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张艾嘉
编剧: 荫山征彦 / 张艾嘉
主演: 梁洛施 / 张孝全 / 柯宇纶 / 李心洁 / 王识贤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5-04-30(中国大陆) / 2015-03-23(香港电影节) / 2015-04-10(台湾)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Murmur of the Hearts
IMDb链接: tt4484426
官方小站: 《念念》电影专题页
编剧: 荫山征彦 / 张艾嘉
主演: 梁洛施 / 张孝全 / 柯宇纶 / 李心洁 / 王识贤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5-04-30(中国大陆) / 2015-03-23(香港电影节) / 2015-04-10(台湾)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Murmur of the Hearts
IMDb链接: tt4484426
官方小站: 《念念》电影专题页
首映现场见到张艾嘉,短发、皮衣、牛仔裤,回答问题语速极快且声音洪亮,常常在每句话的结尾处加上一句“你知道”,但由于语速过快常常吞掉了“道字”,直接变成“你造”。人一紧张就会脑子跟不上嘴,想必张姐也是紧张的。《念念》是一部不那么大众的电影,对于观众的第一反应她一定也是有些担忧的,但她说她很平静,她还说人年纪越大就越要学会平和,她学习打坐,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交谈 。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和一个不那么难懂的道理,却需要历练很久才能参悟的透——一切幸福的前提是先要跟自己和解、先学会爱自己,没人能帮你,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解药。所谓的念念其实就是先找个地方和自己痛痛快快的聊一聊。
正如张姐所说,《念念》是一部平和的电影,节奏缓慢,故事简单,音乐节制,不渲染情感上的碰撞纠结,也不铺设戏剧上的转承启合,只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沉闷的外表之下,情感却在不断的累积,当暗涌的情感到达临界点时却含而不发,转为涓涓细流在胸中涌动,剧中人物在自己和自己的交流中得到了慰藉和情感释放,观众也产生了一种自己想要和自己交流的冲动,把种种情绪内化为一种释然的情绪,这是这部电影最最成功之处。电影中那些色彩浓烈的空镜头和文艺气息十足的运镜和构图恰到好处的传递了一种平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一切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狗血、俗套,少一分则牵强、晦涩。
片中的三位主角既是戏中的角色,也像坐在戏外的我们自己,也许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的纠结,尤其是那种来自于父母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存怀疑,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会在性格上存在缺陷,无法断言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大部分的人也许或多或少都会有,就像是阿翔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育男纠结母亲和妹妹为何不辞而别、育美对母亲的去世耿耿于怀,于是他们童年的阴影让他们无法活的舒展,只能负重前行,对于母爱、或者父爱的纠结成了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高利贷。大人们撒手人寰,孩子们却始终活在他们留下的雾霾之中,就像是歌里唱的,谁也没有时光机器,就算是真的回去了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念念》里,张艾嘉运用了一种奇幻的处理方式,让父子和母子在时光中重聚,长大了的孩子见到了年轻的母亲、父亲,他们像陌生人一样聊着无关痛痒的话题,看的人却十分感动,也许那些所谓的阴影和纠结只不过是没有机会再去和他们聊一聊天,所谓的父爱和母爱也不过是能和他们发发牢骚,再叫一声爸、妈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你懂了、也就感动到了。
当然,奇幻的情节只能出现在电影里,即使是电影,导演也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不过只是想象而已,正如阿翔在海边对着空气挥舞着拳头。筋疲力尽之后,他突然想通了,他得不到的父爱,但他却可以给予父爱,与其纠结得不到的,不如把自己的全力给予自己的爱,于是他成为了一个好父亲。在那个狂风大作的夜里,育男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他突然发现母亲原来并没有不爱自己,她的离去也不是自己的错,于是他也释然了。
所有你纠结的、无法释怀的,终有一天都会变成平静和释然,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张艾嘉导演用一种简单、干净、透明的处理方法拍出了《念念》这个故事,本应该是狗血的剧情却拍的简单、动人、发人深省。这种平静的讲述方式,来自于生活的历练和对于人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归于平静,而这种平静终究是自己给予自己的。没什么是放不下的,没什么是过不去的,与其纠结那些得不到的爱,不如努力把自己爱好好给与那些值得去爱的人,不留遗憾。
《念念》很文艺、很清新,没有丝毫的商业气息,是一部只有沉得下心,才能看得进去的电影。尤其是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中,能够安安静静的看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难能可贵。在好莱坞和国产烂片横行的氛围中,《念念》这样的电影显得特别珍贵。
