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阿方索·戈麦斯-雷洪
编剧: 杰西·安德鲁斯
主演: 托马斯·曼 / 奥利维亚·库克 / RJ·赛勒 / 尼克·奥弗曼 / 莫莉·香侬 / 乔·博恩瑟 / 康妮·布里登 / 凯瑟琳·休斯 / 马特·本内特 / 休·杰克曼 / 马萨姆·霍顿 / 鲍比·J·汤普森 / 切尔西·张
类型: 剧情 / 喜剧
官方网站: meandearl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1-25(圣丹斯电影节) / 2015-06-12(美国)
片长: 105分钟
又名: 初恋有病(港) / 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台) / 我、厄尔及垂死的女孩(台) / 我、厄尔和垂死的女孩 / Me & Earl & the Dying Girl
编剧: 杰西·安德鲁斯
主演: 托马斯·曼 / 奥利维亚·库克 / RJ·赛勒 / 尼克·奥弗曼 / 莫莉·香侬 / 乔·博恩瑟 / 康妮·布里登 / 凯瑟琳·休斯 / 马特·本内特 / 休·杰克曼 / 马萨姆·霍顿 / 鲍比·J·汤普森 / 切尔西·张
类型: 剧情 / 喜剧
官方网站: meandearl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1-25(圣丹斯电影节) / 2015-06-12(美国)
片长: 105分钟
又名: 初恋有病(港) / 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台) / 我、厄尔及垂死的女孩(台) / 我、厄尔和垂死的女孩 / Me & Earl & the Dying Girl
“我刚刚咨询了医生”
“他说你需要一种叫Greg的特效药”Greg和Rachel的缘分从前这句话开始。
电影最后 伴随着Rachel温柔的声音,透过窗户上手绘的银色阶梯,微风中的Greg拿着书和枕头渐行渐远。
阳光明媚,绿色葱茏。
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thilda拿着花盆和面包的经典画面。
身上一阵酥麻,不沉重,不心痛,不压抑,不纠结,反而一片释然。轻松无比。Greg那时的感受也应如此吧。
电影似乎一开始就注定要将小清新进行到底。
如片名般简洁: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这是两个迷影少年和一位癌症少女的故事,青少年绝症题材。
其实于我而言,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对这种青春类型电影有些许抵触,大约是相似的情节看得太多太多,想要不落俗套都难 ,何谈惊喜。
对,就是惊喜 。
可一定要声明的是:
这应该算是一部极小众的电影 ,谈不上有什么剧情,迷影元素和剧情也融合得不太好,实在称不上是奥斯卡标准化的好电影。比如若是让我父亲大人去看,他肯定是要无聊地睡着的。没有诺兰大神的Inception和Interstellar那么多的情节起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不像阿甘正传和霸王别姬讲述着一生的情怀与故事。我好怕你们带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它 ,然后抱着满满的失望离开。
可是 这青春片太对我胃口!
