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王昂 / 刘晓丹
主演: 葛优 / 李雪琴 / 杨皓宇 / 桑平 / 刘敏涛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4-10-01(中国大陆)
片长: 113分钟
又名: 北京进行时 / 北京欢迎你 / The Hutong Cowboy
IMDb: tt30497082
国庆档第三部。冲着宁浩和葛大爷而来,本想收获一波幽默或者黑色幽默,结果没怎么笑出声也没怎么感动。
优点:好多喜人露脸,大家演技都挺在线~很好地展现了一把网络直播、网红、网黑、水军那些公开的秘密,最后直播那段是挺燃的,虽然你也不知道好端端一个公司咋就跑路了,以及大老板怎么那么好找~片尾有雷大头出没~吃惊的是李雪琴都演妈了……
缺点:太平淡,包袱太陈旧了。葛大爷努力在适应网络,就像片中的张北京一样,红了之后学说网络用语,学网红办事,甚至自作聪明地破坏规矩……但呈现出来多少有些笨拙有些油了。
我爱看镜头里的北京,我爱有导演聚焦这些群体或现象,可平铺直叙为了“有面儿”的“好人”,连一个好父亲都没做到位的“好人”,就在肥皂这儿成爆款了?宁浩导演您这格局恕我理解不上去了。
我看那场有三两个观众提前离场的,我能懂。
在网络时代,为什么还要做好人?
当下绝不是个“好人”流行的时代。“好人不长命、好人做错一件事就成了坏人、好人就该被枪指着、好人往往没好报……”在实用主义成功学甚嚣尘上的今时今日,好人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宁浩导演联合曾拍过《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徐磊,在新片《爆款好人》里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好人的定义究竟是什么?现在还选择做一个好人,有什么好处?
看完电影第一感受是:宁浩的“品控”还是很稳的。典型的黑色幽默风格、小人物故事,结合温情的家庭喜剧类型,表达上又不失尖锐之气。
之前在“祖国/家乡”系列里,就很喜欢他与葛大爷的这对组合。张北京这个在北京土生土长的胡同大爷,是一个优缺点都很分明的人。他有着一身的小毛病,爱炫耀、不正经,同时又乐观可爱、善良热心。葛优拿出了他最草根、最平民化的那一面,把这个喜剧角色给演活了。
当张北京第三次出现在大银幕上,且拥有足够的篇幅展开时,显然被塑造得更为落地化、丰满化。“西北玄天一只鹰,维权就找张北京”,这次他开着小火车怒撞“旱天雷”,满腔怨气高喊“我要维权”,被拍成视频发酵后迅速成为爆款、火遍全国,成了网络红人“维权哥”。
而这波“泼天的流量”,也让他开启了继“全民奥运”、“农村医保”后的又一段荒诞经历。
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张北京的儿子张小景(吴磊)的婚期将至。百事不顺的张北京,准备要在婚礼上发表致辞,但贾冰演的继父老温却成了他的对家,上演出一段啼笑皆非的“争爸赛”。他这个生父,反倒被视为“婚礼幺蛾子”,被夺取了发言权。结果他借题发挥,与单亲妈妈小琴(李雪琴)发生争执,才有了意外走红这桩事。
张北京顺势而为,在朋友的帮助下接住了这波流量,把账号做大做强。MCN公司的媒介运作手段,也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步揭示:爆款推手、流量变现、直播带货、水军黑子、网络喷子,所有网络平台上的数据、评论、话题热搜,都有了具象化的呈现。这些细节对父辈们可能稍显陌生新奇,但对我们来说,倒是过分熟悉了。
纷至沓来的关注,包括现实里提升的知名度,都让张北京有了全新的人生体验,知道了名利双收是什么滋味,却也同时给他套上了一个高帽。“维权哥”是个不太真实的完美人设,也让他一时之间找不着北。实际上,没人在意网络背后真正的你是谁,爆款视频背后存在的,都是一个个人设。而只要是人设,就会有崩塌的那一天。
