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贾德·阿帕图 / 皮特·戴维森 / 戴夫·西鲁斯
主演: 皮特·戴维森 / 蓓尔·波利 / 里奇·韦莱兹 / 卢·威尔逊 / 莫伊塞斯·阿里亚斯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0-06-12(美国)
又名: 史丹顿岛之王 / Staten Island
IMDb链接: tt9686708
“美国到底怎么了?”
从一部电影上升到一个国家是不是有点太牵强了,确实是——非常。但2个小时的电影时长,让我看到后来真的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看了这么多年的美国喜剧,尤其是这种脱口秀明星班底的喜剧。我很能明白他们依托传统的努力——基督教家庭观念、爱国情操、融入社会、诚信友爱,我都懂。可是如果你把片长拉到2个小时,我就真的指望你能谈点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情感的纠结、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生际遇的讽刺。所以,就如开篇我所说的,我在看到后半段的时候,就开始思想飞蹿(和Scott看《海绵宝宝》一样)思考起这个哲学问题了。
本片的原本意涵很简单:失去父亲的孩子找到了父亲的影像,并与父亲的突然离世达成了和解。然而剪辑是一塌糊涂:显然导演在Scott的个人挣扎和与新父亲的关系之间难以取舍,造成了2者同时存在的窘境,并使得片场过长。既然确定要谈2件事,就如《阴云背后的幸福线》一样,导演就要逼着编剧挖掘Scott更深层次的情感障碍,或者好好安排几个小细节,让观众能明白他不外露的内心挣扎。然而这些都没有。Scott从开篇想死到后来莫名其妙的饭馆打工,都没什么内心描写,他就是个工具人。1个小时对他生存状态的描写都流于表面,他和朋友们的戏都毫无意义,就像一群卡通人,以至于把他们都改成会说话的狗,故事不会有任何变化。而卡通狗表达伤心的场面都比主演给我的感觉更好。
反观他和Ray的冲突才是本片的重点,可是由于前面1个小时的片长大量描写Scott本人,使得片子重心一直在他身上,让Ray成为了一个导师角色,使得他作为父亲同Scott的磨合成了对Scott的修炼。可实际上这段关系才是本片真正的看点啊!因为他是消防员,因为他让Scott想起了突失父亲的痛苦,让他对这段关系极其抗拒,也因为他对母亲独自经历这一切的愤怒而转化为对父亲的愤怒。而他的愤怒无处宣泄,因为他父亲是英雄,他无法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愤怒。每个人都会说他父亲人多好,尤其是他备受煎熬无处倾诉的母亲。这才是他内心的结,而Ray这个角色正是他一切愤怒的投射,这才是他内心的结。结果本片大篇幅讲的都是他个人的状态而不是内心感受:从他想死又不敢死的那点小情绪到他那点巨婴成长故事。
自2000年以来,好莱坞一直在拍这种巨婴成长类的喜剧片。以《菠萝快车》、《40岁老处男》、《宿醉》等一批为首的,讲述千禧一代男人(特指男人)不愿意成长最后被迫成长的喜剧电影。新一代的男人们因为成不了父辈一样的男权式英雄而选择退回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做着不负责任的事,以期达到对社会期望他们达到的样貌的嘲讽。(另一方面是符合新女性审美的牛郎风男明星的崛起,比如中韩这种柔美型男明星在欧美流行市场的披荆斩棘。)20年过去了,好莱坞应该对此类电影轻车熟路才对,可是本片却竟然拍成了这个样子——拖拖拉拉、毫无节奏、胡乱一剪、草草结束。
那么美国到底怎么了?
