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交互式电影为什么不会是电影的未来?《黑镜:潘达斯奈基》

导演大卫·斯雷德
编剧查理·布鲁克
主演菲恩·怀特海德 / 克雷格·帕金森 / 爱丽丝·洛维 / 阿西姆·乔杜里 / 威尔·保尔特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12-28(美国)
片长: 90分钟 / 312分钟(交互总时长)
又名: 黑镜:2018圣诞特别篇
IMDb链接: tt9495224





《黑镜:潘达斯奈基》怎么运作的,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不少人认为这是一次电影观看的革命,我却持不同的看法。互动式电影不会影响到传统电影的发展,更不会成为未来电影的主流。
《黑镜:潘达斯奈基》通过向观众提供选择,将剧情的发展交予观众控制,不少人认为这是在增加观看的可能性。比如电影如果提供5次关键情节的选择,结果可能导致32种观看方案。
这种故事的多样性我是认可的,但若说观看可能性因此增强了,我却怎么也无法认同。原因其实很简单,无论交互式电影提供给观众多少选择可能,最后形成的故事数量总在一个可能的数值内。
假设观众需要作出n次选择,n肯定不会是无穷大。它可以很大,但不会达到成百上千。因为一部电影的长度也就一个半小时,要讲述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可能分叉太多,因此最后可能诞生的成品数量也即2的n次幂,是一个有穷数。
并且观众看似不断选择,其实他每次完整的观看行为只不过是在足够多的方案中选择一种罢了。看电影作为延续的行为,交互式电影选择的可能性只发生在重复观看的过程中。
拿《黑镜:潘达斯奈基》这部电影来说吧,虽然观众从头到尾不断做选择,但完成一次观影行为的长度只有90分钟,这是一次性的;他除非重新开始播放电影、重新开始选择,他才能进入新的可能。
这说明此类交互式电影构建的是一种假象,它根本没有提供可能性,反而限制了观看可能,因为你只能得到你选择造成的一个结果。即便多次重复观看,观看行为也只限制在有限的可行方案中。
更甚的是,因为必须设想故事线能够分叉,故事在构想的时候必须尽量简单化。只有故事简单了,才方便安置观众能够选择的点。并且不同选择产生的结果要有某种合理性(能继续发展为一部电影),势必影响到对剧情复杂性的构想。
电影的观看可能性绝不会是正与反、左与右此类截然对立的选项创造的,它应该发生在一部电影放映/播放的任何时刻,它的真正意义是观众理解/感知的可能性。
有观看可能性的电影是那些开放的、提供给观众入口沉潜体验的作品,而不是公然抛给你二元选择的电影(“赶紧选择吧”)。时刻提供感知可能性的电影才是观众真正需要的,而且无法被淘汰。每位观众都能在此类电影中释放能动性,完成只属于自己的电影。
这样的电影其可能性才有可能达到无限。它如同一个容器,在不同时间注入的不同观众的感知经验后变成独特的东西。每一次观看都是全新的,观看行为无法被重复。
这便是为何传统电影的发展不会遭受像《黑镜:潘达斯奈基》此类交互式电影影响的原因,而且后者也绝不可能成为主流。交互式电影有一个《黑镜:潘达斯奈基》就够了,可以复制一次;一旦第三次开始,它就会像形容女人的“玫瑰”那样迅速凋零。

其实《黑镜》被网飞接手以来,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热度直线上升,但是在豆瓣和国内网友中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随着集数不断增加,很多人也开始质疑《黑镜》的编剧是否穷黔驴技穷,而后面的内容也只会更加无趣。没想到的是,虽然早就有一些传闻,但网飞真的在这一特辑中做出如此冒险的一步——让观众自行选择和操控剧情的走向。
《黑镜》的创造者在Chanel 4时期,就说过,标题的黑镜其实指代我们如今的手机,电脑,平板等一系列科技产品。在荧幕熄灭之后,倒映着我们的面孔,就像一面黑色的镜子。在之前的《黑镜》之中,我们和剧集中的人物隔着一层薄薄的黑色玻璃,看着他们的故事,是如何成为未来的寓言或是警示。
然而这一特辑中,虽然这层黑色的玻璃依然还在,但是观众却第一次成为故事和剧情的一部分。即便故事的年代设定在80年代,但却是观众和剧中人物最接近的一次。
无论是银幕上的影视作品,还是荧幕中的电视剧集,打破第四堵墙的方式已经不再有新意。《纸牌屋》中木下总统将此功能用的出神入化,在最后一季却因为Claire角色对其的滥用,反而成为累赘。如今的《黑镜》,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让剧中的人物转过头对着荧幕外的你说话。而是让荧幕之外的你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其中,甚至是“操控”剧中的主角。
在开始,我们 留给观众的可能还只是,早餐吃什么?音乐听什么?这种简单的选项。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剧中人物的台词或多或少开始暗示观众的存在,指出不同的时间线,暗示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操作。我个人没有想到的是,到后期,我们直接出现在剧中的荧幕之上。此时,观众对着一个荧幕看着剧中人物的故事;而剧中人物也透过一个荧幕,感受到观众的存在。这一刻,荧幕前后,里外,交织在一起,不分你我,这是不是非常《黑镜》的做法呢?
