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牧马人》牧马人:家国情怀

  导演: 谢晋
编剧: 李凖
主演: 朱时茂 / 丛珊 / 刘琼 / 牛犇 / 雷仲谦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82
片长: 99分钟
又名: The Herdsman
IMDb链接: tt0084363
MPAA评级: Not Rated
 

余生也晚,《牧马人》当年热播的时候,尚未发蒙;如今,说得不好听,快奔四的年龄了;因为谢晋导演去世,想到找来这部片子一看。

这部影片是有着不少瑕疵的。比方说某些演员的表演有点话剧腔,包括男主角许灵均的扮演者朱时茂,尤其是他独白的之处 ---- 好似在朗诵课本。某些演员城市味儿太重,比如老大娘。电影语言也比较平白简单,应该换一句话说,都比较“经典”。比方说,树立人物高大形象,用仰视的镜头;男女之间的鱼水之欢,用一个升降机拍摄草原的漫山遍野的野花,一匹白马与黑马在水边奔跑;表现许灵均在劳动人民中得到了新生,就用小马儿跟着马群奔驰表现;该用音乐暗示观众人物情绪的时候,都有恰当的音乐。但是,这些都丝毫没有妨碍我从前天借来到现在一连看了三遍,为人物的命运,因为故事的发展而流泪。


从小处讲,影片说了一些最基本的,最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许,也是最美好的。人和人之间患难之时的真心帮助和关怀,夫妻之间最朴素最真挚的爱情,和相濡以沫的信任。

说这些情感和品质朴素,因为做这些事儿的人,没觉着自己做了啥子了不起的,只觉着本着自己的心做了点儿该做的事儿,因此它们朴素。说它们最美好,因为它们如同一点点火种在最艰苦的时候,在最看不到天日的时候,让一个人坚持和相信。我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逃到乡下躲造反派,人家下乡来抓人了,农民们就把父亲打扮成农民,混在他们一起在田里割稻子,因此得以躲过一难。

而说到夫妻之间,影片中我最喜欢看的几段是灵均和秀芝的几场对话。

秀芝说,“我看出来了,我遇到了个好人。” 说这话的时候,灵均是个万年老右;三十多岁的老光棍,家徒四壁,只有碗一只,筷子一双。

可是秀芝说“我遇到了个好人”。灵均只煮了一锅粥,全部让给秀芝吃,又躲出去喂马,让秀芝休息;拿出自己攒的所有的四十块钱二十斤粮票,送秀芝回家乡。


灵均平反了,秀芝说“我跟他结婚的那天起,我就给他平反了。”

灵均当小学教师了,秀芝说,“在我心里,他还是那个许灵均。”


不论灵均是牧马人,是老右,还是教师,抑或是美国某亿万富翁的儿子,秀芝拥有天生的一颗心一双眼,能将一切外物剥除,看到灵均一颗金子一般的心,于是她也把自己的心“拔给了他--- 什么都贵重。” 多么可贵的“天赋”,多么可爱的女人。


往大里说,影片勾起了也许是最最典型的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对祖国的爱,对大自然的爱,还有对生活的爱。我把电影借来,起初并未在意,先在电脑里放着,然后自个儿去厨房做晚饭。听到片首的歌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悠悠的唱起来;一个浑厚的男声吟诵着那首诗歌,真把心脏击中了。虽然我从未去过大草原,可是感情是相通的;对于一块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的眷恋和热爱,被这首歌全部勾起来了。


如果要我认真说,希望这部影片在某些方面能够(假如)有所提高的话,那我希望影片写景能够更震撼一些。比方说,在影片中有一段牧马人赶马上祁连山的镜头,那么美的祁连山,赶马上山应该能拍得更美更令人心驰神往。影片的效果会更好,感染力会更强。比如,想一想霍克斯的那部《Red River》中的万牛过红河,和牛群受惊狂奔的景色和震撼力。可是影片中那场雨中万马奔腾的景色都是假的,只见到前面的雨幕。

