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王冉
编剧: 鲍鲸鲸
主演: 徐璐 / 彭昱畅 / 刘泳希 / 鲁照华 / 韩忠羽 / 更多...
类型: 喜剧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07-20(中国大陆) / 2017-06-18(上海电影节)
片长: 103分钟
又名: Our Shining Days
IMDb链接: tt7013194
编剧: 鲍鲸鲸
主演: 徐璐 / 彭昱畅 / 刘泳希 / 鲁照华 / 韩忠羽 / 更多...
类型: 喜剧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07-20(中国大陆) / 2017-06-18(上海电影节)
片长: 103分钟
又名: Our Shining Days
IMDb链接: tt7013194
文 / 赤叶青枫
《闪光少女》也许是今年最有可能不幸被人低估及忽视的一部电影。
即便它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一举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新人导演、最佳新人女演员、最佳女配角等5项大奖,但因除了编剧鲍鲸鲸曾凭借一鸣惊人的《失恋33天》在业内有一定名气之外,导演王冉及该片主演徐璐、彭昱畅、刘泳希、韩忠羽、李诺、陈雨锶、乐思宏等人都可算是影坛新人,如此暂时并不具备票房号召力的以新人为主的主创阵容再加上又是一部看似屡见不鲜的校园青春题材影片,而且还涉及“二次元”这类元素,因此在内地电影市场竞争日益残酷激烈的当下,其初时不被太多人看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是,如果你能抽空去看看这部电影,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它之前能获诸多奖项加身并非浪得虚名,甚至很有可能会是今年带给你最大惊喜和欢笑的国产青春片!
《闪光少女》讲述的是从小学民乐扬琴的“神经”少女陈惊因为单恋钢琴专业的校草师哥,和男闺蜜油渣以及喜欢二次元文化的几个宅女小伙伴共组2.5次元乐队大战西洋乐的励志青春故事。
客观而言,一般以二次元元素为主的电影会比较小众,《闪光少女》在相关元素上的融合已经算不错了,就和宣传民乐一样,至少这部电影可以让更多的人开始对二次元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甚至对其感兴趣。
另外,以校园内“民乐对抗西洋乐”这两大派系间的相爱相杀作为故事背景颇具新意。而陈奕迅、闫妮、耿乐等人分别以“老干部”、女主父母等与平时反差较大的角色形象友情客串,甘为绿叶为新人保驾护航,也如一枚枚彩蛋一般成为片中的笑点与亮点,再加上影片动漫感十足的镜头语言以及演员们轻松搞笑地动情演绎,还有饮水机涮火锅、卷发棒烤肉、看门大爷在民乐伴奏下唱《大花轿》等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小细节的铺陈渲染,从而使得这部既梦幻清新又热血燃魂的青春电影“意外”迸发出了不一样的耀眼光彩,既养眼逗乐,又为民乐正名,可谓是寓教于乐,一举两得。
若论此片最令人惊艳之处,便是片中展现民乐演奏的相关桥段。
第一次擦亮人眼、叫醒人耳的是女主陈惊等人首次组队在动漫展上以民乐的方式演奏风靡网络的二次元神曲《权御天下》。音乐声一起,顿时如魔音绕耳,就如同摘掉牙套眼镜,脱掉外套,由貌不惊人的万年备胎死宅男秒变帅气小鲜肉的男主一样瞬间引来关注无数,再配以片中饰演“千指大人”的刘泳希酷帅的cosplay装扮、高冷总攻的气质以及神一样的演奏手速,别说令动漫展现场氛围顿时迅速沸腾起来,就连大银幕之外的你我也都会情不自禁倍受感染。
而校园内民乐与西洋乐两大派系 “斗乐”这一别开生面的桥段则更是全片的神来之笔。为了个人、集体乃至整个乐系尊严,民乐与西洋乐两大派系学生纷纷卯足了劲儿,誓要在来学校视察的市相关高层领导“老干部”陈奕迅面前一争长短。于是乎,民乐系主动用民乐的方式演奏难度极高的管弦名曲《野蜂飞舞》进行宣战,西洋乐系自然不甘落后,遂积极应战,双方乐声此起彼伏,好不精彩!而当一曲即将终了之时,民乐系又突然奏起了《百鸟朝凤》。清亮的唢呐声与古筝扬琴等传统民族乐器交相辉映,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极为震撼人心!
