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李骥
主演: 李岷城 / 任素汐 / 何巍然 / 陈宇星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0-09-17(中国大陆) / 2019-10-05(釜山电影节)
片长: 99分钟
又名: A Road To Spring / 春天在哪里
IMDb链接: tt9097170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舒服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了,上一次还是年前的《平原上的夏洛克》。
也好久没有想要静下来聊聊一部电影了,虽然影院复工后也看了《乔乔的异想世界》《1917》《八佰》《信条》等院线片,但是由于文化的差距、历史的年代感或者剧情的超现实,很难勾起充沛的情感和表达欲,硬凑一篇也感觉难免干巴巴的。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座东北小城,全片也采用了东北方言,整个故事的季节是东北特有的干燥寒冷的冬天,也为电影增添了几分萧瑟但不至于悲凉的气息。
大川是国营工厂里一个即将被裁的工人,不出意外的话能拿到四万元补偿金,可是被当成偷零件的贼被抓住了,既被当成了贼,没了面儿,又被厂里开除,补偿金也没了。面对怀孕的妻子,家里一下没了经济来源,大川一边蹲在厂里抓小偷争取补偿金,一边四处赚钱。
大川的形象生动诠释了一个男人最窘迫的时候的样子:
守了一夜小偷,和兄弟吃早饭喝啤酒把自己喝醉了,颇有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进去一家立着招工牌子的餐馆,然后又出来,老板送着出来,顺便把招工的牌子收了;
又进了一家店,“老板你们这儿招工吗”“招”“一个月多少”“1200”;
好算自己摆了一个摊,结果被对面儿人打架把自己摊撞倒了;
只好自己拿着杆去打鱼,到了菜市场,厚着脸皮和卖肉的大姐拿鱼换肉,一条不够,两条才行,幸得鱼新鲜;
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买了两条拐杖,装残疾人,开三轮拉客;
没钱买楼房,面对老丈人的询问也不好言语,没钱买墓地,父母的骨灰盒放在殡仪馆的架子里,祭扫的时候还忘了带烟,只能从隔壁骨灰盒顺了几根……
这些细节很多,既真实,有时还有些有趣。最让我回味的,甚至我觉得是这几年国产电影的高光时刻是这一幕。
大川一家请兄弟大同一家吃饭,和大同在喝酒,大同又劝大川年后南下和他去赚钱,大川舍不得媳妇。
“我这可是亲媳妇”
“难道我这是后媳妇?”
大川站起来,走到客厅去看媳妇,然后又转回饭桌,“我觉得我媳妇挺好看”,大同也站起来去客厅看他媳妇,“我觉我媳妇好看”。
这一场景让人感到一种喷涌而出的真实而质朴的有趣,这也是我题目里说的温暖,尽管大川十分窘迫,兄弟和爱人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这种温暖也是我觉得和《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共同点,就不止是都是抓贼抓真凶,而是互相支持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温暖。
而不同点在于,这部电影里大川的行为都是为了赚钱养家,让生活继续,而《平原上的夏洛克》则回归到了一种对朴素正义的追求。回顾整部《开往春天的列车》,其实并没有很鲜明的反派角色,偷零件的贼有孩子后,也想多积德不干了,也是这个原因,让抓到贼的大川心软了放过了贼;与贼串通一气的两个脑满肠肥的保安看似贪婪邪恶,拿了大川的钱还倒打一耙,转念一想,他们不过是生活里的小角色,和家里装修豪华、承诺出尔反尔的厂长相比,好像又算不得什么,好像又回到了大家常说的“底层互害”上来了。
其实,我个人把这个电影粗糙地化为“工厂系”电影,就是以国企改革、国营工厂改制为背景的电影,每一个城市都有类似的故事发生,那些年红极一时的机械厂、钉子厂、纺织厂等等工厂纷纷退下历史舞台,现在只有少量的兵工厂和烟厂等国营工厂还在存活。
这类电影最早可以算到让王千源爆红的《钢的琴》,近一点的有拿下柏林电影节男女主角的《地久天长》、段奕宏饰演的《暴雪将至》、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董子健出演的《少年巴比伦》和贾樟柯导演的《二十四城记》等等,我看的不多,只能回忆起这些,虽然背景相似,但是故事、角度和手法不一样,也各有特色。
诚然,故事背景只是影片的底色,核心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就像电影的最后,大川还是坐上了列车,南下打工赚钱,窗外的景色一改往日寒冷,阳光明媚,温暖和煦。
