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奥利维耶·梅斯
编剧: Zhou Amei / Maarten Loix / 奥利维耶·梅斯
主演: 耿乐 / 齐溪 / 曲高位 / 曾美慧孜 / 樊力哲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 法国 / 瑞士 /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10-16(釜山电影节)
片长: 95分钟
又名: Bitter Flowers
IMDb链接: tt7411742
编剧: Zhou Amei / Maarten Loix / 奥利维耶·梅斯
主演: 耿乐 / 齐溪 / 曲高位 / 曾美慧孜 / 樊力哲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 法国 / 瑞士 /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10-16(釜山电影节)
片长: 95分钟
又名: Bitter Flowers
IMDb链接: tt7411742
郭燕芳: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参加了《下海》的首映礼,感触颇深。《下海》以法国巴黎美丽城的站街女为原型,讲述中国女性从家庭出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远走法国打工的故事,种种无奈下最后从事了站街这个行业,最后解决了家庭经济问题之后最后又回归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几个感悟很深,一是中国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即使在丈夫不太支持的情况下,却想让家庭变得更好执意远走到法国,担起了家庭重任。二是别人夸他丈夫很好的时候,她骄傲的说“那可不是吗,人堆里挑出来的”,也没有提半点其中的苦涩,从心底里的骄傲。三是慢慢的女主慢慢的,从不吸烟,开始了吸烟,当回归家庭的时候,确定了家里四处都没有人以后,点上了一根烟。大概就是即使回归家庭,这段经历还是会留下些痕迹的。
影片拍的很细腻,有很多小细节都引发了思考,从女主个人,到家庭,到巴黎美丽城华人社区到东北重工业破产那个年代的思考。很值得多看几部的电影。
王晨璐:看电影之前,第一次看到海报的时候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会十分的沉重。看完电影之后,沉重的感觉并没有太强烈,或许是这个话题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第一次让我知道生活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她们为生活所迫做那些世人不能苟同的工作。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屑她们这个群体,甚至带有色眼镜看待她们,就像电影中的丈夫们一样。但是女主却并没有因为这样而觉得自己可怜或者因此放弃自己,她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家庭,只是在那个当下不是她能够选择的方式。或许在我们看来她们很可怜,但她们却不需要接受我们的可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可奈何。想起了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中的一句话 ‘ Be kind, for everyone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 就是这个道理。
Fiona:和@比利时吃喝玩乐的小伙伴们看了电影《下海》(Bitter Flowers)。一批从东北到巴黎“下海”的女性的故事。电影开始时女二一句“都是给逼的”实在是恶趣味的可以又让人唏嘘不已。最后导演Oliver说的非常好,其实这部影片的意义不在于关注所谓prostitution这一行业以及从事这一行业的女性,而在于中国国内这种认为出国一定能赚大钱的病态,错误的观念。作为留学僧的我们其实是可以体会这种明明每天各种挣扎在due与due之间,却还要在别人问你一句how‘s going的时候回答一句going well,当然,不可否认影片中这群女性所要承受的这种身心压力是我们的几十倍几百倍。最后,controversial idea, 反正我的朋友圈也知道我实在是feminist得可以的,所以应该不会惊讶我无法苟同影片的最后女主回国被丈夫发现在国外“卖”后竭力挽回出走的丈夫。如果是我的话可能真的会甩一句,老娘他妈不伺候了,嫌脏你他妈把老娘赚的钱都吐出来啊,嫌脏你他妈找个不脏的过啊。真的无法理解这种好像没有丈夫就活不下去的心态了,当然在那个年代的东北也是不算意外了。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值得观看的,可以找渠道看一下。然后说一句齐溪小姐姐在台上紧张得跳脚吐舌头也可以说是十分可爱, 交传听不懂中文请让我去翻译谢谢。
王晨:Bitter flowers / 下海
#太长不看版:电影很棒,全员演员演技在线,如果国内过审,推荐大家去看。
#啰里八嗦版:
本来以为导演要像harlots一样拍个女权片出来,女主最后走向人生巅峰,叱咤巴黎,成为一个有故事的老鸨,没曾想一个外国人如此深谙中国套路不仅暗暗歌颂了女性和母亲的伟大,还给了个大团圆的结局。
女主不懂法语,不懂技术,憧憬着别人勾画的大饼来到巴黎,期待靠当保姆赚大钱,回国买房开店,给儿子和家庭一个更好的生活。可惜巴黎的晚风吹醒了她的美梦,现实中做保姆不但生活环境恶劣,备受温州雇主欺凌,工资却只有500欧,不到想象的四分之一,连出国借的高利贷利息都不够还。不甘心就此回国,又要生存下去,只好张开腿,想要的钱赚到了,寄回去了,家里的房也买了,店也盘了,甚至还有不明情况,不拿自己当外人的亲戚(丹丹)凑上来说我也要跟你一起干,结果发现真相后又哭哭啼啼缠着女主一起回国,还把事实捅了出来。
这个角色懦弱无能,拿所谓人情事故当自己挡箭牌,遇事只会哭,把自己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满足了皆大欢喜,不合我意,就横眉冷对,口口声声控诉对方斑斑错处。
这样的人讨厌吗?