为了弥补曾经的错事、挽救小琴因事故被破坏的生活,局气的张北京决定为她开直播。后果却是“滚雪球”般的网络舆情,好心办坏事。随之而来的荒诞事件更是越发失控,人设崩塌、全网黑评,“维权哥”变“戏精哥”,出租车被喷油漆。直播卖惨的黑流量,迎来了剧情新一轮的反转,也让他开始反思自我存在的价值。
宁浩戏谑式地放大了网上的诸多假象,也点出了这场闹剧背后的真心:作为家长的张北京,共情于同一身份的小琴。后者作为“新北京人”,一个北漂的单亲妈妈,艰难无比地卖货。父母辈的一切苟且,无非都是为了孩子。
但迎接这份真心的,却是不明就里的人给予的言论伤害。网络是个谁都可以来置喙你、评判你的地方,但他们口中的那个人,无论“维权哥”还是“戏精哥”,都无非是个人设,并未真实地存在过。
最终张北京选择做好人,即使是“黑红”的好人。他不为图个好名声,而是问心无愧,让自己得以心安,得以自洽——这是个看似简单,却又很难做到的道理。
结尾处有个小细节,证明了宁浩的洞察力依旧厉害。张北京的手上,满是擦不掉的油漆,就像网络表面上“雁过不留痕”,热度过后不会有人再记得他,但当时那些舆论伤害却会一直存在。在宁浩的镜头下,普通人的生活始终是复杂的,市井现实里的各色荒诞,折射出五味杂陈的人性。
就如安迪·沃霍尔曾预言的“15分钟定律”: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也都能在15分钟后消失。加起来耗时半小时,就能搞出一个名人,接着再“搞死”他。每个人都能靠短视频成为短暂的焦点,但真正的幸福和价值,终归是隐藏在那些平凡的日常生活里。
无论光彩还是平庸,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正常的人生,不完美的人也可以与自我和解。停止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放下外界评判,停止自我苛求,放下精神内耗,是人生变好的一个新开始。
在我看来,《爆款好人》的落脚点,是在说一个不等式:做好人≠取悦人≠完美的人。也许,依然会有大量的观点认为做好人不值得,但其实不骗自己的心,不为自己的言行背上内心的枷锁,活好自己,就已值得。
宁浩江郎才尽,葛优有心无力,终究没追上时代的步伐
对宁浩,之前一部《红毯先生》已现疲态,这部《爆款好人》更是叠加了他与时代、与生活的陌生感;
对葛优,大爷确实已经尽力了,让他理解当下,把握热点,本就是不合理要求,能够全力演绎已是不易,无需苛求更好的效果。
对影片,过时笑点,热门领域,本就很难把握;陈旧的主题,套用速朽的细节,也许本就是错误发愿的开始。
A. 江郎才尽的宁浩
看完《爆款好人》,再想起《疯狂的石头》,只觉得白云苍狗,时代发展着实太快,生活其中都觉得瞬息万变,哪里还容得创作者观察、思考、反刍、沉淀,而后输出?
2006年,《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模仿《两杆大烟枪》,玩多线索叙事,鸣响国产电影“犯罪喜剧”的号角,宁浩由此跻身一线导演行列,由此开启高光人生。
不到二十年,当年的先驱弄潮儿,不得不用力地追逐着潮流和热点,每每露出疲态,却又不肯认输,于是让人在心疼之余,又生出许多感慨。
前面一部与刘德华老先生合作的《红毯先生》,揭示演艺圈的虚荣怪相,求流量、博出位,各种耍宝卖弄,却让人看见一些久远的典故和过时的套路;
这部《爆款好人》同样显示出宁浩与当下的脱节。大家耳熟能详的怪诞,他当做稀奇的笑料;大家都理解的潜规则,他当做不明就里的尴尬。
偶然爆红,四处维权,由红转黑,理解流量,这些的确是当下在发生的事件,大部分受众已经理解了其中的真假虚实和利弊参半,宁浩也观察到这些现象,也呈现了这些事件,只是作为导演的他,并没有表现出比观众更深刻或是更全面的理解。
有的,不过是网络段子的戏仿和暗讽(比如水军造假和反向带货段落);所有人都明白那是流传已久的段子,宁浩却仿佛“如获至宝”地收集起来,认真地拍出来作为讽刺。
这自然是他的自由,只是相较于他曾经带给大家的惊喜和期待,多少显得有些单薄和过时。
B. 有心无力的葛优
对刘德华,对葛大爷,真的不必要苛责太多。他们已经尽力了。你怎么能要求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去理解和跟上当下最热门的风潮?