结尾也进行了三次点题,从时间上看,新的一年到来了,春天也在慢慢走近,从位置上看,从高纬度的东北一路南下,气温也在逐渐升高,从影片寓意来看,也希望慢慢迎来生活的春天,日子越来越好。
以零下40°寒冬的东北工业小镇为背景,开篇镜头画面立马让我想到看过为数较少的几部小成本电影,有点儿像耿军导演的短片风格,而且看了有关李骥导演的采访,发觉真是一模一样:出生在东北,以身边真实人物、事件为素材,还拉来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客串。而再看剧情,又很像《平原上的夏洛克》——都是“平民侦探”,一个为了兄弟查出真相,一个为了自己洗清冤屈。
有人说这个片子拍的太琐碎,太日常了,日常到等公交,帮同行拉车的无关主题的细节都呈现出来了,没必要。但生活不就这样么,一地鸡毛:被裁员失业的人情社会,又赶上妻子怀孕的生计难题……
整个故事没有起承转合,平平淡淡诉说着因东北工业时代没落而导致的生存压力下努力前行的日常。早在2004年中央启动振兴东北战略。时至2018年,东北开始新一轮的全面振兴。
和朋友说,如果观现在,像极了疫情下迫不得已失业的人们,突如其来的生活暴击,好多行业经受不住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产影响和资金不足,虽然疫情好转后企业加速复工复产,但是有很多中小企业遭受重创,无法坚持。后疫情时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立刻恢复的。
很多小伙伴迫不得已待业或者归乡……还有等不来新的就业机会,大多数开始转行做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V商”,谁还不是为了吃口饭而放弃自己心里那美好的理想。
当苏芳(任素汐饰)在医院里捂脸哭泣的时候,真是太心疼这个隐忍的妻子了。丈夫大川(李岷城饰)失业,她宽慰道没事儿,丈夫被诬陷成小偷丢了工厂补偿现金,她主动带钱去找厂长求情,丈夫被免费当保安蹲守抓贼、为糊口假装残疾人被举报,她去派出所接人也没有发脾气,直到爸爸因为自己的弟弟偷了家里存折炒股被套牢而气到病倒住院,她才找了个发泄口,释放自己这么多的压力与不爽,本以为会嚎啕大哭一场,却又一个哽咽收了回去,也没哭个痛快。收拾好心情,继续体验人间百态。
当一切社会“暗黑的勾当”结束后,拾起一地鸡毛扎个鸡毛掸子,弹弹灰,生活继续,重新来过,就像结尾大川和兄弟坐上开往“春天”的列车一样。
有人说任素汐在这部影片里没有发挥她的演技,我知道她多数饰演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驴得水》《无名之辈》《中国机长》,这部片子,说是她三年来接的成本最小的,因为李骥的资金有限,最后确定只有任素汐和李岷城两位主角,所以上面才说多数都是周围亲朋帮忙。但这部影片里展现的就是现实的无奈、生活的苦闷、辛酸的日常,要的也就是这种普通的生活感觉,比如晚上等老公回家炒菜吃饭,吧唧吧唧嚼着黄瓜与老公说着地道的东北话,这些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实导演还说了一个话题,自打大川失业,他兄弟一直撺掇大川到外面去赚钱养家,在东北一般说是“南下”,东北人口流失,很多乡村小镇青年,都不想留在家乡,要出去闯荡,赚钱,毕竟外面的“机会”多。
作为处女作,获得第24届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挺好的。
这是一部整体基调很“丧”的电影,就像大部分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背景的电影那样,阴暗冰冷的色调,破旧杂乱的场景,昏聩麻木的人们……就像那个被时代抛弃的城市,和那类城市赖以建立和繁荣的一切根源。
镜头一直都很克制,缓慢到部分时候显得冗长,极少的温情时刻,也不会给人以真正温暖的感觉,那些笑声和笑容,总透着刻意如此的无奈。
男主大致是个善良的人,并因为这种善良而屡遭厄运。可他又不是一个绝对善良的人,生活的磨难也教会了他对不义之人不择手段,他不会对自己的背信弃诺而忐忑,因为那个承诺本来也源于趁人之危的敲诈。可最后,又是他不该泛滥的“善良”让他犹豫了,而这一秒钟的犹豫,带来的却是始料不及的结果……这种无意义的“滥好人”是最让人气结的。
女主是个善解人意的人,性格显得大大咧咧,但在很多问题上,她才是这个家里的主心骨,可同时,这个看似爽朗的女子又在用看似的无所谓遮掩生活中的千疮百孔,自己的小家、原生家庭,都无法让她省心,而她肚子里还有个快要足月的孩子……生活对于女性来说,总是那么艰难,奋不顾身地爱了,却不防生活突然给个从天而降的打击。任素汐的戏还是给的很准确的,她很适合演这种外表坚强、无所谓,实则内心很敏感的人。只是感觉苏芳这个角色和她过往塑造的几个,比如《银河补习班》里的妻子形象有些太像了!这可能主要是剧本人设问题,但也不排除任素汐自己的表演程式化,现在她给我的感觉是“任素汐”这个标签已经要强于角色本身了
