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斯蒂文·泽里安 / 詹姆斯·马什
编剧: 斯蒂文·泽里安 / 理查德·普莱斯 / 彼得·莫法特
主演: 里兹·阿迈德 / 比尔·坎普 / 佩曼·莫阿迪 / 约翰·特托罗/ 普娜·贾甘纳坦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犯罪
官方网站: www.hbo.com/the-night-of/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6-07-10(美国)
集数: 8
单集片长: 60分钟 / 78分钟(第一集) / 95分钟(第八集)
又名: 纽约杀人夜(港) / 谜之罪夜 / 罪夜之谜 / 罪恶之夜 / 迷夜 / 事发当晚 / 黑夜里的正义 / 司法审判 / Criminal Justice
IMDb链接: tt2401256
编剧: 斯蒂文·泽里安 / 理查德·普莱斯 / 彼得·莫法特
主演: 里兹·阿迈德 / 比尔·坎普 / 佩曼·莫阿迪 / 约翰·特托罗/ 普娜·贾甘纳坦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犯罪
官方网站: www.hbo.com/the-night-of/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6-07-10(美国)
集数: 8
单集片长: 60分钟 / 78分钟(第一集) / 95分钟(第八集)
又名: 纽约杀人夜(港) / 谜之罪夜 / 罪夜之谜 / 罪恶之夜 / 迷夜 / 事发当晚 / 黑夜里的正义 / 司法审判 / Criminal Justice
IMDb链接: tt2401256
这是我心中今年最好的罪案剧。在一个虚构的基础上,它理性,有逻辑,冷眼旁观,不献媚。做得甚至比改编真实案件的一些美剧还要好。
好莱坞的罪案片已经越来越不追求情节的离奇夸张,不夸大罪犯的穷凶极恶,律师的神通广大,和警察的料事如神。越来越不追求情节的离奇夸张,不夸大罪犯的穷凶极恶,律师的神通广大,和警察的料事如神。广播剧《Serial》的大火,《纽约灾星》《制造杀人犯》等纪录片的横空出世,就代表了这样的潮流。
在这样的大潮下,改编已经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杀妻案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个案件延续至今的知名度,让今年艾美奖的大户《The People v. O. J. Simpson: American Crime Story》天生就拥有了逻辑性和真实感。
《罪夜之奔》早在2012年就被立项,那时好莱坞还没有开始流行真实的罪案剧风格。思路超前于时代的它改编自 BBC 的《司法正义》,但有大量的原创情节,是 HBO 在神剧《火线》与《监狱风云》后,又一部着眼美国司法体系的力作。
立项之初,主创团队就云集了大量奥斯卡奖与艾美奖得主,并在2013年拍摄了试播集,获得了 HBO 正式的预订。但不幸的是,领衔主演之一的 James Gandolfini 在2013年因突发心脏病猝死,导致这部剧的开发被搁置和调整,直到今年的七月,这部剧才接档《权力的游戏》,与观众见面。
担任本剧制片人、导演与编剧的,是大名鼎鼎的《辛德勒的名单》的编剧 Steven Zaillian,他还曾担任过大卫·芬奇执导的《龙纹身的女孩》制片人,也曾是多部奥斯卡提名电影的编剧,比如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点球成金》和小李子主演的《纽约黑帮》。这是在大银幕已经颇具盛名的他第一次开发电视剧集。
本剧的故事,围绕一个叫 Naz (Nasir Khan)的男青年展开。扮演他的,是今年大红大紫的英国影星 Riz Ahmed。他不仅出演了最新的《谍影重重5》,也会在即将上映的星球大战衍生电影《Rogue One》中出演。其实,此前也曾参演过多部独立电影的他,绝不是新人演员。
而在本剧中,他扮演的是一个学业优秀,性格随和的学生。他为自己大学篮球队的队员做课业辅导,很难想象会有什么人讨厌他,但也很难想象会有谁特别喜欢他。故事的一开始,他意外地被队友邀请参加派对。
本剧的另一个主角律师 Stone,是一个靠为性工作者和毒贩工作为生的潦倒律师。Stone 的脚患有严重的湿疹,作为律师的他为此不能穿皮鞋,并随身携带一根筷子挠痒用,这算是剧中一个让敏感的观众比较反感的点。
除了两位领衔主演外,很多重要的角色也随着剧情的深入逐个出场,并获得了不少的戏份,其中之一的,就是 Michael Kenneth Williams,这已经是他在《火线》与《大西洋帝国》后,第三次出演 HBO 剧集了。
《罪夜之奔》的摄影也值得一提。奥斯卡奖获得者 Robert Elswit 担任了2013年试播集和第一集的摄像。《纸牌屋》第二季的摄像 Igor Martinovic 则为《罪夜之奔》拍摄了四集。和《纸牌屋》一样,《罪业之奔》没有使用近来很流行的那种摇晃的手持摄像机的伪纪录片的拍摄方法。这让《罪夜之奔》的场景拥有了和《纸牌屋》一样强烈的剧场感,不少对白也因此显得韵味十足。同时,观众也能像在《纸牌屋》中感受华盛顿 DC 一样,也能真切地感受纽约这座城市。
以下将是对第一集前半段剧情的介绍,如果你已经决定要看这部剧,就可以避免剧透,看完回来再看我的评论了。
故事的第一集的开头,本该去派对的 Naz 被朋友放鸽子,只好偷开父亲的出租车前往,但不知道怎么打开 “off duty” 灯的他,意外地载上了一个女孩 Andrea。他和她一起嗑药,来到了她的家,两个人发生了性关系,然后他一觉醒来,发现女孩已经惨死在自己的床上,血迹溅了一墙。这像极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宿醉》的设定。而慌张中离开的他,将一把带着血迹的刀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也吵醒了对面街的邻居,并违章转弯被警察抓住。他甚至在最后时刻拒捕,让所有不利的证据都指向了自己,成了残忍强奸并杀害女孩的唯一嫌疑人。
和《制造杀人犯》里并没有充足的证据来指控被告,但被告依然被定罪不同,《罪夜之奔》里,一开始就有大量的证据指向被告,让观众不得不揪心 Naz 怎样才能为自己脱罪。
而律师 Stone 也正好在这时登场。但他显然不是什么优秀的大律师,只是在警局刚刚处理了一个性工作者客户的案件。他在那里看到被关押的 Naz,和他懦弱无助的眼神,以为这又是什么小的案子,可以趁机赚一点代理费。于是主动地向 Naz 提出代理他。当他听说 Naz 是因为 “cut a girl” 而被关押时,他以为 “cut” 只是 Naz 伤了别人一刀,而不是穷凶极恶的犯罪。虽然他看上去充满同情心,但观众也会怀疑:他真的能帮助 Naz 吗?
