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大脑洞却没遇上大投资,《双鱼陨石》太可惜

导演丁小洋
编剧曹得乐 / 陈子豪 / 林男男
主演丁溪鹤 / 李凯 / 郭晓明 / 刘頔 / 文婕
类型: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0-05-05(中国大陆)
片长: 96分钟
又名: 双鱼玉佩 / Double








文 | YOYO

罗布泊、彭加木、双鱼玉佩……

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关于罗布泊彭加木神秘失踪的地摊文。

彭加木失踪前留下的找水井纸条

很多神秘事件榜单都把罗布泊事件列为“中国十大灵异事件”之首,足见此事的流行程度。

但因为事件越传越邪,逐渐成为一个禁忌话题,只能流传于民间,登不上台面。

这部低成本网络电影《双鱼陨石》却敢触碰这个禁忌,以罗布泊事件为背景进行改编。

电影既没有明星阵容,也没有高大上的特效,却受到观众的好评。但在好评之外,观众也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惋惜。

原因是电影制作显得极为廉价,道具低劣、场景简单、五毛视效,满屏写着预算不多。

影片的投资完全配不上脑洞,以及罗布泊事件这样一个重磅题材。

本我和自我斗争

电影讲述了科学家杨教授、助理赵青,赵青的追求者、富二代陈甘泉,以及主角下岗工人王得志一行四人前往“罗骨泊”科考。

四人在沙漠中行进了几天准备返程,却遭遇沙暴。沙暴过后,他们居然在中国的沙漠发现了一艘二战时期德国的U型潜艇(U552)。

更令四人感到惊讶的是,他们在潜艇里还发现了一枚神秘的陨石。杨教授分析了陨石纹理,暂且定名为“双鱼陨石”。

这枚陨石带有特殊的复制功能,能够开启平行时空,并且让无数个平行时空的自己和自己相遇。

双鱼陨石

关于外星神秘“陨石”的噱头在科幻片中并不少见,各种外星力量很多都来自“未知性”。人类的本能是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所以科幻片把“陨石”当做一个老梗,重复使用。

就像当年风靡一时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当陨石幽幽的绿光扫过四人,人性的高尚和贪婪同时被激发。

“陨石”不是本片的重点,“自我”才是。

片中的四位主角对陨石都有自己的想法:

杨教授一心想着为国家的科研做出贡献,仔细研究陨石并主张一定要上交国家。

而科研助理赵青在陨石害死杨教授后动了私心,她想把陨石据为己有,最终超越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

厂长儿子陈甘泉的动了贪念,他想靠陨石的复制特性,复制出数不清的钱,赎出关在监狱中的爸爸。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杀掉其他三个人。

男主下岗工人王得志的想法最朴素和善良,只是回家给儿子过个生日。他看出陨石是个祸害,奉劝大家不要为了陨石而堕落。

双鱼陨石催生出黑暗的欲望,不想经过正常的努力实现梦想,而是想通过捷径成为新的自我。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到过人有三个自己: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片对人物塑造强调的是本我和自我两个概念。

本我是潜意识中的自己,也是不带任何束缚的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在那个世界,我的任何欲望都不需要压抑。

自我则不一样,自我就是活在现实中的那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的那个我,是需要被法律和道德约束的自我。

影片花了很多片段讲述两者的博弈,这正是人性最应该直面的地方。

黑暗的欲望每个人都有,不管是否承认,这都是活在你潜意识里的。

当释放出那个“本我”的时候,人好像变成无人管教的孩子,想杀人就杀人,一切随着心情去。

但是他忘记了,那个“本我”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而已。

但是现实不一样,需要和其他人相处,需要克制欲望,需要约束自己,需要“自我”出来主持大局。

毁灭还是重生

生与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题,二者不可兼得,只能选其一。

但是这部影片中似乎并不是这样,当死亡可以变成重生,当重生又导致毁灭,仿佛生和死的标准已经彻底改变。

影片中的教授死了,但似乎又不是真的死了,另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他又带着他所有的记忆重生。

