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豪》在1992年香港金像奖上的大胜,让麦当雄尝到了甜头,“枭雄题材”在香港也是热的发烫,比之雷洛、吴锡豪这些港产“小巫”,“帮主”杜月笙是绝对的“大巫”,紧接而来的上下两部《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按麦氏本意,这应该是构想中的中国版《教父》史诗片了。
众星璀璨
麦当雄谨慎的拉来了老人马:早已得封影帝影后的郑则仕、叶童本来就是《跛豪》里的黄金组合,加上《省港旗兵》中带出来的林威、徐锦江,无线五虎里的汤镇业、苗侨伟,刘嘉玲替代了叶子楣,特邀过来的斯琴高娃,再就是加上萧若元、潘文杰这群创作班底,让绝对主角吕良伟压力很大,既要扮演好颇具争议的一代枭雄、帮主和教父,又不能淹没在诸多好戏人中,麦当雄特意给吕良伟准备了三碗面。
“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这是创作团队对杜月笙叱咤风云一生下的评语,他成在这三碗面,败也在这三碗面。
穷苦出身,街头小贩似乎是这类人物的标准出身,打抱不平、义薄云天却是他们发迹的自身潜质,除此之外,更大的因素年则是贵人提携。黄金荣就是他的贵人,郑则仕本来就对探长一类的角色手到擒来,不过由于影片着力点放在的杜月笙那边,所以留给他的表演空间非常有限,只是贪财好色,除了打死不做汉奸那段戏外,留下的亮点并不很多。
在上海三大亨中,本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麦氏特意选择了风格粗犷的徐锦江来饰演张啸林,也是别有用心,早年的徐锦江戏路较窄,偏多凶狠残暴一类人物,上部之中根本谈不上有什么鲜明性格,只有在下部里面做日本汉奸那段有所表现。明摆着的,此时的杜月笙去香港避难,黄金荣拒绝同鬼子合作,这可是张氏独霸上海滩的好机会,利欲熏心的他哪肯放过?但还是缺少了一些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功力。
苗侨伟的戴笠、刘嘉玲的老六都是刻画过于简单,模式化的人物,相反,反角专业户汤镇业却表现的超乎想象,别看平时醉醺醺,该出手时却永远是精准的枪法和男儿的血性,尤其刺杀张啸林那里,真是有赵子龙独斗长坂坡般过瘾。
中规中矩的吕氏“月笙”
吕良伟在两部戏中虽是主导,但却不断的被插入的旁白打断,似乎预示着强悍人物的命运终难免被更强悍的历史走向所左右。法租界时代的鸦片生意让他初露头角,军阀混战则让他看清时势,甘为黄金荣向卢永样儿子低声下气的赔礼道歉,4·12之时被动选择了向“右”,抗日战争更让他从积极抵抗到心灰意冷黯然离沪,战后重建却是心有余而“上”不足……
作为人物传记片,制作方会尽量选择杜月笙好的一面来集中展现,但比之一般的黑帮领袖,杜氏绝对有自己的一套,他不识字,却绝对识得“义气”二字;他不懂经济,却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生意;他是流氓头子,但在国家危难时却能洁身自好,捐款捐物,号令手下积极参与反日活动;他有N个老婆,却对竹马青梅的孟小冬难舍深情……
点到为止的“杜孟梅三角恋”
比起《梅兰芳》中对这一关系的遮遮掩掩,这里却是非常大胆的把孟小冬假定成了杜月笙的幼时相好,而穷小子和戏子注定不会有一个美满的幸福。
至今还可想象,梅兰芳和孟小冬绝定是一对璧人,当年在上海滩亮嗓开唱会是何等的精彩,《岁月风云》里港片式的典型玩笑可玩囧了梅博士,但杜月笙对孟小冬一片痴情这倒绝不是假的。
