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管虎 / 葛瑞
主演: 王千源 / 张译 / 姜武 / 黄志忠 / 张俊一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0-08-21(中国大陆) / 2020-08-14(大规模点映)
片长: 147分钟(公映版) / 160分钟(上影节)
又名: 八百启示录 / 战争启示录之八百壮士 / The Eight Hundred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j_movie),欢迎关注。
作者:连城易脆
战争的背后可能都是政治,
但是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们无疑都是英雄!
想要尝试评价这部《八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为难者,必有所得。
因为这部电影早就陷入到了争议漩涡之中,似乎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会引来诸多谩骂。倘若你称赞支持,会有人认为你在替无能的国军洗地,尤其是逃跑将军孙元良,如果你批评否定,一样有人会认为你枉顾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做出的巨大牺牲,泯灭良心。
而且再加上13分钟的删减,就让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化了。
于是就演化成了一种站队,让你很难单纯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去分析评价。然而毕竟涉及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那么想要撇开历史单独谈电影本身也是一个极其天真的想法。
因此为了避免各种问题的混合交织,也为了相对客观且完整地进行评论,我将分为4个章节,分别从电影本身的制作水平、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展现的真实历史、同1975年台湾版电影的对比和删减相关的话题逐章进行讨论,用4种不同的维度来拆解这部命途多舛的《八佰》。
让尘归尘,土归土。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而是更加理性克制且相对纯粹地去讨论电影及其衍生出来的其他话题。
第一章:针对《八佰》电影本身的评价
第二章: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见闻录
第三章:海峡两岸不同电影版本的对比
第四章:关于电影删减的一些想法
第一章:【针对《八佰》电影本身的评价】
我们先尝试放下所有的争议,从一个影迷的角度先单纯以一部纯粹的战争片来衡量一下《八佰》拍得究竟如何。
战争!首要的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八佰》以皮影戏的形式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引入了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单枪匹马冲向曹操军队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整体气势烘托了出来,且带有极为悲壮的气氛。
赵云七进七出,以一敌百。而八百壮士们面对的也是浩浩荡荡的日本军队,但是毫不退怯!试问中国军人的骨头有多硬?看看四行仓库中的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保卫战之所以可以震惊中外永垂史册,除了战斗本身的英勇和壮烈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一场被全世界围观的战斗!
苏州河两岸,河的一侧在面对生命,河的另一侧在面对生活。南岸就是光明,北岸则是黑暗,南岸就是生,北岸就是死。
严格地说,53米以外,喝着咖啡就能“观赏”真枪实弹杀人!
一河两岸,地狱天堂,战场戏台,这种事儿全世界绝无仅有!
淞沪会战尾声,因为老蒋错误地选择了上海作为同日军进行决战的地点,由于完全暴露在日军的海空火力之下,使得75万大军损失了30万人,精锐尽失,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所以选择撤退。
同时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召开,国民政府为了获得英美等国家的支持,遂决定留下一支部队掩护大部队撤退的同时也打给租界的外国人看,博取他们的同情,所以四行仓库保卫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戏】。
而【看戏】似乎也成为了整部电影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
