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那个翻天覆地的年代《皇家酒店谋杀案》

导演德鲁·高达
编剧德鲁·高达
主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 尼克·奥弗曼 / 乔恩·哈姆 / 达科塔·约翰逊 / 杰夫·布里吉斯 / 更多...
类型: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9-27(奇幻电影节) / 2018-10-12(美国)
片长: 141分钟
又名: 皇家酒店的悲惨时光 / 坏事大饭店(台) / 贼眉贼眼大酒店(港)
IMDb链接: tt6628394





《皇家酒店谋杀案》,听名字像是阿婆的悬疑推理故事,实则有着科恩兄弟以及昆汀的荒诞,但重点还是在于,这完全是属于导演自己的电影。
导演名为德鲁·高达,要说作为电影导演,这仅是他个人的第二部作品。而高达的处女作电影就是广为悬疑迷所知的《林中小屋》(当然并非国产那部恐怖片),作为恐怖片却有着悬疑的风格。而这次,高达则化“恐怖悬疑”为“犯罪悬疑”,也是在《林中小屋》打破传统之后,再次颠覆自我的风格。
【故事情节】七位互不认识的人物,在一个宿命之夜先后“共聚”在皇家酒店,似乎人人都抱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我们观众跟随着导演设置的非线性叙事,跟随着几位主角的视角剥丝抽茧逐渐搭建这个神秘的雨夜。
【故事地点】发生在加利福尼亚与内华达交界处的皇家酒店,这是一处以交界处中心对称的酒店。
【故事时间】发生在美国的上世纪60年代。众所周知,那个年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而为何着重提及“美国”,并非因为故事发生在美国,而是因为,这大变革的地方尤其是正处于冷战时期,且正面临越战强烈影响下的美国。
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着巨大变化:
①许多青年人开始奉行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年学生参加政治抗议活动,并爆发了许多反战的活动;
②在陈旧的男权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思想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妇女和各色人种的权利;
③一些英国美国的年轻人开始吸毒,并且比其父辈享有更多的性自由。
这一系列时代变革下的产物,不仅仅是电影的时间背景,更是电影内在的思想背景所在。而了解到这一背景,或许会有更深的感悟,或许会在看完恍然大悟。
以下内容将涉及剧透,请谨慎食用!

剧透线!建议观影前勿看!
我们就根据上述时代背景下的三点展开:
①当时美国逐渐蔓延着浓烈的反战气息,电影正体现着这种美国青年人反战元素。
首先,在酒店中的电视机上,播放着尼克斯总统关于越战的讲话。讲话大意是在指明:在越南战争的看法上叫喊“休战”,是毫无意义。
历史上,在1961年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后,美军死亡人数达到3.5万。据此也可表明,尼克松自担任总统以来的四个月里,平均每月有1000多名美军丧命。而在尼克松担任总统时,美国的示威游行更是猖獗。尼克斯在就职演讲时,更是躲在防弹玻璃背后发表演讲。
其次,酒店的服务员或者说是管理员Miller,正是一位前越战的士兵。据电影所述,这位士兵曾是一名神枪手,在战场上杀了123人,退役后担任该酒店管理员。
而Miller也正受着越战的重大负面影响。电影有许多细节有所表现:开头在他见到“神父”后,表现地异常紧张,达到了让人怀疑的程度;而到中途,Miller多次提到自己做过可怕的事情,想要向“神父”告解。最后真相揭露,Miller成为了扭转故事的存在,也在内心得到了宽恕。
且电影刚开始,我们就能看到Miller注射了毒品,是以平缓自己对战争的恐惧,是对自己犯下罪过的掩盖,让自己沉溺于美好却暂时的幻想之中。
由此可见,“反战”话题正是电影的核心之一。
②人们开始更为关注妇女和各色人种的权利。
故事表面,Darlene仿佛只是一个路人,与电影的主线并无太大联系,因此会有观众议论,这是一个略微多余的角色,去掉也完全不影响电影发展,导演怎么反而加重了戏份?就表面而言似乎没毛病,但绝非如此。