男二的发小儿大同可能反而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有义气有担当,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且,较之于男主拖后腿的善良,他还要更加理智一些,而在男主最落魄无奈的时候,他给予男主的支持,恐怕是女主都做不到的……结尾处,他们做上了南下的火车,那一刻,很有点儿嗑CP的冲动~~~顺便,男二的演员给人的感觉有些像廖凡,容貌上【在剧中的造型】也有几分相似,当然,看了下演员何巍然的图,自然就不觉得真的像了……但大同这个角色确实很拉好感,这部电影好像是他第一部真正上映的作品,这个名字记下了,看看以后有没有什么更大的发展吧
至于其他的角色,大多不是正面的,监守自盗又栽赃陷害的保安,贪财又怕事还想要好名声的厂长,不学无术偷拿家里钱炒股的小舅子……大约也正是因为此吧,那个不知名大姐主动让客的好意才让人觉得温暖,更因此,男二和男主之间的兄弟情谊才格外让人动容
要说逻辑硬伤,很多,比如你想不明白为什么男主在已经掌握了足够视频证据的情况下不去报警,人脸拍得那么清楚,足可以交给警察去抓捕了。你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盗窃案告破后,他没有去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介入,要求宣布当初厂子对他的开除决定无效,等等等等。这有可能是创作上的问题,不过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事实上找了也没用,那样才是真的绝望。可电影里一旦涉及到了,就不能说是没用的,于是,只好彻底回避,哪怕因此留下硬伤……并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其实,一度很怕结尾变成合家欢的善恶终有报,可最后没有如此,却又觉得怪怪的,大概就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吧,觉得故事的发展脉络不太合理
男主拿着在冰面上钓来鱼去菜市场和大娘换了块肉,以及男主喝得微醺后去看了一眼妻子,然后回来男二说“我觉得我老婆真带劲”,之后,男二也去看了自己的妻子,回来也说“我觉得我老婆也真带劲”,这两段戏,是我最喜欢的,既生活化,又戏剧性,而且,让人心里暖暖的
生活大概就是如此的,哪儿有那么多跌宕起伏、苦尽甘来,不过都是囫囵着过去了,就像女主一气之下砸过去的所谓“厂长的好意”,到最后,还是要自己挺着足月的肚子慢慢捡起来……
如果静得下心来,慢慢看,也不失为一首单调却让人叹息的挽歌,虽然真的是看得人很冷。至于片尾的字幕,就……闭上眼吧!借用电影中的一句话——膈应人
Fin像听相声段子一样,整场几乎都是一脸祥和的微笑看完的电影,但内心却苦不堪言。
能笑出来,一个是电影本身确实有幽默的桥段和台词,另一个是呈现出来的作品太真实,这就是我们平时带有烟火气的日子。 感情很好的小夫妻,玩笑调情,好哥儿们间,插科打诨,两肋插刀,但也因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大事小事,拌嘴吵架。这才是社会底层真实的百姓生活,不需要过多的没有意义的空虚镜头。 但日子就是这样,不是万事如意的。就像看这部电影一样,明明是一部喜剧,却看得人心酸。生活中碰到的“鸡毛蒜皮”也不会都像李大川那样,受那么大的冤屈,但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明明自己已经没有那么贪心了,但意外总是找到我们。都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就像电影里的社会底层人民一样,咱缺的不就是钱吗。 好在现实中的“李大川们”总是想着法儿的过日子。就像电影中没了工作的李大川摆摊挣钱,钓鱼换肉,开车拉客,看的心里热乎乎的,总感觉日子总有奔头儿。 作为同样身为社会底层的观众来说,很容易与这种黑色幽默电影产生共鸣。 电影中包括室外有阳光的镜头,画面都是比较暗的,加上演员们生理习惯性的吸鼻子,让坐在影厅里的我瞬间感觉寒风刺骨的冷,整个影厅就是冬日最冷的三九天。这都是真实的表现,且任素汐和其他演员的演技都没得说,很自然,一嘴的大碴子,俨然东北老百姓。 片名叫“通往春天的列车”,但电影的结尾貌似不尽如人意,但也都在情理之中。现代有责任的年轻人为了金钱,为了生活而奔波,不惜犯险,已经习以为常。政策上的帮扶,老百姓的努力,都会让一切变得越来越好。虽凡尘琐事纷扰,但心有希望,我想,这样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都登上了“通往春天的列车”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