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快乐与悲伤,故事温和的基调并不会让你大喜,也不会让你大悲,就是一股淡淡的记忆深刻,让你回味,让你怀念。这些小小的感觉 ,让我无法抽离,再次勾起《one day》曾经给过的感觉,于是终于还是决定坐下写下一些感受。
我想写给小众的你们。
写给向往文艺的你们。
写给小清新的你们。
爱死了这种粉黄绿蓝调出来的色彩,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粘土定格画面乱入文艺到极致,恶搞电影海报可爱的不要不要的,男主低沉温柔的旁白好烧耳,女主大男子主义中夹杂着妩媚。
这些无关剧情的画面细节着实打动了我。
说说迷影部分吧,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不过同时也被认为脱离了主题。可其实,任性一点说,三个主人公对电影共同的热爱又何尝不是导演隐藏内心的主题呢?像我这样业余的电影爱好者,看到里面的自制小电影都会会心一笑,无法想象那些资深影迷那么那么激动的心情。
电影里面的致敬经典太多太多 ,便不一一列举了。
详见: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27807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325923/questions/58570/?from=subject
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很真实,很亲民。
欣赏导演,是对电影多么的热爱才会以一部电影作品来致敬经典。
羡慕导演,完美地诠释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感叹Rachel,在生命的最后两小时看着拍给自己的红色绽放电影, 安静离开。
很多人觉得,“前半段太讨巧了,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其实若是单纯把后半段拿来给我看,仍是会感动。电影90%的部分以Greg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当Greg再次回到她房间时,看到书里精美的书雕,墙纸上手绘的松鼠,玻璃上的银色阶梯,那么那么多的小细节时,他哭了。
电影终于还是以Rachel的视角做了Ending。
只是当Greg发现Rachel的可爱时,她已离开。
最后借用闺蜜的一句话:男女主角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一点深得我心。
作为今年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委会大奖”与“剧情片观众大奖”得主,《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被福斯探照灯公司以1200万美元高价买下发行权,创下了圣丹斯史上卖价之最。要知道,今年的奥斯卡黑马《爆裂鼓手》也是出身于圣丹斯,同样也斩获了双料大奖,这不免让我们对这部电影抱有更多的期待。
电影根据杰西•安德鲁斯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就和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一目了然,讲述了高中生Greg与他唯一的朋友Earl以及将死女孩Rachel之间的一段故事。故事发生在匹兹堡, 17岁的高中男生Greg,有点自闭甚至有点神经质,像其他孩子一样,害怕自己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所以很努力地展现自己开朗的一面,小心翼翼地与学校里的各种圈子和同学保持友好关系但拒绝结交朋友,就连和他一起长大的Earl,Greg也以 “合作者”加以描述。作为电影骨灰级发烧友,Greg和Earl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恶搞经典电影上,直到Greg心不甘情不愿带着妈妈的命令去看望患癌女同学Rachel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Greg心中最脆弱、最美好、最温柔的部分一页页翻至开来,渐渐地,他们成为了朋友,Greg在这种变化之中找到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而又不得不面临Rachel的离开。