电影中,Darlene作为黑人女性,是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黑人”以及“女性”这两种标签,正把这个本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与小标题紧密相连。
Darlene作为一个有着歌手梦想的人,在她的故事线中似乎并不成功,理由显而易见:那个时代的人对她有着歧视,无论是种族还是性别,可能都是阻碍她走向成功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电影开头,来到酒店的推销员Laramie作为一位话唠,可见起言语中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对Darlene的歧视。而这位推销员的真实身份是一名特工,单纯看这代表性的身份以及歧视的思想,其中内涵就更为有趣了。
在Darlene的故事线中,出现了她的老板Sunday,他同样看不起她的身份,并且用语言侮辱了Darlene。这也是Darlene为何要前往里诺寻找唱歌工作,而路过皇家酒店的原因。而Sunday不仅仅是推动电影发展的一枚棋子,还是明摆着引出反对种族歧视的思想。
PS:没错,这位Sunday正是泽维尔·多兰所演!而多兰所出生的加拿大魁北克省,是加拿大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地区。无论导演到底有无用意,观众都可自我解读。
而同时,正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黑人开始走上电影荧幕,开始走上歌坛,开始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正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开始兴起(自美国女性政治觉醒掀起女权主义运动之日起算)。
Darlene从开头遭到各方的歧视,到结尾时站在台上歌唱大放异彩,这不就是6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吗?这一切都有着显而易见的意味。
③一些年轻人开始吸毒;比父辈享有更多的性自由。
第一条上文已有提及,现为酒店管理员的越战退役士兵,其实也是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吸毒为的是麻痹自己的恐惧感和罪恶感,当然这代表着恶性循环的开始,是从战争就带来的毁灭性之物。
第二条则聚焦于“性”上。酒店管理员如今赖以生存的并非在酒店工作,而是从酒店密道中秘密拍摄各房间中房客的私人生活——当然多以性生活为主,然后可拿到大量赏金。这就是管理员Miller的日常和生计。
本片虽然是为R级片,但巧妙地从表面规避着关于性的话题,然而是“无一字写性,却字字写性”的内涵。
观众看完电影所最不能理解,或者说最大疑问就是:酒店管理员Miller当时所摄录像带中究竟是什么内容?
故事中,特工(即推销员Laramie)就是因录像带的原因才来到此地调查。而而酒店管理员说与这神秘人交好,不想使其陷入绯闻之中。
最后片中的几位人物看到录像胶片后,都立马认出了录像带的主人公。结合年代可想而知,这位录像带的主人公,或许正是肯尼迪总统和玛丽莲·梦露——来源于60年代美国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八卦事件(具体事件不详细赘述)。
结尾,这份管理员私自留藏的录像带被Darlene扔进火焰中,将秘密永远留存在这个bad times之中,同样映射着肯尼迪总统与梦露在酒店约会,所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前因后果(详细说就是两位名人的死因),埋藏在这一堆火中。
PS:皇家酒店的密道,或许还可与“传闻中”白宫的密道有所联系。
【人物隐喻】
电影故事中最让观众摸不到头脑的人物,就是锤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所饰演的Billy Lee。而这个人物的原型,让人想到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公社组织“曼森家族”,Billy则正是这个“曼森家族”的领导人查尔斯·曼森,一位连环杀手,被称为“最危险的杀手”。