这一集中逐个登场的人物各个特点鲜明。除了 Naz 与 Stone,那位“温柔的野兽”探长 Box 也很有魅力。在 Stone 出现前,他几乎让急着证明自己无辜的 Naz 提供了一切他想要的信息。
第一集的叙事也十分流畅,其中黑人女警官在 Box 描述案件的背景声里搜出 Naz 身上的刀,Box 诱供 Naz,以及 Naz 与 Stone 的第一次见面,都是很精彩的场景。这一集成功地吸引了我。也得到了评论家们的大量好评。
而在第一集后,故事的视角开始不断扩张,从警局,到法院再到监狱。随着视角的扩展,司法系统中不同位置人的视角被逐一展现。《罪夜之奔》集合了《监狱风云》,《火线》,《秩序与法律》,《Serial》,《女子监狱》甚至《傲骨贤妻》等众多优秀作品的元素。比起一般的罪案剧,它更冷静,更细致,更朴实,它不会干干净净地让案件被调查,谜团被揭开,荡气回肠地让律师去大显神通,去为无辜的被告脱罪。这种不传统的做法,会让观众始终怀疑 Naz 是否真的能脱罪。
剧透预警
以下将剧透第一集之后的剧情以及结局。建议大家在看完之后再回来阅读。
第一集之后,《罪夜之奔》开始展开线条,司法系统里的检察官 Weiss 被引出,而系统中另一端的 Rikers 监狱的生活也被展开和放大。
而剧集的第二个亮点,发生在第四和第五集。
第四集里,Naz 得到、接受、并最终拒绝了检方提出的认罪协定。在这个过程中,众人对此的态度也值得玩味。
代理 Naz 的大律师 Crowe,代表着大部分律师的态度:不追求风险,尽量减少损失。从一开始就告诉 Naz 他如果选择庭审结果的悲观,劝说 Naz 同意她与检察官协商认罪。
在这个过程中,她似乎也在说服 Naz,接受自己罪恶的一面。Naz 后来在监狱的改变,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讽刺的是,Crowe 在说服 Naz 父母时,理由是自己有丰富的庭审经验,但她却明显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庭审。
睡在 Naz 旁边的室友,则认为 Naz 应该坚持清白,但最后发生了的事证明他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大部分人似乎都认为,Naz 应该接受这个条款。因为从检方获得的证据来看,这个认罪条款带来的15年刑期简直像上帝送来的礼物。
Stone 并没有被编剧设定成传统美剧中那种落魄但执拗的律师,否则他一定会坚持说:“一定不要接受认罪!我向你保证我一定会帮你清白地出去”之类的话。他劝 Naz 接受条款的理由颇为动情:“I'd kill to be 35 again”。35岁是 Naz 接受条款后可能被释放的年龄。
有趣的是,Stone 在这一集里也面对不同的声音和选择,他的一位医生扔掉了另一位医生开给他的药,而他的药剂师又让这位医生新开的处方显得极不合理。
而 Naz 的家人在得知 Naz 准备认罪后,则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儿子是杀人凶手。
唯一真心奉劝 Naz 如果清白就一定不要接受这个协议的,是女律师 Chandra,她的形象就此被建立起来。此前的她只是作为一个族裔和 Naz 父母“足够接近”的人,帮大律所说服 Naz 父母选择他们的代理的工具,几乎没有参与到真正的辩护工作中。
认罪前的众生相,已经足够深刻,但这一切都没有最后法庭上的一切震撼人心。
在纽约州,一个人的认罪,必须先回答一系列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的回答都意味着自己将放弃某项权利。当检察官 Weiss 问道:“你的认罪是基于基于你有罪的事实吗?”,Naz 回答 “Yes” 的时候,我的心已经要沉到谷底了。
在这之后,他必须口述自己犯罪的过程,对一个清白的人来说,这是个过程显然是无比痛苦的。但如果你是一个雇不起好律师的人,这又几乎是你最后的救命稻草。其中的挣扎可想而知。
看过《制造杀人犯》的朋友都知道,不只是审判期间,即使在一个人被宣判定罪之后,如果他依然坚持自己无罪,那么他就很难获得提前释放和减刑。而对于谋杀嫌疑人来说,这就意味着枯坐监狱终生。
但对于一个清白的人来说,承认自己有罪,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但坚称自己的清白,又要复出在监狱中度过余生的代价。一个人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会让他复出无比巨大的代价,即使他其实是无辜的。
在美国,95%的案件都是以被告达成认罪协定,而不是陪审团宣判来结案的。司法体系有它的简洁精确,也有它车轮碾过众生时的冷漠无情。
如果说是 Crowe 律师说服 Naz 认罪让 Naz 接受了自己恶的一面,那么睡在他旁边的狱友泼来的婴儿油+热水则激发出了这些恶。第五集的亮点就在于此。监狱开始改变 Naz。他开始殴打狱友并毫无负罪感,开始凭借 Freddy 的保护来无视别人,他剃光了头,开始帮狱友偷运毒品(而且做得明显极了)。然而这一切的改变,竟然是 Naz 能获得的最好下场。
接下来,《罪夜之奔》的亮点,就是庭审阶段了。真正精彩的庭审,是从第七集 Box 和 Katz 医生的出庭开始的。在经历了一些列对 Naz 不利的证人,以及 Chandra 极其缺乏经验的交叉盘问之后,医生 Katz 的出场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局面。而观众也都一定喜欢上了这个睿智,机敏,而且七十岁还可以爬树的老头。
而 Box 则更是这一集的主角,事实上,之前的好几集,他都可以说“消失了”。在退休的这天同时上庭作证,被 Chandra 质问,让 Box 在自己的退休 party 上的落寞显得更加强烈。老道的他其实几乎没有让 Chandra 在盘问中占到太多便宜,但 Chandra 的盘问却让他确定了心中的疑点,也让他开始了自己的调查。
