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曹得乐 / 陈子豪 / 林男男
主演: 丁溪鹤 / 李凯 / 郭晓明 / 刘頔 / 文婕
类型: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0-05-05(中国大陆)
片长: 96分钟
又名: 双鱼玉佩 / Double
文 | YOYO
罗布泊、彭加木、双鱼玉佩……
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关于罗布泊彭加木神秘失踪的地摊文。
很多神秘事件榜单都把罗布泊事件列为“中国十大灵异事件”之首,足见此事的流行程度。
但因为事件越传越邪,逐渐成为一个禁忌话题,只能流传于民间,登不上台面。
这部低成本网络电影《双鱼陨石》却敢触碰这个禁忌,以罗布泊事件为背景进行改编。
电影既没有明星阵容,也没有高大上的特效,却受到观众的好评。但在好评之外,观众也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惋惜。
原因是电影制作显得极为廉价,道具低劣、场景简单、五毛视效,满屏写着预算不多。
影片的投资完全配不上脑洞,以及罗布泊事件这样一个重磅题材。
本我和自我斗争
电影讲述了科学家杨教授、助理赵青,赵青的追求者、富二代陈甘泉,以及主角下岗工人王得志一行四人前往“罗骨泊”科考。
四人在沙漠中行进了几天准备返程,却遭遇沙暴。沙暴过后,他们居然在中国的沙漠发现了一艘二战时期德国的U型潜艇(U552)。
更令四人感到惊讶的是,他们在潜艇里还发现了一枚神秘的陨石。杨教授分析了陨石纹理,暂且定名为“双鱼陨石”。
这枚陨石带有特殊的复制功能,能够开启平行时空,并且让无数个平行时空的自己和自己相遇。
关于外星神秘“陨石”的噱头在科幻片中并不少见,各种外星力量很多都来自“未知性”。人类的本能是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所以科幻片把“陨石”当做一个老梗,重复使用。
就像当年风靡一时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当陨石幽幽的绿光扫过四人,人性的高尚和贪婪同时被激发。
“陨石”不是本片的重点,“自我”才是。
片中的四位主角对陨石都有自己的想法:
杨教授一心想着为国家的科研做出贡献,仔细研究陨石并主张一定要上交国家。
而科研助理赵青在陨石害死杨教授后动了私心,她想把陨石据为己有,最终超越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
厂长儿子陈甘泉的动了贪念,他想靠陨石的复制特性,复制出数不清的钱,赎出关在监狱中的爸爸。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杀掉其他三个人。
男主下岗工人王得志的想法最朴素和善良,只是回家给儿子过个生日。他看出陨石是个祸害,奉劝大家不要为了陨石而堕落。
双鱼陨石催生出黑暗的欲望,不想经过正常的努力实现梦想,而是想通过捷径成为新的自我。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到过人有三个自己: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片对人物塑造强调的是本我和自我两个概念。
本我是潜意识中的自己,也是不带任何束缚的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在那个世界,我的任何欲望都不需要压抑。
自我则不一样,自我就是活在现实中的那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的那个我,是需要被法律和道德约束的自我。
影片花了很多片段讲述两者的博弈,这正是人性最应该直面的地方。
黑暗的欲望每个人都有,不管是否承认,这都是活在你潜意识里的。
当释放出那个“本我”的时候,人好像变成无人管教的孩子,想杀人就杀人,一切随着心情去。
但是他忘记了,那个“本我”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而已。
但是现实不一样,需要和其他人相处,需要克制欲望,需要约束自己,需要“自我”出来主持大局。
毁灭还是重生
生与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题,二者不可兼得,只能选其一。
但是这部影片中似乎并不是这样,当死亡可以变成重生,当重生又导致毁灭,仿佛生和死的标准已经彻底改变。