曼森,一位创立邪教杀害孕妇的杀人狂,他所控制的邪教组织丧心病狂、杀人如麻,几十年过去后仍有无数追随者。
而对电影界来说最为出名的罪行,是曼森杀害了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那正怀着8个月身孕的妻子,因此曼森家族在当时震惊了整个好莱坞。
电影故事中的Billy,正像是那个时代下的曼森,同样地擅长交谈,有着洞悉人心的言谈。而电影情节中Billy集会一幕,海滩边收容Summerspring妹妹一幕,也都类似于“曼森家族”的召集与思想传播。
【总结】
电影作为悬疑片,无论是在故事情节,还是人物逻辑关系上,都称不上是烧脑。但若是观测到故事背后的讽刺意味所在,影片就真不得不说是烧脑了。
但也因这样的历史背景,提高了影片的观影门槛,降低了电影的观赏性。对于不了解当时历史且不以为意的观众来说,并不友好,只能看个热闹。
为何这电影只给三星,因为它真的只值三星。在剧本上和结构上,实在有太多需要优化的地方。说实在更适合拍成美剧,将每个人物的细节扩充,将每个条线梳理清楚,将结构更加清晰化。
但无论如何,这电影至少还能让懂得思考的我们去思考,让我们去回顾这个20世纪60年代背景下的美国。

导演德鲁高达此前导过一部让全世界恐怖片迷大呼过瘾的片子,《林中小屋》,他导他编。那个片子能看出他是个在叙事上很沉得住气的人,到了《皇家酒店谋杀》,他的叙事能力更加精进,5个角色每人带一个故事(或谎言)进入到一个隔绝的情境,后面还牵扯进一股强大的黑恶势力,封闭的空间,糟糕的天气,密集的故事线,戏剧化做到了极致,非常吸引人。
视听方面也很不错,富有年代感的装饰和音乐(听文章开头的那首歌,便能感受60年代美国的活力和梦幻),电视机和收音机持续传递的政治符号,角色的服饰和言谈,以及环境音尤其是大雨的音效,都做得很细致,我仿佛也置身未知的绝境,并因此而感到轻微的恐慌,但更多的是对接下来剧情的期待,因为角色们的身世是慢慢浮出水面的,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无法知道TA能干出什么事来。
片子显然不想只停留在讲一个精彩故事的层面,它对美国某总统的风流韵事做了隔靴搔痒的暗示,虽然最后还是留于保守,但至少表明了导演的态度——他认为这件事是真实发生了的。万人敬仰的总统,不过是个玩弄女人的渣男。基于此,最后一位角色扔掉载满性的录像带,踏上自己的星途,那意思也很明确——管你们的总统干啥干啥,我只要自己的日子能过好就成。就跟TA怂恿另一个角色克服心理障碍拔枪除掉邪教教主一样,TA的出发点始终是简单纯粹的,TA总能很清晰明了地分辨善恶。当然,录像带烧毁,这位总统犯下的罪行也就没了佐证。shit。
而这位总统其实和邪教教主并无二致。他们都是说谎说到自己都坚信不疑的人。只有受尽压迫的底层人依然保持纯真善良。

这部电影若以类型角度分别,它应该属于犯罪电影。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是一种复古式的环境设定。而且这一犯罪环境,不同于主流的警匪和其此类型之黑帮片,是在一个隔绝社会的空间发生的。这使笔者联想到今年上半年所上映玛格·罗比(Margot Robbie)主演的《终端》(Terminal, 2018),该部电影设定在一个火车站附近的环境,让两位女主角对曾经伤害她们的人们作精密的复仇计划执行。这一篇文章要论述的电影《皇家酒店谋杀案》(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 Hotel, 2018)的犯罪环境非常相似。
以下将分节针对电影的艺术特色和内容中所表达之内涵,作重点笔记式的分析。
一、艺术特色
这部电影最为明显突出的艺术手法,便是作为偷窥视角的摄影手法。是因为电影故事中的主要空间— “皇家酒店”(El Royale)的主要特色,除了是跨洲的地点之外,便是一种“变态型”(pervert)偷窥和监视,偷拍各个曾经入住的社会名流和政治人物的私密生活的酒店。这是一个被冷落并被遗忘的,又是因为各种政治与社会斗角权谋而设立的“娱乐”空间。
继续谈论“偷窥视角”的摄影手法,与皇家酒店以各个客房的镜子监视和偷窥空间相关。在电影最开始“菲林神父”(刚被释放的劫财犯人达克假扮)的弟弟菲利斯(Felix)在镜子前整理仪容,直至被枪杀而死一段就有明显的提示。另外,在剧情推向高潮之前,许多酒店房里的谋杀案件,几乎都是用一种偷窥的角度给予整件事件信息的补白,如艾米丽(Emily)杀死被委派到皇家酒店探查一件案件的警官苏利文(Sullivan),便有酒店管理员迈尔斯(Miles)在“偷窥走廊”的视角和黑人歌手达林(Darleen)从门外背后的视角观察。