只有静下心来,你才能看见自己,所有的不愉快,念一念也就过去了。
育美是个画家。童年时母亲出走,孤独成长。怀孕后与男友分手,最后学会了与往事和解。
阿翔,育美的男朋友。父亲是船员,常年不回家,于是将阿翔送去学拳保护自己,阿翔希望参加拳击比赛告诉死去的父亲,自己很努力练拳,但无奈却失去了比赛资格。他怨恨父亲在他人生中的缺席,也责怪自己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男,育美的哥哥。童年时母亲出走,育男则被留在绿岛上和脾气暴躁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扼杀了他的绘画天分,是他性格自卑的根源,他在心底责怪母亲偏心。
张艾嘉在《念念》里缝缝补补做了一场有关于“和解”的实验。
故事从开始就在三个人之间展开,妈妈,育美和育男。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根线将人物串联在一起。甚至比起血缘的维系,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张更有力的网。
妈妈,一直想要和解,她其实就像那只小美人鱼一样,一直想要游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海,作为意象,在这部电影出现了很多次。每一次对于整部电影的情节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电影最后,出现了妈妈带着育美和育男送小鱼儿回家的情节,可能“回家”这个概念,对于后来成年之后的育美和育男都是和解的最佳方式,只是他们错误的尝试了很多种之后,才找到了最好的和解方式——回家。妈妈这个人物的完成,是通过育男和育美的共同回忆相互交织来完成的。妈妈作为一个无力的女性,试图通过反复的逃离来回避与这个世界以及与自己的和解。即使她最后找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至少在她人生的仅剩不多的时间里,她是幸福的。可是她死在了手术台上,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试图与这个世界和解。而这次和解对于妈妈来说也许是最成功,相比于从绿岛逃离出来而言,但对于育美来说,这次不负责任的逃离在她的人生里划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
育美是电影中最主要的人物。她和她的妈妈很像,喜欢寄托。妈妈不过是把美好的想象寄托在小美人鱼的一系列故事里,育美所做的是把美好的依托安放在她的绘画中。在育美的意识里,她是渴望和阿翔组成一个家庭,以此来完成她与过去种种成长中不幸回忆的和解,家庭对于育美来说,是最好的和解方式。可是,对于阿翔而言,拳击比赛是他在这个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一种方式。阿翔对于拳击的复杂感情有一部分源于他的父亲,父亲的离去促使阿翔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完成拳击比赛,哪怕是拳击比赛中微薄的回报对于阿翔来说都可以弥补童年中父亲位置的缺失。这样说来,拳击比赛一直是阿翔所以为的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电影中的第一个矛盾点就在这里,育美渴求家庭,阿翔沉溺拳击。阿翔并不是不爱育美,或者说,阿翔也试图去以育美想要的方式来爱育美,但他并不知道育美想要的结果。这种迷茫的方式给育美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当最后阿翔与幻想中的父亲完成了一次耐心的交谈,而育美在陪伴孕妇生育的过程中理解了母亲的时候,对于他们两人而言,这种源自世界外部的刺激正在一点一点击碎他们心里的顽疾,直到他们最终都可以平静下来,在相互的安慰中与这个世界和解。
和解的过程,大概只能依靠自己来完成。
育男在这部电影里显得很孤独。他从一开始就好像是被妈妈故意抛弃的。即使妈妈为他做好了长大后穿的衣服,但还是被爸爸拿去烧了。但育男并不恨爸爸,他反而觉得从一开始妈妈就是错的。妈妈是偏袒妹妹的,而自己是无辜的。这样一来,育男就非常抗拒回到绿岛,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还没有完全和自己和解,他只能依靠时间的延长,来减少他在这件事情上的疼痛。而最后,在台风夜酒吧里与母亲的重逢,也许是依赖于酒精刺激,但这本身的重逢一直是育男想要得到的,包括母亲所有的答案都是育男潜意识中渴望的东西。他只是通过酒精的安抚,在自我的劝说中完成了和自己的和解。绿岛,就像是一种暗示。台湾与绿岛其实就像是妈妈与育男,育男觉得自己是被忽略的,抛弃的。可是在他心里的最深处,还是觉得妈妈是爱他的,他的渴望促成了梦境中妈妈对自己的爱。
而育男当晚留宿于酒吧的酒保,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非常关键。他像是观众的作用,帮我们追回育美在快捷站里被风吹跑的速写,帮我们提供了育男与自己和解的催化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和自己和解,我们试图劝说自己,说服自己,但越是劝说越难以和解,反而最后暴跳如雷不知所措的人还是自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结,我们不愿意流露,宁可这些秘密像一万响的大地红在睡不着的深夜噼里啪啦的在耳边一个一个炸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鄙陋、可笑和挣扎。我们真的可怜又坚强。
张艾嘉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和解的方式——回归。回归到自身,回归到家庭,回归到故乡,你所要和解的东西也许就会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走向你所期待的那个结果。导演的善意,也许是为了抚慰观众的内心。但在这种尝试中,每个观众都可以窥探到自己的局限性,自己心里的那块疤。
