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这个故事,已经不是第一次被翻拍了。
最早的一版“误杀”是由印度导演/编剧吉图·乔瑟夫(Jeethu Joseph)自编自导的。
吉图是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Kerala)人,这个邦有自己的语言——马拉雅拉姆语(മലയാളം 英文:Malayalam),所以原始版“误杀”也是一部马拉雅拉姆语电影,中文翻译成《较量》。
虽然吉图创作的“误杀”故事非常精彩,但由于是方言制作,影响力非常有限。
我们最熟悉的印度2015版《误杀瞒天记》,“2号去听经,然后住旅店,3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爷爷,奶油面包好好吃啊”,是对这部原作的第二次翻拍。
由于原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故事,2015年翻拍版拿到比较高的投资,达到940万美元。
主演有阿贾耶·德乌干和塔布这样的印度大牌明星,语言也换成了印度官方语言印地语。全球获得超11亿卢比的票房,知名度比原始版和第一次翻拍版高很多。
下图为各版本“误杀”,从左至右分别为2013年原作(马拉雅拉姆语)、2014年比较山寨的泰卢固语(తెలుగు 英文:Telugu)版、2015年印度高配全国版以及现在的中国版(国语+泰语)。
中国版《误杀》再次翻拍了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几次翻拍在剧情和设定上对原作几乎没做什么改动。
比如最早爸爸的职业是有线电视承包商,后来仅仅是与时俱进地改成了网络供应商,还有像爸爸爱看电影、大女儿在夏令营被偷拍、误杀了警察长的儿子等等,这些情节都相同。只是每位作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创作手段。
2018年,改编自法国高分悬疑短片《调音师》的同名印度电影上映。
长片版《调音师》的六位编剧对短片做了合理的扩充,悬疑反转的精彩程度不输原作,口碑依然很成功。《调音师》2019年引进后,还掀起过一阵对印度电影高水准改编的讨论。
中国版《误杀》的主创中,也有六位编剧,创作模式可能与《调音师》多人编剧小组类似,每位编剧各有不同分工。
从《误杀》目前的口碑看,这次改编算是成功,没有毁原作。我们终于不用再感叹印度电影人的改编能力了。
“听经”改为“泰拳”是编剧的一次胜利
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压根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当你破过1000个以上的案件,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案件!
电影开始这两句台词,就像泰拳比赛开局前刺耳的铃铛声,拉开两位主角和他们背后两个家庭的对决。
从小餐馆到警察局破案这两个片段,李维杰和拉韫都在热身,各自喊出自信打败对手的口号。
电影的另外一句重要台词:拳台上没有平局,一方必须要打赢另外一方……电影《误杀》从开始就火药味十足。
简单回顾剧情:
大女儿:大女儿去参加夏令营,结果被同样参加夏令营的官二代侮辱,并拍了视频。
警察局长儿子:儿子官二代仗着妈妈是警察局长,目无王法,犯下了侮辱少女的罪行。
妈妈:妈妈得知女儿被侮辱,心如刀绞,在仓库和大女儿误杀了上门寻衅的官二代。
小女儿:小女儿还是个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但她目睹了妈妈和姐姐埋尸的过程。
爸爸:爸爸是个看过1000部以上电影的影迷。爸爸的工作是网络供应商,虽然挣不到太多钱,但是个顾家的好丈夫,和街坊相处得也很融洽,镇上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大好人。得知大女儿误杀了势力强大的官二代,而且妻子和小女儿都知情,决定用电影里看过的手段与官二代家周旋,瞒天过海。
女警察局长:警察局长是位女性,极为强势且极端精明,在得知自己儿子失踪后,很快就查到大女儿一家,展开了极为强硬的调查,甚至纵容手下殴打大女儿一家人。
坏警察:女警察局长手下还有个横行乡里、欺行霸市的坏警察,凭借自己的警服,坏警察在镇上到处欺负老百姓,大家对他怨声载道,但又敢怒不敢言。
新版《误杀》的核心故事还是上面这些内容,背景换到泰国,把原来发生在印度听经的桥段,改为看泰拳比赛。
电影的角色设计,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矛盾,就像拳台上的两位拳手。
主要矛盾是爸爸和警察局长之间的智斗,一个是破案经验丰富且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一个是爱看电影看似软弱的老实人,但在危急时刻勇敢挡在家人面前。
除了影迷爸爸和警察局长这对主要矛盾,故事中施害者与受害者母亲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矛盾。两位母亲的内心都经历着10级地震。
一方侮辱了自己的女儿,一方误杀了自己的儿子;一方要忍痛掩盖误杀,一方要忍痛查出真相。
于是谭卓和陈冲贡献了隔着屏幕都冲击到脸上的杀气。
这杀气强烈程度,是孩子受到伤害后,母亲独有的那种母狮气场。尽管两位母亲在地位上有云泥之别,但在保护孩子上的气势对等。
另外,爸爸和坏警察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一条副线,从侧面推动剧情发展。
在警察局长查到爸爸一家时,爸爸重置全家不在场证明,加深相关路人对一家的印象,训练妻女接受审问……这些举动就好像泰拳比赛中的防守。爸爸首先做出天衣无缝的防御,承受女警察局长的连环击,等待最后的致命反击。
最终,爸爸留了一个后手,连自己家人也没透露。
在全镇人见证下的开棺启尸,是爸爸防守后的一击必杀。爸爸早已把妻女误杀的尸体转移,留下一具动物尸体。原作是狗,新版改为羊。
羊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麦高芬,即一个推动剧情的事物。羊的几次出现看起来漫不经心,但最后却成为全片的高潮,更是对坏警察欺凌乡里的讽刺。
