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幸福的另一种可能《廊桥遗梦》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 罗伯特·杰姆斯·沃勒
主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安妮·科利 / 维克多·斯勒扎克 / 吉姆·海尼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5-06-02(美国)
片长: 135 分钟
又名: 麦迪逊之桥(港/台)
IMDb链接: tt0112579

记得当初《廊桥遗梦》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当时看国内媒体提及本片时,都是一副生怕被这部“美化婚外恋”的片子误导人民的架势。那时的我从小受类似教育多年,但凡看到文艺作品中有婚外恋情节,无不深深同情被戴帽者,对偷人者深恶痛绝。渐渐地,怀疑开始了,伴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对于婚外恋,我也认识到它没有那么简单,就如今天再看当时由于在媒体的到道德评判下,我简直不屑的《廊桥遗梦》,感觉更是不同寻常。
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是粗俗的,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和谐社会,回归家庭”的电影又是肤浅的,它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抉择,一种个人幸福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在我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我越发感觉,婚姻本质不是为了让人幸福,它的作用是为了维系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甚至可以说,它是反人性的。其实,本来社会要协作,一些人性的东西势必要作些控制,所以,婚姻制度以及其配套道德体系来了,我需要它来将一对对男女以法律的名义结合(捆绑)在一起,这样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是有很大益处的。所以,婚姻并不神圣,如果神圣,干吗要法律认可?搬到一起住不拉到了,那是因为社会的示范,我们都要有个“名份”。好在,现在的婚姻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幸福的可能,但是问题也来了,当两个人踏上婚姻殿堂时,他们常常是处于爱情幸福的阶段,情投意合,甜蜜无比,但是,人总在变化,两人要想保持这样的幸福感,无疑要以一种适宜的节奏变化,这样才能将幸福感保持,我们知道,这样的概率已经开始大大降低。更何况,在任何阶段,总有个社会习惯下的结婚“标准年龄”,比如,当前的中国城市,25到30岁最为普遍,你说怎么就这么巧,偏偏那个能让你终身幸福的,陪着你变化保持幸福的人就在那个年龄段出现?好了,婚姻幸福的概率进一步下降。 看上去,我是个婚姻悲观论着,没错,确实如此,但是悲观并不一定必然是种消极情绪,正是悲观下,我们需要以悲观的心揣度对方,了解对方可能正在变化,去沟通,去了解,去寻找适宜的节奏。在《廊桥遗梦》中,我们看到,女主角弗朗西丝卡回忆到,当初答应丈夫的爱情时,也是一脸幸福,到一个友好的小镇,带着平淡生活的憧憬,却渐渐成为一个为琐事烦恼的家庭主妇,她感到枯燥、无聊、无奈,却无法与丈夫分享,因为这很难说出口,因为婚姻“不是就该这样吗?”,此时的她已经开始变化,而丈夫或许已经有所察觉,但是在婚姻惯性的缘故下,他们只能这样默默的过日子,此时的弗朗西丝卡只待另一种变化的点燃。摄影师罗伯特的出现,与弗朗西丝卡说俗点,就是干材遇上烈火,本来嘛,弗朗西丝卡起初就是被爱情滋润的青春之树,到最后渐渐失去这样的滋润,成为干材,于是,罗伯特来了,他曾经历婚姻的失败,长期四处游走,他见多识广,风趣幽默,他向长期在小镇带着的弗朗西丝卡带来外面世界的精彩,也终于与寂寞的她从投机到暧昧,直到相恋。
我们常常对爱情极力美化,歌颂,但是如果这个爱情有了婚姻外的前提,便改变了态度,哪怕它再真诚,再浓烈,所以,在婚姻上,从精神到肉体,直到整个情感各个阶段分别出轨的人想必不少,但是真正踏出关键一步的人总是很少,以私奔这样绝决的方式踏出的更是艰难。真如弗朗西丝卡所说,哪怕与丈夫没有了感情,但是对善良的丈夫她并不忍心伤害,她更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孩子,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离去,让家人蒙受耻辱。当感性碰上理性,激情碰上道德,痛苦的挣扎总是难免,所以,本片在一种慢慢的节奏、淡淡的情愫下进行到后部,终于开始了充满张力的高潮,走,还是不走,对一个女人,这更加困难,因为在世俗中,出轨的男人或许会受些谴责,但是却常常伴随微妙的其他人的“羡慕”和对其“能耐”的认可,而女人就不同了,往往是彻底的鄙夷,何况小镇已经有一个出轨女人的“示范”。弗朗西丝不愿家人蒙休,不愿孩子们痛苦,她选择留下,哪怕只是一瞬,哪怕片刻她又有所犹豫,但是却已经无法再赶上罗伯特远离的车痕,这痕迹,带走的是她改变生活的一次机会,幸福的一种可能。 弗朗西丝卡的抉择是正确的吗?没有人能回答,或许,哪怕她走出了那一步,哪怕她能令一个浪迹天涯的男人安定,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爱情的捉摸不定注定了两人间幸福感的不确定性,罗伯特展现的未来生活的幸福就如她丈夫曾经令她憧憬的小镇生活一般,令人向往。