至于在片尾的音乐会上,女主等民乐系学生历经波折终于登上市音乐厅进行表演,所奏之曲甚至动用了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编钟!整个乐曲将古风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既大气磅礴,又动感时尚,绝对令人耳目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情感线发展也清新动人、阳光向上,没走常规或含蓄或虐心的路线。女主陈惊对钢琴专业的校草师哥一见钟情,便鼓起勇气大胆表白,对待感情敢爱敢恨的鲜明磊落态度令人不禁击节叫好;男主油渣对女主一片痴心,无论她做什么出格脱线的事情都甘愿为她鞍前马后,不离不弃,其忠犬气质很是讨喜,最后在漫天萤火虫的浪漫见证下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更是颇具治愈性,麻酥无数少女心!
因为学民乐,有幸看懂。
因为很多朋友没看懂,所以特此解释一下,水平有限,如有错误还请探讨。
第一,两边乐器都是呼应的,一人一句,音色相仿,乐句接近,所以算是见招拆招,不相上下,大战十几回合
具体:
古筝对竖琴,这是广陵散对德彪西,各展所长
后面有些记不住,大概是扬琴对钢琴,二胡对提琴,长笛对竹笛这样
第二,民乐接上了野蜂飞舞,算是接招,这对部分民乐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因为野蜂飞舞是为西洋乐写的曲子,弦位,指法,速度,对水平都有相当的考验。当然同理西洋乐演奏民乐曲也会很难。
第三,唢呐一出,音色音调,都没有西洋乐器能对;真有所谓凤凰一出,百鸟皆避的意思……
唢呐又用百鸟朝凤模仿鸟叫声,西洋乐没法模仿,又对不上;
唢呐最后的散板(自由的节拍)和气口(比较自由的停顿,靠感觉)和变调(自然的调式变化),西洋乐交响乐团没有,更没接触过,所以接不上,所以没能进入最后一段,民乐队独自终结乐曲。
演奏是非常讲“压轴”的,所以民乐完成了乐曲的终结,赢的很开心。
民乐的演奏手法非常丰富,尤其善于表达细腻的感情。民乐的抻一下(延长一点),转一下(复杂的滑音),升一点(往往是升几分之几个音程,而不是标准的半音),降一点,全靠感觉,这也是机器模仿不了,大师方能演绎的趣味……
因此,往往民乐器可以演奏西洋乐曲,就如片中演奏野蜂飞舞;西洋乐器往往不能演奏民乐曲,比如钢琴九级还是十级改编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但是因为没有滑音,节拍固定,完全丧失了信天游的豪爽和俏皮,表现力锐减。再比如,随便举一下,秦腔的哀婉,激越,悲壮、潮州乐曲的婉转,暧昧,缠绵,等等这些,是通过节拍的极其微小的游离,和复杂的滑音(音高上有复杂的要求和变化)表现的。这些西洋乐器都无法表现。
当然,乐器不分高低,民乐西洋乐各有所长。民乐不如西洋乐声音洪亮,共振强,也没有西洋乐器的低音声部,虽能演奏西洋乐曲,却也没有那种宏大,沉稳,正光伟的感觉,这就是进行曲等必须用西洋乐队的原因。
我并不是挺民乐而批驳西洋乐,只是乐器本来各有所长,但现在民族自信太弱,很多人都是西方审美,不知民乐所长,而使民乐遭受不公平的歧视,实在心痛。
《闪光少女》应该算是我心中今年的一部国产佳片了。
很难想象一部不以谈恋爱为主线剧情的校园青春电影,《闪光少女》却做到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在之前抱着对这种类型片的成见,以及对那充满着烂片既视感的海报去看这部电影,那此片绝对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收获意外的精彩。
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民乐绝不是音乐大赛结束时的彩蛋,《闪光少女》也绝不是暑期档众多大片背后的彩蛋而已。
相反,它甚至好过许多IP巨制。
首先,b站、崩坏学园、洛天依这些二次元流行门户应该是给电影投了很多钱......但是这样的植入式广告在电影中看来也没有太多违和感。
毕竟,电影里就明明白白地讲到了二次元嘛。
片方一直以“反类型”青春校园喜剧作为宣传重点,可我觉得全片的闪光点更在于其对多种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融合。
除了刚说到的二次元与三次元,在片中还有一对贯穿剧情始终的对立元素——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洋乐。两者虽不至于会闹到撕逼打群架的地步,但至少也暴露出一个严峻的事实:我国当下一些传统乐器确实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而民乐也的确比不过集体投洋的西洋乐大潮。
此外在片中还穿插了不少动画镜头,让电影更显露出俏皮可爱、轻松搞笑的风格。