当然。
生活里多吗?
比比皆是🙂
看的全程中大概有一半时间我都保持着wtf脸,剧中很多价值观我都不认同,但我知道这些在我们的社会里真实存在,只是好奇这个外国导演是怎么消化这个剧本并且拍的如此到位的?
说实话初期我很喜欢女主的性格,认定了就去做,再无奈也自己承担,不吵不闹,吃得起苦,甩得了脸。齐溪的脸冷淡,独立,倔强,大荧幕上看她抽烟,美得不可方物,这样的女人哪还需要什么男人,那样无能又凉薄的老公要了有何用?
预想的结局或是女主把盘下的店开的风风火火,独自把儿子抚养长大,或是回到巴黎,万万没想到,是带着儿子千里寻夫???
如果不是我多想,大概是导演的中文程度太好,最后一个镜头女主问男主,有蒜吗?男主一指,end of story.
蒜 = 算?
算了?
算了。
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
东北人这个改开以来具有高流动性的庞大群体,与四川人、温州人一样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的地域印象是:具有广泛流动性的人;
就外出工作发展、创业打工的人数上来说,东北无疑是中国所有地域里最突出的地方之一,49年后以重工业、国企为主体的东三省,曾因五六十年代片面倾向发展重工业、偏废轻工业的发展模式而吸收了大量就业群体,
但随着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开始,东北似乎已很难负担很多本地人口的就业,于是大量东北人开始外流自行寻找门路、找寻其他地方的发展机会,这其中不止有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的,也有面向国外的,
故事中的女主角通过跟团去法国,然后脱团自行离开、滞留法国在当地找工作赚钱;而因为未经合法手续办理签证在法找工作;加上法国自身的移民政策上,就已造就大量移民群体,本地都未必有对应数量的就业岗位来吸纳的大背景下,就更只能沦为边缘的廉价劳工了,
电影中反映的状况是:在法国,对中国人歧视最严重、剥削最厉害的反而就是部分华人;虽未在法生活过,无法准确判断,但对华人海外窝里斗的情况常有耳闻,尤其是东北人这个在国内就已被某些人塑造出不少刻板印象的群体,在海外华人社会那的情况也可想而知,
走投无路又迫于欠账和脸面不愿回国的她,无奈开始从事性服务行业,从她做出选择开始,就已预示着后面回国的遭遇,因为在一个性产业尚未能合法化经营的地方、在一个男性的性观念里大量存在民族主义情绪的现状下(认为中国女性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就是受辱、掉价、丢面子),这两种双重污名化观念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中国女性在国外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来养家,对丈夫来说觉得受到奇耻大辱的可能性相应就会很大,
接着老家看到自己出国发展经济条件转好的女性急于过来,无力阻止,最后不得不带新人入行,这种无奈之举于是变为:推老乡入火坑之类的道德谴责顺理成章、道貌岸然的攻击对象。
又加上回乡后,丈夫的不理解,这些原本为家里发展已忍辱负重的女性,想赚到需要的钱回乡团聚,回乡后却得忍受多重的压力,以及小心翼翼不让本地人知道自己在法国所从事的真正职业。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没有一味的悲情渲染和使劲卖惨,而是点到为止、符合实际,所有的矛盾、痛苦都是弥漫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处境中的,而不是浮夸的。
这可以说是与鼓吹光鲜亮丽、高大上全球化的那批人的述说相比,近在眼前又咫尺天涯的地方全然相反的“低端全球化”案例,详述全球化在给渴望改善生活的贫穷者带来改变的同时,也相应施予各种冰冷打击的另一面!