如果没有坏警察滥用武力打死这只羊,爸爸恐怕还要亲自去找一只“替罪羊”。
中国版《误杀》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翻译过来是“乌合之众”。
爸爸、妈妈、大女儿,甚至村民、大巴售票员、酒店服务员等等这些“乌合之众”,不再做软弱的山羊,敢于和强权硬碰硬、正面刚,这些矛盾不断产生爆点。
新版《误杀》将“听经”改为“泰拳”,这一改动既符合在泰国发生的空间和文化背景。同时,泰拳本身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冲突感,更增强了对决的紧张气氛。
泰拳分为红蓝两方。
电影中警察局长丈夫,官二代的爸爸都彭,在发生这件烂事期间正在竞选市长。注意看的话,都彭作为候选人的全部宣传色调都是蓝色,而另一位市长候选人的宣传物料则都是红色。
电影隐藏了很多视听语言技巧
剧本改编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导演对视听效果的处理,选择怎样的拍摄和制作技巧,决定观众最终的视听体验。
新版《误杀》的导演柯汶利是一位新人,本片是其作为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柯汶利导演此前仅有一部30分钟的短片《自由人》(The Free Man)出品。
虽然《误杀》是长片处女作,但导演对视听语言的驾驭很纯熟。很多此前看过短片《自由人》的观众,都对其中极强的形式感有很高评价。
比如《自由人》中的用光,这种五彩斑斓黑,以及前景粗壮的栏杆,是一种渲染主角复杂扭曲心理和隔阂的技巧,视听语言极具风格化。
柯汶利导演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导演专业,短片《自由人》曾获得过多个国际奖项提名。
此前关于柯汶利的一则重磅新闻,就是NETFLIX打造的首部华语剧集《摆渡身》宣布由他来做导演。但最终这件事并未如预期,剧集改由陈映蓉执导,名字也改成了《罪梦者》。
虽然没有成为NETFLIX首部华语剧的导演,但此次大银幕影片《误杀》上映,更多观众感受到导演对一个老故事精彩的视听处理。
1. 交叉蒙太奇:
这版《误杀》将“听经”改为“泰拳”,在电影前半段,就有一段很精彩的拳赛段落,这段拳赛是和素察上门交叉剪辑在一起的。
李维杰之所以利用看拳赛为全家制造不在场证明,是因为“误杀”这件事发生的同时,也就是2号晚上,他就在看拳赛。
李维杰2号出差给罗统的酒店维修网络,晚上完工后看到酒店房间塞的小卡片,决定去看泰拳休闲娱乐。同时,官二代素察来到灿班镇李维杰家里调戏大女儿,并与察觉不对劲的妈妈阿玉产生冲突。
在这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李维杰在看泰拳纠打,阿玉和大女儿在和素察纠打。导演对这两段戏采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
一边是泰拳拳手踢到肚子,一边素察踢到阿玉,一边拳手倒地,一边素察倒地……而且“拳赛”和“误杀”两边的镜头时长越来越短,镜头切换越来越快,节奏也越来越紧张。
通过这一手段,导演将李维杰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与官二代对妻女的欺凌和误杀剪辑在一起,观众在这段观影过程中是全知视角,神经逐渐被绷紧。
这段交叉蒙太奇,既完成了误杀官二代的过程,又给后知后觉的李维杰出了一个难题。观众在紧张过后,心理继续被剧情调动:接下来李维杰和全家该怎么办?
2. 慢镜头:
《误杀》中的“慢镜头”大概有10次以上。
尤其是最后在大雨里开棺启尸那场终极对决,几乎整段都使用了慢动作镜头。
使用慢镜头的目的大概分为“制造滑稽效果”、“强调心理对时间的感受”或“凸显某一重要时刻”等,这部电影多次使用慢镜头的目的肯定是后两个。
比如李维杰销毁素察的车这段戏,当时人物心理非常紧张。李维杰看到高速路上警察设卡和牧羊人路过时,都用慢镜头来强化李维杰当时紧张的心情。
最后大雨是全片的高潮。
慢镜头配上暴雨的场面调度,雨滴的速度也被放慢,不仅制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也通过刻意放慢速度,主观上加长寻找尸体的时间,提升李维杰最后一击的震惊感。
3. 布光:
导演柯汶利在仅有的一部短片作品《自由人》中,就非常善于利用各种风格化的布光制造视觉效果。
比如这种特别极端的逆光+构图,制造出一种虚幻不真实的感觉,但又感觉人物寻找到一个光明的出口。
《误杀》中利用布光塑造人物和烘托氛围最明显的,就是陈冲饰演的女警察局长。
女警察局长这个角色非常复杂,她既要在下属面前树威,又迟迟攻破不了李维杰的手段,还要忍受母亲失去儿子的巨大痛苦,同时还得顾忌丈夫竞选市长。
所以,导演对陈冲出场戏份的布光特别丰富。
有一个镜头是陈冲在灿班镇警察局,脸上是百叶窗投下的如钢锯般的光影。这种非常特殊的光影投射在人物脸上,体现出当时人物内心巨大的痛苦和矛盾。
除了陈冲,导演对主角李维杰和阿玉的布光也做了精心安排。
比如李维杰从罗统回到家后,得知大女儿被侮辱,妻女又把素察误杀,从此全片的影调全部变成低调光(low key)。
李维杰在得知这一痛心+震惊的消息时,脸上几乎没有打光。这样处理,非常鲜明地表现了李维杰和一家人的生活从此陷入黑暗。他们要在一点点微光中,找寻希望。
观影时可以注意,电影仅仅在前15分钟和后15分钟有比较明亮的打光,从误杀案后就再无亮光,全片影调变得非常暗。
4. 服化道:
电影中的服(装)化(妆)道(具)常常被忽略,但这一场面调度的重要视觉元素,也能给电影加分不少。
《误杀》中最有特色的服化道就是帅气的泰国皇家警察(Royal Thai Police RTP)警服,还有陈冲那副阴鸷的小墨镜。
泰国警服的红黑(实际不是纯黑色)配色,是最和谐的颜色组合之一,而且剪裁特别修身。这样的配色还让人想起小说《红与黑》的视觉和主题。
从陈冲所穿着制服的肩章来看,她的警衔应该是警少将或称助理警监,级别算是很高的了。
5. 特殊音效:在视觉外,听觉也是制造电影气氛的重要元素。如果仔细听,电影在很多重要时刻都加入了特殊音效来渲染气氛。比如电影最后开棺,当镜头中显示的尸体不是素察而是一只羊时,背景音给了一声巨响,用来增强观众此时的心理感受。
这些隐藏技巧,把剧本变成一部好看的片子,呈现在观众面前。
李维杰的观影量在资深影迷中是个什么水平?
