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安迪·坦纳特
编剧: Steve Meerson / 彼得·克里克斯
主演: 朱迪·福斯特 / 周润发 / 白灵 / 汤姆·费尔顿 / Syed Alwi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泰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1999-12-17
片长: 148 分钟
又名: 安娜与暹罗王 / Anna / Anna et le roi
IMDb链接: tt0166485
编剧: Steve Meerson / 彼得·克里克斯
主演: 朱迪·福斯特 / 周润发 / 白灵 / 汤姆·费尔顿 / Syed Alwi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泰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1999-12-17
片长: 148 分钟
又名: 安娜与暹罗王 / Anna / Anna et le roi
IMDb链接: tt0166485
1. 国王
电影《安娜与国王》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世纪的泰国,西邻英国殖民的缅甸,东毗法国殖民的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作为东南亚唯一一块未遭受殖民统治的土地,暹罗王拉玛四世深感改革与现代化之迫切,聘请英籍女教师安娜•里奥诺文斯担任暹罗王族子弟的教师。
事实上在安娜到达之前,拉玛四世就曾向外国传教士和水手学习英文及科学知识;安娜也是接替美国传教士丹·布拉德利的暹罗王室教师一职。与清末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始于器物层面不同,拉玛四世选择了教育这条道路,即使只是针对他的孩子——当然,在稳固的君主专制的暹罗国(不似风雨飘摇的清廷),他的孩子意味着下一任最高掌权者,以及未来的精英和贵族阶层。
不过亦有学者认为泰国并未完全免于殖民统治的命运,而是同中国一样,属于半殖民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比如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关税自主权等等。除却泰王向西方的学习始于思想层面之外,另一点显著区别在于,泰王清楚地认识到暹罗是个小国。如他在影片中与安娜提到过的外交策略所言,“与大国为伍,吓退强邻”,即“以英制法”:向英国公使和商人以示好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使法国无法贸然进攻暹罗。在宴会中对英式礼仪的尊崇,若放在天朝必会被理解为向帝国主义卑躬屈膝之态;然而暹罗王的低头却并非纯粹是卑躬屈膝,除却外交谋略,他是真心认可英式礼仪后面的价值的,唯有这些价值才能使他的继承人带领国家走向现代化。
有趣的一幕在于,第一次上课时朱拉隆功王子拿出的那面地图,一张以泰国(甚至是泰王)为中心的地图,有似曾相识之感。一方面,国王的用意或许在于提醒安娜,身处暹罗则需要以暹罗为中心做任何考虑,毕竟他不曾说这是一张世界地图,自然无需囊括那些与暹罗无关的因子。路易和朱拉隆功争论时说“至少我家就不在上面”,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
另一方面,体现的则是矛盾存在之处。暹罗王即使希望泰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身为国君,他依然捍卫着君主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影片中安娜与国王的数次矛盾,亦都与这一点矛盾有关。譬如在处理那名偷情王妃时,假如没有安娜的干预,国王或许会赦免他们的死罪,甚至还有很小的几率会成人之美,以成就国王仁慈宽厚之名,毕竟佛教也讲究放下;然而安娜在法庭上的愤然而出,也使她与国王决策挂上瓜葛,国王的威严在贵族和子民心中也会一落千丈,他们不会再尊重和爱戴国王,不再服从国王的命令。在君主专制的社会里,君主威严的动摇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后果,比帝国主义的蚕食可怕过千万倍。因此,不论是出于国家社会的整体考量,还是拉玛四世作为暹罗王的个人骄矜,安娜与国王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注定不可调和的。
2. 安娜
安娜对于暹罗国而言也的确意义非凡。譬如给尚为王子的朱拉隆功(后继位成为拉玛五世,泰国最有名的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即以其命名)看《汤姆叔叔的小屋》,使后者继位后最终废除了泰国的奴隶制度。加上影片中,安娜用戒指帮助受虐的奴仆赎身,并拒绝向王室贵族周妆妥协;最终国王亦让首相瓜拉洪向前来告状的周妆解释了法律上奴仆有赎回一己自由的权利。这一事件也对年幼的朱拉隆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站在大殿旁的阁楼上,眼中讶异。
然而就像前面所说,她与国王之间无可调和的矛盾也与她自身有关。正直坚定如她,向来都是以原则作判断,“奴隶凭什么就要受到虐待?她也是人!”“两个人相爱有什么错?”暹罗于她,也是陌生的。她曾问国王你的妻子们会嫉妒彼此么,也曾在向儿子说起这里的人民对他们国王敬若神明时不禁莞尔。她不明白东方社会和王宫里的人情世故,在所谓的对和错之下不懂得考虑历史的进程,比如国王对她说,暹罗要改,但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改完;她则反驳道,现在不改,更待何时?
