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威廉·弗莱德金
编剧: 威廉·皮特·布拉蒂
主演: 艾伦·伯斯汀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李·科布 / 琳达·布莱尔 / 杰森·米勒
类型: 恐怖
官方网站: theexorcist.warnerbros.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拉丁语 / 希腊语 / 法语 / 德语 / 阿拉伯语
上映日期: 1973-12-26
片长: 122 分钟 / 132 分钟(director's cut)
又名: 大法师(台)
IMDb链接: tt0070047
编剧: 威廉·皮特·布拉蒂
主演: 艾伦·伯斯汀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李·科布 / 琳达·布莱尔 / 杰森·米勒
类型: 恐怖
官方网站: theexorcist.warnerbros.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拉丁语 / 希腊语 / 法语 / 德语 / 阿拉伯语
上映日期: 1973-12-26
片长: 122 分钟 / 132 分钟(director's cut)
又名: 大法师(台)
IMDb链接: tt0070047
《驱魔人》一直被传是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根据记载,1949年1月,美国马里兰州,一位年轻的女士多罗希在卧室中离奇死亡,死状恐怖,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她的侄子,14岁的约翰会成为这个悲剧的延续者。不久后,诡异事件接连发生,约翰的床经常毫无原因的剧烈抖动,食品和刀叉会在房间里突然飞行。约翰的性情也变得暴燥,焦虑,并经常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自残行为,当他的父母试图使他平静下来时,约翰声称自己是多罗希。
一个月后,约翰的身上开始出现怪异的符号并呻吟出无法辨认的语言,,一位天主教神父试图用圣水和十字架为他驱走魔灵,但是事情变得更糟,约翰身体却趋近于死尸,五官开始扭曲,牙齿全都脱落,整个身体血肉模糊并且浮肿,流出浅绿色的浓液。3月,圣路易斯的大主教指示会士劳伦斯为约翰进行正式的驱魔仪式,仪式每晚都进行数次,约翰却不见好转。劳伦斯在研究了了所有关于驱魔的古书后,终于找到了驱走恶魔的方法。4月18日,劳伦斯使用一种特制的项链再次为约翰驱魔,衰弱的小约翰长长的呼出一口气,魔走了。
驱魔事件发生的时候,影片《驱魔人》的制片兼编剧威廉·彼得·布莱迪正在乔治敦大学上学,20年后,他根据这件事写出了《驱魔人》这部震惊世界的小说。
(另外,本片在拍摄到发行期间剧组有多人死亡,不得不让我们联想起某些内在联系)。
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一次旅行中无意间拾得一块外型特殊的石头,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从此不断发生...
本片可谓是曾经拍摄过的最恐怖的电影之一,它图解般的描述了人类与魔鬼之间传奇的争斗经历。讲述了12岁的里根-麦克尼尔(琳达-布莱尔饰)被恶魔附身,她的母亲克里斯-麦克尼尔(埃伦-伯斯泰因饰)、神父卡拉斯(贾森-米勒饰)和招魂的牧师梅林(马克斯-冯-赛多饰)为了解救小姑娘的灵魂而与魔鬼不懈斗争的故事。
驱魔人之路
《驱魔人》的经典基于原著小说的成功,而该小说一开始便被蒙上“源引真实事件”的离奇外衣。这种所谓“现实中的事件”被诉诸文字,继而幻化成鲜血淋漓的影像,其带给人们的将是无与伦比的恐惧与好奇。有些东西确实不是科学所能解释的, 导演威廉·奥马力对学生们说,电影大约百分之八十都是真的。他宣称介于荧幕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就是:这是一个男孩而不是女孩着魔了;着魔并不是发生在乔治敦,它发生在华盛顿之外的马德里岛;并且"豌豆汤的呕吐物"的颜色不是绿色的。他还申明其他任何出现在电影中的东西都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纵观此前面世的《驱魔人》系列电影,能够真正让观众奉为旗帜的莫过于1973年的第一集。这部甚至对后来美国流行文化都影像颇深的影片无疑成为后来恐怖片争相效仿的范本。或许是前作太过突出,其后的两部续集并没有引起太多反响。尤其是1977年的《驱魔人2》更是由于导演约翰·伯尔曼(John Boorman)对原作的不屑一顾而成为贻笑大方的烂片“典范”。从历史的角度看,此次制片方之所以痛下决心重拍前传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也说明“驱魔人”的道路必须要有四处喷溅的血浆和令人作呕的特效支撑才能引起广泛的认可。
1990年,原著作者布拉蒂为挽回《驱魔人2》的不良声誉,自编自导了《驱魔人3》,但影片仍旧没能完全继承第一集强力震撼的视觉刺痛。而是通过较为隐忍的想象调动观众的恐惧。或许是由于自身导演功力所限,第一集中极富创意的取角与运镜在第三集中也消失无踪。即便如此,第三集仍凭借紧凑的情节和贯穿始终的邪恶氛围成为驱魔人“真正的续集”。
为影片拍摄前传,在好莱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举动。为影史上最为成功的恐怖片拍摄前传其压力可想而知。无论是饱受票房困扰的芬兰导演雷尼,还是被逼无奈再次“放血”的投资方,一定都在期待这部《驱魔人前传》能为他们带来好运。
西方文明的起步和进步,中间总穿插着宗教信仰的问题,不管是中世纪黑暗年代还是文艺复兴,多少都与宗教牵扯丝缕。这部作品如果挖掘一定的深度的话,无非就是对于6、70年代的社会背景而发自出天问式的思考:还信仰上帝吗?
