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韦恩·罗伯茨
编剧: 韦恩·罗伯茨
主演: 约翰尼·德普 / 佐伊·达奇 / 罗丝玛丽·德薇特 / 朗·里维斯顿 / 贾斯汀·沃林顿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10-05(苏黎世电影节) / 2019-05-17(美国)
片长: 90分钟
又名: 理查德的道别 / Richard Says Goodbye
IMDb链接: tt6865690
编剧: 韦恩·罗伯茨
主演: 约翰尼·德普 / 佐伊·达奇 / 罗丝玛丽·德薇特 / 朗·里维斯顿 / 贾斯汀·沃林顿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10-05(苏黎世电影节) / 2019-05-17(美国)
片长: 90分钟
又名: 理查德的道别 / Richard Says Goodbye
IMDb链接: tt6865690
曾经凭借《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船长一角惊艳世界的约翰尼·德普,近年来不断陷入到和前妻艾梅柏·希尔德之间的家暴丑闻中,其间剧情屡次反转,堪比罗生门,使得这位优秀演员的公众形象大为受损,而其花边新闻的热度也远远地盖过了他的作品。
好在德普和希尔德二人在去年都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转机,前者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出演了充满魅力的大反派格林德沃,风头超过了出演邓布利多的裘·德洛,后者则是凭借在DC翻身之作《海王》中饰演海后湄拉而大放异彩。
不过,相比《神奇动物2》和《加勒比海盗5》这样的商业片大制作,德普近年来的作品中,最能凸显他的表演水准和个人情怀的一部作品,其实是刚刚在北美上映的《教授》。
妻子出轨、女儿出柜的绝症人生
影片的名字原本叫做《理查德的告别》,最终改名叫《教授》,一定程度上抹去了第一印象中的悲伤色彩,毕竟德普饰演的主人公理查德的人生,已经够惨了。
相反的,《教授》这个突出主人公身份的片名有了些耐人寻味的感觉,毕竟“教授”这个字眼,往往是与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相挂钩,或是与体面和谐的生活相关联。
然而理查德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他在一所大学中任教,教的是常人看来最为枯燥乏味的文学,很多学生选他的课只是为了凑学分,而他则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忍受自己对牛弹琴的行为。
他的妻子堂而皇之地向丈夫坦白自己的出轨行为,甚至还带着一点戏谑的挑衅。妻子的出轨对象恰恰是自己学校的校长,理查德每天在工作中就能看见自己的妻子和老板出双入对。
他的女儿选择了出柜,这本是不是一件坏事,却可以变成坏事。暂且不说一个青少年同性恋在成长中和社会中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恶意,单是女儿的母亲,就第一个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女儿是同性恋的事实,伤透了女儿的心,而女儿以后的路还会更长,也更难。
最后,还有他自己,忽然发现已经身患晚期癌症,且到了“治疗活1年,不治活半年”的地步。
无路可走,万念俱灰,换了是你,你会怎样?
抛开一切的向死而生
面对既定的死亡,两种状态最为常见:一种在恐惧和焦虑中郁郁而终,另一种则是自毁式的彻底放纵,多活一天赚一天,《教授》中的理查德,则在这两者之间。
他并非不害怕死亡,相反,他怕得要命。虽然从他傲慢冷峻的外表上看不出来,但当他在酒精的麻痹下彻底失控的时候,当他在教堂中和自己的挚友真情流露的时候,他的双眼和泪水之中,满满的都是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留恋。
他也真的开始放开一切,就像电影中的那个小标题:fuck it ,and fuck it right——就算认命,也要活得精彩。
他不再愿意忍受枯燥乏味的课程,于是将对文学没有兴趣的学生统统赶走,只留下真正愿意阅读和思考的学生。
他不再在课堂上为了教授的风度而循规蹈矩,他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在酒吧里,在草地上传道授业。他也不再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辨和表达,对文学形成个性的理解。