朱时茂和从珊那时候年轻纯朴。朱时茂初见父亲一场戏,神色里竟然露出一丝羞涩—--- 真是令人惊喜。


如今好似已经不大讲“家国情怀”了,偶尔流露出点儿,大约还是要遭到嘲笑的。今晨打电话给先生聊起这部片子,他说,“我们那时候看的时候也感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隔了这么多年,你看了还受到感动,说明你这个人内心还是很纯朴的。”
 
 
 
 
 
 
2013年,距离谢晋的《牧马人》第一次公映已经过去了整整30多年。隔着时空的距离在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奇特,在开场的十分钟之内,我就知道这是我喜欢的电影,虽然,很多语言和表演,今天来看,略有些老土。我并不喜欢谢晋在电影中宣扬的大家国概念——中国正走在蒸蒸日上的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在这条路上热火朝天的走向康庄大道,尽管这个母亲曾经冤枉了你,但是母亲却没有不爱孩子的,正如孩子也不应该弃母而去巴拉巴拉巴拉巴拉……今天看来,许灵均带着一家老小奔向美帝国主义然后招商引资然后用资产阶级那肮脏的血液为我们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才对嘛,事实上,丛珊在拍完这部电影,在当年也是当红女星一枚,马上就奔赴了美帝国主义,用行动来践行今天才明了的真谛。谢晋老先生在电影中宣扬的主旨,真不知道是不是在用隐喻的方法让国人清醒。当然,以上是闲扯淡。到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总局不也喜欢这些个玩意吗?所以,我坚信,每个电影人都有自己剪刀下生存的本领。但是,三十年前,是不是人们所信仰的就是这一套?谁能知道呢,那都是三十年前的月亮了。
在《活着》、《霸王别姬》的映衬下,《牧马人》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了。一个右派分子,竟然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庇护,然后娶上美妻生了娃。但是这些都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重点是那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感情。三十年后,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人们轰轰烈烈的爱情,所能表达这样的炙热感情只有一个场景——滚床单啊亲。可是三十年前,人们用写日记写信垒土坯分吃一锅粥背着孩子追汽车等表达感情,这些,渐渐的,都在时间中消失不见了,而最简单的最含蓄的最原始的,原来是那样的美。许灵均老父说他是感情的乞丐,此话不虚。三十年后,我们多少人变成了感情的乞丐,可却缺少许景由的自省,反而洋洋自得。对于感情,除了吃饭睡觉给房子,好像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功利的评判也越来越单一的标准,所有那些让人感动的相濡以沫的情感越来越难以寻觅。《牧马人》中的情感简单,但是却真挚,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不是演出来的,真实的可以触摸。
所以,当谢晋宣扬完主旋律之后,他说,人的信仰的基础是感情。许灵均选择留下来,不是巴拉巴拉必须的主旋律,是那最原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喜欢这样的表达,是真实的不是假大空的。
三十年前,谢老的蒙太奇技法可圈可点。许灵均想要自杀的细节,就用一个套马杆的特写和许灵均脸部大特写的反复切换就足矣表达,足矣震撼。其实,想来,好东西是经得起时间的,只是时间,好像真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了。
   



《牧马人》说说李秀芝

[已注销] 评论 牧马人 2012-11-18 10:06:03
秀芝敢爱敢恨,什么都靠直觉办事。做事有自己一套准则,一旦听从内心,就不管其他。到草原后,相亲那男的死了,郭扁子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句“不知道”低头就大哭。郭扁子说给她安排个家吧,她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刚到灵均家还不怎么熟,灵均给她唯一的筷子自己折草棍充当,她很直接爽朗一笑“你这人啊,还真能对付!”许灵均细节入微的体贴让秀芝迅速决定留下。但灵均出于右派身份决定给秀芝钱让她回去。秀芝生起不满“你是不是嫌我难看。”这句话已经证明她从内心接受了灵均。灵均马上说不是不是,我其实是老右。秀芝就说:“我不管你是不是老右,我只知道我遇上了好人。”在当时中国集体革命的氛围下,秀芝能够冲破右派这样一个深入人心划为走资派的符号意义,跟从内心直觉选择许灵均,让人触动。但是话又说回来,作为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人,她是否也是因为隔绝复杂的政治环境而保留了简单真实的识人方法呢。