人是一种非常容易被蛊惑的物种,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宗教中道德的约束力非常强大,制约着人性中为恶的一部分。如果约束力被削弱,人性中最为阴暗的东西就会成倍的放大。《驱魔人》中有关少女被魔鬼附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人性中的弱点被发掘——恶魔附身,力量无限增长,这种场面很容易让人想起和魔鬼做交易的圣经故事。
撇开这样沉重乏味的话题,从电影本身来说,《驱魔人》的故事情节还是很有独特的一面。电影没有就女孩为什么被魔鬼附身、魔鬼来自何方进行过多的阐述,而是着重对女孩被附身之后的变化进行浓重的刻画。考虑到30多年前的科技水平,《驱魔人》中女孩骇人的脸庞实在是做的太出色了,没有如此出众的化妆技术,《驱魔人》带给人们的恐怖感必定打折扣。毕竟视觉冲击力有时候比心理暗示能更直接、更迅速的提高人们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失声尖叫的分贝量
首先声明,下面文字绝对过度阐释了,只是不知道哪一段是过度阐释的。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出彩不在于恐怖——习惯重口味的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恐惧,而在于在清澈的画面中折射的社会现实。
当然,我有个习惯就是不看主线看复线。
还是先谈主线吧。
最恐怖的镜头应该是小女孩的头部旋转一百八十度吧,不过因为前面已经有一个人物在幕后被扭了头,所以也算打了一针预防针。倒是小女孩像动物一样翻转躯干倒立着爬下楼梯更为震撼!可惜时间又稍微短了一点,不然我就晕过去了。不过,可能导演正是怕影片太吓人了,所以才让每个恐怖镜头都一闪而过,不让它们来折磨观众吧。
其实吧,最令我心神不定的是那个巴比伦的神或者鬼怪的雕像,不论是开始出现那次还是在小女孩屋里那次:我一直害怕这些远古时期的东西,因为我无法了解它们的秘密。反观当代的恐怖事件,我至少可以试图去解释,给自己一个希望说:我可以找到答案的!然后就不那么害怕了。
这种心理和信仰上帝的原理差不多,就是给你一个最终保障,让你大胆去面对。而对于古代未知文明,我探究一番得出的是什么结论,是在探究之前无法预知的。是神秘感、对终点的未知带来的恐怖。继续还原,总之,是“无法掌控”或者 “不可知”的恐怖。
除去恐怖,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谈论的。
偏一点的:它对当年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打了五十大板(不知是不是对男性社会的埋怨,但奥斯卡获奖影片很少有绕来绕去正过来反过来的讽喻)。男主人的缺失,造成了这个家庭的不稳定感。母亲基本在外忙事业,虽是个女强人(在她饰演的电影中也是反叛的女领导者),但女儿也因此无人照看。强势的母亲虽然据理力争,可是仍旧要服从男性医生的指示,给女儿一堆无益的治疗。从头到尾,她没有对女儿产生正面的、直接的效果,她一直在求助各方帮助。医生都是刻板印象的男性、(几乎)白人、中年以上。
更偏一点的:对流行文化也有涉及,因为男警官去找女明星签名,但是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喜欢,而说是自己女儿喜欢。
主要的讽刺:对当代医学、心理学和科学的质疑。看看那些堪比恶魔的手术和检查吧,医生们言之凿凿地劝说女主人:相信一切疾病都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吧!