是年青一代躲在电脑屏幕后面没有生活?还是男权社会崩塌之后,文化架构四分五裂,又没有新的权威来填补?还是故步自封多年加之社交平台泛滥,造成了自我感受压倒一切?或者说美国从没伟大过,这一切都是运气,是因为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精英汇聚于此,是他们开创了美国的今天(就像香港和台湾)?我真的不知道。从本片Scott怒骂老父亲,无所事事,对一切事失去了参与热情,干点狗都能干的事就觉得自己成长了,可以看出年轻美国人在Ray为代表的父辈眼里是个什么样子。当妈妈看到儿子给新父亲背后纹了老父亲的脸就冰释前嫌。这就是美国价值吗?当孩子们达不到标准的时候,我们就降低标准。他们只要能记得我们曾经是英雄,Made American great once,我们就满足了。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或者说电影是真的想表达对当下美国社会的新、老价值观的巨大冲突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是美国电影第一次对美国社会巨大的崩塌有了警觉,那本片真的就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ps.Bill burr是我最喜欢的美国喜剧演员,他的想法非常能代表“老父亲”的美国价值观,即工作一天回到家,啤酒薯片旧沙发。导演选择他来演Ray是最大亮点。
《史泰登岛国王》算是近来出乎我意料的一部电影了,它的前半程有着《最后一场电影》的味道,一个大家逐渐离开而主角不愿远离的小镇,堕落,空虚还有不顺心的事情慢慢填满斯考特的内心,但是后半程却话锋一转,幽默之下隐藏的是不遂心的怆然,但是怆然过去之后,如果能够获得新生,那么也可以看向更广大的世界。
剧透预警
1.无人知晓的小镇
首先,让我们简介一下史泰登岛的位置和境况。
下图是纽约市的行政区划,其中标号为5的紫色区域就是史泰登岛,可以看到史泰登岛是唯一一个与纽约其它几区分开的行政区,就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斯考特送她发小去纽约市中心考试是通过轮渡的方式过去的。
接下来再让我们看一下前几年统计的纽约各个行政区的人口,可以看出来,史泰登岛的面积虽然不小,但是人口与其它各区比差了一个量级,这也就是史泰登岛人口稀少的来由了。
电影中,史泰登岛就是那样一个相对闭塞的地区,虽然距离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也就40分钟的路程,但是那里依旧是一个少有人拜访的地区,孩子们在这里野蛮生长,邻里也几乎一成不变,有些人随着长大慢慢离开了史泰登岛,于是随处可见荒废的建筑,杂草丛生的球场...
这是一个看上去没有什么未来的地方。
这种情景,让我很容易就想到了《最后一场电影》,同样是一个大家都向外走的城市,在那部电影中,男主同样选择了留守,但是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于是直到最后,镇里唯一的电影院歇业了,他的挚友或者离开,或者死亡,陪伴他的只剩下一个寡妇。
我同样很担心男主斯考特也会面临这样的结局,因为实在太像太像,虽然有着那样多幽默的包装,但是在我看来,依旧是颓废的一代。
2.无因的反叛
说起颓废的一代,就不能不提影片让我想起的另外两部电影《无因的反叛》和《早餐俱乐部》,这两部虽然情感基调有些不同,但是核心的思想都是年轻人的叛逆,颓废,堕落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即为,子不教,父之过。
而斯考特年幼丧父的经历,亦让他在过于溺爱他的母亲的教养之下变得更加桀骜与懒散,和几个狐朋狗友鬼混,没有未来的方向,也缺少很多基本的礼仪,满嘴脏话,无所事事,虽然因为父亲的朋友而在餐厅里有了一个小职务,干得却也并不好。
其中让我很在意的一点,就是斯考特对于父亲的情感,虽然在朋友面前,他们尽可以开着关于斯考特死去父亲的玩笑,但是从他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来看,他还是非常在意这个无法见到,被大火吞噬了生命的父亲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一个逐渐下行的剧情,随着妹妹的离开,十七年都没有男人的妈妈迎来了一个斯考特并不喜欢的男人,而自己的发小同样也在慢慢远去,这番纠结的关系最终迎来了一场巨大的爆发:朋友们因为偷盗锒铛入狱,获知新男友雷的不利消息后,母亲生气地把两个人都赶出了家,而自己想去发小家借住最终又被赶出,最终,他睡在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雷的救火队的住所里。
3.纹身与超人
不过幸好,电影没有带着这种“丧”的情绪一直到最后,事实上,电影虽然有着一些坚硬而令人感伤的内核,但是轻松的氛围还是洋溢在片中的每一个角落。
最终男主在和雷一块居住生活的过程中与他冰释前嫌,和妹妹讨论了去上大学的可能性,伙伴们虽然入狱,但是发现其中一个死党竟然真的有一个火辣的妹子,和雷的儿子女儿开心地上学,还给雷的儿子画了他心目中的冰冻超人,在和雷一起救助受伤的人时终于也和母亲解开心结,最后他目送发小走入公务员考试的考场,他自己看向繁华的纽约市中心...