特别是未来内容的引入,直接将《潘达斯奈基》放入《潘达斯奈基》之中,已经完全模糊现实与剧集的边界。
如果说,本特辑要是单独挑出一条故事线,做成一集90分钟的小特辑,那么这个剧情并不惊艳,也不足以打动《黑镜》长期以来的观众与粉丝。但是当用观众用这种形式参与其中,主导剧情的走向和趋势之后,一切都变得更为有趣。
在很多影视作品,或是之前的《黑镜》中,常有观众咒骂剧中人物和角色的行为、动机、或是智商。特别是很多恐怖片中,我们一边叫着“别进去!快逃!”,但是剧中的人物偏要进入那个房间之中。身为一个局外人,我们很多时候会去剖析和指责剧中人物的错误决定。然而在《潘达斯奈基》中,剧中很多关键的节点,都是由观众做出的选择。这样一旦通往糟糕的结局,观众也只会思索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那么此时,究竟谁是编剧呢,是《黑镜》的原编剧,还是观众自身。如果观众此时对剧情走势的不满,是应当怪罪于他们自身的选择,还是责怪编剧呢。这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毕竟在传统的作品中并不存在这个困境。
其实可以理解本特辑在编剧上的难度,不仅是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支线和结局,还得考虑到如何为了这种模式对剧情的调整与设定。从技术操作上来讲,这种模式早就在游戏界见怪不怪了,但是如何编辑到剧集中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拍摄方式和剪辑难度也很大,在观众做出选择后,新的素材要无缝跟进剧情,不能出现明显的断裂。
说到底,《潘达斯奈基》和很多《黑镜》单集讨论的内容,从不仅是科技,而是已经上升到哲学中对“自由意志”的探讨。是否真正存在自由意志,一直就是很多人所讨论乃至辩论的话题。在《潘达斯奈基》之中,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剧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从大到小,都收到观众的操纵和影响。以至于男主最后直接质问观众,他应该怎么办。况且,我们无论如何拼凑,最终的结果都是在这300多分钟的素材之内,你自认为排列组合出的90分钟,也只是在这个大拼盘中的一小部分。从一开始,我们的选择就是固定的,唯一留给我们,就是选的方式。
如果你的人生中,很多大事,很多错误,都给你再来一次的机会呢?你会如何选择?相比我们对这个话题已经不陌生了,很多穿越时空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这样的讨论。在《潘达斯奈基》中,观众经常由机会在做出错误的选择之后回到某一时间段,重新选择。但我们往往会发现,有时,重新选择也是通向相同的结果,或是更可怕的情况,通往更差的结果。
你的选择可能引导向一个非常《黑镜》非常有趣的故事线和结局。也可能,通往一个无趣平缓的结局。你的观影体验,和剧中的游戏一样,随着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打分。
剧中,很多小的决策,比如选歌曲,选早餐,看起来好像无关紧要,但可能导致的确实剧情线的变更。就好似我们生活之中,往往一些最为微小,最不起眼的决定,却对我们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剧中,不仅致敬了之前《黑镜》的内容,更是包含和折射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比如《黑客帝国》,更大的一个世界包裹荧幕之中的世界。会不会我们现在所处在的这个世界之外,也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和我们的距离仅仅只是一片黑色玻璃的距离。是否我们在玩转《潘达斯奈基》中角色的同时,也有人在玩转我们的世界。
其次,某几个场景让我想到《楚门的世界》,特别是剧中的PAC组织。多个剧组搭建和设定的场景,体现出男主的生活可能是被监控和操纵。而且他的生活一直在被直播,就像现在我们在看他的生活一样。
本片在制作上无可挑剔,颗粒感,复古的摄影,以及80s的布景制作,都是网飞的水准之内。而Fionn Whitehead也演得很好,很多地方的细节表演都很出彩。特别是不同的选择导致的不同结果之后,他的神态表情也跟着转变。