抛开之前的追求时的金钱和感情花销可以略去不讲, 1950年那次“补婚”是很让小冬感动的。众所周知,此时的杜氏能给予的已然不多,但仍念念不忘要给小冬一个名分。婚礼当晚, 63岁的花甲新郎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穿起了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和着一件崭新的滚边旗袍的42岁新娘依偎而立,这照样是一对璧人。
孟小冬由叶童饰演的,出场卖唱时怎么看也像《笑傲江湖》里那个傻大姐般的小师妹,历经沧桑后却似极了《和平饭店》里的说谎女人,叶童的可塑性和演技的确是强,气场甚至压过了整部戏里一直绷着的吕良伟,虽没有后来章子怡那般年轻的顾盼神飞,但从少女含羞到中年怡然的自然过渡,中间拿捏却是丝毫不差章氏半点,甚至要好些。
“枭雄浪漫主义”的背后的鸡毛
为人物作传,中国人历来讲究“春秋笔法”,人面、场面、情面是电影中的杜月笙一生中最为看重的东西,一开始是为了面子宁可挨打也不愿空手而回,却无意被斯琴高娃饰演的李桂姐赏识,最终成为黄金荣手下。
通过“新生活运动”中的自我戒烟来表现人物的毅力本意很好,但这已经突破了一个流氓大亨的局限,因为以往我们看到在床上翻滚戒烟的英雄是霍元甲、苏乞儿……
对工人的同情和对右派屠杀的不满,最终“被选择”了蒋委员长这一边,不识字的他天生有一种政治幼稚病,以为给国民政府做了很多事,人家就会感激他了,幕僚想用“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来点醒他,可他仍然执迷不悟,从参选市长到参选议长的失败、成功、放弃,最终丢了面子和人气,但枭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他仍然叫嚣出了“没钱借给人,没钱请客,就不是我”的豪言,他不后悔。
为了在细节上捕捉真实,片中人物都被要求在粤语里偶尔夹几句类似“小赤佬”、“谢谢侬”的上海话,这对同时听得懂吴语和粤语的人而言,觉得有些好笑。而吕良伟说的那句“我做的贡献比北京万里长城还长”更是凸显没分清“北平北京”的年代。
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这还是很优秀的电影,尤其是下部《雄霸天下》道出的那句真理:“暴力不是流氓专利”。
众星璀璨
麦当雄谨慎的拉来了老人马:早已得封影帝影后的郑则仕、叶童本来就是《跛豪》里的黄金组合,加上《省港旗兵》中带出来的林威、徐锦江,无线五虎里的汤镇业、苗侨伟,刘嘉玲替代了叶子楣,特邀过来的斯琴高娃,再就是加上萧若元、潘文杰这群创作班底,让绝对主角吕良伟压力很大,既要扮演好颇具争议的一代枭雄、帮主和教父,又不能淹没在诸多好戏人中,麦当雄特意给吕良伟准备了三碗面。
“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这是创作团队对杜月笙叱咤风云一生下的评语,他成在这三碗面,败也在这三碗面。
穷苦出身,街头小贩似乎是这类人物的标准出身,打抱不平、义薄云天却是他们发迹的自身潜质,除此之外,更大的因素年则是贵人提携。黄金荣就是他的贵人,郑则仕本来就对探长一类的角色手到擒来,不过由于影片着力点放在的杜月笙那边,所以留给他的表演空间非常有限,只是贪财好色,除了打死不做汉奸那段戏外,留下的亮点并不很多。
在上海三大亨中,本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麦氏特意选择了风格粗犷的徐锦江来饰演张啸林,也是别有用心,早年的徐锦江戏路较窄,偏多凶狠残暴一类人物,上部之中根本谈不上有什么鲜明性格,只有在下部里面做日本汉奸那段有所表现。明摆着的,此时的杜月笙去香港避难,黄金荣拒绝同鬼子合作,这可是张氏独霸上海滩的好机会,利欲熏心的他哪肯放过?但还是缺少了一些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功力。
