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彼得·法雷里
编剧: 尼克·瓦莱隆加 / 布莱恩·海耶斯·库瑞 / 彼得·法雷里
主演: 维果·莫腾森 / 马赫沙拉·阿里 / 琳达·卡德里尼 / 塞巴斯蒂安·马尼斯科 / 迪米特·D·马里诺夫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意大利语 / 俄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9-03-01(中国大陆) / 2018-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18-11-21(美国)
片长: 130分钟
又名: 绿簿旅友(港) / 绿书
IMDb链接: tt6966692
编剧: 尼克·瓦莱隆加 / 布莱恩·海耶斯·库瑞 / 彼得·法雷里
主演: 维果·莫腾森 / 马赫沙拉·阿里 / 琳达·卡德里尼 / 塞巴斯蒂安·马尼斯科 / 迪米特·D·马里诺夫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意大利语 / 俄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9-03-01(中国大陆) / 2018-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18-11-21(美国)
片长: 130分钟
又名: 绿簿旅友(港) / 绿书
IMDb链接: tt6966692
以黑人为主角、反应种族问题的喜剧,是好莱坞喜剧电影中常见的一个类型。如果能够拍出让人捧腹、又兼具温馨的效果,最后还能点题到族裔问题,便是这类电影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境界。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类型里,能够给我带来上面所说的这种优质观感的电影,最后那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隐藏人物》。
所幸,就在前不久刚结束的2018年多伦多电影节上,有部名为《绿皮书》的电影,以黑马的姿态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The Hollywood Reporter更是将它列为了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种子选手。
在多伦多电影节的首映场上,《绿皮书》这部电影,基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引来全场观众的笑声。电影结束后,更是令全场观众起立为其鼓掌,久久不息,风头可谓一时无两。在最终的多伦多电影节最高奖项-人民选择奖的角逐中,这部名不见经传的故事片,一举夺得最高票数,成为今年多伦多的最大赢家。
多伦多电影节的人民选择奖,之前几年一直被称作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起跳板,之前的《逃离德黑兰》和《为奴十二年》都是从这个奖项开始,一路冲到奥斯卡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能够得到这样的礼待,自然是有它的理由。在我个人观看之后,我愿意把《绿皮书》算作我在2018年看过的最好的喜剧,甚至剧情片之一。
整部电影以公路片的姿态,一气呵成地带观众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程。它不但兼具了喜感和感人这双重效果,还把故事讲得饱满扎实,把细节填充得恰到好处,人物也塑造得立体可信。可谓是一部全方位达标的作品。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整个故事从1962年的纽约开始,当时的美国正处于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时期。电影的主人公之一,意大利裔美国人Tony,在屡屡受挫无处工作赚钱养家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为人当司机的工作机会,而他要开车服务的对象,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爵士钢琴家Dr. Don Shirley。 这对于死板、蛮横、还对黑人有些抵触的Tony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各方的劝说之下,Tony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在载乘Dr. Shirley一路南下做巡回钢琴演奏会的途中,两个性格迥异、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展开了这段全方位的“较量”。