但是这样的活,好像又不是真的活着,因为两个教授只能共死,不能同生。

厂长儿子陈甘泉则因为吞了陨石而被无数次复制,似乎永远打不死,永远都有新的他出现。

当影片中机关枪不停对着不断复制的陈甘泉扫射的时候,背景音乐响起欢快的《莉莉玛莲》,承托出“乐极生悲”的氛围,场面让人想起经典无限循环电影《恐怖游轮》。

无限复制的陈甘泉

当你以为自己得到了永生,其实只是离毁灭更进一步,他最终被困在那个潜水艇中,沉没于沙海之中,再也没有走出来。

电影《双鱼陨石》也有一句台词“我已经不是原来的陈甘泉了,现在的我只要陨石。”

这是沉溺在欲望中的陈甘泉说的话。

当欲望彻底被释放,他已成为了欲望的载体,被欲望控制着一切,没有了自主权。

失去自我,眼里只剩下了欲望,其实不过一个躯壳而已。那这样的活着大概也可以被称为“毁灭”了。

看似你还活着,有生命体征,其实你已然被毁灭于“欲望之火”中了。

为爱而死也为爱而生

爱是生命永恒的旋律。

有人愿意为爱牺牲生命,也有人愿意为爱而继续艰难地行走于人生的戈壁滩上。

影片中结尾父亲为见儿子,无数次自杀,然后将使命交付给下一个平行时空的自己。

他愿意一次一次杀死自己,一次次对着自己的脑袋开枪爆头,也愿意承受无数次死亡带来的疼痛,只是为了将自己的爱传达给心爱的儿子。

他也从不担心下一个接任者不继续履行任务,不继续杀死自己,因为在他心中对儿子有一句话:“无论在哪个时空,我都依旧爱你”。

生命的伟大就在于,爱让许多看似绝望的事转变成奇迹。环境恶劣的沙漠戈壁,空无一人的无人区,这似乎是绝望的事情。

但是爱之伟大在此重现,主角向死而生,然后为生而死。我们知道人和动物一样,都有本能,我们的本能是保护自己的生命。

但是为了爱,我们甚至可以放弃本能,牺牲自我,去成全那份伟大的爱。

王得志靠不断杀掉自己再不断复制自己,最终走出戈壁大漠去找儿子的设定,和2017年澳大利亚电影《负重前行》有异曲同工之处。

《负重前行》中的父亲为了防止自己变僵尸后伤害孩子,把生肉挂在面前,不惜这样一直走一直走,就是了为了把孩子带到安全地区。

《负重前行》

爱的力量就是这样强大,我们可以为爱而死,也可以为爱而生。

面对“双鱼陨石”,杨教授、赵青、陈甘泉、王得志的欲望都不同,只有王得志选择为心爱的儿子不断复制下去。

最后,在电影之外,简单介绍影片中的重要道具——德国U552号U型潜艇。

由于复杂的历史地理因素,海军一直是德意志帝国妄图征服世界的一块短板。

在军舰制造和海洋扩张方面,德国远远落后于早已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但英德两国在海上争霸和海外殖民地矛盾一直不断。

德国为了补充自己在战舰方面的不足,大力发展潜艇。U型潜艇成为盟军在大西洋的噩梦。

U型潜艇组成的“狼群”作战,甚至远至美国佛罗里达、加勒比海、巴西等美洲地区。每艘U型潜艇都有着一段惊涛骇浪般的故事。

在这些U型潜艇中,U552是其中的“明星”。

U552

从上图可以看到,U552指挥塔上绘有标志性的“红魔”(Red Devil)图案。U552的绰号就是红魔。

U552的红魔标志

U552于1940年正式服役,隶属于德国海军第七U型潜艇舰队。在后来3年的作战中,她一共击沉或打伤30艘各类盟军船舰,导致16.42万吨盟军船只沉没。

在1941年10月31日的一次行动中,U552击沉了美国军舰鲁本·詹姆斯号(Reuben James)驱逐舰。这是美国在二战中损失的第一艘军舰,比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还早两个月。