包括电影中,妈妈后来所归依的第二男人后来将自己内心的不安写书出版。他也试图抚平他内心的不安,而获得与自身的和解。
电影就是一次探讨,坐在电影院里就意味着我们愿意加入这次探讨,拿出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导演进行交流。如果我们拒绝与电影探讨,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对于作品和我们自己都是一种浪费。
有些事情迟早要和解,你只能把手伸向自己。就像你心里藏了两只蜗牛一样,只有伸出触角和彼此沉默的交流,你才能解开那个结。不要逃避。因为彼此心里都有那些念念不忘的东西。
故事从开始就在三个人之间展开,妈妈,育美和育男。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根线将人物串联在一起。甚至比起血缘的维系,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张更有力的网。
妈妈,一直想要和解,她其实就像那只小美人鱼一样,一直想要游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海,作为意象,在这部电影出现了很多次。每一次对于整部电影的情节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电影最后,出现了妈妈带着育美和育男送小鱼儿回家的情节,可能“回家”这个概念,对于后来成年之后的育美和育男都是和解的最佳方式,只是他们错误的尝试了很多种之后,才找到了最好的和解方式——回家。妈妈这个人物的完成,是通过育男和育美的共同回忆相互交织来完成的。妈妈作为一个无力的女性,试图通过反复的逃离来回避与这个世界以及与自己的和解。即使她最后找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至少在她人生的仅剩不多的时间里,她是幸福的。可是她死在了手术台上,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试图与这个世界和解。而这次和解对于妈妈来说也许是最成功,相比于从绿岛逃离出来而言,但对于育美来说,这次不负责任的逃离在她的人生里划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
育美是电影中最主要的人物。她和她的妈妈很像,喜欢寄托。妈妈不过是把美好的想象寄托在小美人鱼的一系列故事里,育美所做的是把美好的依托安放在她的绘画中。在育美的意识里,她是渴望和阿翔组成一个家庭,以此来完成她与过去种种成长中不幸回忆的和解,家庭对于育美来说,是最好的和解方式。可是,对于阿翔而言,拳击比赛是他在这个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一种方式。阿翔对于拳击的复杂感情有一部分源于他的父亲,父亲的离去促使阿翔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完成拳击比赛,哪怕是拳击比赛中微薄的回报对于阿翔来说都可以弥补童年中父亲位置的缺失。这样说来,拳击比赛一直是阿翔所以为的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电影中的第一个矛盾点就在这里,育美渴求家庭,阿翔沉溺拳击。阿翔并不是不爱育美,或者说,阿翔也试图去以育美想要的方式来爱育美,但他并不知道育美想要的结果。这种迷茫的方式给育美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当最后阿翔与幻想中的父亲完成了一次耐心的交谈,而育美在陪伴孕妇生育的过程中理解了母亲的时候,对于他们两人而言,这种源自世界外部的刺激正在一点一点击碎他们心里的顽疾,直到他们最终都可以平静下来,在相互的安慰中与这个世界和解。
和解的过程,大概只能依靠自己来完成。
育男在这部电影里显得很孤独。他从一开始就好像是被妈妈故意抛弃的。即使妈妈为他做好了长大后穿的衣服,但还是被爸爸拿去烧了。但育男并不恨爸爸,他反而觉得从一开始妈妈就是错的。妈妈是偏袒妹妹的,而自己是无辜的。这样一来,育男就非常抗拒回到绿岛,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还没有完全和自己和解,他只能依靠时间的延长,来减少他在这件事情上的疼痛。而最后,在台风夜酒吧里与母亲的重逢,也许是依赖于酒精刺激,但这本身的重逢一直是育男想要得到的,包括母亲所有的答案都是育男潜意识中渴望的东西。他只是通过酒精的安抚,在自我的劝说中完成了和自己的和解。绿岛,就像是一种暗示。台湾与绿岛其实就像是妈妈与育男,育男觉得自己是被忽略的,抛弃的。可是在他心里的最深处,还是觉得妈妈是爱他的,他的渴望促成了梦境中妈妈对自己的爱。
而育男当晚留宿于酒吧的酒保,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非常关键。他像是观众的作用,帮我们追回育美在快捷站里被风吹跑的速写,帮我们提供了育男与自己和解的催化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和自己和解,我们试图劝说自己,说服自己,但越是劝说越难以和解,反而最后暴跳如雷不知所措的人还是自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结,我们不愿意流露,宁可这些秘密像一万响的大地红在睡不着的深夜噼里啪啦的在耳边一个一个炸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鄙陋、可笑和挣扎。我们真的可怜又坚强。
张艾嘉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和解的方式——回归。回归到自身,回归到家庭,回归到故乡,你所要和解的东西也许就会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走向你所期待的那个结果。导演的善意,也许是为了抚慰观众的内心。但在这种尝试中,每个观众都可以窥探到自己的局限性,自己心里的那块疤。
包括电影中,妈妈后来所归依的第二男人后来将自己内心的不安写书出版。他也试图抚平他内心的不安,而获得与自身的和解。