二人从最初的相互排斥,渐渐到后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影片《绿皮书》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两位主人公从纽约一路开车南下,途径美国诸多南部的自制州-这无疑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要知道,在60年代的美国,非洲裔黑人的民权运动正值火热,美国南部的城市正是这场运动的腹地。地理位置越向南部,人们对于黑人越加排斥,因此黑人受到的待遇也愈加不公。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一路向南,见证着所有的这一切:Dr. Shirley从一开始可以住在高档酒店,到肯塔基州不被允许用“白人厕所”,乔治亚州不允许试西装,再到阿拉巴马不允许与白人一同用餐…
在这部公路片的外衣之下,其实所讲述的是一次人性的碰撞,也是主人公的一次自我发现与自我认知。之所以这样说,首先要归功于这部电影颇为有趣的人物设定。两位主人公之中,白人是提供服务的人,他粗俗、受教育程度低;相反的,黑人却是那个享受服务的人,他高雅、事事讲求文明。
就是基于这样有趣的设定,才会出现影片中一个从来不吃炸鸡(这种被称作“黑人食物”的美味)的黑人在白人的“推荐”下吃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块炸鸡;才会出现黑人帮白人润色家书,让白人妻子看得梨花带雨等等这样的桥段。 整部电影,就是用这种方式,打破人种上的刻板印象,屡屡让两位主人公碰擦出不一样的火花,最终改变自己对对方的看法,改变对不同种族的认知。而观众也在潜移默化间跟随主人公的变化,感受到一次次的温暖和幽默。
电影的细节十分出彩,编剧不但设计了诸如买绿色幸运石、丢炸鸡鸡骨头这样的情节来增加主人公间的矛盾,进而促进剧情发展;还设计了很多细节来丰满人物。就拿电影开头为例,导演通过Tony把黑人维修工人用过的杯子扔掉和他看到象牙艺术品之后的不懈,让人一目了然的看到了Tony这个人的粗俗和排斥黑人的特点。
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不单是剧情的设定和细节的充实,两位主演的表演也同样功不可没。饰演Tony 的维果·莫滕森,为了出演这个糙汉,不惜增肥二十公斤。正是有了这样的身段,再配合上维果从语气、动作到表情的每一处细节的表演,才让这个人物的转变更为真实,从一开始的糙,到后来的讲义气,都充满说服力。
另一位主人公Dr. Shirley,是由当年凭借《月光男孩》夺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黑人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出演。Dr. Shirley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物,因为他在白人眼里是异类,虽然是钢琴家,但因为肤色不同,他从来没有被白人真正当作大师来对待。而在黑人的眼里,他同样是异类,因为他生活高雅考究,从来不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的做法,与当时的黑人大众截然相反。
就是这样一位矛盾的人物,马赫沙拉在诠释的时候,从看到Tony的“不良”行为气愤的表情,到走路做事的各种姿态,再到雨中那次情绪的崩溃,都表演得甚为考究。这个人物那种“骄傲的活着”的姿态,成了这部电影一个最大的亮点。最后我想说,马赫沙拉在电影中,身着规整优雅的西装,被舞台上的灯光洒满全身,并优雅地弹奏钢琴时,真的太养眼、太养耳。说他是2018年大银幕上最优雅最让人心动的男性角色之一,绝不为过。
看罢《绿皮书》,不难让人想到两部影片:一部是奥斯卡得奖的经典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另一部是2011年的法国喜剧《触不可及》。 这两部影片的故事,都讲述了黑人为白人服务,从而建立起超越族裔和阶级的深厚友谊。而今天的这部《绿皮书》,不但把人们见惯了的两个主人公的位置调了个,还把故事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新意的、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了。
如果你对这种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会习惯性地带上有色眼睛,那你大可把他当作一部普通喜剧,去感受完全不相同的人之间迸发出的火花,也绝不失为一种乐趣。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第一幕
第一序列:(人物出场)
1.大佬罗斯古德将珍贵的帽子放在酒吧衣帽间,托尼偷偷拿走
2.托尼在酒吧里用武力结局麻烦
3.罗斯古德因帽子丢失暴怒,致酒吧停业(激励事件,伏笔)
4.托尼将帽子送还罗斯古德,赢得好感
第二序列:(托尼的家庭)
5.托尼起床后发现两名黑人工人在家,偷将二人喝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
6.全家十余人一起吃早餐,聊工作与生活