那场在法国从事性工作的东北姐妹们一起过年的戏,真是拍得既写实又动人,她们互相间的敬酒、跳舞、唱歌,不也正像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群体的年会聚餐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游侠一笑(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33334/
下海,男人下海是从商,女人下海却是失足。90年代末的下岗潮,不单东北,全国都受到冲击,我所在的广州,就有同学的妈妈下岗,而我家旁边很大还有省领导题字的一间阀门厂说关闭就关闭了。
有一段时期,提起东北女人,确实有失足妇女的意思,那些年这部分群体不独是在欧美日港澳谋生,在广东也是比较多见,还有某南某川某西某北等地的女孩。
东北不说是被抛弃,其实自身也是不争气啊,官僚主义、人情社会等也是坑人不浅。要重振东北不容易,国家政策暂时也未见有倾斜。
说回电影。难得有导演关注到这被遗忘的一群。这些下岗工人,因为人情关系不足而被牺牲下岗,除了原本单位的岗位技能,并不没有其他本事,加上年龄尴尬,不上不下,要重新就业很难,为了生活,有人不免走上“邪路”。
齐溪演得很好,为艺术也牺牲了,而吸烟这个设计不错,很多失足妇女会吸烟,不是因为上瘾,而是在事前吸一根,很大程度是为防止与客人接吻尤其是湿吻(你面对一个满嘴烟味的异性,和其舌吻的欲望肯定大减)。耿乐一般。
时间背景上有点问题,90年代末下岗潮,就算电影中女主到法国是在2000年初期,与国内网络聊天视频通话、鬼佬的手机(或者MP4)有拍摄功能也有点过了,像数码相机,在2000年还是奢侈品,2百万像素都已经难能可贵。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中国的失足妇女这么多年来少说也有一千几百万吧?这些人从良嫁人生子后,她们的下一代会被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和丈夫之间的关系又会如何?一旦曾经的秘密被人揭发,她们的命运又会如何?
说起来,拍拍在海南的东北候鸟倒挺有意思的。
提到东北,很容易就陷入地域。什么瑞典人的其实也是黑,也有自黑的成分。
不是要地域什么,不过近年某地有部分人爱自称是契丹或者金人,借此抬高身份地位,一方面是自卑作祟,另一方面却是有些分裂苗头,就好比有一批人在为一些卖国贼、刽子手、民族败类翻案洗白一样,令人恶心,也令人担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沙宣(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35713/
下海的主题是原谅
女主因为家庭缺少阶级跳跃的第一桶金,如同救命稻草般抓住去法国当保姆的机会,举债黑下来后发现现实并不美好,走投无路的她选择站街。
站街创汇打着做保姆的旗号,很快引起老家急于赚钱的七大姑八大姨注意,初来乍到的虎妞没有女主超强的心理建设,小试牛刀之后情绪崩溃,回国后又没有经受的住男人拳头捅破了窗户纸。
剧情发展到这里才是电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之前都是铺垫,之前看过在日本韩国和英国滞留人员站街的纪录片及其文字,所有的经历都差不多,关键是你的苦难换得了什么?电影《含泪活着》就讲述了一位父亲15年滞留换得女儿大学读书。
中国人(加上韩国,日本已脱儒入法)受儒家文化或是地缘影响,可以牺牲一个成全别人,《天水围的夜与雾》里面村里人可以牺牲一个换得全家阶级跳跃。这也许就是原谅的逻辑起点。
女主原谅了泄密的虎妞,因为她太嫩了,毕竟有所亏欠,老公骨头硬,为了面子可以逃离舒适圈,但是最后还是选择原谅。东北的苦难如同贾行家所讲述,不忍下笔太狠却又揪心疼。
我不是东北人,但是我看好高维度文化。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