他不再在失败的婚姻中自怨自艾,抛开道德的枷锁,他也可以在酒吧里与邂逅的服务生来一场激情的露水姻缘。
他不再压抑隐藏自己的情绪,对癌症互助会这种觉得毫无意义的东西,他毫不掩饰地表达轻视和鄙夷,神圣庄严的教堂里,他尽情地在里面与好友相拥而泣。
他不再对危险的诱惑望而却步,主动去尝试大麻,去尝试同性间的亲密接触,他在酒吧里疯狂买醉,与女学生贴身轻舞,不过此处戛然而止,没有出现略显俗套的师生恋情。
短短的日子里,理查德几乎过得比他这一生还要任性和精彩,但他却不是那种神志迷失下的肆意放纵,而更多地是一种尝试的姿态。
事实上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理查德并非阵脚大乱,他懂得投其所好地与自己的妻子谈判,恰到好处地隐去自己的病情,也明白自己的女儿出柜之后,最需要的是理解和鼓励。
虽然放开一切,却不泛滥挥洒,理查德的作为,始终配得上一位教授的清醒和从容。
总有话要说的将死之人
《教授》这部电影主要描写的是理查德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的行为与故事,这故事无论是平静还是张扬,都难改其绝望的底色。
不过,如果单单只是停留在人之将死这个层面,这部电影无非就是一部“一个叫德普的男人决定去死”的绝唱罢了,但更意味深长的部分,是理查德的人生,虽然绝望,但却饱满。
电影的小标题,从“I have something to say ”到“I still have something to say”,是人物从跌落到升华的轮回。理查德虽然身处泥泞,却始终是一个内心丰盛的人。
他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执着的热情,对自己的学生有着莫大的期望,他对学生嘱咐:
“你们已经是世界上的濒危物种了,我恳求你们,不要选择平庸,不要碌碌无为,就像这个世界上其他的98%的人那样,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满目疮痍,你们必须靠你们自己,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每一口呼吸,生活,其实就是一段鸟鸣。”
虽然婚姻里的爱情早已经衰亡,但亲情扔让他眷顾自己出轨的妻子:
“你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对手,能称你为妻是我最大的荣幸,因为我的人生如果没有了你,会更加贫瘠,感谢你,无论如何……我爱你。”
他对自己的女儿更是爱得深沉:
“我为你感到骄傲,因为你满足了一个父亲对女儿所有的期许和向往,并且还要做得更好。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路,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必须勇往直前,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孩子。”
在放纵后,在疯狂后,在不同场合颇具仪式感的遗言后,理查德终于走向了自己的结局。
分岔路口的选择
故事的结局很有意思,决定离开亲友独自归隐等待死亡的理查德驱车离开后,在朦胧的月色下,来到了一个T字型路口。
左边是路,右边也是路,到底往哪边走呢?
理查德深吸一口去,笔直地开向了面前没有路的田野,汽车在泥土和杂草之间一路颠簸着渐渐远去。
点到即止的结局,却回味无穷。
人生中,太多人面临着这种左右的两难选择,又有太多人被别人走过的道路所限制,非此即彼,但已达圆通境界的理查德,既没有被别人的路所限制,又坚持了自己的方向一直前进。
这是理查德在看透生死之后的坚守,亦是约翰尼·德普在历经斑斓后的救赎。
德普叔的新作上映了。
不得不说外国演员的人物塑造能力确实值得敬佩,这一次的表演不同于你印象中的德普塑造过的任何角色。
首先我要言明,这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私人化的电影:一位癌症患者的临终告别。
或者可以说,主角并不是人,而是死亡本身。
影片并不励志,也谈不上温情,还涉嫌三观不正“违法乱纪”。这不是那种抗癌成功,或者临终前与谁和解的催泪大剧。
也就是说,你很有可能觉得它一点儿都不好看。
但那种压抑感是真实存在的。
也许很多人都无法苟同这位癌症患者这段人生终点站的生活选择,但那又怎样呢?
如果你只剩6个月的生命,你还在乎别人怎么看你鸡零狗碎的人生吗?!