“误杀”故事一直有一个有趣的设定,即主角爸爸是个资深影迷。
最早版中,爸爸是有线电视服务商,每天接触的就是各种电视节目,所以影迷这一爱好很自然。
后来爸爸的身份改为网络服务商,影迷的身份也被保留下来,并成为爸爸高超反侦察手段的来源。
在新版《误杀》中,也出现了大量经典电影,找彩蛋成为看《误杀》的乐趣之一。
在破案过程中,警察局长被李维杰的反侦察手段震惊,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男人,却把整个警察局的人戏耍一遍,证据链做得天衣无缝。在深入研究李维杰时,发现他最大的爱好是看电影。
那么,李维杰的观影量在资深影迷中是个什么水平呢?
电影提到,李维杰一年的观影量达到873部(或837部,记不清了),相当于一年365天每天看两部以上。
《误杀》中重点展现或提到的影单梳理:
1. 《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霸占全世界各大电影榜单前10的经典之作,是《误杀》中提到的最重要的一部电影。
电影开始,李维杰从监狱下水道越狱是对《肖申克的救赎》的直接致敬。
电影后面,出现关于鸟的羽毛和依赖这些墙这两句肖申克中的经典台词,另外灿班警察局长读的观影记录也有《肖申克的救赎》,李维杰家里挂的海报也是《肖申克的救赎》。
2. 《蒙太奇》:
《误杀》中爸爸的操作手段和电影的主题,都和韩国悬疑犯罪电影《蒙太奇》非常类似。
电影中,李维杰提到两次蒙太奇就是镜头剪接加音效。
韩国电影《蒙太奇》的主要内容,是绑架案受害者妈妈为了把15年前的真凶绳之以法,亲自模仿当年凶手的作案手法,并把当年凶手的电话录音剪接到这次模拟作案中,制造了一次和15年前一样的蒙太奇。
《蒙太奇》这部电影之所以强调15年,是因为韩国案件的追诉期是15年。一个案子过了追诉期,就算再有重大进展,公检法机构也无能为力。
所以,因绑架案失去孩子的妈妈决定自己调查真凶,并查出了真凶的身份。因为追诉期过了,公权无法再为她伸张正义,所以妈妈决定自己使用模仿作案,亲自惩罚真凶。
无论在手法上还是在主题上,《误杀》和韩国电影《蒙太奇》都有关联。
所以,李维杰在盘算瞒天过海时,想到的第一个电影就是《蒙太奇》,而且电影中多次出现《蒙太奇》的画面和台词“完美犯罪XXXX”。
3. 《控方证人》:
这部1957年的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不用多说,尤其是在悬疑探案类电影中,属于有生之年必看经典中的经典。
李维杰在想到《蒙太奇》后,脑子里第二个闪过的就是《控方证人》,是电影中Christine的一句重要台词:
4. 《狩猎》:李维杰的观影清单中提到。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目前丹麦在世界电影史上排名第一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1。
5. 《白夜行》:同样是李维杰观影清单中提到。2006年有一部同名日剧,后来分别在2009年有一版韩国电影版,2010年有一版日本电影版。不做过多解释,悬疑推理领域,东野圭吾必须拥有姓名。
6. 《天才枪手》:李维杰一家人去看的电影是泰国高分电影《天才枪手》,讲的是天才学生高智商作弊的故事,和《误杀》有异曲同工,而且放在泰国上映没毛病。
7. 《猫鼠游戏》:
电影快结束,李维杰坐在沙发上,镜头横向移动时《猫鼠游戏》的海报出现在李维杰背后。这幅海报没有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挂在李维杰家里,而是放在地上。
这部由小李子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高智商犯罪电影,英文名是Catch Me If You Can(有本事来抓我啊~)也和《误杀》猫捉老鼠的内容暗合。
8. 《活埋》:另外在电影最开始,李维杰在棺材里点火柴的镜头,肯定和《活埋》很像。因为《活埋》这部电影已经把狭小空间场面调度做到了极致,只要其他电影再拍类似镜头,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本片。
除了以上这几部体现的比较明显的电影,谭卓的那句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令人想到法鲨主演的英国惊悚电影《伊甸湖》。
另外,李维杰一家第三次吃饭时有一个推轨镜头,从中可以看出他家的饭碗都是TVB的“鸡公碗”,顺便致敬了一下TVB。
《误杀》中出现的电影彩蛋肯定不止上面所列这些,欢迎补充。
结语
总体来看,由陈思诚监制、柯汶利导演的这部新版《误杀》,在延续原作优质故事的基础上,视听效果做得很到位,悬疑感始终在线。
不过,整部电影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其中一点就是大女儿的形象很出戏。并不是许文姗本身有问题。问题是把她和肖央、谭卓放在一起说是一家人……差异实在是好大。
除去这点,其他方面完成得还是相当可看。
现在,我们不用再羡慕印度的改编电影了,因为我们成功改编了一部印度电影。
-END-