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疗愈、关于死亡、关于迷茫的青春和迷影少年的梦想,没有国内青春电影狗血的堕胎和繁复的情爱关系,甚至没有多余的煽情岚语。它包着美式青春片的外壳,锁着一颗喜剧的心,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方式传递出如织锦画一般的质感,清新中带点荒诞、治愈中带点思考,幽默中真诚的操控观众情感,让你甚至在应该哭泣的时候发笑,但仍可正击你小心脏中最柔软的地方把你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是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大多数人的青春,友谊永远比爱情来得早占据的多,没有任何强加的男女之情,纯粹又真实。导演讲故事的手法独特,以一种碎碎念的单元模式展开,闪切的手法压缩时间,粘土动画给Greg的内心世界代言,轻快的音乐、不饱和的清新色泽、独特的感觉、节奏、气氛融合交织就如一副手作一般吸引住了我们的灵魂。
Alfonso Gomez拍摄的手法更加天马行空,他偏爱“诗化的”运动拍摄,喜欢手持拍摄的自由感和晃动产生的自然效果,用活泼的镜头叙事风格微妙的操纵我们的视点,搭配旁白进入一个个场景,有那么点神秘有那么点期待,同时将我们带入电影叙述的核心,相知初期用广角镜头拉远人与人的距离,大量特殊角度和镜头拍摄甚至完全倒置的构图,在或缓或急的运动中给画面烙印上一种轻松诙谐的调子,这种独特的情感视角及风格迫使我们对所看到的内容作出特定的反应,感受被放大的荒诞奇思。
和导演把玩镜头的方式一样,电影在情绪的处理上也是活泼轻松的甚至带点抒情式的,细腻充盈但不过火煽情,用最普通的感谢承载着巨大的感情分量。电影青春生机勃勃的气息和烂漫的色彩贯穿始终,在治愈和被治愈中寻找自我,虽然有矛盾有不确定,但这些正是青春期的茫然之所在,Greg因为Rachel而发生的可能是很微妙的内在变化,但是深刻改变了他的外在行为及生活方式,Greg温暖了Rachel最后的时光,而Rachel也改变了Greg的一生。
在入学论文时,Greg神经兮兮地写道“我真的很想读大学,我在高中一点都不合群,因为我啮齿动物一样的外表,也因为我一直改不了说脏话的习惯,我早已面目全非,你只要看我一眼你的狗眼就会立刻瞎掉”, Rachel改成了“读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不习惯展示真实的自我,事实上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而大学可以帮助我成长。”在影片的前半段,Rachel已经开始真正走进Greg的内心,看他的电影,了解他,影片没有解读Rachel的小宇宙,直到她死后Greg才明白了Rachel把玩的剪刀是用来创造什么,在导演不故作煽情的氛围里,看到这里泪腺才开始放松,伴随着Rachel的旁白,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灵性的女孩儿,她的梦想是变成一只松鼠,渴望跑进森林,人的生命是有延续的,在她死后,Greg发现了那么多关于她的新东西,纸雕、松鼠还有她口里的“在天之灵”。
很喜欢电影里布景的搭配着色,家具布置装饰都很棒,清新的粉黄绿蓝,成长的颜色,视觉效果统一贴合主题,后期则用低饱和度的或迷离的光影色彩,表现细腻亲密的关系。电影的迷影情节更是让热爱电影的小青年们着迷,迷影情结的设计恰好是对电影主题诠释的一个有趣的角度。我想,每个迷影人内心都有一个Greg,都希望会有个Earl那样的“合作者”和Rachel那样的“观众”。导演很着重细节,影片处处有巧思,比如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比如休叔真的来搞了把音串;比如最后的推镜头包括构图,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男女主都演的出色,对男主的旁白有种绕耳的溺爱,作为表现温度的手段,前期的孩子气和后期的温柔感慨结合的完美,听声音就觉得Grey帅气了起来。Ps,Greg给Rachel拍摄的影片后面我理解为血液和细胞,抽离重组就像是渴望新生的小生命,暗喻了对Rachel“血癌”治愈的一丝温暖的希望吧。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担不起圣丹斯双料大奖的荣誉,我倒觉得它是我今年看过最perfect的独立电影,非波澜万分,却丰富饱满细腻动人。最后感叹一句,玩艺术的小青年真特么迷人啊!
电影根据杰西•安德鲁斯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就和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一目了然,讲述了高中生Greg与他唯一的朋友Earl以及将死女孩Rachel之间的一段故事。故事发生在匹兹堡, 17岁的高中男生Greg,有点自闭甚至有点神经质,像其他孩子一样,害怕自己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所以很努力地展现自己开朗的一面,小心翼翼地与学校里的各种圈子和同学保持友好关系但拒绝结交朋友,就连和他一起长大的Earl,Greg也以 “合作者”加以描述。作为电影骨灰级发烧友,Greg和Earl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恶搞经典电影上,直到Greg心不甘情不愿带着妈妈的命令去看望患癌女同学Rachel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Greg心中最脆弱、最美好、最温柔的部分一页页翻至开来,渐渐地,他们成为了朋友,Greg在这种变化之中找到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而又不得不面临Rachel的离开。
