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结尾处,保罗走了,小晓的爸爸也走了。新一天的清晨时分,只剩下小晓母女二人相互依偎在一起。影片在这一刻戛然而止。眼前的对方成为了二人彼此心中仅剩下的唯一的依靠,她们终于在不断的喧嚣中迎来了短暂的温存时刻。
《小晓》上映于2023年,是台湾寓言工作室的第四号作品。在第6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中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美术设计、最佳原创配乐、最佳音效、最佳视效六项提名提名,而年仅12岁饰演小晓的林品彤凭借这部影片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金马影后。
《小晓》不像其他的剧情故事类电影有过多生硬巧合的冲突,或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大人物,它的叙事方式极为平淡却可以吸引人从头看到尾。在《小晓》中,作者将目光聚焦在一个个普通人身上,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的宏大命题,即“寻找爱的答案”以一个极为贴近大众的平淡叙事呈现出来。如果你细心观影,就会发现很多极具生活化的细节,比如通过记程车司机和小晓的对话告诉观众小晓目前就读很好的私立小学,用以体现小晓的家庭条件,以及老师保罗这一份工作的稀缺;用保罗奖励不和小晓生气的同学一张贴纸来体现保罗在背后对小晓的用心;一条普通的紫色发带几次成为了保罗内心情感的投射,也是保罗、晓珊和小晓三人关系的具象化体现和纽带。作者浏览关于本篇的网络评论,相关网页以及论坛,发现不少人在观影过后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就是保罗对于小晓的感情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二人的关系究竟该怎样定义。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这个看似没有答案的问题却恰恰牵出了本片的主题,即探讨爱的缺失。
小晓的妈妈薇芳为什么会同班导老师保罗发生一段不伦的关系?小晓为什么先是故意示好想要留住保罗,而后又转而向学校告发保罗和妈妈的事情?与小晓年龄相仿,却心智早熟一些的女孩晓珊为什么会顺应保罗的意思去刻意亲近小晓?而永远以阳光面孔,友善的态度对待所有人的老师保罗又为什么会在秘密被揭发时选择离别,而在知道是小晓告密之后情绪发生了罕见的失控爆发呢?在影片中先后出现的这些背景,年龄不尽相同的人物身上都共同呈现了一种“缺爱”的状态,你很难在他们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到关于“爱”的答案。
主人公小晓身为一个患有多动症孩子,一路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面对的排挤,孤立与挫折,自不必言说,而这尚且是在其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前提下,小晓可以一路不断转学,有人来帮她疏通调解各方的关系。小晓作为少数群体,其身上的缺爱属性是显然的。日常接触的同学不愿意和她一起玩,不愿意与她沟通,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就连唯一朝夕相处的母亲也在一次次无情的现实经历中险些逐渐发展成为“最亲近的仇人”。小晓所代表的一类少数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困境、质疑,被嫌弃与不理解也是影片希望去重点表达以及引起社会关注的。
小晓的妈妈薇芳原先是钢琴老师,大概是在有了一个生病的女儿之后不得不辞去了工作,钢琴老师,对于把娘家的钢琴搬到现在房子的薇芳来说,既是工作,也是爱好所在,是她“做自己”的直接方式。而迫于现实压力,工作和爱好被同时拦腰斩断的她,情绪和状态在影片全程都显然的几乎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一次一次和与公和女儿的争吵,一次一次因为女儿而和外人发生的冲突,沉重的生活和现实让她逐渐变得敏感,没有耐心,最后,她不能够做自己。生活在逐渐剥去薇芳爱与被爱的能力,而在困境之下,他选择了同保罗,另一个孤单的灵魂寻求一些慰藉。
