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戴思杰
编剧: 戴思杰 / Nadine Perront
主演: 李小冉 / 米兰妮·让帕诺米 / 林栋甫 / 阮如琼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加拿大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6-04-26(法国)
片长: 105 分钟
又名: 植物园 / 植物学家的女儿 / 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 / 风月掠影 / 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
“你来之前,我很孤独,孤独得可怕”。电影里的安安倚柱低语,在玻璃屋袅绕的蒸汽里伸出她的手,向着前方的女人发出邀请,那个女人有灰蓝色的眼睛,像笼罩着一层轻烟。她们在翠绿色桑叶铺就的花床上拥吻,雾气将她们围绕,细密的汗水,柔和的曲线,原来女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也可以这么美。
最近想走一走文艺路线,提高一下品味,所以下了这部戴思杰导演的《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其实按照它的法文原名《Les filles du botaniste》,应该译成《植物学家的女儿们》,可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所以特地搞了这么一个有点暧昧又带着异国风情的片名。戴思杰导演住在法国,似乎已经成了法国公民,难怪这部片子里充满了中西合璧的古老雅致,但隐隐透着怪味豆似的不协调,也许因为道具和服装中和了中国几个年代的典型特征,因此让人产生了空间和时间的混乱,但总体说来,片子拍得很美,配乐尤其出色,贯穿全片的二胡伴奏带我进入那个如梦似幻与世隔绝的小岛,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悄然上演。
且让我们放下偏见和芥蒂,忘却错乱和瑕疵,静静欣赏她们的故事吧。
植物学家的女儿安安爱上了来实习的混血女孩李明,为了能永远在一起,李明嫁给安安的大哥,却被那个男人发现已不是处女,她被毒打以后逃回植物园。安安的父亲发现了她们的行为,勃然大怒,安安为了保护李明,错手杀死自己的父亲,最后两个人被判处死刑,骨灰洒在曾经许过愿的那条江上。。。
其实故事很简单,两个女人,朝夕相对,彼此相爱,她们一起上山采草药,一起沐浴清泉,一起处理家常琐事。深夜无人的时候,她们在林中的玻璃小屋里做一切她们在白天不能也不敢做的事。李小冉演的安安瘦弱、清秀,表面温顺内心坚定,她的美丽在沾染汗水或糊满泥巴后更显得光彩夺目,她是一个那么适合靠近并随时被注视的女人,每一时刻,她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面孔,教人如同吸食鸦片般上了瘾,一刻都不忍移开视线。她在小岛的植物园上孤单得成长,陪伴着脾气乖戾的父亲,这个男人关注他的植物胜于关注他的女儿,他可以疼惜娇弱纤细的花草,却不了解他女儿敏感动荡的心思。。。直到李明的出现,她对安安来说,先是个同龄玩伴,然后是个闺中密友,最后成为亲密爱人。在安安的世界里,小岛构成了她大部分的生存空间,她的根在那里,注定她的爱也只能在那里发芽,她不能接受太狂暴的,也不能理解太隐晦的,如植物一般绿色、天然的爱,才能给她最大的安全感。
不管旁人怎么看待女同性恋者,这部电影里,我只喜欢她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插入任何一个男人都让人觉得突兀奇怪。她们总是额头抵着额头,闭目微笑,她们同样纤细的臂膀相拥,似乎只是为了给彼此一点支撑和依靠。在这个充满恶毒和不信任目光的世界,两个纯净的女孩子静悄悄的相爱,如同一只清水瓶里的并蒂莲,洁白也苍白,无奈得在干涸后枯萎。结局似乎早就写好,在她们许愿一生一世不分离得笑声中,随着鸽群飞过远山,飞向不可测的天边;但其实这样也好,因为我们彼此都无法想象将来的命运,与其满目凄凉得分手,不如像这样,爱一次就是永远,天堂或者地狱,都有你常伴左右,不离不弃。
戴导演的镜头真的很美,虽然他的思想似乎还停留在5、60年代,拍这样一部片给外国人看,也许会引起误导。因为中国并不会因为同性恋就判人死刑,也不会在90年代还满街放着革命歌曲。让我往善意的方面想,也许他想借着环境的反差突出这段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所有的美都给予爱,所有的丑都推给爱的对立者。。。
“把我们的骨灰一起洒在江里吧,这样我们就能一生一世永远不分开了。。。”
在百度上搜索戴思杰的资料,有几张他的照片可以观摩。镜片后的双眼吐露出狡黠凌厉的目光,不是和善模样;站立的姿态带有一股小心翼翼的气宇轩昂,仿佛生怕踩错了点,碰倒支柱,破坏掉精心圈出来的帷帐。那种骄傲不是贵族式的与生俱来,张爱玲只需一个微微仰头就恰到好处,将世间繁华与苍凉压在颌下,看透人性跋扈。戴思杰说:我想证明我是个聪明人。此话一出,自然是昭然若揭了。证明本身意味着目的性,而证明给谁看是一个隐性倾向问题,它决定了证明的方式、过程甚至是结果——你究竟是出自何种定义的聪明人呢?