说是噱头也好,迎合观众也罢,《闪光少女》中对这些流行元素的巧妙利用,的确能给那些并不了解这些文化的观众做到一次浅显的普及。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电影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处理手法是极度夸张的。现实里的二次元还没有到这么傻白的地步(真像电影里这样那就是病了),不是人手一件cos服,几个手办,还有漫画风浓厚的寝室装束就能代表二次元的,相信就这一点肯定有许多人会喷(请你们冷静);而据我了解,真实的古风圈和传统民乐也有着一定的距离,更不需要每个人都拥有那么高的历史文学造诣。
造成误解在所难免,如果真想了解这个圈子,光靠一部电影是远远不够的。
而影片想传达的无非就是一种认同感,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二次元,对动漫、游戏有着不小的偏见,当下音乐界对传统民乐的普遍轻视,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需要的便是认同感,存在即合理,不该对任何一种文化怀有敌意,而应该从每种文化中找出一些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东西。
不管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同样能够出类拔萃,活出精彩的人生;不管是民乐还是西洋乐,只要用心演奏,都能成为成功的音乐。
有人也许会觉得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太过刻意狗血,神经大条到情商几乎为零的陈惊女士,能从矮矬穷秒变小鲜肉的男主,“不嘲讽会死星人”黑长直西洋乐女生......种种这些,你可以说俗套,可以说low到爆,也可以说是侮辱智商。
相信这些都是故意为之的安排,《闪光少女》在一开始便没打算让观众觉得自己有多高大上,在视觉观感上给你造成一种简单粗暴的冲击,让你直观明了地接受片中设定,放低姿态来欣赏作品。
而影片高质量的笑点与对白最大程度消解了其中尴尬,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影片的氛围中,明白了电影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所以整部电影给人的观影体验是极佳的。
最后想说一句,传递正能量的少女成长故事并没有什么不妥,看多了勾心斗角的算计,生离死别的虐恋,我们的确需要这样一碗热血励志的鸡汤。
而《闪光少女》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有一种喜剧的方式,既不牵强,也不违和。
这无关年龄与阅历,更称不上幼稚。
如果带着一份尚未埋没的童心和包容去看这部电影,你着实能被打动不少。
很难想象一部不以谈恋爱为主线剧情的校园青春电影,《闪光少女》却做到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在之前抱着对这种类型片的成见,以及对那充满着烂片既视感的海报去看这部电影,那此片绝对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收获意外的精彩。
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民乐绝不是音乐大赛结束时的彩蛋,《闪光少女》也绝不是暑期档众多大片背后的彩蛋而已。
相反,它甚至好过许多IP巨制。
首先,b站、崩坏学园、洛天依这些二次元流行门户应该是给电影投了很多钱......但是这样的植入式广告在电影中看来也没有太多违和感。
毕竟,电影里就明明白白地讲到了二次元嘛。
片方一直以“反类型”青春校园喜剧作为宣传重点,可我觉得全片的闪光点更在于其对多种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融合。
除了刚说到的二次元与三次元,在片中还有一对贯穿剧情始终的对立元素——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洋乐。两者虽不至于会闹到撕逼打群架的地步,但至少也暴露出一个严峻的事实:我国当下一些传统乐器确实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而民乐也的确比不过集体投洋的西洋乐大潮。
此外在片中还穿插了不少动画镜头,让电影更显露出俏皮可爱、轻松搞笑的风格。
说是噱头也好,迎合观众也罢,《闪光少女》中对这些流行元素的巧妙利用,的确能给那些并不了解这些文化的观众做到一次浅显的普及。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电影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处理手法是极度夸张的。现实里的二次元还没有到这么傻白的地步(真像电影里这样那就是病了),不是人手一件cos服,几个手办,还有漫画风浓厚的寝室装束就能代表二次元的,相信就这一点肯定有许多人会喷(请你们冷静);而据我了解,真实的古风圈和传统民乐也有着一定的距离,更不需要每个人都拥有那么高的历史文学造诣。
