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伍思薇
主演: 莉娅·刘易斯 / 丹尼尔·迪默 / 艾丽克西斯·勒梅尔 / 沃尔夫冈·诺沃格拉茨 / 邹兆龙 / 更多...
类型: 喜剧 / 爱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 法语
上映日期: 2020-05-01(美国)
片长: 104分钟
又名: 青春未知数(台) / 校园情圣 / 一半一半
IMDb链接: tt9683478
《真心半解》是伍思薇导演在2004年一鸣惊人的《面子》之后,花了整整16年才交出的答卷。当初在预告片发出的时候,华裔女孩与文艺校花间怦然心动的爱情萌芽,就已经吊足了我的胃口。所以在资源出来后,我也按捺不住在第一时间就看了,却感到了一丝“预告骗”的气息。
影片的主线其实完全不是两个女孩相爱的故事,电影讲的是呆萌的帅气体育生Paul在文笔斐然的女主Ellie的帮助下追校花Aster,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现了真实的自己。
起初,Paul和Aster没有共同语言,他甚至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Aster,所以只能靠Ellie不断代笔写信给她,本来身处两个世界的女学霸与体育生也因此成为了朋友。他们还采用台湾青春片里常见的“代追”套路,诸如追踪偷窥之类的“游击战术”。而之后的发展则更加“台式”了,狗血和小清新轮番上阵——
Paul在这场代追里渐渐发现自己喜欢的其实是Ellie,但此时的他已经和Aster搭上了关系。
Ellie在这个过程中则确定了自己的女同性恋取向,迷恋上了Aster,面对Paul的爱情无法回应。
Aster也有苦恼,因为爱她的人实在太多了。她表面上和高富帅男友Trig维持关系,背地里又和追求攻势猛烈的Paul纠缠不休,同时还对Ellie另眼相待。
后续几个人的关系就在一次巧合的撞见与一场鸡飞狗跳的求婚现场间大开大合,四角关系就这样成了“他爱她爱她爱他”的反复循环,交织出了一幅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网。
孤独的学霸、不起眼的体育生、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女,这几个人如果放在真实的生活里,也许会始终处在各自的圈层,很难产生交集。电影呈现的则是一种“破圈”,让他们从另一个人、另一种圈层的视角来重新看待自己,从而产生新的成长。
而看着看着你就会发现,自己明明是来磕GL的,伍思薇却把一半的好戏给到了呆萌的男主Paul,这个不善言辞却又情真意切的“傻大个”。
他和Ellie之间的关系,有点像爱情却又不是爱情、在普通的友情以上、同时还不能被简单归为“直男与les蜜”的闺蜜情。直男和女同性恋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该如何定义?这反而在最终成为了整部电影最闪耀的地方。思前想后,我只能把这种复杂关系朴素地称之为“异性情感”,这里的“异性”不仅指生理,更是指性取向。
作为网飞出品的美式青春片,《真心半解》免不了要和它的那些同类项放到一起去比。比如网飞这几年的剧集《性爱自修室》、《非我所愿》,电影《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两部曲以及同期上线的亚裔少女“破处恋爱剧”《好想做一次》。
另一方面,“代追”、替身写信这些追爱戏码,又无法不让人联想到诸多的台湾青春片,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蓝色大门》、《我的少女时代》等等,数不胜数。不过这些电影都是从怀旧年代戏的方式切入,里面那些古早的追爱戏能成立也是这个原因。
此外,本片的核心创意来自于19世纪末法国剧作家罗斯丹创作的五幕剧《西哈诺》。20世纪末还有一部根据《西哈诺》改编的法国电影《大鼻子情圣》。《真心半解》的不少情节点,在《西哈诺》或《大鼻子情圣》里都可以找到出处与对应。
综上三条路径比对的结果,就是相同的配方、相近的情节、相似的味道。这些作品都有其出彩的地方,而《真心半解》就像一部在它们中间兜兜转转、频繁撞梗的电影,多少显得有些同质化。
同时,这些例子其实也说明了为什么《真心半解》在情境上显得颇为失真——毕竟手写信件获取沟通这件事,放在上上个世纪和上个世纪都还算说得通,但在如今陌陌、Tinder横行的时代,则令人难以当真。
不过,如果把《真心半解》放置在近年的美式青春片中看待,它还算挺不错的,有一些可看的地方。如今美式青春片/剧集的尺度越来越大,大家也更习惯于外放的表达,而伍思薇则做出了些许的转向。
与前作《面子》一脉相承的是,《真心半解》下足了许多细腻的小心思、营造出了不少暗流涌动的“情感瞬间”,直到最后才让主角们轮流撕下伪装、诉诸真心、直面自我并获得成长。片中的情节也许你已经看了百八十遍,但人物状态又被处理得自然、真实,脱离出了一贯美式青春片的类型人物特征,这显然要拜伍导的个人经历所赐。
容易发现的是,无论是《面子》还是《真心半解》都有着浓厚的“自传色彩”。《面子》受她在美籍华人社区成长并向母亲出柜的个人经历启发而成,《真心半解》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面子》的前传,讲的是她在青春少女时期如何发现并打开自我的性取向。
在《面子》中出演母亲的陈冲,在《真心半解》里更以照片客串的方式“出演”了Ellie去世的母亲,算是一个小小的彩蛋。
更别说这次饰演Ellie的Leah Lewis,在片中的妆容打扮从上到下和伍导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真正让本片脱离窠臼的,我觉得还是因为Paul这个角色,他的存在是这部电影得以成立的最关键的一环。他让人意识到,即便在一部LGBT电影中,最重要的情感关系也并不需要建立在同性恋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是异性之间产生的复杂情感。
