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黎兆钧 / 施柏林 / 刘永泰
编剧: 黎兆钧 / 施柏林 / 刘永泰
主演: 张家辉 / 张翰 / 秦沛 / 郑则仕 / 金燕玲 / 张兆辉 / 谷祖琳 / 苏丽珊 / 李尚正 / 王浩信 / 郭政鸿 / 董畅 / 艾米 / 蔡瀚亿 / 骆应钧 / 杨偲泳
类型: 悬疑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 中国大陆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9-10-25(中国大陆) / 2019-11-07(中国香港)
片长: 94分钟
10月25日,长沙大雨,冷。
9:30的场次,连我在内共1名观众,冷。
看完后我是矛盾的——
评为烂片,诸多理由;评为佳作,颇有亮点。
哎,冷。
这让我想起以前谈别人的创业项目:
说到创意时,仿佛我就变成了那些兴奋的创业者,真为他们的鬼点子叫好,甚至自己脑海里都有了蓝图;但是看到他们写的计划书,又开始替花里胡哨实际上说不通的商业模式、有雄心但所有数字纯靠意淫的盈利测算着急……
《催眠·裁决》就是这样一个“项目”:
看名字感觉中二,看电影过程中却有点兴奋甚至能自己臆想很多剧情,看完觉得遗憾满满但确实也算过了把瘾。
说亮点,我觉得最大的惊喜的有两处:
第一点是故事创意难得,此乃最大加分项。富二代挪用公款、杀人灭口、栽赃嫁祸,因为证据不足以证明被嫁祸者有罪,其父富一代便设局绑架了7名陪审员之一的许教授的女儿,以此挟令许教授催眠其他陪审员来定被嫁祸者的罪。
看过周星驰的《少林足球》没?想赢球?大佬的逻辑是让球证、旁证、主办、协办全变成自己的人,球踢得如何并不是重点。《催眠·裁决》的创意也就在这——不用学好莱坞费让主角费尽心思“说服”陪审员们达成一致,既然要的结果是“一致”,非常手段就不行么?我看催眠就很好,大佬如是说……
我们熟知的港片,无非是江湖、黑道、警匪题材中大侠、大哥、大佬们的舞台,即便近年新出的港片,也不外乎廉政、贩毒、洗钱这些“老旧”题材。现在出来个港片,演的人还是那些,汤没换但药换了,是不是耳目一新?
前几天我看了古天乐演的《犯罪现场》,写了篇影评,当时觉得香港电影前途堪忧,其中一大理由就是质疑香港导演、编剧们的创作格局。今天看了《催眠·裁决》就想,看来是我多虑了,香港电影人还是愿意尝试新鲜的题材,且愿意尝试新鲜的电影元素的!
看完这部电影的朋友应该能理解,电影故事很简单,没啥悬念可言,这样的电影其实就是要靠内核深度和演员的台词、演技撑场子。深度我后文谈,台词和演技我倒是可以先给A+评分。
比如富一代林国权的台词,将林国权被金钱扭曲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且看,当他得知儿子杀人后,他说的是:“杀个人而已,为什么要自己动手?”这句是不是已经足见其扭曲?但他紧接着来了一句:“我对你好失望!”一般为父者这么对孩子讲话,肯定是真的怒其不争了,但是林国权怒其不争的是什么?是儿子做坏事做不干净……我用个脏字吧,尼玛……大家品品“我对你好失望”,是不是有内味了?不加这句,真没那爆棚的效果。后面还有类似台词,我记不清了,但这句“我对你好失望”真有让人大开眼界的艺术效果。
比如演技上,加起来一共17座金马奖的卡司阵容,每个角色都挑不出演绎上的明显毛病,在此基础上还颇多亮点。张家辉不用说了,这些年肉眼可见的演技飙升——其实我今天确定,他蛮适合出演温情老爸角色的,未来十年戏路不愁;相反他演那些或黑或白的传统港片主角,总让我想起当年那个纹着HELLO KITTY纹身的小混混,总不是大佬的感觉。
再说下张翰,这“憨憨”终于有点成熟的荧幕形象了,在这部戏里摆脱了演啥都像纨绔子弟的人设。不管是不是导演的功劳,总归张翰演的舅舅还是很像一个好舅舅的——没错,现实生活中我就是这么对我的小外甥女的,一点都不腻歪。不过,我知道张翰听不到,但还是想建议,尤其要注意要更平实一点、自然一点,不要用力太过,演出黄晓明那种油腻。你们不信,二刷的时候品味品味,他有没有这个风险。
说遗憾,我也只说两点:
第一点,叙述请详略得当,鸡肋场景请少安排,不合逻辑的请最好删掉!印象颇深的是,电影花在父女情的背景交代上,时间非常长。就算是要为后续作铺垫,也是明显超出了正常范畴。我看电影时,就明显感受到,哇,张家辉从进家门口到哄女儿睡着,这一幕花的时间也太长了吧!大家不妨看看《功夫》,周星驰是怎么用几分钟将主要人物逐一出场介绍完并完美展现了他们性格的。
鸡肋场景,最明显就是张翰的“飙车”、“打斗”等“大场面”。在这种电影里,说白了,没有飙车、打斗都可以拍,无所谓的,非要加上,其实跟塞个花瓶强加床戏一样,浪费时间而已——况且你飙的不是阿斯顿·马丁而是面包车,打的不是江湖大佬而是一男一女小角色,毫无场面可言。
既然你要创新,何不大胆点,去掉为场面而场面的各种场面?