7.托尼妻子德洛丽丝发现垃圾桶里的杯子,将其拿出
第三序列:(谋生压力)
8.托尼与朋友保利比赛吃热狗赢了小钱,但自知不是长久之计
9.罗斯古德的人给托尼打电话,称有个博士/医生在招司机
第四序列:(应聘)
10.托尼来到地点,发现在卡音乐厅楼上,住所豪华
11.托尼与黑人音乐家谢利会面,听说后者是需要他做两个月的司机兼管家后悻悻离开
第五序列:(金钱困境)
12.黑帮老大奥基找托尼做事,托尼婉拒
13.托尼到当铺当手表
第六序列:(两股决定力量)
14.托尼回家给德洛丽丝讲述应聘见闻,表示是不是黑人无所谓,钱多就行
15.谢利打电话将德洛丽丝说服。托尼决定接下工作(激励事件,分晓)
第二幕(上)
第七序列:(出发)
16.托尼拿到黑人南行指南“绿皮书”。德洛丽丝要求他圣诞节前回家,并且要给她写信
17.托尼在谢利楼下,让他的家庭管家把本该自己搬的行李搬上了车。
第八序列:(托尼与谢利的初次磨合)
18.谢利在车上向托尼交代各种事项,托尼显得聒噪不安
19.两人在餐厅吃饭,托尼显出自己的俗气
20.托尼途中停车上厕所,当着谢利的面把钱包揣在身上
第九序列:(首演)
21.两人到达首演地匹兹堡,谢利让托尼注意社交礼仪
22.谢利的首次演出,托尼被折服
23.托尼与他人赌博被谢利发现,谢利对他进行言语教育
第十序列:(托尼的第一封信)
24.在俄亥俄州时托尼给德洛丽丝写了第一封信,文笔不佳,内容琐碎
第十一序列:(继续磨合)
25.在车里,谢利就托尼的品格发表看法,而托尼则对谢利没听说过诸多音乐而感到不解
第十二序列:(原则问题)
26.加油站,托尼将一块疑似出售的石头放进兜里。谢利让托尼还回去,托尼无奈从命
27.演出场地的钢琴不合要求,托尼拳打嘴硬的负责人员
第十三序列:(托尼的第二封信)
28.托尼给德洛丽丝的第二封信里,依然是写着一路上琐碎的见闻
第十四序列:(托尼占据了主动)
29.谢利对托尼讲述自己的故事。托尼让谢利放下架子,享受炸鸡
第十五序列:(出现危机)
30.按“绿皮书”指示,谢利住进了廉价旅店。他为了避开其他住户而独自出了门
31.三重奏之一找到住在另一处的托尼,告诉他谢利在酒吧出了事
32.托尼从酒吧救出负伤的谢利,送他回住处
第十六序列:(沉重时刻)
33.汽车出了问题,靠边修理。两人看见周围站满在辛苦劳动的黑人
第二幕(下)
第十七序列:(托尼对谢利新的认知)
34.在北卡一处豪宅,谢利想用洗手间被拒,命托尼送他回旅店上厕所
35.托尼得知谢利是自愿到南方来演出
第十八序列:(谢利教托尼写信)
36.谢利见托尼的文笔不佳,便自己指导他写出了优美动人的信
第十九序列:(再次被歧视)
37.谢利想买套西装被拒,愤愤离开
38.又一次的演出,谢利的钢琴声中带着激愤
第二十序列:(二人关系出现危机)
39.谢利在泳池被视为同性恋而被逮捕,托尼前去帮他解了围
40.两人因此产生矛盾,发生争吵
第二十一序列:(和解,关系升级)
41.托尼在孟菲斯碰到自己的老友,后者想让托尼帮他们工作
42.谢利害怕托尼离开他,托尼打消了他的顾虑。谢利为之前的事向托尼道歉
第二十二序列:(谢利与音乐)
43.谢利向托尼讲述自己的音乐历程,托尼鼓励他坚持自我
第二十三序列:(托尼的信广受好评)
44.托尼的信在他的家庭中受到赞誉
第二十四序列:(患难吐真言)
45.警察找碴,托尼动粗导致二人被捕
46.谢利给司法部长打电话后获释
47.二人再次发生争吵,谢利说出了自己孤独的困境
第二十五序列:(彻底结盟)
48.托尼与谢利共睡一室畅聊
第三幕
第二十六序列:(久违的觉醒,最后的晚餐)
49.两人来到最后的演出地。一个杂货间被当做谢利的更衣室
50.托尼与三重奏另二人同桌吃饭,了解到谢利来南方的原因
51.谢利因自己肤色问题被拒之门外,索性与托尼离开此地,果断拒绝最后一场演出
第二十七序列:(做回自己)
52.两人来到一家黑人酒吧喝酒,谢利即兴演奏赢得满堂彩
53.两个混混想要抢走谢利的钱包,托尼鸣枪将他们吓跑
第二十八序列:(返程与分别)
54.二人在大雪里被警察拦下,后者要求其更换损坏的轮胎,并祝“圣诞快乐”
55.到家门口后托尼邀请谢利一起吃饭被婉拒。谢利独自开车回了家
第二十九序列:(永不散场)
56.托尼家里圣诞节气氛非凡,而谢利的豪华住所冷冷清清。谢利决定加入托尼,并受到他家人的热烈欢迎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绿皮书》在2018年的多伦多电影节首映。
这也是导演彼得·法雷利(《阿呆与阿瓜》《终极细胞战》)第一次参加电影节。
因为观影效果极佳,现场笑声不断,影片结束,观众集体鼓掌。
最终,它击败大热门《罗马》获得多伦多电影节观众选择奖。
接着,在被称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上,《绿皮书》拿下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
按理说,这么好看又得民心的片子应该是本届奥斯卡的最大热门。
但事与愿违。
几位主创之前的不当言论被扒,涉及了种族、宗教和政治三大敏感话题。
一条条负面新闻让《绿皮书》成为最具争议的奥斯卡大热门。
男主和导演在金球奖颁奖礼上炮轰特朗普。 导演被爆曾“开玩笑式”地向女星卡梅隆·迪亚兹展示阴茎。 编剧尼克·维乐欧嘉(故事原型人物的儿子)被爆侮辱穆斯林。
戏里打动人心,戏外建墙筑囹。
这都让《绿皮书》更加精彩,也更加讽刺。
