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卡尼 / 杰克·劳登 / 哈里·斯泰尔斯 / 阿奈林·巴纳德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官方网站: www.dunkirk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法国 / 美国 / 荷兰
语言: 英语 /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国大陆) / 2017-07-13(伦敦首映) / 2017-07-21(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敦刻尔克大撤退 / 敦克尔克大行动(台) / 邓寇克大行动(港)
IMDb链接: tt5013056
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卡尼 / 杰克·劳登 / 哈里·斯泰尔斯 / 阿奈林·巴纳德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官方网站: www.dunkirk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法国 / 美国 / 荷兰
语言: 英语 /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国大陆) / 2017-07-13(伦敦首映) / 2017-07-21(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敦刻尔克大撤退 / 敦克尔克大行动(台) / 邓寇克大行动(港)
IMDb链接: tt5013056
敦刻尔克》是一部让人看了非常疲惫的战争片,这并不是因为剧情有多烧脑,而是在整个表达手法上让人看得很累。若你抱着像看《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心态去看整部电影,那无疑你要失望了,作为一名诺兰粉,我只想失望的说诺兰这次真的玩脱了,我认为这部剧的硬伤有三:
(一)诺兰结构:非线性叙事是诺兰电影的特点,也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地方,他往往采用多线叙事甚至时间倒错的叙事方式来描绘一个故事。这种叙事方式倘若用来拍科幻片或悬疑片可能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像《盗梦空间》,《星际穿越》 的成功恰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可是用这种叙事方式嫁接在一部史诗战争片上,就容易让人看得别扭。整部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描绘在二战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撤退的故事,诺兰采用了陆,海,空三个不同角度来拍摄,而这三线的时间分别为一周,一天和一小时。有些观众非常喜欢这种三线叙事的拍摄手法,但我却很不喜欢这种用《盗梦空间》的形式来拍摄战争片。比方说当陆军那一场戏正要进入高潮时,突然就切换到空军那儿去了,而且整部影片切换的次数很频繁且密集,容易让人看得出戏。再加上里头时间都是不同步的的,当你看到陆军这儿是在晚上时,当切换到空军时就变成早上了。当观众没弄清楚前面那“一小时,一天,一周”的意思时,会看得一头雾水,即便弄懂了也容易产生凌乱感。总体来说,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的我,更多的时候是要搞清楚诺兰那种复杂和花俏的叙事结构而无法陶醉在电影里的故事中。我并不反对诺兰尝试用这种形式来拍摄战争片,但也总得将故事讲全了才用吧。
(二)薄弱的剧情:有人说《敦刻尔克》是一部可以与《拯救大兵瑞恩》之类的战争片比肩,并且可以载入影史经典,我觉得这吹的有点过了。顶多是一部战争版的密室逃脱。诺兰明显像通过此片来描绘战争中的那种压迫和紧张感,可惜单薄的剧情和人物刻画很难让人融入其中。极简的对白和缺乏剧情的铺垫,使得人物的刻画有点苍白,也让三条线的故事内容看起来贫乏,即便你看到有士兵被杀了你也很难产生悲悯感。总体来说,里头并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和引人深思的内容,更没有像斯皮尔伯格那样表现出那种战争中的悲悯以及战争和人的关系。倒是那个民用老船主和他儿子的故事让人看到了战争的无奈,但也就仅此而已。
(三)疲劳的配乐轰炸:我觉得从《黑暗骑士崛起》中就可以看出其实诺兰对于那种大场面的把控是非常弱的。而这个缺点在《敦刻尔克》中被放大了。如果观众抱着像看《血战钢锯岭》式的战争片,并追求那种画面和视觉上的震撼来观看此片那无疑是失望了。电影中的战争画面拍得很整齐,很干净,丝毫没有那种战争中混乱,血腥和肮脏。而为了弥补这个尴尬,并营造出那种“紧张”和“震撼”只能靠寂寞叔的配乐了。寂寞叔一开始营造出的气氛还不错,可是这种无间断,密集式,从头到尾的配乐轰炸,并强行依靠配乐制造出的煽情和紧张感让人听得想吐。虽然里头的枪声和飞机引擎的音效非常出色,但也无法挽救整部戏的密集式配乐所带来的疲惫感。
以前从不让人失望的诺兰,这次可能要让人失望了。
同样是战争中的大撤离,为什么说《敦刻尔克》就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而《战狼》就是一部垃圾呢?