纵观12月影市,《误杀》是个不小的惊喜。
充满反转的情节,紧张的叙事节奏,再配上演员出彩的表现。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酣畅淋漓,又让人手心是汗的国产犯罪电影。尤其对我们影迷来说,更能在片中挖掘到更多乐趣,像是“查他近一年内所有的观影记录”,看到这一段的首页的豆瓣友邻们都会心一笑哈哈哈。
更没想到的是,这竟然还是一部暗藏着众多细节和线索的电影,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精心的埋设了许多细节,伏笔,以及彩蛋,下面让我来给大家解析一番。
1、关于电影的彩蛋
李维杰的设定是狂热影迷,一年看800多部电影那种的,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导演对电影的致敬。
在开场,他便引用了《肖申克的救赎》的台词,那段“越狱”情节也是对其直径。
希区柯克,李维杰的偶像。
之后他保护家人的作案手法,又参照于两部经典悬疑片:《蒙太奇》与《控方证人》,片中拉韫也直接提及了这两部电影。
此外,警察查证李维杰的观影记录中提到的电影还有《狩猎》《七宗罪》《白夜行》,还有一扫而过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都是经典的犯罪类电影。
一家人在电影院中观赏的是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呼应了小女儿改分数,这个后面说。
最后的一幕致敬《杀人回忆》,我知道你在看这部电影,我想知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的确是狂热的电影发烧友没错了。
2、 电影里反复出现的羊
羊作为重要的意象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过多次。而在《圣经》中,羊是被作为祭品看待,代表着纯洁,约翰福音1:29中更有这么一句“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而在电影里羊也多次出现。
在李维杰下班的路上时看着他,代表的是审判者;
在湖边看到李维杰抛车,代表是凝视罪孽的见证者;
被警察打死,代替他受罪,是替罪羊,替罪者;
开棺验尸,羊死了,无罪性遭到毁灭,也映射了男主的罪孽;
此外羊还出现在了平平的课堂里,之后又在李维杰坦白罪孽之后出现,这时的羊才真正代表了“除去了罪孽的”纯洁的象征。
同时电影中的羊还有另一重所指,即为“愚民”,电影中老师曾说“羊的视力不好,很容易被吃掉”,而电影的英文片名则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这句英文同样出自《圣经》,原文是这样的:米该雅说,我看见以色列众民散在山上,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后来这句话被意为“乌合之众”,而电影中最后的暴乱恰恰是最好诠释这个词的行为。
3、 电影里的“神”细节
不得不说,柯汶利导演的确非常严谨,片中的许多情节,在前面都要相呼应的地方。
比如最开场李维杰勾画的“电影剧情”中 ,他最后闷死在棺材中;而在现实中,素察便是被活埋致死。
而在电影最后的彩蛋中,入狱的李维杰又再度与开头产生了场景的呼应,也许李维杰会进行逃狱,但这次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片中还有许多暗示性的细节:平平在被侵犯之后回家,早餐时对母亲递来的果汁表示拒绝,暗示了她在夏令营中被果汁下药;同时对父亲的触碰格外敏感,也暗示了被人性侵后对男性的不信任。
另外在观看拳击赛时,李维杰向旁人解释,人遭到重击后可能因为“吞舌”而窒息昏迷,这也为后来素察的苏醒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小女儿用叉子划桌面的时候,李维杰立即制止,也是因为他想起棺材中素察留下的抓痕,受到了心理折磨。
4、佛统塔
事实上,导演对结局在前面早有暗示。
片中那个会敲响钟声的金色建筑物为“佛统塔”,它被反复提及,从一开始李维杰的跪拜,平平和同学经过,再到最后李维杰和拉韫夫妇的会面。
它有着有趣的来历,公元九世纪上叶,一位王储拍耶功王生下了一个儿子拍耶攀,却被预期其成年后会弑父。拍耶功王随即下令杀掉他。然而王妃于心不忍,便将拍耶攀带出城外,带给老妇抚养,并在成年后被送给一位城主做养子。拍耶功王得知后,率兵前来攻打,拍耶攀随即与其格斗,并将其杀死。之后才得知是自己生父,痛苦不已的拍耶攀为了赎罪,这才修建了“佛统塔”。
李维杰一家所犯下的搞错,和拍耶攀一样。都是对方先有的恶念,和谋害自己的念头,为了自保才不得已反抗。但同时,却也都选择了“赎罪”。并且在最后李维杰坦白罪行之后大金塔的“忏悔之声”响起,也证明着李维杰真实的放下了仇恨。
片中李维杰为僧人布施了两次,一次是开头,一次是埋尸后,第二次被拒绝了,也暗示了其有罪的身份。
这个看似不大重要的部分,实际是对全片情节的重大隐喻。
5、藏尸地点
电影中并没有说明素察的尸体最后的去向,那李维杰把尸体埋到哪里了呢?
