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马修·海涅曼
编剧: 阿拉什·阿梅尔 / 玛丽·布伦纳
主演: 裴淳华 / 詹米·多南 / 汤姆·霍兰德 / 斯坦利·图齐 / 安东尼萨桑·杰苏萨桑
类型: 剧情 / 传记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9-07(多伦多电影节) / 2018-11-02(美国点映) / 2018-11-16(美国)
片长: 110分钟
又名: 第一眼战线(港) / 一个人的战争 / Marie Colvin
IMDb链接: tt2368254
文青和小姐一样,已经变成侮辱性称谓了 随便手捧一本书说句岁月静好就能被划入文青队伍,文青约等于矫情,但借此侮辱文青的人也没什么搞头,因为他们没见识,没见识过真正的文艺青年,更何况硬核的女文青?
初次见到玛丽科尔文的照片时以为是专业演员的电影剧照,独眼海盗造型,女魔头般强大的气场。你看还真有人活成了电影里的模样。
玛丽科尔文原本是一名学霸,她就读于耶鲁大学人类学专业,师从普利策奖得主学习写作。照这个路线她会成为一个写小说的中产阶级。
转折始于一场研讨会,在参加完日本原子弹爆炸后社会情况的调研会后,玛丽被战争报道所折服,她决心放弃虚无的小说,做一名战地记者。
曾有很多名人和成功人士被问过这个问题,“是什么启发了你,让你决定做这件事?”
秦朝的丞相李斯回答,自己受两只老鼠启发决心奋发图强,牛顿说砸在我头上的苹果给了我灵感。
我们无法想象当事人那刻的激动澎湃,但命运可能早在他们身体里埋下了种子,只等这一刻到来就开始发芽生长。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我看到老鼠和苹果却不会有雄心壮志和伟大想法。
玛丽科尔文也是如此,她小时候反抗父亲,因为父亲并不认真对待小玛丽的意见,她也不喜欢母亲,因为她安心在郊区做一辈子的家庭主妇。即便没有那次研讨会,玛丽血液里的躁动因子也会把她带向激烈之地。
毕业后玛丽成为了《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战地记者,一做就是27年,直到她身亡在叙利亚的炮火中。
玛丽几乎报道过1990年以后所有的冲突和战争,包括科索沃、车臣、利比亚,叙利亚等。在报道斯里兰卡内乱时她的左眼被炸坏,由此戴上了黑眼罩。
黑眼罩呼应着玛丽内心深处海盗般的顽强与机敏,中间还夹杂着一丝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反叛, 这种反叛成就了她也注定了她的命运。眼罩之于玛丽犹如鲜花配美人,宝刀赠英雄。
玛丽的传奇经历被改编成电影《私人战争》,由裴淳华主演,裴淳华的演技毋庸多言,这张海报第一眼就打动了我,硝烟弥漫中,裴淳华头发灰白杂乱,眼神机警地注视着某处,或许是刚被炸弹击中的地方。
玛丽做战地记者不是由于盲目追求刺激,也并非政治立场和热情,她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她想让全世界了解战争的真面目,战争并非一串伤亡数字,它是每一个平民的生离死别和绝望恐惧。
同时他人的苦难再次折磨着她,唤醒了她的负罪感。如同广告中说的,非洲大地因缺水而干裂,你为什还在浪费水资源?
这个小情节是电影的神来之笔,即便只看这一个片段我对玛丽的崇拜就会如黄河般滔滔不绝。2012年玛丽和同行的摄影记者在叙利亚霍姆斯丧生,那时她56岁孤身一人,在中国这个年纪或许已经当奶奶了。
玛丽是个反例,她始终如此。
回到标题,文艺青年硬核起来什么样子?