让我来简单回顾一下,《敦刻尔克》都演了什么。
两个英国兵,在海滩上相遇了,一个正准备便便,一个正在扒死者的衣服和靴子,好猥琐。
然后下一刻,俩人眼神一对,计上心来,抬起伤员担架就走,不是为了救伤员,是想蒙混过关早点上船回老家,好猥琐。
演到后来才发现,这俩人里,还有一个法国兵,装聋作哑不说话就为了蒙混过关逃离战场去英国,好猥琐。
结果俩人失算,还是没上去船,正巧听到海军将军转述丘吉尔的话,对外说英法军一起撤,但其实丘吉尔更在乎英军自己撤回来,好猥琐。
他们好不容易上了军舰,结果被鱼雷击沉,好不容易游出来,看到救生艇,结果艇上的英军说你不能上了,人太多,好猥琐。
老爷子开着自家船去救援,好心救个士兵上船,结果大兵失手把船上的17岁青年撞死了,恩将仇报,好猥琐。
一次只派一艘军舰来接人,明明有军舰但是目标太大怕损失,就折腾老百姓的船来接人,好猥琐。
几个大兵完全放弃了排队等船,自己去找破渔船,躲在里面等海水涨潮漂进海里,好猥琐。
结果破渔船被打成筛子,不齐心协力补船,却想着把谁扔下去减轻重量,最后逼着法国兵跳船,好猥琐。
那么多尸体漂浮在水面上,还有人被翻倒的军舰压死,这么惨烈的撤退,丘吉尔用漂亮的演说就带过去了,好猥琐。
好猥琐,好猥琐,好猥琐,好猥琐。
诺兰拍了一部人物如此猥琐的战争大片,虽然影片中也有开船的老爷子、空军飞行员等少数几个正面人物,但远远无法掩盖那些大兵的猥琐。
为什么大兵们这么猥琐,因为他们经历了战争,从生死之间穿越而来,他们变成了野兽,老爷子、飞行员,他们都与战争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老爷子非常理解那个救起后仍旧极度恐惧的大兵的原因。
为什么《敦刻尔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战争电影,因为它真的够猥琐,把每一个战争中的人都刻画得相当猥琐。看得人很焦虑。这是对的,战争和其中的人只会比电影中演得更猥琐,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完之后应该会产生厌恶战争的情绪,而不是恨不得加入的情绪。
几十万人的大撤离,要是拍成《战狼8》,每个人胳膊上一面红旗,前面机枪扫射,后面发射导弹,那还不嗨爆全场了,但是诺兰毕竟是诺兰,绝不会把真实的历史拍成《中国好声音》,这就是《敦刻尔克》与《战狼》最大的差距,这也正是许知远对话马东时暴露出的最大困惑,当英国的5%在耗尽心血地拍电影来讲述战争的恐怖、梦境的探索、宇宙的荒蛮、人性的复杂这些超越了种族、国界的人类共同话题之时,我们的5%,就喜欢醉心于假装幼稚地胳膊上插个红旗骗傻子钱,轻轻松松换50亿票房回来,然后谁批评就让谁移民。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902888.webp)
港口:一周
海上:一天
空中: 一小时
在新电影《敦刻尔克》中,诺兰在影片开始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我又要开始我最爱的多时间多空间交错花式非线性演绎了。第一条线是敦刻尔克港口待撤退的士兵,第二条线是响应号召开着自家游艇带着俩小孩赶来敦刻尔克营救的英国老大爷,第三条线是阻击德国空袭的英国空军。比起以往诺兰电影多空间多时间交错的讲述方式,这一次同样的手法却没有留丝毫悬念,所以我不是很赞同把战争片拍成《盗梦空间》的说法,也许在叙述方式上很诺兰,但效果完全不同,这一次层层穿插带来的更多的是清晰明了,三条故事线的互相叠加也使得这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大片厚度饱满。
