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艾未未亮出中国护照拯救难民《人流》

导演艾未未
编剧Boris Cheshirkov / Tim Finch / Chin-Chin Yap
主演Boris Cheshirkov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7-09-01(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40分钟
又名: 人口流动
IMDb链接: tt6573444








纪录片《人流》播映到大概一半的时间,艾未未来到希腊与马其顿交界处的临时难民营,与一位叙利亚难民寒暄说笑,“这是我的中国护照,把你的叙利亚护照拿出来,我们交换吧。”当然,在这些等待马其顿、塞尔维亚、匈牙利陆续开门的颠沛流离难民面前,最具西方影响力的中国大胡子艺术家,绝无可能成为最具中国影响力的“战狼冷锋”,带领百万难民奔赴自由民主安全的理想庇护所。

这是一部规模庞大成本注定不菲的全景式纪录片。虽然艾未未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自己最开始不过是拿手机拍一些素材,但最后的140分钟成片,竟以极其庞大的剧组,覆盖了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均是当今世界难民逃出和流入问题最剧烈的热点地方。其中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库尔德区、加沙地带,都是局势动荡不安甚至处于战乱状态,如若没有特别有效的安全保障和庞大资金支持,实在很难拍摄取景的危险所在。也就是说,换做其他纪录片导演,哪怕对难民题材实在有心想跟,也是注定是没有艾未未这样的机会的。导演也坦诚自己非常幸运,能以自己的影响力,让重要的声音被全世界听到。

那么,艾未未是怎样传达严峻难民问题的声音呢?从难民小舟从土耳其登陆希腊莱斯沃斯岛画面开场开始,我们就持续不断地看着堆砌的数据、联合国难民公约条款、冲突地区的大广角航拍、时而穿插而入的与自由迁徙有关之诗句,以及与新闻画面别无二致的一场场难民登陆、过境和冲突场面。

数据当然是触目惊心的,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难民和国内流离失所者总数已经达到空前的6560万。报告说,这一数字相当于整个英国的人口,或者相当于全球每113个人中就有一人流离失所或成为难民。可这也是欧美期刊、电视节目甚至我们新闻联播里会时不时重点提及的数字。艾未未的知名度和影像表达效果,并不就能让这些冰冷数字成为真正打动人心的关键力量,没有历史模型去推演,没有可怖未来的描摹,《人流》只是一些缺乏逻辑联系的大数据与大场面拼接,其带来的警示效果远远不如柴静的《苍穹之下》和戈尔的《不可忽视的真相》。

结合着地区转场,不断祭出佛教《法句经》、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金句,也只是刻意裱起一层与难民痛痒并无关系的装饰品。观众并不能从140分钟的成片中,看到任何一次关于个人或家庭流离失所的完整讲述。如果说在全局现象和个体故事之间,艾未未选择了宏观全局——像他那些永远被供奉于西方大型美术馆正中的当代艺术装置——算是一种纪录片制作的策略选择,那么除去交换护照一场中问及一声对方名字之外、就再无难民名字出场,就该是一种不该总被一味吹捧和盲从的个人表达风格。这实在不是那个为汶川大地震遇难学童用心罗列名单的艾未未。片尾罗列出的60位采访对象,基本都是联合国难民署或NGO工作人员,也包括约旦公主达娜·费拉斯。当然,在导演自己的说辞中,“这是一个庞大的集体工程,它超越新闻,用大视野去连接问题重重的世界,两年多的多点跟踪拍摄素材里,若要切出难民个人故事,也会有着相当大数量。“

从一开始给登陆难民披衣倒茶,艾未未本人就作为一个向导,贯穿于全片始终,还带着自己儿子在莱斯沃斯石滩散步,像是一个历史频道的主持人,试图通过一些场景复原,来说明问题的严峻性。可很多时候,又觉得他只是克制不住大历史大事件的在场欲望,给难民拍照、和难民跳舞、替难民理发,而远非一个称职的主持人或向导。

可能比纪录片更值得欣赏的,还是艾未未同期其他与难民题材相关的大型当代艺术装置。比如搁在布拉格国家美术馆的《漂亡法道》(Law of the journey),200英尺的折叠船上雕刻着258名难民形象;再比如用从莱斯沃斯岛收集来的3000 件橙色救生衣,将柏林音乐厅(Konzerthaus Berlin)门口的6跟长柱包裹为"难民纪念碑"。

观众对其纪录片《人流》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好恶,自然再正常不过。这两年多来,他虽然将关注重心,从让其陷入麻烦的中国问题彻底挪到了更大国际视野下的难民处境,但也确实靠着强大的行动力和国际声誉所带来的强大资金支持,做出了有系统有价值的研究和艺术再现。