把所有勇气和力量,倾注于一个纯粹的追求。
一
《私人战争》讲的是英国著名战地记者科尔曼从斯里兰卡失去左眼到被阿萨德炸死的十几年的故事。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她揭露了萨达姆时代秘密杀害上百人埋于某地的罪行;她和卡扎菲多次会面,也见证了卡扎菲被打死裸身暴尸于公共场合;叙利亚内战是她人生最后时光,也是其他西方媒体撤出后唯一坚守在当地,把阿萨德政府轰炸2.8万平民的恶行公之于众。因为传输采访信号,她被政府军定位,最终一颗炸弹结束了她散发光辉人性的一生。
战地记者比士兵看到的场景更残酷。看到有人在微博讽刺二战期间,美国珍珠港遭受轰炸后众议院中唯一投反对票的女议员为“圣母精”。他可能根本没想过,为什么一战狂热加入的英法在二战开始前一再绥靖德国;美国直到一战快结束才加入,二战长期采取观望态度,任凭丘吉尔多次苦苦哀求,小罗斯福依然不为所动?因为战争太残酷,经历过战争的人深知其中道理。一战后大部分英国贵族都阵亡了。贵族精神让他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因为齐默尔曼电报而揭露出德国鼓动墨西哥夺回以前的土地,美国本土面临直接威胁,这才选择加入一战;二战期间和平主义盛行,是主流民意,珍珠港事件打破了平衡,狂热的民众主义和仇视心理在一瞬间扭转了民意,这时候理性的声音格外珍贵:投反对票的女众议员代表的就是这一小部分声音。我们现在看,她似乎太天真,但是在当时,她代表的就是推选她进入众议院的美国民众。美国政治结构设计得极其复杂,建国之父们讨论建国方案的时候有多方考虑,有为了整个协议顺利推行下去的“妥协”,更有保证人民利益不受侵犯的“原则”,其中原则之一就是保证少数人的利益。
二
小罗斯福这个人也很有趣。看过丘吉尔二战回忆录的人都知道,罗斯福每次嘴上说的好好的,实际上都是无用功,空头支票罢了,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支持英国打德国,即使卖军舰还要英国自提,大洋到处都是德国的炮弹。有阴谋论说美军截获并破译了日本的电报,准备对珍珠港下手,罗斯福为了扭转和平主义盛行的国内舆论,施展苦肉计,就让日本轰炸了珍珠港。后来民意果然反转,美国顺利出兵。
抛开阴谋论不谈,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美国截获日本电报并破译,是否就决定了美国一定会有所防备?不尽然,因为情报破译极其复杂,一旦被敌对国知道密码失效,一定会更换密码,重新破译付出代价更高,一战英国破译德国齐默尔曼电报后就通过一家公司副本披露给美国,确保德国没有注意到自家密码被英国人破译而没有更换密码,英国随后收集了更多的情报;二战图灵设计的机器破译了德国电报,了解到有一艘军舰会被击沉,为了确保密码不被更换,英国下令不做任何调整。于是那艘军舰被击沉,英国政府损失成百上千士兵。情报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资源,有牺牲,才有更大的回报,英国和美国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二个问题是:美国真的有实力参战吗?美国在20世纪初成为经济头号强国,而其军事实力极其虚弱,士兵人数不过二十万。远渡重洋去海外打仗,要付出多少代价?一战死了那么多人,二战只多不少,美国人算一下性价比,就知道这种事太不靠谱。当炮火真的打到自己家门口,这时候和平已经成为选择之一,而非必需了。非理性下做出的决定,往往是冲动的。美国人决定参加二战,当然对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有重大影响,但是不能说和平主义者就是拦路虎。
三
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任何合理的发言都受到保护,不会因为偏离主流就天然被视为错误的。只有一种声音,那只会是沉默。沉默的大多数,是死气沉沉的,没有活力的。在其中的个体也一定是不安,时时受到威胁的。世界上总有阴暗的一面,所有人都有可能失去一切。当别人发声的时候,哪怕再可笑,他或她这种声音能被人听到,都是可贵的。如果不能了解更多信息,不能多方面考虑,没有同理心,刀子架到自己脖子的时候,也别抱怨不公。因为你没资格。
《私人战争》讲的是英国著名战地记者科尔曼从斯里兰卡失去左眼到被阿萨德炸死的十几年的故事。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她揭露了萨达姆时代秘密杀害上百人埋于某地的罪行;她和卡扎菲多次会面,也见证了卡扎菲被打死裸身暴尸于公共场合;叙利亚内战是她人生最后时光,也是其他西方媒体撤出后唯一坚守在当地,把阿萨德政府轰炸2.8万平民的恶行公之于众。因为传输采访信号,她被政府军定位,最终一颗炸弹结束了她散发光辉人性的一生。
战地记者比士兵看到的场景更残酷。看到有人在微博讽刺二战期间,美国珍珠港遭受轰炸后众议院中唯一投反对票的女议员为“圣母精”。他可能根本没想过,为什么一战狂热加入的英法在二战开始前一再绥靖德国;美国直到一战快结束才加入,二战长期采取观望态度,任凭丘吉尔多次苦苦哀求,小罗斯福依然不为所动?因为战争太残酷,经历过战争的人深知其中道理。一战后大部分英国贵族都阵亡了。贵族精神让他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因为齐默尔曼电报而揭露出德国鼓动墨西哥夺回以前的土地,美国本土面临直接威胁,这才选择加入一战;二战期间和平主义盛行,是主流民意,珍珠港事件打破了平衡,狂热的民众主义和仇视心理在一瞬间扭转了民意,这时候理性的声音格外珍贵:投反对票的女众议员代表的就是这一小部分声音。我们现在看,她似乎太天真,但是在当时,她代表的就是推选她进入众议院的美国民众。美国政治结构设计得极其复杂,建国之父们讨论建国方案的时候有多方考虑,有为了整个协议顺利推行下去的“妥协”,更有保证人民利益不受侵犯的“原则”,其中原则之一就是保证少数人的利益。
二
小罗斯福这个人也很有趣。看过丘吉尔二战回忆录的人都知道,罗斯福每次嘴上说的好好的,实际上都是无用功,空头支票罢了,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支持英国打德国,即使卖军舰还要英国自提,大洋到处都是德国的炮弹。有阴谋论说美军截获并破译了日本的电报,准备对珍珠港下手,罗斯福为了扭转和平主义盛行的国内舆论,施展苦肉计,就让日本轰炸了珍珠港。后来民意果然反转,美国顺利出兵。