除了视觉以外,在听觉上电影也是作了借音乐旋律和节奏作为主要情节巅峰的氛围渲染和部分事件发生的掩饰,以助剧情的推动。前者如酒店酒吧的自动唱片点唱机,在剧情巅峰之处,也就是比利·李(Billy Lee)要对皇家酒店里的人们进行游戏式性命支配时候,作各个重点分节的标点符号。就是在换唱片(换一首歌)的时候,他就要对赌桌前的四个人发号他自以为神圣的命令了。后者则有如“菲林神父”在达林房间里要找回其弟所藏的钱袋,为了预防“偷窥镜子”背后可能在监视的人发现,她用歌声和拍手的节拍掩饰“菲林神父”敲钉子的声音。
由于时代背景是六零至七零年代左右,所以音乐几乎都是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皇家酒店的各式各样的器具和摆设,与其中不断穿插的曲目,使电影充分地表现颜色及声音上的复古风格。
前面讲到这是一部被设定在与社会空间隔绝的酒店的故事,在外在叙事上它确实是与外在世界互不相干的,然而它却间接地透露皇家酒店以外的社会信息。所以这部电影,是在一个小环境讲一个大时代的状况。在皇家酒店前台上的电视,便在苏利文警官和黑人歌手达林经过的时候播报了关于谋杀、屠杀和战争新闻,透露了当时美国所面临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它们不是无意义的,而是时代关键的潜在信息。这些被透露的时代状况,便顺利地将电影里各个人物的犯罪行为和心理合理化。比如曾经出身印第安纳州(Indiana)并经历过战争的迈尔斯,是一名枪法精湛的军人;在歌坛上被白人上司羞辱,为白人主流歌手唱和音的黑人歌手达林,对说谎和心怀歹意的人心思极为敏感;杀人不眨眼且正在逃亡的艾米丽,是与妹妹罗斯(Rosie)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在这些角色的行为和性格中,便是战争、政治和社会(种族、家庭)的状况投射。
另外还有其中的反派人物比利·李,将在下一节作详细的论述。
二、内容:信仰与罪恶
在比利·李收到了罗斯的密报,闯进了皇家酒店玩弄其中四位角色(艾米丽、迈尔斯、达林和“菲林神父”)之时,达林便对这位对他们有杀意的人勇敢直言:“我知道你们这样的人。你们说很多话,而且认为自己身置到某种信仰。不过真相是,这些人只想和任何人(他的信徒)上床。”(原文:He talks so much he thinks he believes in something, but really just wants to fuck who he wants to fuck.)
一. 信仰玩弄者
比利·李是一个在混乱时代,借各个信仰迷茫的人们对各自所身处的环境的失落情感,建立并宣扬自己靠比例完美的外貌和无政府主义思想言辞的信仰。所以他的追随者当中,绝大部份是年龄和长相青涩的少女,以及在无政府状态环境中迷茫的伤者和流浪者。追随他的人会无比忠诚,是因为其乐意给予的“恩赐”。对少女们而言,是“今晚和我一起睡觉”;对那些失落者而言,是那些听起来非常好听的“神—对/错”的精彩演讲。他将两个迷恋他神般形象少女的争夺性斗殴,形象化的比喻:他作为讲话的“神”,眼睁睁地以玩乐的心态观看借他的发言(将恩典赐予其中一方作为利诱)而挑动世上所谓的“好”和“坏”的争理,来比喻他们看许多政治和社会中两极化的声音,借此满足在场失落者对时局讽刺批判的欲望。
不过就如达林所讲,比利·李所建立的无政府状态的“世外桃源”,只是一种满足个人作为操纵者和性欲的手段,而不是他想要改善他人生活状态的意愿。本意不是帮人解脱,而是借他人的嗔恨来形成信仰。而且他对清醒的反叛者艾米丽和达林所强调权威的方式,是以逼人选择的玩乐姿态达成的。
二. 身份失落者
另外,在这样迷茫的时代环境下,不免有许多身份、道德和生命价值观迷失的人。在皇家酒店中聚集的七个人,几乎就代表着该空间的典型。苏利文警官是一个对任何犯罪现象都不愿无视的理想主义者、比利·李是借悲剧人物的生命信仰作玩具的恶劣玩家、迈尔斯是在战争中杀人无数并正在寻求告解的宗教道德失落者、达林是在种族压迫环境一个自我保护欲过于强烈却无能为力的自卑个体、艾米丽是对整个时代和各个权势环境透析的理智逃亡人、其妹妹罗斯则是盲从信仰教条的傀儡群众,还有“菲林神父”则是一个社会秩序纷乱制造的犯罪者,同时是一个未来将会失去关键记忆失智者。
三. 身份、道德、宗教与生命价值的重新确立