U552艇员(右侧白帽者为首任舰长Erich Topp)

U552的首任舰长埃里希·托普是德国海军王牌潜艇指挥官,但他在二战后并没有受到审判,反而继续在德国海军和北约任职,一直升到少将。

U552首任舰长埃里希·托普(Erich Topp)

托普的帽子上也绣着U552的“红魔”

在U552服役的最后一段时间,尤其是她击沉美国商船队的大卫·H·阿特沃特号(David H. Atwater)后,就再无特别的战功。

由于盟军反潜能力的提升,以及用于反潜的力量越来越多,纳粹德国整体都在走下坡路,U552也逐渐力不从心。

二战尾声,U552被派往比较平静的西班牙、葡萄牙和东非海域执行巡逻任务。其中一片海域就是电影中提到的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位于西班牙和法国中间。

地图中间就是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

1943年U552被英国皇家空军的深水炸弹击伤,需要大修,已经不能再胜任“狼群”作战。

1944年U552撤回德国U型潜艇母港威廉港,只能作为第二十二U型潜艇舰队的训练舰,直至二战结束前的1945年5月。

最终,德国战败投降已成定局。

U552的船员为了不让盟军俘获U552,只能将其在威廉港凿沉。

“红魔”亲自结束了“红魔”自己魔鬼般的战争生涯。

-END-

更多干货影评/剧评:

1.《倩女幽魂:人间情》:影院没开门,退而求其次,1.5亿人看过后浪版《倩女幽魂》?

2. 《我们永不言弃》:在人生的擂台上,我们一起永不言弃

3.《我是余欢水》: 先让你爽,再让你疼,《我是余欢水》

4.《猎狐》:《猎狐》前两集为什么抓人?这8个场景就是一堂编剧课

5.《大赢家》:率性而活>本片>囧妈,谁才是最后的大赢家?



从一条红围巾和一首情诗说起,彭加木在罗布泊沙漠失踪后,他的妻子给他写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电影《双鱼陨石》中的杨成铭教授的原型是彭加木教授,他一直围着这条葡萄紫的围巾显然不是男士的,应该是他在出发前夫人给他的。▼

关于彭加木教授神秘消失的传说有五六个传说和版本,民间比较流行的是“双鱼玉佩”的版本。导演选取了这个非常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又隐藏着另一条线索。

关于这条线索,可以参考2019年上映的另一部科幻电影,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一部很乏味的电影,但有一个很残酷的故事。在太空科考项目中,“利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离地球太远,宇航人员难以承受离地球太远的孤独想呼叫救援,而科考负责人坚持人类为了科学就应该牺牲,他拔断了太空舱内救援设备,也断掉了企图“叛逃”的宇航员的生命补给。

这部有点类似文艺片的科幻电影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该不该用人类命运这么大的命题,去决定个人的生死?”▼

电影中的杨教授为了科研完全舍身忘己,他坚持一定要往东走,使得大家偏离了返回的路线。而当时的彭加木教授在科考队伍中也是非常执着,有一种说法是他太过固执,威胁到了其他成员的生命,所以才遭遇不测。

这条线索由于证据不足,所以电影表现得较为隐晦,但引用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争议的焦点是日期被涂改过。▼

在电影中是商人陈甘源错手杀了杨教授后伪造的纸条,不管真假,这七个字本身就有一种终极宿命感。往东走就一定有水源,因为我们的东面是大海。

这正是他的悲哀,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看不到眼前的一切了。作为科考队的负责人,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对危险的觉察都是迟钝的,他们遇到第一次沙尘暴时,他是最后一个反应过来的。

