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岁月更剃

导演施润玖
主演靖奎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2
片长: 54分钟
又名: 敬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 / Old Jing with His Regular Customers









《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岁月更剃
文/四月物语

片子里的靖大爷87了,身体很好,常常要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给自己的老顾客剃头。片子里季节是冬日,靖大爷踏着一双轻薄的运动鞋,经常逆行在马路上,阳光下。不知道靖大爷的时间表排得有多满,片子没有登门理发的具体日期,只是一段段大同小异的剃头过程。

对于靖大爷的了解,在剃头的过程中略微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靖大爷因手艺出众服务于名流间,掏得出三根金条换了闹市的多层小楼作为自己店铺。不料,后来公私合营,一夜间靖大爷成为无产者,多亏老头一直心胸开阔想得开,这成为他其后的人生哲学。

靖大爷服务的主顾们大多也是底层人民,许多老人是渐渐走远了,老主顾们越来越少,“这几年走了400多位”,靖大爷说。就连他的工具也几乎成了古董,“该进博物馆了”。

片子的结尾颇耐人寻味,为别人剃了70年头的靖大爷到街头理发,一个半百大妈还关心问候着靖大爷,说您身体真不错平时干嘛呀,靖大爷说我平时就出去转转,大妈说那您可得慢着点。她却不知坐着的老大爷每天忙碌的工作,靖大爷始终没说自己的身份,理完后静静离开。

2010年初的时候,摄影记者白继开和友人再次拜访靖奎老人,老人处于隐居状态,偶有登门拜访的来宾大多因为施润玖的这部纪录片,慕名而来。老人依然有着旧式剃头师傅的风度,像纪录片里一样依然按时锻炼休息,他的心态就是长寿的秘诀,是这个燥热时代缺乏的温和剂。

片子与《爆肚张和老吉家》也有了交集,地点上的,靖大爷给张耀兴老人剃头,爆肚张店里的一只猫好奇地嗅着那些理发工具,好像前世也闻到过那些古老的气味一样。




什刹海,喧闹的后海酒吧街,每天迎来送往不知多少游客,而十几年前,一条即将被拆迁的胡同,一群垂垂老矣的生命,没有人知道,他们曾经在那里生活。
影片里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故事真实的记录了他们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靖大爷87岁的高龄还每日骑个小三轮车走街串巷的去剃头,他的老主顾们既是客人又是他的朋友,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这个老传统,在镜头里,外面世界的变化已经与他们无关,剃头可能是生活中仅存的乐趣了,好像一下子又唤起了他们年轻时的记忆。
片子展现的是典型的北京人生活,胡同里放在窗台上的大白菜,码放在墙根儿的一摞摞蜂窝煤,都是那么熟悉。
“多活动活动,甭老躺着”,成了他们每次见面彼此鼓励时常说的话。镜头里的他们质朴,亲切,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感慨时光匆匆,一方面感动于靖大爷的与世无争,另一方面也感慨于生命的脆弱。靖大爷的一头银发看着极为亲切,不时让我想起我的奶奶。
靖大爷在剃头时认真而且专注,老主顾们都是闭着眼睛享受着这种仪式般的待遇。靖大爷即将失传的手艺也让我想起另一个老人,东四大街上的修笔匠,一家专门修钢笔的老店,每次路过我都会往里面张望一下,屋里通常是黑着的,那个耄耋老人有着匠人的老手艺,现在也都被时代抛弃了。曾经新闻里还报道过,向社会招募一个学徒继承手艺,后来也都没了下文。
另一部讲靖大爷的片子《剃头匠》我也看过,虽然故事性强,但里面的靖大爷面对镜头时很明显有些放不开,加上其它人物都由演员出演,感觉少了几分真实。
人呐,就像稻子,旧一茬新一茬。社会在发展,总会有人被驱赶着推向不被人关注的角落,而我们有一天也会变老,也会被遗忘。看着身边熟悉的事物一件件消失,真是最大的遗憾了。
还是靖大爷说的对:“什么都不想,想不通就是受罪,自己能做的就不要麻烦别人。”‘



    我并不是抱着老北京情结看的这部纪录片,所以我并不能非常切身的感受到片子里所蕴含的老北京剃头的深厚传统文化,那是什么吸引我看的呢?或许就是那一幕场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颤巍巍的给同样颤巍巍的老人们理发的场景,我看到的,是靖大爷所坚持的剃头手艺的存在,他与其他老人之间那种联系的存在,他自己的一种生命存在,然而这些存在,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

 

 

“这老一套,根本就扯不掉”

 