所以,对于婚姻中的人,对于另一种幸福可能的选择,总是很难简单的评判的,走,或是不走,都可能伤害自己和他人,主流道德观更倾向于让婚姻稳定,所以,在满怀憧憬的新人,走入婚姻殿堂时,切莫将婚姻的种种常规视作理所当然,或许值得保持一份悲观感,但是乐观的应对,对伴侣多些体察,多些沟通,就如弗朗西丝卡的孩子们在母亲死后,了解了母亲当年的痛苦的抉择后,与已经产生缝隙的伴侣开始真诚的沟通,这不算晚,晚的是到了婚姻崩溃的前夕,我们还只是觉得婚姻就该长相撕守,还只是知道怪对方如何没有道德,自怨自艾的人永远很难的到幸福。同时,在婚姻上,当你看到有人做出了“不道德”的选择时,请不要先开始鄙视,可能背后有你不知的故事,况且,你也在变化,或许某天,一个人闯入你的生活,向你提供了幸福的另一种可能,你该如何面对?这永远是个甘苦自知的问题。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这是真正的悲剧。
    真正的悲剧,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美。
    这种撕心裂肺的力量在于:一面是激烈的爱,一面是巨大的克制。
    罗伯特说:“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要摄影。摄影之于我的意义,是使我越来越走向你。。。这么明确的事,一辈子就一次。”——这是爱的宣言:我为你而生,此生只你一人。
    弗朗西斯卡说:“他(她老公)一辈子没做坏事,他不该受这样的遭遇。”——这是道德的宣言: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人若不负我,我绝不负人。
   当这两种力量短兵相接,便汹涌澎湃,惊心动魄,犹如燎原之火和倾盆之雨,犹如世界之初和世界之末。
   宇宙爆炸之后,将是一片无边的静,直至归于永恒。
   但经典的悲剧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复制。得正好老公孩子都不在,空出了地儿;这地儿得在乡下虽光天化日但无众目睽睽,虽是僻壤但非穷乡,得有吃有喝有音乐有浴缸有暖床;相逢那天,天要很蓝,麦田要黄,得有野花盛开好供罗伯特采摘,得有廊桥见证为媒,桥上不可人来人往破坏气氛;生离那天,雨要很大,要在转角闪红灯,以示艰难的抉择令人窒息。得是正正好好四天,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时间太短感情发展太突兀不饱满,时间太长就拖泥带水,不能嘎然而止就不能绕梁三十年;罗伯特得无牵无挂孑然一身四海为家浪迹天涯,弗朗西斯卡才敢在封闭的小镇豁出去风风火火爱一场;弗朗西斯卡得拖家带口为人妻为人母这样才走不掉,不需要罗伯特负责下半辈子柴米油盐酱醋茶。。。
    故事的情节没有普世意义。有普世意义的是一种信仰。
    死后随风飘洒廊桥,永远相依相偎。他们分离时,没有过这样的约定。这种无言的约定,竟使我一霎间想到了这篇文章的标题。
    你若问我,为什么他们只爱了四天,却可以至死不渝,那我告诉你,因为他们彼此已成为信仰。
    所谓信仰者,虚无缥缈,是无法说出来给你听,无法掏出来给你看,无法摆在你面前让你触摸的。就好比你信上帝,你有见过他老人家?可他却无处不在。你吃饭前要祷告,你睡觉前要祷告,你做了什么得忏悔,你得了什么得感恩,因为他在你心中,所以他无时不刻不存在。
    互为信仰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I'llonly say thisonce
I've never said it before
But this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justonce in a lifetime
      我有时候一直在想电影与文字的区别,文字的东西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然而当哈姆雷特被拍成了电影,定格成了画面,我们就很难在其中融合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想像。文字的感觉是千种百样的,而电影却是唯一的。电影的画面感,细致的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是文字所不能达的。我很少去评论一部电影,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好,词穷到只会说感动。 我不大喜欢把别人的电影品头论足,批评得体无完肤。不管怎么说,导演都是尽力了的。陈凯歌同学敢于撕下自己伪艺术家的面具,敢于把霸王别姬的成就扔到一旁,勇敢的扛起摄像机,搞起特技,对着馒头,拍了无极,光勇气也是值得一赞的。
    而我今天要认真的说一部电影,很抱歉之前说了那么多废话,因为有些窘迫,不知要如何开始,只能东拉西扯了。我总是这样,越是在乎,越是语塞。思思说她在最后雨中两人一前一后两辆汽车里离开的场景里哭得不成人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站在漫天大雨里,那样颓然,那样哀伤,湿漉的他似乎随时都可能倒下。他用乞求的眼神望车窗内的她,求她跟他走。她是想的,她是想的,我知她是想的。绿灯亮了很久了,她丈夫不断的按喇叭,有些急躁,为什么前面那辆车还不走。他的眼神在后视镜里深深地望过去,望了很久很久,然后他缓慢地弯下腰,挂上她的链子,缓慢地拉起手刹,发动。她紧抓着车门的手颓然松下。这一切,再也回不去了。