国民政府让苏州河北岸的战士打一场战斗给南岸的外国人看,而南岸租界的人似乎也在看北岸的人要怎么收尾这场戏。而实际上全世界都在看苏州河两岸的戏,同时银幕外的我们又在看着银幕内这样一场惨烈的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实际的历史比戏中演义更加传奇更加悲壮~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片中多次出现的白马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解读的意象。
一开始白马受惊四处逃窜,如同刚刚入驻四行仓库时惊魂未定的守军战士,胆怯畏战;而后白马重新出现来到四行仓库就好比国军战士坚定信心,誓死守卫;最后出现的白马则或许意味着新的民族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片中直接同白马产生交流的小七月和小湖北本身也是八百壮士中年纪几乎最小的,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汉室中兴待后生。同样,国家的复兴也寄托在这些晚辈的身上。
《八佰》的摄影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曹郁,曾经掌镜过《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他相对出色地把苏州河两岸的明暗对比、生死反差凌厉地展现了出来,突出了四行仓库保卫战这种在整个世界战争史上的独特性。电影的镜头调度是非常有看头的。
同时曹郁选择了黄绿色作为电影的主色调,将战场上的惨烈末日气氛也渲染得足够到位。
在具体战争的刻画上来看,想必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会产生很强的临场感、沉浸感,甚至会被紧张的战争场景包围而有一种窒息感。IMAX摄影机带来的极致画面不负震撼的期待。
不要怂!正面刚!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在这样敌众我寡的战斗中,必须抱有视死如归的态度才能真正迎战。随着电影技术及各种伴随的道具、摄影、特效、化妆等方面的进步,《八佰》所拍摄出来的战斗画面对于观众的感官刺激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
那种残酷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战士们手里的那些大栓枪的力道,表现得极为到位,在大银幕上每一枪都血肉横飞实在是令人震撼。
在角色塑造方面,以往国产战争片更加偏向于宏大叙事,人物更多处于一种工具人的状态,角色特质很容易被电影的整体氛围所掩盖。而这次管虎在一开始进行创作的时候就直接赋予了每个重要角色专属的人物画像。
姜武饰演的老铁起初怯懦自私,但是最终蜕变为勇敢的战士;扮演羊拐的王千源是一副老兵油子的状态,可冷漠的外表下是对母亲的割舍不下,展现了铁汉柔情的一面;张译所塑造的老算盘则审时度势,懂得趋利避害,他的聪明圆滑也在这场战斗中得到充分体现。
管虎分别用狗、狼、猫来比喻这三种角色,一下子就使得人物更加丰满且立体了。
管虎没有一味地表现英勇无畏,而是也适当展现了面对战争时的怯懦、自私和胆小,其实这才符合真实战场上的状态。
电影也不再单纯聚焦于某个主角,而是一种群像式的演绎。这就避免了主角光环对于电影的破坏,也形成了角色高于演员的效果。
我们会发现电影里很多战士说的都是湖北话,这其实是有依据的。
因为守卫四行仓库的第一营隶属于第88师262旅524团,该团自开战以来,五次补充兵源,其中不少人就来自于湖北保安五团。根据丁一教授的统计,八百壮士中原籍地在湖北占到了80%左右,光咸宁通城县的战士就有200人以上。
这也是为什么片中不少角色操的都是湖北口音。在这点上,说明管虎参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得电影在具体展现上更加贴近历史,人物也就显得更加有血有肉。
电影中谢晋元团副训话那一段也是非常令人动容,没想到曾经出演西门庆的杜淳竟然可以如此慷慨激昂,令人振奋!
弟兄们!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
谢团副的喊话依然犹在耳畔。
电影中最令人动人的想必是郑恺饰演的陈树生为了避免日军炸毁仓库的墙,而选择舍生取义的那段,他们都是爹娘养的孩子啊!然而为了中国军人的战魂,为了苏州河对岸的百姓,为了四万万同胞,在陈树生慷慨赴死以后,整个机枪连的战士们每个人都毫不畏惧地绑上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若国人皆如此,日军何敢??
在看这段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颤抖的,那种震撼和揪心实在是无法隐藏。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著书立传,永垂青史吗?