反正我不在乎。即便我可能还有60年的生命,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的人生。
得知自己病情严重的英语文学教授Richard,走出诊室后,接连说了无数个F**K。
他从不抽烟,可是他还是得了肺癌。
尽管在诊室里他看起来无比淡定,但回味过来以后还是冲进了池水中,用这个四个字母的英语国家通用骂人单词狠狠的问候了天地。
然而当他回到家里,准备在餐桌上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青春期的女儿先宣布自己出柜,中年危机的妻子又宣布自己出轨。
别人的痛苦真实而强烈,于是Richard只能选择无言以对。
将死的消息根本没能说出口。
过程或许和预想的有所区别,但结局注定一致:不久的将来,这位教授就会因为癌症而去世。
所以时光短暂,Richard不得不直面真相。
他选择了放飞自我。
以前羞于承认的自我,终于被他安置于阳光之下。
反正注定是告别,那不如让真正的自己来告别这个世界。
Richard和妻子达成了“和平协议”,双方互不干涉,开放式婚姻。
接着他就在酒吧在不到一分钟之内勾搭了一个女服务生,然后果断在厕所里“不可描述”。
还有一个自己的学生,性别男。
他在课堂上赶走了那些混日子的、想飞黄腾达升官发财的、不符合自己喜好的学生,最后硬生生把一个大课班的规模砍到只剩一个工作坊的人数。
然后他带着这群“死忠粉”随意更换上课地址,酒吧、校园户外、办公室休息间……反正就是不能规规矩矩的在教室里上课。
他甚至修改了授课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自己“教育”自己。
他只把自己将死的消息告诉了至交好友,直到他动身离开这个一直生活的地方的当晚,才在上司,也是妻子出轨对象的宴会上向生活致谢幕辞。
他在最后一堂课上告诉自己的学生要成为这个社会的希望。
他在宴会上致辞发言说要把握好机会做自己。
这是一个将死之人在听到沙漏沙沙作响时内心最深处的恐惧。死后之路我们从未走过,怎么可能会不害怕呢?
好友带Richard去了癌症互助小组,也到了教堂。
但这些慰藉并不会改变结局,Richard也并没有得到“救赎”。
可是,一夜情,永远喝酒嗑药处于半梦半醒状态,怼天怼地就算是珍惜时光了吗?
Richard只是放出了一直被他关在幽暗内心深处的猛兽,并勇敢直视它的双眼。
所以那些“不要虚度光阴”并不是冠冕堂皇的漂亮话。Richard也并不是在用大道理粉饰自己放荡不羁的生活。
他是在劝世人,不要等到最后时日无多时,再开始想起自己虚度了大半人生。
死亡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主角”。自出生开始,你头上的那个“倒计时”就一直存在。不管是意外带走了你的生命,还是你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我们总以为自己反正有大把时光,所以每一声滴答都静悄悄地,从未落进过我们的心里。
但如果那个日子清晰地摆在你的眼前,那每一声滴答,就都沉重得像是能在心里砸出一个坑,最终满目疮痍。
Richard最终告别了挚友,告别爱了半生的妻子,告别永远为之骄傲的女儿,带着他的狗,泪流满面的踏上了独自面对余生的道路。
车开到一个丁字路口。
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向左还是向右。
他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去哪里等待死亡。
即便到了死亡面前,还是要选择和彷徨。
然后他笑了,笔直地开向了面前没有路的田野,开向了远山,朝着月光,仿佛直接奔向了天堂。
电影又名《理查德的道别Richard Says Goodbye》,Richard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说了永别。
过程是道德沦丧也好,志洁行芳也好,不管世人如何看,不管本体是否接受,结局就是如此,这就是死亡。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汇点文化
有几十年历史的金酸莓奖已成为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评选活动了,约翰尼·德普在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全部都是最差男主角的提名者。
2015年是不是运气好点?这一年他提名了豆瓣电影的豆渣单元最渣男演员……
没错,约翰尼·德普,那个提名过三次奥斯卡影帝,曾经的万人迷,约翰尼·德普。
他主演的豆瓣8分以上(含)的电影多达15部,《加勒比海盗》系列更是风靡全球,可以说是佳作等身,但随着帅哥变大叔,现年56岁的德普近年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不再是作品说话,而是发福、长残、酗酒、家暴、婚变、破产等丑闻频频,忧郁型男、桀骜不驯的气质也已经滑坡到中年油腻。
5月17日美国上映了德普的新片《TheProfessor》,直译为《教授》,也有人译为《理查德的道别》。
估计没大规模上映,因为烂番茄没有开分,MTC上也搜不到。
豆瓣7.6分,IMDb6.9分。
德普饰演的Richard,是个大学的文学教授,患了肺癌晚期,医生说他积极治疗的话还能活一年到一年半,不治疗的话只剩半年寿命。
不停地说Fuck,穿着西装走进池塘洗泥浴,是刚得知死期后Richard的应急反应。
Richard回到家,在用餐时女儿Olivia宣布出柜,继而雕塑家妻子Veronica宣布出轨,对象是Richard的校长Henry。
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暴击三连,triplekill!
