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是枝裕和 / 刘宇昆
主演: 凯瑟琳·德纳芙 / 朱丽叶·比诺什 / 伊桑·霍克 / 露德温·塞尼耶 / 阿兰·利博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日本
语言: 法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9-08-28(威尼斯电影节) / 2019-10-11(日本) / 2020-01-22(法国)
片长: 106分钟 / 108分钟(日本) / 119分钟(特别剪辑版)
是枝裕和跑法国拍的《真相》,不免让人想起黑泽清、朴赞郁、奉俊昊等人去西天取经。即便改了语言,换了故事背景板,但他们所执迷的电影主题,似乎未曾变改。
好些人就认为,《真相》不过披上了几位法国影后华丽裘衣,一通拌嘴、一顿感喟,本质上完全是一出日本家庭电影。不具名的人甚至言之凿凿,法国人在家,根本不会这样说话。就好像是枝裕和的家庭故事,总是太细腻,藏了太多小秘密。这名人士仿佛也认为,法国人根本不会把这些疏远亲淡当一回事。
说实话,我并不关心法国人怎么看这位日本导演。我会关心的,只是我一直喜欢看的是枝裕和。《真相》里,德纳芙和比诺什母女搭戏(尽管外型轮廓上不太让人相信她们是血亲),毒舌、揶揄、嘲讽不断,戏院观感极佳。
道理很简单。像是枝裕和这种级别的艺术片导演,他是很典型的,拿上剧本跑国外拍,也会比大多数导演拍得好的那种高手。那就好比伊桑霍克在电影里,被设置为一个不会说法语(语言不通),却也能起到情感调剂润滑作用的蹩脚电视剧演员。这么描述语言门槛,水土不服的说法,似乎有点蹩脚,毕竟是枝裕和绝对不会像洪常秀《在异国》或者《迷失东京》那样,专门拿鸡同鸭讲、沟通障碍说事。
《真相》在形式上是机巧的。它套了个片中片和太空人的框架,以假做真,开说起母女情一家亲。这种套路,是沾了《太空生活》、《比邻星》,乃至《星际穿越》到《星际探索》的和解故事。太空是个抽离出现实,高于生活的环境,那些在日常无法安放的亲子关系,可以完成互为颠倒,时光倒流的实验尝试。再不然就像《麦兜‧我和我的妈妈》,上太空舱,跟进ICU是一样的——对于尚未长大的小朋友来说(注:该剧本故事即《美丽梦中人》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665186/)。
德纳芙的角色,是电影的核心。她既是母亲,更多是一位优越感极强、沉浸在表演事业和名利场欲望的著名演员。她的人生完全跟着剧本走,把生命风险给了表演事业和电影演出,行之切切。若是没有台本,没有人伺候,她就根本不知道在现实中该扮演什么角色,说出什么样的台词好。
不过就像今敏先生所说:所有的女人都是演员,这是成年女性的自我修养。《真相》的结尾,小女孩也对妈妈吐真言——那不就是你想说的话嘛,那不也是你想得到的答案吗。问题当然不会在那一刻消解,但面具对面具,表演对表演,正如对女演员女明星有一个标准定义:她们是谎言之上的谎言,面具之上的面具。
奥逊‧威尔斯更毒舌,他索性讲道,人类分三种性别:男性,女性,还有一种就是演员。演员是男人和女人身上坏品质的集大成者。拿这个评判来拷问《真相》,似乎太严重了点。毕竟在直刺家庭或女演员话题的讨论上,影片还是温情有余,但痛感不足,以至于最后都觉得像在看个电视感较重的轻喜剧。譬如,常看是枝作品的,跟我一样都能猜到(母女俩一定会抖露一些人生底料,试着去冰释过往。能不能解决问题,那是另外一回事。