又或许她也是能够理解的。在她为受虐的奴隶赎身后,诉讼失败的贵族妇女周妆愤怒地转身离开,把她作为赎金的戒指扔进水池里,她的眼里是满满的无奈,那么暹罗王的无奈则胜于她千倍万倍。可她的使命就是带来那些原则,那些关于平等、自由、民主的原则,以一个教师之责,不论暹罗接受与否。
常常被忽略掉的一点是,安娜并不是一个在泰晤士河旁喝着下午茶长大的英国人;她的前半生漂泊不定,生于英属印度,年轻时在埃及和中东度过三年时光;回到印度后与青梅竹马结婚,婚后前往英属澳大利亚,生育过四个子女,其中两个夭亡。离开澳大利亚后,一家人在马来亚槟城定居,但不久后丈夫死于脑溢血,为维持生计,安娜在新加坡开了一所面向英国小孩的学校。1862年,受驻新加坡总领事委任,安娜将女儿送回英国,带着儿子路易前往暹罗。
也就是说在到达暹罗之前,她曾亦辗转多地,这些地方几乎全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影片中,她曾多次自然而然地道出大不列颠作为世界强者的话语,加之英国女教师的身份,从她的文明视角里,很难剔除优越感来看待暹罗——然而在宴请英国公使和商人的晚会上,面对来自英方傲慢无礼的挑衅,安娜挺身而出的反驳未必仅出于东道主的捍卫尊严;就如同在湄南河上,她听了暹罗白象的故事,微笑着说“每个民族都需要神话,才能让我们有梦想”……她逐渐开始理解暹罗了,即使仍是已她自己的方式。
3. 安娜与国王
说到底这部电影还是一部爱情片,即使其中的这段感情,严格意义上都未必算得上是爱情。
相比起影片中的另一对男女:茶叶商人的女儿被家族献给国王,深爱她的情人剃度出家,刚烈的王妃也削发为僧想要成为他的师弟,最后事发,二人一同赴死。爱得惊心动魄,血肉模糊,与男女主角的感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反观安娜与国王,宴会之后国王为嘉奖安娜,礼物是一枚戒指(看到这里忍俊不禁),安娜拒而不受;安娜以智慧帮助国王击退叛军后,二人相见时安娜说的是“我已经失去过一次家人了,不能再失去第二次”——此处家人,可以是暹罗王本人,也可以是朱拉隆功王子和他的兄弟姐妹,即安娜的学生们,甚至也可以是整个暹罗。
豆瓣上说,发乎情止乎礼,这是最好的结局。令人唏嘘。
安娜完成了任期内的工作,在临行前的夜晚与国王道别。
“从本质上说,音乐也是一个数学概念。既然科学能够揭示像音乐这么美妙的东西的奥秘,为什么就不能为家庭教师和国王算一算呢?”
“你知道……在暹罗,每件事都得慢慢来。即使着急的是国王,都没有办法。”
而离开确确实实是最好的结局,安娜和国王,注定不会成为凡夫凡妇。他会在他的佛前为她合十双手,她也会为他及他的子民向主祈祷。
她和季风一起到达暹罗,也和季风一样,按时离开。
4. 其他
该挑的刺还是要挑的。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它的高潮部分,暹罗王和叛军的战斗(然而并没有战斗起来)。原计划暹罗王想要引诱叛军首领上桥然后把桥炸了,此种策略存在很大的玉石俱焚的风险;安娜的儿子路易在远处用望远镜看到国王和叛军首领在桥上对峙的一幕,于是安娜就用她的智慧以及英国的焰火、喇叭吓退了乌合之众,让他们错以为暹罗王请了英国援兵。之所以说是败笔,即因为逻辑单薄情节脆弱,禁不住推敲。毕竟作为一部商业性质的爱情片,很难避免将历史政治过度简化的毛病,最起码,还不至于像《摩纳哥王妃》那样被简化为一部政治童话故事。
不过整体而言,这部电影还是十分值得一看的。这也是周润发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男女主角、以及女二白灵饰演的王妃都展现了相当精彩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大王子朱拉隆功的选角,和历史中真实的朱拉隆功大帝的长相,竟是有些神似的。
这部电影是一节东南亚文化与变迁的课上,教授顺口提到的。加之前一段时间泰王普密蓬(拉玛九世)逝世,国人震惊于泰国人对他们国王仍保持着崇高的尊敬态度;这部电影虽无法直接作答,却从历史的角度给人启示,也展现了与近代中国截然不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一个侧面。即使商业化电影无可避免地过度简化了历史原貌,也不妨碍我们从中获得一瞥。
这部片子非常美,节奏和剧情也安排的很合理。张弛有度。
国王与安娜之间的火花是那么强烈,两个演员把握的都很到位。
有一点体会是服装上,看着非常的舒服,符合现代的审美又带有那个时代的风情,对人物刻画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国王的王者之风,处于劣势时的泰然自若,对国家的捍卫,对民族的挚爱,对家人的保护。不得不说,导演在选角上的独到,周润发扮演的泰王非常的到位!太有魅力了!他笑起来既充满孩子的稚气又带有性感的男人魅力。
安娜的内敛,陷入爱情时的甜蜜,又时刻保持独立自尊的那一份敏感。