在大多数的青春片中,Paul这种毫无心机、没怎么读过书、没有生活情调,和女生约会竟然还满脑子薯条香肠冰激凌的直男,一定会被放到配角陪衬的位置。没有观众会期待知道他在想什么、会做什么,因为大家在潜意识中认定这样的人物形象既不边缘也不有趣——还有什么比一个小镇直男“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更无趣呢?但这其实是一种由刻板形象所引发的刻板认知。
本片特意把这个不被期待的直男放到台前,挖掘出了他在这个既定形象之下,也能拥有的复杂且细微的情感流变,让人设身处地般读懂了他的那颗真心。他以几乎近半的戏份,衍生出了影片绝大多数的冲突,并在最终承担了全片的情感落位。
与《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那个把堕胎当原罪的天主教小镇里相似的,本片里的小镇生活同样压抑无趣,封锁住了Ellie对自我性向的表达,也封锁住了Paul对自我情感的洞悉。
他们的刻板形象成了保护自己的伪装,从而得以忍耐地生活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下,但却很难找到自己人生的出口。活在这样的小镇里,你无法不在意周遭的目光,更无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Paul意识到自己爱上的Ellie是一位女同性恋者时,脱口而出的却是一句伤人的“下地狱”——这句话如果是从其他人口中说出,也许会带着冷漠与恶意,但他却说出了另一层意思,担心她。
《真心半解》里最打动我的一场戏,就是Paul在与Ellie陷入关系僵局后,他还是去照顾Ellie英文不好的Phd老爸Edwin,Edwin对Paul用中文说的那番话:
“她娘走时,我一下子就懵了,什么事也做不了。几天后,我看到Ellie坐在亭子里,管控火车的进出。她望了我一眼,才13岁,就一幅小大人模样,我笑了。你有爱一个人爱到你不想她去改变自己的任何地方?”
这番话让Paul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并在之后勇敢地选择在教堂的礼拜里牺牲自己,与Ellie一起改变Aster的命运。并在最终那场“moron”的追车戏里,完成了他与Ellie在情感上的重新定义。
伍导在采访中说,自己的一个直男好友是她拍摄这部电影的动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浪漫爱情的社会里。从我们出生开始,所听到的故事都是关于试图找到完美的另一半…但当我回过头想,我意识到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好朋友是一个直男,当我在大四时以同性恋的身份出柜后,他帮了我很多,让我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那时候我感受到了被接纳的感觉。
当时我想要搞清楚别人怎么看待我们之间的友情。那是1990年代早期,男孩和女孩在一起的时候,大家会凭直觉认为你是异性恋。但如果你遇到了灵魂伴侣,却完全没有想和对方发生性关系的欲望呢?那么这种关系该如何定义?这是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一直在探索亲密关系和爱的不同层面,特别是这种情感又和最后发展为爱情的传统形式有所不同的时候。”
Ellie最后独自离开小镇,象征着追寻自己想要爱与生活的路,还是有着无限可能。所谓成长,无外乎将合与分当成常态,把寻找“The Half of It”当成一生的旅程,把不完满的结局当成新的开始。
在一系列“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感关系后,Ellie看上去什么都没得到,但却拥有了Paul这个冲破一切世俗藩篱的直男朋友,通过他获得了人生的抚慰。
这份无法被定义的异性情感,不比任何爱情逊色。
文 | YOYO
女性的觉醒带给这个社会新的认知,女性的表达也越来越自由。
但是对于华裔女孩而言,他们的思想开放程度一般要低于西方国家的女孩们,这是儒学渲染下且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抗的缘故。
美国华裔女性导演伍思薇的这部The Half of It,从种族、性别、自我三个角度描述了一个美国华裔女孩艰难的出柜故事。
她因爱情而成长,也因成长而更懂爱情。
一、被歧视的少数族裔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座小镇Squahamish。
虽然美国对外一直都想塑造一个无种族歧视的、友好的国家面貌。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无数的电影作品都反映了当下社会种族歧视并没有消失。
不仅仅是华人甚至可以到所有的有色人种,都会在美国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视。
所以,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作为整个电影的大背景,更加突出美籍华人处境的艰难。
电影的开头就是一群开车上学的美国孩子在路上捉弄嘲笑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亚裔女孩,而这个女孩并没有丝毫的理会,脸上也没有任何情绪,好似习以为常。
这当然表明这样的歧视、贬低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行为了,这是一个长期性的,从小到大都被歧视到习惯了的状态。也许女孩的内心早已经接受了“华人比白人地位低”这样的事实。
而电影的后续介绍了女孩的家庭状况,原本是中国博士毕业的父亲到美国却因为语言原因而沦落为车站经理。
虽然电影的阐述中归因是语言的落后,但是这难道和种族没有丝毫关系吗?