“菲林神父”这一角色的身份模糊和失智,恰好是这一部电影对这个时代的人们在身份、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失焦状况中,所给予的一道答案。迈尔斯在“菲林神父”发现了他私人空间里的十字架项链后,便一直要“菲林神父”听他告解赎罪。他并不是真的神父,他对告解的渴望使当下的“神父”和事后得知其真实身份的迈尔斯形成了矛盾。不过最后在迈尔斯为了解救达林和“神父”,杀死了比利·李,导致失去信仰依靠的罗斯刺杀了自己。“神父”一直不愿为迈尔斯告解,不仅是因为他并非真正的神父,而是他本身亦是劫财喝酒的戴罪之身,他本身也在面对道德和宗教的自我质疑和自我谴责。然而最后他还是以“神父”之名,为迈尔斯作了生命结束之前的告解。这对“菲林神父”和迈尔斯两人来说,是个人身份和生命价值重新定义的关键时刻,也是电影对迷茫时代中各个身份失焦的人给予的答案:在这个时代,人们或许生在破碎的原生家庭和困顿的时代,如迈尔斯的童年和作为受支配的杀人武器,但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结果并不是基于与生俱来的背景和过去,而是当下和未来自己对这些“预设”和“曾经”的省思和道德判断。一个曾经犯罪的人,可以作一个神圣的宗教代言人;一个受他人支配却承担多重道德压力的人,可以自主决定自身的行为医院;一个身份失焦的人,可以重新定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小结:伏笔作为电影叙事的始末
苏利文警官除了是诱发后续犯罪事件的关键人物,他也是一个故事中的伏笔。即是苏利文警官一早被委派到皇家酒店处理的案件,是不是有着落了?或者着重的本就不是这件事?还是它的答案就是那卷在电影里始终没透露,只在各个角色的凝视后惊叹的影带?如本部电影,它想表达的是这个环境里各种凸显人物和社会现象,用的却是个人在事件以外的态度和反应去表述。如迈尔斯不愿意再杀人,是因为他经历了让他在信仰中迷路的战争、如达林的直觉精准,是因为经历了歌坛潜在的阶级和种族意识、又如比利·李建立帮派和思想信仰的猖狂,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和时代的政权质疑。苏利文警官被委派处理的案件,关键大概就是那卷影带。他因为介入艾米丽和罗斯姐妹的事情,作为一切的起始诱因,面临的是死亡的结局。后来影带被烧毁,也是整个伏笔叙事中人物的句点。
酒店里的事告一段落了,达林和达克(“菲林神父”)继续了踏进皇家酒店之前所计划的生活。可是那些在酒店柜台上电视不断插播的社会和政治新闻,在这个酒店以外的国家环境,却仍然需要面对。
这个故事设置在一个“Outskirt”(郊区),而且是一个州与州跨界(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的酒店,从电影开始大家入住的时候便在他们的行为和对话之间可以发现“区域”和“分界”的概念就一直有意无意地被强调:达林和“菲林神父”的对话,还有迈尔斯在介绍入住选择的时候。直至结尾,迈尔斯是在分界的界限上死去的,它可能还意味着某种除了上述所说的“隔绝”和“模糊”空间之外的隐喻。我想如果我对美国或者这个时代的美国多点认识,可以回头再观赏,进而以个人的理解详细分析这部电影的各个讯息。

1.时间线

在影片的第25分钟,电影镜头对准了酒店柜台上的电视,电视中正在播放着记者向政府人员提问的片段。
而这位政府人员正是大名鼎鼎的尼克松,片中记者称他为Mr.President(总统先生),尼克松在1969年才就任美国总统,由此可以根据此片段推断《皇家酒店谋杀案》的时间线至少是1969年及1969年之后的。
当时他们正在讨论的正是令酒店小哥饱受煎熬的越战问题,越战于1975年结束,由此又可以将其时间线缩短到1969年~1975年之间。
外网上有慧眼识珠的网友指出,电视上的画面是1969年1月27日的尼克松电视采访内容,符合上面的推论。
在当时,美国内忧外患。
国外有越南的战争冲突,而国内反战争议不断。
在《皇家酒店谋杀案》画面中电视采访的短短几十秒中,记者就正在向尼克松提问越战休战的可能性。
虽然尼克松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但在当年年初美国的确也对此进行了尝试,与南、北越等势力在巴黎举行四方会谈,寻求谈判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实现“光荣停战”,只不过最后双方分歧严重,并未取得任何成果。

2.胶卷中被暗指的大人物是谁

电影的时间线既然已经确定,那我们现在就顺势来分析一下片中的一个最大谜题:
“胶卷中被暗指的大人物是谁?”