在四行仓库纪念馆内,也有专门的蜡像表现了这次战斗:
当然,因为删减,电影的完整度还是明显受到了影响,尤其是电影的开头部分存在画面情节不连贯的情况,应该确实是有一些改动。
比如欧豪所饰演的湖北保安团逃兵是怎么被收拢回四行仓库的,同时黄志忠这个角色后来又是如何在混入难民后被日军吊起来进行凌迟的。
再比如张译扮演的老算盘成功逃到南岸从巴士上下来后亲眼目睹了兄弟们冲桥时付出的惨烈牺牲时,一下子情绪激动地冲了上去,之后就没有任何交代了。最奇怪则是王千源、姜武、欧豪等饰演的杂牌军进行断后阻击战,在谢晋元开始过桥后也完全没有下文了。
因此部分角色确实存在一点儿无头无尾的情况,但是主体故事线还算完整吧。倘若你去过位于上海曲阜路地铁站附近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话,你会发现管虎这版电影的剧情走向和情节安排几乎完全按照纪念馆内的描述进行的。
无论如何,《八佰》总算克服“技术原因”上映了。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
第二章:【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见闻录】
《八佰》选择8月14日作为点映的第一天,除了恰逢周五以外,似乎也有其他考量。因为后一天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前一天8月13日则是淞沪会战爆发的日子。
也就在昨天,为了更好地欣赏《八佰》,我特意来到了位于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83年前,就是在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虽已立秋,上海的阳光依然有些灼热。
我站在四行仓库那堵满目疮痍的墙头下,留下这张照片。
83年前,这里漫天炮火。如今,布满弹孔的砖墙遮挡出的阴影下,则是一些孩童在玩耍。历史经过时间的沉淀后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我们重新相遇。
进入到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内,正好遇见一群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员正在介绍这场战斗的最高指挥官谢晋元写给妻子凌维诚的一封信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纪念馆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侵华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淞沪会战是如何爆发的。
上海作为远东第一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门户。所以自然极早就进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视野,妄想3天就占领上海。
而当时负责侵略作战的正是后来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也是甲级战犯的松井石根。
馆内也展示了一些当时国军和日军的装备,从中也可以看出敌强我弱的一个态势。虽然在淞沪战场上国军投入了不少所谓的德械师,比如第36、87、88师,而下令死守四行仓库的孙元良就是第88师师长。
当时日军进攻四行仓库时除了需要顾忌到苏州河对岸的英国租界以外,还有比较担心的就是在四行仓库附近还有两个特别大的煤气包。
这使得日军不敢使用重型武器进行攻击,因为一旦击中那两个煤气包所引起的巨大爆炸将直接摧毁大量的租界区域,这也为国军固守四行仓库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
纪念馆里的一个大型沙盘模型可以很清晰的展示这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最后一场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四行仓库附近的一座混凝土桥上。
而谢晋元率部撤退让战士迅速通过的这座桥就是当年的所谓“垃圾桥”,也就是上图沙盘连接苏州河两岸的那座桥。
之所以叫作【垃圾桥】,因为那时候在上海有一些暂时的垃圾堆放站,各地收集到的垃圾一般直接装到船上。但如果垃圾船没能及时靠岸,垃圾可以暂时卸到这个堆放站里,等船到后再搬到船上。这座桥的桥边就是一个垃圾堆放站,所以上海人俗称它为“垃圾桥”。1942年更名为西藏路桥。
这次保卫战的主要指挥官就是524团的团副谢晋元以及第1营的营长杨瑞符,他们在这次战斗中都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谢晋元曾题字: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杨瑞符则题字: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起止时间为1937年10月26日-10月31日,纪念馆利用一个厅以蜡像的形式完整地记述了整场战斗的各个不同阶段,相对真实地还原了一些战斗场景。
还有包括在没有食用油的情况下,战士们只能吃水煮黄豆,异常艰苦。这些在电影中也进行了一定的展现。
而童子军杨惠敏送国旗至四行仓库也在纪念馆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展示,包括童子军特有的徽章、戒指、腰带扣等。
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其实四行仓库保卫战实际战斗只有不到一个星期,之后就转入了长达4年的孤军营生涯。谢晋元率部撤退至英国租界后,就被完全缴械了,然后被驱赶到胶州路旁的一处地方被软禁了起来。
然而谢晋元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军人,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提倡“自治、自觉、自动”精神,而是号召所有部下一起主动学习各门课程,并开展袜子、毛巾、肥皂等生产培训,为孤军官兵在战后的就业和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日军收买的叛军刺杀,年仅36岁,但是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走出四行仓库,天气格外地晴朗,万里无云。
而当年战争迷雾笼罩了整个上海,数十万的军人、百姓都被淞沪会战这台无情的绞肉机夺去了生命。
我缓缓从西藏路桥走到了苏州河对岸,遥望着四行仓库。
当年,上海人民就是在这里亲眼目睹八百壮士誓死守卫四行仓库。如今,战争的迷雾已经从神州大地上消散,和平来之不易,多少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宝贵生命。
吾辈必须倍加珍惜!
