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文晏
编剧: 文晏
主演: 文淇 / 周美君 / 史可 / 耿乐 / 刘威葳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法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11-24(中国大陆) / 2017-09-07(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Angels Wear White
IMDb链接: tt7205208
编剧: 文晏
主演: 文淇 / 周美君 / 史可 / 耿乐 / 刘威葳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法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11-24(中国大陆) / 2017-09-07(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Angels Wear White
IMDb链接: tt7205208
我向来不喜欢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一部电影,我觉得电影不应该用“好看”和“不好看”来分类,我更倾向于说它们好不好,或者值不值得看。
从《盲山》到《亲爱的》,到《二十二》,再到《嘉年华》,都告诉我们有些电影可能不够精彩,不够有趣,但它们承载的意义超过了电影本身。电影的功能从来就不只是娱乐,有时它们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嘉年华》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唯一入围主竞赛的华语片,也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片之一。
电影围绕女孩小文和小米展开,聚焦未成年少女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恶意和困境。
小文是一名12岁的学生,父母离异后和妈妈一起生活。
有一天,小文和同学小新被高官刘会长带去旅馆,并实施了性侵,这将成为伴随小文、小新一生的阴影。
然而比性侵更可怕的是,小文身为受害者在事后还受到各种折磨。
医院两次对小文检查,先后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第一次说小文失贞,第二次由于被收买竟然说小文的身体完好无损。
医生不顾小文的感受,在媒体面前公开发表检查结果,意味着小文年纪轻轻就将面临人们的议论纷纷。
除此之外,警察以查案为由多次逼迫小文回忆当晚的遭遇,不断让小文回想起她这一生最痛苦的经历,不断让小文遭受二次伤害。
而小文的妈妈不抚慰小文受伤的心灵,反而剪掉了小文的头发。妈妈不想办法让坏人伏法,反而谴责受害者,口口声声对小文说:“叫你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爸爸更是软弱无能,面对女儿的离家出走,竟然说要让妈妈把她接回去。
而经历这一切磨难的小文,仅仅只是个孩子。
我们无法得知她的身心有多么痛苦,也无法得知她是如何挺过来的。
我们看着这一幕幕画面,心如刀绞,想要帮助小文分担一点伤痛,却又无能为力。
另一边,酒店的服务员小米通过监控录像目击了案发经过,她有刘会长犯罪的确凿证据,但为了保住月薪不足600块的工作,选择了沉默。
酒店一晚上的房费就要700多,可能她觉得能住在这里的人,永远不需要她的帮助。
原来,小米也是广大女性弱势群体的一员,她三年前从老家逃出来,颠沛流离了15个城市。至于她为什么离家出走,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只知道当人们问她想不想回家的时候,她说不想。
我们只知道她宁愿守住这份月薪不足600块的工作,宁愿每天打扫房间、洗碗、倒垃圾、做别人不愿做的活,也不愿回家。
在我们看来,这位10多岁的未成年少女,本应该像同龄人一样在学校上课、和同学玩耍,此时却干着与年龄不匹配的脏活累活,拿着比法定最低工资还低的收入,堪称地狱般的生活。但在她看来,和老家的待遇相比这不算什么。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现今这个年代,还有女性具有如此悲惨的遭遇。
发生在小文和小米身上的故事看似夸张,但绝不仅仅是电影中的虚构故事,它们每年都在发生,就在我们身边上演。
关于性侵儿童的案件,很多都无疾而终,还有更多的是根本就不为人知。
导演将它拍成电影,让男女老少能够在电影院观看,就能够在一定范围提高人们的关注,那这部电影就比十部、二十部爆米花电影更有价值。
《嘉年华》的剧情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韩国的《熔炉》,但《嘉年华》丝毫不比《熔炉》逊色。
《熔炉》因为优秀的剧本、台词而非常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让人看得咬牙切齿、义愤填膺,甚至潸然泪下。
和《熔炉》相比,《嘉年华》平淡了许多,或者说冷静了许多,显得不够催泪,给人一种“不好看”的错觉。
一部电影是否富有感染力、是否催泪并不是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反而我恰恰认为克制正是《嘉年华》的优点。
我们一向容易给感人的电影打高分,比如《7号房的礼物》《假如爱有天意》。并不是说它们不好,但我们打高分总是仅仅因为它们感人,而不是因为电影好。
久而久之,我们会产生“催泪的就是好片,不那么催泪的就是拍得一般”的错觉。其实,如果一部电影不刻意煽情,你所看到的才是这部电影是最真实的样子。
还记得前不久上映的《敦刻尔克》,很多人说它和以前的战争片相比不够燃,不够好看。恰恰相反,优秀的战争片绝不会以“燃”“热血”来宣扬战争、美化战争。克制、冷静地叙述才更能还原战争的真实,表面上不够好看,但内在所蕴含的艺术造诣却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
同样的道理,优秀的伦理片,也绝不会尽可能地催泪、煽情、感人。毕竟要把电影拍得煽情太容易了,煽情的电影人人都会拍,一年至少几百上千部。
只要你刻意将主角拍得多么多么惨,将其它人拍得多么多么无情,正常人都会哭成狗。
但是哭过之后呢?