造成误解在所难免,如果真想了解这个圈子,光靠一部电影是远远不够的。
而影片想传达的无非就是一种认同感,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二次元,对动漫、游戏有着不小的偏见,当下音乐界对传统民乐的普遍轻视,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需要的便是认同感,存在即合理,不该对任何一种文化怀有敌意,而应该从每种文化中找出一些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东西。
不管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同样能够出类拔萃,活出精彩的人生;不管是民乐还是西洋乐,只要用心演奏,都能成为成功的音乐。
有人也许会觉得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太过刻意狗血,神经大条到情商几乎为零的陈惊女士,能从矮矬穷秒变小鲜肉的男主,“不嘲讽会死星人”黑长直西洋乐女生......种种这些,你可以说俗套,可以说low到爆,也可以说是侮辱智商。
相信这些都是故意为之的安排,《闪光少女》在一开始便没打算让观众觉得自己有多高大上,在视觉观感上给你造成一种简单粗暴的冲击,让你直观明了地接受片中设定,放低姿态来欣赏作品。
而影片高质量的笑点与对白最大程度消解了其中尴尬,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影片的氛围中,明白了电影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所以整部电影给人的观影体验是极佳的。
最后想说一句,传递正能量的少女成长故事并没有什么不妥,看多了勾心斗角的算计,生离死别的虐恋,我们的确需要这样一碗热血励志的鸡汤。
而《闪光少女》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有一种喜剧的方式,既不牵强,也不违和。
这无关年龄与阅历,更称不上幼稚。
如果带着一份尚未埋没的童心和包容去看这部电影,你着实能被打动不少。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即首先:学西洋乐器的同学是不是看不起学民乐的同学从而导致了互相敌对。
对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学钢琴小提琴的同学远远不及片中人物那般飞扬跋扈,对民乐同学的蔑视至少在小范围人群中是存在的。即使作为更大群体的音乐欣赏者,想起西洋乐脑中的图景都是金色大厅整齐有序的合奏,而想起民乐都是凉凉秋风中二胡那如泣如诉的声音,很可能前边还放了个破碗。
而实际上,这两种脑海景象的差异就提示了接下来的为什么:管弦乐组同学看不起民乐组的核心在于民乐直到今天,都是缺乏“工业体系”的。
工业体系是什么?这就是西洋管弦乐的工业体系:
欧洲古典乐之所以到今天长盛不衰,在于通过巴赫、海顿等人其演奏形成了一套固定范式可复制的演出阵容。“模式统一”、“可以复制",这就是工业体系很重要的两点,也是给了西洋乐同学无穷信心的规整统一形象的来源。
海顿之所以成为交响乐之父,是因为西方管弦乐的这套体系自海顿起近于成熟。把基本模式确定下来以后,摇滚祖师爷贝多芬闪亮登场,开启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辉煌时代。
往后古典天才莫扎特,浪漫派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古典浪漫混合的勃拉姆斯,别出心裁的德彪西,直到今天,西方管弦音乐体系的基本配置都是上面那张图,不论时期和乐派。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演奏都是一成不变的,针对有些作曲家的特别乐曲会加入特色乐器或增加某个声部的乐器数量,但基本构架是定型的。
这就构成了西洋乐器同学的信心,以及我们脑海中想起管弦乐组时的辉煌情景。
而民族乐虽自豪有着千年悠远历史,却至今未形成如此统一的演出形式,甚至在合奏乐器配置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这就造成了在西洋玩家心中,民乐小打小闹的也算是乐器?也造成了大街小巷不见小提琴,却怜见瑟瑟秋风中古稀老人一曲惆怅《二泉映月》。
究其原因,就是民族音乐体系里,没有固定的合奏模式。因此民乐艺人走上街头,自开门户;因此钢琴同学觉得民乐就是在小打小闹;而这种情况给民乐作曲也增加了困难,曲谱的匮乏反哺了民乐的日渐式微。
为什么民乐组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奏模式呢?
