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簡介
《十年台灣》是一部集合五部短片的台灣電影,分別由勒嘎舒米、鄒隆娜、呂柏勳、謝沛如、廖克發執導,從2015年涉及地方文化與其他敏感議題的香港電影《十年》開始,其他參與「十年電影計畫」的《十年泰國》和《十年日本》也陸續釋出上映的消息,而如今《十年台灣》也承襲系列一貫的精神,這五位導演從現今台灣種種社會現象來發想,拍出他們心中那個十年後的台灣將會走向的未來,其中帶有的期許或警惕,相信都能提供我們一個重新思考的方向。
就我個人而言,一直都對這類題材相當有興趣,儘管片中五部作品的風格與取材皆有所不同,但他們同樣都飽含著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惡靈罐頭》
第一部《惡靈罐頭》利用一名達悟族老漁民的日常生活,帶出蘭嶼核廢料與居民長期不被政府重視的問題,讓觀眾陪他經歷一夜的颱風,窗外的風聲與屋頂漏下的滴水聲,不斷摧殘著這位孤單的長者,停電後點起的蠟燭照亮了牆上過去年輕時期的照片,對比一旁有關「反核」寫著「不要在有下一個福島」的抗議布條,席捲而來的是滿滿的無奈與無力,不禁讓人思考如今美麗的海岸線,在十年後將會因為人類的破壞而變成什麼樣的面貌?然而到了那個時候,我們製造的汙染物能像片中那顆已經變形的芋頭,隨手往旁邊一丟就完全解決嗎?
《942》
第二部作品《942》直指台灣面臨的空氣汙染,在十年後建構出一座備有空氣淨化系統的醫院,透過裡頭一位受到院方高層侵犯的年輕護士,點出目前在台看護或勞工可能遭遇到的眾多困難,長期受到不合理對待但求助無門,好不容易有管道申訴,也因為先前為了得到工作機會所積欠的大筆仲介費,無法對雇主提出抗議或是直接回鄉,不得已之下只好隱忍痛苦繼續為原雇主工作,形成永遠無法脫離的惡性循環。《942》很特別的選用十年前家中的外籍看護,來跟十年後的女主角來互相比較,讓觀眾更能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或許在十年後,原本沉默的旁觀者也可能會變成受害者。
《路半》
第三部作品《路半》利用傳統宮廟與陣頭文化,呈現出一位少年在前往大城市發展或留在家鄉工作,不願放棄與死黨友情的掙扎取捨,反映現今台灣的城鄉差距與年輕人對未來的迷惘。濃厚的鄉土氣息,配上幾位角色彼此鬥嘴打氣的互動情形,雖然主角是我個人平常最看不順眼的8+9,但《路半》卻是全片五部裡最有人味的作品,某些橋段甚至還能隱約看到像是《大佛普拉斯》、《嘉年華》或《大象席地而坐》的影子,整體算是相當優秀。
《蝦餃》
第四部《蝦餃》可以說是最有創意的一部,利用廣告劇組的片場側拍畫面來呈現台灣正在發生且距離觀眾最近,有關家庭成員疏離與少子化的問題,尤其在這個年末時刻,看著每年越來越沒有氣氛的年節,《蝦餃》所選用的主題特別讓人有感。我非常喜歡片中利用空氣汙染來提升廣告拍攝難度的設計,副導演在外奔波,到人來人往的街道上詢問每個帶著黑色口罩的路人,卻依舊遍尋不著能作為拍攝對象的嬰兒,這種未來實在讓人非常擔憂。然而最諷刺的是,最後唯一解決方法竟然只剩兩個不小心懷孕的媽寶屁孩,對比努力要喚醒大眾對於家庭重視的蝦餃老闆,《蝦餃》用有趣的小故事來包裝台灣家庭意識逐漸消失的危機,是《十年台灣》中我最喜歡的作品。
《睏眠》
最後一部作品《睏眠》則是偏向科幻類型的故事,透過未來研發出一種控制睡眠的儀器,人們將能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夢境,來藉此忘記現實的種種苦難。全片表現手法較為虛幻,個人並沒有那麼喜歡,不過作為《十年台灣》裡最不現實的作品,我想導演目的正是讓觀眾自行去解讀其中所隱藏的涵義,片中那些人躲進夢境來逃避現實的作法,不就正好如同有時我們選擇對問題視而不見的消極態度?光是往這方向思考,可以帶入的議題就多到無法估計。
結論