《真相》的底色,就是一个包藏了普通人私心的温情故事。女儿因为母亲是个著名女演员而感到遗憾,甚至不理解(她更喜欢阿姨)。她会想,如果母亲是一个普通女人——一个像周围人那样的母亲。她的成长,她的记忆,一定会幸福得多。
不少人也在想,这个剧本要是由树木希林出演的日本调色预设版,那会变成怎样的故事。
在被魔法变成乌龟,一头糟乱白发,要来讨精神损失费(生活费)的老头前夫出现后,我就立马脑补上了《真相》故事的日本版:
外婆是树木希林本人无疑,老妪角色第一人。外公就是性格火爆不着调的摇滚乐手内田裕也。女儿是写作的内田也哉子,演过《东京塔》——她的丈夫并不算蹩脚,是帅气型的本木雅弘。外孙女是走上了演员之路的小戏骨,内田伽罗……
光是这么一想,你也会觉得,家庭观念很深的故事,如父如子,或者“关于我的母亲”之类的掏心肺故事,确实更适合发生在东方中日韩。至于西方社会,就像伊桑·霍克继续不着调父亲角色的《少年时代》,子女十八岁就可以扫地出门了。这才是成长的真相啊。
每年追随着各式各样的电影节,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夏日的尾声。纵观2019年,各路名导纷纷交出成绩单,威尼斯电影节似乎也比往年热闹。而今年威尼斯的开幕片《真相》,因为是出自2018年的金棕榈得主是枝裕和之手,早在半年前就被无数影迷翘首以盼。
传统上,威尼斯似乎更偏向于以气势盛大的电影作为开场,比如伊纳里图《鸟人》那样“一镜到底”的炫酷,又或是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那样“技术一流”的恢弘。
然而,是枝裕和的《真相》则以一个极为微观的、如柳叶刀般切入法国语境下的家庭视角,为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贡献了如此“闲庭信步”的优雅开场。在我看来,这部新作虽然看似很法国,但骨子里的姿态却是不折不扣的是枝裕和。
作为第一部走出日语创作舒适区的导演作品,是枝裕和的《真相》无疑因其豪华的演员阵容而备受关注。影片中,饰演女主角法比安(Fabienne)的凯瑟琳·德纳芙,想必曾经看过《白日美人》《瑟堡的雨伞》的影迷一定都不会忘记那张美艳不可方物的脸,而德纳芙更是凭借她的阅历与演技,在世界影坛屹立四十余年而不倒。
饰演法比安女儿卢米尔(Lumir)的朱丽叶·比诺什,同样是妥妥的法国国宝级影后,二十多年前便已然在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之蓝》中证明了自己的演技。
还有向来都很敢演的露德温·塞尼耶,当初年纪轻轻就在《大鼻子情圣》《干柴烈火》等影片中崭露头角,更是一度成为欧容导演的御用,当年在《八美图》中跟德纳芙演起对手戏来也是丝毫不露任何怯意。
而《真相》中的男性角色,也同样都是备受影迷追捧的实力干将,包括美国演技派男星伊桑·霍克,以及来自比利时的老戏骨罗杰·范·胡尔。至于为何会选择伊桑·霍克来参演,是枝裕和曾在采访中说,“因为我觉得他会是最想演这部戏的演员,而且德纳芙也很喜欢作为演员的他,在正式决定用伊桑之前,她就跟我说,读剧本时就把对方想象成伊桑。”
顶级豪华的演员配置、影史上首次作为威尼斯开幕片的日本电影,诸多光环加身,使得《真相》尚未面世,就已经让一众日本影迷热血沸腾。首映礼过后,日媒的文章中更不乏“激赏”“喝彩”“感动”等内容。
但反观海外媒体风评,则相对显得冷清很多。获得金棕榈后赢得世界影坛尊崇的是枝裕和,在日本国内备受礼遇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而海外的目光则更多关注的是,作为是枝裕和首部在法语创作语境下诞生的作品,是否真的像有些评论所说的那样“水土不服”呢?