保罗,影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这个拥有天使般外表,永远友善的待人方式却似乎被所有人孤立在外以至于其真实内心略显神秘的角色,其处境也并不比小晓好过多少。身为异乡人的保罗,因为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被好学校录用,但从上课过程中来看,孩子们三心二意,保罗似乎并没有在这份工作中得到多少获得感与成就感,而他对孩子们以及同事释放出去的善意,也鲜有得到回应。他也会因为国语不好而被活动中的其他家长笑话。保罗在需求方面比片中其他人物的情况都要差一些,这个差,差在他身为一个来自异乡的年轻人没有经济基础,更不必说再上一层与其他人一样的同样缺失的爱与获得感,爱对于他来说是奢侈的东西。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保罗在生活中的抗风险能力是很低的,他的生活不允许任何的地方出现失衡与意外。这样的生存条件迫使他不得不对于身边所有人都保持十分友好的态度。这种在一定程度上伪装的良善实际上造就了一个极为低压的环境,一点一点地抽走保罗生存所需要的氧气。而他与丈夫名存实亡的薇芳,两个相似的缺失爱的个体的相遇,也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片中饰演保罗的演员刘俊谦在采访过程中在提及片中饰演人物时表示:
“因为他(角色保罗)表面上是很友善的,对所有人,不论是对妈妈(薇芳),对小晓啊,对家长,学生,都基本上是一个很友好的态度。而这个友好的态度,是因为他是一个异乡人,他要在异地好好的生存下去,他必须要去讨好身边的人。”
而关于片中很多人都有疑惑的另一个细节,保罗为什么不让小晓绑发带呢?刘俊谦本人在采访的时候说,如小晓这般年纪的女孩会存在一些对帅气男生或者男老师的幻想或喜欢(原话是fantasy ),而又由于她们的年纪,大概率意识不到或者无法正确的界定这样一种模糊的情感,但总体上说,这种情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当时与小晓共处的保罗将自己代入进了一个父亲的角色,而当我们以父亲对女儿的一份关心与教导的情感代入后,保罗不让小晓绑发带,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影片的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寻找爱的解答”。爱,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命题,从古至今,都是很珍贵的东西。这个贵指的不是价格,而是代价。虽然说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但在这个个体不断被压抑,被边缘化,模糊化的今天,一个人的感受,他内心的波涛汹涌。究竟又有谁会在乎呢?一座发达城市的地标建筑和夜景,通常会令人们心往神迷,而维持这些现代机器运转的规则化的秩序却常常将人困在一个又一个狭小的精神空间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当下社会,由工作和消费的循环所构成的生活常常令他们浑浑噩噩,觉得一事无成。强调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当下,冷漠的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似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一切的的行为,言语和行径都开始变得具有目的性,每个人都在自己所追求的方向上不断努力着,却没有人意识到,我们距离真正的爱已经越来越远。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姓名、职业、身份和喜欢的东西,在面对虚无时,多数人会利用自身兴趣或者某种信仰想要来摆脱这种令自己无所适从的感觉,却逐渐忘记了自己真正丢失的缺失的究竟是什么。在爱的缺失这一定义上,我们每个身体健全的人似乎也都是小晓。让我们开始珍惜眼下的人吧,珍惜每一份平凡而真挚的善意,与人为善,守望相助。如果每一个人都开始寻找关于爱的解答,那美好的明天距离我们还会遥远吗?꒰ *•ɷ•* ꒱
不是天使——谈谈《小晓》中的老师