两个人看似一个霸气,一个柔韧。但是内心深处却有很多相似的共通。他们都是可以放下自己来考虑周围世界的人,他们都努力在自己所面对的环境中无畏的捍卫着自己的信仰。他们接受彼此的批判,互相敞开内心那最柔软的一处。
这种交流是如此的打动人心。
天台上最后相拥共舞,这一刻胜似千言万语,此生无憾。
Ps 由于过于挚爱这部片子也去八卦了一番背景,说什么的都有,但是我想过于美丽和不切实际的童话没人能抵御。我对真实不敢兴趣,我只爱这个故事!
“他都爱他的妻子吗?像你爱爸爸那样吗?”
“算爱吧。”
......
“这里的生活很不同,连爱也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分千千万万种吗?他爱上她,为什么?因为聪慧,因为无畏,也许都是,但凡他是爱了,他感激她,他欣赏她。
也同样因为他是一个国王,他才会如此的爱,他有着“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求贤之心,于是欣赏贤哲,爱慕他们。即或许她为女人,于是爱以萌发,他比平常的人更懂得欣赏一个有才识而聪慧的人。
这样爱,混饶了太多,或许连导演自己都不能解释这样的爱情,所以电影在爱情的铺垫上,多少让我感觉过于含蓄,这也或许就是一个国王的无奈。
而我应该解释说,一个国王所给她的容忍,包容,就已是他爱的方式,因为他是国王,他用最大的容忍倾听一个女人的意见,以略带骄傲的方式接受她的意见,以最温柔的目光给以赞美,却不无法拥抱,没有言语,甚至漫长的2个多小时都无“我爱你”。
唯一的呐喊,是塔恬和她的爱人,她在替她呐喊,她在替她勇敢,导演将唯一热烈的爱赋予塔恬和她的爱人,“国王不需要我,可是我需要巴勒”。为了爱,两人以抛生死于度外。
于是安娜愤然求其他,而不果,只因为他不能失去威望,他不能让他的子民认为他只是被女人操控的无用之王。因为他是国王,所以他不能,他必须扼杀别人的爱情,保全一个国之王的威严。
而他的爱情也一样,一个轮回,不同人,而相同的爱,相同的结果。
木船上,他望着那深邃的天穹,喃喃的说“我梦见了塔恬和巴勒,他们宿愿得偿,已登极乐,十分感人。从轮回中再生。”
其已是他与安娜间最美的希望。
他们的爱或许也只能如此,才可宿愿即偿。
“她是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位英国女人。我觉得她对世事的了解超过任何人。但是暹罗却害怕世界文明的入侵。
“几周来,雨季的风犹如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一直在低诉着她的来临。有人欢迎即将来临的雨水,而另一些人则害怕洪水肆虐。
“但她还是来了。我不知道她怀着怎样猜疑的心情。
“过了许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她那时是那么勇敢,却也那么孤单。
“一位英国女人……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位……”
一、在连爱都不一样的地方
在一阵悠扬婉转的提琴声中,电影就这样开始了。没有华丽的铺陈,没有喧嚣的画面,只有大海,蓝天和海天相交处的云。一切,美得不真实。安娜·利奥诺温斯,一个带着独子的英国寡妇来到了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为的是教育暹罗皇室的子女。除了失去丈夫的悲伤,这个女人还有着不可思议的坚强。海鸥在海面上掠过,码头上人来人往,各式各样的语言此起彼伏。忙碌的人群中谁都不可能知道这个英国女人将为他们的王国带来什么。我想,连发给她聘书的蒙库特国王也不曾想到过。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城镇,陌生的风俗。在首相府邸,人们傲慢地称她为“先生”,因为暹罗国的女子在首相面前是不能站立的。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她的周围满是不屑,满是猜疑,满是对这个异族女人的不解与恐惧。可是安娜,这个不一样的女人独自撑起了一切。这陌生的异国他乡,连爱都不一样,安娜搂住思念父亲的儿子,她明白她只能独自面对一切。在失去丈夫的那些日子里,她悲伤地过一天算一天,可是,她告诉自己要坚强。
于是,她留下了。在花木扶疏的暹罗王宫里,向国王的子女教授英语、科学和文学知识。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暴风雨就快来了。
二、“我允许你直立在我面前。”
生活,从此不再一样。安娜的眼中,暹罗有太多的不公平不合理,她想改变这些,可是她也有些力不从心。“在暹罗,先生,每件事都得慢慢来。”安娜在没有得到合同上说的“在皇宫外生活”的权利时,她找到首相瓜拉洪。于是瓜拉洪这样对安娜说。在安娜请求首相帮助皇族周妆家受虐待的奴仆拉·奥尔得到自由时,瓜拉洪仍旧这样说。
“像我的房子一样?”