苗侨伟的戴笠、刘嘉玲的老六都是刻画过于简单,模式化的人物,相反,反角专业户汤镇业却表现的超乎想象,别看平时醉醺醺,该出手时却永远是精准的枪法和男儿的血性,尤其刺杀张啸林那里,真是有赵子龙独斗长坂坡般过瘾。
中规中矩的吕氏“月笙”
吕良伟在两部戏中虽是主导,但却不断的被插入的旁白打断,似乎预示着强悍人物的命运终难免被更强悍的历史走向所左右。法租界时代的鸦片生意让他初露头角,军阀混战则让他看清时势,甘为黄金荣向卢永样儿子低声下气的赔礼道歉,4·12之时被动选择了向“右”,抗日战争更让他从积极抵抗到心灰意冷黯然离沪,战后重建却是心有余而“上”不足……
作为人物传记片,制作方会尽量选择杜月笙好的一面来集中展现,但比之一般的黑帮领袖,杜氏绝对有自己的一套,他不识字,却绝对识得“义气”二字;他不懂经济,却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生意;他是流氓头子,但在国家危难时却能洁身自好,捐款捐物,号令手下积极参与反日活动;他有N个老婆,却对竹马青梅的孟小冬难舍深情……
点到为止的“杜孟梅三角恋”
比起《梅兰芳》中对这一关系的遮遮掩掩,这里却是非常大胆的把孟小冬假定成了杜月笙的幼时相好,而穷小子和戏子注定不会有一个美满的幸福。
至今还可想象,梅兰芳和孟小冬绝定是一对璧人,当年在上海滩亮嗓开唱会是何等的精彩,《岁月风云》里港片式的典型玩笑可玩囧了梅博士,但杜月笙对孟小冬一片痴情这倒绝不是假的。
抛开之前的追求时的金钱和感情花销可以略去不讲, 1950年那次“补婚”是很让小冬感动的。众所周知,此时的杜氏能给予的已然不多,但仍念念不忘要给小冬一个名分。婚礼当晚, 63岁的花甲新郎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穿起了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和着一件崭新的滚边旗袍的42岁新娘依偎而立,这照样是一对璧人。
孟小冬由叶童饰演的,出场卖唱时怎么看也像《笑傲江湖》里那个傻大姐般的小师妹,历经沧桑后却似极了《和平饭店》里的说谎女人,叶童的可塑性和演技的确是强,气场甚至压过了整部戏里一直绷着的吕良伟,虽没有后来章子怡那般年轻的顾盼神飞,但从少女含羞到中年怡然的自然过渡,中间拿捏却是丝毫不差章氏半点,甚至要好些。
“枭雄浪漫主义”的背后的鸡毛
为人物作传,中国人历来讲究“春秋笔法”,人面、场面、情面是电影中的杜月笙一生中最为看重的东西,一开始是为了面子宁可挨打也不愿空手而回,却无意被斯琴高娃饰演的李桂姐赏识,最终成为黄金荣手下。
通过“新生活运动”中的自我戒烟来表现人物的毅力本意很好,但这已经突破了一个流氓大亨的局限,因为以往我们看到在床上翻滚戒烟的英雄是霍元甲、苏乞儿……
对工人的同情和对右派屠杀的不满,最终“被选择”了蒋委员长这一边,不识字的他天生有一种政治幼稚病,以为给国民政府做了很多事,人家就会感激他了,幕僚想用“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来点醒他,可他仍然执迷不悟,从参选市长到参选议长的失败、成功、放弃,最终丢了面子和人气,但枭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他仍然叫嚣出了“没钱借给人,没钱请客,就不是我”的豪言,他不后悔。
为了在细节上捕捉真实,片中人物都被要求在粤语里偶尔夹几句类似“小赤佬”、“谢谢侬”的上海话,这对同时听得懂吴语和粤语的人而言,觉得有些好笑。而吕良伟说的那句“我做的贡献比北京万里长城还长”更是凸显没分清“北平北京”的年代。