飘1002 评论 小晓 2024-05-26 22:54:40 已编辑 浙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刘俊谦在接受采访时说,导演形容保罗老师就像天使一样。刘俊谦心想:“天使?我是人诶。”他想的没错,导演想要的保罗老师是一个外表正面健康却藏着很多阴暗面的人。刘俊谦在采访里接着说:“这个人很复杂,其实他要讨好身边每一个人。因为一个异乡人,他去到一个异地,他其实最需要的是要在异地生存下去。他是一个老师,他是有可能会被学校解雇的。他唯一的优势是,因为他是香港人,可能他英语水平高一点,用英文教数学可能是这个学校聘请你的原因。但是你教职不好可能也会被解雇,所以一定要讨好身边的老师、校长、同学。”
不做老师的人大概不能想象做老师还要讨好学生。以往电影里常出现的老师形象要么是不分青红皂白严厉到让人害怕,要么是懂得循循善诱拯救有各种障碍的小主角(如《叫我第一名》、《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然而老师并不是恶魔或天使那么极端,老师也只是一个需要一份工作安身立命的人。教学的成绩、课堂的纪律、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评价,同事的看法,都不同程度影响着一个私立学校的老师的饭碗。对异乡人保罗来说,他仅有的优势是英语水平不错,这很容易被替代,于是他的策略便是讨好。而直觉敏锐的孩子很容易发现哪些老师强硬不好惹,哪些老师软弱好欺负。电影里从第一节数学课到最后一节体育课,都体现学生对保罗的不尊重。数学课上,小晓开着外放用手机打游戏,其他学生也没精打采,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语气敷衍,听到广播里说放台风假,保罗的表情也松了口气。体育课上,保罗教学生动作时,学生在笑,保罗先说了一遍不要笑,但学生还是笑,他质问学生你在笑什么,也没有得到回应,他只好说了一句“相信你的队友”不了了之。
面对小晓母女时,保罗也多次使用讨好的策略,比如在小晓和妈妈薇芳吵架后,他第一次露出严厉的一面让小晓罚站,但那也只是为了让薇芳能消气,当薇芳离开,保罗马上露出温柔面貌悄声告诉小晓:“我刚刚和妈妈去买了曼陀珠和巧克力,你可以带去请同学吃好不好?”这样的讨好让小晓也明白他不过是个纸老虎,当他再次假装严厉地教育小晓时,小晓毫不客气地喝了一口果汁吐到他身上,并骂他:“你这臭三八!死娘炮!”,此时的薇芳弹着钢琴平淡地说:“老师先休息吧。”看,这对母女都知道他是个好欺负的。于是后半夜母女俩毫不顾忌地在家疯玩,把保罗吵醒后还要他一起加入打扑克,直玩了一整夜,小晓困得不行,薇芳还要逼她接着玩。薇芳的疯第一次当着保罗面展现出来,好像她已经笃定这个男人总是会讨好她们。而且,只是讨好,没有真正教育小晓的能力。
这就是小晓的困境即便有保罗的介入也好转不了的原因。当老师用不成熟的方式应对周围环境时,学生如何能学会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小晓用零食讨好后桌却碰了钉子;新转来的女生为了讨好保罗与小晓做朋友,在得知保罗即将离开后加入欺凌小晓的队伍;小晓的同学们更是为了获得贴纸的奖励变着花样欺负小晓,并向家长告状自己如何因小晓而身心受创。当家长联合起来要求赶走小晓时,学校组长的态度似乎是站在小晓这边,他拿出辅导室文件试图证明小晓的情况有所好转。可同样是他,在调查小晓推倒同学事件时,他并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就做了给小晓停课三天的处罚。这让我感觉,组长并没有真的相信小晓在好转,而是出于对两边家长都不想得罪的心理在和稀泥,对,和保罗差不多。
所以薇芳当着组长面嘲讽学校提倡“爱的教育”,这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恶魔老师,但也没有一个是真正充满爱心的天使,大家都是走着不出错的流程,不想被投诉到砸了饭碗的普通人。也许这样的学校教育下,培养出的就会是像电影中那样一群虚伪利己的学生吧。
撕裂的家庭,融合的母女
大海心理 评论 小晓 2024-05-25 11:57:23 已编辑 山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后的一幕,呈现了家庭里的关系,这个关系表现为小晓的心理疾病。
就像有人说的,孩子只是病着家庭的病。
小晓来到妈妈的钢琴边,妈妈躺在小晓的床上。
母女的位置颠倒了,看上去是妈妈在照顾女儿,其实是女儿在照顾妈妈。