第七集的最后,Naz 协助 Freddy 杀死狱友兼“同事”,他走下台阶脚步轻快面无表情。也许 Andrea 的死真的和他无关,但监狱里的他也已经真的变成了一个协助杀人的凶手。加上之前他与 Chandra 的那个让很多观众不适的吻。导演让很多观众都彻底失去了对 Naz 的同情心。而故事的悬念也被推向了顶点。
最后的第八集更像是一部电影,曾和 Naz 相遇的目击者 Trevor 的出庭过程,有种对剧集压抑气氛的喜剧释放。律师 Chandra 对 Andrea 继父有力且清晰的盘问也让 Naz 的不利形势进一步缓解。一切似乎都在朝对 Naz 有利的方向发展。
但故事从 Chandra 决定请 Naz 上证人席开始转折。她对 Naz 的私人感情让她的判断力开始偏差,也让她犯下了一个又一个糊涂。她不但做出了为 Naz 携带毒品这种出格的事情,甚至连她为 Naz 准备的证词也出现了重要的逻辑漏洞。
Weiss 的对 Naz 的盘问,则堪称整个庭审阶段逻辑最清楚,最有策略,最精彩的一节。此前没有向任何辩方证人提出问题的她,先通过询问两个人性行为的细节打乱 Naz 的方寸,然后直指 Naz 此前证词的漏洞。最后甚至让 Naz 也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杀了 Andrea。
Weiss 也揭示了此前 Naz 从未被表现的一面:Naz 一直告诉别人自己很喜欢 Andrea,我们也相信 Naz 只是出于慌乱而离开,但他的确没有选择去救 Andrea。即使是在监狱改变他之前,他也只关心自己。扮演 Weiss 的演员 Jeannie Berlin 在这一场戏的演技也十分出彩。
在庭审结束之后,到全剧结尾之前。值得一提的,不只是 Stone 的湿疹大爆发,也不只是他的那段总结陈词。而是 Stone 在得到光盘后提出的 mistrial 被驳回。
2014年红遍美国的广播剧《Serial》,与本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出生的穆斯林中学生 Adnan 在证据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定罪的故事。而十几年后,Adnan 的案件获得重新审理的机会,就是因为法官认定十多年前 Adnan 的辩护律师深受职业与健康危机的困扰,并没有积极并没有积极地有效地为进行 Adnan 辩护。比如她甚至没有请能提供不在场证明的证人出庭。(这篇答案选自我专栏关于《罪夜之奔》的文章,而在文章的开头我详细介绍了《Serial》,点击这里查看)
相比之下,其实 Chandra 与 Naz 接吻并产生感情,看上去也很严重。法官对 mistrial 的不予考虑,甚至以略带威胁的口气训斥 Stone。似乎验证了之前 Crowe 在辞职前对 Naz 说的,他在约定好认罪的法庭上当场反悔,会彻底让法官站在检方的一边。
第八集的最后,从法庭到 Stone 家的一系列场景串起的结尾,安静又有力地构成了全剧的最后的一片亮点。
陪审团向法官表示自己无法达成全员一致,但原因并不是一般情况下有一两个不愿改变意见的死硬分子,而是平票。这一结果就足够出人意料。
你会以为陪审团会被重新选取,而 Naz 是否会被定罪也会成为一个悬念持续到下一季。检察官 Weiss 却在这时放弃了进一步的诉讼。她脱掉职场的高跟鞋,像个开始享受生活的人一样,穿着舒服的运动鞋从法庭离开。
Naz 重获自由,但他连和 Freddy 连告别的机会也没有。有的只是永远无法离开监狱的 Freddy 失去自己的“独角兽”后向沙袋发泄的背影,和那本让人终于明白了其中意义的《野性的呼唤》。
Box 就像老兵,他拒绝死去,只愿慢慢消逝,哪怕是当学校的保安。Weiss 对他说让我们一起去捉那个会计吧,我不由得为 Box 感到欣慰,尽管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这件事的结局会是什么样了。
重获自由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但在监狱门口接 Naz 的,竟只有他的父亲一个人,两个人明明在拥抱却让人觉得无比孤单。
Naz 的生活,他的家庭已经彻底改变了。他的父亲和母亲都失去了曾经的工作。而静悄悄的家庭晚餐,尴尬的母子关系,也在一直提醒着观众,被打碎的生活再也无法破镜重圆。
在自己熟悉的社区,Naz 再也不像在第一集里那样如鱼得水。所有人依然会觉得他是凶残杀死一个女孩,让社区蒙羞的杀人犯。而那个在派对当晚放了他鸽子,导致他开走出租车并引发这一切的朋友走进小店,他们的对视似乎意味着事情不可能就这样了解。
Stone 告诉 Naz 一切会过去的,“人总要负重前行”,他说的话总是很有道理,但那次劝 Naz 认罪的话也是。
监狱改变了别人对 Naz 的看法,也改变了 Naz。他已然染上了毒瘾,并坐在他和 Andrea 坐过的地方吸毒。从他吸食的方式看,他染上的并不是可卡因,而是毒性更强,更难戒除的海洛因。毒品带来的幻觉让我们闪回到了他和 Andrea 来到这里的场景,你会真的相信 Naz 不止一次说过的,你会相信他真的很喜欢 Andrea。
Stone 也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和 Naz 不同,他的生活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改变。他的湿疹,他的顾客群,都还是老样子。他离开前的那则保护动物的广告,让我们以为他会去领回那只猫,可他离开后我们发现,猫早就被他领了回来。猫横穿镜头,让人想起第一集里 Naz 父亲站在街上望着空空的车位发呆时,横传过镜头的那只猫。
我突然想到,Stone 的湿疹似乎好了一点,我又想起了他去急救室时,医生问他最近是否压力过大。我觉得,曾短暂治好他湿疹的,也许不是叶先生开给他的那些奇怪的中药,而是那只让他没有压力的猫。