然而,第七封印中的骑士——麦克斯•冯•西多——饰演的老牧师,在接受女主人的敬酒时说:“医生告诫我不要喝酒。但是谢谢上帝,我意志不坚。”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吧!这是本片除却恐怖之外的点题句:上帝教我不要相信医学!
除了这位老牧师坚定地认为魔鬼的存在(可是即使如此,他仍旧需要用速效救心丸!),连亲眼见过附身魔鬼施法的小牧师戴米也不相信:他多次试图用心理学来向女主人解释女儿的病情。这也可以想见他为何当了牧师又去学习精神病学,还用精神病学的原理来写研究魔鬼附身的论文。事实证明他错了,科学错了,理性错了。非理性因素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古巴比伦,在非洲也存在(老牧师经常在非洲驱魔)。这是否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呢?或者借助电影的广泛影响力,同时为后现代思潮推波助澜?
下面谈一谈本片的主角,两位牧师。当然,影片在戏份上的安排非常好,没有给任何一个人物主导影片的机会,让观众把注意力从人物身上稍稍分开,投入到这个满是问题的社会。
戴米牧师心有魔障:他选择了牧师的职业,因此赚不到钱,没钱给母亲治病,反而害她进了精神病院,加速了她的死亡。(对比《黄金三镖客》中的天主教牧师,为了谋生才不得不去当神父,当地只有强盗和神父能维持生计。本片中的耶稣会牧师戴米却过着比别人都清贫的生活。)魔鬼抓住了这一点,几乎让他崩溃——魔鬼向来是抓人的弱点进行攻击。老牧师则说,不要跟魔鬼谈话,他会诱惑你。他的坚定甚至有一种加尔文式的不容辩驳,开始还让我疑惑了一阵,后来发现他是对的。
驱魔的过程有一定的程式,但绝非平庸俗套。一个坚定的有经验的主导者,一个稚嫩的协助者。老者死去,把信念传给新手(不过本片采用了一种变体,给了新手以愤怒)。新手代替老者完成事业。两人对着漂浮的女孩,大声念着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这一幕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好激动啊,宗教的力量。
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疑问:为什么基督教可以驱走各种鬼怪,无论是非洲的还是巴比伦的?
且看最后的驱魔成功:
这是一处象征,第一遍看几乎没注意,第二遍也没想周全,感谢@圣像之源。 “Son of a bitch! Take me ! Goddamn! Take me! Take me!!”戴米并非有意,而绝对是出于愤怒和绝望,喊出这些亵渎的话,而且马上诉诸暴力解决,这都不是牧师的风范。可是魔鬼听见这些话,竟然顺从地侵入了戴米。这时被附体的戴米想掐死小女孩,但是短暂恢复记忆的戴米选择了自杀(感谢@厚脸皮膀小胱),从而拯救了小女孩。
这不是绝妙的讽寓么?
其一:来自@圣像之源。基督教拿魔鬼是没办法的!不管你多么渎神,甚至只有当你渎神时,你才拥有了足够的力量。所以,基督教实际上是个可有可无的信仰,给观众的绝望。
其二:不想死,不想牺牲,只想战胜的时候(老牧师),却战胜不了魔鬼;一旦说出牺牲,瞬间就成功了——当然是以牺牲为代价。说明我们必须赎罪?可是戴米罪不该死啊。大概还是说,不需要征服,反省自我、自我赎罪才关键吧。越战在1973年结束,本片在1974年上映,有关系么?
第三种讽寓解读:老牧师说,不要跟魔鬼谈话,他会诱惑你,欺骗你。他谨遵他的一套驱魔方式(有效,但很死板)。然而,最后却是小牧师和魔鬼的直接对话,才驱赶走了魔鬼。交流,尤其是和那些看似不可以交流的人交流,是很重要的。心理学讲究这个。政治学也要讲究这个,把人妖魔化可不好。
第四种:或者说,提倡牺牲,提倡为他人承担痛苦。这一点,除了最后一刻的戴米,医生、老牧师,甚至母亲,没有一个做到的,大家都极尽所能地折磨小萝莉。(这一角度应该最靠谱了。)两位牧师在休息时谈起:为什么选择这个小女孩?老牧师说:让我们拒绝相信上帝爱我们。这都是空话。小女孩是无罪的,有罪之人的牺牲拯救了她。
这样,我开始的疑问(基督教的驱魔术,怎么会对古巴比伦的魔鬼起作用呢?这不是成了世界警察么?)已经解开了。本来基督教的作用就不是特别明显的。
虽然死了两位牧师才驱走魔鬼,虽然发出渎神言论才最终取胜,无论如何,基督教在片中扮演了正面的角色。几位牧师都是好人,敢于付出的人。对基督教只是委婉批评:照本宣科的做法、生硬的教义是不够的,也不必言必敬神;交流、牺牲和爱才是王道,有了这些,自来水也是圣水。
另外,通过警察约两个牧师看戏都被回绝说“看过了”,影片告诉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论是哪个牧师,都看过你想看的那出戏,不管是奥赛罗,还是呼啸山庄。
还有最后的一幕:虽然小女孩(和她妈一样)都不信教,却在最后热情地亲吻了牧师,这似乎是对基督的一种肯定,一种信仰的回归。
欣赏本片的摄影。很多推拉镜头。艳丽、饱和的色彩,很漂亮,比较偏冷色调。当女主人踏着欢快的节拍走在大概是红墙绿树的常春藤校园中时,景色是美极了,迎风闪过的几个穆斯林妇女,大概预示了本片的魔鬼即将来临?