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这还是很优秀的电影,尤其是下部《雄霸天下》道出的那句真理:“暴力不是流氓专利”。
作为个上海人,作为对30年代上海有憧憬的人,作为对上海历史有兴趣的人,我想到应该去看看《上海皇帝》这个影片吧。
《上海皇帝》上下两部“岁月风云”“雄霸天下”,确实是我所看过的香港电影中非常优秀的作品,而我也奇怪的发现,虽然弹丸之地的香港,却总能找出非常适合人物角色的演员。《上海皇帝》中,吕良伟扮演上海30年代帮派老大杜月笙,郑则士扮演黄金荣,李锦江扮演张啸林,叶童扮演孟小东,刘嘉玲扮演会所的老板娘,斯琴高娃扮演黄金荣的妻子,苗乔伟扮演的国民党将军。但从这样的演员阵容来看,虽未看电影,从心里也觉得与人物原形非常的贴切了,更会想去一看电影,看看这些演员在电影中究竟如何去演绎。
影片是以杜月笙的发迹,及一生经历为主线的,香港的编剧们对历史细节的考据非常到位,影片中许多都是有历史记载可寻,比方黄金荣打了军阀卢小佳一巴掌结果被劫持回去,而杜月笙去救他,又比方张啸林的出生以及之后做了汉奸又被暗杀等等,虽然其中杜月笙是否为了救黄金荣与卢做起了走私鸦片的生意,暗杀张啸林的是否真是杜月笙所指示的,可能有一定偏颇,但编剧们也处于忠于历史的原则,在电影中,对杜月笙等人的名字都做了相应的改动,毕竟电影是艺术,即使反映了历史人物,处于艺术效果还是会做些改动,也或者是因为对于历史,很难去一探真实,保守起见而这样做也未可知,但这样人物名字上的改动确实反映了编剧们的敬业精神。另外有个细节,曾从上海的某个笔记中读到,确实有这样到赌场里饱着头任达,如果不出生就能拿到钱的规矩,可见编剧们对历史深厚的功力了。
上下两部加起来三个多小时,看得时候却一点也不感到累,回味一下,觉得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斯琴高娃所扮演的黄金荣老婆,因为刚开始时候提携了杜月笙的照顾,而之后一直被杜月笙供养着,她当时慧眼独具的褒扬拿了钱就先给朋友们买礼物送人情的杜月笙确实也一直以义字为先,行人处事,因此才会有众多门客为他效力,嵌比孟尝。影片中吕良伟演得非常到位,把杜月笙从年轻时代演到年老,人物性格拿捏得非常准。叶童本身就适合演风情万种又刚烈的女子,有趣的是年轻时候跟老师学戏的孟小东还是浑身青涩单纯的。郑则士则不用说了,开会时候小戏子来闹场,对呼巴掌以及日本军阀跟张啸林来找他做汉奸,他假装老年痴呆那两场戏确实把一个大智若愚又原则明确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至。还有苗乔伟,刘嘉玲等,不一一细数了。
影片如果要找个所谓的意义,可能是想说江湖中的义气吧,也或者是为了给观众还原一个真实的,人性的杜月笙,而非大家心中的黑社会老大所应该有的样子吧。从杜月笙未发迹钱为了帮朋友,把私奔的钱用了,又去赌场挨打要钱,之后救老大,追查刺杀宋教仁真凶(这可能是杜撰),之后等等,所要塑造来表明的就是杜月笙之所以能到上海皇帝的地位,就是因为义气。之后也给杜月笙平了些反,包括他不肯做汉奸而暗杀汉奸,包括他为国民党抗日援助财产包括金钱飞机物资等等,也包括他加入银行还是用的买股票这样的方法,也包括他获选议会主席又在一番教导后放弃了,都表明其实帮会并不人们所认为得靠打砸抢黄赌毒,他们也讲究道义。另外导演还给杜月笙挂上了爱面子的性格,即使年老的杜月笙也如年轻时候一样爱面子去参加议会选举。
其实影片中也从杜月笙的发迹及各个时期变化中隐隐得藏着上海当时多方势力的强弱变化,军阀混战,日本占领上海,左派或者右派,解放后等等,历史选择着力量,力量也改变着历史,但即使如做到上海皇帝的杜月笙在政治势力手中依然显得如此无力轻微如一颗棋子,又何况其他人呢。