《潘达斯奈基》很好避免观众看完一部剧或电影就结束的状况,因为我们不会仅在90分钟后就停下。观众会反复点开去探索其他潜在的可能和结局。比起直接甩出一部300分钟的网剧,最终观众耗费在《潘达斯奈基》上的时间可能远超过300分钟。
那么这种模式会是剧集或者电影的未来吗?我想,VR和其他技术的出现,肯定会出现更多类似这样的剧集。或许某一天我们还能够带上VR,像体验《西部世界》一样体验一集《黑镜》。然而,这样模式的新鲜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够和游戏做出明显的区分,那么可能无法取得太大的发展和成功。
但是目前来看,《潘达斯奈基》显然是有趣且新鲜的。

下面是一些节点,小结局和大结局,以及彩蛋的探讨。
欢迎大家在底下评论回复你们的结局和你们认为重要的节点。
目前看来是,出现end credits选择的才算比较正式的结局。然后无论如何,在大约90分钟后,基本会给你强行引导出一个结局,这时候就没有回到某个时间点的情况。
几个引导向不同故事支线的节点:感谢友邻@610 补充
1. 是否和Colin回家还是去看心理医生,这里会引导去不同的故事线。
2. 保险箱密码,PAC, PAX, TOY, JFD都前往不同的结果。其中外网网友认为PAC才是正确密码。然而最难触发的是JFD。
3. Give me a sign! 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目前看到有3个选择,都引向不同的故事线。
4. 游戏出问题后,和父亲的沟通,还有和父亲的争吵,都回引导向不同的故事线。
5. 杀死父亲后,不同情况会导致Colin或者CEO上门,不过基本都是难逃一死。
6. 早餐吃什么。
7. 被怪兽潘达斯奈基吃掉。
8. 和医生打架完和爸爸打架,最后爸爸说 未来的朋友们你们还满意吗。
目前听到的小结局有:
男主跳楼,卒。
男主小时候和母亲走,卒。
心理医生想打架,男主准备跑,结果发现是一个片场。
砸电脑,游戏结束。
和父亲争吵,把茶摔电脑,游戏结束。
留在公司,推进游戏发行,最后取得0星。
吃更高剂量药物。直接跳到圣诞节,游戏取得差评。
目前听到大结局
打电话威胁心理医生的前台,对方报警。之后游戏照常发行,仅得到2.5星评价。
杀害父亲后掩埋尸体,被狗发现尸体。男主进监狱,游戏未完成发行,仅得到2.5星评价。
杀害父亲后掩埋尸体,还未成功,CEO就前往家中骂男主,结果也被杀。结局游戏未发行,男主双重谋杀进监狱。
杀害父亲后掩埋尸体,还未成功,科林上门,被杀。男主双重谋杀。
杀害父亲后毁尸灭迹,并且去见心理医生解释情况。最终游戏成功发行,5星评价。但是男主依然被捕。进入未来剧情模式,这时候未来的那个女工程师只有泼茶和砸电脑,无论哪个都是剧情终结。
应该还有一个结局是公司跳票,结果破产倒闭。
补更新:这是外网网友做的支线图,缺了杀害CEO的段落,不过其他基本都有了。
原图见文章最底部连接
剧中致敬彩蛋:部分是个人注意,其余是从外网搜集。
1、 Colin制作的热门游戏,Metl Head,对应黑镜第四季的【Metalhead】。
2、Colin正在制作的游戏,鼻子跳水Nohzdyve,对应第三季第一集【Nosedive】。
3、 男主心理医生办公室所在的楼,Saint Juniper,对应第三季【San Junipero】。
4、 第二季第二集【White Bear白熊】的logo基本到处都有,在这里被理解成一个状况两个选择的游戏故事线。
5、 报纸头条
电视新闻中的报纸头条,除了男主杀人以外,右侧广告栏第一个新闻:介绍一款帮助你找到完美爱侣的机器,由BRB公司开发。这里分别对应第四季的【Hang the DJ】以及第二季【Be Right Back】。
第二个新闻:对应第四季第一集【USS Callister】。
第三个新闻:对应第一季第二集【Fifteen Million Merits】。
下方滚动条新闻:
Liam Monroe进入白金汉宫,对应第二季第三集【The Waldo Moment】。
无人机授粉,对应第三季最后一集【Hated in the Nation】中的蜜蜂。
6、电视新闻
未来时间线的下面两条滚动新闻,对应第一季第一集【National Anthem】和第三季最后一集【Hated in the Nation】中的蜜蜂。
其次是记忆提取装置的出现,对应第四季中发生在冰岛的那一集【Crocodile】。
