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安东尼·马拉斯
编剧: 安东尼·马拉斯 / 约翰·科里
主演: 艾米·汉莫 / 纳赞宁·波妮阿蒂 / 戴夫·帕特尔 / 詹森·艾萨克 / 阿努潘·凯尔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 美国 / 印度
语言: 英语 / 印地语 / 旁遮普语 / 希腊语 / 俄语 / 阿拉伯语 / 乌尔都语 /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18-09-07(多伦多电影节) / 2018-10-10(阿德莱德电影节)
片长: 125分钟
又名: 失控危城(台)
IMDb链接: tt5461944就在前两天的复活节礼拜天,斯里兰卡的科伦坡等城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恐怖袭击,6次连环爆炸造成321死、约500伤。
这是一场“被无视的恐怖袭击”,实际在血案发生前,印度、英国和美国的情报部门均已探得恐怖组织行将发动袭击的阴谋线索,却因麻痹大意、应对不力,最终酿成大祸。
调查显示,共有10名恐怖分子参与了袭击,其中9人在交火中被击毙、1人被活捉。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片,就是根据08年孟买连环恐怖袭击真实事件改编、豆瓣评分高达8.4分的——《孟买酒店》。
《孟买酒店》
导演: 安东尼·马拉斯 主演: 艾米·汉莫 / 纳赞宁·波妮阿蒂 / 戴夫·帕特尔 / 詹森·艾萨克 /阿努潘·凯尔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历史 地区: 澳大利亚 / 美国 / 印度 上映日期: 2018-09-07(多伦多电影节) 又名: 失控危城(台)多年以来,欧美的电影界一直致力于还原那一段段让人不忍回首的真实恐怖主义往事。
那些关于9·11的影视剧作品如《93航班》,聚焦慕尼黑惨案的《慕尼黑》,聚焦波士顿恐怖袭击的《爱国者日》,以及讲述巴黎列车恐怖袭击的《15点17分,启程巴黎》等等。
都是在讲述着求生的故事,放大观众的感官体验,以一种浸入式的方式让观众可以进入到故事之中,感受到当事人在那时那刻都感受到的紧张感和焦灼感。
影片上来先以恐怖分子的视角带入,然后场景切换成酒店之后,寥寥几笔描写了当时酒店的服务以及主要角色的基本设定,不到20分钟的时间完成了所有的情节铺垫和人物介绍。
本片导演安东尼·马拉斯在情节上展现着极其出色的控制力并且娴熟地把握着叙事节奏。
并且利用着酒店的地理环境让恐怖分子和无辜者不断地进行着“捉迷藏”。
《孟买酒店》是一部从头至尾都希望观众可以与那些受害者感同身受的电影。
导演还原的体验是那时那刻的绝望、窒息以及强大的求生欲望,并且用无辜者如蝼蚁般死去的画面警醒每一个观众,极端的恐怖主义的邪恶与愚昧。
导演并没有试图去打造一个好莱坞式的英雄,也没有去歌颂什么灾难到来时的无私品德,他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如何还原一场极具真实感的大屠杀之上,呈现美好梦幻的五星酒店如何变成人间地狱。
挺身而出的酒店主厨,只有4个警力的警官,手无寸铁的酒店客人…在恐怖袭击面前,命运可能不会眷顾任何一个人。
“开着手机,我要亲耳听到他们的哭喊声” 恐怖分子是没有情面的,见人就杀,不留余地。电影在这种剧情上的讲述残暴直接,也让观众更能代入被害者境地,战战兢兢。
它所传递的一切是不需要靠嘴说的,它不是论文,不是影评,它是影像,导演让你通过影像感受到的一切就是他想表达的一切,影像本身就是一种表达的输出。而《孟买酒店》就是一次成功的、深刻的并且让人信服的表达。
永远不要以为恐怖主义离自己很远,在没有赢得这一场战争之前,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孟买酒店》