拍《敦刻尔克》的想法来自于诺兰和妻子以及朋友一同驾驶游船度过海峡到达敦刻尔克,这一次旅行中他看了一本有关“发电机行动”的书。对我们而言,提到敦刻尔克,即使不知道是什么也知道后面铁定带着“大撤退”三个字,更何况对于一个英国人。我想渡过海峡的经历和渡海时所看的书影响诺兰选择了“发电机行动”这个视角。也就是说抛开敦刻尔克大撤退最夺眼球的为什么希特勒下令停火这个大噱头,抛弃了更能制造扑朔迷离气氛的强力迷幻剂:英法德三国政客在这个罕见历史大事件背后所做的政治博弈。诺兰所做的不是把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按他的方式重新讲述一遍,而是更为实验性的让观众自己在这个历史事件中走一遭,亲身体验当时发生了什么。对于这种让历史学家吵的不可开交的二战大悬案发生这么多年以后看清各方棋子再去深挖谁做了什么多多少少有些马后炮,导演不想带着观众去这种浑水里游一通,更多的是给我们体验当下,德军包围,无路可退,活着回家那种紧迫感绝望感以及期待感。
电影的开头是几个英国士兵在破败的街道上捡到德军洒的传单,传单上清晰表明四十万英法联军已经被德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的小港可做海上退路。接着这几个士兵就遭到德军袭击,一路逃窜跑向正在紧急撤兵的码头。作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来说,这样的开头无疑是短小精悍直截了当到让人惊讶。随便一个人讲敦刻尔克这个故事开头大多是“二战开始不久,德国大举进攻法国……”或者“德国炮火迅猛再把英法四十万大军困死在一个小港口眼看就能重写历史的节点上希特勒下达停火令……”。没有采用这种层层铺垫将故事以及人物烘托的更为饱满的方式开场,我认为一方面和选题有关,自始至终导演想讲的都只是“发电机行动”而不是整个敦刻尔克事件,再者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电影,主角的台词大概不超过十句,三条线穿插在一起甚至让人意识不到这部电影还有主角,所以并不需要一个冗长的讲述来烘托人物。也许我们一开始对于战争片想象是观众坐好,等待导演一点一点带你进入年代进入故事进入人物进入氛围,但这次,导演一来什么都没说就安置了一枚炸弹,并用三根引线从三个方向同时点燃,让观众自己感受。
有一点同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全篇几乎没有出现敌人的身影,除过片末英国飞行员烧毁飞机被德军俘虏的时候可以看到几个模糊的德军身影以外全片没有德军出现。诺兰把调动全片紧张气氛的关键因素,敌军放在了银幕之外,安插在了观众自己心里。我们随时能感受到敌人在这里,在那里,在水下,在沙丘后,在天上。这也许是《敦刻尔克》最厉害的地方,无处不在无路可逃一次又一次伴着完美的音效带动肾上腺素飙升。
电影的结尾和开头一样清爽直接,撤退成功,士兵回家。虽然不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却可以理解为一部集体英雄主义电影,影片中出现过两次欢呼,一次是英国老百姓响应号召开着游艇渔船到达敦刻尔克受到士兵们的欢呼,这无疑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也是这个题材最撼动人心的部分。第二次欢呼是疲惫的士兵回到国土,受到国人热烈的欢迎,士兵自己有些不知所措,说我们只是逃了回来,但对于国人来说,原本计划接三万士兵回国最终接回来三十万本身而言即使是一场失败的胜利,也是伟大的胜利,所以说这不是一个典型的战争片,没有枪对枪炮对炮的热血感,而是失败之中的大获全胜。片尾英国小哥从报纸上看来的捷讯是丘吉尔的演讲,这段演讲有原声保留下来。真实的史料本身放在故事的最后大概更为催泪,但就好像一开头导演不打算用希特勒做噱头来赚眼球一样,结尾导演也不打算用丘吉尔来赚眼泪。这段演讲只是按英国小哥视角看到报纸上报道的事件结果,没有煽动,没有鼓吹,只有三十万一起撤退回祖国的同伴。这一点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部分,影片中没有出现丘吉尔,希特勒,戈林等等围绕这个事件众人皆知的几个历史大人物,而是完完全全抛开这些站在战争幕布之后夺眼球的指挥作战的人,专心于那些冒着炮火站在最前线的小人物。把敌人藏在观众的心里,把塑造历史的大人物藏在历史里,只是尽导演之责用声音和画面好好讲故事,可以说《敦刻尔克》是一部达到了我期待值的电影。