这个片子前面观感不是很好,一上来拍难民到欧洲的景象,穿越海峡、边境和铁路,很容易给人口实认为片子太过于肤浅和表面。正如你们看到的,豆瓣上很多人又开始喷“白左”了。但事实上,这部片子从中间开始就变得非常深刻。摄制组去了土耳其、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尼日利亚和阿富汗等难民的“发源地”,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处境是多么悲惨,他们的组成是如何多元,以及他们为什么逃离自己家园。
接着,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一系列具体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比如巴勒斯坦的几百万难民流散在各个国家,处境艰难,很多国家仍然放纵以色列的定居点扩建,很多中国人仍然以巴勒斯坦的个别恐怖主义行为的名义对以色列的不人道行为进行辩护和涂脂抹粉。我们也能看到,伊拉克的战斗多么惨烈,以及战争之后的重建多么漫长。我们看到了黎巴嫩宗教领袖愤怒的陈述,看到了加沙地带那些无辜的女孩的畅想,看到了阿富汗联合国官员那句令人深刻的发言:“我们正在尝试让阿富汗从一个输出难民的国家,转变为接受难民的国家。”
这是一部复杂的纪录片,我认为它并没有更深刻地反应现实,也没有更出色地处理好一些复杂的矛盾,比如难民给当地人带来的影响。但是这足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他就像做深度调查的记者,拿到了足够丰富的细节,却未能将其编织成有力量且干练、明晰的文章。
其实并不太想细聊《人流》,实际上我是失望的。我发现比起导演、艺术家的身份,IVV更像是个吃政治正确饭的明星。既然这部片带有很强的算计,那不妨我就列一下原因,为什么我会给它两颗星,扣掉三颗星。
当然,最主要扣分的部分就是它整体透射出的情感、道德绑架的意味。
这部纪录片从希腊的偷渡船开始,记述了近几年叙利亚难民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欧洲建立边境墙、土耳其和欧洲谈判换取visa免签、美国南部设立边境墙等事件性节点;包括世界各国对待难民的情况、中东当地的境况、难民在各国生活状况的记录;当然更有“IVV和难民在一起”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还有少量写意的过渡镜头。
在这其中,有三个点极为不妥:1、素材过于碎片,创作者带着先入为主的宏大思维,却没有对任何一个鲜活难民个体进行完整展现,我看不出片子透露出来任何悲悯的意味。2、导演过于自恋,给予自己充足体现,包括和难民一起拍照、安慰哭泣女子、和难民一起跳舞、让难民朋友帮其剃发等,试图给观众建立一个他一直和难民生活在一起的印象,作秀的意味很大。3、选取过于有绑架意味素材,缺少欧洲相关人物的采访,这让他所谓的“难民危机是全人类的危机”的言论看起来像个笑话。
从内容上讲,该片选取了诸多天真的孩子镜头,甚至还有导演和自己的儿子,试图以儿童来打动观众,却没有与儿童进行过多的交流。更甚至,还有几个艺术化的行为太刻意,比如导演直接和难民兄弟互换护照,“I respect you”的口号性言语喊得震天响,其实目的就是想说他当下的处境和难民有个照应。
文本上,创作者选取很多诗句来煽情,大多都是政治性很强的句子,既不美又带着鼓动性,如“A day is not a day/A week is not 7 days/A year is more than one year”以形容难民的煎熬日子。
技法上也很粗糙。这本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题材,早就有《海上火焰》珠玉在前,然而还是被浪费了。尽管创作团队跑遍了全世界,做了大量采访,收集了大量素材,但创作者将近几年难民相关话题一锅炖,剪辑混乱,进而素材被剪得过于碎片化,镜头画面捕捉没有重点,讲述的内容也就没有了重点,主题脉络不清晰,因此我们几乎看不到创作者的独特思考。再加上,创作者有时过于用文本的说明问题,而忽视了他是在用镜头语言进行创作,于是镜头的力量弱了很多。
他似乎就像一位做深度调查的记者,拿到了足够丰富的细节,却未能将其编织成一个有力量且干练、明晰的文章。
当然这部片也有可取之处,导演毕竟是拍过近20部纪录片了,也算是导场老手,很多镜头和某些段落很不错,有佳句。
一个是素材的丰富度。创作者做了大量采访,甚至深入中东,包括伊拉克战争等镜头很有资料价值,给我造成了很大的视觉冲击。一个是上帝视角的独特运用,包括一系列的鸟瞰镜头都很值得标红。
很多写意镜头比如对海、日、鸥、船的展示,配上略微东方风格的音乐,相当有意境,相当美,这也是这部片开头还不错的原因。而片中,创作者运用上帝视角对动物园里的老虎的展现,用困兽对比难民族群的隐喻也算精彩。
这一切都是个人看法。与我同场很多人中途退场,想必是和我看法一致,稀稀拉拉的掌声也并不激烈。具体好看与否,待您亲自去看。