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样,是看过无数国内外大片的,其中不乏各种命案悬疑、惊天骗局类型电影。或许看的好片子太多了、口味叼了点,而且自己也爱做导演梦了,导致在看《催眠·裁决》的时候,我老在想,张家辉会在什么场合催眠谁,根据谁的什么弱点怎么操作……最明显的就是张家辉意识到摄像头的具体位置后,我都开始猜测,张家辉要隔着摄像头催眠张兆辉了,这样才刺激嘛!
万万没想到,催眠各位陪审员只是云里雾里交代一下,一点爽点都没有;也没通过摄像头来个牛逼的远程催眠,诱导人家听《徘徊在日暮街角》,也仅仅是放放歌听听。故事最后,张家辉终究还是催眠了张兆辉,不过效果就弱了很多,因为离我预期的离奇、夸张、精彩构思,差远了,这个结果是最没构思水平的平庸结果。
当然,张兆辉打扮得跟贾跃亭似的,掉水里还真像在演现在的贾跃亭,回不来了。
有槽点的自然还不少,比如郭政鸿出演的张家辉的富豪朋友——有直升机的那种——请问他那么大公司没保安?他那么值钱的直升机没司机?我们可以不深究,但是你拍电影的人,糊弄自己的骚操作少一点,片子就会精细一点知道不?
你说假如我是老师,这样的学生作文交上来,我感觉到他有点天赋、有点想法,但很不满他虎头蛇尾、沦为糊弄的态度,我该给这篇作文打多少分?
这个周末档期,所有人都在谈论现象级的佳作《少年的你》,以至于无论是从票房上还是口碑上,大家都忽略了本周的另一部新片,张家辉主演的香港电影《催眠·裁决》。
上映三天,五千万的票房压根拿不出手,而电影的评分也从刚上映时的5.8分,艰难地涨到了6.2,总算是爬过了及格线。
意料之中,香港电影嘛,不就是在半死不活中挣扎嘛?质量有保障(不烂),但却很无聊(就那么点套路)。
有人说现在的香港电影,盯着张家辉和古天乐这两个人,几乎就能看个八成了。靠着两个中老年劳模续命的香港电影,依然深陷在曾经的巅峰有多高、现在的寸进就有多难的困境中。
但资本永不眠,生意还是得做,电影还是得拍,如何在成熟的格局之中打造出一丝新意,是现在所有香港电影人面对的课题——题材和类型的混搭,算是一个思路。
香港曾经拥有最成熟类型片体系,爱情、犯罪、奇幻、武侠、都市、喜剧、悬疑、恐怖种种题材都有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现如今,偶尔摘取一两个元素混搭一下,虽然尚嫌不够新意,但总比躺在老黄历上睡大觉的好。
《催眠·裁决》将催眠、司法、犯罪和动作等元素融合到一起,虽然影片整体还是在犯罪类型片的格局之内,但在今年的国产片中也算得上独树一帜了。
几十年前,亨利·方达在《十二怒汉》中靠着可敬的正义感和缜密的法理思维,以一己之力让整个陪审团“倒戈”,造就了一部经典,而张家辉这次面临的任务,是要尝试在封闭的空间内,在没有任何道具的帮助之下,不露痕迹地用催眠手法来让陪审团成员改判,无疑会是另一种趣味性。
谈起“催眠”这个话题,我们往往更像是在讨论一种“玄学”。在人们早期的印象中,“催眠”的手法还很朴素,不外乎是拿块怀表之类的东西在被催眠者眼前晃悠,使其意识模糊,继而获取其内心的秘密或者占点什么别的便宜。
而在被电影拿来主义之后,“催眠”则开始变得玄之又玄,甚至无所不能,变成了一种近乎法术的存在。“施术者”可以在细微的动作之间不露声色地对旁人进行催眠,工具可能只是一个杯子,亦或是一个声音,且这些催眠可以像潜伏在人心中的病毒一样,需要的时候就唤醒来用,听起来极为可怕。
在《催眠·裁决》之中,对于“催眠”元素的刻画,在技术层面上不如前几年徐峥的那部《催眠大师》看起来专业,但也不至于变成张口就来的瞎编。《催眠·裁决》之中的“催眠”,更像是一种“攻心术”,既通过对客体的深入了解,找到其心理变化的触发点,继而进行强烈的心理暗示,来达到影响其行为的目的。