音响效果不咋地,结果还获了奥斯卡最佳音效奖,搞不懂。
最后,讲讲拍摄的花絮。
威廉•彼得•布拉迪怀揣着小说跟华纳兄弟公司签了合约,要求自己选导演,结果圈定的三位导演——阿瑟•佩恩、库布里克、迈克•尼克尔斯,都拒绝了请求。威廉•弗里德金得到了这个机会,名利双收:《驱魔人》全球票房达到了8800万美元,成为当时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第四位,弗里德金也收获了一座最佳导演的奥斯卡小金人。约翰•布尔曼(John Boorman)也拒绝了导演《驱魔人》的机会,因为他觉得故事剧情“对于孩子们来说太残酷了”。然而,他却接受了驱魔人续集《异教徒》(The Heretic,1977)的导演邀请。库布里克再次拒绝了《驱魔人》续集,事实证明他比布尔曼要有远见:在一个已经极其成功的影片基础上,再有所突破是很难的。《驱魔人》续集不出所料地成了一场灾难。
而库布里克当时在拍的《巴里林登》却遭遇了资金困难,几乎被迫停工。他大概有点酸,耿耿于怀地坚信华纳公司是用《发条橙》的收入投资了《驱魔人》(预算超支了)。或许正是《驱魔人》的成功,促使库布里克拍出了自己的恐怖片《闪灵》(和小女孩一样,闪灵中的丹尼也有一个灵魂附身——东尼)。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发行的《闪灵》DVD(2007)的碟片中,有一个短片The Visions of Stanley Kubrick是导演和演员们对库布里克尤其是《闪灵》的评论,弗里德金正在其中,他给了库布里克极高的评价,而且留下这样一段有价值的评论:
“艺术家的责任是提出问题,不是给出答案。它得反映社会。库布里克是伟大的艺术家,或许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责任是反映社会,说出他自己的看法,不是提供解决之道,或是建议该如何改善生活。”
大半夜的,宿舍都睡了,为了找细节翻看影片,还真是吓人啊!!!再也不说这片子不吓人了!稍微有些(对基督教)态度不明朗的好片!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出彩不在于恐怖——习惯重口味的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恐惧,而在于在清澈的画面中折射的社会现实。
当然,我有个习惯就是不看主线看复线。
还是先谈主线吧。
最恐怖的镜头应该是小女孩的头部旋转一百八十度吧,不过因为前面已经有一个人物在幕后被扭了头,所以也算打了一针预防针。倒是小女孩像动物一样翻转躯干倒立着爬下楼梯更为震撼!可惜时间又稍微短了一点,不然我就晕过去了。不过,可能导演正是怕影片太吓人了,所以才让每个恐怖镜头都一闪而过,不让它们来折磨观众吧。
其实吧,最令我心神不定的是那个巴比伦的神或者鬼怪的雕像,不论是开始出现那次还是在小女孩屋里那次:我一直害怕这些远古时期的东西,因为我无法了解它们的秘密。反观当代的恐怖事件,我至少可以试图去解释,给自己一个希望说:我可以找到答案的!然后就不那么害怕了。
这种心理和信仰上帝的原理差不多,就是给你一个最终保障,让你大胆去面对。而对于古代未知文明,我探究一番得出的是什么结论,是在探究之前无法预知的。是神秘感、对终点的未知带来的恐怖。继续还原,总之,是“无法掌控”或者 “不可知”的恐怖。
除去恐怖,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谈论的。
偏一点的:它对当年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打了五十大板(不知是不是对男性社会的埋怨,但奥斯卡获奖影片很少有绕来绕去正过来反过来的讽喻)。男主人的缺失,造成了这个家庭的不稳定感。母亲基本在外忙事业,虽是个女强人(在她饰演的电影中也是反叛的女领导者),但女儿也因此无人照看。强势的母亲虽然据理力争,可是仍旧要服从男性医生的指示,给女儿一堆无益的治疗。从头到尾,她没有对女儿产生正面的、直接的效果,她一直在求助各方帮助。医生都是刻板印象的男性、(几乎)白人、中年以上。
更偏一点的:对流行文化也有涉及,因为男警官去找女明星签名,但是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喜欢,而说是自己女儿喜欢。
主要的讽刺:对当代医学、心理学和科学的质疑。看看那些堪比恶魔的手术和检查吧,医生们言之凿凿地劝说女主人:相信一切疾病都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吧!