片子的主角靖大爷是一位剃头艺人,从事剃头工作已经几十年,拍纪录片的时候靖大爷87岁。尽管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靖大爷仍然骑着三轮车上门给老主顾们理发,一家一家的服务。冬天的什刹海,总是被定格在画面中,有时阳光洒满水面,有时水气缭绕雾霭阴霾,不变的是,靖大爷一下一下的蹬着车穿行,花白的头发整齐的梳成偏分,穿着十分朴素,一双球鞋,一个黑提包,这个黑提包就是靖大爷的“工具箱”,似乎也就成了靖大爷的标记符,而靖大爷无疑也成了老剃头师傅的标记符。

张耀新老人在理发的时候,说起了“绞鼻须”是老的传统,还有“刮脸、绞鼻须、掏耳朵”,靖大爷也感叹道现在的年轻人不行了,但是他们都坚持认为老人们还是喜欢这一套,毕竟这老传统。这是近百年的习惯养成,是一种抛不掉忘不掉的几乎与人合而为一的元素,就如靖大爷所说,“根本就扯不掉”。

靖大爷的剃头手艺的依旧存在,这是老人们生活的符号,来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能即将消亡的一种生活状态。就如靖大爷所说,他的工具都能进博物馆了。因此,这执着的存在成为了一种对传统的仪式,来让传统尽量延续下去,让老人们珍惜的那种生活状态还能找到一点依存的痕迹。

在给老主顾们理发的过程中,靖大爷还和他们数次聊到了关于“拆迁”的问题,片子里出现的房子都是很老旧的样子,我们城市的变迁发展可能容不下这些陈旧……虽然片子里的老人们没有表现出对拆迁的不满,但从他们对剃头的坚持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他们把过去、把传统、把生活投影到许多细小的事物上,一旦这些事物消失,应该会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吧。

于是想到去年外婆家装修房子,外公总是护着这个桌子护着那个柜子不肯丢弃,家里人则都是在半开玩笑半强硬的要外公妥协。当时我其实特别理解和心疼外公,虽然我被嘲笑怎么也有老年人的心态,只是想到了一句话:过去很长,回忆很多,承载的东西却很少。时光的河不可避免的一直在流走,人总是站在这河的浪尖,对于过去的光阴,只能回头看,而回头看,剩下的除了回忆,不就是承载回忆的那一张桌子,一组柜子……?

人出生时一无所有,死后什么也带不走,既然起点和终点都是零,那中间是什么?就是时光吧,多的或许有一百多年,少的可能只有几十,不到十,甚至更少,时光中都是回忆。光阴虽无刃,抽走留伤痕。当看不见的年华里,留下了那么些东西,那么些传统,他们就像长成了自己身体中无形的一部分,抽走后,或许人看上去还是那个人,没有少什么,但那空白感可能也只有自己体会吧。所以我愿意这么去认为,靖大爷是用坚持做剃头手艺这样一种仪式,让可能马上就要找不见的一切,起码现在都好好的在那儿,那一代人的过去,那一代人的回忆,那一代人的生活,那一代人的寄托……

 

 

“死完了完了,他们死完了我也就不干了”

 

一位穆老人,拍摄那年85岁,靖大爷在片子里给穆老人最后一次刮脸,出了屋子后靖大爷对着镜头说:“又完一个,死完了完了,他们死完了我也就不干了。二十来年死了四百多人了,都给剃跑了……”

这样的话语,顿时便给人一种从眼睛酸到鼻子的感觉。这就是靖大爷与老人们之间那种特别的关系的存在,同样是一种仪式,像是在互相陪伴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再用平凡的剃头刮脸,却也是老人们享受的方式,送他们走向另一个世界。因此,靖大爷与老人们之间不仅仅是剃头师傅和老主顾,更多的是老伙伴吧。

在片子里可以看到,每剃完一个头,老人们和靖大爷坐着一块儿聊聊天,抽抽烟。这种可能每月只一次的交流,却比日夜陪伴来得更有种不一样的温情。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说的话有没有意义,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意识到同样的话被反复说起,他们需要这样一个和自己相似的老人,能听自己说重复的话,能懂自己说不明白的话。

靖大爷的老主顾们,看上去都并不富裕,甚至生活在底层。不过或许生活条件真的并不那么重要了,就像片子里的老人们说的,难道还比不上以前只能吃窝头的日子?但是比生活更贫瘠的,可能是老人们的精神,其中多少老人身边有人陪伴呢?就算有儿女,可能也不过是偶尔来看看,甚至还抱怨老人唠叨自己年岁不久。

有的孤独老人,只能因为靖大爷定期的光顾,而有那么一会儿的容光焕发。当老人向靖大爷说起自己的孩子,当老人说起自己与邻居相处的故事,当老人对着靖大爷用颤抖的嘴唇谈古论今,甚至当老人和靖大爷讨论又有哪家的老人不在了,他们内心一定知道这个老伙伴还陪伴在这儿,他们还在一块儿坚持。