————————————————————————————————————————
本文节选自我的专栏“漩涡”。
也欢迎你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圣狗子”,在没有《权力的游戏》可看的日子里,我会在那里每周发布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我也会向你推荐我喜欢的美剧、电影以及一切和流行文化有关的东西。有时我也会在写写自己关心的人和事。
(文/杨时旸)
一只猫跑过街道,以傲慢又松弛的姿势。父亲站在街上,面对着空空如也的车位,回想儿子从监狱打来的求救电话,回头望向一脸惊恐的妻子。在这纽约寻常的一瞬,父亲却一头撞入了失常,被无助感冻结在街头。这一瞬间,他还不如身后的那只猫更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罪夜之奔》第一集的结尾。留白、自信、意犹未尽。人们开始知道自己或许正在见证又一部HBO的杰作。2016年过半的时候,在这个溽热的美剧淡季中,各台都敷衍地播放着粗制滥造的伪科幻设定,或者充斥着惊声尖叫的恐怖夏令营题材。《罪夜之奔》却显示出了罕见的力量。它稳健又凝重,安静得近乎傲慢,不屑于与任何同档期的剧集为伍。
当越来越多的罪案剧乐于以奇观和喜剧的方式增加吸引力,《罪夜之奔》却坚定地投向了另一端。它沉重、黑暗,用丰沛的细节和对于现实的敬重把自己置身于那些经典同类剧集的阵列,它让人想起《真探》第一季的稳固与嚣张,以及《谋杀》中渗透出的冷峻和绝望。
纳西尔-可汗作为出生于美国的穆斯林移民二代,一直是个谨小慎微的大学生,他偷偷开着父亲赖以谋生的出租车去往一个party,却意外在街上邂逅了一个女孩。药物、酒精和性,他们度过了疯狂的一夜,醒来之后,纳西尔却发现姑娘被杀死在床上,自己成为了唯一的嫌犯……这个原本可以高度戏剧化的设定却被巧妙又审慎地冷处理,案件变成了催化剂和触发器,它本身甚至被后置,每个被卷入者的生活和心思却被意外地晾晒。与其说,这是一场侦破游戏,不如说是一次逃亡和越狱——不只从真实的案件与实体监狱中脱身,更是从人们的怀疑和偏见之中救赎自己。
《罪夜之奔》改编自英剧《司法正义》,如果不是这次改编,或许少有人知道那部几年前的由本-卫肖主演的低调经典。瘦弱的本-卫肖有着独特的疏离气质,他用低垂的眼神和神经质地面部抽动演活了一个孤独无依的角色,而在美剧版本中,里兹•阿迈德同样表现优异,他展现了一个移民二代特有的顾忌和倔强。
美剧的本土化改编能力,有时令人叹为观止,无论直面生活细部的《无耻家庭》还是依赖宏大背景的《国土安全》,其实都并非原创,只是这些编剧像是神奇的翻唱歌手,在此之后,都让人们忘记了原唱。
《罪夜之奔》保留了原作中的故事框架、人物性格、细节设定,乃至出场模式,但轻轻地转换就不动声色地把那个残忍的凶杀案植入了更加复杂的背景——嗑药乱交的穆斯林男孩儿杀害了一个白人女孩。无论案情多么复杂,无论这其中的真相与地缘政治和恐怖主义到底有无关系,但凶嫌的种族出身和文化背景仍然会迅速吞噬掉其他所有细节,像癌细胞一样凸显自己。这场凶杀案瞬间激发了“后911”时代的一切想象。某种程度上说,《罪夜之奔》敏锐地用一个刑事案件切入了这个时代的病灶,抵达了人们恐慌、不解又不便言明的心理部位。
《罪夜之奔》决绝地拉暗了色调,它从夜幕开场,并有意识地将所有故事纳入黑夜。此后的段落,绝少出现阳光与天空,所有情节几乎都发生在暗夜或者封闭空间——气氛压抑的住宅、凋败破旧,散发着毒虫和妓女气息的警察局以及危险环伺的监狱。
优秀的影视作品无法被彻底还原成文字,正如同真正的文学无法被有效地改编,《罪夜之奔》就是如此,它遍布细节——那种只能用视觉呈现的细节——肮脏的水洼倒影出戴着手铐脚镣的囚犯队列,破损墙壁的特写以及值班警察呆滞、冷漠又充满敌意的脸。这些细节让隐喻与象征并存。这是大多数商业化美剧的反面,一个更切近现实的美国和纽约,人们疲倦求生,有些东西在沦丧,有些东西在滋长。
所有人,包括主角在内,都近乎丑陋,他们肥硕或者枯干,穿着不合身的衣服。警长博克斯低垂着肩膀,散乱着半秃的头发,律师John Stone穿着大两号的风衣,搭配着凉鞋,用一根筷子挠着长期不愈的脚癣……他们亲切又真实,如同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和生活负隅顽抗的同类。
这一切都让人想起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纽约,那位律师就如同马修-斯卡德附体,落魄又执着,是旁人眼中的寄生虫和垃圾,但有着自己的道德观,他最初把为纳西尔辩护当做意外捞到的一桩合适的生意,但不久之后,这却激发了他内心的正义。他比那些日后出现的,布置了各种“鱼饵”抢生意的同行金牌律师都要正义,后者看似为正义而战,但总有着秘而不宣的目的。而他本人却愈发剥落掉所有势利,淬炼出一些真诚。影影焯焯地,John Stone会让人想到《绝命律师》中的索尔。他身上混杂着一切经典角色的影子,标准的硬汉派侦探故事的变型,不堪的外表,隐秘的过去,被冷漠包裹的炽热的心脏。这一切都被戛纳影帝约翰•特托罗激活。他的脚患是底层生活的见证,成为了这个原本应该体面的职业最微妙的反讽,他是一个被主流鄙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和凶嫌纳西尔同病相怜,都被社会排斥。他对于后者的帮助,成为了对自己的救赎。只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如果说英剧《司法正义》所做的是聚焦,那么《罪夜之奔》所做的就是发散。英剧从第三集开始就聚焦于法庭的质证,而美剧则不急不缓地展览每一个人背后的生活——嫌疑人的父母,从母文化的桎梏和政治动荡中逃亡到多元化的美国,却意外成为了“后911”时代的可疑对象,他们用全部经验处理这个突如其来的灾祸,却仍然不知所措,其实他们只是掌握了英语,根本没有进入文化。冰冷的法律系统、巧舌如簧的律师乃至同族人的逼问,他们两人只能沉默以对。与此同时,律师和警察的生活也因为这个案子被纵深剖开,强装的坚强和幽默,都在这个棘手的案件面前,一败涂地。