整體而言,《十年台灣》五部作品各有不同的風格與面貌,環境方面有核廢料與空氣汙染,在社會上有城鄉差距與外籍移工相關議題,在家庭、個人方面也有家庭結構改變、老年少子化與人們對現實的逃避,題材可以說是相當多元全面,不過有一點可惜的是除了《睏眠》隱晦暗示之外,並沒有看到太多跟台灣國際情勢或跟政治「直接」相關的作品,片商在邀請我觀賞這部片時,有特別詢問我個人心目中對於十年後台灣的想像,我把回答放在最後面兩段。
(以下與電影《十年台灣》無關)
在不久之前我可能會認為十年後整體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人們依然都可以擇期所愛,並努力追尋自己嚮往的生活,直到去年(2018)11月底的選舉,我對於日後的想法似乎產生了些許的轉變。先不論最終結果,我在過程中看到了一個不健康的選舉文化,像是部分人依舊脫離不了非藍即綠的思維,盲目跟隨媒體或政治人物抹黑、造神的風向,不加以謹慎思考,便單純把手中的選票當作用來教訓執政黨的工具,甚至是自私地把自身想法強制加註在別人的身上。
我一直都深信民主自由是台灣最大的優勢,也非常希望我們都能朝著兼容並蓄且多元的未來前進,不過在看到這與個人價值觀完全相悖的結果,不禁開始懷疑在這充斥藍綠惡鬥的複雜選舉型態之下,未來十年或許這種情況將會不斷地重演,到時所謂的民主可能也不會是人民作主,更不會是選賢與能,則是完全變成一場看誰能用虛假的願景或口號來成功操弄民心的遊戲,這其實都有可能發生。
《十年台灣》:關於台灣,我說的其實是……
2019-01-09 00:00:00
《十年台灣》劇照。
時間轉至 2018、19之交,我們迎來了又一個將盡的年頭,以及一個劇變的台灣。地緣政治版圖的消長、農業、環境、平權等諸多議題的表態與拉扯,加上正名運動挾帶而起的、長久以來的「中國因素」的擺盪力道,正將我們腳下的土地,快速帶向一個遠得難以眺望的地方。
在這樣的時間點,觀看《十年台灣》成為了一次相當複雜的觀影經驗。
承襲自以鮮明控訴獲得金像獎的香港《十年》,台、泰、日三地的「十年國際計畫」將如何陳述國家與土地的進境,成為許多亞洲觀眾關注的焦點;而作為計畫的一部分,《十年台灣》除了自然伸展而成、關於「記憶」、「認同」及「預言」的軸幹之外,更多的時刻像是顯露著自生的枝芽,貼緊土壤,長出獨屬台灣,多樣而繁複的樣貌。
5位導演不僅風格各異,在這塊土地上更分處不同的位置:阿美族原住民、移工後代、馬來西亞華人……地緣的歸屬與政治界域的劃分,構築了《十年台灣》的豐富視角,恰如「台灣」二字提煉出的繁複意象。然而,風格殊異的5部短片背後,儘管有別於香港《十年》強硬的視覺語言,導演們仍以溫和卻篤定的鏡頭,試圖由不同角色提出一致的終極探問:「十年後的台灣,將會是什麼樣子?而那裡,是否仍有我的位置?」
〈惡靈罐頭〉:旁觀與親臨
孕育故事的蘭嶼島、達悟村落裡的老者,甚至導演自己的原住民身分,這些長期位於台灣主流敘事外的元素,在勒嘎.舒米導演的鏡頭下,拼湊起一個儘管遙遠,卻無比真實、清晰的故事。透過緩慢悠長的鏡頭,我們得以身處旁觀者的位置:觀看著老人的深居簡出、觀看著老人的工作經行,也觀看著老人觀看自己日復一日的夢魘。
1989年2月20日,為了抗議核廢料儲存場的設置,蘭嶼的達悟族部落發起了第一次「驅除惡靈」遊行;轉眼間,30年就要過去,核能存廢議題仍爭論不休,甚至站上了公民投票的高度,然而「大島」上的人們,卻鮮少有人提起這座美麗而哀傷的島嶼。當一面又一面懸掛的旗幟寫著「不要成為下一個福島」,「這一個蘭嶼」換得的則只是泰半時間的沉默,與偶爾夾雜「貪婪」控訴的咆嘯。
「這並不只是一個反核或擁核的故事。作為原住民,和太多事、太多議題都有距離了。我想做的,是拉近那些距離。」在金馬影展的映後座談,導演這麼說。在距離放大後的近未來,「老人與海」的故事沒有壯闊的海湧與凶險的搏鬥,只有深沈的恐懼和重複的夢境。十年之後,一切彷彿仍凝滯於此,提醒我們:夢中的恐懼尚未到來,但也不曾離去。
〈942〉:他鄉與故鄉