影片中的教授死了,但似乎又不是真的死了,另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他又带着他所有的记忆重生。
但是这样的活,好像又不是真的活着,因为两个教授只能共死,不能同生。
厂长儿子陈甘泉则因为吞了陨石而被无数次复制,似乎永远打不死,永远都有新的他出现。
当影片中机关枪不停对着不断复制的陈甘泉扫射的时候,背景音乐响起欢快的《莉莉玛莲》,承托出“乐极生悲”的氛围,场面让人想起经典无限循环电影《恐怖游轮》。
当你以为自己得到了永生,其实只是离毁灭更进一步,他最终被困在那个潜水艇中,沉没于沙海之中,再也没有走出来。
电影《双鱼陨石》也有一句台词“我已经不是原来的陈甘泉了,现在的我只要陨石。”
这是沉溺在欲望中的陈甘泉说的话。
当欲望彻底被释放,他已成为了欲望的载体,被欲望控制着一切,没有了自主权。
失去自我,眼里只剩下了欲望,其实不过一个躯壳而已。那这样的活着大概也可以被称为“毁灭”了。
看似你还活着,有生命体征,其实你已然被毁灭于“欲望之火”中了。
为爱而死也为爱而生
爱是生命永恒的旋律。
有人愿意为爱牺牲生命,也有人愿意为爱而继续艰难地行走于人生的戈壁滩上。
影片中结尾父亲为见儿子,无数次自杀,然后将使命交付给下一个平行时空的自己。
他愿意一次一次杀死自己,一次次对着自己的脑袋开枪爆头,也愿意承受无数次死亡带来的疼痛,只是为了将自己的爱传达给心爱的儿子。
他也从不担心下一个接任者不继续履行任务,不继续杀死自己,因为在他心中对儿子有一句话:“无论在哪个时空,我都依旧爱你”。
生命的伟大就在于,爱让许多看似绝望的事转变成奇迹。环境恶劣的沙漠戈壁,空无一人的无人区,这似乎是绝望的事情。
但是爱之伟大在此重现,主角向死而生,然后为生而死。我们知道人和动物一样,都有本能,我们的本能是保护自己的生命。
但是为了爱,我们甚至可以放弃本能,牺牲自我,去成全那份伟大的爱。
王得志靠不断杀掉自己再不断复制自己,最终走出戈壁大漠去找儿子的设定,和2017年澳大利亚电影《负重前行》有异曲同工之处。
《负重前行》中的父亲为了防止自己变僵尸后伤害孩子,把生肉挂在面前,不惜这样一直走一直走,就是了为了把孩子带到安全地区。
爱的力量就是这样强大,我们可以为爱而死,也可以为爱而生。
面对“双鱼陨石”,杨教授、赵青、陈甘泉、王得志的欲望都不同,只有王得志选择为心爱的儿子不断复制下去。
最后,在电影之外,简单介绍影片中的重要道具——德国U552号U型潜艇。
由于复杂的历史地理因素,海军一直是德意志帝国妄图征服世界的一块短板。
在军舰制造和海洋扩张方面,德国远远落后于早已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但英德两国在海上争霸和海外殖民地矛盾一直不断。
德国为了补充自己在战舰方面的不足,大力发展潜艇。U型潜艇成为盟军在大西洋的噩梦。
U型潜艇组成的“狼群”作战,甚至远至美国佛罗里达、加勒比海、巴西等美洲地区。每艘U型潜艇都有着一段惊涛骇浪般的故事。
在这些U型潜艇中,U552是其中的“明星”。
从上图可以看到,U552指挥塔上绘有标志性的“红魔”(Red Devil)图案。U552的绰号就是红魔。
U552于1940年正式服役,隶属于德国海军第七U型潜艇舰队。在后来3年的作战中,她一共击沉或打伤30艘各类盟军船舰,导致16.42万吨盟军船只沉没。
在1941年10月31日的一次行动中,U552击沉了美国军舰鲁本·詹姆斯号(Reuben James)驱逐舰。这是美国在二战中损失的第一艘军舰,比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还早两个月。
U552的首任舰长埃里希·托普是德国海军王牌潜艇指挥官,但他在二战后并没有受到审判,反而继续在德国海军和北约任职,一直升到少将。
在U552服役的最后一段时间,尤其是她击沉美国商船队的大卫·H·阿特沃特号(David H. Atwater)后,就再无特别的战功。
由于盟军反潜能力的提升,以及用于反潜的力量越来越多,纳粹德国整体都在走下坡路,U552也逐渐力不从心。
二战尾声,U552被派往比较平静的西班牙、葡萄牙和东非海域执行巡逻任务。其中一片海域就是电影中提到的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位于西班牙和法国中间。
1943年U552被英国皇家空军的深水炸弹击伤,需要大修,已经不能再胜任“狼群”作战。
1944年U552撤回德国U型潜艇母港威廉港,只能作为第二十二U型潜艇舰队的训练舰,直至二战结束前的1945年5月。
最终,德国战败投降已成定局。
U552的船员为了不让盟军俘获U552,只能将其在威廉港凿沉。
“红魔”亲自结束了“红魔”自己魔鬼般的战争生涯。
-END-
更多干货影评/剧评:
1.《倩女幽魂:人间情》:影院没开门,退而求其次,1.5亿人看过后浪版《倩女幽魂》?
