱与被爱的自由,还有一群能听她哭泣的朋友。
张大爷是个人力三轮车夫,66岁,在拉萨卖体力谋生。他患有「小肠气」,每次用力蹬车时肚子会鼓出来一块,他也在影片中展示了「摁进去,就没有了」这种无奈操作。可即便这样,他依然说,这里比老家好「混」。
张大爷很久没回过家了,临走的前一天,几个后生好友跟他一起喝酒撸串,算是个践行。四个人里有人沉默不语,有人信奉金钱,话最多的俗家弟子对老张的感情最深,一直在重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觉得这句话,也算是导演送给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关于「生活」的精神暗示。
张大爷是幸福的,他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明白自己为何而去。
宋金几乎擦遍上海所有高楼的玻璃,下来上去的次数多了,便也不再畏惧。陆家嘴的房价一平米要十几二十万,在这里,一间卫生间的价格,就够爷俩在老家整一套顶级豪宅。
儿子回「家」,无法为发育期的儿子提供更为优厚生活条件的宋金,为他做了最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教练说孩子的肌肉太小,宋金说买点儿牛肉补一补,宋洋想要蛋白粉。
父子俩是幸福的,一个在播种希望,另一个在努力成长。
明哥算得上是广州的一号传奇人物,至今已出道三十余年,百度百科都有他的个人词条,相关新闻更是不计其数。
女扮男装卖宵夜是明哥安身立命的一大法宝,当初是为了招徕顾客,后来加入自己的改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当年詹瑞文来广州演出,明哥是詹老大的唯一指定合作伙伴。
明哥「失去」女儿应该是他一生的痛吧,但他依然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就像歌中所唱「几多艰苦当天我默默接受,几多辛酸也未放手。」
虽然明哥的身价早已今非昔比,可他的那辆26自行车却三十年如一日,同样三十年如一日的还有他身体力行的那份坚持与守候。
明哥是幸福的,他有血有泪,有酒可歌。
李少云是一个带着孩子工作的夜班女出租车司机,幼儿园马上要开学了,学费要8000块。
带着孩子上路,工作中难免有些限制,三人以上的乘客搭不了,去近处的女儿又不愿意。她的夜晚很漫长,女儿也很少能睡个安稳觉。
依依最喜欢妈妈开车去机场,因为停车等候乘客的时间,妈妈的双手可以离开方向盘,那是她们俩难得的亲子时刻。
2017年8月的一个晚上,一辆逆行的电动车突然驶向机动车道,李少云措手不及,出租车公司老板婉转地和她沟通,让她把孩子安顿好了再来上班。彷徨无助的她曾想过带着女儿一起轻生,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另一条路,在面对记者的时候,勇敢地说「这么多年都坚持了,相信我!」
李少云是幸福的,她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和一个永远舍不得她的依依。
尹焕章是在深圳务工的快递小哥,为了生活他风雨无阻,可他有时候也会「不务正业」。
小尹身上有着一股朴素的善良和正直,家里人让他打架出头,他选择让步,小时候捡到东西,他也选择物归原主,性格里的隐忍,让他在快递之余成为了一名「单车猎人」。
来深圳四年,被臭虫咬了三年,可他依然在光鲜亮丽的城市中,用诚实的劳动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生活。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或许他只是一串伴随着纸箱的电话号码,可对那些被破坏的美好来说,他却是一个没有工具的修补匠。落入水中的单车,它捞起来,藏于地下的单车,他扛出来。这个世界的所谓秩序,不就是这样被不断重塑。
小尹是幸福的,他有着单纯的快乐,自给自足。
按剧组官方的介绍,康昕的个人履历有点过于丰富了,他初中即辍学入社会,干过搬运工、公交售票员,醉心文艺、自学花样滑冰、拜师练过芭蕾,当过演员、盖过房子、研究过甲骨文……现在直播平台上讲中国汉字。
影片里并没有表现这么多,他的家在胡同里,有些许的破旧,下雨天还要搬出瓶瓶罐罐来和年久失修的防水做做斗争,不过他喜欢下雨,会在雨天里赤裸着身子,和「上善」嬉戏。
康老师喜欢读书近乎疯魔,2007年到2008年,他卖掉5套住房,换到了如今在白米斜街的这处始建于清晚期的老宅子,在这个老宅子里,康昕说他更能静下心来学习、感悟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民生周刊」)
2017年11月,他受邀走进故宫博物院,登上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一讲就是三个小时,掌声雷动。
康昕是幸福的,他在嘈杂的世界中听见了心底的声音,在历史的长河中濯去了庸俗的污泥。
全片最打动我的,应该就是这对盲人夫妇了。
他们的屋里很简陋,昏黄的灯光应该是为了方便拍摄而特意开的,毕竟他们看不见。
老两口相依为命几十年了,大爷身上有股直男特有的幽默与豪气,大娘也则像一个初恋了一辈子的少女。
天上飘起了小雨,老伴儿怕下雨,老爷子故意说没有带伞。前一秒还在埋怨老伴儿不帮忙推车,下一秒又要叮嘱她小心左手边的过往车辆。
老伴儿的声音很甜,老爷子便当了一辈子绿叶,前半生拉二胡,后半生弹琴,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爱情的琴瑟。
中秋夜,只有两个人的团圆略显冷清,俩人又开始细数从前。岁月累积而成的变化,在一次次努力的干杯中相濡以沫。他们这一生的生活也与这艰难的碰杯相同,因为看不到,所以他们只能不断地摸索,因为害怕,她们唯有不离不弃。
大爷豁达的生死观惹得娇妻楚楚落泪,此时的他又像第一次山盟海誓那般,只要有我在,我照顾你一辈子,你便永远不会一个人。
他们是幸福的,虽然看不见,却用心看到了爱情的模样,也看到了生活的五颜六色。
为亡妻念信的老兵,等待重生的母亲,身罹绝症却鼓舞孩子的少年……一个个普通而又具体,平凡而又鲜活的生命,构成了这个我所熟知的世界,和我一无所知的生活。
当然,他们的生命肯定比艺术的表达要真实、血腥的多,可他们依然愿意在镜头前面呈现自己微弱的光芒。为什么选择当舞女,为什么是单亲爸爸/妈妈,究竟欠了多少钱……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就是背负着这些,依然顽强地前行着。而且,就算他们愿意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的心酸,你又愿意认真听完吗?
因为个人爱好的原因,我也时常将自己手中的镜头对准平凡的人生,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野草野花一般疯狂的力量。
谢谢我自己,选择看到生长的光芒,而不是生活的泥沼。
- E N D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