7、整个剧集都像第三季第二集玩游戏一样【Playtest】。
8、公司曾经发行的游戏的海报:
第一张猪应该对应第一季第一集【The National Anthem】
第二张对应第四季第一集【USS Callister】
白熊不多说。
第一张和第二张,都可以联想到第三季第五集,也就是军人打蟑螂的内容。【Men Against Fire】。
第三张骑车,联想到的是第一季第二集【Fifteen Million Merits】。
9、1984
底下评论中豆友@Shawn 指出剧中还致敬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不只是年份,比如斯蒂芬巧遇科林那部分,科林问斯蒂芬进展如何,斯蒂芬答“ungood”,ungood是1984里著名的为洗脑而创造的新语,主创很明显的在暗示1984,让观众去联想。”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1984原书中监视众人的小屏幕,也可以对应我们通过小屏幕来监视剧中人物的一举一动。
10、豆友@起一个谁也搜不 在评论区中提到 “ Stefan在Colin家的墙上看到有Philip K Dick字样,其为科幻作家,写过高堡奇人,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等小说。”
持续更新!
额外链接:
外网网友把整个剧的代码扒出来了……
剧中的公司Tuckersoft的官网……
支线图片原图链接: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零分。但因为豆瓣没有这个选项,所以我打了两分。
混豆瓣几年了,我知道如果我不交出一个合格的理由,我的影评下面肯定会充满谩骂,骂我装逼,骂我黑子,骂我杠精……所以我想说一下我的理由。
首先,这部特别篇在质感和演技上都达到了我心目中80分的标准,特别是架了梯子买了会员在奈飞上看了正版超清,再配上我的msr7,非常有仪式感。所以影片的前10分钟我是非常享受的。
直到,当胖老板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团队后,我选了同意,从此观影体验急转直下。
——先说一下,我是交互式电影和步行模拟器的死忠粉,steam上买了《晚班》《艾迪芬奇》《看火人》《奇异人生》,ps4上买齐了QD三部曲、1886,另外各种avg(媚肉之香、沙耶之歌……)我也没少玩,这是前提,免得有人说我没见过世面。
接着说,接受了胖老板的邀请,镜头一跳转,游戏发布了。然后,电视节目评分,被贬的一无是处,0分,game over,时间回溯。
这是什么感觉,委婉的说,就像是吃了一块巧克力味的屎,现实就是,我以为我在玩《奇异人生+晚班+底特律》,结果却是在玩橙光游戏!!
是的,这种一开始就强行给你一个屎亡分支,让满心欢喜的以为剧情从此走向两极的你一头撞死的设计,我只在橙光游戏和某些低成本avg上见过!!
再到后来,每一次我以为改变了剧情满心欢喜,其实却只是小细节的改变和一次次走入死胡同(甚至还能走进奈飞的广告),最后的结局也毫无惊喜和反转。玩过两个结局以后,我可以断定——这是一个失败的交互式电影!如果不是奈飞的投资让电影的质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部电影甚至比不上steam上评价一般的《晚班》。
为什么失败?其实电影已经无意中道出了原因——初入公司,当面对胖老板的邀请,你同意以后,你会和团队一起做出一个简略版的游戏,因为团队,你不得不省略游戏的内容,不得不做出一个“徒有形式,毫无内涵”的零分烂作。
仔细想想,这部分支凌乱而狭窄的黑镜特别篇,不就是电影里的电视节目里的测评人口中所谓徒有形式的「零分烂作」吗?
这就是我给这部电影打零分的理由。
其实,当走入这个死亡分支,看到测评人只打出零分时,我是很愤怒的,在一票横版纵版跳跃通关的雅达利游戏中,男主的游戏从形式上看是多么惊艳啊!颇有当年约翰卡马克创造出DOOM的感觉。然而看完影片,我彻底明白了,一部游戏,就算形式再怎么新颖和独特,没有完整的内容,可能像爸爸或者胖老板这种不懂游戏的圈外人会发出一声惊叹,但对于专业的游戏人来说,它就仅仅只配科林的一声事不关己的叹息和测评师冷漠的零分而已。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