在《爆款好人》中,葛优饰演了一位外表油滑、内心善良的“京侃大爷”,误打误撞成为网络红人,却又困于流量和虚拟中尴尬困顿。直到最后他将错就错,以真心实意,换来了自我和解及旁人释然。
很多时候,葛优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冷幽默和喜感,放在十年前自然是全场捧腹。可是在当下,在这些被短视频、脱口秀和小品“洗礼”过的观众看来,仿佛是在旁观一位大爷卖弄当年的绝技,他在告诉观众,我要开始幽默了哟,你们可以开始笑了。
该笑一笑配合他吗?该表现出某种欣喜和好奇吗?
这是电影,不是现场,所以些微尴尬之后,观众发现不必要承担压力,于是沉默着继续看过去。
“直给”和“即时”已经成为此刻的喜剧潮流,像葛大爷那样的冷幽默,那样的会心一笑,似乎已经离我们有一段距离了。好在葛优毕竟还有一些引发喜感的记忆,还能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轻松。
前面《红毯先生》的刘天王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留在观众内心的可不是喜感,而是帅气加勤勉,所以那一部的评分、口碑和票房,还有撤档的闹剧,都比《爆款好人》来得更惨烈一些。
C. 追赶不上的时代
最终还是回到影片本身。
为什么宁浩那样努力刻画现实,葛优如此用力演出,观众仍然觉得不好笑、不放松,甚至不适呢?
有一个客观原因,宁浩总想刻画当下现实。但事实却是,当下现实变化得实在太快了。
有几个超过三个月的热点?有几项全民皆关注的热门事件?有哪些所有观众都理解的笑点或泪点?
除了片刻击中人心的碎片,这样的完整故事几乎没有。
对网络直播,对MCN、网红、带货、流量、粉丝,还在不断地试探和变换,所有人都在接受和理解,所有人也都在迅速刷新着认知。
这不可能是一个已经达成共识的社会现象,宁浩也不可能捕捉到最新颖或最合理的解释及感悟。所以,除了一些热传的热梗段子,我们和宁浩并不能收获更多。
再说“好人”,这是源自于之前拼盘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宁浩导演的《北京好人》。那中间的一段温情故事反响不错,于是获得被拉长为《爆款好人》的机会。
可是,这样的网络桥段,以短片来呈现颇显有趣,却难以撑起一部长片。
于是宁浩选择用了一条套路化的核心线索,即“迷途知返”的善良老炮儿。
可是,这个底层故事不仅过时、套路,而且显得含混模糊,与表面的网络流量情节混融一体,以至于观众都分不清影片究竟是想表达什么。
其实宁浩也不清楚要表达什么。
根据葛优撞上流量、享受流量、被流量反噬、利用流量到最后被遗忘,宁浩似乎是在表达要回归现实,不要被虚幻的流量蒙蔽,要真实生活、真情实感,才能收获幸福。
可这是真相吗?流量带来的关注度,带来的高额商单、直播打赏、巨量成交,这些都是直接映射到现实的暴富神话,宁浩难道比我们看得更浅薄?所有人都明白的“流量经济”,他还不明白?