他让我想起《解放军在巴黎》中面目可疑的绿军装。那是台湾人扮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
这句话出自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1804-1881)的小说《坦克雷德》,被萨义德用于《东方学》的开篇。本杰明意义上的“谋生之道”(career),是指东方会引发起西方年轻人的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而不仅仅止于西方人依靠掠夺殖民地财富以使自身利益获得满足的物质索取表层。东方对欧洲人而言是浪漫而传奇的,“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正是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视角,使东方立于他者地位,是被审视对象,判定标准来自于西方(更准确的说是欧洲)。在那里,欧洲民族的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虽然东方激发了西方的想象和热情,但仅仅是器质性的存在,东方的谋生手段,必须满足西方要求方可成立。
具体到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上来,电影毫无疑问是西方的工业和文化的产物,其话语体系的建立自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思路和规则。尤其是身居海外的华人导演,更面临着巨大的文化立场难题,文化差异和西方文化霸权是创作的天然屏障。大致上,我们可以将海外的华语导演划分为三类:1.西方主流价值体系主宰下的商业制作模式。这一派以香港的吴宇森为典型代表,在好莱坞的机制下运作。2.欧洲中心主义视野下的个体写作。《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导演戴思杰,正是走了这样的谋生之道。3.游走于中西之间的双重视角构建。李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西两派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双重批判。他深谙双方的价值观念,同时保持了自己清醒的判断,这正是别人不可企及的优势所在。
暧昧的戴思杰和封闭的植物园
戴思杰是一只文化蝙蝠,身份模糊,立场暧昧。他已在法国旅居23年,却不愿加入法国国籍。原因是害怕自己在转变身份之后无法写作,产生思想上的断裂,进而不断追问“我是谁”这个问题。面对西方主流媒体对《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刻薄的指责,他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对任何政治都不感兴趣,自己的电影没有政治立场。《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是自己完全站在女性立场上拍摄的一部电影。这种说法造成的结果是,两边都不买账。法国人说他不够“仇恨”,缺乏对现实的批判,中国人说他“媚外”,站错了队,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倒是谁也没注意到他所谓的“女性立场”问题。可以感到,他对自身的表述和外界对他的评价之间产生了极大的裂缝。到底是我们误读了戴思杰和他的电影,还是他无法确认自身?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刻意营造出一个封闭的环境——故事发生在某座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植物园散发着诡异靡丽的东方气息。按照开篇处关于李明身世的交待,背景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但影片所呈现出的,却是反常态的时代图景——喇叭里播放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鹦鹉嘴里说出的是“毛主席万岁”这样的文革话语,路人的穿着也是文革范儿(军装倒是85式)。导演是想以封闭取代常态,从而为这些不合常理的设置寻找到合理性么?因为隔绝,所以便“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吗?如果按照戴思杰自己的说法,这是一部没有批判和政治立场的电影,只是想表现女性,那么又何以安排出意识形态性极强的那些符号呢?另外一点,影片的拍摄地并非中国,而是越南。除了几个主角之外,大量群众演员都是越南当地人。这些东方面孔在外国人看来想必是没有区分度的,就像在我们眼里的荷兰人和比利时人。还有那一场场伪民俗——只要与西方不同,有差异,就姑且让它是中国的吧。