作为一部低角度切入的电影,《真相》从片名就已经解释了影片的企图。真相,一个可以轻易改变生活各种形态的词。我们每个人都孜孜不倦地想得到真相,都拼命地渴望真相;而当真正获得时,又害怕真相会让既定的现状发生改变。但是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谁都难以得到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每个人都自以为是地坚守着自己的世界观,而只有当这种坚守与外界发生冲突时,才恍然察觉出问题所在。影片《真相》所植根的观点,便是我们如何处理个体的执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但无可避免的事,记忆所依存的“事实”与现实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偏差。
影片的叙事并不复杂,德纳芙饰演的法比安是个自负的女王式的名演员,可以笃定地坚持“我宁愿做一个糟糕的母亲,一个糟糕的朋友,但也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女演员”的顽固分子。德纳芙在每一个场景中,都表现出强大的气场;她环绕在香烟的烟雾中,端着苏格兰威士忌,永远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法比安出版一本名为“真相”的回忆录之际,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女儿卢米尔,与丈夫(伊桑·霍克)及其女儿一同从美国回来祝贺。但她却在母亲的“回忆录”中读到了一段段从未发生过的“虚构回忆”。质问、争辩、谎言、真相,法比安的叙述一直在迷宫中游走,以至于其自身都无法分辨回忆的真实性。
影片中,身为演员的法比安正好接演了一部关于母女情感的电影。是枝裕和采用戏中戏的设置,某种程度上也映照出法比安与卢米尔这对母女关系的现实,从而让两个平行的维度互相渗透。在卢米尔参观片场、观看母亲表演时,影片将两个维度叠印在一起;直到母亲外化的坚硬盔甲脱落后,冰封已久的情感方才慢慢融解。
影片借戏中戏,用虚拟去构筑真实的“心酸”与“融解”。在这点上,如果换做是一部没有野心的大众向电影,也许可以无缝衔接大团圆结局。但《真相》显然是带着自我表达的,是枝裕和明白家庭纽带的复杂性,血缘关系的不可逆转,以及过往生命中的积怨。他更加明白,亲人间的休战并不是简单化的爱的融合,而是掺杂着无奈、不计较和妥协。
与此同时,是枝裕和在这部法语新作中,也不忘拾掇起那惯用的腔调:虚构影像的真实与个体情感的变异。从他拍于20年前的《下一站,天国》起,他就一如既往地在不同作品中,仿佛做着各种家庭变体实验,在血缘错乱下构筑亲情的《如父如子》,在共同创伤中弥合亲情的《步履不停》,在突如其来的血缘引线下构筑亲情的《海街日记》,以及即便关系不再、但内在情感还能凭借记忆惯性延续的《比海更深》。
影片《真相》将同样的逻辑用于这个寻常家庭的叙事圈里,虽然人还活着,却将自己埋葬在自己亲手创造的记忆之中。记忆是每个人停泊在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依存,也是生而为人最难以舍弃的东西之一。记忆可能常常不太准确,但只要是掷出的骰子,本质上都不会改变。当记忆被烙印在大脑思想的薄膜上时,便将一直通过余生折射。
相较于导演前作,这部新片在叙事逻辑上,无疑更像是去年荣获金棕榈的《小偷家族》的异体镜像。如果说《小偷家族》中的临时家庭,是一群陌生人报团取暖假装家人的话,那么在《真相》中则是更为冰冷无奈的现实,明明是血脉相连的家人,却相处得如陌生人般冷漠。
如果说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是用暖橙的色调包裹冰冷撕裂的现实,那么是枝裕和的《真相》,则是以冷静清澈的叙述去分解家庭关系的复杂构成。相对德斯普里钦的介入式剧场实验而言,是枝裕和的侧写观察则基本放弃了戏剧冲突的落差。
这部电影如此轻盈而干净,在秋日巴黎水彩画下折射出的点点微光,优雅却带有是枝裕和独有的视听语言风格。如果简单地将其对标《步履不停》或《比海更深》这些高峰期作品,其实有失公平。当然,未来的是枝裕和或许还会有新的高峰期。
在获得金棕榈之后,是枝裕和曾坦诚,金棕榈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新阶段的方向在哪里自己尚不确定。与其惋惜是枝裕和国外拍片的水土不服,不如欣赏其跳出舒适圈的大胆和勇敢。
如果放在以往日式创作的环境中,是枝裕和大概会下意识地用起老方法,当冷冰冰的现实触碰到心底痛处时,马上用一个大大的温暖的拥抱把痛处呵护起来。但这一次换到陌生的创作环境中,是枝裕和干脆收起技法,安静地平铺直叙,尽管在叙事节奏点的把握上有点犹豫不决。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部新作在是枝裕和的人伦家庭关系探索上,又提供了另一种更富有洞察力的现代家庭结构案例。在观影过程中,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导演是谁,其实根本不会有所谓外国导演“鹦鹉学舌”的违和感。