片中张家辉对陪审团的各个成员使用了各种或明或暗的催眠手法,细节上都尽显影片设定催眠术的“攻心”原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批判,仇恨、贪婪、自负等等情绪,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正常判断。
有趣的是,影片在毫不留情地暴露人性的弱点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展现香港的司法体系以及陪审团制度,程序上看起来似乎已经很完善了,但说到底陪审员也是人,会变化,也会被控制。这样正反两面的对比,无疑是一种讽刺,甚至是一种对于陪审团制度的隐晦质疑。
张家辉主导的陪审团故事线之外,还有张翰所主导的营救故事线,来共同构成影片的双线叙事。在这样一部血统纯正的港片中看到张翰的脸,还是有点意外的,毕竟明星们远赴香港的时代早就过了,现在往往是香港明星北上圈钱。
张翰在《战狼2》中“硬”了一把之后,又陷入了一种作品不断却动静不大的状态中,照常来看,在这里我应该是嘲讽一下他的,不过这次在《催眠·裁决》中,他演得真的很卖力,看得出一个专业演员的态度,希望能够耐心打磨,相信再有出头之日吧。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最后高潮一幕中,张家辉对张兆辉饰演的反派发动一击反杀的场面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张兆辉在张家辉早早布下的催眠局中,身体不能动弹,但意识却在遭受千万遍重复的创伤,这场面我当时看着就觉得有点眼熟,后来转念一想,这不就是《火影忍者》中的“月读”吗?
真·宇智波张家辉啊!
总的来说,《催眠·裁决》依旧是一部中规中矩的香港商业片,可堪一看,但在有《少年的你》这种同期佳作的档期中,确实就难有作为了。
最后,关于剧情,我在观影过程中,本来一直有个大胆猜测的,那就是金燕玲饰演的刘太其实才是暗中坐庄的更高段位的催眠师。
因为手握全部陪审员资料的催眠大师张家辉,手法高超地催眠了房间里所有人,可偏偏就会没碰过金燕玲,所以我猜测也许眼前的故事格局之外,其实是唯一全程“独立”的金燕玲瞒天过海地催眠了包括张家辉在内的所有人,而背后指示者无疑是看起来人畜无害实则更加深不可测的被告人了。
当然,最终的结局证明我神经质想太多了……
上映三天,五千万的票房压根拿不出手,而电影的评分也从刚上映时的5.8分,艰难地涨到了6.2,总算是爬过了及格线。
意料之中,香港电影嘛,不就是在半死不活中挣扎嘛?质量有保障(不烂),但却很无聊(就那么点套路)。
有人说现在的香港电影,盯着张家辉和古天乐这两个人,几乎就能看个八成了。靠着两个中老年劳模续命的香港电影,依然深陷在曾经的巅峰有多高、现在的寸进就有多难的困境中。
但资本永不眠,生意还是得做,电影还是得拍,如何在成熟的格局之中打造出一丝新意,是现在所有香港电影人面对的课题——题材和类型的混搭,算是一个思路。
香港曾经拥有最成熟类型片体系,爱情、犯罪、奇幻、武侠、都市、喜剧、悬疑、恐怖种种题材都有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现如今,偶尔摘取一两个元素混搭一下,虽然尚嫌不够新意,但总比躺在老黄历上睡大觉的好。
《催眠·裁决》将催眠、司法、犯罪和动作等元素融合到一起,虽然影片整体还是在犯罪类型片的格局之内,但在今年的国产片中也算得上独树一帜了。