    一开始,我想,男主角太老,女主角不够漂亮,甚至觉得她的连衣裙太土气。我们看惯了俊男美女,看惯了门当户对,看惯了完美结局,习惯了享受视觉,无痛于身心。一开始,我直的没想到,会是那么难过。
    在麦迪逊下,他摘了野花给她,以表谢意。无论什么时候,有风度的男人总是易受欢迎的。没有哪个男人会无缘无故的摘束花给女人,也没有哪个女人会轻易跟陌生男子开玩笑。一切已经开始了,在我们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或许,在车里,在他拿烟的时候,在他的手臂貌似不经意擦过她的腿的时候,这一切,便已经注定好了。
    她再回请他喝茶,他调了她每天早上最爱听的那个台。他们顺其自然的聊天,我忽然在想,我们都需要交流和被理解,她与她丈夫结婚数许年,育有一子一女,却未必有一刻静下来这样谈过心。一个能够看懂你,理解你,不需要费力便能明白你的男人对女人来讲,实在是致命的吸引。
    他在她屋下的水井旁擦身,她在楼上,透过窗帘,看见裸着上身的他。65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身材还依稀能见昔日的健硕。她开始感到心绪不安。他帮她做晚饭,他们一起吃晚饭,他开始讲笑话,两个人都很开心。他们散步在月光下,两个人居然都爱叶慈的诗。我以为,志同道合是最重要的前题。可以不要家境,可以不要权势,甚至可以不要物质基础,虽然我认为这也很重要。但是,不能没有,心灵的默契。
    他对她说,法西嘉,我们没做错事,你无事不可对孩子说。这是一个好男人,在最后他埋在她膝头长叹,替她拉下膝头的裙子离开时,我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

    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否成为她在余下的岁月里独自生活的支撑。如果是我,这会是我一生的记忆。她是否在黑夜里想他的样子,想他鄂然把花掉下来的样子,想他与她共舞时的样子。他的气息,他的温暖,他的拥抱,他的背影,他的声音。她有丈夫,有儿女,而他走后,却始终是一个人。心灵的默契是无可替代的,当拥有变成了回忆,当回忆变成了唯一,当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离开时颓然转过身来说,我只说这一次,我以前从未说过,因为这样确定的事情一生中只有一次,世界顿时崩塌。