大家看哭了,就会去关爱儿童吗?就会去关爱女性吗?
根本不会。
大家只是当时觉得电影很感人,三天之后还是该干嘛干嘛。
就好比看到那些性侵的新闻,我们会难过、会伤心、会流泪,但我们无法阻止性侵案的发生,并且当下次发生性侵案的时候,我们能做的还是只有难过、伤心、流泪。
我们不只是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更需要知道社会的反应,更需要知道事情后来怎样了、有什么进展、有没有解决。
《熔炉》整部电影都是在讲小孩有多么惨,校长权力多么大,司法多么不公,你当然觉得催泪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熔炉》这部电影好吗?当然好,而且非常好。
但如果后面的电影再这么拍,就没多大意义了。
《嘉年华》和《熔炉》讲述的是相似的题材,但侧重点完全不同。
导演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小文被侮辱的过程,而是着眼于事后。导演没有通过“卖惨”来打动观众,短短10分钟就把小文的遭遇讲完了。而剩下一两个小时都是在讲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人们的所作所为,毕竟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这些才能真正让观众深思,更有实际的意义。
导演没有掺杂过多的个人见解,没有过多的感情宣泄,没有把观众往特定的方向引导,而是客观、踏实地讲故事,让观众自己思考。
导演选择了还原电影的原始之美,没有刻意煽情,叙事非常克制、冷静,节奏略显缓慢。《嘉年华》表面上平淡、不好看,其实让观众更有时间去思考更多的问题。
看完《熔炉》,我们只知道不应该伤害未成年人,只知道罪犯可以凭借权力减轻处罚。但看完《嘉年华》,我们还会思考当未成年人被伤害后,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嘉年华》丝毫不比《熔炉》逊色。
这也是为什么观影结束之后,全场掌声不停。
我当然希望再也不会有未成年人被伤害,但即便是司法再健全,永远都会有罪犯。我们不应该逃避性侵话题,应该勇敢面对,应该思考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才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坏。
妈妈怪小文穿着不保守,还剪了小文的头发,直接导致了小文离家出走。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学会与孩子沟通?是否应该用教育代替责备?
无独有偶,小米宁愿干脏活累活、宁愿受非人的待遇也不愿回家,我们是否该反思对孩子的关爱还不够?
刘会长提出私下解决,承诺承担小文、小新所有的学费,那我们应该怎样制订法律,才能既让罪犯受到惩罚,又能让受害者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补偿?
小新的父亲选择了与刘会长私了,理由是:“就算判了刘会长又怎样?他关几年再出来可以继续呼风唤雨。但我们的孩子呢?就要被人们说三道四。”
性侵案时有发生,是否是因为犯罪成本太低,罪犯出狱之日就是放虎归山之时?我们怎样有效减少罪犯再犯的几率?
当我们得知儿童、女性受到伤害,又是否应该停止议论纷纷,多多给予关怀?
我们知道,女性地位最低的国家之一是印度,印度女性频遭性侵,2014年一年之内强奸案数量高达3万多起。
电影《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机器人将一名全身赤裸的女性从火灾现场成功救出来,无良媒体竟然纷纷拍摄,导致这位女生连忙说自己没脸活下去了,冲上街头羞愤自杀。
这种事情,真的仅仅只是发生在电影之中吗?
哈利·德莱福斯控诉凯文·史派西猥亵,竟然有人说他想上头条。
苏珊伯特伦指控“T-bag”罗伯特·克耐普对她性侵,竟然有人说女人太矫情。
章子怡多次拒绝韦恩斯坦,竟然有人说她蹭热度。
章子怡身为国际最知名的华人影星之一,需要靠这种新闻提升知名度?