#观影# 《Human Flow》艾未未导演作品。
此片是艾未未在看到“海滩上溺死的难民小男孩”新闻后决定着手拍摄的纪录片。
他探访了世界各地的难民营和难民群体,以己之身通过与难民营的人们一起居住、生活,试图展现现实中难民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也采访了各地的活动家和同情难民的人,了解处理难民问题的难处与瓶颈。由于是全程实录,可以清晰看到人类在难民营以一种茫然的状态生活。有的人有希望有的人是绝望。有的人失去了一切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怎样开始。有暴力、有抗争,也有空洞和丑陋。人的价值在这里大概是趋近于零。没有什么可以完成的,只有无尽的等待和忍耐,焦虑与抑郁。
有一个镜头,一个男人带着摄影师走向一片荒地,地里面几个土包,他指着这个“我哥哥”另一个“我妈妈”再一个“我妻子”再一个“我女儿”“我小儿子““我弟弟”,一步一步,一步一脸泪,手里剩下的只有带着照片的身份证,其他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墓碑。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希望。没有生活。也没有什么可以凭悼。
人类是如何走到这一步,大概只有人类自己知道。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

《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人生是一场大春宫

    更新描述或海报 查看原图 导演 : 孙立基 编剧 : 萧若元 / 萧定一 / 胡耀辉 主演 : 叶山豪 / 蓝心妍 / 松野井雅 / 周防雪子 / 雷凯欣 / 更多... 类型: 情色 官方网站: 3dsexzen.com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11-04-14(中国香港) 片长: 129分钟            又是一部《肉蒲团》主题的情色电影。与众不同的是,《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宣传语则是“全球首次3D情欲电影”。于是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它在电影史上的意义都是空前的。时代变了,这再也不是十几年前躲在小电影院偷偷摸摸看成人电影的年代了,人们终于堂而皇之地将情色电影搬上大荧幕,这是人性解放的时代。很多观众抱着猎奇的心理,不远千里地来一睹其风采,盛况空前。        《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由中国3D及一元制作室有限公司出品,投资逾港币二千五百万, 萧若元、萧定一监制,孙立基导演,叶山豪、蓝燕、原纱央莉、周防雪子、雷凯欣、及何华超领衔主演,于4月14日香港上映,全球其他国家均有同时上映。该片阵容豪华,声势浩大,帅哥美女如云,共同演绎了一场荒诞奇淫的情色大戏。         《肉蒲团》的故事梗概很多人都比较熟,我就不多加赘述了。《3D肉蒲团》则是在原著《肉蒲团》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并没有换汤不换药的照搬原著。3D版一出场就是宁王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观音雕塑,峨眉山上高僧布袋和尚和未央生怒斥宁王时,竟被路过的宁王听到,为后面埋下了伏笔。未央生陪好友林公子去铁家提亲,未央生和铁员外的女儿铁玉香一见钟情,林公子大怒,于是投靠宁王。未央生和铁玉香日日缠绵,然而床技不佳,无法达到极乐。追求极乐的未央...

《少女潘金莲》: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李翰祥 编剧 : 何永霖 主演 : 单立文 / 黄美贞 / 金仁淑 类型: 爱情 / 情色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4-06-24(中国香港) 片长: 98分钟 又名: The Amorous Lotus Pan / The Amorous Pain IMDb链接: tt0111154 当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武松举起刀,正在为杀不杀潘金莲做最后的心理斗争的时候,豪放的潘金莲大喊“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随后武松一刀结果了小潘的性命,但他确是十分的舍不得,表情痛苦的几近扭曲,他既忘不了他大哥武松的血海深仇,更忘不了和潘金莲那销魂的一夜。 李翰祥貌似对《金瓶梅》情有独钟,描写这部小说内容的风月片不止一部,早期的有《潘金莲》,中期的有《金瓶双艳》,到了晚期更是连续拍摄了《金瓶风月》和《少女潘金莲》,而这部《少女潘金莲》也基本上是他的息影之作了。本片在故事情节上借用了《金瓶梅》的相关人物和内容,但李大师并没有刻意去编写,甚至可以说没有情节,基本可以忽略。但在李翰祥的拿手好戏——床戏上,可谓是水准相当之高,从布景,到灯光,到配乐,再到演员的表演,都拿捏得十分到位,给人以相当强的艺术感觉,尤其是配乐,古筝、琵琶以及其他中国民乐乐器快慢节奏的变化,轻缓与欢快之间的变幻,配合着戏份的进行,可谓是天衣无缝。即使单独将影片配乐拿出来,也绝对让你觉得悦耳动听。 片中潘金莲和多个男人都有床戏,但最为精彩的当属和武松那场。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小潘用药迷倒武都头,趁其熟睡之际,潜入武松房间迷奸之。屋中暖黄色背景光,时而还夹杂着闪电的紫白色亮光,将小潘的身体展示的十分美丽。整段戏份几乎都隔着一层薄纱拍摄,若隐若现的感觉更具唯美效果,再加上刚才所说的精彩配乐,可谓是风月片中的床戏典范。 影片最终的结局还是以武松杀死王婆及小潘这个惯常路线结束,也许让武松和小潘一同生活下去也许更能让人遐想,但这样做可能还是太无法让人接受,打虎英雄怎么能拜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