然而,第七封印中的骑士——麦克斯•冯•西多——饰演的老牧师,在接受女主人的敬酒时说:“医生告诫我不要喝酒。但是谢谢上帝,我意志不坚。”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吧!这是本片除却恐怖之外的点题句:上帝教我不要相信医学!
除了这位老牧师坚定地认为魔鬼的存在(可是即使如此,他仍旧需要用速效救心丸!),连亲眼见过附身魔鬼施法的小牧师戴米也不相信:他多次试图用心理学来向女主人解释女儿的病情。这也可以想见他为何当了牧师又去学习精神病学,还用精神病学的原理来写研究魔鬼附身的论文。事实证明他错了,科学错了,理性错了。非理性因素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古巴比伦,在非洲也存在(老牧师经常在非洲驱魔)。这是否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呢?或者借助电影的广泛影响力,同时为后现代思潮推波助澜?
下面谈一谈本片的主角,两位牧师。当然,影片在戏份上的安排非常好,没有给任何一个人物主导影片的机会,让观众把注意力从人物身上稍稍分开,投入到这个满是问题的社会。
戴米牧师心有魔障:他选择了牧师的职业,因此赚不到钱,没钱给母亲治病,反而害她进了精神病院,加速了她的死亡。(对比《黄金三镖客》中的天主教牧师,为了谋生才不得不去当神父,当地只有强盗和神父能维持生计。本片中的耶稣会牧师戴米却过着比别人都清贫的生活。)魔鬼抓住了这一点,几乎让他崩溃——魔鬼向来是抓人的弱点进行攻击。老牧师则说,不要跟魔鬼谈话,他会诱惑你。他的坚定甚至有一种加尔文式的不容辩驳,开始还让我疑惑了一阵,后来发现他是对的。
驱魔的过程有一定的程式,但绝非平庸俗套。一个坚定的有经验的主导者,一个稚嫩的协助者。老者死去,把信念传给新手(不过本片采用了一种变体,给了新手以愤怒)。新手代替老者完成事业。两人对着漂浮的女孩,大声念着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这一幕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好激动啊,宗教的力量。
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疑问:为什么基督教可以驱走各种鬼怪,无论是非洲的还是巴比伦的?
且看最后的驱魔成功:
这是一处象征,第一遍看几乎没注意,第二遍也没想周全,感谢@圣像之源。 “Son of a bitch! Take me ! Goddamn! Take me! Take me!!”戴米并非有意,而绝对是出于愤怒和绝望,喊出这些亵渎的话,而且马上诉诸暴力解决,这都不是牧师的风范。可是魔鬼听见这些话,竟然顺从地侵入了戴米。这时被附体的戴米想掐死小女孩,但是短暂恢复记忆的戴米选择了自杀(感谢@厚脸皮膀小胱),从而拯救了小女孩。
这不是绝妙的讽寓么?
其一:来自@圣像之源。基督教拿魔鬼是没办法的!不管你多么渎神,甚至只有当你渎神时,你才拥有了足够的力量。所以,基督教实际上是个可有可无的信仰,给观众的绝望。
其二:不想死,不想牺牲,只想战胜的时候(老牧师),却战胜不了魔鬼;一旦说出牺牲,瞬间就成功了——当然是以牺牲为代价。说明我们必须赎罪?可是戴米罪不该死啊。大概还是说,不需要征服,反省自我、自我赎罪才关键吧。越战在1973年结束,本片在1974年上映,有关系么?