除此之外,虽然演员阵容豪华,但对比起东方演员更加温润如水的表演方式,西方演员的外放与是枝裕和的安静显得略微相斥。德纳芙与比诺什的对手戏精彩不假,但在是枝裕和的叙事系统中却稍显不可控。
在《真相》记者会上,记者提问德纳芙如何在片场与是枝裕和沟通时,德纳芙谈到:“他既不会说英文,也不会说法文,所以我们的沟通都是通过翻译而获取的二次表达。刚开始的时候是很困难的,但是慢慢大家会培养出默契,需要沟通的时候,就捡重点说,尽量做到准确表达。再后来慢慢熟悉导演后,不用听翻译的传递,看他脸色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了。”
至于比诺什,在刚开始拍摄的时候,同样也遇到一些不适应,“是枝裕和导演不太喜欢演员提前做准备。初始时的确会不适应,但是导演会在片场与演员一起做动作,一同感知影片的呼吸,到后面慢慢也就好多了。”
事实上,《真相》这个项目早在2011年就已经摆上了提案,是枝裕和当时就开始接触比诺什,并邀请德纳芙参与。虽然这次选择一个高难度的跨国试验,但是枝裕和也坦言,没有想着要拿奖什么的,能够圆满完成其实就很满足了。
在我心目中,影片《真相》所呈现的低角度观察还是很有趣的,它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犹如温水煮蛋,是枝裕和的安静如壁虎的观察,呈现出难得的敏感和温润。缓慢的戏剧构建,将落点置于不着痕迹的细节上,如晚樱般悄无声息地绽放。
影片最后,当卢米尔问法比安“你爱自己,还是喜欢电影?”法比安回答道:“我喜欢我演的电影。”在这样一部充满谎言的电影中,这一刻我却仿佛觉得,无比真实。
作者| 猪事丁;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知道这电影是非常喜欢的导演是枝裕和拍的,所以赶在第一天上映就去看了。这场只有三人观看。。看完真希望自己不知道导演是谁,这样才能客观评价这部日本导演拍的法国影片。而且看的过程中一点都没看出是枝裕和的痕迹。
整部戏平和轻松。看片名《The Truth》以为剧情会很狗血,会有各种反转、高潮迭起,其实都没有,非常家常的一部戏。演员演的很放松,虽然人物性格是强势的,但完全没有歇斯底里这种表达方式。观众看的轻松愉快,很美味的家庭餐。但没什么想起来可以回味的东西,不知道导演拍这部片子的立意在哪里?就好像一部碎碎念的家庭生活,过去了就过去了,没得到什么启发, 也没能触动到心灵。所以看完后还是挺失望的。毕竟以往是枝裕和的作品是很值得回味的,给人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女主角Catherine Deneuve演的真是太棒了!首先她是位很有神采的演员,虽然年纪已不再年轻(刚查了一下,她已经76岁了!OMG),但她身上有一种很强的生命力和活力,不愧是法国国宝级的演员。她饰演的角色是个很有名气的女演员Fabienne。Fabienne虽然一身毛病,既虚荣自恋,又不关心身边的人,但被Catherine Deneuve表演的非常不让人讨厌,甚至让人有点喜欢。Fabienne在表演上的追求是有偶像包袱的。“我宁愿做一个糟糕的母亲,一个糟糕的朋友,但也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女演员。”貌似她很愿意为了演艺事业牺牲一切,但在准备电影拍摄时,甚至常常不背好台词。Catherine Deneuve演的好真的是传神的好,并且不费力气,水到渠成。好演员经过岁月的打磨就会变成这个样子吧,表演的分寸都可以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从内到外散发着一种美。
相比之下,Juliette Binoche表演确实没那么灵动。但很有知性美,尤其是带上眼镜时的样子。戏中Lumir作为女儿,在母女关系上也没有很尖锐决裂似的冲突。虽然彼此的生疏从小就有,但Lumir还能不得不去母亲的片场帮忙,我觉得已经很难得了。在片场的时候,Lumir作为旁观者,对母亲和对手的表演,既有担心,又有骄傲,还有感动。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化,Juliette Binoche变现得很到位。
Sarah是剧中一个关键人物,虽然已经去世,从未在电影中露面。Sarah和Fabienne是挚友,但Fabienne为了抢戏,和导演睡了,但她和Sarah并未因此而决裂。Sarah最后死前一天还和Fabienne在一起聊天。Sarah和Lumir很亲密,Lumir把她当作母亲的替代。现在和Fabienne一起拍电影的Manon 和Sarah很相像,长相、气质和声音都很神似。Fabienne经常和Lumir谈起这些,感觉Sarah是她们共同连接的点,让她们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回忆。
戏中戏是个巧妙的设置。不仅因为Fabienne是演员,正好Lumir是编剧,算是同行,可以通过对拍摄电影的相互理解,达到进一步感情的沟通和渐渐让彼此从内心靠近彼此。Fabienne在戏中戏扮演的是年老了之后的女儿一角,这和她在生活中的角色形成了对比。在戏中戏中,她的角色成为了被疏离且得不到太多母爱的女儿,而在一旁一直观察母亲表演的Lumir,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发现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联。
