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陆相孝
主演: 申河均 / 李光洙 / 李絮 / 朴哲民 / 权海骁 / 更多...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9-05-01(韩国)
片长: 114分钟
又名: 完美搭档(台) / 我的特别兄弟 / My Special Brother / Inseparable Bros
IMDb链接: tt10237612
今年最火爆的韩国电影,非《寄生虫》莫属。 对于韩国电影,我们的感情总是很复杂。 它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引发共鸣,却又让人不得不感叹现实的残酷与无力。 但有一点无法否认,韩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在近些年已越发成熟。 不管是大时代还是小人物,总能触发人心最柔软的位置。 就在今年,除了《寄生虫》,还有这样一部“笑中带泪”的电影,值得一看——
我的一级兄弟
豆瓣评分8.3,好于92%的喜剧片。
看海报和片名就知道了,随处可见的“兄弟”题材。 但,为什么是“一级”兄弟? 因为这两个主角不是一般人。 哥哥姜世河两岁就因为摔跤导致高位截瘫,四岁时母亲去世,被诸多亲戚抛弃来抛弃去,最后被送到福利院“责任之家”。
弟弟朴东久智力有缺陷,只相当于五岁儿童的智商,小时候被妈妈遗弃在游泳馆,辗转也被送到了“责任之家”。
一次,东久在福利院里被其他残障少年欺负,世河帮他出头救了他。 此后,智力完好的世河就成了福利院人人佩服的“老大”。
行动不便头脑灵活的世河,和智力低幼行动利索的东久,也从此组成了最佳契合的完美搭档,开始了形影不离的生活。 东久无微不至地照顾世河的生活,世河则带领他学习,教他处理日常生活中琐事。
乍一看,这是一个弱者之间抱团取暖,相互扶持的故事。 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拥有对方不具备的生存能力,所以紧密地生活在了一起。 就像影片开头世河被送到“责任之家”时,院长对他说的第一番话: “人啊,只要一出生,就有坚持活下去的责任。”
世河和东久在一起,两人才可以平安地长大成人。 可是—— 人只要活着,活下来,一日三餐,日复一日,就足够了么? 去年大热的国产电影《无名之辈》,任素汐扮演的也是一个因为后天事故高位截瘫的残障人士。 有保姆的照顾,她也可以活着,但她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痛苦,每一天都想寻死。 因为她失去了作为人的自由,的尊严,的意义,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有生命的玩偶。
世河和东久,不仅是抱团取暖,还是相互陪伴。 世河被送到“责任之家”最初的那段日子,他也是想寻死的,
是东久跳进水里救了他;
东久小时候是被妈妈遗弃在游泳馆的,他虽然智力只有五岁,但不代表他是傻瓜。 他知道一个对你很好的人,有一天也许突然就会离开你。 所以即便是成年之后,东久也需要反复问世河: “哥,你不会离开我吧。”
世河则一次次地回答他“你不给我推轮椅,我哪里也去不了。”
东久救了世河的命,无论是生命上的还是情感上的。 他让世河意识到自己活着是有意义的,东久需要他,正如他需要东久。 他们不仅相互陪伴,还努力地生活。 因为院长去世,福利院善款中断,“责任之家”不得不闭院,这些一起长大的朋友们都将被安排到不同的地方。
东久为了不和世河分开,他们必须得自己筹钱,还要找到今后独自生活的经济来源。 东久从小就喜欢游泳,所以世河想到可以给他请游泳教练,让他参加正规比赛,拿了奖不仅能获得奖金,以后还有资格去当游泳教练。
眼看着兄弟两人的生活就要越过越好,一片光明了。 可是,东久的妈妈因为看到电视上对东久参加比赛的报道,找上门来了。
她觉得世河是知道东久智力上的缺陷,利用他赚钱,并且很后悔当初对东久的遗弃,想要带走东久。 世河当然不同意,两人就这样闹上了法庭。 究竟东久是会选择自己日思夜想的妈妈,还是陪伴他二十多年相依为命的世河哥? 究竟东久和世河在一起生活是因为依赖和习惯,还是真的就非他不可呢? 小编这里就不剧透了,期待大家去电影里寻找答案。
一个略显俗套的故事,却做到了情感层层递进,剧情一波三折。 李光洙和申河均,一个演傻子,一个全身上下只有脑袋能动。 如此有难度的表演,两位演员却完成的十分出色。
更重要的,是韩国电影一贯的“精细”程度。 比如东久和朋友们吃完烤肉后一起玩的游戏,是通过开罐头的声音猜打开的是什么罐头。
而且猜的人还全都猜对了。 这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游戏——它考验的完全是一个没有什么用处的技能。 但又让你感到一丝心酸。 因为这个游戏说明了,这群或多或少有些残疾的青年们,他们平时吃得最多的事物,大概就是这些各式各样的罐头。 又比如世河和东久一起去取钱,签字的时候需要用到印章,世河只能通过语言形容让东久正确找到印章。