相較於前一個故事,〈942〉同樣示現了一個沉重的未來,卻更加地灰暗與蠻悍。在不遠的以後,人們面臨著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日常出入都必須配戴面罩;「護肺中心」取代了養老院,成為無數人的最終歸處。然而在袪除外在困境後,我們看到的,則是更為赤裸、不加隱藏的壓迫:移工的生活環境不僅未曾隨時間而改善,就連姓名都被剝奪、不再具有意義,只留下一個個供人辨識的編號……
場景雖然發生在十年之後,鄒隆娜導演卻未選擇讓〈942〉更具未來感,反而是呈現一個哀傷的現實:十年前至今,移工的處境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而十年後,可能依然如此。連結著十年時空的通道,同樣連結著不同的你我;當時間、場域都不再壁壘分明,沒有人能夠真正置身事外。
看完影片,腦海中一直浮現一首歌,是交工樂隊2002年經典作《菊花夜行軍》中,一首為外籍新娘識字班寫下的歌〈日久他鄉是故鄉〉。歌詞裡有著新移民的堅毅,也有著認同他鄉已成故里的祥和;然而隨著十幾年過去,台灣雖然在移民工作者的外在環境上有了一些改善,也不乏為移工發聲的有志之士,但無論在街上、在報上,歧視和壓迫仍然是處處可見、不成「新聞」的消息。看著〈942〉裡一段以手機鏡頭拍下的遭遇,不禁讓人想問:堅毅早已留在這些人的血液裡;但真正祥和的風景,應該去哪裡找尋?
〈路半〉:游移與安定
從羅大佑的〈鹿港小鎮〉、林強的〈向前行〉到謝和弦的〈台北台北〉,對於大城市的美好願景、城鄉之間的漂泊與移動,一直是台灣相當常見的命題。作為一個負笈離鄉的「北漂青年」,呂柏勳導演的〈路半〉也充分反映了自己與城市、原鄉間的關連與認同;然而不同於大多數故事中的城市嚮往,〈路半〉的主角,是一個「不想離開」的少年。
故事開始於準備搬到都市的家人,正著手「處理」祖先與神明信仰的時刻。原本作為信仰中心的神明,在鏡頭下被直接搬動、「請回」廟裡,直接反映著「城市」、「發展」觀念下,傳統信仰的式微;而廢棄的工地也說明:這是一個失去發展的地方,不僅便利的文明,就連工廠也不再願意待在這裡。
然而,與一切正離開的人事物不同,作為年輕氣盛、理想中正處「追求發展」階段的青年,主角東洋卻是唯一「不想離開」的人。與大人們口中「發展比較好」的城市相比,只有這裡才有他的朋友、他熟悉的環境,讓他獲得連結、認同與安心。為此,他必須先證明自己能在這裡獲得「大人需要的發展」,好讓他獲得「自己需要的風景」。
觀賞〈路半〉,像是伴隨著東洋與朋友們的一次青春公路之旅:一起隨著無聊的笑話發笑打鬧,也一起隨著工作難求而失落。這是關於導演自己的未來想像,但也像是城鄉差距持續擴大之下,未來青年的必經課題。
〈蝦餃〉:過去與未來
《十年台灣》的五支短片中,〈蝦餃〉是敘事調性最為不同,也是最貼近日常生活的一個故事;然而在看似輕鬆的場景背後,依然隱含著對未來的淡淡不安:主打傳統「闔家團圓」觀念的寶寶蝦餃正在拍攝一支廣告,全家人都到齊了,卻獨缺一位「真正的寶寶」,劇組必須在城市間不斷尋找,找一個真實而稀有的寶寶角色,來完成拍攝的使命。
〈蝦餃〉以劇中劇的形式拍攝,畫面遊走在幕前與幕後的場景間,不僅呈現了一種有些荒謬的趣味感,也讓我們在一個個鏡頭切換間,拼湊出導演對於未來的想像。那是一個仍有理想的未來:同性婚姻不僅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一個理所當然的環節,在廣告拍攝中更是會為產品帶來美好想像與連結的宣傳重心;然而,那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未來:糟糕的空氣品質與生存條件,使人們不再願意生育下一代,甚至連醫院的婦產科都被迫關閉。無論是客戶陳董或是製片阿強所說的話,都相當耐人尋味:若是連自己都自顧不暇,怎麼有心力照顧別人,甚至生育下一代?當生兒育女只是不可及的想像,怎麼有心力想像更遙遠的未來?而當一切條件都不再一樣,未來,是否還能有過去的傳承?
透過〈蝦餃〉,謝沛如導演所希望傳遞的,或許不在鏡頭前、飯桌上,而在每一個花絮之間。當拍攝用的笑聲收起、攝影棚的燈光暗去,十年之後的未來,是否只存在於廣告的形象中?