抛开阴谋论不谈,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美国截获日本电报并破译,是否就决定了美国一定会有所防备?不尽然,因为情报破译极其复杂,一旦被敌对国知道密码失效,一定会更换密码,重新破译付出代价更高,一战英国破译德国齐默尔曼电报后就通过一家公司副本披露给美国,确保德国没有注意到自家密码被英国人破译而没有更换密码,英国随后收集了更多的情报;二战图灵设计的机器破译了德国电报,了解到有一艘军舰会被击沉,为了确保密码不被更换,英国下令不做任何调整。于是那艘军舰被击沉,英国政府损失成百上千士兵。情报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资源,有牺牲,才有更大的回报,英国和美国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二个问题是:美国真的有实力参战吗?美国在20世纪初成为经济头号强国,而其军事实力极其虚弱,士兵人数不过二十万。远渡重洋去海外打仗,要付出多少代价?一战死了那么多人,二战只多不少,美国人算一下性价比,就知道这种事太不靠谱。当炮火真的打到自己家门口,这时候和平已经成为选择之一,而非必需了。非理性下做出的决定,往往是冲动的。美国人决定参加二战,当然对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有重大影响,但是不能说和平主义者就是拦路虎。
三
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任何合理的发言都受到保护,不会因为偏离主流就天然被视为错误的。只有一种声音,那只会是沉默。沉默的大多数,是死气沉沉的,没有活力的。在其中的个体也一定是不安,时时受到威胁的。世界上总有阴暗的一面,所有人都有可能失去一切。当别人发声的时候,哪怕再可笑,他或她这种声音能被人听到,都是可贵的。如果不能了解更多信息,不能多方面考虑,没有同理心,刀子架到自己脖子的时候,也别抱怨不公。因为你没资格。
Marie 专攻中东地区。她曾报道过车臣,科索沃,塞拉利昂,津巴布韦,斯里兰卡,东帝汶等。
1999年,在东帝汶,1500个女性及孩童因她获救。这一年,她被国际妇女基金会授予奖项,以表彰她在车臣、科索沃报道中所展现出的勇气。
她制作了多个纪录片,如Arafat: Behind the Myth 等
2001年,她奔赴斯里兰卡报道内战,左眼因一场轰炸失去视力。轰炸前,尽管她张开手臂高呼“我是记者!”,士兵仍未手下留情。
在视力受损的情况下,deadline之前,她撰写了一篇三千字的新闻稿。
Marie是斯里兰卡内战的见证者和报道者。她受伤之后,斯里兰卡政府表示他们愿意让外国记者们去反叛地区:“记者们可以报道,我们并不会阻止他们。但他们必须明确他们将面临生命危险。”
2011年,阿拉伯之春,她再次被邀请去采访卡扎菲。采访中,“人性”、“人类”是她的重点。她说:“我的工作是目击一切。我对轰炸、炮术不感兴趣。”
2012年,Marie驻扎在利比亚的Homs,通过转播进行她人生中最后的报道。她说轰炸无情地杀害平民百姓,这是她经历过的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尸检后,叙利亚政府声称她死于“装满钉子的简易爆炸装置”。随她一同牺牲的还有一位法国摄影师Remi ochlik。但一直追随Marie 的摄影师Paul活了下来。他反驳了叙利亚政府的言论,称“是炮弹袭击了我们”。
Marie和remi牺牲的当晚,Homs的民众哀痛不已。
2016年,Marie的家人就Marie牺牲一事起诉叙利亚政府,称他们掌握了“叙利亚政府指使了对Marie的暗杀”的证据。
2018年,叙述Marie生平的电影,A private war上映。本片由“Marie’s private war”一文改编。
奖项:
2000 – Journalist of the Year,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2000 – Courage in Journalism, International Women's Media Foundation
2001 – Foreign Reporter of the Year, British Press Awards
2009 – Foreign Reporter of the Year, British Press Awards
2012 – Anna Politkovskaya Award, Reach All Women in War (RAW in WAR)
2012 – Foreign Reporter of the Year, British Press Awards
其他:
她在斯里兰卡,与士兵一起徒步30英里,穿越热带丛林。
她患有严重的PTSD,曾入院接受治疗
她只关心战争中的平民百姓。她说:“那是被历史淹没了的声音。我对他们怀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忽略他们是懦夫的行为。如果记者有机会拯救他们的生命,那记者就必须那么做。”("These are people who have no voice," she said. "I feel I have a moral responsibility towards them, that it would be cowardly to ignore them. If journalists have a chance to save their lives, they should do so.")
她具有爱尔兰血统,毕业于耶鲁。
以上信息均来源于: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ie_Colvin
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2012/feb/22/marie-colvin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