后来据灵均回忆“这个表面柔弱的姑娘,内心却有那么巨大的能量!不免让我惊讶。”秀芝自己砌砖用力之狠,秀芝养鸡鸭鸟兔动作之从容,秀芝生孩子教之有方,邻居也不住赞叹“秀芝真是养什么成什么!”秀芝听见这话回家抱着孩子偷摸乐。

灵均不回家秀芝表达不满要求一起去时眉宇之间满是蛮横坚决。这个女人有为了自己欲望实现而敢于努力的本性。

后来实事求是思想大辩论后,灵均的右派身份得到平反,党中央指派教师工作,特发500补贴。对于一生活在政治波折的许灵均,这是多么巨大的喜悦!来自国家的认可,是他能够坚定在国内继续与群众共同作战的最大信念支持。然而秀芝对此并不介意,因为早就在没人接受灵均的时候,她已完全接受了灵均。这对她来说只是一个标签的改变。“我把心都扒给她了,这可比多少钱都贵重。”我从这句话里听到了一种建筑在直觉之上的坚决之爱。孩子听说老右平反拿了500块,高兴地说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右!灵均听了肯定是十分生气,但秀芝就心平气和地教育他“孩子,不是自己努力挣来的钱,咱一个子儿也不要。”

灵均要去看爸爸,他也有些犹豫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秀芝说:“你去呗,那里有洋楼住,有小汽车坐,还能跳光屁股舞。”不过这也只是说说而已,秀芝似乎早就看穿了结局,灵均纠结的时候她满是淡定:“你走不了,我心里有数。”灵均感到她过度自信:“你是不是觉得我离不开你?”秀芝淡然说:“我可没那么大本事。但是这里有你深爱的草原,深爱的工作,还有她。”然后指了指墙上的中国地图。她明白灵均的心,她对未来的肯定出于一种刻骨铭心的了解。

所以,灵均走了,秀芝淡定地对孩子说“你爸爸就是风筝,飞的再高,线头也在妈妈手上。” 
 
 
 
 
   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弃子,二十年窘迫的人生,影片用交替陈述的方式讲述了经历那个年代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用亿万富翁的父亲这个角色来使矛盾激化,更体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时代的背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

    属于那个时代的真挚和纯朴在如今看来似乎遥不可及,如今的人们忙碌的寻找着地位,财富,荣誉,较量着手段和脑力,人与人的真情交流显得苍白无力,幸福感和知足感被欲望和空虚所替代,坚定和毅力被浮澡和诱惑所打跨,还有先结婚再恋爱的吗,还有人因为一句“这是我存的四十块钱和一些粮票,你回老家吧,我是右派”“我的命好,因为我遇到了好人。”而泪流满面,只因你懂我。

    秀芝小学没毕业,她善良、能干,海陆空齐降,勤俭持家,“我不管他是老师也好右派也好,在我眼里他就是许灵钧,是富翁我也不稀罕,是穷小子也跟他过一辈子。”瞧这种坚定和志气,有像现在一样发誓说无论贫穷和富有都坚守吗,没有,有的只是一纸窗花,两只红烛。灵钧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去了国外,从此他成了弃儿,后被打成右派去放马,遇到了一群纯朴的牧马人,对他无微的照顾使他重燃生活的希望,毅然放弃了出国的机会,选择了大草原,选择了祁连山,选择了山里的孩子和患难与共的妻儿,因为这是他的根,这是他二十年后写下的我的祖国,他的知恩图报也是那个时代人物真善美的最完美体现。