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疗愈、关于死亡、关于迷茫的青春和迷影少年的梦想,没有国内青春电影狗血的堕胎和繁复的情爱关系,甚至没有多余的煽情岚语。它包着美式青春片的外壳,锁着一颗喜剧的心,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方式传递出如织锦画一般的质感,清新中带点荒诞、治愈中带点思考,幽默中真诚的操控观众情感,让你甚至在应该哭泣的时候发笑,但仍可正击你小心脏中最柔软的地方把你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是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大多数人的青春,友谊永远比爱情来得早占据的多,没有任何强加的男女之情,纯粹又真实。导演讲故事的手法独特,以一种碎碎念的单元模式展开,闪切的手法压缩时间,粘土动画给Greg的内心世界代言,轻快的音乐、不饱和的清新色泽、独特的感觉、节奏、气氛融合交织就如一副手作一般吸引住了我们的灵魂。
Alfonso Gomez拍摄的手法更加天马行空,他偏爱“诗化的”运动拍摄,喜欢手持拍摄的自由感和晃动产生的自然效果,用活泼的镜头叙事风格微妙的操纵我们的视点,搭配旁白进入一个个场景,有那么点神秘有那么点期待,同时将我们带入电影叙述的核心,相知初期用广角镜头拉远人与人的距离,大量特殊角度和镜头拍摄甚至完全倒置的构图,在或缓或急的运动中给画面烙印上一种轻松诙谐的调子,这种独特的情感视角及风格迫使我们对所看到的内容作出特定的反应,感受被放大的荒诞奇思。
和导演把玩镜头的方式一样,电影在情绪的处理上也是活泼轻松的甚至带点抒情式的,细腻充盈但不过火煽情,用最普通的感谢承载着巨大的感情分量。电影青春生机勃勃的气息和烂漫的色彩贯穿始终,在治愈和被治愈中寻找自我,虽然有矛盾有不确定,但这些正是青春期的茫然之所在,Greg因为Rachel而发生的可能是很微妙的内在变化,但是深刻改变了他的外在行为及生活方式,Greg温暖了Rachel最后的时光,而Rachel也改变了Greg的一生。
在入学论文时,Greg神经兮兮地写道“我真的很想读大学,我在高中一点都不合群,因为我啮齿动物一样的外表,也因为我一直改不了说脏话的习惯,我早已面目全非,你只要看我一眼你的狗眼就会立刻瞎掉”, Rachel改成了“读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不习惯展示真实的自我,事实上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而大学可以帮助我成长。”在影片的前半段,Rachel已经开始真正走进Greg的内心,看他的电影,了解他,影片没有解读Rachel的小宇宙,直到她死后Greg才明白了Rachel把玩的剪刀是用来创造什么,在导演不故作煽情的氛围里,看到这里泪腺才开始放松,伴随着Rachel的旁白,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灵性的女孩儿,她的梦想是变成一只松鼠,渴望跑进森林,人的生命是有延续的,在她死后,Greg发现了那么多关于她的新东西,纸雕、松鼠还有她口里的“在天之灵”。
很喜欢电影里布景的搭配着色,家具布置装饰都很棒,清新的粉黄绿蓝,成长的颜色,视觉效果统一贴合主题,后期则用低饱和度的或迷离的光影色彩,表现细腻亲密的关系。电影的迷影情节更是让热爱电影的小青年们着迷,迷影情结的设计恰好是对电影主题诠释的一个有趣的角度。我想,每个迷影人内心都有一个Greg,都希望会有个Earl那样的“合作者”和Rachel那样的“观众”。导演很着重细节,影片处处有巧思,比如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比如休叔真的来搞了把音串;比如最后的推镜头包括构图,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男女主都演的出色,对男主的旁白有种绕耳的溺爱,作为表现温度的手段,前期的孩子气和后期的温柔感慨结合的完美,听声音就觉得Grey帅气了起来。Ps,Greg给Rachel拍摄的影片后面我理解为血液和细胞,抽离重组就像是渴望新生的小生命,暗喻了对Rachel“血癌”治愈的一丝温暖的希望吧。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担不起圣丹斯双料大奖的荣誉,我倒觉得它是我今年看过最perfect的独立电影,非波澜万分,却丰富饱满细腻动人。最后感叹一句,玩艺术的小青年真特么迷人啊!