《孟买酒店》取材于2008年11月26日至11月29日发生在孟买12处地点的恐袭事件,主要聚焦在孟买最地标、也引发了最大国际及媒体关注的Taj Hotel。故事节奏和气氛渲染都把握的非常好,让观众非常有代入感,甚至有些情节太过于惊险了(比如Nanny抱着宝宝躲在套房壁橱里,歹徒在研究抽水马桶啦,或者David躲在电梯餐车后面,歹徒在吃披萨啦之类的),虽然知道肯定有dramatize的成分在,但我好奇的是,对于恐袭主题的真实事件改编,导演和编剧对dramatize的度在哪里;并且电影还是引起了我对原始事件的很大兴趣,想看一下剧中人物的塑造和故事叙述的真实度有多少,于是看完追加看了HBO的纪录片Terror In Mumbai, 其中除了对事件亲历者及唯一一名被活着捕获的袭击者的采访外,还有事件当时印度情报部门截取的袭击者与组织高层的实时通话录音记录,结合采访整理了一下对比。
酒店服务员Arjun (Dev Patel 饰)
夫妇David(Arimie Hammer 饰) & Zahra (Nazanin Boniadi 饰)
俄罗斯富豪 Vasili (Jason Issac 饰)(有人发现这是卢修斯爸爸吗?哈哈)
主厨Hemant Oberoi (Anupam Kher饰)
孟买警察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样令人绝望,孟买没有配备特种兵,因此要从800多英里之外的新德里调部队来应对10个恐怖分子,而孟买警察在这之前几乎无所作为。在两名歹徒袭击车站时,他们聚在车站外部,完全无法掌控现场情况,决定先不轻举妄动(what??)和现实相符也让人觉得恐惧的是,巴基斯坦的极端组织虔诚军的确仅仅派了10名袭击者,他们带着AK47和一些手榴弹劫持了一艘船,上岸后像电影中一样坐上出租车,潜入到了孟买的各个目标地点,造成了这场持续几天、引发了世界关注的恐怖袭击;而背后的操纵者,也像电影中一样用电话与他们交流,操纵他们进攻,杀戮,告诉他们天堂在等着他们,死亡是他们最终的任务。
Armie在某个采访里说,现在枪击、恐袭过于频发,很多人倾向于sit through it,发生了,关注了,忘记了,周而复始,对媒体上出现这类事件习以为常并很快遗忘。《孟买酒店》除了给我们带来一场身历其境的惊险观影体验外,更重要的是它与其他恐袭片的意义,教世人不要忘记恐怖主义带来的伤害和恐惧,也总会歌颂勇气、善良与生命。
如何以合适方式,揭开一个民族身上刚刚愈合的伤疤?
每一部由真实恐怖袭击改编而来的电影,都需要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
改编自2008年孟买连环恐袭事件的电影《孟买酒店》,即将在香港上映。影片故事虽然来自印度,但这不是一部宝莱坞电影,而是澳洲导演拍摄、西方演员主演、完全好莱坞式的刺激动作片。
作为好莱坞影片,《孟买酒店》的“硬件”部分,凭借毫不拖泥带水的节奏,制造了出众的紧张感,令观众几无喘息机会,仿佛流水线上走出的高端产品,远胜过绝大多数拥有重磅卡司的孤胆英雄电影。
相应的,或许是节奏紧凑的副作用,影片在“软件”层面有所欠缺,面对种族问题、宗教问题、东西方冲突时都是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整部电影也因此缺乏同类型电影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部单纯的动作片,本片甚至可以打9分,但作为恐怖袭击电影,由于现实意义的缺失,本片只能获得6分。
2008年11月26日,10名在克什米尔受训的恐怖分子,对印度孟买的12个不同地点发动连环袭击,共造成195人死亡,313人受伤。
泰姬陵酒店作为的孟买标志性建筑,也遭到4名恐怖分子袭击。在恐怖分子占领酒店的3天里,有6枚炸弹被引爆,31名工作人员和客人被杀,450人被困,其中包括一些各国名流与欧洲政要。
2013年时,曾有过一部改变自这起恐怖袭击事件的印度电影,但在印度本土和世界范围内影响都比较有限。