电影就是一次探讨,坐在电影院里就意味着我们愿意加入这次探讨,拿出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导演进行交流。如果我们拒绝与电影探讨,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对于作品和我们自己都是一种浪费。
有些事情迟早要和解,你只能把手伸向自己。就像你心里藏了两只蜗牛一样,只有伸出触角和彼此沉默的交流,你才能解开那个结。不要逃避。因为彼此心里都有那些念念不忘的东西。
一个远嫁绿岛的女子,每晚说着自己改编的人鱼童话给一对儿女听,成为面对孤寂生活的唯一凭藉。终于,她带着小女儿离家,来到台北展开新生活,但她的自私选择,却改变了两个兄妹的真实人生。
一个奔波在绿岛台东间的导游育男;一个无法谅解母亲的画家育美,两个被母亲拆散的兄妹,思念成为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育美跟毫无天赋的拳击手男友阿翔,感情一直处于紧绷争执中,偏在此刻,育美发现自己怀了身孕。但因为过去父母离婚后,母亲难产而死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让她迷失了方向。育美几次想找阿翔商量,但梦想成为奥运拳击手地阿翔正因为眼疾的关系,濒临被禁赛的命运,不甘心失败的他,每天如着魔般练习,却不知不觉冷落了育美。育美思考再三提出分手。
育男从小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去世后,渴望家庭温暖的他终于鼓足勇气,外出寻找失去联系的妹妹。阿翔寻找育美到海边,遇到一个与遭遇海难的父亲非常相像的男人。
当三个年轻人各自面对生命抉择,他们才了解到,伤害自己最深的,却也是自己最深爱的。当过去被时间与记忆困住,什么该留在意念之中,什么该从想念中抛弃,就是人生难题的最终解答。
没有影子的男人,能穿越时间的酒吧,疑似遭海难的父亲,人们必须直面自己的恐惧。
一个奔波在绿岛台东间的导游育男;一个无法谅解母亲的画家育美,两个被母亲拆散的兄妹,思念成为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育美跟毫无天赋的拳击手男友阿翔,感情一直处于紧绷争执中,偏在此刻,育美发现自己怀了身孕。但因为过去父母离婚后,母亲难产而死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让她迷失了方向。育美几次想找阿翔商量,但梦想成为奥运拳击手地阿翔正因为眼疾的关系,濒临被禁赛的命运,不甘心失败的他,每天如着魔般练习,却不知不觉冷落了育美。育美思考再三提出分手。
育男从小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去世后,渴望家庭温暖的他终于鼓足勇气,外出寻找失去联系的妹妹。阿翔寻找育美到海边,遇到一个与遭遇海难的父亲非常相像的男人。
当三个年轻人各自面对生命抉择,他们才了解到,伤害自己最深的,却也是自己最深爱的。当过去被时间与记忆困住,什么该留在意念之中,什么该从想念中抛弃,就是人生难题的最终解答。
没有影子的男人,能穿越时间的酒吧,疑似遭海难的父亲,人们必须直面自己的恐惧。
梁洛施在《念念》里质问:“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是一开始就注定会变成这个样子,还是我们做了什么,结果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这种面对历史和命运的无力感,瞬间戳中了我的心窝——作为一名“陆客”,我在看《念念》时始终体会到的那股无力感,终于在这句台词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念念》所带给我的那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奇特疏离体验,甚至让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军第6集团军士兵写的家书:“斯大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就像片中的绿岛之于台湾,一个台湾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离岛;当然,也更像现实中的台湾之于大陆。
这种无力感也弥漫在剧中的角色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家庭)疏离了——从剧情上看,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尚年幼时就主动选择了缺席,于是,他们的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
张艾嘉通过青年一代的视角回溯了台湾近世的社会变迁——曾经的绿岛政治犯,原来与育美的母亲有着一段不伦私情,时下则变身为一位绿岛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儿还是咽下了秘密,让这位有光环的老男人继续保有他的光环。
阿翔的父亲是个海员,阿翔戮力苦练拳击,无非是想求得父亲的认同,但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始终缺席,阿翔只能在想象中与父亲对练,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对父权的膜拜祭仪。