因为影片讲述的,恰恰就是改变人心、改变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故事。
《绿皮书》改编自真实的故事。
唐·雪莉(Don Shirley)是个钢琴神童,他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但他是个非洲裔美国人,也就是个“有色人种”。
1962年,他要到美国南方巡回演出,需要一个司机兼保镖。
他找到了具有黑帮背景的托尼·利普(Tony Lip,曾在《教父》中饰演一名小角色)。
可是那时托尼正歧视黑人。
两人一啪不合,但因为利益关系还是一路同行了两个月。
这两个月,改变了两个人的一生。
用托尼·利普儿子的话说:
“遇到雪莉博士(唐·雪莉习惯别人称呼他雪莉博士)之前,我父亲是一个人,遇到雪莉博士之后,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绿皮书》是一部公路片,讲述的是两人在美国南方各州的遭遇和见闻。
它打破了种族电影严肃、刻板又深沉的形象,节奏明快、轻松搞笑又打动人心。
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天才,一个莽夫。
从陌生到熟悉,从对立到亲密。
两人一路的“打情骂俏”直戳观众笑点,但他们给人带来的反思至今都不过时。
片名“绿皮书”(The Green Book)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一本“黑人出行攻略”。
它全称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即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
里面是记录美国各地对黑人友好的旅馆、饭店等场所的列表。
由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从1936年出版至1966年。
有人戏称它是“黑人外出活命攻略”。
因为在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时候,有很多地方的旅馆饭店都禁止黑人入内。
黑人走错了进去,有可能被活活打死。
故事发生的背景,1962年也是个奇妙的年份。
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
随后美国也相继有30个州公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文,但这30个州中没有一个是南方(马里兰州以南)的州。
在这之前的1962年,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而雪莉博士巡回演出要去的地方,就是问题最严重的南方各州。
就在这最严峻的时刻,两个身份最颠覆的人相遇了。
这也是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绿皮书》让两个不同人种和阶级的人来了个身份互换。
雪莉是个文明人,托尼是一介莽夫。
男主托尼有着白色的皮肤,但他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
他有着黑道家族背景,在夜总会给人当保安。
他没什么文化,整天叼着烟,出口成脏,有问题全靠拳头解决。
现实中,托尼·利普父母是意大利移民,他当过两年兵,但只有小学文凭。
相反,皮肤黝黑的雪莉博士过着顶级白人的生活。
他住在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上一层的“奢华城堡”里,家里摆放着各种奇珍异宝。
他举止贤儒优雅,风度翩翩,更重要的是,他是钢琴界的大师级人物。
唐·雪莉的父母来自牙买加,他2岁开始学钢琴,9岁受邀上台表演。他有音乐、心理学和礼仪艺术三个博士学位,可以流利地说8种语言。
人与人之间的传统认知在他们两人身上被颠覆。
首先,是在阶级上。
那一年,托尼失业,整天为房租发愁,他生活在社会的底端。
雪莉博士住在豪宅,还有专门的佣人给他服务。
他吃饭习惯用刀叉,从不用手,甚至觉得徒手吃东西野蛮而不雅。
他是社会中的上流人士。
托尼解决问题的能力名声在外,雪莉博士高薪雇佣他做兼职司机。
两人一上车就显得格格不入。
托尼开起车来,左手方向盘,右手炸鸡。
吃得一手油,碎屑掉一身,但他随手拍拍衣服继续开车,吃得津津有味。
当时炸鸡被认为是“黑人爱吃的食物”,但雪莉博士却从未吃过。
托尼递给他,雪莉只说三个字:我拒绝。
接着,被颠覆的是地位。
一般情况下,白人是被服务的,有色人种多做低端服务白人的工作。
但托尼和雪莉博士却反了过来。
穿着工服干活的是托尼,穿着西装被服务的是雪莉。
托尼为雪莉开车,给雪莉修车开车门,解决路上的一切疑难杂症。
其中一段托尼在田地间修车的戏非常“刺激”。
车修好了,托尼给雪莉开车门。
此时路边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的黑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
他们不敢想象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黑人能被一个白人这么伺候?