《上海皇帝》上下两部“岁月风云”“雄霸天下”,确实是我所看过的香港电影中非常优秀的作品,而我也奇怪的发现,虽然弹丸之地的香港,却总能找出非常适合人物角色的演员。《上海皇帝》中,吕良伟扮演上海30年代帮派老大杜月笙,郑则士扮演黄金荣,李锦江扮演张啸林,叶童扮演孟小东,刘嘉玲扮演会所的老板娘,斯琴高娃扮演黄金荣的妻子,苗乔伟扮演的国民党将军。但从这样的演员阵容来看,虽未看电影,从心里也觉得与人物原形非常的贴切了,更会想去一看电影,看看这些演员在电影中究竟如何去演绎。
影片是以杜月笙的发迹,及一生经历为主线的,香港的编剧们对历史细节的考据非常到位,影片中许多都是有历史记载可寻,比方黄金荣打了军阀卢小佳一巴掌结果被劫持回去,而杜月笙去救他,又比方张啸林的出生以及之后做了汉奸又被暗杀等等,虽然其中杜月笙是否为了救黄金荣与卢做起了走私鸦片的生意,暗杀张啸林的是否真是杜月笙所指示的,可能有一定偏颇,但编剧们也处于忠于历史的原则,在电影中,对杜月笙等人的名字都做了相应的改动,毕竟电影是艺术,即使反映了历史人物,处于艺术效果还是会做些改动,也或者是因为对于历史,很难去一探真实,保守起见而这样做也未可知,但这样人物名字上的改动确实反映了编剧们的敬业精神。另外有个细节,曾从上海的某个笔记中读到,确实有这样到赌场里饱着头任达,如果不出生就能拿到钱的规矩,可见编剧们对历史深厚的功力了。
上下两部加起来三个多小时,看得时候却一点也不感到累,回味一下,觉得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斯琴高娃所扮演的黄金荣老婆,因为刚开始时候提携了杜月笙的照顾,而之后一直被杜月笙供养着,她当时慧眼独具的褒扬拿了钱就先给朋友们买礼物送人情的杜月笙确实也一直以义字为先,行人处事,因此才会有众多门客为他效力,嵌比孟尝。影片中吕良伟演得非常到位,把杜月笙从年轻时代演到年老,人物性格拿捏得非常准。叶童本身就适合演风情万种又刚烈的女子,有趣的是年轻时候跟老师学戏的孟小东还是浑身青涩单纯的。郑则士则不用说了,开会时候小戏子来闹场,对呼巴掌以及日本军阀跟张啸林来找他做汉奸,他假装老年痴呆那两场戏确实把一个大智若愚又原则明确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至。还有苗乔伟,刘嘉玲等,不一一细数了。
影片如果要找个所谓的意义,可能是想说江湖中的义气吧,也或者是为了给观众还原一个真实的,人性的杜月笙,而非大家心中的黑社会老大所应该有的样子吧。从杜月笙未发迹钱为了帮朋友,把私奔的钱用了,又去赌场挨打要钱,之后救老大,追查刺杀宋教仁真凶(这可能是杜撰),之后等等,所要塑造来表明的就是杜月笙之所以能到上海皇帝的地位,就是因为义气。之后也给杜月笙平了些反,包括他不肯做汉奸而暗杀汉奸,包括他为国民党抗日援助财产包括金钱飞机物资等等,也包括他加入银行还是用的买股票这样的方法,也包括他获选议会主席又在一番教导后放弃了,都表明其实帮会并不人们所认为得靠打砸抢黄赌毒,他们也讲究道义。另外导演还给杜月笙挂上了爱面子的性格,即使年老的杜月笙也如年轻时候一样爱面子去参加议会选举。
其实影片中也从杜月笙的发迹及各个时期变化中隐隐得藏着上海当时多方势力的强弱变化,军阀混战,日本占领上海,左派或者右派,解放后等等,历史选择着力量,力量也改变着历史,但即使如做到上海皇帝的杜月笙在政治势力手中依然显得如此无力轻微如一颗棋子,又何况其他人呢。
看完了麦当雄公司出品的《上海皇帝》,忽然想借这个机会聊聊香港的枭雄片了。什么叫枭雄片,我觉得这个类别可以算是香港独有的一个片种,算是传记片的一类,又以时间的大跨度和对一定历史背景的联系而显得有一点史诗片的味道,但常常港味十足,跨度有余,而厚度不足。主角往往挑选些黑帮中的真实人物,但跟生活真实又保持着暧昧的距离,比如《跛豪》、《五亿探长雷洛传》还有这部《上海皇帝》。