你可以想象在广阔有点无聊的犹他州,圣丹斯电影节,跃跃欲试,蹭饭换名片,一水的filmmaker。当他们看见主人公Greg,高个,绿外套,满屋子电影海报,逛老音像店,和co worker Earl至今合作愉快,成片41部,向大师们立正稍息看齐,严肃而狂热,还有他蹩脚的社交技能,伪装背后的孤独与雄心,自嘲与自嗨之间,这样的男孩好奇怪。所以所有在场的电影人都笑了,像看着过去的自己,可真想过去给他一巴掌啊。但结局却是该片被Fox Searchlight $12 million买下,圣丹斯电影节最高纪录。
对我们喜欢并觉之伟大的东西,我们总会有点羞涩保留,但一定会在最后出张大牌。
即使你很快会明白,读过很多书,看过很多电影,喜欢过很多人,他们却没有一点帮助。
多的是青春片,多的是白血病,多的是打打杀杀之余接个吻。
所以微小却重重一击的东西最迷人。
广角,横切,推进的镜头,嗨了之后眼前放大的彩色小冰棍,性感姑娘往你心上一踩的痛感和享受。单亲家庭,数松鼠的小女孩。目睹你推开门,走进来一百次的样子,还以笑脸。道歉的北极熊。飞奔而来,他帮你打架。一起在老师办公室看老片,两个严肃的老灵魂。哪里来的青春,倒像是老气横秋的三个伙伴,决定有一个人先死,剩下的人尝尝失去的滋味。Brian Eno的音乐,导演缓慢推进的情绪,把所有细节都归纳到一处,等待最后的爆发。消散过后,在余温之中,按图索骥,你终会找到答案,每个人都有他的灵魂。纵使是孤岛,我们也是彼此分享海洋的孤岛。你遁入森林,我逃往北极,而他留下来吹空调,吃越南米粉。
你休想再用漠不关心与自厌来掩饰自己的善良,以及对那愚蠢真心的恐慌。
你只是一个年轻人。
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些我喜欢的小细节
1)影片中Greg的家就是编剧 Jesse Andrews 童年的家。
2)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问要不要出来呀。
3)Greg打开Rachel留给他那本被carved的书,可以看见黑体加粗的字样,Parks/recreation,是里面爸爸的扮演者 Nick Offerman 2009年出演的一部电视剧。
4)花臂历史老师说的Ding-a-dong,确实有这么一首歌曲,1975年还得了奖。感谢网友 kanseo 更正,荷兰歌曲。
5)同学采访的片段,效仿伍迪艾伦screen tests风格。
6)定格动画致敬 Charles和Ray Eames
7)电影里拍到的21部戏仿小片,由Edward Bursch和Nathan O. Marsh 两个导演完成,用的16mm Bolex和iPhone 想象一下,得空就要去拍小电影,拿上器材揪起两演员就跑到另一个场地,拍完了还得器材和人送回来继续on set,没演员的时候就得自己剪手工,定格动画。萌。
8)真的don’t give a shit about 《The Fault in Our Stars》(Earl式白眼)但同片导演的Stuck in Love 推荐 甜慢闷
9)导演Gomez-Rejon当了二十多年的PA 曾是Martin Scorsese的个人助理,两个人关系很好,坐在沙发上两个人一起看电影那种哦。斯科塞斯对他的影响何止是深刻,电影里拍到的小片,Gomez-Rejon热血沸腾的自己列了一大堆名单,他想让斯科塞斯也成为Greg成长的一部分,参考影片中 Grumpy Cul-de-sacs (Mean Streets)
10)此片献给导演的父亲,他的父亲在这个项目启动前去世了。:(
11)女主真的剃了头。:)
周末早晨,躺在床上拿着IPAD看了《我和厄尔及将死的女孩》,前半部分挺轻松,以为就是一部普通的青春片,调子也很小清新,结果在最后,生生被暴击,我趴在床上哭湿了枕头,反反复复看结尾部分,一遍遍泪目。
之前,朋友就推荐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直对于片名中“将死”两字隐隐担忧,觉得太沉重,以至于拖到现在才看,以至于,错过了这部好电影这么久。