整部电影在我眼里是部纯法国电影,没看出日式的拍摄方式和讲故事方式。从是枝裕和的角度讲,我觉得这部作品算得上成功,走出了他的舒适圈,跨国界的去组织一个拍摄团队,讲一个西方家庭的故事。故事本身还是他擅长的方面,讲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用很日常的表达。故事本身圆满,表达得也没有水土不服,一切都算得上完成了一个不错的作品。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它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内心上被打动,这个跟是法国的还是日本的并无关系。
和前几天看的法国电影《Someone, Somewhere》相比,是枝裕和拍摄的成熟度更高,一看就是经验丰富的导演。但和《Someone, Somewhere》一样的是,电影没能留下什么,虽然看的时候也能入戏。
2018年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凭《小偷家族》在戛纳电影节上拿下金棕榈大奖后,所有影迷十分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究竟会带来什么惊喜。出乎众人意料地,他选择拍摄一部法语片来挑战自己导演生涯的另一高峰。拍摄非母语影片的亚洲作者导演很多都遭遇滑铁卢,从王家卫到河濑直美,皆是触目惊心的样板,东西文化的理解差异与考虑不周的剧本往往是作品失败的诱因。而是枝裕和这部新片《真相》据说在去年被戛纳拒绝,就开始让人担心导演是否中了“金棕榈魔咒”一蹶不振,结果影片后来入选威尼斯竞赛并成为开幕片。最近观赏到这部疑似“失手之作”后,之前所有的疑团烟消云散。
是枝裕和在他第一部非母语作品里完全克服了亚洲导演常见的“水土不服”症状,为影迷奉上一部法兰西味道浓厚的家庭伦理片。影片由一位法国影坛上地位超然的女明星讲起,她的女儿因她出版回忆录而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巴黎庆祝。母女二人的温馨重聚很快变成了互相指责的争吵,两人之间的爱与恨都完全暴露众人眼前。除了母女两位核心主角外,女明星身边的男仆、现任丈夫和前夫也纷纷登场,不时加入战局,好不热闹的一场家庭大戏,不知不觉看着像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或者新浪潮导演阿伦·雷乃那些熙熙攘攘的实验话剧题材。
能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两代法国顶级女星切磋演技,实在是破天荒的一次,是枝裕和选演员的眼光相当精准。看看凯瑟琳·德纳芙在片中演绎的女明星角色,不就是在本色出演自己吗?她咄咄逼人、勇于进取的鲜明个性令她在事业上战无不胜,另一方面却因疏于与女儿及家人的关系,在女儿面前成为一个满嘴谎言的坏母亲。导演在编写这个剧本完全激起观众对法国女明星私生活的好奇感与“窥视”欲,在台上风光无限、所向披靡的女明星,私底下的生活究竟是否同样幸福美满,还是走向反面、众叛亲离被家人冷落?这种近乎于八点档连续剧的剧情对大众一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但是枝裕和并没有过分渲染母女之间的争辩和吵架情节,令影片沦为大洒狗血的撕逼大战。在这个几可乱真的法国故事表层下,还是流露出导演一向擅长的血缘纽带话题,这一点可谓他的终极杀手锏。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他以往作品里反复呈现多次,《如父如子》、《海街日记》、《小偷家族》,早已成为他专属的作者标签。
在这部新作里,也不仅限于呈现母亲和女儿相像的口头禅或者日常癖好,是枝裕和巧妙利用一个戏中戏的结构娓娓道出母女两人的隔阂与和解。德纳芙在戏中戏里演绎别人的女儿,她的母亲因为长期在太空生活,一直保持年轻的样貌,而她的女儿则渐渐步入衰老。德纳芙在最后的一场的演绎里透过母女关系的换位思考体验到自己现实生活中与女儿恶劣关系的根源,最终向女儿坦白道出“真相”。这场极富科幻味道的戏中戏不仅提升情节的趣味性,而且更准确投射至现实中的母女关系的症结,令叙事文本呈现出惊喜的互文意味。
一个视表演为人生首位的女明星认为演员不需要向观众道出真相,要将假的演成真的才是最高境界,无疑导致她在现实生活中忽略对家人子女的关爱。结果却在一部科幻片里领悟到表演时必须投入真实感情才能打动观众,而这一点又是在她与女儿关系和解之际的灵光闪现,反过来又似乎促进了她的演戏事业,从而引出影片的核心话题。
其实,影片里的“真相”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令观众体会到母女二人感情经历误解和对抗之后回复常态。这种东西方文化里存在的共情与共识,才是这部影片能获得成功的关键。目前来看,是枝裕和在一众非母语拍摄的亚洲作者导演里,是最为出彩的一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