第三章:【海峡两岸不同电影版本的对比】
八百壮士可歌可泣,其实早在1938年,也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爆发的次年,国内就已经诞生了两部名为《八百壮士》的电影,一版是鲁斯导演,于1938年4月2日在香港地区上映;另一个版本是阳翰笙编剧,袁牧之、陈波儿主演的,同年7月3日在内地上映。
不过这一章节具体要讨论的则是新中国建立后海峡两岸重新拍摄的2版电影的不同。由于台湾版拍摄年代比较久远,距今已45年,所以受年代局限,在制作上肯定不如新版的精良,因此我将更多从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
1、从演员层面比较:
管虎的《八佰》演员表可谓星光熠熠,而在1975年,台湾也拍摄了一版《八百壮士》,如今看来,卡司阵容也相当不错。
谢晋元由两次荣膺金马影帝的柯俊雄饰演,其妻子凌维诚则由出演过胡金铨《侠女》也是《霸王别姬》制片人的徐枫扮演。时年21岁的林青霞则塑造了冒死为国军送国旗的童子军杨惠敏,还有张艾嘉、秦汉也有在本片进行客串。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1975版《八百壮士》的监制正是参与了1993年“汪辜会谈”的首任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
2、从电影风格比较:
台湾版电影整体属于比较伟光正风格,是典型的台湾政宣电影,导演丁善玺在1974年以一部《英烈千秋》开创了台湾大制作主旋律电影的先河,和片中饰演谢晋元的柯俊雄也多次合作,塑造了不少抗战英雄的形象。
这部电影中也多次出现了由音乐词人桂涛声创作的《歌八百壮士》作为配乐。
歌词“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并作为片尾曲。
而管虎的《八佰》则显然商业气息更加浓厚一些,是当做票房爆款来去经营的,猫眼、灯塔的票房预测甚至都10亿起步了。
3、从叙事节奏比较:
根据豆瓣条目显示,该片公映原版是140分钟,笔者现在能找到的是113分钟的版本。电影前面花了40多分钟的时间来进行铺垫,提到了八里桥战斗,并花了一定的篇幅讲述了所谓的817铁拳计划等,整体叙事节奏相对缓慢。
而且导演丁善玺的这部《八百壮士》把自己在香港武侠功夫片学到的视听语言一股脑地往战争片上堆砌,所以看上去会比较杂乱一些。
而管虎的《八佰》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用于前期故事的展开,而是比较迅速的就进入到了电影最重要的场景四行仓库,并围绕四行仓库的5次具体战斗进行描写。
虽然本片主要讲述的是以谢晋元为首的524团第一营孤军奋战的故事,但是台湾这版电影对于冒死送旗的杨惠敏着墨颇多,成为了电影主要展现的人物。
在电影的开头、中间、结尾都有提及,让林青霞塑造了一个比较丰满的童子军形象。在片中的重心地位甚至一度盖过了谢晋元。
童子军特殊的敬礼方式,三指代表“智、仁、勇”。
在《八佰》中,扮演杨惠敏的则是唐艺昕,拍摄时已经30多岁了,但是稚气未脱的面容使得她作为童子军也不会有明显的违和感。
管虎对于角色戏份的分配就相对分散一些,更接近于一个群戏的效果,因此唐艺昕所饰演的杨惠敏并不会占据太多的比重。
4、从高潮场面比较:
当然,两岸都将全片最高潮的部分安排给了在四行仓库楼顶英勇保卫国旗,也确实是悲壮激越,血性昂扬。
管虎的这版《八佰》战斗场面的激烈程度及带来的感官刺激显然是要超越台湾老版电影的,也更能唤起观众的热烈情绪。
只是,时过境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只能对画面进行一些技术处理,使得镜头中的旗帜更多的只是简单的红色,而对一些画面进行了主动的回避,但是也基本保留了该有的内容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另一个比较动人的故事则是有一位战士选择英勇牺牲自己以人肉炸弹的方式与来袭日军同归于尽。
台湾《八百壮士》中描写的这个角色叫“刘鸿仁”,面对日军坦克猛烈的攻击,他直接抱着一捆炸弹一跃而下摧毁日方的坦克,在他舍生取义之后,有更多的战士都慷慨赴死,以同样的方式报效国家。
大陆的《八佰》中做出这样英勇举动的则是一名叫作“陈树生”的国军战士,由郑恺饰演。