常有人说香港电影有佳句而无妙章,枭雄片可谓其中的代表。其所选题材,往往本身就颇具戏剧性,但常常流于粗制滥造,有些章节令人拍案叫绝,但总体上来讲,很难逃离看了就忘的娱乐模式。以这部实际上是讲杜月笙及上海黑帮三巨头的《上海皇帝》为例,很可以分析一下:
第一,总线大体真实,细节大体胡闹。杜月笙的发迹线,这部电影保留得还是不错的,从当初的梨贩到后来入黄金荣门下,一步步发展势力进而超越黄金荣,电影里都保留下来,甚至一些个别事件的安排,比如对革命党的帮助和四一二中起的作用,也都确有其事。但问题在于,每当具体事件出现时,电影采取的处理手法就是香港人喜闻乐见的胡闹化。这种胡闹化有多种体现,比如在每个小事件出现时,基本都可以从电影中分割出来,看成是跟所谓的史诗基调完全不符合的小闹剧——哪怕是有剑拔弩张的场景,也会尽量以嬉笑怒骂的手法处理掉。还有,在这类场面出现时,角色的台词和举止,就会几乎完全脱离当时的背景,再怎么鬼马怎么符合当下时尚的话都可能会跳出来。比如片中上海总工会里面,居然是一派文革气象,与其说是增加历史味道,不如说利用港人对大陆暧昧的取笑心态来加点佐料。这一根“史诗”的糖葫芦棍上串的每个小山楂,其实都是现在的香港小情节剧。当然,还要稍微保持点分寸,不能过分无厘头,虽然可以加入很多不合时宜的喜剧要素,但还是要跟纯粹的港味闹剧或者文艺片拉开些距离。
第二,角色性格基本单一。这些枭雄片,主角基本都算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够残忍、够狠,但往往比较讲义气,总会重情义,最后会在情义原则与个人欲求之间痛苦挣扎。基本上只要讲主角往这个路数上去塑造,影片就不会失败到哪儿去,但也显得很单一了。除了主角之外,必然还要设立一个或几个对其一往情深的红颜知己,一个或几个好兄弟或者喽罗(通常其中会有为他死的,也会有他不得不干掉的),一个提携他的boss,一个始终的对头——此人肯定是小人。你看你看,这个其实跟007设计也差不多嘛。
从上面两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其实这样的电影,结构是很松散的,往往事件与事件之间,不会有太复杂的联系,甚至只要角色能有个同一性,事件上的同一性都可以稍微忽略。还记得当年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老魏不是说当时他选了多少多少典型事例,后来又筛选掉多少多少吗?拍这样的电影,最关键的就是你得有老魏那样的眼光,都挑对——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编对——典型事例,将已经预设的性格不断重复,递进与否都无所谓了,只要跟小布什的辩论策略一样,不停地强调,然后再把事情说得好玩一点,观众就会跟着你跑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往往因为题材本身的诱人,影片能在一开始,就构筑一个相当的格局,但这个大架子是空洞的,里面其实还是一派小打小闹,看到一半就失去了原来的魄力,看到最后更是让人觉得虎头蛇尾。所谓史诗性,不过是噱头而已。
我并不怀疑这些编导们的能力和水准,只是香港的电影业太功利了,观众们也根本没有好好品一部电影的耐心,久而久之,本来可以做大菜的厨师,也只能去kfc炸鸡而已。这类枭雄片最盛的时候,恰好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港片最盛的时节,镜头上和叙事上都散发着一阵遏抑不住的浮躁和夸张的味道,对于怀旧的人来说,这种味道在港片中已经是久违了,但换言之,从这种味道中倒也不难理解,港片后来的趋向萧条。