此番好莱坞版本的《孟买酒店》,在影片技术层面已经收获了世界各地的一致好评,类似“紧张刺激、绝无冷场”的评价比比皆是,可见本片至少是一部高于平均水准的优秀动作片。
同时,从影片的一些细节也可看出,主创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影片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其人物设定均有深意
因主演《贫民窟百万富翁》而知名的Dev Patel,再次成为西方电影人眼中“印度人”的代表,出演泰姬陵酒店的一个餐厅侍应生Arjun。
有趣的是,Arjun不是一个“典型”的印度人。他所属的锡克族,是印度的少数民族,因为普遍尚武而成为印度军队的重要兵源。同时,锡克族中还存在着一股民族分裂势力,曾是困扰印度国家统一的重大不安定因素。锡克族成年男性都包着头巾,又常被误认为穆斯林,甚至因此招来极右翼分子的攻击。
这样的身份,让Arjun成为了酒店和社会中天然的“边缘人”,其随后的英雄行为也因此而更加突出。
伊朗裔女演员Nazanin Boniadi扮演的Zahra,是一个与其真实经历无比相似的角色。Zahra是伊朗裔富豪世家的千金小姐,说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作为世俗化的穆斯林,早已融入西方社会,还嫁给了一个美国建筑师。
一个流落海外的伊朗裔世俗穆斯林富家小姐,不得不令人想起巴列维王朝的海外遗孤们。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积极推动世俗化改革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王室成员流亡海外,至今仍然无法归国。但迄今为止,巴列维王朝仍是伊斯兰世界中世俗化、现代化、西方化的最典型代表。
两个社会中的边缘人物,在影片中作为“和解”的象征而存在:Arjun是少数群体得到社会主流认同的象征,而Zahra则是穆斯林与世界和平共处的象征。
导演也充分利用了两个人物的隐藏身份,制造了片中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两个场景。酒店工作人员和客人在密室中躲藏时,Zahra用母语同母亲通话,被旁边一个遭受过度惊吓的白人老太指责,说她在使用“恐怖分子的语言”,肯定是恐怖分子的同党,包着头巾的Arjun也同样卷入其中。
Zahra的穆斯林身份,㛑在影片最后得到惊鸿一现:激进的穆斯林恐怖分子对着她扣动扳机之前,她突然开始大声诵读《古兰经》。恐怖分子十分惊诧,虽然仍称其为“妖女”,却还是因此放了她一条生路。
911事件距今已有18年,关于这起恐怖袭击的电影层出不穷。但是,其中的主流影片多半并不直面袭击现场,也多少会回避恐怖袭击背后的社会原因。
最早上映的《93号航班》,故事基本只发生在飞机机舱中,片中主要人物皆为虚构,主要展现英勇的乘客与恐怖分子斗争,并让其阴谋失败的过程。
大导演奥利华史东素以拍摄争议性题材著称,但其导演的《世贸中心》,却是一出关于纽约消防员的英雄史诗。
而其他同类电影,多是讲述亲历者在事后治愈创伤的故事,911事件实际上是作为时代背景出现的。
好莱坞如此操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本国人并没有做好准备,去直面自己身上最新鲜的伤疤。
基于同样的原因,这部澳洲导演拍摄的印度恐袭影片,也不能过于刺激印度人刚刚平复的心灵和肉体创伤。
实际上,仅仅是观赏过后,笔者就可以想象导演的苦衷:这是一部注定要看起来真实,但不能太真实的电影。
一方面,在现实中,发生在泰姬陵酒店的实际上是业余的恐怖分子与业余的警方之间的对峙。四个恐怖分子就胆敢占领一座拥有600个房间、11间餐厅和1600个员工的巨大酒店,注定无法形成有效占领,按理说会被警方轻易包围和消灭。但是,他们偏偏碰上了同样业余的印度军警,专业反恐部队要从遥远的德里赶来,能够第一时间派上前线的,只有当地拿着二战古董步枪的当地警察。