当时日军试图从四行仓库墙根处埋设炸药炸毁铁门用以突破防线,国军战士在上方投掷炸弹以还击,但是日军用大钢板顶在上方护住头部继续埋设,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陈树生直接抱着炸弹从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并留下了“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接下来一样是机枪连的兄弟们视死如归地一个个跳下楼!
5、从对英军刻画比较:
对于处于租界中英军的刻画,《八百壮士》整体是比较正面的,比如杨惠敏能够成功护送国旗到四行仓库在电影中也是得到了英军的帮助。
再比如片中也有多处镜头展现英军将士对国军英勇抗日的敬佩以及被日军围攻时的揪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湾方面普遍对于英美国家的态度。
管虎在这方面的刻画可能会更符合当下不断披露的史料记载,因为当时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在布鲁塞尔召开。中国代表团原本希冀凭借这支孤军最后的悲壮抵抗,赢得西方的支持,以此抵抗和制约日本侵略者。但是最终换来的,却是西方要求中国代表团从会议退席的“建议”。
中国的利益,再一次被西方无视和出卖。
另外,去年管虎因为同孙元良之子秦汉合影而引来诸多非议和批评。而秦汉也曾在台湾这版电影中有过客串,然而和大家预想不一样,饰演的并非其父亲孙元良,而是另外一名打算在817铁拳计划中尝试击沉日本旗舰出云号的“金健”。
那时的秦汉只有29岁。
《八百壮士》中谢晋元率部突围从四行仓库撤退至英租界后,就到了电影结尾,并没有展现之后4年的孤军营生涯。
管虎的《八佰》同样结束于守军撤退之后。
而八百壮士的结局普遍比较悲惨,谢晋元最终被叛军刺杀,其他战士则被运往全国各地乃至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充当劳工。
无论如何,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的历史始终受到两岸同胞的共同尊崇。任凭岁月流转,生死记忆难忘,谢晋元等将士的事迹都将融入到我们共同的记忆和血脉传承之中。
台湾的这版电影也将作为一种视角进入到这段历史的洪流中。
第四章:【关于电影删减的一些想法】
审查始终是一个不可触碰却又无法逃避的一个命题,其实去年管虎在接受采访时有回应过是否因为审查而造成的电影无法公映:
所以按照管虎导演自己的现身说法,《八佰》不是电影审查的问题,而是时局造成,但是不能说太多。
这个可能就得我们自己去体会了。但是显然这部电影涉及的问题是相对更高一层级的讨论。
自从《八佰》因技术原因撤档后,能否维持原有时长就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该片豆瓣条目之前标注的时长是165min,而去年上影节网友雪国之熊猫的《八佰》电影票上的时间则是160min,因此估计额外多出的5分钟可能是花絮缅怀一类的内容。
如今我们实际能看到的版本是147min,因此删减时长应该是13min。
虽然杨惠敏送旗的桥段被保留了下来,但根据两版预告片的镜头差异推测,可能把多数带有旗帜的镜头进行了一定的删改。然后涉及争议人物孙元良的情节应该是全部删除了。
我始终认为评价一部电影总归是建立在完整看过的基础上,在《八佰》上映之前,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真正看过,纯粹是基于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只言片语去做出各种揣测、推断,进而引发大范围的争论和口水,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
如今,电影终于正式上映,还是期待大家的讨论可以基于电影本身及其表达的内容,而不是为了去攻击某个点而故意凭空树一个靶子在那里打,这真的非常无聊。
诚如上述管虎所言,想为老兵想为民族做些事儿,同时也是一种表达上的疏解,憋着实在太难受了。所以网络上的一些针对性且上纲上线的攻击会不会显得有些过于一厢情愿且有失偏颇呢?