像所有优异的罪案故事一样,那个神秘又残忍的案件成为了一面镜子,它能映射出人们心中深藏的很多面向,人们在探究真相的时候,也在探究自我,有人被它伤害,有人却也因它获救。就如同主演之一约翰•特托罗所说,“这里没有英雄,也没有反派。你能看到每个人的精神分析。”
(本文首发腾讯电视剧专栏)
一只猫跑过街道,以傲慢又松弛的姿势。父亲站在街上,面对着空空如也的车位,回想儿子从监狱打来的求救电话,回头望向一脸惊恐的妻子。在这纽约寻常的一瞬,父亲却一头撞入了失常,被无助感冻结在街头。这一瞬间,他还不如身后的那只猫更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罪夜之奔》第一集的结尾。留白、自信、意犹未尽。人们开始知道自己或许正在见证又一部HBO的杰作。2016年过半的时候,在这个溽热的美剧淡季中,各台都敷衍地播放着粗制滥造的伪科幻设定,或者充斥着惊声尖叫的恐怖夏令营题材。《罪夜之奔》却显示出了罕见的力量。它稳健又凝重,安静得近乎傲慢,不屑于与任何同档期的剧集为伍。
当越来越多的罪案剧乐于以奇观和喜剧的方式增加吸引力,《罪夜之奔》却坚定地投向了另一端。它沉重、黑暗,用丰沛的细节和对于现实的敬重把自己置身于那些经典同类剧集的阵列,它让人想起《真探》第一季的稳固与嚣张,以及《谋杀》中渗透出的冷峻和绝望。
纳西尔-可汗作为出生于美国的穆斯林移民二代,一直是个谨小慎微的大学生,他偷偷开着父亲赖以谋生的出租车去往一个party,却意外在街上邂逅了一个女孩。药物、酒精和性,他们度过了疯狂的一夜,醒来之后,纳西尔却发现姑娘被杀死在床上,自己成为了唯一的嫌犯……这个原本可以高度戏剧化的设定却被巧妙又审慎地冷处理,案件变成了催化剂和触发器,它本身甚至被后置,每个被卷入者的生活和心思却被意外地晾晒。与其说,这是一场侦破游戏,不如说是一次逃亡和越狱——不只从真实的案件与实体监狱中脱身,更是从人们的怀疑和偏见之中救赎自己。
《罪夜之奔》改编自英剧《司法正义》,如果不是这次改编,或许少有人知道那部几年前的由本-卫肖主演的低调经典。瘦弱的本-卫肖有着独特的疏离气质,他用低垂的眼神和神经质地面部抽动演活了一个孤独无依的角色,而在美剧版本中,里兹•阿迈德同样表现优异,他展现了一个移民二代特有的顾忌和倔强。
美剧的本土化改编能力,有时令人叹为观止,无论直面生活细部的《无耻家庭》还是依赖宏大背景的《国土安全》,其实都并非原创,只是这些编剧像是神奇的翻唱歌手,在此之后,都让人们忘记了原唱。
《罪夜之奔》保留了原作中的故事框架、人物性格、细节设定,乃至出场模式,但轻轻地转换就不动声色地把那个残忍的凶杀案植入了更加复杂的背景——嗑药乱交的穆斯林男孩儿杀害了一个白人女孩。无论案情多么复杂,无论这其中的真相与地缘政治和恐怖主义到底有无关系,但凶嫌的种族出身和文化背景仍然会迅速吞噬掉其他所有细节,像癌细胞一样凸显自己。这场凶杀案瞬间激发了“后911”时代的一切想象。某种程度上说,《罪夜之奔》敏锐地用一个刑事案件切入了这个时代的病灶,抵达了人们恐慌、不解又不便言明的心理部位。
《罪夜之奔》决绝地拉暗了色调,它从夜幕开场,并有意识地将所有故事纳入黑夜。此后的段落,绝少出现阳光与天空,所有情节几乎都发生在暗夜或者封闭空间——气氛压抑的住宅、凋败破旧,散发着毒虫和妓女气息的警察局以及危险环伺的监狱。
优秀的影视作品无法被彻底还原成文字,正如同真正的文学无法被有效地改编,《罪夜之奔》就是如此,它遍布细节——那种只能用视觉呈现的细节——肮脏的水洼倒影出戴着手铐脚镣的囚犯队列,破损墙壁的特写以及值班警察呆滞、冷漠又充满敌意的脸。这些细节让隐喻与象征并存。这是大多数商业化美剧的反面,一个更切近现实的美国和纽约,人们疲倦求生,有些东西在沦丧,有些东西在滋长。
所有人,包括主角在内,都近乎丑陋,他们肥硕或者枯干,穿着不合身的衣服。警长博克斯低垂着肩膀,散乱着半秃的头发,律师John Stone穿着大两号的风衣,搭配着凉鞋,用一根筷子挠着长期不愈的脚癣……他们亲切又真实,如同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和生活负隅顽抗的同类。
这一切都让人想起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纽约,那位律师就如同马修-斯卡德附体,落魄又执着,是旁人眼中的寄生虫和垃圾,但有着自己的道德观,他最初把为纳西尔辩护当做意外捞到的一桩合适的生意,但不久之后,这却激发了他内心的正义。他比那些日后出现的,布置了各种“鱼饵”抢生意的同行金牌律师都要正义,后者看似为正义而战,但总有着秘而不宣的目的。而他本人却愈发剥落掉所有势利,淬炼出一些真诚。影影焯焯地,John Stone会让人想到《绝命律师》中的索尔。他身上混杂着一切经典角色的影子,标准的硬汉派侦探故事的变型,不堪的外表,隐秘的过去,被冷漠包裹的炽热的心脏。这一切都被戛纳影帝约翰•特托罗激活。他的脚患是底层生活的见证,成为了这个原本应该体面的职业最微妙的反讽,他是一个被主流鄙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和凶嫌纳西尔同病相怜,都被社会排斥。他对于后者的帮助,成为了对自己的救赎。只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如果说英剧《司法正义》所做的是聚焦,那么《罪夜之奔》所做的就是发散。英剧从第三集开始就聚焦于法庭的质证,而美剧则不急不缓地展览每一个人背后的生活——嫌疑人的父母,从母文化的桎梏和政治动荡中逃亡到多元化的美国,却意外成为了“后911”时代的可疑对象,他们用全部经验处理这个突如其来的灾祸,却仍然不知所措,其实他们只是掌握了英语,根本没有进入文化。冰冷的法律系统、巧舌如簧的律师乃至同族人的逼问,他们两人只能沉默以对。与此同时,律师和警察的生活也因为这个案子被纵深剖开,强装的坚强和幽默,都在这个棘手的案件面前,一败涂地。