几十年前,亨利·方达在《十二怒汉》中靠着可敬的正义感和缜密的法理思维,以一己之力让整个陪审团“倒戈”,造就了一部经典,而张家辉这次面临的任务,是要尝试在封闭的空间内,在没有任何道具的帮助之下,不露痕迹地用催眠手法来让陪审团成员改判,无疑会是另一种趣味性。
谈起“催眠”这个话题,我们往往更像是在讨论一种“玄学”。在人们早期的印象中,“催眠”的手法还很朴素,不外乎是拿块怀表之类的东西在被催眠者眼前晃悠,使其意识模糊,继而获取其内心的秘密或者占点什么别的便宜。
而在被电影拿来主义之后,“催眠”则开始变得玄之又玄,甚至无所不能,变成了一种近乎法术的存在。“施术者”可以在细微的动作之间不露声色地对旁人进行催眠,工具可能只是一个杯子,亦或是一个声音,且这些催眠可以像潜伏在人心中的病毒一样,需要的时候就唤醒来用,听起来极为可怕。
在《催眠·裁决》之中,对于“催眠”元素的刻画,在技术层面上不如前几年徐峥的那部《催眠大师》看起来专业,但也不至于变成张口就来的瞎编。《催眠·裁决》之中的“催眠”,更像是一种“攻心术”,既通过对客体的深入了解,找到其心理变化的触发点,继而进行强烈的心理暗示,来达到影响其行为的目的。
片中张家辉对陪审团的各个成员使用了各种或明或暗的催眠手法,细节上都尽显影片设定催眠术的“攻心”原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批判,仇恨、贪婪、自负等等情绪,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正常判断。
有趣的是,影片在毫不留情地暴露人性的弱点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展现香港的司法体系以及陪审团制度,程序上看起来似乎已经很完善了,但说到底陪审员也是人,会变化,也会被控制。这样正反两面的对比,无疑是一种讽刺,甚至是一种对于陪审团制度的隐晦质疑。
张家辉主导的陪审团故事线之外,还有张翰所主导的营救故事线,来共同构成影片的双线叙事。在这样一部血统纯正的港片中看到张翰的脸,还是有点意外的,毕竟明星们远赴香港的时代早就过了,现在往往是香港明星北上圈钱。
张翰在《战狼2》中“硬”了一把之后,又陷入了一种作品不断却动静不大的状态中,照常来看,在这里我应该是嘲讽一下他的,不过这次在《催眠·裁决》中,他演得真的很卖力,看得出一个专业演员的态度,希望能够耐心打磨,相信再有出头之日吧。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最后高潮一幕中,张家辉对张兆辉饰演的反派发动一击反杀的场面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张兆辉在张家辉早早布下的催眠局中,身体不能动弹,但意识却在遭受千万遍重复的创伤,这场面我当时看着就觉得有点眼熟,后来转念一想,这不就是《火影忍者》中的“月读”吗?
真·宇智波张家辉啊!
总的来说,《催眠·裁决》依旧是一部中规中矩的香港商业片,可堪一看,但在有《少年的你》这种同期佳作的档期中,确实就难有作为了。
最后,关于剧情,我在观影过程中,本来一直有个大胆猜测的,那就是金燕玲饰演的刘太其实才是暗中坐庄的更高段位的催眠师。
因为手握全部陪审员资料的催眠大师张家辉,手法高超地催眠了房间里所有人,可偏偏就会没碰过金燕玲,所以我猜测也许眼前的故事格局之外,其实是唯一全程“独立”的金燕玲瞒天过海地催眠了包括张家辉在内的所有人,而背后指示者无疑是看起来人畜无害实则更加深不可测的被告人了。
当然,最终的结局证明我神经质想太多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