封闭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人性。在植物园中,教授是权威和规则的化身,代表了不可侵犯的秩序。混血的李明是外来的不速之客,她打破宁静,带来一种叫做“同性恋”的病。安安是东方女性的杰出代表,贤惠隐忍,美丽婀娜。蛋蛋是男权的象征,有力量,强大而粗暴。父亲对女儿、丈夫对妻子,都是专制暴力的,作为女性的一方只能屈从于冷酷森严的秩序,被剥夺了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力。主角们都带有强烈的能指色彩,充满了符号和隐喻的意味,生动的人性被抽离出人物本身,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堆被所谓的“东方”层层裹缠之后的木乃伊。安安和李明的“同性恋”,也缺乏细腻的情感铺垫而显得刻板,透着照本宣科的毫无生气。如果这就是戴思杰所谓的“女性立场”,那只能说,作为一个如假包换的女性,我有权不认可。制片人吕克贝松推崇其为女版《断背山》,更大程度上是出自营销策略的考虑了。
戴思杰害怕问“我是谁”,之所以害怕,也许正因为他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不是中国国籍或者法国国籍的问题,这是一种奇怪的心态在作祟。他太想证明自己是聪明人——证明给所有人看。他曾经尝试过拍摄一部完全的法语喜剧电影,但并不成功。他是一个30岁才去了巴黎的中国男人,天然的文化隔膜是越不过的障碍。《巴尔扎克和小裁缝》里,他说自己讨好的是“人性”,那毕竟还有文学的光辉在,知识的力量是应该被推崇并发扬的。那些说他“献媚”的人,自身想必也带着强烈的自卑感,认定以巴尔扎克为表征的西方理性传统是优越的,这才有了胜负之说。但到了《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实在“聪明”得有些过了头——我这次放弃意识形态立场了,我不讨好了,我是无政府主义者,所有政治我都不喜欢。这未免有点赌气的成分在里面。这种气积聚在了电影里,那是空灵的群山、繁盛安静的植物、氲氤的烟雾、漂亮的女性胴体、宽容的孤儿院院长,甚至是心若止水不染俗尘的僧侣们都无法消解掉的一股气。舒缓平和的河流之下,刻意的慢藏不住锋芒的蠢蠢欲动。戴思杰身上有一种缺乏归属感的焦虑。而一个无法用母语进行写作的作家身上的悲哀,是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但是欲速则不达,他急于找到出路,却作茧自缚,离救赎更远了。蝙蝠的命运是被飞禽走兽共同放逐——它太不坚定,最终连站队的机会都被剥夺。
剧情简述:李明同学其人
我认为李明同学在影片中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
李明原本是一个正派而善良的女青年,由孤儿院抚养长大,被孤儿院公派往外地留学的(肩负把中医植物学知识带回孤儿院的重要使命)
然而力同学经不起诱惑,深深陷入了一段难以启齿的隐秘恋情之中,沉迷于肉欲儿难以自拔,渐渐荒废了学业
而后为了获得植物园的永久居住权,竟然还假意与植物园领导的长子
最后在其隐秘恋情事发后,李同学与其恋人还残忍地将植物园领导杀害
教授与实习生:
包吃包住,没工钱,主要做家务,顺便学点谋生手段
李明同学的身份究竟是实习生?是留学生?是学徒?抑或是童养媳?
总之“教授与实习生”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多半只是为了给影片注入些洋气息,就好像李明同学的混血身份一样
女同与破处:
也许是我没文化,在我的印象中,处女膜破裂对于女同来说似乎不是必要条件
同时我也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李明同学的第一次呢?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玩具似乎是不太可能
思索良久,终于得出结论 —— 有灵魂的人参^^
洞房与蜜月:
老教授召集一帮乡里乡亲又堆被子又跳祈子舞地布置新房,中国得一塌糊涂
结果结完婚,小两口竟然立马去外地度蜜月了
在那个年代,新婚夫妇不在“精心布置”的洞房里OOXX,偏偏要跑到外地去找旅馆开房
那种感觉,就好像:吃粒巧克力,却发现是咸的
结婚与地位:
婚前老教授的刁蛮与权威是非常明显的,女儿学徒,全得听他的,泡杯茶都必须用雨水
婚后地位变化明显,女儿儿媳都开始明着顶撞老头,分分钟给他脸色看
老头凄惨地跑到外边去吃鸭掌,只因为儿媳讨厌鸭掌
佛门的生意经:
许愿放生,许一个愿就要放生64-108只鸽子,这个生意也实在太好做了
红色的执着: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执着,比在“战死前请战友转交最后一笔党费”更诙谐的
那一定是“在被枪毙前请人转交枪毙的弹药费”
小结:
植物园里到处是大红大绿,只要色彩丰富,不管协不协调
植物园里永远是烟雾缭绕,超越时间空间,一派醉生梦死
植物园里,导演带着神仙般的笑容,一边照镜子一边随意地将文化嫁接
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从容地意淫着,意淫着...
Permalink:
http://draco-standalone.spaces.live.com/blog/cns!DFC124FAFF2221AE!1516.entry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