但是,影片不能过分表现袭击与解救过程中的荒谬,否则会被指责为“印度黑”。因此,片中虽然提到了当地警察存在的问题,但还是要安排两个警界的“孤胆英雄”,凭借两只手枪压制恐怖分子,并向外界提供情报。
另一方面,在多数恐怖袭击电影中,对于袭击中恐怖分子的种族,影片中不能过分渲染,也不能忽略不提。恐怖分子不能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也不能过多着墨于他们背后的凄惨故事。
本片同样难逃限制。但是,本片中对于恐怖分子的刻画,又显得过于草率,将他们参与袭击的原因,简单概括为“受到宗教极端势力蛊惑”就草草了事。
如此一来,袭击者成了本片中的工具,哪怕把敌人从恐怖分子换成外星人、纳粹、怪兽、超能力恶棍,都并无本质区别,本片也与一般的动作惊悚片别无二致了。
不给恐怖袭击找借口,并不意味着不去探究恐怖主义背后的成因。笔者认为,是否能够通过剧情探索每一次恐怖袭击背后的深刻原因,在恐怖袭击电影中,是“良品”与“佳作”间最重要的区别。
今年3月,新西兰基督城发生针对清真寺的恐怖袭击后,由于害怕招致穆斯林群体的抗议,或是煽动更多针对穆斯林的仇恨,本片在新西兰推迟上映。
现实社会远比影片中能够表达出的复杂,看似对立的两个群体身上,实际上都有伤疤。只有充分揭露双方眼中的正义与邪恶,才是换取和解的第一步。
首发于“橙新闻”
每一部由真实恐怖袭击改编而来的电影,都需要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
改编自2008年孟买连环恐袭事件的电影《孟买酒店》,即将在香港上映。影片故事虽然来自印度,但这不是一部宝莱坞电影,而是澳洲导演拍摄、西方演员主演、完全好莱坞式的刺激动作片。
作为好莱坞影片,《孟买酒店》的“硬件”部分,凭借毫不拖泥带水的节奏,制造了出众的紧张感,令观众几无喘息机会,仿佛流水线上走出的高端产品,远胜过绝大多数拥有重磅卡司的孤胆英雄电影。
相应的,或许是节奏紧凑的副作用,影片在“软件”层面有所欠缺,面对种族问题、宗教问题、东西方冲突时都是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整部电影也因此缺乏同类型电影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部单纯的动作片,本片甚至可以打9分,但作为恐怖袭击电影,由于现实意义的缺失,本片只能获得6分。
泰姬陵酒店作为的孟买标志性建筑,也遭到4名恐怖分子袭击。在恐怖分子占领酒店的3天里,有6枚炸弹被引爆,31名工作人员和客人被杀,450人被困,其中包括一些各国名流与欧洲政要。
2013年时,曾有过一部改变自这起恐怖袭击事件的印度电影,但在印度本土和世界范围内影响都比较有限。
此番好莱坞版本的《孟买酒店》,在影片技术层面已经收获了世界各地的一致好评,类似“紧张刺激、绝无冷场”的评价比比皆是,可见本片至少是一部高于平均水准的优秀动作片。
同时,从影片的一些细节也可看出,主创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影片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其人物设定均有深意
因主演《贫民窟百万富翁》而知名的Dev Patel,再次成为西方电影人眼中“印度人”的代表,出演泰姬陵酒店的一个餐厅侍应生Arjun。
有趣的是,Arjun不是一个“典型”的印度人。他所属的锡克族,是印度的少数民族,因为普遍尚武而成为印度军队的重要兵源。同时,锡克族中还存在着一股民族分裂势力,曾是困扰印度国家统一的重大不安定因素。锡克族成年男性都包着头巾,又常被误认为穆斯林,甚至因此招来极右翼分子的攻击。
这样的身份,让Arjun成为了酒店和社会中天然的“边缘人”,其随后的英雄行为也因此而更加突出。
伊朗裔女演员Nazanin Boniadi扮演的Zahra,是一个与其真实经历无比相似的角色。Zahra是伊朗裔富豪世家的千金小姐,说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作为世俗化的穆斯林,早已融入西方社会,还嫁给了一个美国建筑师。