斯考特,虽然飞叶子满嘴脏话,但是很幸运的是,全篇看下来,我发现他是一个好人,他也许性格并不是那么善解人意,面对很多事情有自己执拗的想法,不过他并没有堕落成为那种无恶不赦的罪人,事实上,他在很多守法的地方做得非常好。他不太会拒绝别人,哪怕并不情愿,他关心自己的母亲,虽然有时候有些过分,他会在意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虽然他自己往往就口无遮拦,他喜欢自己的发小,虽然很多时候并不会表达。
甚至,他有着自己非常闪光的一面,那就是他的纹身。
前半程,我们都把他的纹身当作一个笑话,包括他想开一个边纹身边吃饭的餐厅这种荒诞不经的想法,但是当我们看到斯科特给小男孩画的那个超人的时候,我们就像雷一样被震惊了,一方面我们发现原来斯科特在绘画上的才艺其实并不简单,另一方面,画出这个孩子心目中超人的斯科特,是否变成了孩子心中的超人呢?
不过幸好,电影没有带着这种“丧”的情绪一直到最后,事实上,电影虽然有着一些坚硬而令人感伤的内核,但是轻松的氛围还是洋溢在片中的每一个角落。 最终男主在和雷一块居住生活的过程中与他冰释前嫌,和妹妹讨论了去上大学的可能性,伙伴们虽然入狱,但是发现其中一个死党竟然真的有一个火辣的妹子,和雷的儿子女儿开心地上学,还给雷的儿子画了他心目中的冰冻超人,在和雷一起救助受伤的人时终于也和母亲解开心结,最后他目送发小走入公务员考试的考场,他自己看向繁华的纽约市中心...
4.三个男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并不是坏人。
斯科特,如我们上面所言,他虽然有着这么多缺点,但是心地不坏,而且往往也有自己的闪光之处。
但是电影不会就此为止了,事实上,关于这一个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观点,影射在了每一个电影中的男性角色身上。
斯科特出场是一个糟糕的形象,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优秀的一点。
雷的出场是一个比较中立的形象,稍微有些脾气暴躁,不过在和斯科特妈妈玛吉的交往中,我们发现这个老头子也挺好的,不过在他前妻的话中,雷的形象再一次下跌到谷底,成为了赌徒,然而最后,我们又发现这是个一面之辞,雷没有自己展现的那么好,也没有前妻说的那么差,他总体算一个好人,喜欢玛吉,关心自己的孩子,这就足够了。
而那个从未出场的斯考特的父亲斯坦,开始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奋力救人不幸遇难,然而在斯考特和老救火员的交谈中,也发现了父亲年轻时吸白粉的事情,但这一切并没有让父亲的形象损毁,事实上,父亲变得更加生动而鲜活,他像是一个真正的活过的人,并不是说他吸毒云云,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
5.小镇外的世界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本片的前半部分很像那个最终被困在自己小镇终身的《最后一场电影》,不过万幸,斯考特最终乘船到达了繁华纽约的市中心,在和他的“新”女朋友短暂分别后,他看向了鳞次栉比的楼房与世界。
就是这么一瞥,他的人生就不会再被困于那个人烟稀少的小岛之上了。
他那一天会回去,但是,我也相信,他也会再次乘船出来,在这个更大的世界里展现自己的风采。
这里,能接受很多新鲜的事物,他不用担心自己的纹身找不到实验对象,甚至人们会喜欢他的一边纹身一边吃饭的想法,未来,是没有限制的。这个在史泰登岛叱咤风云的国王,会否有一天,也能在更大的世界里展现他最精彩的一面呢?