东久一次又一次地拿错,工作人员都不耐烦了,可是世河却很耐心地一次次解释。 不仅解释印章的样子,还把东久拿错的东西也重新描述一遍,加强东久的认知能力。 就是这样一个细微之处,已经能让我们想象到世河和东久平日里的相处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一个细节是,东久和世河睡觉的时候,每天都会上一个半夜的闹钟,闹钟一响,他就会爬起来帮世河翻身拍背。 全身瘫痪的病人不能趴着睡,因为很容易窒息死亡,但也并没有要求半夜需要翻身。
毕竟这个镜头只有短短十几秒钟,不注意的话可能过眼就忘了。 直到影片后半段,两人分开的时候,世河这边闹钟响了没人发现,东久那边没有闹钟却自己醒来。
无论多小的一件事情,坚持了二十年,都会成为刻进身体里条件反射一般的习惯。 每天夜里三点钟醒来,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真正关心你的人的陪伴和照顾,和陌生人、同事、护工、甚至是朋友的陪伴和照顾,区别是很大的。 世河和东久,密不可分地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靠的不仅是习惯和依赖。 而是人和人的相处当中,最重要的东西。 影片一开头,就借院长之口告诉过我们——
爱是恒久忍耐,爱才永不止息。 现实世界中,我们都是会受到伤害的弱小存在,会经常让他人失望,也经常会感到失望。 这时,有人接受过错并理解你,我们才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活下去。 世河和东久的“一级”残障,只是把这种弱小极端化了。 他们一样弱小,一样痛苦,才更能彼此理解,相互依靠,不分彼此。
《我的一级兄弟》,正如大多数品质优良的韩国电影。 你可以说它四平八稳,中规中矩,无甚惊喜。 但是看完以后,还是会发自内心感叹一句:挺好的。 *本文作者:cqq
我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目前也在从事残疾人的相关工作。虽然没有世河那样严重,但是我从小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感受到残疾带来的困难。世河小时候很可爱,可是母亲去世,他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社会,当然也有亲情的背叛。我们不苛求世河叔叔的做法,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但是世河无法选择,东九的出现让他们两个都感受到了作为人应该有的能力和快乐。相互扶持、相互依靠。
当然电影并非现实,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的是导演希望呈现的,在现实中,世河不一定就能遇到东九一样的弟弟,这是编剧的安排,而非神。神父的看似浪荡,却心怀慈善,是责任之家的残障儿童的支柱,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他都是导师一样的存在。当然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他在结婚致辞的时候洒脱朴实的表达,这也给全片定下了一个中心思想,这是我们在片头就能窥见一二的东西。作为剧情,我简单分析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与大家共勉。
1、神父爱饮酒,世河也爱饮酒。神父饮酒是因为搞慈善压力大,世河饮酒则是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当然在与东九分开的时候也是如此,愁啊忧啊,就是饮酒来让自己故作镇定。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神父对孩子们的影响甚大。
2、片中韩国的无障碍设施让人感觉是嗔目结舌的好。东九推着世河追公务员要求报名游泳赛的时候,那飞一般的节奏硬是逼停了公务员离开的步伐。无障碍是残障人士出行的有利条件,我国也在这方面在下功夫。但是往往是不尽如人意,不要说什么已经做的够好了,好不好,我们残疾人难道会不知道么?无障碍设施是需要我们大力推广的,让我国8296万残疾人能够不受歧视的、安全的出行。
3、关于残疾人申请公寓,类似于我们的廉租房。片中提到了这一点,残疾人是可以申请的,但要叫1000万韩元(即人民币 58813 元)的押金,如果身上没有钱可以有政府担保贷款,但是前提是要有工作。东九没有从业的本事,但是世河有社会福利师的资格证,是可以谋生的。工作会有,哪怕是自由职业也是工作;贷款和押金也是可以解决的。从这一点可以清楚韩国的残疾人政策是比较好的。