格温妮丝·帕特洛称曾遭到韦恩斯坦性侵,竟然有人谴责她过河拆桥。
还有人质疑韦恩斯坦的受害者们事后出来装圣母婊,早干嘛去了?
难道不正是因为《嘉年华》中小新的父亲怕人们说三道四,不正是因为《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无良媒体肆意拍摄,不正是因为受害者怕人们议论纷纷,不正是因为这群键盘侠谴责受害者,她们才不敢说出来吗!
难道在不尊重女性方面,我们已经变得和印度人一样了吗?
发生了性侵案,我们可能的确帮不上忙,但我们可以停止谴责受害者,她们不是被八卦的对象,也不是我们宣泄苦闷的工具。
我们总是对坏人太宽容,对受害者太苛刻。
《嘉年华》中,小米的同事莉莉说“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随后离开了这里。
而故事的最后,小米也骑着摩托车踏上了征途,驶向未来,驶向自由。
这让我想到了印度电影《炙热》,三位妇女在受尽苦难之后结伴踏上了寻找乐土的道路。
我佩服她们的勇气与坚强,但同时我又希望有那么一天,女生们不需要以这种方式追求自由,她们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司,在整个社会的任何角落都能受到平等的对待。
而史可饰演的律师不怕困难与危险,为了帮助小文讨回公道,公然与警察、与刘会长作对。
当人们问她:“你干这行十多年了,就没想过做点别的吗?”
律师说:“这类案子需要做。”
没错,这类案子需要做,《嘉年华》这样的电影也需要存在。不仅如此,还需要家长带着孩子、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去看一遍。
《熔炉》上映引发韩国民众持续关注,韩国国会因此改变法律。韩国警方再次着手对“仁和学校事件”进行调查,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断背山》让人们明白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正常;《一个国家的诞生》影响了人们的种族观念……
我们总觉得看电影只是消遣娱乐、放松心情,对生活、对社会不能带来任何帮助。实际上优秀的电影小到能够改变我们的三观,大到能够改变整个世界。
《嘉年华》绝不应该用好不好看来评价,如果它能让人们更加关注儿童、女性,这部电影本身的意义就值五星。
电影之中,小文妈妈把责任归咎于小文的头发和衣服的行为实在让人心寒。
人们总是批评受害者打扮得太美,什么时候才会谴责坏人的禽兽行为!
人们总是安慰受害者要学会坚强,什么时候才让坏人接受应得的惩罚!
人们总是告诉女生好好保护自己,什么时候才教育男生不要伤害别人!
如果《熔炉》展示的是对抗,《素媛》探讨该如何做心理修复,《嘉年华》则像是在寻找为何沉默。
恰巧,是在一个叫海上嘉年华的地方看这部叫《嘉年华》的电影。叫嘉年华的地方常常排列着大片的新式建筑,巨型摩天轮,一座城市的繁华和喧嚣所在,这里没有烦恼,人间天堂。
电影里的故事也发生在海边的游览区,好多拍婚纱的男男女女,烂醉如泥的男人,没人能看到那被悄然隐藏的悲哀。
在这里的一座旅店里,刘会长和两个女孩——小文、新新发生了关系,而旅店打工的小米是唯一看到的人。
《嘉年华》有着非常电影化的叙事语言,这让它整体的克制,通过细节慢慢散发出了力量。
玛丽莲-梦露,这位美国性感的符号,自幼生活在孤儿院,经历三次失败的婚姻,出演了无数的花瓶角色,在36岁的时候孤独地赤身裸体地死在旅馆,梦露的半生,都在男人审视的目光中度过。
而片头即出现的梦露雕像无疑成为《嘉年华》最重要的意义代指,在每一段戏中,我想她代表着不同的意义,这部电影具有非常明显的女性主义特征。
在影片最开始,它似乎是全新的,人们乐意同它合影,她也是女孩的一种美好的寄托。但镜头给出的是16岁黑户口女孩小米的视角,那时候我们尚不能完全确定雕像就是梦露,通过小米的视角,我们只能看到她的脚和——裙底风光。就是这样可谓直白的雕塑赫然出现在海边的公共场合,是不是在说我们的文化向来都是将女性作为一个欲望的投射对象?甚至丝毫不用遮掩?