答案可能就是新警察局中李维杰为了铺设线路所挖的坑洞,在这里的时候,导演特意给了李维杰看着这个坑洞若有所思的镜头,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这里的确是最好的二次埋尸地点。
而且在这里也更能看出李维杰缜密的心思,在得知小女儿看到妻子运尸之后,他将这个隐患也考虑进去,以防万一进行二次埋尸。
在一个最“正义”的场所埋葬最“肮脏”的秘密,荒诞而讽刺。
6、成绩单
《误杀》和原版最大的区别,便是结局,李维杰选择了自首。
为什么在煞费苦心的实施计谋后,他却又改变了心意?是因为他发现,自己无形之中,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
在警方寻找尸体失败后,李维杰和妻子站在阳台,妻子拿出一张小女儿的成绩单,上面是小女儿涂改的一百分。也就是说,她的女儿在见证了父亲的“成功”后,也开始利用瞒天过海来达到目的。而拉韫夫妇更进一步提醒了他,教出失败儿女的父母会是怎样悲惨的结局。于是为了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他选择承担罪过。
7、拉韫的目的
电影最后李维杰与拉韫的对话是一大泪点,这对前期一直以“反派”形象出现的夫妇,终于流露出真心的忏悔,也促使了李维杰的自首。
然而我想比较阴谋论的表示,这一切完全可能只是拉韫的一场表演,目的在于让李维杰主动承认罪行,再将他绳之于法。
关于拉韫擅于撒谎来达到逼供目的的特点,电影早已多处暗示(假绳子当证据,对安安的哄骗等)
而都彭也有个镜头表现了他的虚伪,他作为一名政客,上一秒还生气的打电话,下一秒就满脸笑容的面对记者。
那么我觉得,夫妻俩假装自己不再追究,实际上只是演苦肉戏套李维杰话,比真心流泪更为合理。
也就是说,李维杰哪怕不自首,如果明确表达了自己知道素察的下落,很可能也会被拉韫夫妇利用,再将他送入监狱。
8、凝视
在片尾导演安排了两次凝视,第一次是记者问到秦沛“你认为李维杰是什么人”的时候,秦沛沉默之后若有所思的笑着望向镜头,在这一刻视角从角色转向观众,打破了第四面墙。
这个质问其实也是在问我们。一个没有文化看上去窝囊一辈子的父亲却为了自己的家人瞒天过海犯下滔天罪行,甚至利用了自己身边所有的人,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第二次则是字幕后的彩蛋,李维杰站在监狱里,身子面对高墙外,他用锐利的眼神看着镜头。相似的场景和同样黑白的画面处理,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电影开头那段虚构的故事。
在那段故事里,李维杰直接引用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其实这就是代表了他对于制度的态度,也暗示了结局他去自首的原因之一:看到因他的事件引发的逐渐失控的社会暴乱已经脱离了秩序,而他作为根源,一定要去自首,因为制度需要重新被建立。
当然,仅靠我一人远远不够,我想片中还有许多等待观众挖掘的内容未被发现。不得不说,《误杀》的确是国产片中少有,可以二刷、三刷去细细品味的电影。或许也正是因为导演这般用心架构,不放过一个细节,才能成就这部优秀的黑马之作。
看完《误杀》,出电影院就想说一句:陈冲演得太好了!
脑中迅速调取近年来她给我留下的荧幕形象,《太阳照常升起》里的护士,《色,戒》里的易太太,大不相同。而她从来都不是主角,要么在故事中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惊艳刹那,要么暗自镇场串起故事直到结局。在新片《误杀》中,陈冲就是后一种。
《误杀》讲了一个爱看电影的父亲为保护女儿设计完美杀人案的故事。乍看起来,肖央演的父亲/罪犯是主角。他一生平平淡淡,除了爱看电影的宅男癖好没什么闪光点。有点善良正义,也能努力撑起一个家庭,但总的说来,不是什么伟大的父亲。
但当这位平凡的父亲遇到困难时,事情发生了质的变化。女儿被欺凌,母亲想保护却不够力量,肖央演的这位看起来平庸的父亲,竟然镇定的、聪明的甚至十分狡猾的设计了整套“作案流程”,出手不凡,杀死欺负女儿的男孩也不留一点证据。而他的动机却无比单纯——只为保护他的家人。
故事讲到这里,不难看。有一个善良的父亲作了恶,你该原谅他还是惩罚他?但故事的讲述者并不满足这已经有点复杂但也老套的选择,他把题交到了一个与肖央力量相当的人手上,于是罪与罚的题难了不止两倍,变成二的几次方……这个解题的人就是陈冲。
陈冲在《误杀》中饰演一位警察局长。一开始我们知道她是一位聪明甚至狡猾的警察,直觉敏锐,办案迅速。她的工作能力对应肖央的兴趣,人家看了1000部电影,她也办了1000个案子。
另一方面,她也是一位平凡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无条件溺爱到软弱。为了老公的政治前途隐忍,只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分。
当这位“平凡的母亲”遇到案件核心是自己儿子时,她心中的力量就被全部激发出来,与肖央的坚韧形成巨大对冲。于是故事变得好看,既是警察追罪犯,罪犯逃警察,也是父亲保护家人,母亲为子寻凶。问题从一个人是善是恶,变成了两个人谁更善谁更恶,恐怕观众都很难做真相的检察官,只能任由故事向离奇的方向急速前进,它脱离了常识的轨道,但也没有违背人性,让我们无从选择。
讲到这里,我必须要讲陈冲如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这部电影仅仅有肖央演一个善良父亲完美罪犯,可能好看,但不够好看。正如《色,戒》中,有梁朝伟演的狡猾易先生与单纯的王佳芝较量,可能好看,也不够好看。陈冲的作用,就是增加那条让事情变得复杂的暗线,与主角形成明暗对比。她是《色,戒》中为了丈夫前途忍够了的正房,是看起来厉害实际委屈的人,也是始终掌控大局的人。而到了《误杀》里,她就是肖央对面的那个人,也是看起来厉害实际委屈的人,也在用尽全身力气与“敌人”对抗。
电影中有两个镜头让我毛孔战栗。
一是陈冲演的警察局长开始只凭直觉推测肖央是罪犯,到某一刻,她确定了。那一刻就是肖央在餐馆吃面,他听到警察讨论案情,心虚的停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动作,被坐在对面“钓鱼”的陈冲看见,她移过报纸,露出凶狠的确定的眼神,直击肖央内心,仿佛已经开始审问。“是你吧,就是你杀了我儿子。承认吧!”那个眼神,犀利得像一把剑,带着警察的凶狠,带着母亲坚持到底的决心,也吓到了我。
还有一处,是陈冲这个警察局长从确定罪犯到更加确定罪犯动机的瞬间。警察局里来了儿子的同学,他战战兢兢给警察们看那个欺凌女孩的视频。陈冲身子一抖,迅速走向自己的办公室。从外厅到办公室这条短短的路,她确定了儿子已被害,确定了凶手是肖央,但也有无限惭愧无限悔恨。她越来越软弱,像乌龟被剥去了壳,终于在没有下属同僚的室内颤抖哭了出来——那个直觉敏锐、雷厉风行的警察局长瞬间变成了失去儿子想念儿子的母亲,她孤独,无助极了,没有证据,但知道凶手是谁,痛悔自己对儿子的溺爱,可事已至此,斯人已逝,她追悔莫及……
这两个决定性的瞬间,是陈冲演的母亲/警察与肖央演的父亲/罪犯决斗的瞬间。一个回合不够,又打了一个回合。打到头破血流,一个被逼到墙角,一个也无从下手,难分胜负。如果没有陈冲这位母亲/警察作对手,肖央的凶狠罪犯和仁慈父亲形象立不起来。他也不会有那一而再再而三要决斗下去的心,就像他爱看的拳赛,两个势均力敌的拳手对抗,不到最后殊死搏斗不认输。
一个简单的追凶案件,因为有了父爱与母爱的追逐对抗变得复杂,加上故事设定的背景是一个警察滥用权力的社会,群众这条线被动用起来,使案件又倒戈成质疑当局滥用权力的社会追问。于是矛盾冲突变得越来越多,故事也越来越好看。但我们剥离层层外壳,包裹在其中的核心始终只是简单的两个人在对抗——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一个凶手,一个警察。他们都在复仇。
这个故事的直接结局是肖央畏罪自首,但我们不妨再推测一层,陈冲这样的母亲,会让杀死自己儿子的人善终吗?他们两个人又怎会真正的忏悔,真正的放过敌人呢?