第三种讽寓解读:老牧师说,不要跟魔鬼谈话,他会诱惑你,欺骗你。他谨遵他的一套驱魔方式(有效,但很死板)。然而,最后却是小牧师和魔鬼的直接对话,才驱赶走了魔鬼。交流,尤其是和那些看似不可以交流的人交流,是很重要的。心理学讲究这个。政治学也要讲究这个,把人妖魔化可不好。
第四种:或者说,提倡牺牲,提倡为他人承担痛苦。这一点,除了最后一刻的戴米,医生、老牧师,甚至母亲,没有一个做到的,大家都极尽所能地折磨小萝莉。(这一角度应该最靠谱了。)两位牧师在休息时谈起:为什么选择这个小女孩?老牧师说:让我们拒绝相信上帝爱我们。这都是空话。小女孩是无罪的,有罪之人的牺牲拯救了她。
这样,我开始的疑问(基督教的驱魔术,怎么会对古巴比伦的魔鬼起作用呢?这不是成了世界警察么?)已经解开了。本来基督教的作用就不是特别明显的。
虽然死了两位牧师才驱走魔鬼,虽然发出渎神言论才最终取胜,无论如何,基督教在片中扮演了正面的角色。几位牧师都是好人,敢于付出的人。对基督教只是委婉批评:照本宣科的做法、生硬的教义是不够的,也不必言必敬神;交流、牺牲和爱才是王道,有了这些,自来水也是圣水。
另外,通过警察约两个牧师看戏都被回绝说“看过了”,影片告诉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论是哪个牧师,都看过你想看的那出戏,不管是奥赛罗,还是呼啸山庄。
还有最后的一幕:虽然小女孩(和她妈一样)都不信教,却在最后热情地亲吻了牧师,这似乎是对基督的一种肯定,一种信仰的回归。
欣赏本片的摄影。很多推拉镜头。艳丽、饱和的色彩,很漂亮,比较偏冷色调。当女主人踏着欢快的节拍走在大概是红墙绿树的常春藤校园中时,景色是美极了,迎风闪过的几个穆斯林妇女,大概预示了本片的魔鬼即将来临?
音响效果不咋地,结果还获了奥斯卡最佳音效奖,搞不懂。
最后,讲讲拍摄的花絮。
威廉•彼得•布拉迪怀揣着小说跟华纳兄弟公司签了合约,要求自己选导演,结果圈定的三位导演——阿瑟•佩恩、库布里克、迈克•尼克尔斯,都拒绝了请求。威廉•弗里德金得到了这个机会,名利双收:《驱魔人》全球票房达到了8800万美元,成为当时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第四位,弗里德金也收获了一座最佳导演的奥斯卡小金人。约翰•布尔曼(John Boorman)也拒绝了导演《驱魔人》的机会,因为他觉得故事剧情“对于孩子们来说太残酷了”。然而,他却接受了驱魔人续集《异教徒》(The Heretic,1977)的导演邀请。库布里克再次拒绝了《驱魔人》续集,事实证明他比布尔曼要有远见:在一个已经极其成功的影片基础上,再有所突破是很难的。《驱魔人》续集不出所料地成了一场灾难。
而库布里克当时在拍的《巴里林登》却遭遇了资金困难,几乎被迫停工。他大概有点酸,耿耿于怀地坚信华纳公司是用《发条橙》的收入投资了《驱魔人》(预算超支了)。或许正是《驱魔人》的成功,促使库布里克拍出了自己的恐怖片《闪灵》(和小女孩一样,闪灵中的丹尼也有一个灵魂附身——东尼)。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发行的《闪灵》DVD(2007)的碟片中,有一个短片The Visions of Stanley Kubrick是导演和演员们对库布里克尤其是《闪灵》的评论,弗里德金正在其中,他给了库布里克极高的评价,而且留下这样一段有价值的评论:
“艺术家的责任是提出问题,不是给出答案。它得反映社会。库布里克是伟大的艺术家,或许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责任是反映社会,说出他自己的看法,不是提供解决之道,或是建议该如何改善生活。”
大半夜的,宿舍都睡了,为了找细节翻看影片,还真是吓人啊!!!再也不说这片子不吓人了!稍微有些(对基督教)态度不明朗的好片!