那是赵明老人,得了脑血栓,一直被病痛折磨着。赵老人在片子中出现了两次,每次都带有一点恍惚的神态,第一次,靖大爷劝他喝点奶粉,吃点自己爱吃的东西。第二次,赵老人告诉靖大爷他还是不怎么吃东西,于是靖大爷继续劝他,等靖大爷走了,赵老人一个人却在屋里喃喃的说:“得了,又一天,又一天……”

又一天,又一天……赵老人的悲观让人难过,但同时也会为他庆幸,有靖大爷这样的老伙伴,还是能够被承认和鼓励,然后用这样的仪式,互相依靠着走过这剃落花白头发胡须的岁月。

 

 

“想不通就是受罪,想通了就是幸福”

 

在片子中,总是能够看到的是靖大爷和老人们在谈论生命,这里的“生命”并不是那么宏大的生命概念,而是老人们在几乎是生死边缘时对生命仍然抱有的一些想法。也许,到了那样的年纪,如那些老主顾一样,就像有种似乎看到死亡就在前方的预感。所以他们大多在静静的等待那一刻的到来,也不乏赵老人那样还带着悲观的心态。然而,我们也总能看到,靖大爷用他执着的方式,作为一种仪式在传递潇洒的状态。

靖大爷不断的劝老人们要多走动,不要总睡着,睡着起不来可不行;生活要有一定的制度,一日三餐要规律;心里头要抱有念想,想什么都行但一定要有想法,要自己对付自己,别等着别人来,要有心有茬的活着,要有信心活着。靖大爷认为“越老越没事儿”,他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想着好就行。

很早以前就读过,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可能会到达一种看透世事的境界,我不知道靖大爷是不是到了这样一个境界。但他的心的确已经很宁静,他每一次上门服务每一次剃头刮脸每一个周期的重复,被他坚持得就像修行一般。他不把事情往心里去,不争不介怀。靖大爷和几位老主顾都聊过,“现在吃喝不着急,旧社会那时候吃窝头吃白面都有时候,现在每天直白面,你还怎么着。”这可能就是他们的心态的最好体现吧,人要知足常乐。

其中老主顾中最年长的是米老人,那时候96岁,精神矍铄,他跟靖大爷说:“思想没担负,不该人家不欠人家。一场大梦,一场大梦。过去做梦也没想活这么大岁数,现在活这么大岁数稀里糊涂了,什么都不想了,等着那一天了。”是啊,难道人生不过梦一场,世间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属于你的,财富、身体、爱的人……最后一切都会归于尘土,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借给我们的,我们都是时间里的过客。

在片子的结尾,剃头剃了一辈子的靖大爷却到街边理发,靖大爷表现得沉默低调,旁白响起:“也许靖大爷不想告诉别人他也是一位理发师。”对靖大爷来讲,多做点事情就多活几年,想不通就是受罪,想通了就是幸福。所以我想,靖大爷活着的状态也就是他对生命的一种仪式吧,一种我们同样要用生命去感知的仪式。

听说去年还有人去看望了靖大爷,依旧是潇洒的模样,如果现在老人家依旧如此,希望靖爷爷,长命百岁。




记得小时候村里老人理发都不用出门,因为在一个阳光普照的日子,会有一个老头,拎着一个黑色的皮包,到他们家里来帮他们理发。烧水,洗头,理发,刮胡子……边理发边聊天,这是一种熟悉的交情。
当我看到纪录片《敬大爷与他的主顾们》,顿时想起这幅的画面。敬大爷拍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是2002年,87岁,北京还有很多平房胡同没拆,他每天骑着小三轮车,街里巷陌穿行,给老主顾们理发。每到一家门口,他都会大喊几声“老赵,老赵,起来了吗?我进来了啊!”。讲究。敬大爷13岁学理发,最风光的时候开了两家理发店,带着二十几个徒弟。他给梅兰芳,尚小云他们理发,能免费看戏,坐侧幕,他不念叨这些,主顾们说起来了,他才回几句,云淡风轻般。他曾给一个大帅刮脸,把人家眉毛剃掉了半边,提心吊胆过了一阵,大帅又请他去理发,完了问他:“你看我那眉毛长出来了吗?”
“有吃的,能活着就挺好。”这是敬大爷常挂在嘴边的话。没脾气,没抱怨,不论贵贱,一律五块钱。主顾们都比他岁数小,几乎都有病,老态龙钟,有的老人,睡在小屋子里,味道很难闻,敬大爷进屋就开窗,烧水,把老人扶起来,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你不能老不动,得活动活动。”“没人看你就没人看你,自己不能窝窝囊囊的。”嘿,这是敬大爷的规矩。
整个片子很真实,我认为比2006年改编的电影《剃头匠》要好看,电影《剃头匠》请敬大爷本色出演,加了很多矫情,我不喜欢。
生活是真实的,人老了,是伤感的,很多老人几乎就是等死苦熬的状态,看到这些,让人唏嘘不已。谁不会老呢?活到敬大爷这种状态,真是修来的福气了。
“什么都不想,想了也没用。”敬大爷每天按自己的节奏活着,好像老北京人身上多少有这类气质,忍看朋辈成新鬼,城头变幻大王旗,活了101岁的敬大爷,在理发的时候是最闪光的,熟练的动作,主顾们被梳理后的舒坦。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意义吧。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