2. 《我们永不言弃》:在人生的擂台上,我们一起永不言弃
3.《我是余欢水》: 先让你爽,再让你疼,《我是余欢水》
4.《猎狐》:《猎狐》前两集为什么抓人?这8个场景就是一堂编剧课
5.《大赢家》:率性而活>本片>囧妈,谁才是最后的大赢家?
从一条红围巾和一首情诗说起,彭加木在罗布泊沙漠失踪后,他的妻子给他写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电影《双鱼陨石》中的杨成铭教授的原型是彭加木教授,他一直围着这条葡萄紫的围巾显然不是男士的,应该是他在出发前夫人给他的。▼
关于彭加木教授神秘消失的传说有五六个传说和版本,民间比较流行的是“双鱼玉佩”的版本。导演选取了这个非常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又隐藏着另一条线索。
关于这条线索,可以参考2019年上映的另一部科幻电影,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一部很乏味的电影,但有一个很残酷的故事。在太空科考项目中,“利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离地球太远,宇航人员难以承受离地球太远的孤独想呼叫救援,而科考负责人坚持人类为了科学就应该牺牲,他拔断了太空舱内救援设备,也断掉了企图“叛逃”的宇航员的生命补给。
这部有点类似文艺片的科幻电影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该不该用人类命运这么大的命题,去决定个人的生死?”▼
电影中的杨教授为了科研完全舍身忘己,他坚持一定要往东走,使得大家偏离了返回的路线。而当时的彭加木教授在科考队伍中也是非常执着,有一种说法是他太过固执,威胁到了其他成员的生命,所以才遭遇不测。
这条线索由于证据不足,所以电影表现得较为隐晦,但引用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争议的焦点是日期被涂改过。▼
在电影中是商人陈甘源错手杀了杨教授后伪造的纸条,不管真假,这七个字本身就有一种终极宿命感。往东走就一定有水源,因为我们的东面是大海。
这正是他的悲哀,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看不到眼前的一切了。作为科考队的负责人,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对危险的觉察都是迟钝的,他们遇到第一次沙尘暴时,他是最后一个反应过来的。
他一方面十分令人尊敬,没有这样一往无前的专注精神,无法取得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无穷无尽的理论研究,让他失去了感知大自然的能力。他自己跟自己对了一句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一段确实很感人,可我还是觉得人比科学更重要。▼
苏轼有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长期远离大自然的人,大自然也会远离他。通俗地说,就是不接地气。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引入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叫罗辑。罗辑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其实在通俗的成功意义上是一个混得非常不好的人,但他非常单纯、接地气,以致于他的草根智慧为外星人所忌惮。我把那些看不去不怎么耀眼,其实却很接地气的人称为“三体人”。
导演丁小洋显然也是看过《三体》的人,主角王得志,其实一点都不得志。1994年还曾被评为劳模的维修工人,在1996年就突然下岗了。从剧情来看,他在沙漠中把车修好,说明他的修理技术是过硬的,为人也善良老实。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他这样的人,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也保不住自己的家庭。
他很简单,他只想守着儿子好好过日子,有干脆面、有水就能活得很好。他胆小、没有远见、没有理想,屡次被其他三人投来鄙视的眼神。
当大家都在为发现了二战中的潜艇而兴奋的时候,他毫不合群地找修车工具,被鄙视了。▼
当陈甘源和赵青在畅想着“首富梦”和“诺贝尔奖”的时候,他没有附和,而是腼腆地说,就想回去跟我儿子过生日。▼
赵青曾经鄙视他说:“对不起我高估你智商了”,他带着一种平淡的幽默说:“没事儿!”▼
这部电影的制作预算我猜只有几万块钱,那沙尘暴丑得呀,比86版的《西游记》还粗糙。这哪里像沙尘暴啊,明明就是羊毛。▼
并不一定钱少就不能办事,导演在台词上还是下了工夫的。尤其是王得志的台词,符合人物身份的朴实;符合故事情节的流畅;暗含着智慧和人物命运,如果《流浪地球》的台词也能做到这么精到就好了。
从这个层面上看,导演差钱也是一件好事,让他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好,而不是一味地跟好莱坞拼制作。
“以后这种关于人类命运的事少找我!”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甘源是商人,他是为了拿到陨石赚钱;赵青是学术投资人,她把教授、相机、陨石看得比生命还重,只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诺贝尔奖;杨教授的境界看上去高很多,他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为科学作贡献,但这种需要人陪葬的贡献,到底是不是科学?▼
“你咋还没整明白呢?”
