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项飙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出版年: 2018-3
页数: 560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ISBN: 9787807681885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出版年: 2018-3
页数: 560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ISBN: 9787807681885
上周周一,在看某公众号的一周书单的时候看到了一本有趣的书,叫做《跨越边界的社区》,作者项飚是199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硕士,现在在牛津大学任职研究员。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长达数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的各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居然是项飚的硕士生论文,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从上周一下单到今天在地铁上和在地铁站躲雨的时间里,看完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看完的,看完脑中闪现一遍,这本书着实惊艳到了我。
整个书读下来有两个最为直观的印象最为深刻,其一是市场的灵活程度实在是无可比拟的,在浙江村最初形成的时候,少量温州人抓住需求,开拓了市场。特别是文中最早提到的连襟二人下去去看街上流行的款式,卖得好的版型,晚上回去就连夜赶制,然后第二天就拿到市场上去卖。包括整个后来的发展壮大,市场的灵敏度令人惊讶。其二是温州人真是会做生意。市场的灵敏必须辅以好的执行者才能实现,而温州人无疑是中国最会做生意的人。他们嗅觉灵敏,对于市场上的需求能够及时感知,对于一步步的商机很快就能抓住,则搁在后面的发展历程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主动争取,胆大心细。不知道是地域特色还是文化使然,不同于一些地方靠山吃山或者等着吃政府救济和政策倾斜,温州人从来没有等着喂食过,而是永远积极主动的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在56年温州就开始实施包产到户,而在大跃进搞公社之后明令禁止包产到户以后,温州人也完全不在乎中央的指令,依然我行我素,自家种自家的田,只在工作组下来检查的时候联合起来装作统一上工的样子。而在文革后期,更是趁着全国大串联满中国的跑,这个时候大多以做木工为主,在大西北赚的盆满钵满。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嗅到了服装业的巨大商机,想尽一切办法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商场进不去就想办法,搞引厂进店,再搞联营,总之要达到目标。而更重要的,除了聪敏,主动,他们还异常努力。初来北京,有的衣服不会做,就从商场买回来拆掉打样板,试到做得出来;商场经理不让进,就连续一两个月跑别人办公室,端茶倒水,买烟买酒请东来顺。因此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社会学研究阅读,甚至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生意圣经,比任何成功学的书都要有用的多。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我很不能接受的结果,在80年代末,一个温州的在北京包柜台的年轻人一个月的流水有10万,而到了91年,浙江村的年轻人一年的平均开支是7-10万,我一遍遍的确认文中是不是年份搞错了或者是单位搞错了,我印象中80末90初的时候万元户都是不得了的事情,他们一年往往收入几十万上百万,而我爸爸那个时候拿着78块钱一个月的工资,这实在是让人生气呀!而本书最吸引的我的部分是浙江村的发展过程,我对此感到无比的惊叹,因为这个过程活脱脱的就是一个社会形成的过程。第一阶段,开拓市场,最初的一批人来到浙江村白天要去各大商场看流行的款式晚上回来连夜做了以后再让别人代销,制作和销售都要抓。而到了第二阶段,渐渐有一批人发现包柜台是一个无本的生意,他们通过社交上的禀赋迅速的在改开的初始不停试探政策边界,公关商场经理,包到了商场的柜台,制作和销售因此分开,服装行业内的分工开始形成,有专门做领子这样的作坊,各个部门开始专门化。而此时,北京的服装业流行趋势已经由浙江村主导,浙江村已经无需追随流向趋势,而是创造流行。第三个阶段则开始出现了原料的生意,开始有人在浙江村里专门贩卖布料、皮草等原料,甚至连买纽扣的一年也能赚10万,这着实让人读到的时候大为光火,倘若我爸当年能下个海,真是闭着眼睛都能挣钱啊,想想我也错过了这么多成为富二代的机会。再往后便是服务业的产生,围绕着服装业生产者开始出现了餐饮、住宿、医院、学校,有趣的是1991年浙江村的幼儿园的卖点便已经是“电脑教学”了,这实在让人大为吃惊。。再到后来,当人们手上有了闲钱,金融业便应运而生,融资性质的5万会到后来的抬会就变成了彻底的庞氏骗局,这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何其相似。因此当我们发现再到后来浙江村内开始发展房地产和租赁行业的时候便一点都不奇怪了,这是多么的自然和顺理成章啊。这样一个社会的缩影是这样一个社区最为让我感到奇妙的地方。
而作者更为关注的在于浙江村内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社群的迁移,这也是极为有趣的部分。但这一部分作者的处理还是稍显稚嫩。比较有论文的感觉,正如作者在序言内提出的,他前期研究的时候采取的方法是将实践发生的事情网自己所学的理论当中靠,但这是一个很生硬的过程。而书中作者也是在描述完浙江村内的现实状况后生硬的转到国内外不同的理论学说上进行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依然提出的颇有建设性的系、关系丛、锁住等理论。包括集中到最后作者的落脚点,跨越边界的社区。浙江村的存在不仅与外界联系,还积极的改变着外界的环境;不仅将流入地和流出地联结在一起而且还形成了辐射全国乃至国际的经营网络;最后从原有高度统一的社会中分离出来,达到了“体制之外”的效果。这都是这个社区不寻常的地方。
同时,对于作者的研究过程,我也是钦佩不已。从92年读大学进入浙江村,到98年完稿。作者在长达5、6年的时间里深入浙江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材料,做出了出色的研究,用作者的话说,便是“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发现并试图解决真实的问题所在”。这是现在大学生所不具备的耐心做学问的品质,相较于现在应付考试与考证、找工作赚大钱的大学生,这样扎扎实实做研究实在值得学习。
最后,用作者项飚在牛津大学网站上写给博士申请者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Curiosity is not enough; you need to have some concerns and , even better, a bit of anger.
于2017年夏至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