第二次,我们在夜色中看到了雕像梦露落寞的背影,离家出走的小文孤单地依靠在她的腿边,那是在母亲说她穿不三不四的衣服,披头散发——是你骚,才惹祸上身的;再一次,她矗立在夜色中不动声色,与此同时,莉莉正在被一个中年男人欺侮,小米在拼命夺回自己的头套。小文被剥夺了女性特征,小米的审美则同样被剥夺。
这两场戏都被梦露见证,都是在夜里,镜头给出的是梦露的后脑勺和迷糊的身影,夜里她无法再吸引人的目光,而是被遗忘的萧条,而雕像的姿态更加重了这种悲哀。小文逃、小米追,梦露张扬着身姿,这种主动性带来的却只是被遗忘被剥夺,梦露沉默,女孩也发不出声音。
也不知过了多久,再看到梦露,她的腿上已经贴满了小广告。这时候小米差点被健哥在晦暗的光中占了便宜,她也通过郝律师再次接触到受害者——当初看她们比自己过得好,所以甚少同情,但这次小米一人凑过去往下撕那些广告;梦露这时成了她,成了小文,也成了说“下辈子不做女人”的莉莉,被凌辱了,她说过,自己在旅馆这种地方,什么人没见过,年级轻轻的小米心多少有些麻木了,但此刻她想还她清白,让她复原如初。尽管徒劳。
最后,梦露垂垂老矣,再不能给这里增色,被工人拆掉。又印证了几位女性的遭遇,小文二人被刘会长想用金钱打扫了事,最后不惜动用阴招;莉莉流产之后,再也不化妆了;小米想要一个身份的计划失败,无路可走地去接客了。
小米最终决定离开,但她将要闯入的是一个她无法掌控的世界——她没有身份证,她将电动车骑在机动车道中央,这都暗示着巨大的错位。前方拉着梦露的“死尸”,也许是被修缮,也许是被打碎,没人知道,电影用梦露的遭遇来更直白地讲述女性的命运。到最后,仍然很难看到小米会生活的更好的迹象,但正因为这种迷茫,梦露的倒下,更证明这种觉醒的万分可贵。
电影的妙笔不止这一处,当两位孩子的父母在商量是否妥协时,两个小女孩在一个“大喇叭”玩具中叫喊,可谁能听到她们的委屈呢。同样,在小文妈妈和新新爸爸争吵,小文父亲和受贿的医生争吵,镜头给出的都是小文,她不是被忽略了,而是必然要在成长过程中一次次遭受这种心理创伤,不管是伸张正义还是其他。当短发的小文再次出现在海边,是一个全景镜头,渺小的她张望着一对拍婚纱的人走过,画面弥漫出高反差的疏离和孤独感,她知道,她已经和那种生活隔膜开来了。
始终不见其面容的刘会长又是另一个妙笔,他无法像《熔炉》里丑陋的校长那样给人留下印象,小文二人的遭遇也极具普适性——被熟人下手,就是日常生活中那种看起来再普通、正常不过的熟人,惨遭毒手的人也会很快淡忘掉他们的样子,但阴影却一直存在。
目击者小米的觉醒成了推动剧情的关键,也给出了沉默的答案。黑户出身的她艰难地被一家旅舍收留,不敢找麻烦;她的觉醒,不如说是所有路都被堵死才有的放手。这是沉默之旋,你无法去怪罪她,缺乏力量的正义感连自己都不会看重,这也是全片最让人寒冷的地方,一些恶行之所以没有被揭露出来,是因为这个世界都是瘦弱的小米,坏人抓进去几年之后可以呼风唤雨,可那些单薄的家庭呢,单薄的小米只能被揍的鼻青脸肿。
这部电影恰恰是以权力为开端的。新新父亲让女儿认刘会长做干爹,带着小文和刘会长一起出去,酿成悲剧。而张警官胁迫孟父签承诺书时所说的“这是造谣”,更是令人不寒而栗。我们何时才能不臣服于权力呢?难的不是明辨是非,而是我们怎么才有能力“不被世界改变”?仅仅靠个人,这种悲剧是无解的。
但不管怎样,女律师一直坚守在此类案件上,而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男性:张警官、旅馆老板、健哥、徐主任、消失的刘会长——整部电影的塑造的是一群反面的男人群像,或者说权力者腐败群像,只有一无所有的孟爸让人看到希望。
从警察医院合伙作假到一个光明的结局,展现方式是通过苍白的新闻播报,中间是巨大的断裂,究竟是怎样挖掘出真相的,这恐怕需要另一部电影来说,电影并没有展示出实实在在的光明结局。
真的会有这种结局吗?
讽刺的是,新闻里播报着关爱儿童,小米却抹了红唇等待客人。当她鼓起勇气,也只能让自己随风飘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