“你学会了。”瓜拉洪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于是,安娜先放走了被锁住的拉·奥尔,再拿出了自己的结婚戒指,去周妆家替拉·奥尔索取自由。国王接待了来“告御状”的周妆,在安娜不肯妥协的目光下,国王命令瓜拉洪向周妆说明了法律上奴仆有权利赎回自己的自由。周妆恼羞成怒,把安娜的结婚戒指扔进了湖中,掉头而去。安娜眼中闪过了一丝哀伤,可是这是她救助拉·奥尔唯一的办法,她不后悔。
“你为什么要管闲事?”
“我的良心要我这么做。陛下。”
安娜挺直腰杆,毫无惧色地望着国王的眼睛。那目光中满是对他的挑战。她来到暹罗,不是为了做一个俯首听命的奴才,而是要帮助蒙库特国王“‘建立’比您自己‘更伟大的国家’--一个‘没有人高于法律的国家’”。这,才是这个英国女人来这里的目的。
“我允许你任何时候都可以直立在我面前。只是头永远不能抬得比我高。”于是国王这样说。在安娜之前,从没有人可以在王族面前站立。
“这是一个可以与国王匹敌的女人。”国王对吃惊的首相说。也对自己说。
第二天,安娜得到了她一直坚持索取的王宫外的房子。安娜望着国王笑了。
国王看她的目光满是深意。
三、“谁能帮家庭老师老师和国王算一算?”
在暹罗这个迷一样的国家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当然也包括家庭老师和国王之间的爱情。
经历了国王最亲密的人的死去和叛军的袭击被击破,他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微妙。爱情,正在他们心中悄悄地发芽。不能否认,他们是真心相爱的,可是,他们却永远都不能在一起。一个是暹罗的国王,一个是英国的家庭老师。暹罗和英国,国王和老师,注定了这个故事不能完满。
可是,怎样的结束才是完满?谁又说得清?我,是说不清楚的。
结束了教学任务,安娜要走了。她和她的儿子要回到英国去。在她临行前的一个晚上,手拿音乐盒与国王相遇了。
“从本质上说……音乐也是一个数学概念……”泪水,已经从她的眼眶中滑落了下来。国王看着她,也是黯然神伤。
“……既然科学能够揭示像音乐这么美妙的东西的奥秘……为什么就不能为家庭老师和国王算一算呢?”安娜说着,眼中满是疑问,满是不甘,满是不舍的泪。
“你知道……在暹罗,每件事都得慢慢来……”国王柔声道,“即使着急的是国王,都没有办法……”
华尔兹舞曲响起,他们相拥,翩翩起舞……
或许离开,才是正确的选择。留下,也许只能徒增遗憾。但是我知道,他们从此都不会再孤单。爱,永远都会留在心里。
又是那段提琴。此时琴声显得更加悱恻,更加缠绵。
“总是让人吃惊的是,有意义的时光总是只占生命的一小部分。经常是,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过去了。
“即使它照亮了未来,并让人无法忘记那个主人公。
“安娜,就是这样照亮了暹罗。”
就这样,结束了。安娜与国王,一个教师与一个王国的故事。还有,那从不完美中又见完美的爱情。
我的最爱--《安娜与国王 Anna And The King》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