像所有优异的罪案故事一样,那个神秘又残忍的案件成为了一面镜子,它能映射出人们心中深藏的很多面向,人们在探究真相的时候,也在探究自我,有人被它伤害,有人却也因它获救。就如同主演之一约翰•特托罗所说,“这里没有英雄,也没有反派。你能看到每个人的精神分析。”
(本文首发腾讯电视剧专栏)
豆瓣潜了很久,头一次发言。抛砖引玉。
关于这部剧,看了一些长评和短评。有很多帖子说,这个细节或那个细节,和案情没有关系,是浪费,或者很迷惑人。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听一个故事,或者讲一个故事,只是关心最中心的线索而罔顾其他,那恐怕很多故事一句话就交代完了。我们毕竟不是在看新闻,而是看一个故事。这里面有各种人物。 他们的细节越多,人物刻画就越生动,观众付诸于人物身上的感情就越多, 剧就越吸引人。
说回这部剧大家讨论的比较多的几个细节。(注意,有剧透!)
1. 烂脚律师的病:首先这个人物身上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第一集里所有的人都会问他的脚怎么样了。看到后面我们才知道他的脚有皮肤病,严重到无法穿鞋。这种颠倒顺序的手法当然是一个调动观众的小把戏。但是这个细节,连带其他细节反应了烂脚的很多重要的特点,而且是和主要剧情有关的。 第一,他的不入流。在纽约他所在的那个区的律政圈子里,他只不过是一个很底层的律师,甚至没有在trial里辩护的能力。别人问他脚的事情,很多有嘲弄的意味。第二,他的这个病真的是他的一大烦恼,他自卑的一大来源。
再多解读一点,烂脚的这个病和烂脚心中的乐观,或者对这个案情的希望,有紧密联系。你也可以理解为烂脚心理的一个线索。从开始到中期,烂脚的病一直比较严重,naz的案子也越来越没有希望。后来一切步入正轨,烂脚有了一个女律师伙伴,一起为naz而努力。 这一点上, 这两个人还是比较志同道合,至少没有钱或者其他的利益纠葛 (钱一开始就谈好了)。 他们同时发现了其他一些有可能杀害女孩子的嫌疑人,感觉案子有了希望。这时候烂脚的病被中医给看好了(他以为好了)。 到了第八集,女律师坚持让naz上庭,结果导致非常糟糕的后果。烂脚和女律师还因此闹翻。到最后因为女律师kiss naz的录像被发现(是freddie给烂脚的,freddie想要帮naz),导致烂脚被迫要做最后陈词 (本来他是没有资格的)。 紧张加上没有希望,烂脚panic attack, allergy 或者是皮肤病蔓延到全身。 这真的是案子的低谷。最后最后,烂脚回归西药,接受了自己得这个病的现实,而且也为naz做了非常精彩的最后陈词。
2. 再说说猫。毫无疑问,冒着自己哮喘病犯的危险也要就这只猫,说明烂脚本质上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尤其是看到他为猫准备吃的,买玩具,真的觉得他其实是一个很温暖的人。
我们看到他一开始向naz父母要钱的时候觉得他很贪婪,可是最后发现,他付出的远比他得到的那点钱多多了(注意最后他的钱还是得从女律师的事务所分得的,远没有他一开始要的多)。从他对这只猫的表现,我们也不会惊讶于他对naz案子的努力。
其实概括烂脚一个词就够了,他就是一个cynic,knows the rules and follows the rules。这一点在他不顾及女律师的前途告发她和naz有不正当的关系(kiss的录像)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他又无法放下心中对弱者的同情,对naz做了最大程度的努力。
烂脚反复的养猫与退猫之间,和他心情起伏也有关系。最后一集在他最没有希望,最挫败的时候,他把猫给退了。前一集猫害他犯哮喘他都没有这么做,反而在最后那一集做了,可见他心情真的是很挫败,灰心。不过要赞一句,第八集最后一幕,烂脚出门接下一个案子,我们看到那只猫悄悄的走过客厅,真的是很温暖。烂脚不但把猫又领回来了,而且不在把它关起来。
就说这么两个细节吧。其实这部剧很出人意料。一开始以为的比较阴暗的角色,比如说检方的女律师和box警察,结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女律师在做最后陈词的时候的犹犹豫豫(那时候box已经告诉她另外一个人更可疑)。最后她放弃了继续起诉naz,反而雇了box去追查真正的凶手。box同样是心中有底线有保留最后正义的警察。 这部剧整体基调背景都很阴暗,有很多讽刺和黑暗的情节。但是最后陪审团六比六的判决,还有检方律师和警察的最后表现,再加上烂脚,都让人看到了人性阳光的一面。这个调调和 True Detective的第一季很像。
说了这么多也只是想说电视剧有很多种,有的像house of cards,game of thrones,观众不用动脑子,什么都会交代的明明白白。有的就像mad men,true detective, 还有本剧一样,有时候你觉得很晦涩。但这就是他们有魅力的地方,给我们琢磨和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各有喜好吧。
关于这部剧,看了一些长评和短评。有很多帖子说,这个细节或那个细节,和案情没有关系,是浪费,或者很迷惑人。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听一个故事,或者讲一个故事,只是关心最中心的线索而罔顾其他,那恐怕很多故事一句话就交代完了。我们毕竟不是在看新闻,而是看一个故事。这里面有各种人物。 他们的细节越多,人物刻画就越生动,观众付诸于人物身上的感情就越多, 剧就越吸引人。
说回这部剧大家讨论的比较多的几个细节。(注意,有剧透!)