小晓不时表露出想要拯救妈妈、拯救家庭的愿望和努力。
虽然这些她自己可能未必有那么清晰,可能只是下意识的。
妈妈的焦虑非常强烈,就算有了情人,她好像也没有什么好转。而老师离开时,她割腕的举动,更让人怀疑,她可能原本就是非常焦虑,这也让她无法帮助女儿容纳情绪。这可能是家庭关系的结果,也可能是原因。
最后母女躺在床上,表现了母女关系的高度融合,在这种高度融合的关系里,谁也无法自如地生存,没有边界,没有办法恰当地表达情绪,只剩下一些原始的肢体语言。
老师也是自恋的,配合了妈妈,想成为一个拯救者。结果就是他自己反而被关进了笼子。
有人可能提到缺席的父亲,这的确是一个现象,但也可能是一个结果。
女人越是想紧紧抓住男人来缓解焦虑,男人越是想逃离,于是她抓住了女儿。
女儿就是那只妈妈笼子里的鸟,女儿想放走鸟,其实是女儿自己想离开,又离不开。
无法逃避的痛楚,便只能直面
纪诺亚 评论 小晓 2024-05-19 16:46:59 已编辑 江苏
电影不能教人如何解决问题,它只是展现和揭示问题。
站在小晓的角度,她当然是个值得同情和需要被理解的孩子。患有过动症,不是她的错,但爸爸为了逃避这个现实,常年在欧洲工作不回家,女儿想要的礼物也根本没放在心上;妈妈为了每天让她吃药、收拾她惹出的烂摊子,甚至只是与她正常的沟通,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同学讨厌她,排斥她,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贴纸才不与她计较,对她表示善意送来的零食带着深深厌恶地拒绝,或者干脆学猪叫来羞辱她,考试时用镭射笔照她。她以为班里唯一一个对她好的女生江晓珊,也只是因为老师的安排才对她友善,却在因此被大家排斥后转变立场,和别人一起对她恶语相向,甚至动手伤害……这样一个在学校里一直被冷眼相向的孩子,妈妈还要逼着她每天去上学,似乎掉一天课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殊不知女儿小小的心早已遍体鳞伤,只能用越来越过激的举动保护和掩饰自己。影片开始的台风天,她撞见了妈妈与老师的关系,在马路上尖叫着捶打自己的脑袋;影片结束的台风天,她拼命想把学校关在笼子里的猫头鹰放走,又何尝不是想把囚禁在奇怪身体里的自己放走……
但是,站在老师的角度,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实在是件头疼不已的事。你在讲课,她在大声玩游戏,把椅子弄得不停响;你在监考,只是走了一会儿神,她已经把教室里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同学要对她的言行举止一忍再忍,家长的投诉也要小心处理,不断安抚;你煞费苦心地陪伴她,引导她,甚至是讨好和迎合她,一言不合,她依然会不把你放在眼里,一口果汁全吐在你胸前……
最悲哀的,莫过于小晓的妈妈了吧。她曾是个温婉美丽的钢琴老师,也是个和其他妈妈一样有点虚荣心的普通爱美女性。她希望有人为自己发的动态点赞,也曾梦想女儿是个和其他小孩一样正常的孩子,可以好好说话,一起玩耍,母女俩亲密如姐妹。但女儿的特殊摧毁了她的生活——老公常年在外,她不但要独守空闺,还要独自面对这桀骜不驯的女儿,送她上学,给她做饭,带她看医生,为她讨好各位老师,为她的学习操心,更要随时为她处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寂寞让她出轨,母女间不断发生的冲突让她疲惫,给她黯淡无光的生活带来些许安慰的保罗离开了她,短暂回国的丈夫也很快又要逃开,和她相依为命的,只剩身边这个与众不同的、麻烦不断的女儿……影片结束时,她和女儿亲密地依偎在床上,耳边响起的,是并不动听的钢琴声,连绵不断,就像她的生活,还将这样麻烦不断、疲惫不堪地继续下去。
而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她能学会怎样做一个更好的妈妈吗?她斥责学校老师的“爱的教育”,自己能做得很好吗?小晓又将怎样继续长大?她会换一所新学校吗?那里的老师和同学又会如何对待她?
这是一部平静地将痛楚展现给观众看的电影。看完之后,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知道,在妈妈歇斯底里地捶打了红色的发泄球后,她还要扎起被弄乱的头发,抚平裙子上的皱褶,收拾凌乱的床铺与地面,打起精神,将日子一天天地好好过下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