〈睏眠〉:尋根與漂泊
最後一支短片〈睏眠〉,敘述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科幻故事:在未來的世界,面對外在的諸多紛擾,人們選擇在先進的機器裡沉沉睡去,藉由不斷產生的夢境逃避現實、忘卻現實,甚至讓夢境成為現實。
交錯於真實與虛幻之間,〈睏眠〉留下了許多的明示或隱喻,既像是個人的奇幻經歷,也像是對於台灣這個集體的探問與追尋。導演廖克發身為在台灣居住、生活超過十年的馬來西亞人,對於身分、認同有許多自身的體悟,若其成名作《不即不離》是對於「如何才算馬來西亞人」的明確詰問,那麼〈睏眠〉則像是以較為隱諱的方式探問:「什麼是屬於台灣的記憶與價值?」從名字叫做「灣灣」的小貓、水面漂盪的小船,到貫串全片的經典之作《望春風》,在追尋自己的身分、角色之餘,導演也對台灣「將留下什麼」、「將走向哪裡」,作了重複的提問。
5支短片中,〈睏眠〉無疑是最適合用以收尾的作品。不僅導演自己因身分與經歷而提出許多想像的空間;影片自身也並不給予答案,而像是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那追尋的過程。「選擇『睏眠』兩個字,除了台語發音好聽之外,也是因為如果去掉了『眼睛』,它就變成『困民』,似乎看得見,但眼前亦實亦虛,有點像在騙自己。」導演在映後與訪談中都提到過片名的由來,也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段話。若閉上眼睛,我們都將被困在這裡;唯有不斷探尋,才有機會看見可能的未來。
「決定論」以及「沒被提到的地方」
看完《十年台灣》,最初的心情除了複雜外,還包含了一點疑問,來自於「十年國際計畫」這樣的名稱所帶來的想像與期待:作為和香港同樣受到中國因素影響甚深之地,《十年台灣》對於政治的著墨不多,若是和香港相比,甚至可說沒有特別提及政治與中國元素的篇幅。
然而在仔細回想五支短片的內容後,一切好像也不那麼意外了:核廢儲存、移工待遇、城鄉差距、少子化……這些短片的主要命題,不是位在主流篇幅之外,就是被輕易的「議題化」、「口號化」。未提及政治(當然包含中國)的影響,除了避免「中國因素決定論」的產生,更重要的是觀影者也許將發現:即便政治問題不再存在,台灣仍然有許多的問題,亟需被發現與解決。它們並不只是報章雜誌上的「議題」,而是有血有肉有淚的人們,真實一如我們。電影所做的,正是為這些應有其所的人事物,留一個位置。
《十年台灣》的監製與5位導演們,選擇了5個以往沒有被提到的地方,不追求「代表性」,只忠實呈現這塊土地上一些與想像殊異、但仍無比真切的視角。這樣的命題選擇,也許並不能夠代表台灣的樣子;然而背後那一份多元紛陳、貼近土地的努力,正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價值。
第一个故事《恶灵罐头》。老农民。篱笆墙的房子不错,此中有绿意,环保。木屋墙上有“反核”的标语,台湾的反核运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海岸满目都是有“核”标志的油漆桶。
第二个故事,小护士,《942》。因为环境污染,患上肺病。被欺骗,被强暴多次,怀孕,被质疑,被诽谤。绝望中的两个女孩成了拉拉。
爆屏手机很实感。
健身单车这个大陆可以有,赶紧在公园等地方放,共享也是可以的收费低点,做广告,加上可以联网把里程发到朋友圈,获得积分什么的,这个肯定有得做,风口!
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你无处可逃。
第三个故事。在废弃的核电厂玩闹的少年。
还有没有玩真实的漂流瓶?
未来末日废墟一样的台岛。
第四个故事。《虾饺》。
虾饺,广东人的早茶最爱之一。
在未来,中国人传统的习俗、节日,是更隆重还是更淡化?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什么的倒是越来越商业化、世俗(全球)化。
以广告的名义。对GAY来点探讨。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了。是一种进步。
新年快乐。
最后一个故事《悃眠》。导演是学习了《海街日记》吧?怎么不彻底点,让女主也来个迎风脱衣服爽一把?
女主夜晚头戴的是辅助睡眠的黑科技?
女主肚里的孩子,是象征着湾湾的未来?一种希望?
最终一幕,孤舟汪洋,让人想起了《胡越的故事》,还有《漂流欲室》。但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很多电影中都出现过。
香港也有一个十年。泰国有《十年泰国》。要不中国大陆也来一部十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