在国内每个人都认为国外移民是一夜暴富、身价暴涨。但是事实总是那么凄凉,普通华人在美国的生活不过如此,既不受尊重也没有得到很多钱。
歧视从校园到日常生活,华人家庭可谓处境艰难。
女孩的成绩遥遥领先,却没有因此受到老师或者同学更多的尊重。
父亲从中国博士到车站管理员,对自己的现状无力改变。处处都是不公平,处处都是有色眼镜,这样的生活确实算得上十分煎熬。
但是再黑暗的房间都会照进一束光的,女孩的邻居,一个阳光的白人男孩在求女孩帮忙写情书的过程中,两个人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当女孩被其他白人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
这唯一的一束光开启了女孩这一生中最大的美好,也就是邂逅了她最爱的那个她。
二、被俄罗斯套娃禁锢的身体
在电影中有个对女孩穿衣服非常形象的比喻,女孩说“我穿衣服就像俄罗斯套娃”。
这句话是华裔女孩和一个白人女孩泡温泉的时候说的。
两个人泡温泉的方式截然不同,白人女孩是脱掉了自己所有的衣服享受温泉,而华裔女孩只是脱去了外套,依旧穿着秋衣。
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是华裔女孩对自己思想的禁锢。
她们的思想中,暴露身体是不被允许的,就像孔子说的“非礼勿视”一样。不但别人的身体是不能看的,连自己的身体也是不能看的。
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肤色不自信呢?其实有一部分的原因还是来自种族歧视的影响,而另一部分是自己对自己的禁锢。
在一个人不自信的时候,她就隐藏了自己真实的需求,还会增加外在的盔甲来保护自己。
电影中的华裔女孩很内向,不自信,很传统。
三、被隐藏的禁忌之爱
很遗憾,同性至今还是敏感话题。
一个词语能一直保持敏感,说明什么?
说明它一直没有成为大众认知。每个人都知道同性恋是什么吗?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有传输如何鉴别同性恋吗?答案是没有。
所以其实同性恋的人也未必能够在一开始知道自己是同性恋。
电影有一段是华裔女孩楚楚的好朋友保罗在上网查询“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同性恋”,事实上,他是帮女孩更好地找到了自己,也就是“出柜”。
电影中两个女孩心心相惜,华裔女孩从头到尾都没有表述过自己的爱意,而是用含蓄的词汇和眼神告知对方。
如果不是结尾两个人有定情一吻,都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是成功相恋了。
不得不说,华裔女孩是相当地含蓄了,但是该下猛药的时候也下的,一个回头一个拥抱一个亲吻,用时只需要2秒。
我们早就知道爱情是很神奇的,跨越种族、跨越年龄、跨越性别。其中跨越性别已经是最高的一种形式来诠释爱情了。
到目前为止,跨越性别也是所有爱情中最艰难的了。
两个女孩的n年之约不知道会不会兑现,也许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她们又爱上了不同的人,或者最终还是向现实屈服和男性结婚。
但是在接吻的这一刻,她们做回了自己,不用伪装,不用隐藏,一个灵魂找到了她丢失的那一半,她终于完整了。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寻寻觅觅“何为我”,真实两个字好写不好做,做人做的越真,你就越完整。
人就像散在地上的拼图,你找到一块就完整一点点,等全部找全了,你才能看清你究竟是怎样的自己。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露出的“冰山一角”就是全部的自己,风霜雨雪之后才明白,那冰山下的浩瀚星河是最珍贵最璀璨的礼物。
揭开礼物的那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从未拥有过如此的喜悦,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喜悦。
一生寻觅,原来找的不过是一个“自己”而已。
-END-
更多干货影评:
1. 《剩女》:集美们自己会单身,不用你两个以色列人来教
2.《热带雨》: 师生禁忌恋的壳,新加坡社会与认同的核
3.《乔乔的异想世界》: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实至名归,原著揭秘
4.《1985》:我从未见过如此感人至深的“出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