《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人生是一场大春宫

    更新描述或海报 查看原图 导演 : 孙立基 编剧 : 萧若元 / 萧定一 / 胡耀辉 主演 : 叶山豪 / 蓝心妍 / 松野井雅 / 周防雪子 / 雷凯欣 / 更多... 类型: 情色 官方网站: 3dsexzen.com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11-04-14(中国香港) 片长: 129分钟            又是一部《肉蒲团》主题的情色电影。与众不同的是,《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宣传语则是“全球首次3D情欲电影”。于是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它在电影史上的意义都是空前的。时代变了,这再也不是十几年前躲在小电影院偷偷摸摸看成人电影的年代了,人们终于堂而皇之地将情色电影搬上大荧幕,这是人性解放的时代。很多观众抱着猎奇的心理,不远千里地来一睹其风采,盛况空前。        《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由中国3D及一元制作室有限公司出品,投资逾港币二千五百万, 萧若元、萧定一监制,孙立基导演,叶山豪、蓝燕、原纱央莉、周防雪子、雷凯欣、及何华超领衔主演,于4月14日香港上映,全球其他国家均有同时上映。该片阵容豪华,声势浩大,帅哥美女如云,共同演绎了一场荒诞奇淫的情色大戏。         《肉蒲团》的故事梗概很多人都比较熟,我就不多加赘述了。《3D肉蒲团》则是在原著《肉蒲团》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并没有换汤不换药的照搬原著。3D版一出场就是宁王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观音雕塑,峨眉山上高僧布袋和尚和未央生怒斥宁王时,竟被路过的宁王听到,为后面埋下了伏笔。未央生陪好友林公子去铁家提亲,未央生和铁员外的女儿铁玉香一见钟情,林公子大怒,于是投靠宁王。未央生和铁玉香日日缠绵,然而床技不佳,无法达到极乐。追求极乐的未央...

《少女潘金莲》: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李翰祥 编剧 : 何永霖 主演 : 单立文 / 黄美贞 / 金仁淑 类型: 爱情 / 情色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4-06-24(中国香港) 片长: 98分钟 又名: The Amorous Lotus Pan / The Amorous Pain IMDb链接: tt0111154 当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武松举起刀,正在为杀不杀潘金莲做最后的心理斗争的时候,豪放的潘金莲大喊“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随后武松一刀结果了小潘的性命,但他确是十分的舍不得,表情痛苦的几近扭曲,他既忘不了他大哥武松的血海深仇,更忘不了和潘金莲那销魂的一夜。 李翰祥貌似对《金瓶梅》情有独钟,描写这部小说内容的风月片不止一部,早期的有《潘金莲》,中期的有《金瓶双艳》,到了晚期更是连续拍摄了《金瓶风月》和《少女潘金莲》,而这部《少女潘金莲》也基本上是他的息影之作了。本片在故事情节上借用了《金瓶梅》的相关人物和内容,但李大师并没有刻意去编写,甚至可以说没有情节,基本可以忽略。但在李翰祥的拿手好戏——床戏上,可谓是水准相当之高,从布景,到灯光,到配乐,再到演员的表演,都拿捏得十分到位,给人以相当强的艺术感觉,尤其是配乐,古筝、琵琶以及其他中国民乐乐器快慢节奏的变化,轻缓与欢快之间的变幻,配合着戏份的进行,可谓是天衣无缝。即使单独将影片配乐拿出来,也绝对让你觉得悦耳动听。 片中潘金莲和多个男人都有床戏,但最为精彩的当属和武松那场。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小潘用药迷倒武都头,趁其熟睡之际,潜入武松房间迷奸之。屋中暖黄色背景光,时而还夹杂着闪电的紫白色亮光,将小潘的身体展示的十分美丽。整段戏份几乎都隔着一层薄纱拍摄,若隐若现的感觉更具唯美效果,再加上刚才所说的精彩配乐,可谓是风月片中的床戏典范。 影片最终的结局还是以武松杀死王婆及小潘这个惯常路线结束,也许让武松和小潘一同生活下去也许更能让人遐想,但这样做可能还是太无法让人接受,打虎英雄怎么能拜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