   信念是生活的基石,时代论英雄,或许每个时代对于真善美的表达方式不同,然而坚守和感恩的精髓理应值得传承的吧,而现在还有这样的时代人物吗,是诱惑太多还是现实太残酷,几十年后还有什么影片什么情结是可以重温依然感怀的,悲凉和无奈,又让我想起了前些天看的书法展,依然是一些老同志的笔迹和题词,也许时代的人物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给人生留个希望吧,相信多年后,会有属于我们这个变革时代的人物出现,会有一种新的信念指引人生,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最近看了新电影《两个人的房间》。影片一般般,中年夫妻的感情危机,这样的题材已经被嚼烂了,没有多少新意。只是主演的朱时茂和丛珊让我想起了他俩第一次搭档、也让他俩一举成名的《牧马人》。
   上世纪80年代初,乘着拨乱反正的东风,出了好几部很有冲击力的影片,《牧马人》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许灵均是个右派,被发配到了大西北,当上了牧马人,孤独、耻辱、悲观、绝望,几乎走上了自绝之路。然而淳朴的牧工不歧视他(牛犇演的,还得了百花奖的“最佳配角奖”),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四川逃荒女李秀芝,一对苦命男女相濡以沫,终于熬到了“新时期”。许摘帽,当了教师。此时他经商的父亲从美国来,为弥补愧疚,执意要把儿子带到美国,继承事业。结果嘛,许灵均当然难舍汗水浸渍的土地、患难与共的牧友和血肉相连的妻子。影片最后一组镜头,相隔二十多年,我还清清楚楚记得:天苍苍,野茫茫,丈夫、妻子和儿子,越走越近,拥抱在一起,身后是一轮红日……。
当时喜欢影片的理由,表面上,是因为主人公出身不好受排挤,受迫害,与我“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不好意思说的是,丛珊演的李秀芝实在是我心中的“善良女神”,那种从心灵辐射到外貌的美,真是夺我心魄,让我在漆黑中触摸到了温柔之乡。后来知道“单恋”她的,还大有人在;她简直成了中国的“玛丽莲.梦露”——尽管她穿着老棉袄,一点都不“性感”。
   二十多年过去了,回头看《牧马人》,觉得实在是理想主义的杰作。先不先,一个阶级敌人哪里有这么好的桃花运哟!英雄美女,才子佳人,落难觅真情,抱得美人归,谢晋导演还是走的老套路。事实是,死了的不少;劫后余生的,不疯则傻,像那些才华横溢的“胡风份子”;大部分是耽误了最佳年华,磨圆了棱角,唯唯诺诺,庸庸碌碌,再也无作为可言。但是谢导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向前看”嘛;我们这些人没有一点“理想主义”,靠什么撑下去呀!
   另外,电影里有些观点已经不妥了。比如,“狗不嫌家贫,子不嫌娘丑”;“娘打子,委屈,也该”。愚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一般人都能分清,祖国才是“娘”,那些倒行逆施的政权、政党、政府决不能同“祖国”划上等号;一定要警惕有人打着“国家”,甚至是“祖国”的旗号,去谋一己私利。我们爱国家,但这个国家也要真正爱我!
再比如,出不出国,并不是爱不爱国的唯一标志。如果许灵均当年能出去,再“引”一大笔“外资”回国,那他的贡献比当个农场教师不知大到了哪里,他早成政协委员了。再说,现在不少成天对他人进行着爱国主义高调教育的人,包括头头或艺人,不是把财产和孩子争先恐后地往外转移,自己也早就在做“域外寓公”的梦了吗?他们的“爱国之歌”比我们这些爱发个牢骚的老百姓可唱响了许多!
   朱时茂胖了,丛珊也发福了许多。不会有谁再把他们看作“梦中情人”了。我想,牧马人这个行当肯定在不断萎缩。但是就因为这部电影曾经温暖过许多命运坎坷、心境苦寒的人,它在电影史里是不会消失的。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