杨教授、赵青、陈甘源想了半天都不明白的事情,在王得志看来一句话就说明白了。研究方法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能帮人理顺思路,有时也让人绕不出来。▼
对于一个生命体,杨教授想都没想,就决定解剖它。王得志用一句大白话问杨教授:“你解剖它,它难道不反抗吗?”
只有王得志一个人关心这是个生命,生命与生命是平等的。▼
生命指引着沙漠里的方向,生命也是最能考验人性的。陨石发出的绿光,映照着杨教授、陈甘源、赵青三人的贪婪,陈甘源和赵青的贪婪很明显,杨教授对知识的贪婪也是贪婪。▼
杨教授最不关注生命,所以他是第一个消失的人,好在他乐得其所。▼
每一个复制体都是另一个自我,陈甘源的复制体最多,也是最分裂的。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对自己下手也是最狠的。他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想要钱。▼
赵青在篝火中唱的那首著名的二战歌曲《莉莉玛莲》时,就已经暗示她身体里一个是莉莉,一个是玛莲。导演用了红绿两种颜色表达两种性格,一个坚定,一个柔弱。最后自己熬死了自己。▼
平民善良,富人麻木不仁,知识分子虚伪。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好像是我们中国文学、戏剧、电影的一种不成文的传统,我不太欣赏这种传统,但形成这种意识形态,有其一定历史根源。
意识形态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剧中最说不清楚的仍然是杨教授那个问题:“人怎么能证明我就是我呢?”▼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几个哲学问题是我第二次写文章来讨论了,今天比上次好像多了一点感悟。倒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看凯文·凯利的《失控》获得的启发。
原文我就不抄了,我,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聚合概念。用个例子来说明,风、云、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聚集了一场暴雨,谁能说得清楚这场暴雨从哪里来?气压差、水分子、尘埃......
同样,一粥一饭,一水一土,一花一草,日积月累,积天地精华才形成的一个你,你怎么说得清楚你从哪里来?显而易见,却说不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去问这么愚蠢的问题?
电影中有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三个喝酒、唱歌的镜头。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借用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话,把酒和火放在了一起。酒能让人失去控制,变得感性和真实,让人类能短暂地真诚和美好。酒醒后又恢复了理性和控制,因为我们是猎人的后代。▼
虽说制作粗糙,可是导演运用大量的对称构图,让电影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影片开头的对称是一车人面对的未知。▼
影片结尾的对称,是王得志对自己的一种回归。生命有很多分裂的状态,有时不得不分裂,他的分裂来得更加渺小,也更加悲壮,只为了多半瓶水,多一袋干脆面,可以坚持走出沙漠与儿子团聚。
当他找不到他的儿子了,他只能去找回他自己。▼
好啦,就到这里。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个很大的尴尬,电影必须要聚集很多人。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这六门艺术可以一个人慢慢完成,大不了省吃俭用,只要坚持就能完成。电影不行,它必须要跟金钱挂钩,电影的好坏跟投资人和观众的支付能力关系太大了。
再次吐槽电影中的沙尘暴!
想看懂这部片子,就先要了解罗布泊(罗骨泊),彭加木(我去东边找水),以及双鱼玉佩(双鱼陨石)等背景知识。本来对片子就无太大期许,结果惊喜连连,特别是最后父亲之所以能成功走出沙漠的桥段。不足之处有二,其一是花费太多笔墨放在沙漠中的追追追杀杀杀,缺少对人性的探讨和科学诠释。其二,自然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五毛特技。不过总体而言,看得出电影希望认真讲述好一个故事,而且并无明显逻辑bug。国产小成本科幻能拍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继续加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