还有更多逻辑错误,什么去现实中找黑粉(反向人肉?),什么给李雪琴反向带货,总是贾冰来派出所接人(单位领导负责这个?)。
处处透露出某种与真实生活的隔阂,与网络逻辑的隔阂。而这并不是一部玩抽象的隐喻作品。葛优、杨皓宇、李雪琴在片中的境遇和行动,都在表达出现实主义的追求。
简单点说,宁浩离热点太近,离生活太远,以至于他再也无法把握幽默的内核,接近自己曾经的巅峰了。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父母的标准
成为父母就有了一生的必修课,这是我长大后才明白的道理。小时候,父母是我整个世界的中心,无论高兴的事还是难过的事,我都会第一时间跟他们讲。后来长大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不太愿意跟他们说不好的事情,因此常常选择沉默。 去年回家过年时,我突然感觉父母对我很客气,让我感觉有点难受,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我看了《爆款好人》,感受到张北京作为父亲的自卑与挣扎,在电影里的张北京一直在渴望获得张小景的认可,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够证明自己并不是老了就没有用了。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父母的沉默,其实也是因为自卑,怕自己老了给我们添麻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年轻人都在忙着追求梦想,而父母却默默承受着失落与不安。他们的心情与感受,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随着我们成长,他们也在小心翼翼地调整自己,生怕自己的言行打扰到我们。 就像电影中的张北京,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曾与张小景的母亲离婚,甚至在老温面前感到自卑,其实他也想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虽然方法有些幼稚但是他也在成长。作为孩子,我们应当更加理解与关心父母,毕竟,彼此的成长是相互的。
在平民社会里讨论一点点高贵
《爆款好人》的表达其实是顺延了《红毯先生》的表达:如何尽量去真实地生活
这次是京味儿喜剧(葛优)和东北喜剧(李雪琴+贾冰)大串连,用一个好像总与时代不合拍的传统老年人视角来审视一下眼下的生活中的荒谬
讽刺喜剧越来越不好拍了,因为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到表面上人人发言的「众生平等」时代,拿任何事或者任何人打趣,都意味着得罪一群人或者什么事,然后现在这个舆论环境,就会抓着细节不当,给你往死里锤
我在一篇微信号文章评评论区看到有个网友评价小红书特别逗,说用户把平台头部用户当出内容的养料,背后就是用戏谑试图消解一切,一定程度上缓和和释放生活中各种的不如意
愤怒是一种稀缺的能力,但此刻这个时代选择跟谁愤怒就是一个更高难度的智慧,显然面对消解一切的周遭,是不可能跟每一件看不惯的人和事去愤怒的
有人选择了追逐流量,用流量去掌握想象中的话语权,然后有目的的释放自己的愤怒,这是眼下很多人的权衡利弊的随大流选择,电影里张北京在前大半里,作为普通人,也是按这个逻辑去践行的
其实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把愤怒作为向内追求的一个不常拿出来使用的工具,追求更高的目标,要一定程度上超越眼前的纷扰、充满噪音和诱惑的时代,当然这听着理想了一点,但也并不是完全做不到
追求什么才能做到不轻易被日常无处不在可能被激发的愤怒情绪绑架呢?
那就追求「让自己拥有更丰富完整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其实这是有点违背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和当下性的,听着甚至都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而是更古典时期,对人格的追求,比如春秋战国和之前,西方也是古希腊时期,那时候的还不是市民(俗民)时代,东西方文明里,还有很多人在追求高尚与高贵,并以此为美德
一晃两千年过去了,好像重提追求古典人文精神,可能有点老土,但却是对放在数字奴役大众的背景下,这种「逆行」可能尤为有价值
我不知道宁浩和徐磊是怎样思考《爆款好人》的故事,但我看到的是一种追求,张北京在平凡、无力的日常里,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一条通往「好人」的路
我过去这么多年,说了很多次我对「粉丝」两个字的不买账,对什么流量的警惕,还有对过多线上虚拟生活带来自我认知的危机,没想到在一部并不多见的讽刺喜剧里看到诸多共鸣
可能,这种表达,在银幕内在,很多网友眼中,只要跟ta们想要的不同,听着不太舒服,就会自动划入几个类别,比如被滥用的「爹」和「爹味」云云
这部电影有点意思,可直接联系生活,可以各种「对号入座」,我是希望这样的电影故事越多越好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