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的人物就是那位被暗杀的肯尼迪总统,毕竟他的被杀事件是如此轰轰烈烈,而且片头酒店墙上出现的玛丽莲·梦露照片也似乎意有所指(肯尼迪曾与玛丽莲·梦露传出绯闻)。
但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前面已经确定电影的时间线是在1969年,尼克松刚刚当上总统的日子,然而肯尼迪却是尼克松的前前届总统,他是在1963年11月22日时被暗杀的,中间整整隔了近6年。
而酒店小哥也说了,他拍摄那卷胶卷的时间是在去年,即1968年。
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去世,又怎么可能在1968年的某家酒店出现呢?
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片中现有的线索,我们来合理分析一波:
根据小哥的台词,我们可以推测出,该人物在1968年时曾来过这家酒店。
而根据艾米丽妹妹的线索,我们又可以知晓,这位大人物在离开酒店之后,他们一伙人来到酒店之前就死了。
所以我们的范围基本可以合理的缩略到,胶卷中的主角是某个在1968年或1969年前去世的美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
那么符合此要求的大人物到底是谁呢?
答案似乎就很明显了:
马丁·路德·金
这位曾发表过《我有一个梦想》、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于1968年4月4日在孟菲斯市洛林的汽车旅店被种族主义分子刺杀,符合以上时间线的要求。
而且在马丁·路德·金的身上也曾发生过类似于电影中的事件。
当时马丁·路德·金得罪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第一任局长胡佛,被胡佛偷偷指令FBI探员进行追踪调查,他们无意中发现了马丁·路德·金挪用公款进行嫖妓的事实,不论是巡回演讲,还是领取诺贝尔和平奖,在旅途的酒店中都是妓女相伴不止。
而FBI也用录音带记录这些“靡靡之音”,以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SCLC) 的名义寄给了马丁·路德·金的夫人,导致马丁·路德·金愤愤不平地说:“这一定又是埃德加·胡佛的手笔!”
当然,FBI至始至终也没有扳倒马丁·路德·金,他仍是关于美国黑人运动最强有力的注释。
而这也恰恰符合了小哥说的“上头想要他的把柄,他们真的想扳倒他。”的台词。
毕竟打倒一位敌对、“暴动”的精神领袖的效力远比打倒一任自己人的总统大得多,不是吗?