所以有了最后的越狱,有了开头肖央越狱后在棺材中点亮火柴的一瞬间,看到了与他同谋越狱的黄毛兄弟躺尸身旁……
这是他给秦沛演的餐馆老板讲的越狱故事吗?可能是,可能不是。
如果是,这个追凶故事已经结束了。
如果不是……这个头尾呼应延伸下去的结局才令人毛骨悚然。因为陈冲演的母亲并没有放过自首的罪犯,她为儿子复仇到底,封死了凶手越狱的路,直至用相同的办法把敌人杀死在棺材中。
走出电影院后,我在黑暗的夜路上抖了三抖。再倒推想想陈冲演的这个母亲是何时决定要置肖央于死地的?是在佛像前相遇的那个瞬间。
那是最后的一次正面较量。
这个表面已经软弱坍塌的母亲,在用最后伪装的仁慈去刺探凶手,用相同力量的父母之爱审问他,直逼真相。
“你到底有没有杀死我儿子?你只要点一点头,我就决战到底。因为我已经一无所有。”
她眼泪背后的潜台词实际是这样。
她知道肖央面对佛像一定会说出真相。(也许已跟踪了他很久探到了他的善良之底。)
他果然在这回合败下阵来。隐藏到最后的善良,在这一刻决定了他最后的“失败”。
为什么说陈冲演得好?除了前面那些爆发时刻,她的表演还有层层余韵,延宕到底。
当你看完结局,想到开头,再回想佛像前相遇的这个瞬间,你会从身到心都冷得发颤:陈冲演的母亲,在佛像前是真的在哭,还是用假哭逼问?她最后呈现的样子,是真挚的爱子之心,还是狡猾的警察设局?她让我不寒而栗,就像《色,戒》的结局,站在易先生房门外看着他哭的那个人是易太太,不是王佳芝。她有一点惋惜的表情温柔的转过身去,可没有人发现她已经掌控了局面。她才是坚持到最后的人。
好的戏要遇到对手。《色,戒》中梁朝伟的对手是陈冲。《误杀》里肖央的对手也是陈冲。
肖央上一次在公众前展现的形象和这次相比大相径庭,观众惊诧,他竟然脱胎换骨般向韩国影帝宋康昊的气质前进。那看似平凡的面相背后隐藏着坚韧到可以突破一切的力量,令人们重新认识肖央这位演员。
而我看完《误杀》,最大的感触便是他遇到了一个好的对手。他不一定有那么强,但他被放在了和强手对抗的舞台上,也显出了相近的力量。
陈冲这个对手,适合做主角“镜像”。她演的易太太和易先生一样狡猾从容,她演的警察也和凶手一样天衣无缝。然而表面上她并不是那个主角。她像主角的影子,跟着他,逼着他,形影不离。陈冲的演技像水一样融于无形,让人们专注于主角的力量,却也无法忽视她的存在。
我可能要不止一次回味陈冲在《误杀》里的眼神,就像回味《色,戒》中易太太打麻将时说的话,那变化莫测的神态。《误杀》中这个女警察局长,她太复杂了。她那犀利的、苦楚的、凶狠的、仁慈的、狡猾的眼神,像一团迷雾,让人猜不透人性的真相。
而好的演员不就是这样吗?