这部电影与《滚蛋吧,肿瘤君》有不少相似之处,主题都是死亡与陪伴,都有一定的喜剧处理,当时看《肿瘤君》的时候觉得已经是内地电影的中上之作,观影感受很满足,而今天都看完《我和厄尔》,内心受到了挺大的震撼:人家的青春片已经是这个水平了,我们的青春片还在研究些什么呢?人家的生死讨论已经到这个层面了,我们还在忙着煽情呢。
这部小清新青春电影里没有堕胎,没有伤痛,没有噱头,没有大尺度,甚至没有爱情,三个高中生,调子很平淡,人物各有性格,都有点怪咖气质,却都特别可爱,女孩生了重病,男孩被妈妈逼着去陪女孩,两个人相处越来越融洽,女孩的病却越来越重。
男孩和黑伙伴厄尔平时最大的爱好是拍小短片,当他们决定要位女孩拍一个短片时,却怎么着都觉得拍不好,最后短片究竟是什么模样,也是贯穿后半段的一个悬念。到最后,男孩西装笔挺,带着拍好的短片去医院为女孩播放,医院的白墙上色彩斑斓,就像是一场人生谢幕,女孩睁大了眼睛用尽最后的力气去看完这场只跟她有关的电影,然后就离开了人世。这一段,真的是太有力量了,奇观一样,生命和影像的奇观,墙上那些幻化而缤纷的画面,就像是一场美丽的人生,所有的变幻的画面都像是施了魔法,男孩站在画面中,也成了女孩生命的一部分。就是从这里,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嚎啕大哭。
回想起来,《肿瘤君》里有很多弥留之际的对白,与其说台词高明伤感催人泪下,不如说情境使然,而在《我和厄尔》里面,我强烈得感受到,电影作为声光的艺术,影像所能传递出的惊人的魅力,最后女孩谢幕的这个桥段里,台词对白是不需要的,创作者也没有刻意煽情,然而情景影像就是有那么强的震撼和冲击力,就有足够的力量击中你的心,让你无力抵挡,只能缴械投降,这种力量远比台词对白煽情来的汹涌。
有一部电影我一直没有勇气看第二遍,是一部台湾电影,叫《父后七日》,里面讲葬礼死亡,却是个喜剧,有笑笑闹闹的地方,和《我和厄尔》一样,这部电影也有能力在不经意的一个瞬间狠狠击中你,我记得《父后七日》里那个女孩去照片店取父亲的遗像,研究该怎么拿,颇费了一番功夫,很有喜剧效果,但当她背起来父亲的画像,骑着摩托车远去时,一瞬间漫天漫地的悲伤涌来,那种震撼太强烈了,没有语言,没有煽情,只靠画面,就足够震撼,以至于虽然到过了这么些年,我没有勇气再看一遍《父后七日》,却永远都忘不掉,也时常会回忆起这个画面。
生与死,最难将息,当一部电影主题与死亡相关,其实都让人很有心理压力,煽情与克制也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难题,坦率而言,《肿瘤君》已经在中国电影语境内算是尽力克制的作品了,要是别的导演去拍,一定能拍成“催泪神器”,毫无节制(参见《唐山大地震》),但是和《我和厄尔》一比,这部电影不仅在境界上差了一些,在克制上也被甩下好几条街。
《我和厄尔》贯穿始终的男孩的谎言“你们放心,她活下来了,她康复了,她一切都好”,是为了让影片基调更加轻松,我也相信了这个谎言,一直带着轻松的心情来观看,前面越是轻松,结尾处越是震撼。
还有那最后,女孩的书本世界被打开,就像是又重新认识了这个人,这是个多么好的女孩啊,怎么就死掉了呢,多么可爱,多么心灵手巧,多么有耐心,为什么只有一部电影的时间去了解你呢?太少了啊。
之前,朋友就推荐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直对于片名中“将死”两字隐隐担忧,觉得太沉重,以至于拖到现在才看,以至于,错过了这部好电影这么久。
这部电影与《滚蛋吧,肿瘤君》有不少相似之处,主题都是死亡与陪伴,都有一定的喜剧处理,当时看《肿瘤君》的时候觉得已经是内地电影的中上之作,观影感受很满足,而今天都看完《我和厄尔》,内心受到了挺大的震撼:人家的青春片已经是这个水平了,我们的青春片还在研究些什么呢?人家的生死讨论已经到这个层面了,我们还在忙着煽情呢。
这部小清新青春电影里没有堕胎,没有伤痛,没有噱头,没有大尺度,甚至没有爱情,三个高中生,调子很平淡,人物各有性格,都有点怪咖气质,却都特别可爱,女孩生了重病,男孩被妈妈逼着去陪女孩,两个人相处越来越融洽,女孩的病却越来越重。