    他留着她当初送给他的链子,在他逝后再次回到她手里。他为她拍的照片,轻轻地冲他风情万种的笑。他写给她的信,他的相机,她一开始贴在桥上邀他共进晚餐的留言,所有的东西他都留着,留到最后连同骨灰一起寄给了她,包括他一直戴在手上的腕环....是的,他们互相拥有对方的一切,肉体和心灵,还有几十载的回忆,除了那个人。

    我不排斥伦理,也不迷信爱情,世间的事情都是自然的。对错的标准都是历来的统治者为了掩饰自己拿来压制别人的,时间长了,便成了我们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尺度。亦有语评论说廊桥遗梦是为婚外恋找借口,我无意反驳。只是生活太悲苦了,何以不能幸福,何以不能顺其自然的相爱。我只是,只是在他说这样确切的事一生中只有一次时,在他绝望的回过头,用尽最后的力气发动汽车时,在她收到他去逝后给她的遗物时,心涣散,无法自拔。




“它叫罗斯曼桥,是属于另外一个人的,属于那个十几岁的那不勒斯姑娘,那个探头窗外,想着还没有出现的远方的恋人的姑娘。”
                           弗朗西斯卡对罗伯特金凯介绍廊桥


1.

一九九九年的冬天,我从学校回家。太阳有些小暖。阴暗的楼道里有那个年代常见的水泥格网,阳光被割裂,摔在地板上痛得支离破碎。
就如同那些已经开始漂白的画面一样。
母亲的眼泪。父亲的沉默。茶杯破碎的瓷片。红色公文纸上炭黑墨水誊写的离婚协议。
都是那样的摇晃和颤抖。在回忆里显得声嘶力竭。

两年后,我们全家从小县城搬到市里。我无意中看到了母亲的提箱里的那部VCD电影。在母亲贴身的衣物里染着茉莉香水的气息。
封面上拥抱的男女,暮色里暗红而古老的廊桥。
我因为这样的冷色调的压抑而失语。

2.
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五年的夏天。
双座的小卡从十一号国家公路突突的驶入麦迪逊县的田间。
白色的职业小坎肩。骆驼牌香烟。黑色的长筒尼康。
中年牛仔挽起袖子,在淡棕色的条纹衬衣里望着那个有些腼腆的乡村妇女。他笑笑,脸上时光流淌过的纹路深刻而迷人。
作为摄影记者,在麦迪逊县,他的确是怀着朴素的目的前来的。
他喜欢衣阿华州里清澈如洗的蓝天,农场间大片的高粱,还有最沧桑而古老的廊桥——当地人叫它罗斯曼。
然而,他碰到了一个更朴素的女人,在那个白色的路边小木屋里,弗朗西斯卡——一个普通的农妇。两个孩子的母亲。
她温暖的笑容就像摇篮一样,让一颗在旅行和流浪中的无比疲惫的心瞬间安然。
那些日子里,家人都不在身边。她也乐于有人陪伴。
她跟他聊起家乡,给他朗读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他则给她讲述他一路上经过的那些城市,河流和山峦。
他给她拍照,在照片里,她有着少女一般明朗的微笑。
爱如烛火,在漆黑的夜晚,他们依偎在一起跳舞。在干燥的空气里,他们彼此引燃。
他们亲热的时候,他像一只强健有力的豹子一样的掠过她光滑的身体,灵魂彼此交合的瞬间,让牛仔想起了一路上那些未燃尽的篝火,结冰的河流,微风习习的热带草原,想起了那些印第安人献给寺庙的纯洁的少女。
相遇和别离是命运之神诡异的孪生姐妹,一次次的向人们验证了爱情的美好永远敌不过现实的尖锐。
罗伯特金凯的要求是如此直接,他说,弗朗西斯卡,跟我走吧。我是自私的,可我,可我无法抗拒的爱你。
如果我离开,一切都会变的。
作为回答。她只是在黑暗里轻轻的说了那么一句。
那是他们缠绵四天后的一个夜晚,然后那个沉默的男人出门发动小卡车,独自融进了无边的夜色里。
爱如烛火,也就是应了这般瞬时的明灭。
门轻轻合上的声音掩盖了女人的抽泣。
她无法忘记的,是那些白兰地后的迷醉和旋转,黑暗中的喘息和轻叹,以及从那个男人身上她开始逐渐苏醒的爱情触觉,一下子让她回溯到青春时光的彼岸。
从那一刻开始,她感到她生命的意义,仿佛在意外的重逢后又突然抽身而去。
莫名的惘然。