陈冲就像一坛陈酿好酒,层层回味,越酿越香。
这部电影值8分,除开结尾,其实很多地方地方的改编比原版好。作为一个同样观影量1000+的入门影迷,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还是很奇妙的,怎么说呢?我很喜欢里面关于电影(迷影情节)的部分。下面简单谈一下浅显的看法(涉及剧透):
1,结局不全是和谐:男主知道官二代没有死,并且主动选择不去救他,带着家人一起瞒天过海,导致了最后的暴乱,为了自我救赎、止暴制乱、以身作则,所以选择的自首。这一点,电影相较原版进行了大量的改编,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原版母女二人打死完官二代后不知所措,马上给男主打电话,男主正在看电影没接,3号早上才回去的,也没提到假死的事,改编成男主知道被打晕有可能会出现昏死的现象,2号晚上她们正准备埋尸体时男主给家里打电话母女没接(让观众以为错过了取出舌头所以没能救活官二代),随后男主急忙打出租车赶回去,回家后知道官二代被埋进棺材里了,联想到电影最开头的一幕,在棺材里点火,这就是《活埋》里最经典的场景,男主看过电影《活埋》,知道在棺材里官二代醒来了能撑很久(原版是没有棺材的),所以男主是知道官二代活着的。(官二代在被打晕后吞舌假死(即停止呼吸),转移途中小推车翻倒时吞舌消失,此处还有一个手部特写,不过正处于昏迷状态所以并没有动)
二、当发生误杀案之后,男主再去给僧人布施却被拒绝,也暗示了男主有罪。
三、男主回家听完发生的事后,一个人在墓地吸着烟,这个时候官二代还没死,男主极有可能听到了官二代在棺材里的微弱声音,所以后来男主打开棺材时表情很淡定。后来一家人吃饭时小女儿用叉子划桌子(应该是模仿母亲挖坟,而不是听到的什么),划桌子的声音让男主联想到官二代抓棺材的声音,内心深处十分煎熬,所以马上制止了小女儿。
四、男主向警察局长夫妇道歉所说的“我没能让妻子女儿不受到伤害,我能做的就是不让她们再次受到伤害,关于这件事我也很抱歉。”(男主之所以愧疚,主要原因就是男主是故意让官二代憋死的)不让妻子女儿再次受到伤害,其实指的是不能将这个恶魔放出去再次伤害她们,因为他知道把官二代放出来,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他的父母也绝不会像电影最后一样幡然醒悟。后面要加揭开棺材发现官二代是憋死的这场戏,其实就是想说本来可以不死人的。
五、他对妻子所说“我是个没本事的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挡在你们前面。”之所以他要去认罪就是因为他知道人是他杀的,后来男主被抓,母女二人认罪,顺序和《嫌疑人X的献身》一模一样,男主当时应该就是心境应该就和石神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汤川学来指出真相。结合《唐人街探案》系列,这部电影或许可以叫做《嫌疑人Q的献身》
六、电影中羊的四次出现:第一次在湖边看到男主抛车(知道男主有罪),第二次被警察打死(代替男主受罚),第三次开棺验尸(作为替罪羊,帮男主掩埋真相),第四次男主决定认罪后,活羊重新出现,寺庙响起钟声(都预示着男主释然,已经放下心结,决心认罪接受惩罚)。
七、电影首款概念海报上画的就是男主一只手牵着大女儿的手,另一只手拿着一把铁锹,地下埋着官二代,官二代的头和铁锹上都有血迹,暗示是男主杀了他。
八、如果你看的足够仔细,你会发现安安最后考试其实只考了70分,是涂改后才有的100分,男主当时表情凝重,转头去买口琴,此刻背景音乐《We All lie》响起(We All lie对应着他们都撒谎了,而且小女儿已经很熟练了),这首配乐并不是随随便便选的,《We All Lie》是韩剧《天空之城》的片尾曲,《天空之城》主要讲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和这里的主题完全对应。所以后来男主跑去自首,其实也是为了教育孩子;
总之,为了能让男主自首能说服人(能够过审),编剧给你三个理由:一是原本可以不死人的,男主才是真正的凶手,男主佛教信仰让他决定这么做,男主最开始选择瞒天过海,是因为“连坐牢的机会都没有”,最后暴乱之后警民关系有所改善,所以愿意承担错误;二是加了原版没有的暴乱戏,群众因为对他的信任,开始暴乱,袭警,打砸抢烧,这次事件就是对法治的一种“误杀”,群众做了他的“替罪羊”,男主本就善良,从小就是孤儿(片中在查观影清单时有提到男主是孤儿,父母都死于暴乱),他知道暴乱会造成无数不幸的家庭,他的邻居就在暴乱中受伤了(最后男主让妻子付医药费,就是给那个受伤的邻居的),这一切都让男主觉得愧疚,想要出来承认错误止暴制乱;三就是看到安安已经学会撒谎作弊,男主觉得自己要以身作则教育好孩子。
(三刷时补充:最后在阳台上妻子对男主说的“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参加善后去了”,看口型应该是“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参加暴动去了”。如果暴动已经结束了,已经开始善后了,就不会有记者问男主是不是为了停止暴乱出来自首的。所以真实情况是男主看着远处的硝烟,那里其实还在发生暴乱,他想着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想着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想保护家人,想着小女儿已经学会撒谎了,想着无数人可能在这场暴乱中死去,想了很多很多,最后才决心去自首的。再联系到开头男主给颂叔讲完故事,颂叔向他吐槽,他对颂叔说的一句话,“不是非要逃出去,才是好结局,这个结局也不错”。这个结局本身也是合理的,并不算是强加上去的)
2,对比原版的一些小细节:
尸体埋在警察局里,这点和原版一样,也对应了最后警察不方便透露藏尸地点的原因(颂叔介绍男主给承包商认识时提到过他是来修新警察局的,后来承包商带男主去看场地时男主盯着地上埋网线的坑看了很久);
原版并没有真的强暴,只是拍了大女儿洗澡的视频并以此要挟,也没有打瞎他人眼睛的情节,原版男主家附近没有墓地,是直接埋在土里的;
原版当晚发生误杀后,母女用家里的座机给男主办公室的座机打过电话,男主正在看电影没接,这里就是一个明显的漏洞,查通话记录就会发现案发当晚,家里有打出电话的纪录,说明家里有人;而改变后是男主用公用电话和酒店的电话给家里打电话,家里没接,查通话记录只能说明有人给家里打过电话,没通更能说明家里没人。
原版男主处理手机是扔到一个装着电线的货车上,卸货的时候大概率是会被发现的;而改编后是扔到一个装沙子的货车上,卸货沙子装进水泥加工机大概率手机就完全废了。
关于羊的意象,这点是原版没有的,羊在片中出现了四五次,最后一句台词也提到了。羊在基督教中的意义为替罪、救赎以及牺牲:上帝为了考验亚拉伯罕的忠诚,叫他把他的独生子以撒杀了作成祭品,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动手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它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