他一方面十分令人尊敬,没有这样一往无前的专注精神,无法取得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无穷无尽的理论研究,让他失去了感知大自然的能力。他自己跟自己对了一句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一段确实很感人,可我还是觉得人比科学更重要。▼

苏轼有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长期远离大自然的人,大自然也会远离他。通俗地说,就是不接地气。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引入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叫罗辑。罗辑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其实在通俗的成功意义上是一个混得非常不好的人,但他非常单纯、接地气,以致于他的草根智慧为外星人所忌惮。我把那些看不去不怎么耀眼,其实却很接地气的人称为“三体人”。

导演丁小洋显然也是看过《三体》的人,主角王得志,其实一点都不得志。1994年还曾被评为劳模的维修工人,在1996年就突然下岗了。从剧情来看,他在沙漠中把车修好,说明他的修理技术是过硬的,为人也善良老实。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他这样的人,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也保不住自己的家庭。

他很简单,他只想守着儿子好好过日子,有干脆面、有水就能活得很好。他胆小、没有远见、没有理想,屡次被其他三人投来鄙视的眼神。

当大家都在为发现了二战中的潜艇而兴奋的时候,他毫不合群地找修车工具,被鄙视了。▼

当陈甘源和赵青在畅想着“首富梦”和“诺贝尔奖”的时候,他没有附和,而是腼腆地说,就想回去跟我儿子过生日。▼

赵青曾经鄙视他说:“对不起我高估你智商了”,他带着一种平淡的幽默说:“没事儿!”▼

这部电影的制作预算我猜只有几万块钱,那沙尘暴丑得呀,比86版的《西游记》还粗糙。这哪里像沙尘暴啊,明明就是羊毛。▼

并不一定钱少就不能办事,导演在台词上还是下了工夫的。尤其是王得志的台词,符合人物身份的朴实;符合故事情节的流畅;暗含着智慧和人物命运,如果《流浪地球》的台词也能做到这么精到就好了。

从这个层面上看,导演差钱也是一件好事,让他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好,而不是一味地跟好莱坞拼制作。

“以后这种关于人类命运的事少找我!”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甘源是商人,他是为了拿到陨石赚钱;赵青是学术投资人,她把教授、相机、陨石看得比生命还重,只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诺贝尔奖;杨教授的境界看上去高很多,他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为科学作贡献,但这种需要人陪葬的贡献,到底是不是科学?▼

“你咋还没整明白呢?”

杨教授、赵青、陈甘源想了半天都不明白的事情,在王得志看来一句话就说明白了。研究方法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能帮人理顺思路,有时也让人绕不出来。▼

对于一个生命体,杨教授想都没想,就决定解剖它。王得志用一句大白话问杨教授:“你解剖它,它难道不反抗吗?”

只有王得志一个人关心这是个生命,生命与生命是平等的。▼

生命指引着沙漠里的方向,生命也是最能考验人性的。陨石发出的绿光,映照着杨教授、陈甘源、赵青三人的贪婪,陈甘源和赵青的贪婪很明显,杨教授对知识的贪婪也是贪婪。▼

杨教授最不关注生命,所以他是第一个消失的人,好在他乐得其所。▼

每一个复制体都是另一个自我,陈甘源的复制体最多,也是最分裂的。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对自己下手也是最狠的。他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想要钱。▼

赵青在篝火中唱的那首著名的二战歌曲《莉莉玛莲》时,就已经暗示她身体里一个是莉莉,一个是玛莲。导演用了红绿两种颜色表达两种性格,一个坚定,一个柔弱。最后自己熬死了自己。▼

平民善良,富人麻木不仁,知识分子虚伪。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好像是我们中国文学、戏剧、电影的一种不成文的传统,我不太欣赏这种传统,但形成这种意识形态,有其一定历史根源。

意识形态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剧中最说不清楚的仍然是杨教授那个问题:“人怎么能证明我就是我呢?”▼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几个哲学问题是我第二次写文章来讨论了,今天比上次好像多了一点感悟。倒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看凯文·凯利的《失控》获得的启发。

原文我就不抄了,我,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聚合概念。用个例子来说明,风、云、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聚集了一场暴雨,谁能说得清楚这场暴雨从哪里来?气压差、水分子、尘埃......