最后附上片尾出现在报纸上的丘吉尔的演讲,因为觉得写的太好了……
“Even though 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 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二刷之后又对这部电影的一些地方有了新的看法所以想要补充一点新的东西。
关于时间运用
看第一遍时只是觉得诺兰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摊在三条时间线上穿梭着进行,在时间运用上诺兰无疑是一位游刃有余的大师,但在看第二遍时配合着音乐声中加入的钟表滴答声突然觉得与其把电影中的三条时间仅仅看做是偶尔交叉的三条线,不如说导演的野心是把整个故事摆在一个表盘上进行,这个表盘由三个同心圆构成,三个一环套一环的圆圈所代表的时针分针秒针则分别是电影中的一周一天一小时。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902889.webp)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905112.webp)
三个时间圈分别以故事为圆心按照自己的节奏转动,跑的最快的秒针最早与分针交汇,所以三架战斗机从游艇上空掠过,船长Dawson光靠听就知道飞来的是什么。随后分针也与时针也有了交汇,游艇船长Dawson救起坐在沉船上的陆军Cillian Murphy,陆军说是鱼雷击沉了船,这也是为什么过了几幕代表一周的那圈转的最慢的时间轴才讲鱼雷击中运兵的船。三根指针按照自己的速度时有穿插,最终三根指针重合,三个故事环终止转动。而整个配乐中表针走动的滴答声贯穿全程也完美配合了这种表盘式的叙述方式。第二遍看下来不得不感叹这种精准的时间运用简直比画面表现出的克制还要克制,导演大概强迫症晚期了吧,如果说前几部电影诺兰能够完美的运用时间的话,这一次他则真正做到了把时间可视化,时间是像空气一样存在与周遭却又最不容易被塑造成型的东西,诺兰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在和时间较真儿,但这次他干脆让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表盘呈现在屏幕上,估计以后不干导演的话诺兰会去造表吧……
关于配乐
影片塞得满满的音乐不论对于只看了一遍还是刷了好几遍的人来说都是影片不得不谈的一个方面,这一点当然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里想说的并不是配乐的合理性或者配乐有多好多不好,而是影片结束前的一个留白,就是Tommy上了火车,对面的人想跟他说话,他却只是缩在座位上睡着了,这几秒是完全没有一点音乐的,或者说完全静音,整个影院的人到这里理论上应该松口气才对,但在这几秒的安静里连周围观众的喘气声音都听不到。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停顿,这让我想到绘画的留白或者法餐精致的摆盘。对于每一帧都塞满音乐的影片配乐来说突然留出一个缺口应该是一件做不好会显得唐突的事,好在这一处时间算的非常精准,三个时间点交汇完毕,表盘停了下来,滴答声停止,大乐章谢幕,不再有紧张的时间压迫感,一觉醒来噩梦已然过去。所以我并不认为这部影片音乐满到溢出来,给观众在激烈情节处足够的试听震撼却又在该停住的地方毫不犹豫地当即停住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
(本文已被改编为电台节目,欢迎到网易云音乐“冰糖电影”收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