作为一名影迷,面对这样频繁且无理地删减真的会有一种无力感。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想要抓住每次发声的机会,真心诚意地想要说一句:
电影中兴待后生!
文/赤叶青枫
电影院复工以来,最值得期待的国产电影非《八佰》莫属。
这不仅是因为它是耗资7亿,亚洲首部全程IMAX摄像机拍摄并且众星云集的华语超级商业大片,更是因为它艺术地再现了抗战历程中极为特殊的悲壮一战:四行仓库保卫战。
之所以称其“特殊”,一方面是坚守的战士实际只有四百多名,但为了鼓舞士气,壮大声势,他们对外号称八百人,史称“八百壮士”;另一方面,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战役无论大小,一般只有互为敌对的两军你死我亡的残酷厮杀,鲜有群众围观“现场直播”,而四行仓库保卫战则恰好是个例外。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苏州河北岸,一河之隔的南岸则是英美的公共租界,当时日军对英美势力有所顾及,因此南岸相对比较安全,从而形成了北岸将士拼死顽抗,南岸群众隔岸围观的战争“奇观”。
通过电影不难看出,管虎除了做足了历史相关功课之外,还在两件事上痛下了苦功。
第一,管虎不惜重金,以目前最高精尖的当代视听语言极尽氛围营造之能事。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般,此片耗资7亿,而且全程IMAX摄像机拍摄,同时还云集了众多一线红星……如此大手笔,此片的战争场面想不好看都难!
事实上,此片在视听效果的氛围营造上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到位,令战争的惨烈和震撼直指人心。
片中,管虎携影片的主创团队巧妙地以苏州河为界,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营造出一北一南两个完全截然不同、对比鲜明、既魔幻荒诞又现实残酷的悲壮人间。
已成废墟的北岸尸横遍野,战事凶险,任何人分分钟都可能丢了性命,如此高压之下,一般人身处其中,身心都会如困在地狱一般备受煎熬;繁华的南岸租界则刚好相反,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一副舒适闲逸的浮华盛景,两相对比,南岸简直宛若天堂。开战时,北岸在打,南岸在看,现场感和互动性都极强……这种强烈的视听冲击使得影片的代入感进一步升级,令大银幕下的我们仿佛也成为了南岸群众中的一员,情不自禁对北岸战事愈发关注。
第二,影片展现了一幅无比生动鲜活的乱世人性群像图。
如果一部电影只有烧钱的场面可看,那么它即便制作再精良,也会显得空洞乏味。导演显然深谙其味,对片中两军正面交锋的战争戏拍的其实较为克制,而把更多重点放在了挖掘与展现片中大小角色的人性上。
《八佰》是一部群戏,涉及的角色非常多,有名有姓或有代号或身份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有老葫芦(黄志忠饰)、小湖北(张俊一饰)、端午(欧豪饰)、羊拐(王千源饰)、老铁(姜武饰)、老算盘(张译饰)、谢晋元(杜淳饰)、朱胜忠(魏晨饰)、山东兵(李晨饰)、陈树生(郑恺饰)、杨惠敏(唐艺昕饰)等几十号人。
其中军人方面,只有极少数人是正式的老兵,其他人都是临时被收编、被征用的普通人,其中既有百战偷生的兵痞,又有从没摸过枪的牧羊娃,既有靠算数和算卦谋生的账房先生,又有只是羡慕上海的花花世界而外出闯荡的小镇青年……让这样一群小人物组成的队伍临危上阵对抗训练有素的敌军,简直是以卵击石。