常有人说香港电影有佳句而无妙章,枭雄片可谓其中的代表。其所选题材,往往本身就颇具戏剧性,但常常流于粗制滥造,有些章节令人拍案叫绝,但总体上来讲,很难逃离看了就忘的娱乐模式。以这部实际上是讲杜月笙及上海黑帮三巨头的《上海皇帝》为例,很可以分析一下:
第一,总线大体真实,细节大体胡闹。杜月笙的发迹线,这部电影保留得还是不错的,从当初的梨贩到后来入黄金荣门下,一步步发展势力进而超越黄金荣,电影里都保留下来,甚至一些个别事件的安排,比如对革命党的帮助和四一二中起的作用,也都确有其事。但问题在于,每当具体事件出现时,电影采取的处理手法就是香港人喜闻乐见的胡闹化。这种胡闹化有多种体现,比如在每个小事件出现时,基本都可以从电影中分割出来,看成是跟所谓的史诗基调完全不符合的小闹剧——哪怕是有剑拔弩张的场景,也会尽量以嬉笑怒骂的手法处理掉。还有,在这类场面出现时,角色的台词和举止,就会几乎完全脱离当时的背景,再怎么鬼马怎么符合当下时尚的话都可能会跳出来。比如片中上海总工会里面,居然是一派文革气象,与其说是增加历史味道,不如说利用港人对大陆暧昧的取笑心态来加点佐料。这一根“史诗”的糖葫芦棍上串的每个小山楂,其实都是现在的香港小情节剧。当然,还要稍微保持点分寸,不能过分无厘头,虽然可以加入很多不合时宜的喜剧要素,但还是要跟纯粹的港味闹剧或者文艺片拉开些距离。
第二,角色性格基本单一。这些枭雄片,主角基本都算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够残忍、够狠,但往往比较讲义气,总会重情义,最后会在情义原则与个人欲求之间痛苦挣扎。基本上只要讲主角往这个路数上去塑造,影片就不会失败到哪儿去,但也显得很单一了。除了主角之外,必然还要设立一个或几个对其一往情深的红颜知己,一个或几个好兄弟或者喽罗(通常其中会有为他死的,也会有他不得不干掉的),一个提携他的boss,一个始终的对头——此人肯定是小人。你看你看,这个其实跟007设计也差不多嘛。
从上面两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其实这样的电影,结构是很松散的,往往事件与事件之间,不会有太复杂的联系,甚至只要角色能有个同一性,事件上的同一性都可以稍微忽略。还记得当年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老魏不是说当时他选了多少多少典型事例,后来又筛选掉多少多少吗?拍这样的电影,最关键的就是你得有老魏那样的眼光,都挑对——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编对——典型事例,将已经预设的性格不断重复,递进与否都无所谓了,只要跟小布什的辩论策略一样,不停地强调,然后再把事情说得好玩一点,观众就会跟着你跑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往往因为题材本身的诱人,影片能在一开始,就构筑一个相当的格局,但这个大架子是空洞的,里面其实还是一派小打小闹,看到一半就失去了原来的魄力,看到最后更是让人觉得虎头蛇尾。所谓史诗性,不过是噱头而已。
我并不怀疑这些编导们的能力和水准,只是香港的电影业太功利了,观众们也根本没有好好品一部电影的耐心,久而久之,本来可以做大菜的厨师,也只能去kfc炸鸡而已。这类枭雄片最盛的时候,恰好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港片最盛的时节,镜头上和叙事上都散发着一阵遏抑不住的浮躁和夸张的味道,对于怀旧的人来说,这种味道在港片中已经是久违了,但换言之,从这种味道中倒也不难理解,港片后来的趋向萧条。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