1. 烂脚律师的病:首先这个人物身上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第一集里所有的人都会问他的脚怎么样了。看到后面我们才知道他的脚有皮肤病,严重到无法穿鞋。这种颠倒顺序的手法当然是一个调动观众的小把戏。但是这个细节,连带其他细节反应了烂脚的很多重要的特点,而且是和主要剧情有关的。 第一,他的不入流。在纽约他所在的那个区的律政圈子里,他只不过是一个很底层的律师,甚至没有在trial里辩护的能力。别人问他脚的事情,很多有嘲弄的意味。第二,他的这个病真的是他的一大烦恼,他自卑的一大来源。
再多解读一点,烂脚的这个病和烂脚心中的乐观,或者对这个案情的希望,有紧密联系。你也可以理解为烂脚心理的一个线索。从开始到中期,烂脚的病一直比较严重,naz的案子也越来越没有希望。后来一切步入正轨,烂脚有了一个女律师伙伴,一起为naz而努力。 这一点上, 这两个人还是比较志同道合,至少没有钱或者其他的利益纠葛 (钱一开始就谈好了)。 他们同时发现了其他一些有可能杀害女孩子的嫌疑人,感觉案子有了希望。这时候烂脚的病被中医给看好了(他以为好了)。 到了第八集,女律师坚持让naz上庭,结果导致非常糟糕的后果。烂脚和女律师还因此闹翻。到最后因为女律师kiss naz的录像被发现(是freddie给烂脚的,freddie想要帮naz),导致烂脚被迫要做最后陈词 (本来他是没有资格的)。 紧张加上没有希望,烂脚panic attack, allergy 或者是皮肤病蔓延到全身。 这真的是案子的低谷。最后最后,烂脚回归西药,接受了自己得这个病的现实,而且也为naz做了非常精彩的最后陈词。
2. 再说说猫。毫无疑问,冒着自己哮喘病犯的危险也要就这只猫,说明烂脚本质上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尤其是看到他为猫准备吃的,买玩具,真的觉得他其实是一个很温暖的人。
我们看到他一开始向naz父母要钱的时候觉得他很贪婪,可是最后发现,他付出的远比他得到的那点钱多多了(注意最后他的钱还是得从女律师的事务所分得的,远没有他一开始要的多)。从他对这只猫的表现,我们也不会惊讶于他对naz案子的努力。
其实概括烂脚一个词就够了,他就是一个cynic,knows the rules and follows the rules。这一点在他不顾及女律师的前途告发她和naz有不正当的关系(kiss的录像)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他又无法放下心中对弱者的同情,对naz做了最大程度的努力。
烂脚反复的养猫与退猫之间,和他心情起伏也有关系。最后一集在他最没有希望,最挫败的时候,他把猫给退了。前一集猫害他犯哮喘他都没有这么做,反而在最后那一集做了,可见他心情真的是很挫败,灰心。不过要赞一句,第八集最后一幕,烂脚出门接下一个案子,我们看到那只猫悄悄的走过客厅,真的是很温暖。烂脚不但把猫又领回来了,而且不在把它关起来。
就说这么两个细节吧。其实这部剧很出人意料。一开始以为的比较阴暗的角色,比如说检方的女律师和box警察,结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女律师在做最后陈词的时候的犹犹豫豫(那时候box已经告诉她另外一个人更可疑)。最后她放弃了继续起诉naz,反而雇了box去追查真正的凶手。box同样是心中有底线有保留最后正义的警察。 这部剧整体基调背景都很阴暗,有很多讽刺和黑暗的情节。但是最后陪审团六比六的判决,还有检方律师和警察的最后表现,再加上烂脚,都让人看到了人性阳光的一面。这个调调和 True Detective的第一季很像。
说了这么多也只是想说电视剧有很多种,有的像house of cards,game of thrones,观众不用动脑子,什么都会交代的明明白白。有的就像mad men,true detective, 还有本剧一样,有时候你觉得很晦涩。但这就是他们有魅力的地方,给我们琢磨和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各有喜好吧。
这部美剧,共一季八集,其中除了第八集95分钟之外,其它均为60分钟。
我从周日的晚上开始,花了三天时间,一分钟不落地看完了这部剧。
中间包括失眠的深夜,凌晨两点半从床上爬起看。
夏末的秋意,从窗帘的缝隙里钻进房间,窸窸窣窣地撩着垂头丧气的夜。带上耳机,一切深夜暧昧的声音都在清晰的纽约腔里褪去,这部带着下水道斑驳气质基调的美剧在浓浓夜里的电子屏幕上格外妖娆。
周三下了一场初秋的雨。下午,上完课,回到家,看完了最后一集,眼泪决堤,泣不成声。但刚巧这个时候天猫超市的快递员猛按门铃,我就这样硬生生还未来得及郑重道别,就结束了这部美剧之旅。
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慢条斯理,温吞细腻的美剧,实属有幸。
可以说这是一部司法剧。
故事看似很简单老套。讲的是一个出生在纽约的巴基斯坦裔大学生,周五晚上,偷偷开着父亲的出租车去参加派对,路上邂逅了一个问题少女。和少女嗑药喝酒共度良宵,却没想到醒来时看见少女被砍22刀的尸体血流成河了一床。
一切证据指向这个头发凌乱,眼神慌张躲闪的闷骚巴基斯坦小哥。
小哥接下来花了7集的时间和一个衣着邋遢,满脚长藓,走路蹒跚的律师一起走过冗长的司法程序。
剧集的最后你会看见一个光头纹身,眼神隐忍而坚毅,走路屌气冲天的巴基斯坦小哥