同样,一粥一饭,一水一土,一花一草,日积月累,积天地精华才形成的一个你,你怎么说得清楚你从哪里来?显而易见,却说不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去问这么愚蠢的问题?

电影中有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三个喝酒、唱歌的镜头。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借用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话,把酒和火放在了一起。酒能让人失去控制,变得感性和真实,让人类能短暂地真诚和美好。酒醒后又恢复了理性和控制,因为我们是猎人的后代。▼

虽说制作粗糙,可是导演运用大量的对称构图,让电影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影片开头的对称是一车人面对的未知。▼

影片结尾的对称,是王得志对自己的一种回归。生命有很多分裂的状态,有时不得不分裂,他的分裂来得更加渺小,也更加悲壮,只为了多半瓶水,多一袋干脆面,可以坚持走出沙漠与儿子团聚。

当他找不到他的儿子了,他只能去找回他自己。▼

好啦,就到这里。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个很大的尴尬,电影必须要聚集很多人。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这六门艺术可以一个人慢慢完成,大不了省吃俭用,只要坚持就能完成。电影不行,它必须要跟金钱挂钩,电影的好坏跟投资人和观众的支付能力关系太大了。

再次吐槽电影中的沙尘暴!









因为工作的关系,这半年看了几十部网络电影,大多是点击分账前排的片子,但大多都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故事,狗血的人物关系。一直觉得如果说网络电影是电影的话,可能是对抖音最大的诋毁,大多数网大只是几段抖音视频的拼凑吧,荤段子配上反串情节,用大段露骨情节堆叠起来博眼球。经常会跟做电影的朋友开玩笑,你做出来的电影敢不敢给自己儿子看,如果没孩子的朋友可能就是敢不敢给你爹妈看?如果只敢拿赚钱说事的话,那还是别做电影了,毕竟电影就是价值导向的媒介,如果价值都不谈的电影不如拍广告吧。

虽然网络电影里大部分都是烂梨,整个看下来都不算故事,但偶尔还是可以找到一两个甜果子。去年的《大汉十三将》,今年的《辛弃疾1162》《功夫宗师霍元甲》都讲了一个尚可的故事,有些故事里的主角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可爱。《双鱼陨石》开分6.8,算是历来网络电影里的最高分,但它的点击分账却表现平平,并没有黑马电影应有的成绩。

从产品逻辑上看,也许是商业元素的不足,使网络电影受众匹配度较低。虽然故事精彩,情节环环紧扣,但因为卖相噱头不足而没有抓住观众,导致最终的点击一般。不过这都是后话,如果真的换了谢苗和南笙来做主角,也许的确可以带来更多点击,但成本和收益上又要做新一轮的平衡。

回到《双鱼陨石》这部片子,故事和许多与双鱼玉佩有关的电影相似,它以彭加木和双鱼玉佩为原型,讲述了这一神秘事件背后的故事。但与其他神秘事件电影不一样,它不再执着于神秘力量带来的恐怖和惊悚感,而实实在在讲了普通人王德志和儿子王唯和解的温情故事。

王德志是个下岗工人,为了赚钱给儿子过生日而加入这场科考旅程,但他没想到这一科考旅程会充满各种变数。

杨教授为了科学选择牺牲自己;

陈甘泉为了钱不惜杀掉昔日的朋友和女友;

而赵青虽看似单纯,她也希望用陨石得到名利。

只有王德志这个普通人,希望用陨石回到儿子身边,给他过完生日。王德志是故事里最底层的人,但他却最有人味儿。

这块陨石就像一面照妖镜,让每个人都暴露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但只有善良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导演用了很多隐喻在影片里,而《莉莉·玛莲》这首歌则一直贯穿全片,从德国潜艇到赵青死前的歌唱,这首欢快的歌与现实呈现出剧烈的反差,也传递出一种凄凉之情。