4、残疾人受教育程度高。准确说是韩国普遍受教育程度高,所以才会营造出片中比较和谐的氛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相信以后的中国都会更好,就像片中的东九和世河再怎么不济,也是完成了学业的。世河可以看书,懂相关法律条文,懂着装礼仪,可以使用siri,这些都是教育的结果。
5、申请残疾人辅助用具。世河与东九分开后,照顾他的中心给他申请了一个智能轮椅,可以凭嘴就改换方向。可想而知这样一个轮椅花费是不少的,但是目前我们西部地区的很多残疾人能申请到一个手动轮椅就阿弥陀佛了,哪里敢奢望智能。
6、残疾人学游泳。东九从小会游泳,后来小姑娘也教他。这让我想起了我学游泳的事。我当时学游泳,教练说我不可能学蛙泳,因为一只脚长、一只脚短,无法平衡,不能学蛙泳,只能学自由泳。学游泳也是不耐心,让我一个人练闭气、浮起来之类,并不是很上心,可我也是交了几千元学费的,就白费了,至今不会游泳。不过上次人家说了一只腿的都可以蛙泳,不一定要学自由泳,我感觉被教练骗了。
7、义工学时问题。片中有个政策很好,就是如果有义工时间,对于就业、留学、升学都有很大的助益,这个政策真的很棒,希望国内马上实行起来。
8、残疾人的去向。在国内,如果救助机构关闭,孩子们就无家可归,只能露宿街头。但是在片中还有其他的救助机构接手,虽然片中接他们的时候有些伤感,但是至少有个去处啊。
9、关注残疾人自己的意愿。这一点的确是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健全人往往用自己的观点对残疾人工作指手画脚,认为有饭吃、能活着就是残疾人工作的全部。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如果苟且地活着,还不如像少年世河那样投河自尽算了。
我在偏远地区,我这里的残疾人的确在温饱上挣扎,日本、台湾却已经有了为残疾人解决性需求的公益组织。我曾经参加过省城一切残疾人组织的讨论,一群健全人代表着残疾人在那里发表意见,我提的是最基本的出行问题。可是很多健全人却说中国大陆目前残疾人最大的问题是心理健康。也就是说中国很多残疾人的问题,是残疾人自己内心黑暗、扭曲造成的。自己买的牛奶过期变质了,却怪牛不好。希望残疾人能站起来为自己发声。希望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门,让更多健全的中国人看到我们的存在。这样以后就不会听到诸如“我这前半生从未与残疾人打过交道,后半生也不想”的鬼话,我们残疾人就是要出门,就是要和你们打交道,因为我们也是人。
很温情的电影,有人说和《触不可及》很像,我觉得没有。
《触不可及》讲的是社会底层的黑人少年遇到中产阶级的白人残疾老头,两人成为忘年交并且找到自我的故事。
而这部影片,更像是两个被社会遗忘的弱者抱在一起互相取暖。弱,是真的弱,是真正字面上的生理缺陷的弱。一个是颈部以下高位截瘫患者哥哥,一个是智商只有5岁的“弱智”弟弟,两人互相扶持,一起生活了20年。这种相依为命的情感是我这种非残疾人无法想象的,所以当弟弟消失了20年的母亲突然跑出来,说很后悔当初遗弃了你,现在想好好补偿时,弟弟的选择并不难。
他一开始就想和哥哥在一起,害怕有一天哥哥也会像神父那样离开。可是他发现原来哥哥没有他也可以的时候,原来还会有其他人来推哥哥的轮椅的时候,他以自己觉得对哥哥的方式离开了哥哥,哪怕他并不喜欢重新出现的母亲和难以适应的新家。所以当他知道,原来并没有人来推哥哥的轮椅的时候,他疯狂了。
当光洙躺在正在拆迁中的福利院的那张旧床时,他哭了,我也哭了。心一阵一阵抽痛的那种。就好像忍痛把陪了很久的娃娃送给其他人,但是发现没有人珍惜它。
还有一点值得提的就是,当与原生家庭脱节很久的孩子重新回到家中时,这个选择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好的吗?我们只看到孩子终于回归了母亲的怀抱,我们为亲情流泪,为重逢喝彩,却忽略了孩子本身。
在他与原生家庭失联的这段时间,他也在成长,他的性格、三观都已成型,这时候再把他塞到原生家庭,真的合适吗?先不说原生家庭是否还完整,父母是否有一方不在,另一方重新组建家庭的这种可能性暂时都不去想。就最好的情况来考虑,父母都在,家庭人员变动不大。这样的情况就适合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对原生家庭的感情和牵绊早已变淡,现在让他回家,和他相处的也只是一群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罢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