面对残酷战争及生死考验,“求生”是这些人起初最大的愿望,所以他们中并不是每一位一开始都和山东兵、陈树生等人一样为了保家卫国毅然视死如归,或左顾右盼怀念亲人,或冲锋陷阵前不由自主的叹息等,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影片前半段中的常态——人性本能如此,原本无可厚非,相反还显得非常真实可信——但是当看到战友一个个血溅当场,壮烈牺牲,看到平民亲友被日军当众惨无人道地杀害……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骨子里的男儿血性被逐渐点燃了,之后这些人陆续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悲壮桥段也就成为了影片中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名场面。个别战士虽然挡不住对战死的恐惧,但这样的人物和剧情设置一方面显得更加真实,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极好的反衬对比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管虎并没有把镜头只聚焦在北岸抗敌的将士身上,对于南岸群众们的表现,他也给予了不少镜头的呈现。
战争刚开始时,人们是麻木不仁甚至有点幸灾乐祸地隔岸观火;随着战争的进行,看着北岸将士不断有人壮烈牺牲却依然死守这最后一道防线,人们开始悲痛、激愤,并为将士们呐喊助威;再之后,上至名流学者贵妇,中至黑帮大佬,下至贩夫走卒交际花……大家无不自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支持前线,甚至有女童军、黑帮马仔、热血学生等人冒着枪林弹雨以命相博,前仆后继地为北岸提供各种支援。这种普通群众集体人性上的转变与升华亦足以看得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是的,国难当头,兵临城下。无论前方将士,还是后方民众,无不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一时间,民族之魂被点燃,逃兵变死士,看客齐助阵,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而其中很多人,还是寂寂无名者。
所以,窃以为管虎执导的这部《八佰》,并不完全是为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前方抗敌的四百多名战士树碑立传,亦同时是在向后方那些出钱出力甚至“出命”的不知名的平民英雄致敬!换而言之,这些人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合在一起,是真正的“八百壮士”!
因此,《八佰》堪称名副其实的华语战争史诗巨制,是年度最佳华语片之一。如果你今年下半年只打算去影院看一部电影,那么《八佰》必须榜上有名——它,绝对值回票价!
《八佰》上映的消息一传出,豆瓣和知乎两大精英平台,完全是不一样的声音。
豆瓣网友如同过年,知乎网友一片骂声。
当然这一切都是电影上映前的猜想。
如今电影上映后,朋友圈、豆瓣以及整个社交媒体的一致好评,让我恍惚了。
每次看完电影,个人感受和大多数网友的意见不一样时,我就会怀疑自己。
难道是我自己有问题?
以至于看完这部电影后,我都不敢发评论。
后来思索再三,还是坚持己见了。
这是一部很拧巴的电影,导演既想将主旋律进行到底,又试着去批判电影里政府的不作为。那么问题就来了,主旋律本身和diss政府是矛盾的。如果你想批判国民政府,那应该力度更大一点,而不是通过黄特派员的几句话一笔带过;当然弘扬主旋律那更不可能,国军的先天条件不允许。用主旋律的方式去拍一部反主旋律的电影,本身就不合适。
——这是我的豆瓣短评。
《八佰》算主旋律吗?