从他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
从雪莉博士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
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
但这种误解只存在于那个时候么?
阶级和身份的互换让两人体验到对方的生活。
托尼才意识到这种歧视是多么的尖酸刻薄,又是多么的可笑。
雪莉博士被邀请上台表演,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禁止他就餐。
在座的听众一个个冠冕堂皇,欣赏着雪莉的音乐,却打心里觉得雪莉低人一等。
这连托尼都看不下去。
他为雪莉博士解决了场地问题,钢琴问题,汽车问题等等问题,但他怎么也解决不了人们心中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雪莉博士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远非如此。
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
托尼为此愤愤不平,雪莉却习以为常。
他会让托尼多开半小时车程去找允许黑人使用的厕所,他建议托尼将暴露自己意大利裔身份的名字改成“美式”。
因为美国人不认识,也不屑于读那种发音困难的外来语名字。
雪莉博士会教托尼文明用语,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
甚至教他如何给妻子写信,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托尼不理解,为什么雪莉博士要去歧视问题那么严重的南方去表演?
为什么受尽不平等待遇,还要给白人表演,跟白人握手?
直到雪莉博士的搭档告诉他:
要改变人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需要勇气。
雪莉博士就是要通过一场场表演来证明,有色人种并不低贱。
他们一样有礼貌,有才华,有涵养。
进行这么憋屈和危险的巡回演出,雪莉博士并不止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兄弟姐妹,为了改变世人的观念。
托尼这才意识到,一个人灵魂的贵贱跟肤色没有任何关系。
一个白人也可能是个乞丐或小偷,内心卑鄙险恶;一个黑人也可以是个博士或医生,高尚而善良。
这时,两人的身份再次被颠覆。
托尼虽然没有雪莉博士的财富和才华,但他有普通幸福的家庭。
雪莉博士虽然步入上流社会,但因为肤色的硬伤,他并没有被白人接纳,而西装革履的他也从未体验过黑人艰苦的生活。
他既不属于黑人,也不属于白人。
他有着惊人的才华,却是个不被接纳的、孤独的异类。
因为这场旅行,两人都改变了对方。
雪莉博士让托尼摘掉有色眼镜,托尼让雪莉博士找到归属。
托尼不再侮辱任何人,雪莉博士则学会徒手吃炸鸡。
至此,探长只解说了片中最不精彩的部分。
鉴于篇幅,探长再解说影片高潮之后的一场戏。
在被一家酒店拒绝就餐后,托尼带着雪莉来到黑人酒吧,这大概也是雪莉第一次来到这种地方。
他身穿名贵的西服,徒手吃了份炸鸡,然后上台演奏了一段曲目。
店里的黑人都惊呆了,一方面是因为雪莉博士演奏的音乐太美妙。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演奏的是他最喜欢的肖邦的曲目。
那时候,黑人甚至被禁止演奏白人的音乐,他们大都演奏爵士乐。
而他们也从没有见过,也从没有听过哪一个黑人能把肖邦演奏如此优美动听。
演奏结束,店里的黑人兴奋的鼓掌。
然后,乐队上台演奏起他们熟悉的爵士乐。
雪莉博士放下世界顶级大师的身份,和他们一起演奏起“属于黑人的音乐”。
事实上,在雪莉博士20岁的时候,他的老师建议他去学流行或爵士乐。
因为当时的美国人无法接受有色人种演奏“他们的古典曲目”。
显然,雪莉博士拒绝了老师的建议。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曾评价雪莉博士说:
“他精湛的技艺配得上神”(His virtuosity is worthy of Gods)。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雪莉博士本应家喻户晓。
但他一生低调私密。
最后,雪莉博士成为著名的流行和爵士音乐家,而不是他所最钟爱的古典音乐家。
因为唱片公司老板Sol Hurok曾对他说,人们不会接受一个有色人种出现在古典音乐的舞台上。
雪莉最后听取了建议,将古典和爵士流行音乐结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而他也总出现在夜总会等场所,而不是高端的音乐厅。
2013年,托尼和雪莉博士相继去世,两人的友谊持续了51年。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仍对种族、肤色和地域带有偏见。
总有些人,仅靠一个人的出身、外表、穿戴,就把人分三六九等。
但历史早已证明,高楼大厦中也有人渣,山沟沟里也有天才。
人生来就不平等,但灵魂不是。
文/探长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