但Richard对于女儿是蕾丝边不以为意,对于妻子有外遇也只是嘲讽她品味堪忧,而自己的病情则只字不提。
唯一知情者只有Richard的上司兼好友Peter,因为Richard要找他批假,Richard给自己设计的最好死法是:远走他方,独自等死。
“命不久矣”带来的冲击,即使掩饰得再云淡风轻,也是要内伤的。
Richard把孤独绝望外化为放飞自我,报复性反弹。
他在课堂上,以攻击性的姿态列出多项条件,劝退大部分为了学分来选他课的学生,只有少数几个仍坚持留下来。
他不抽烟,却得了肺癌,于是他要尝试抽烟了,甚至问学生要大麻来抽,服药时也要喝威士忌。
他对婚姻没了激情但保持忠诚,却被戴了绿帽,于是他在酒吧勾搭女服务员,在厕所进行无保护性爱;
面对同性恋男学生赤裸裸提出的求欢他也欣然尝试;
和女学生在酒吧相遇,暧昧共舞,并告知对方他快死了。
美国人就是心大(或者说开放),事后Richard和男学生女学生还能正常师生相处,并且他认为学生们很有才华,鼓励他们不要屈从于平庸,珍惜每一次呼吸,“人生就是一次鸟鸣”。
是的,这是一部死亡教育的影片。如何迎接死亡,是我们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较于西方靠宗教、日本靠修养,中国则靠掩耳盗铃。就像白岩松说过的:“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中国人讨论死亡就像小学生。”
我们其实也看过很多死亡教育的电影了,《美梦成真》、《遗愿清单》、《入殓师》、《爱》、《寻梦环游记》等等,我们也读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和龙应台的《目送》,但中国人的情感意识还是普遍视“死亡”为禁忌话题。不过社会思潮在发展进步,现在不是已经有《人间世》这样的好节目了吗。
电影《教授》里,Peter对Richard患病释出作为朋友最大的善意和不舍,还带Richard去互助小组,但Richard拒绝倾吐,还怼了组织者,最后笑着留下一句“祝你们弥留之际好运”。
妻子问Richard我们的婚姻是怎么变成这样的,他说:这就是人生呗。
女儿问Richard为什么不离婚,他说:你会需要有个人,为你不如意的人生背锅。
教文学的教授自然是能言善道的。
在Henry举行的晚宴上,Richard像发表遗言一样演讲。
提前离去时和妻子诀别,“请尽量找到一些幸福”。
回到家和赶回来的女儿惜别,“你继续走你的路”。
Richard还说了些什么,留给你自己去看。很多台词,你要就着德普的声、形、表才能get到原味。
我只能说,眼前的Richard,你不敢相信他是多次提名金酸莓奖的约翰尼·德普。
貌似在2001年《一世狂野》(又名大毒枭)之后,我们就再没见约翰尼·德普呈现过如此强大的演技张力。
从母题来说,死亡教育也是一种类型片。既然是类型片就有共性的套路,并且是被证明了语法有效的套路,一般都要展示主人公生命凋零的过程,一般都是用亲人爱人或朋友的爱化解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力感,一般结局都是主人公与生命达成和解,最后让观众形成共情、感受生命虽然短暂但也有花火的温暖。
《教授》有反套路的地方,这也是我喜欢并被催下眼泪的地方,它没有让垂死的主人公色厉内荏,放浪荒唐不是掩盖其内心虚弱,主人公也没有等待被爱救赎,他一路坚定到底:我想要自己一个人离开,这就是我要做的。
就这样吧,不治疗了,不要亲人的抚慰了,不要朋友的帮助了,不要外人的理解了,他甚至自己也不同情自己,报复性反弹只是去体验一下生命的丰富性,做一些此前人生没做过的事,而我爱的人儿啊,你们只要记得我爱你。
就像我很喜欢的那部《海边的曼彻斯特》,影片里卡西·阿弗莱克最终还是没有走出悲伤,有些心碎就是不能粘合,他不需要也无法被别人的爱救赎,他就想这么悲伤地活下去,这是他想要的。
我怕死,我至今无法想象如果面对既定的死亡我会如何度过最后的时光,我既充分眷恋着生命,又不想苟活得狼狈,也许真的存在“绝望,但却饱满”?
在勇气还没蓄满、设计还没做好之前,我们就先好好的生活着吧,这样我们或许能好好的死去。
在下着雨的夜晚,Richard带着简单的行李,带着宠物狗,开着车独自上路。
他一会哭,一会笑。
在T字路口,他没有往左,也没有往右。
朝着本没有路的前方,决绝地驶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