什么是主旋律?国、府、军、民,四位一体,谓之主旋律。
回顾一下我国主旋律战争电影的发展,无一不是如此。
从最早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到90年代的《大决战》,再到新世纪的“大业”三部曲、《战狼》都是如此。
那《八佰》呢?
这四位一体里,别的暂且不提,这“府”肯定不包括在内。
那你说这是主旋律,我不认同。
因为主旋律和diss政府是背道而驰的。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批判国民政府。
有一说一,这部电影大可不必向主旋律靠拢,因为不管是电影还是历史,国民政府的错误指挥使得这四百多人无援无助。
导演完全可以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反思性的战争电影。
今年我在上影节看了一部俄罗斯战争电影,名字是《勒热夫战役》。
勒热夫战役是二战苏德战场上的一次战役,苏联和俄罗斯虽然有承袭关系,但终究不是一家。
那么俄罗斯导演就可以毫无忌惮地“黑化”苏联。
其实,也不能叫“黑化”了,苏联确实比纳粹德国好不到哪儿去。
《八佰》完全可以按照《勒热夫战役》的模式去拍,骂上级、骂国府、骂老蒋。
大家可以一起骂啊!
可惜,这些在电影里一点儿都没有体现。
导演只派了一个“黄特派员”告诉谢晋元,政府不管你们了,一笔带过。
同样有批判精神的电影,在中国也有,比如和《八佰》同属一公司的《集结号》。
张涵予饰演的谷子地就是一个反传统型的军人形象,他在面对上级的指令和同志生死时,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电影的一大矛盾。
甚至在战后,他对着曾经上级领导的灵位破口大骂,正是因为他的失信,全连战士除了他之外,一个都没留下。
可惜这些在《八佰》里通通没有体现。
顺便说一嘴,《集结号》的故事发生在我军。
有人会说事实就是如此。《八佰》几乎是对历史的完全还原。
事实如此,但电影是艺术,艺术可以再加工。
当然这种加工不是篡改,可以厚此薄彼。
导演可以把重点核心放在某一个点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电影前后完全两张皮。
看的人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观众看完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觉得应该为八佰壮士鼓掌喝彩,可他们的牺牲完全是国民政府不作为下的悲剧;
那你觉得国民政府很可恨,但却没有展开来讲。
关于被很多人夸上天的“群像戏”, 我也有话要说。
电影里没有谁是绝对的主角,尤其前半段更是如此。
导演很想把所有人都面面俱到。如果条件允许,他估计能把这四百多人都当成主角。
这就犯了大忌。
所谓的“群像戏”只是相对而言,任何艺术作品,都会有一个相对而言的主角。
《水浒传》,是不是群像戏?可唯一的主角依旧是宋江。
“群像戏”的塑造使电影前半段失去了主次之分。
尤其是那段八百壮士和日军在仓库内外搏斗的戏份,导演东一榔头西一棒头,让银幕前的观众风中凌乱。
为什么有一些影视改编,会将一些人物删除,或者将几个人物的性格事迹合并在一个人物上,正是因为影视作品需要主次之分。
很多经典的战争电影都是群像戏,可依旧有主次之分。
《拯救大兵瑞恩》难道不是群像戏吗?
可米勒上尉依旧是绝对的主角!
如果一味追求群像戏,使得电影没有主次,那就有些顾此失彼了!
《八佰》在人物塑造上也很失败,尤其是张译饰演的这个角色。
他努力想让人物复杂化,向反思战争电影靠拢。
在电影里,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几次逃跑、几次失败,依旧锲而不舍。
可在最后,还是回到了主旋律的框架之中。
你就让他逃了又能怎地!
中国最好的战争电影,《八佰》当不上,当然也不是《集结号》。
而是这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我觉得每一个想拍战争电影的导演,都应该看一下《高山下的花环》。
看看谢晋大师是怎么拍战争电影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