(译)
1,片尾向卡洛斯身份告白的是一位天主教神父,威廉·莫莱。为了让他看上去更具惊吓感,导演威廉·彼得·巴莱出其不意地地扇了他一记耳光,旋即高喊开拍!这位神父至今仍任教于福特汉姆大学。
2、驱魔一场戏首次开拍时,琳达·布莱尔台词中的污言秽语一度骚扰到了绅士风度的马克斯·冯·西多,使其突然忘词。
3、为使观众紧张,影片插入极短促的快闪镜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恶魔面孔(见上图)。这张脸属于曾出演过幸福日子和总院的爱琳·迪兹。此镜头即使今日重看,仍让人心惊肉跳。
4、里根以十字架自渎的场景使人不安。爱琳·迪兹替身拍摄了被里根抽脸的镜头,导演觉得特技需由更壮硕一些的演员来完成,镜头从替身背后拍摄。拍摄自渎时,琳达·布莱尔说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以及粗俗动作所代表的含义。
5、发自于琳达·布莱尔体内的恶魔嘶吼,声音实际来源是被驱赶进屠宰场的猪的叫声。
6、拍摄期间,艾伦·伯斯汀不幸遭受永久性脊椎挫伤。也就是被摄身女儿摔出的那场戏。她从床边狠狠摔下,撞到尾椎,疼得大叫。画面由镜头如实记录,使这场戏的真实感大大提升。
7、为制造卧室冰窟效果剧组动用了四台空调。温度陡降至零下三四十度,出汗都会把剧组人员和演员冻僵。有一次,剧组还没进场拍摄,屋里潮气太大,竟然有冻结的薄冰掉下。身处真实冷库,演员根本无需现代电影所惯用的伪造呼气喷雾。
8、影片在英国首映时曾被多个城镇议会强制禁映。结果引发了一场“驱魔人巴士旅行团”的奇特景象:商业旅游公司组织大巴车队去临近那些允许上映的城镇影院观影。
9、1974年首映时,有影迷昏了过去,并撞到座椅,折了下巴。随后他起诉了华纳兄弟以及导演,声称是影片所用的潜意景象才导致了他的昏厥。最后公司以未经公布的数目摆平了官司。影片对当时观众的冲击极为强烈。多家影院都出现急救车赶去救治晕厥或进入歇斯底里状态观众的情形。
10、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驱魔师》可视作史上最卖座的R级电影!
11、由于争议性内容,本片被禁止以视频方式在英国发行。直到1999年,英国电影审查维护员审议通过了该片的未剪接版本。
12、被摄身的里根喷向卡洛斯神父的东西,其实是一种豌豆浓汤。而且必须使用安德斯牌的。剧组人员曾试过坎贝尔牌的。效果不佳。
13、导演曾询求技术顾问托马斯·伯明翰姆对片场实施驱魔,但遭拒绝。理由是那么做会增加人们的焦虑不安。伯明翰姆神父最终来到片场,赐福安抚了演员和剧组。
14、导演回想起1970年的魔幻经典《鼹鼠》之后,请来该片的音效师冈扎罗·哥维拉为本片配制声音特效。其中最难令人忘忆声效来自里根头部的360度环绕。那声音其实是由麦克风前反复扭扯一个皮制钱包所发出的。
15、小说灵感来自于据说来自于1949年发生在马里兰州和密西西比的真实驱魔事件。几家当地媒体都报道一位牧师在业余通灵学聚会演讲中,宣称自己曾对一位名为罗比的十三岁的男孩实施过驱魔,过程持续长达六周。
16、片中最著名一场戏中的一个最著名的镜头,被用作本片的宣传海报,及DVD等视频发布的封面。灵感来自于1954年画家雷内·玛格丽特的系列作品,“光线王国”。
17、琳达·布莱尔在被扔到床上时,因道具破碎而伤到了后背。
18、琳达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可后来人们才得知,前最佳女配角得主梅赛德斯·麦坎布代配了恶魔的声音。按照奥斯卡的规定,一旦提名,不能撤回。但角色演绎曾有其他女演员参与的争议事件,也使得琳达最终无缘奖项。
19、呕吐桥段,由爱琳·迪兹代替琳达·布莱尔完成。为此还发生了关于呕吐冠名的诉讼官司,原告败诉。造型大师迪克·史密斯以迪茨的面部轮廓设计了一副热塑有机玻璃制面具,固定于嘴角和脑后。然后,在口腔内放置一个可以强制终止的呕吐伪装喷嘴。呕吐物则由精心嵌置在脸颊两侧面具内的导管提供。装置较比复杂,迪茨带上之后几乎无法吞咽或闭嘴。