《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人生是一场大春宫

    更新描述或海报 查看原图 导演 : 孙立基 编剧 : 萧若元 / 萧定一 / 胡耀辉 主演 : 叶山豪 / 蓝心妍 / 松野井雅 / 周防雪子 / 雷凯欣 / 更多... 类型: 情色 官方网站: 3dsexzen.com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11-04-14(中国香港) 片长: 129分钟            又是一部《肉蒲团》主题的情色电影。与众不同的是,《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宣传语则是“全球首次3D情欲电影”。于是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它在电影史上的意义都是空前的。时代变了,这再也不是十几年前躲在小电影院偷偷摸摸看成人电影的年代了,人们终于堂而皇之地将情色电影搬上大荧幕,这是人性解放的时代。很多观众抱着猎奇的心理,不远千里地来一睹其风采,盛况空前。        《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由中国3D及一元制作室有限公司出品,投资逾港币二千五百万, 萧若元、萧定一监制,孙立基导演,叶山豪、蓝燕、原纱央莉、周防雪子、雷凯欣、及何华超领衔主演,于4月14日香港上映,全球其他国家均有同时上映。该片阵容豪华,声势浩大,帅哥美女如云,共同演绎了一场荒诞奇淫的情色大戏。         《肉蒲团》的故事梗概很多人都比较熟,我就不多加赘述了。《3D肉蒲团》则是在原著《肉蒲团》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并没有换汤不换药的照搬原著。3D版一出场就是宁王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观音雕塑,峨眉山上高僧布袋和尚和未央生怒斥宁王时,竟被路过的宁王听到,为后面埋下了伏笔。未央生陪好友林公子去铁家提亲,未央生和铁员外的女儿铁玉香一见钟情,林公子大怒,于是投靠宁王。未央生和铁玉香日日缠绵,然而床技不佳,无法达到极乐。追求极乐的未央...

《少女潘金莲》: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李翰祥 编剧 : 何永霖 主演 : 单立文 / 黄美贞 / 金仁淑 类型: 爱情 / 情色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4-06-24(中国香港) 片长: 98分钟 又名: The Amorous Lotus Pan / The Amorous Pain IMDb链接: tt0111154 当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武松举起刀,正在为杀不杀潘金莲做最后的心理斗争的时候,豪放的潘金莲大喊“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随后武松一刀结果了小潘的性命,但他确是十分的舍不得,表情痛苦的几近扭曲,他既忘不了他大哥武松的血海深仇,更忘不了和潘金莲那销魂的一夜。 李翰祥貌似对《金瓶梅》情有独钟,描写这部小说内容的风月片不止一部,早期的有《潘金莲》,中期的有《金瓶双艳》,到了晚期更是连续拍摄了《金瓶风月》和《少女潘金莲》,而这部《少女潘金莲》也基本上是他的息影之作了。本片在故事情节上借用了《金瓶梅》的相关人物和内容,但李大师并没有刻意去编写,甚至可以说没有情节,基本可以忽略。但在李翰祥的拿手好戏——床戏上,可谓是水准相当之高,从布景,到灯光,到配乐,再到演员的表演,都拿捏得十分到位,给人以相当强的艺术感觉,尤其是配乐,古筝、琵琶以及其他中国民乐乐器快慢节奏的变化,轻缓与欢快之间的变幻,配合着戏份的进行,可谓是天衣无缝。即使单独将影片配乐拿出来,也绝对让你觉得悦耳动听。 片中潘金莲和多个男人都有床戏,但最为精彩的当属和武松那场。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小潘用药迷倒武都头,趁其熟睡之际,潜入武松房间迷奸之。屋中暖黄色背景光,时而还夹杂着闪电的紫白色亮光,将小潘的身体展示的十分美丽。整段戏份几乎都隔着一层薄纱拍摄,若隐若现的感觉更具唯美效果,再加上刚才所说的精彩配乐,可谓是风月片中的床戏典范。 影片最终的结局还是以武松杀死王婆及小潘这个惯常路线结束,也许让武松和小潘一同生活下去也许更能让人遐想,但这样做可能还是太无法让人接受,打虎英雄怎么能拜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