3. 查理·曼森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所饰演的比利李,完全就是基于著名杀人魔 查理·曼森 而虚构的角色,不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荼毒少男少女建立邪教、聚众洗脑的行为皆与查理·曼森如出一辙。
片中艾米丽的妹妹罗斯就是被比利李诱导的一员。
但透过罗斯我们又看到了更多关于曼森的呼应
(1)悲惨家庭
艾米丽在被FBI探员打了一巴掌之后,她回想起了小时候被父亲打的经历,而这段短短二十多秒的回忆片段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
首先便是艾米丽和罗斯悲惨童年的呈现,她们的酒鬼父亲经常乱打人,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位酒鬼父亲似乎还有点恋童倾向,在喝醉酒之后,就会大喊“罗西哪去了”,然后积怨已久的艾米丽就杀掉了自己的父亲。
这似乎就照应着曼森的童年,因为在他小时候,他就被妈妈带去阿姨的家中托养多年,而姨夫是个变态,经常性地凌辱曼森,将他打扮成女孩。
(2) 曼森杀人案
不过令曼森真正臭名远扬的还是他在1969年的两场谋杀事件,他带着自己的“曼森家族”,首先杀掉了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演员妻子莎伦·塔特及塔特的4个朋友,然后再刺死加州一家大型超市连锁店的一对老板夫妇,震惊了整个美国。
而罗斯在火堆旁闪回的血腥画面似乎就暗示了罗斯至少参与了两起杀人案中的“莎伦·塔特”杀人案。
因为该闪回画面与“莎伦·塔特”案的某个被害者的细节不谋而合:
“莎朗家修剪得十分整齐的草地上躺着两具尸体,一个是30多岁的白种男人,尸体的头和脸被刀刺得面目全非,身体其他部位被刺了51刀……”
而且闪回画面中的天色也与凶案的作案时间达到一致(半夜12点左右)。
所以最后罗斯能够坐视自己的亲姐姐被杀死也并不奇怪,毕竟她已经完全被洗脑,完全泯灭了人性。

剧透警告:这不是影评,而是含有剧透的分析。尚未观看本片的请先不要看,等看后欢迎来讨论
我对美国60年代的痴迷之前在发布过的头条文章:《Jackie, JFK and the 60S》就谈过了(链接在https://weibo.com/1942342025/EjMBv7nzK ) 于是,《皇家酒店谋杀案》(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也因浓缩了60年代末期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让我十分喜欢。这篇就说说片中都映射了哪些历史人物和事件。
一、邪教教主:查尔斯曼森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历史人物代表就是海总(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出演的Billy Lee,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查尔斯曼森的化身。当然,这个角色本身并不是曼森,依然是一个杜撰人物,他在片中的下场显然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曼森的结局。但你如果看过本片,这个角色的外形,谈吐,作为和他手下的年轻人,就是曼森和他的曼森家族完美写照。
当然,曼森显然没有海总那么帅,至于有没有那么棒的腹肌,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但他的发型、胡须和穿着在60年代末期就是片中的样子。而且他也十分善于演讲、勾引年轻的走投无路的女孩,把他们哄骗成自己的信徒,并可以让这些孩子们对他充满崇拜。
昆汀正在拍摄的《好莱坞往事》已经吸引了很多人对曼森的关注。再简单介绍一下他的背景。曼森与海总塑造的Billy一样,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无恐天下不乱,没有人性和同情心,而是要自成信仰,用毒品、性、摇滚乐和自己胡编的理论来控制年轻懵懂的少年们,说服他们成为自己的信徒,为非作歹。作为一个曾经的罪犯和无业者,他居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泡到很多女孩,并说服她们都住在一起,对他俯首称臣,我相信,他在年轻的时候确实也像是片中的海总这般有魅力而且非常善于蛊惑人心。
《皇家酒店谋杀案》就集中展示了像曼森这样的人是如何称王称霸的。海总演的Billy在Malibu的海边“不经意”地捡到一个离家出走的失落女孩,并用花言巧语和裸露的美好肉体,成功吸引了女孩的注意。这个女孩就是达科塔·约翰逊在片中角色Emily的妹妹Ruth。