其一在于民乐里没有通奏低音,即对应于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bass)的乐器。浑厚的低音声部为合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深刻的意蕴,而民族管弦乐组没有这个条件,民乐合奏时往往需要大提琴、低音提琴作为通奏低音。也许低音在音乐演出里很少成为夺人眼球的“弄潮儿”那类,但低音相当于地基,整个和弦都是搭在作为低音的根音之上的,没有低音,乐队会垮,听觉感受就是音乐飘,不厚实,“没底”。
其二也是西方音乐与民乐很重要的分野:民乐没有和声。巴赫作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其一在于整合了欧洲各国种类繁多的乐器,开创了管弦乐团标准化编制的雏形,其意义在上文有讲到;其二就在于娴熟使用了复调写作,极大增强了合奏的音乐表现力。没有和声的民乐,乐器之间没有各声部的“合作”以共同实现某一音响效果,合奏也就失去了色彩。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就整体架势而言,民乐是没有竞争力的。民乐的优势,在于其单个乐器极强的表现力与细腻的意境。这两点可以就片中高潮情节“斗琴”来分析。
我觉得出于剧情需要,斗琴这一段西洋管弦乐组是放了水的。只论输赢的话,西方的竞争力不在钢琴,在于那个一脸死相的妹子领衔的弦乐组。
也就是我上文说的,西方音乐体系的优势在于能构造丰富和声表现的规整弦乐组,而我们来看看片中他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古筝女甩出了广陵散:
西洋组以德彪西相对:(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
这一段算是分庭抗礼。
随后西方弦乐组上台,竟然来了一段野蜂飞舞:
我这个竟然是说:要想赢过民乐组,上野蜂飞舞意义是不大的。
野蜂飞舞无非是一个技巧的问题,虽然是基于西方乐器写的曲,对民乐是一个挑战,但其旋律重于和声,只要民乐玩家有能力,野蜂飞舞不是弄不出来的。而实际上我们也看到,民乐人接住了:
最后西乐组这边派出了钢琴:
这是一个很鸡肋的战术。钢琴虽贵为乐器之王,但演奏一段野蜂飞舞,在民乐面前很难说有竞争力。钢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同时构建和弦和旋律,民乐器里没有一件能做到这点,野蜂飞舞这一段发挥不出钢琴的这种优势。就个体表现而言,多数西方乐器都难以与中国传统乐器匹敌,提琴干不过二胡,打击乐擂不过大唐鼓,更何况钢琴与扬琴是同宗的......
所以民乐团搬出了扬琴:
接住野蜂飞舞的民乐团,最后上了唢呐:
唢呐是没得打的,百鸟朝凤一出,西方弦乐团完全接不上了。
他们想要赢的话,把野蜂飞舞换成随便一段巴赫的复调或贝多芬的交响,民乐是很难受的。但由于本片宣传民乐的价值导向,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在唢呐高亢的鸣啭中不知所措地结束了。
其实可以想见,西方管弦乐长于和声演奏,胜在气势和共鸣;中国民乐团精于个体表现,能构造出奇丰富的旋律甚至模拟马嘶鸟鸣,其合作而互相成就的空间巨大,也远远好过对抗相争。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管弦乐与民乐合作演绎出非凡的音乐,民乐与西洋乐的矛盾,更像是也应该是马克思所表述的对立统一。
最后我想以类似《一代宗师》一段台词结束这篇文章:
其实音乐之大,又何止中西。无容相争,等于固步自封。在你眼中,这是一段斗争,在我眼中,这是一个世界。真爱音乐的话,中西何不是大同呢。
这里的【投机】和【迎合G点】是一个中性的意象,本身并不带有任何贬义色彩,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自行代入。——写在前面
就目前的反馈情况看来,这段时间《闪光少女》绝对算得上是一部口碑上乘的电影,尤其是在国产片+新人导演这个范畴而言,再加上它剑走偏锋的选材,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这部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引起了足够多的话题。
从它的成功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点。
1.首先要肯定的是音乐,无论是单拎出来还是放到情节之中,都足够好也足够引人入胜,这要感谢梁翘柏,整个电影的音乐让人眼前一亮。
2.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电影的完成度很高,这个完成度倒不是指的作为类型片的完成情况,而是指的导演工整并且有条理的表达,这些表达无论好坏,但他都能够把他想展现的东西用极高的执行力呈现出来,他就是想这样展现。里边的每一个情节、每一处设置、每一种元素,都是他想展现的,他也想用这样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把导演的每一个表达比喻成一颗颗子弹的话,那这些子弹几乎没有一颗是哑火的。