3.
一九九五年的冬天。
《廊桥遗梦》在美国上映。
伊斯特伍德和斯特里普的演技无可挑剔。经典的好莱坞牛仔和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屏幕上他们温存的体会着各自的呼吸,让电影有了美国乡村民谣一般动人的灵魂。
因为我的刻意,我还是愿意用爱来描述这一段感情。虽然从很多年前开始,就有了那么多的人在不停歇的责难。他们说在这个出轨比出书简单得多的年代,这样的刻画会美化背叛,会模糊一些社会准则。
面对质疑,《廊桥遗梦》小说的作者沃勒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弗朗西斯卡的原型来自很多女人。
那些因为漫长的婚姻而失去了爱的美丽与哀愁的女人。
我后来想这其中应该会有我的母亲。
母亲年轻的时候很漂亮,长发飘飘,洋溢着青春动人的激情和才华。
她会拉手风琴,她会写诗。她纤细的手指可以制造出美丽的句子。
在某些人的情书里,她是像白天鹅一样的姑娘。
而我的父亲,只是一个刚刚从大专毕业分进县城的农村小伙子,老实,木衲,土气。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并不般配。
这无关势利,可是有时候事实就是如此。那个年代的婚姻,人们不自觉地都会盘算着柴米油盐间的细微利益。
于是爷爷婆婆替他们女儿的幸福做出了决定。嫁给朴实善良的父亲,他们满怀信心的觉得母亲会幸福,那是一次两老都觉得稳操胜卷的博弈。
最后所有人都赢了,除了她。
后来,母亲对我说,也许,这就叫做命运吧。
而又是我,让她觉得在这样的命运里,并不是完全的后悔和惋惜。

4.
二零零七年夏天。
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给我说起她那段往事时候的表情。她跟我第一次讲起生命中除了我父亲之外的那个男人。那固然没有在麦迪逊县遭遇的男女一样温馨,却也没有太多折磨生命的痛苦和纠缠。
她讲述的时候脸上一直很平静。枉如述说自己的前生。
人的感情一旦深厚,谈起来便总显得淡薄了许多。
母亲说父亲是个很好的人。结婚之后很多年,她才终于爱上这个我叫做“爸爸”的男人。之前的婚姻虽也和睦,却始终无法寻到那种叫做“爱”的感情。
有些选择,虽然不见得是伟大,却必定是带着她生命中某处我们作为儿女所看不到的牺牲。
回忆对很多人来说是痛苦的,那些被视为如洪水猛兽般不伦的婚外恋情,也许我们更应当去探寻缘由,而并不应单纯的去责备。对于母亲来说,她的往事,和夹在泛黄书页里的蝴蝶一样,却也早已变成爱的标本。
在那么一刹那,怀里的母亲,的确是让我想起了弗朗西斯卡。
麦迪逊县的女人。

5.
那米黄色的野菊花,是罗伯特金凯送的。
作为回报,弗朗西斯卡在廊桥的木板上贴上一个小纸条,请《国家地理》的摄影记者到她家共进晚餐。
初见。你来我往,爱情的开始,往往就是这般的春意盎然。
可惜,人生无法永远停留在初见。
所以,我便留住了那些画面。

很多年后,就像我母亲年轻时所写的一句诗里一样:

“你坐在橡木的窗台边,饮着阳光,细细怀念。”

-END-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