《莉莉·玛莲》是二战时期传唱于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首德语民歌,法斯宾德曾用“莉莉·玛莲”拍摄过一部爱情影片。

《莉莉·玛莲》是一首神奇的歌,它虽然语调欢快,却又总是带着一丝忧伤;但又因这首歌,可以平复战争之后的伤痛,为人们带来幸福,让离家的人可以找到回家的方向。

《莉莉·玛莲》起初是一名前线士兵写下的小诗,这个名字一看就是给家乡女孩子的情书呀,猜的没错,的确是给女孩子的情书,不过莉莉·玛莲并不是一个女孩的名字,而是他的女朋友和另一个女孩的名字(这个关系可能有点复杂)。小诗里带着前线士兵的思念和爱意,真诚又带着一些青涩。因为这份情感,这首诗被音乐家诺伯特·舒尔策看中,他为这首歌谱曲,后找来德国的女歌姬拉莉·安德森来演唱。虽然由于二战的关系,这张专辑销量不足700,这首歌却成为德国前线广为传唱的歌曲。

但好景不长,纳粹的宣传部长认为这首歌是一首靡靡之音(犹如当年的邓丽君啊……),《莉莉·玛莲》在德国被封杀了。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首德语歌却得到了北非战场英军的喜爱,这首德国歌曲在战壕对面的英国再次流传,更是出现了英语版本的《我灯光下的莉莉》。二战后这首歌被流传至世界各地,有了不同语言版本,而华语地区是林子祥的《莉莉·玛莲》,比起原版这首歌更平和一些,更像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

林子祥--莉莉·玛莲

莉莉玛莲

所属专辑:海市蜃楼

演唱者:林子祥

作词:黄沾

聚是那可聚 散却也心酸

迷迷惘惘 说不清心愿

人未见面 心中挂牵

等到见到 心却未暖

未知见与不见

未知算也未算

梦是没有可梦 看却看不穿

人留还是要去 那分得清意愿

人若分手 心里牵

倘不会分 心也又怨

就此断也不断

内心转了又转

望是没有希望 爱已变得酸

人如忘掉过去 却心中不愿

要知当初 相见欢

深心中 多眷恋

For you LiLi Marlene

For you LiLi Marlene

但是若再拖累 你会更心酸

人如仍未放弃 你一生更乱

要知光阴 经已短

倘不再追 心会又怨

内心永远追悔

内心永有恨怨

无奈我心中始终挂牵

不肯放开心里旧恋

未肯与你不见

It's you LiLi Marlene

故事的最后王德志把心中的一切都告诉王唯,重回沙漠,为自己突然的离开画上一个无奈的句号。《莉莉·玛莲》这首歌就像王德志最后的心境,他虽然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却再也无法平静地生活。即使表面可以假装快乐,却都无法安抚他内心经历的一切,只能用终结来作为终点。

《双鱼陨石》表面是一个神秘事件电影,但它的故事核依旧是一个父子故事,就像《回到未来1》是一个科幻类型下的家庭故事。讲故事的方法百年来都没有变,只是讲好一个故事依旧不容易,所以瓶子用什么不重要,调好酒才重要呀~

 想看懂这部片子,就先要了解罗布泊(罗骨泊),彭加木(我去东边找水),以及双鱼玉佩(双鱼陨石)等背景知识。本来对片子就无太大期许,结果惊喜连连,特别是最后父亲之所以能成功走出沙漠的桥段。不足之处有二,其一是花费太多笔墨放在沙漠中的追追追杀杀杀,缺少对人性的探讨和科学诠释。其二,自然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五毛特技。不过总体而言,看得出电影希望认真讲述好一个故事,而且并无明显逻辑bug。国产小成本科幻能拍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继续加油!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