片名,《误杀瞒天记》英文片名《 Visual 》,即视觉,指的是案子的核心诡计视觉错误,《误杀》英文片名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过来就是没有牧羊人的羊(意译是乌合之众),指的是当地警民关系,牧羊人作为当权者本应该是作为保护羊的存在,“羊只要能好好的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他们身上的毛呢?”羔羊们想要的仅仅是能过好安定平安的生活,牧羊人褥点羊毛割点韭菜他们是不会在意的。但当牧羊人变成屠夫,不再保护羔羊时,便是羔羊奋起反抗的时候。这里也对应了两个女儿的名字分别是平平和安安,想表达的就是小人物只求能平平安安就满足了(话说大女儿平平叫李平,那小女儿是不是就叫李安);
警察去抓大女儿的时候,老师讲课讲到:羊是一种群居动物,视力极差,当它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对应着大女儿单独行动被侵犯,官二代单独行动被误杀。想要表达的应该是,在这个险恶的世界里,防人之心不可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原版官二代的父亲就是一个普通的有钱人,没什么作用,最后并没有发生暴乱,只是男主告诉围观群众那个坏警察打了小女儿,群众义愤填膺冲进来发生了点冲突;改编之后显得更合理也更有力量一点,官二代的父亲是市长候选人,最后暴乱是在民众对当权者的不信任和竞争对手的煽动下合力造成的,并最终酿成大规模暴动,从这点讲,改编后更具社会深度一些;
最后采访颂叔怎么看,其实是打破了第四堵墙,想问观看电影的观众对这个案子怎么看,那么你怎么看呢?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改编,包括结局(结局已经很努力了),并不只是单纯的汉化,这可能要归功于本片的六个编剧。其他翻拍片,《破局》《龙虾刑警》《你是凶手》《我是证人》《小小的愿望》《追捕》《麻烦家族》,可以过来学习一下。
3,电影里面电影:
这部电影里面迷影的部分还是挺和我这种普通影迷的胃口的,致敬了不少电影,查观影记录、念剧情简介那里笑出了声,可以说是年度最影迷向的桥段了(原版没有)。 开篇米黄色的监狱场景《监狱风云》,越狱《肖申克的救赎》,棺材里点火《活埋》,然后提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其实作为一名影迷,看过那么多部电影,多年之后很多具体情节都会忘记,但那些经典的台词却不会忘记。比如《天堂电影院》里的“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比电影难多了。”比如《一一》里的“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 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那么这部电影呢?我想记忆最深的几句应该就是
“当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作为一名影迷特别喜欢这句。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也没有能力让你们过的更好,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挡在你们前面,不让你们受伤害!”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这几句台词都是原版没有的)
出现的电影还有《唐人街探案2》《控方证人》,《蒙太奇》(翻拍《蒙太奇》的电影《你是凶手》正在上映),唯一提到的电影人就是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也算是致敬吧。电影里出现了两张海报,一张是《肖申克的救赎》,另一张是莱昂纳多主演的《猫鼠游戏》(英文名Catch Me If You Can和本片的内容一致),棺材盖上的抓痕和《妖猫传》很像,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是《天才枪手》,提到过的电影有《狩猎》《七宗罪》《白夜行》,最后面对摄像机的镜头借鉴《杀人回忆》(肖央已经有点河北宋康昊的感觉了),核心诡计是《蒙太奇》,这点其实比原版要好,原版是2号3号的案件,4号和5号带着家人去城里,然后通过洗脑式的“二号去听经,晚上住旅店,三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来诱导证人作伪证,而本片强调蒙太奇显得更紧凑更合理一点。暴乱戏能够联想到《小丑》,小女儿看到妈妈埋人的镜头,和《唐人街探案》的思诺的镜头神似,囚车的戏有《我不是药神》的影子,男主知道官二代没死故意不去救他这点和《看不见的客人》很像,和谐的大结局就是国产犯罪片的标准结局了,比如谭卓的另一部悬疑片《暴烈无声》。(片中还有了哪些电影欢迎补充)
4,一点题外话,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最近两个热门事件:
一就是“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的案件,这也应了电影里的那句话“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也应了最后那个男孩父亲的话“对不起,是我没有管教好孩子。”在此奉劝所有人,生了孩子,一定要好好教育。
ps 《误杀瞒天记》在印度一共有三四个版本,外文名都叫《Drishyam》,最初的版本是2013年的《较量》,大家熟知的是2015年的《误杀瞒天记》
ps 陈思诚《唐人街探案2》抄袭《双瞳》之后,也开始买版权了
ps 最开始导演和女主角都是由郝蕾担任的,后来因故改成柯汶利和谭卓,所以电影最后字幕上有一句话“特别鸣谢 郝蕾女士”
ps 柯汶利和陈思诚的悬疑新作《唐人街探案网剧》已经上线了,一共三个故事,每个故事的长度和一部电影差不多,喜欢悬疑推理的可以去看看(第一个故事有一点惊悚元素,胆小就不要看了啦;可以看其它故事)。我的剧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138412/
ps《误杀》这篇评论是我看完点映后随手写的,一不小心获得了这么多赞,写的有点乱,等电影下映了我再仔细看一遍把它整理一下吧,方便后面观众阅读,毕竟排在了第一条。对于我提出来的“男主是凶手”这个结论确实存在过度解读的嫌疑,会调整到最后讨论。欢迎免费转载,标明出处就可以了(不玩豆瓣以外的任何平台,豆瓣只用来记录观影感受)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