后来,我们了解到Ruth因为与姐姐一起在家中经历家暴而逃出家门,刚好就是那种无辜地迷茫又缺乏父爱的少女。姐姐后来找到她,发现她被Billy诱惑到一个荒郊野外,与一群年轻女孩、男孩住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邪教组织的信徒。这也是与曼森家族曾经在洛杉矶郊区的SPAHN RANCH形成大本营非常相似。在这里曼森与不同的女孩们发生关系,成为她们的领导者。这些年轻人每天玩音乐,吸大麻,穿着随意、放纵,独自形成一个组织,信仰曼森所创作的“Helter Skelter”。本片中,海总的角色也发表类似的讲话,并可以看到他如何轻易控制,挑逗那些女孩子。
显然,Emily希望把自己的妹妹救出去,也是为何她们俩后来出现在那家酒店里。可以看到Ruth 的发型和打扮也是与曼森家族的女孩子们一样,长发披肩,疯疯癫癫,像中了邪。而且Ruth对Billy十分痴迷和忠实,把行踪透露给了他,于是Billy带人连夜赶来,成为了那晚最高潮的部分。
了解曼森家族的人也知道,就算是被关进监狱之后,那些曼森女孩依然对曼森保持着高度忠诚和爱慕。不得不说,导演选择海总来出演这个以曼森为原型的人物还是挺正确的选择,至少令人相信为何女孩子们会对他如此痴迷。海总也把这个人物自恋、疯狂、又具有诱惑力的特征演绎得十分有说服力。
我倒是很好奇,昆汀会如何在《好莱坞往事》里去呈现曼森和曼森家族。
二、越战及有绯闻的总统
另外,《皇家酒店谋杀案》中也出现了其他历史人物,比如电视上的尼克松总统针对越战的讲话。后来片中酒店的管理员原来是越战的退役士兵,还是位神枪手,但因为杀了很多人,他退役后只能靠毒品来麻痹自己,忘记犯下的罪行,反映出这场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理阴影,给普通百姓人生造成的变化。
还有另外一个历史人物,并没有提及名字,但在片中被提到很多次,几乎所有角色看了录像带的胶片都一眼就认出他是谁。相信大家看了都能察觉到,他就是肯尼迪总统。片中的酒店被装了录像装置和暗道,而其中被偷录的一个人物就是曾经与梦露与绯闻的肯尼迪。因为他在华盛顿,而梦露在洛杉矶,所以曾经很多八卦传说是两人会在肯尼迪到加州时偷偷约会。而这个小酒店正好就在加州还算很隐蔽的地方。梦露与肯尼迪的八卦在60年代人尽皆知,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性内容,却没有什么实锤证据,被用在本片里增加悬疑气氛也十分适合。
在那个时代,所有人都认出他是谁,证明他肯定是名人,而且酒店的管理人说,他偷拍了这个录像后并不想给上级,因为他很欣赏这位“大人物”,不希望他的八卦被传出,于是默默地收起了这个录像带。特别是,还有Jon Ham出演的侦探来调查和设法获得这个录影带,证明录影带里的人物非同小可。
而最终,我们看到这个录影带被销毁了,也符合至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肯尼迪曾与梦露单独约会。而这就是60年代的美国之所以让人着迷的原因,它有很多很多“传闻”,却因为技术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证据,始终是个未解之谜,却为后人各种创作增加了有趣的看点。你可以把这些内容加工成悬疑片、恐怖片、爱情片,甚至科幻片,一切皆有可能,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三、R&B音乐的崛起
60年代的美国一个标志性的内容就是民权运动的兴起和种族平等权益的高涨。虽然距离现在还有一定差距,但那时因为文化、种族平等的意识增强,音乐上的元素也更加丰富,这在片中连续出现的多收60年代名曲中就可以发现。
戏份最多的Darlene其实也是60年代非常突出的代表,那就是被歧视的黑人。很多有才华的黑人歌手只能作为背景和声,才华被埋没。这样的故事我们在Jennifer Hudson的《Dreamgirls》里也看过了,那个时代又是黑人音乐开始崛起的时代,影片也像《Dreamgirls》一样,对这类人给予了一个十分光明的结局,让人们看到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影响下有所改变。正是那个年代,灵魂乐开始崛起,也给了很多黑人歌手机会走出被歧视、被低估的命运。
毒品、摇滚乐、邪教组织、有丑闻的总统、越战、民权运动、种族斗争。。。所有60年代标志性的东西都被集中放在了这部只发生在一个酒店的电影里。有趣的是,反映出的很多问题其实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
导演自己也在采访中肯定,本片的剧本开始创作正是2016年11月,大选之后。川普的当选,让他突然想起了充满谎言与混乱的60年代。。。。而与海总合作过一次的他,就立刻想到了找海总来演查尔斯曼森。。。lol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