3.反差。电影从名字到海报,几乎每一处都透漏着无比烂俗的气息,海报的美工简直烂到丧心病狂,给人一种《巴啦啦小魔仙》和《舞法天女朵拉拉》的既视感。是制作团队想不出更好的名字吗?是他们做不出稍好点的海报吗?我想不是。所有的这一切都将这个电影定位在一个特别低特别亲民的位置,制作团队有意把这部电影以这样一种姿态呈现出来,我想大家看到这些第一印象就是【烂片】。当观众以一种极低的期待值去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时,难免会收获意外的惊喜,给出更高的评价自然也不奇怪。
4.聪明的选材。二次元+民乐与西洋乐的音乐形式,这本身就是非常少见的,而用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则更是少见,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所以大家都愿意去尝试这样一部电影。而且二次元与两种音乐形式的选材,加上其载体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这部电影本身就对一部分观众做出了选择和讨好。
5.点映。看点映的人很容易会打出高分,尤其是对一部先导印象不太好的电影,这会带给评价者一种称为“伯乐”的感觉,他发现了一个看似品相不好的千里马,这又好比走在沙滩上捡石头,偶然捡到一个玻璃球,但是只要大家愿意接受,捡到他的人也乐意把他描绘成一颗钻石,更何况这个玻璃球也不太差。
6.迎合。除了上边说的对一部分观众群体做出了讨好和迎合,还有就是对于观众情绪的迎合,片中的每一次高潮、冲突与转折,很多都能激发起观众作为观看者廉价的情绪与情感,陈惊表白失败后油渣对师哥的大声诘责、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学妹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千指大人、比赛中民乐大胜西洋乐、油渣由屌丝到帅哥的转变,等等这一些,都满足着观众最廉价却最渴望得到满足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的设立,很多都是在放弃逻辑的前提下的。
至于存在的问题,也都是显而易见的。
1.核心矛盾的游离与缺失。如果主题是民乐和西洋乐两种音乐形式的相互尊重(或者以他为代表讲文化),那二次元这一组人物的设置就沦为一种标签和噱头,对电影的剧情发展没有任何关键性作用,把它换成别的同样也是可以的;如果主题是讲对有悖于主流意识的差异的包容,那二次元这个角色群体都缺乏足够饱满并与之对立的另一面存在。这种种也就导致了电影核心矛盾的游离缺失以及主题的涣散,所有的元素都只是简单的堆砌。
2.人物的灾难性刻画。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性格,但没有人格,没有刻画没有挖掘,看不到他们的内核。他们就单单是作为一个工具出现在那里,导演让他们干什么角色就干什么,没有任何人物弧光,性格的关键变化也没有足够多的铺垫,所有的这些都是直接甩给观众,换句话说就是不讲道理。
3.剧情转折生硬。看不到逻辑,转变说来就来,随便拿个原因搪塞过来,异常疲软。最后的比赛虽然过瘾但简直是幼稚,接不上来就是输了吗?而且对最后比赛胜负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唢呐(应该是),整个过程中扬琴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这样的设置并不够聪明。
4.内在矛盾不足以推动情节发展,这是和上边几点承接的。民乐与西洋乐这两种音乐形式所产生的矛盾都是由这两部分学生承载的,而矛盾的展现都是一些极其幼稚浮光掠影的东西,因此导演需要通过制造情节来制造矛盾,所以民乐学生各种挑事各种不惜牺牲别人来证明自己,如果这样的情节设置说得过去,那这电影的三观就存在问题,从电影的剧情发展来看,愚以为导演对于民乐学生的这几个行为是持着一种赞成的态度,那这部电影的三观就存在严重问题:就算西洋乐学生看不起民乐,但是人家并没有主动去践踏民乐学生的利益,你难道还不让别人看不起你?人家就算看不起也没有说出来啊,种种这些都是在民乐学生挑事之后才说出来做出来的 。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完成度够高,导演也够聪明,但是细细揣摩其实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巨大的问题,整个过程中观众都处于一种既被取悦又被冒犯的尴尬处境,可他们却并不自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