男孩和黑伙伴厄尔平时最大的爱好是拍小短片,当他们决定要位女孩拍一个短片时,却怎么着都觉得拍不好,最后短片究竟是什么模样,也是贯穿后半段的一个悬念。到最后,男孩西装笔挺,带着拍好的短片去医院为女孩播放,医院的白墙上色彩斑斓,就像是一场人生谢幕,女孩睁大了眼睛用尽最后的力气去看完这场只跟她有关的电影,然后就离开了人世。这一段,真的是太有力量了,奇观一样,生命和影像的奇观,墙上那些幻化而缤纷的画面,就像是一场美丽的人生,所有的变幻的画面都像是施了魔法,男孩站在画面中,也成了女孩生命的一部分。就是从这里,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嚎啕大哭。
回想起来,《肿瘤君》里有很多弥留之际的对白,与其说台词高明伤感催人泪下,不如说情境使然,而在《我和厄尔》里面,我强烈得感受到,电影作为声光的艺术,影像所能传递出的惊人的魅力,最后女孩谢幕的这个桥段里,台词对白是不需要的,创作者也没有刻意煽情,然而情景影像就是有那么强的震撼和冲击力,就有足够的力量击中你的心,让你无力抵挡,只能缴械投降,这种力量远比台词对白煽情来的汹涌。
有一部电影我一直没有勇气看第二遍,是一部台湾电影,叫《父后七日》,里面讲葬礼死亡,却是个喜剧,有笑笑闹闹的地方,和《我和厄尔》一样,这部电影也有能力在不经意的一个瞬间狠狠击中你,我记得《父后七日》里那个女孩去照片店取父亲的遗像,研究该怎么拿,颇费了一番功夫,很有喜剧效果,但当她背起来父亲的画像,骑着摩托车远去时,一瞬间漫天漫地的悲伤涌来,那种震撼太强烈了,没有语言,没有煽情,只靠画面,就足够震撼,以至于虽然到过了这么些年,我没有勇气再看一遍《父后七日》,却永远都忘不掉,也时常会回忆起这个画面。
生与死,最难将息,当一部电影主题与死亡相关,其实都让人很有心理压力,煽情与克制也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难题,坦率而言,《肿瘤君》已经在中国电影语境内算是尽力克制的作品了,要是别的导演去拍,一定能拍成“催泪神器”,毫无节制(参见《唐山大地震》),但是和《我和厄尔》一比,这部电影不仅在境界上差了一些,在克制上也被甩下好几条街。
《我和厄尔》贯穿始终的男孩的谎言“你们放心,她活下来了,她康复了,她一切都好”,是为了让影片基调更加轻松,我也相信了这个谎言,一直带着轻松的心情来观看,前面越是轻松,结尾处越是震撼。
还有那最后,女孩的书本世界被打开,就像是又重新认识了这个人,这是个多么好的女孩啊,怎么就死掉了呢,多么可爱,多么心灵手巧,多么有耐心,为什么只有一部电影的时间去了解你呢?太少了啊。
不擅长社交高中生格雷格(托马斯·曼饰),与他唯一的朋友厄尔(RJ·塞勒饰)在格雷格妈妈的热心地“强迫”下与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瑞切尔(奥利维亚·库克饰)交朋友,本怀着叛逆心情的格雷格却意外发现女孩与自己十分相投。然而,女孩的病愈加严重,这也影响到了格雷格的生活。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格雷格和厄尔绝对为瑞切尔拍一部电影
那年轻生命的逝去,并没有成为电影悲情的基色,相反在《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中喜剧化手法的运用,一面将电影的乐趣行云流水的跃然于光影,一面用生命为媒介将温情沁人心脾,形成了一个迷人的青春,电影用青春的朝气与死亡的倒计时构筑了剧情的张力,那纯粹与孤独心灵的交融,在女孩瑞切尔离别世界最后的日子里找到了相互的慰藉,电影亦以此在最后形成了为人动容真挚的情感脉络,身患绝症的瑞切尔是不幸的,但相信因为她与格雷格和厄尔的相遇,生命中没有遗憾。
这部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因为它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呈现出很强的情感线,而是把它留到了最后。仅有的煽情瞬间,也是相对比较自然的流露。它最大程度地削弱了故事情节的情绪叠加作用,波澜不惊地讲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