育男在母亲和妹妹出走绿岛后,独力来到台湾本岛打拼,同时面临着大都会与离岛家乡间的无尽牵扯。那个昔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之岛,现在已成了云淡风轻的旅游景点,小小的绿岛,无法及时救治育男的父亲,也承载不了育男的职场理想。而育男这个角色,正是在金融风暴后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的当下台湾青年的真实写照,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育男辛苦打拼,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象中与母亲重逢……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一书中对于台湾当下的世相描摹,简直就是对《念念》最好的读解。所谓“台湾对不起年轻人”的文锋,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们的身上?陈文茜也提到,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年轻人疏离”已经成了亚洲社会里普遍的集体症候,老一辈的人甚至认为世界已经分裂成了“他们的”和“我们的”,这不正是《念念》所传递出的思绪?——透过几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现出来。而《念念》源自一位日本演员的故事,被张艾嘉看中然后毫无违和感的移植到台湾语境中,也凸显出这种社会集体症候的“泛亚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质问,正映照着时下台湾年轻人的心声,父辈曾经坐享经济起飞的繁华景象,现在都已雨打风吹去——是后来者做错了什么吗?还是一早注定只能接受这一命运变迁?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里写道:“是的,我们还活着,好似活在一个小幸福的世界。可是我们被巨大的不安包围着,心中曾有的温暖、勇气、信赖,渐渐被冰封。”
最后,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可是,这点小小的确幸,真的让问题都解决了么?
今天还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就酱紫。
这种面对历史和命运的无力感,瞬间戳中了我的心窝——作为一名“陆客”,我在看《念念》时始终体会到的那股无力感,终于在这句台词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念念》所带给我的那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奇特疏离体验,甚至让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军第6集团军士兵写的家书:“斯大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就像片中的绿岛之于台湾,一个台湾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离岛;当然,也更像现实中的台湾之于大陆。
这种无力感也弥漫在剧中的角色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家庭)疏离了——从剧情上看,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尚年幼时就主动选择了缺席,于是,他们的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
张艾嘉通过青年一代的视角回溯了台湾近世的社会变迁——曾经的绿岛政治犯,原来与育美的母亲有着一段不伦私情,时下则变身为一位绿岛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儿还是咽下了秘密,让这位有光环的老男人继续保有他的光环。
阿翔的父亲是个海员,阿翔戮力苦练拳击,无非是想求得父亲的认同,但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始终缺席,阿翔只能在想象中与父亲对练,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对父权的膜拜祭仪。
育男在母亲和妹妹出走绿岛后,独力来到台湾本岛打拼,同时面临着大都会与离岛家乡间的无尽牵扯。那个昔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之岛,现在已成了云淡风轻的旅游景点,小小的绿岛,无法及时救治育男的父亲,也承载不了育男的职场理想。而育男这个角色,正是在金融风暴后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的当下台湾青年的真实写照,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育男辛苦打拼,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象中与母亲重逢……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一书中对于台湾当下的世相描摹,简直就是对《念念》最好的读解。所谓“台湾对不起年轻人”的文锋,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们的身上?陈文茜也提到,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年轻人疏离”已经成了亚洲社会里普遍的集体症候,老一辈的人甚至认为世界已经分裂成了“他们的”和“我们的”,这不正是《念念》所传递出的思绪?——透过几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现出来。而《念念》源自一位日本演员的故事,被张艾嘉看中然后毫无违和感的移植到台湾语境中,也凸显出这种社会集体症候的“泛亚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质问,正映照着时下台湾年轻人的心声,父辈曾经坐享经济起飞的繁华景象,现在都已雨打风吹去——是后来者做错了什么吗?还是一早注定只能接受这一命运变迁?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里写道:“是的,我们还活着,好似活在一个小幸福的世界。可是我们被巨大的不安包围着,心中曾有的温暖、勇气、信赖,渐渐被冰封。”
最后,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可是,这点小小的确幸,真的让问题都解决了么?
今天还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就酱紫。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