20、驱魔人台阶。这一总共75级(一说是74级,有一阶很小)的台阶位于乔治城的M大街。为拍摄卡洛斯神父摔死一场戏,特别铺设了厚达半英寸后的橡胶。特技人一共摔了两次。乔治城大学的学生曾向现场围观者每人收取5美元。
21、琳达·布莱尔遭受了来自宗教狂热团体的死亡威胁。他们认为影片在美化撒旦!华纳兄弟不得不在影片上映之后,雇佣保镖保护琳达长达半年之久。
22、附身里根的恶魔本命叫“帕祖祖”。但此名在另个版本中未被提及。片中,帕祖祖对卡洛斯神撒谎说自己就是魔鬼。后来与莫林神父的交谈证明他撒了谎。
23、为制造里根喷吐的声音特效,梅赛德斯·麦坎布反复咀嚼苹果糊和生鸡蛋的混合物。
24、在小女孩里根的选角过程中,导演声称自己曾一度试镜过成人侏儒演员。
25、耗时一年的拍摄过程中噩运不断。其中包括在九人往生,以及那场发生在某个周末的导致片场焚毁的神秘大火。片中扮演导演,以及卡洛斯神父母亲的两位演员,于影片上映前去世。
1.恶魔是被老神父从伊拉克带回来的,他从伊拉克回到美国的时间刚好跟女孩被上身的时间是一致的。2.十字架是脖子被扭断的导演放的,他的举动激怒了恶魔,从而恶魔杀死了他。3.老神父是被告知真相而气死的,老神父身体一直不好,一直在吃药,之前他也说了,恶魔会撒谎,但是谎言里是有真相的,而且他说的话会直接击溃你。在房间里,恶魔告知老神父自己是被他从伊拉克带回来的,加上体力不支,从而死去。4.恶魔为什么上女孩的身,估计跟那个摔断脖子的导演死后,警探从楼梯下面捡到的泥塑有关。那个泥塑就是老神父从伊拉克带回来的。(这个是我的第一种猜想)
1.其实恶魔一直封印在老神父身体里,电影里说过,老神父十几年前曾经驱过魔,而且差点要了他的老命,所以他才要一直吃药,那个时候起恶魔就一直在他身体里,只是元气大伤,从而一直没出现。而唤醒恶魔的时候就是在伊拉克的时候,他挖掘出了一个泥塑,当时他说了句话:以魔养魔。当时有个细节,教会里的时钟停摆了,那个时候就是恶魔苏醒的时候。还有,他回到美国的时间跟女孩被恶魔附身的时间是一致的。在最后,年轻神父给老神父说小女孩的身体里好像不止一种恶魔。而老神父肯定的说只有一种。
2.有个细节,教会里的一个雕塑被人破坏了,估计就是老神父压制不住恶魔的时候去做的。
3.恶魔怎么上的女孩的身,这个嘛。。。我估计是:老神父知道恶魔苏醒了,不知道怎样又将恶魔封印进了泥塑,而小女孩又喜欢那些东西,被扭断脖子的导演不知怎样将那泥塑弄到手送给了小女孩亦或是给女孩的母亲让母亲送给女孩,不管怎样,后来导演得知女孩病了,拿着十字架去看望女孩(这解释了他应该是通过非法手段得到泥塑的,估计是从老神父那偷的),从而激怒了恶魔,然后杀死了他。(这个解释有点牵强,我实在想不起了)
暂时就这些了。。。。
1.其实恶魔一直封印在老神父身体里,电影里说过,老神父十几年前曾经驱过魔,而且差点要了他的老命,所以他才要一直吃药,那个时候起恶魔就一直在他身体里,只是元气大伤,从而一直没出现。而唤醒恶魔的时候就是在伊拉克的时候,他挖掘出了一个泥塑,当时他说了句话:以魔养魔。当时有个细节,教会里的时钟停摆了,那个时候就是恶魔苏醒的时候。还有,他回到美国的时间跟女孩被恶魔附身的时间是一致的。在最后,年轻神父给老神父说小女孩的身体里好像不止一种恶魔。而老神父肯定的说只有一种。
2.有个细节,教会里的一个雕塑被人破坏了,估计就是老神父压制不住恶魔的时候去做的。
3.恶魔怎么上的女孩的身,这个嘛。。。我估计是:老神父知道恶魔苏醒了,不知道怎样又将恶魔封印进了泥塑,而小女孩又喜欢那些东西,被扭断脖子的导演不知怎样将那泥塑弄到手送给了小女孩亦或是给女孩的母亲让母亲送给女孩,不管怎样,后来导演得知女孩病了,拿着十字架去看望女孩(这解释了他应该是通过非法手段得到泥塑的,估计是从老神父那偷的),从而激怒了恶魔,然后杀死了他。(这个解释有点牵强,我实在想不起了)
暂时就这些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