和一个闪闪发光,全身都长满了藓却依然还是想让人去抱一抱的律师。
司法承载太多繁冗无奈,冷冰冰的高贵理智当中却也让观众尝到了几分人情味。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生活剧。
每个人都在生活的泥泞和旋涡里负重前行,一边骂骂咧咧地哼唧着fuck the life,一边也要在带着一张生无可恋的脸继续跪舔生活。
“意外,重创,被判,丑恶,不公平”发生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
先是惊慌失措,惶惶逃避,再到奋力挣扎反抗,不接受,无法接受。
“无法接受,就是无法接受!”
然而又能怎么样呢?
除了去死,你不还得是活着吗
除了活着,你不也就只有去死吗
喜欢这部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温吞火候和细腻的姿态。
监狱斑驳笨重的铁门,在剧里都显得格外有角色感。
金属表面的道道划痕里有点岁月斑驳的无奈。
按动电闸,缓缓开门时,发出浑厚的吱吱呀呀声响,带着点看透尘世的老实忠厚。
剧集中人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隐忍,连同这监狱的大门,城市的下水道井盖,凌晨警局里寂寞安静的长座椅,都在其中,有存在感地存在着。
年纪越大越喜欢看美剧的原因,就在于享受一个慢慢钻进剧情,站在一旁窥探别人的人生的感觉。
却也在某些看似陌生的时刻里恍惚地看见似是非是的自己。
慢慢熟悉剧中的人物,他们仿佛就是出现在你自己生命的人物一样。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谩骂过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Fu*k them all, Live your life
作者本人同步发表于公众号“学霸霸” : xuebabaielts
我从周日的晚上开始,花了三天时间,一分钟不落地看完了这部剧。
中间包括失眠的深夜,凌晨两点半从床上爬起看。
夏末的秋意,从窗帘的缝隙里钻进房间,窸窸窣窣地撩着垂头丧气的夜。带上耳机,一切深夜暧昧的声音都在清晰的纽约腔里褪去,这部带着下水道斑驳气质基调的美剧在浓浓夜里的电子屏幕上格外妖娆。
周三下了一场初秋的雨。下午,上完课,回到家,看完了最后一集,眼泪决堤,泣不成声。但刚巧这个时候天猫超市的快递员猛按门铃,我就这样硬生生还未来得及郑重道别,就结束了这部美剧之旅。
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慢条斯理,温吞细腻的美剧,实属有幸。
可以说这是一部司法剧。
故事看似很简单老套。讲的是一个出生在纽约的巴基斯坦裔大学生,周五晚上,偷偷开着父亲的出租车去参加派对,路上邂逅了一个问题少女。和少女嗑药喝酒共度良宵,却没想到醒来时看见少女被砍22刀的尸体血流成河了一床。
一切证据指向这个头发凌乱,眼神慌张躲闪的闷骚巴基斯坦小哥。
小哥接下来花了7集的时间和一个衣着邋遢,满脚长藓,走路蹒跚的律师一起走过冗长的司法程序。
剧集的最后你会看见一个光头纹身,眼神隐忍而坚毅,走路屌气冲天的巴基斯坦小哥
和一个闪闪发光,全身都长满了藓却依然还是想让人去抱一抱的律师。
司法承载太多繁冗无奈,冷冰冰的高贵理智当中却也让观众尝到了几分人情味。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生活剧。
每个人都在生活的泥泞和旋涡里负重前行,一边骂骂咧咧地哼唧着fuck the life,一边也要在带着一张生无可恋的脸继续跪舔生活。
“意外,重创,被判,丑恶,不公平”发生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
先是惊慌失措,惶惶逃避,再到奋力挣扎反抗,不接受,无法接受。
“无法接受,就是无法接受!”
然而又能怎么样呢?
除了去死,你不还得是活着吗
除了活着,你不也就只有去死吗
喜欢这部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温吞火候和细腻的姿态。
监狱斑驳笨重的铁门,在剧里都显得格外有角色感。
金属表面的道道划痕里有点岁月斑驳的无奈。
按动电闸,缓缓开门时,发出浑厚的吱吱呀呀声响,带着点看透尘世的老实忠厚。
剧集中人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隐忍,连同这监狱的大门,城市的下水道井盖,凌晨警局里寂寞安静的长座椅,都在其中,有存在感地存在着。
年纪越大越喜欢看美剧的原因,就在于享受一个慢慢钻进剧情,站在一旁窥探别人的人生的感觉。
却也在某些看似陌生的时刻里恍惚地看见似是非是的自己。
慢慢熟悉剧中的人物,他们仿佛就是出现在你自己生命的人物一样。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谩骂过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Fu*k them all, Live your life
作者本人同步发表于公众号“学霸霸” : xuebabaielts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