电影院重新开放的时间尚未确定,新电影只能通过流媒体首映。按周五投放新电影的传统,《史泰登岛国王 》(The King of Staten Island)昨天同时出现在近20家播放平台上,租片48小时收费19.99美元,相当于两张电影票的价格。
主角Scott7岁的时候在9/11中失去消防队员父亲,他到24岁仍然无法走出孩童期,但有极大的潜质成为纹身领域的安德鲁·怀斯。纹身艺术家以人体为画布,背部相对单纯,正面需要整合的身体元素则比较多,电影中Scott对一位创作对象神阙穴部位的处理独具匠心。跟导演Judd Aptow的其他作品相似,这部从困苦中寻找喜剧元素的电影仍然以成长的艰难为主题。
【概览】
即便“SNL的水准不比当年(特朗普语)”,皮特·戴维斯也并不是新卡司之中最出彩的那一个。但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诚与坦率,对一名喜剧演员来说是难得的品质,甚至要比变色龙一样的模仿能力更为稀缺(譬如备受诟病的吉米·法伦)。
当他在节目中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谈及自己的家庭缺失和情绪障碍,甚至自杀念头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渗出可见的伤痕感和脆弱感;这成功地在一个喜欢哈草的Millennial形象之上,附上了洞见和共情的可能。
因此,尽管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艺能/天赋,皮特·戴维斯有着其他SNL前辈们所没有的特点,年轻也能为他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潜力:比起比尔·莫瑞、艾迪·墨菲、亚当·桑德勒、威尔·法瑞尔,他接触大银幕的时候风格还尚未完全定型,也意味着更大的可塑性。
近年已经很少亲自出手的贾德·阿帕图,更倾向于制作富有幽默气息的戏剧而不仅仅是Cheap Laugh。作为“喜剧教父”贾德·阿帕图的新任Golden Boy,半自传性质的《史泰登岛国王》对皮特·戴维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机会。
【制作】
贾德·阿帕图电影的不变主题,是成长的恐惧及其必要的牺牲。前者界定了我们“不愿长大”的主人公:《40岁老处男》的史蒂夫·卡瑞尔,《一夜大肚》的塞斯·罗根,《四十而惑》的保罗·路德,《生活残骸》的艾米·舒默;后者则在一地鸡毛之中,将藏在他们情感内核中的不安全感暴露出来,实现真正的,富有启发性的个人成长。
《史泰登岛国王》自然也是标准的阿帕图电影:一个超龄大男孩如何学会成长和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但与《四十而惑》和《生活残骸》类似,电影在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贾德·阿帕图尽管能够捕捉到许多有趣的临场发挥,但却无法做出适当的取舍。
作为一部长达两小时的轻喜剧电影,它并没有把足够的精力放在主线上:当情节上(颇为刻意)的关键转折点出现时,电影还有不到半小时就要结束了。
尽管贾德·阿帕图松散的叙事风格在片中依然非常显眼,但皮特·戴维斯的加入让《史泰登岛国王》要更加沉重与黑暗一点:因为家庭创伤的缘故,主角Scott的不作为并非是出于懒散,而是有着类似宿命论的动因。
而他身上与外界的疏离感,也是剧本在创作人物时的基本原点:虽然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但他无法很好地控制和处理这些关系。这一要素看似简单,但在贾德·阿帕图的调教,皮特·戴维斯的心领神会下,颇为会心一击。
【表现】
近年贾德·阿帕图的亲力亲为,往往不如《伴娘》之类仅担任制片的喜剧电影更让人眼前一亮。而《史泰登岛之王》的关键缺陷,多少也与此有关:自《四十而惑》以来,阿帕图电影经常过度强调角色平庸的日常生活,严重缺乏紧迫感。
此举意在反映主人公的周遭世界,以期对其世界观做出解释,但在阿帕图的手里,这些零散的生活碎片并没有为某个主要矛盾而服务,也没有堆积情绪/气氛,主角在第三幕面对最终考验的前一秒时,与电影开场并没有本质差别。
这样一来,尽管散落各处的喜剧元素不会让人感觉电影节奏太慢,但整体而言并不抓人,甚至有拖时间的嫌疑。
某种程度上,这是最擅长剖析人际关系的贾德·阿帕图对自己的背叛:电影开场的自杀未遂,本来是一个非常有力的锚点,完全可以为一部更加黑暗的,大胆面对抑郁和心灵创伤的电影定调。但为了让电影看上去更加轻松,这一话题自此越来越淡,着实令人遗憾。
而这样整体表现优秀的卡司,其实也完全能够支撑一部更为严肃的《史泰登岛国王》。皮特·戴维斯与《超级青春期》时相比,显然更加可信,也更有亲和力,故事的半自传性质更添加了额外的真实感。比尔·伯尔,蓓尔·保利,玛丽莎·托梅以及史蒂夫·布西密也都提供了高质量的演出,与电影的气质达成了很好的平衡。
【总结】
虽然年龄要小得多,《史泰登岛国王》依然能看出阿帕图关于中年焦虑和“童梦”幻灭的影子。但消防员的“蓝领”设定,和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让电影似乎有了更讨喜的立足点。至于皮特·戴维斯是否会和塞斯·罗根、保罗·路德一样有着广阔星路,一部《皮特·戴维斯大电影》还并不足够,要等到《自杀小队2》才能看得更真切一点。
【相关推荐】
《四十不惑》
《超级青春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