一个流落海外的伊朗裔世俗穆斯林富家小姐,不得不令人想起巴列维王朝的海外遗孤们。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积极推动世俗化改革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王室成员流亡海外,至今仍然无法归国。但迄今为止,巴列维王朝仍是伊斯兰世界中世俗化、现代化、西方化的最典型代表。
两个社会中的边缘人物,在影片中作为“和解”的象征而存在:Arjun是少数群体得到社会主流认同的象征,而Zahra则是穆斯林与世界和平共处的象征。
导演也充分利用了两个人物的隐藏身份,制造了片中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两个场景。酒店工作人员和客人在密室中躲藏时,Zahra用母语同母亲通话,被旁边一个遭受过度惊吓的白人老太指责,说她在使用“恐怖分子的语言”,肯定是恐怖分子的同党,包着头巾的Arjun也同样卷入其中。
Zahra的穆斯林身份,㛑在影片最后得到惊鸿一现:激进的穆斯林恐怖分子对着她扣动扳机之前,她突然开始大声诵读《古兰经》。恐怖分子十分惊诧,虽然仍称其为“妖女”,却还是因此放了她一条生路。
最早上映的《93号航班》,故事基本只发生在飞机机舱中,片中主要人物皆为虚构,主要展现英勇的乘客与恐怖分子斗争,并让其阴谋失败的过程。
大导演奥利华史东素以拍摄争议性题材著称,但其导演的《世贸中心》,却是一出关于纽约消防员的英雄史诗。
而其他同类电影,多是讲述亲历者在事后治愈创伤的故事,911事件实际上是作为时代背景出现的。
好莱坞如此操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本国人并没有做好准备,去直面自己身上最新鲜的伤疤。
基于同样的原因,这部澳洲导演拍摄的印度恐袭影片,也不能过于刺激印度人刚刚平复的心灵和肉体创伤。
实际上,仅仅是观赏过后,笔者就可以想象导演的苦衷:这是一部注定要看起来真实,但不能太真实的电影。
一方面,在现实中,发生在泰姬陵酒店的实际上是业余的恐怖分子与业余的警方之间的对峙。四个恐怖分子就胆敢占领一座拥有600个房间、11间餐厅和1600个员工的巨大酒店,注定无法形成有效占领,按理说会被警方轻易包围和消灭。但是,他们偏偏碰上了同样业余的印度军警,专业反恐部队要从遥远的德里赶来,能够第一时间派上前线的,只有当地拿着二战古董步枪的当地警察。
但是,影片不能过分表现袭击与解救过程中的荒谬,否则会被指责为“印度黑”。因此,片中虽然提到了当地警察存在的问题,但还是要安排两个警界的“孤胆英雄”,凭借两只手枪压制恐怖分子,并向外界提供情报。
另一方面,在多数恐怖袭击电影中,对于袭击中恐怖分子的种族,影片中不能过分渲染,也不能忽略不提。恐怖分子不能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也不能过多着墨于他们背后的凄惨故事。
本片同样难逃限制。但是,本片中对于恐怖分子的刻画,又显得过于草率,将他们参与袭击的原因,简单概括为“受到宗教极端势力蛊惑”就草草了事。
如此一来,袭击者成了本片中的工具,哪怕把敌人从恐怖分子换成外星人、纳粹、怪兽、超能力恶棍,都并无本质区别,本片也与一般的动作惊悚片别无二致了。
不给恐怖袭击找借口,并不意味着不去探究恐怖主义背后的成因。笔者认为,是否能够通过剧情探索每一次恐怖袭击背后的深刻原因,在恐怖袭击电影中,是“良品”与“佳作”间最重要的区别。
今年3月,新西兰基督城发生针对清真寺的恐怖袭击后,由于害怕招致穆斯林群体的抗议,或是煽动更多针对穆斯林的仇恨,本片在新西兰推迟上映。
现实社会远比影片中能够表达出的复杂,看似对立的两个群体身上,实际上都有伤疤。只有充分揭露双方眼中的正义与邪恶,才是换取和解的第一步。
首发于“橙新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