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狗永远是狗,人有的时候却不是人。《狗十三》

导演曹保平
编剧焦华静
主演张雪迎 / 果靖霖 / 智一桐 / 代旭 / 黄诗佳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西安话
上映日期: 2018-12-07(中国大陆) / 2013-10-11(华语青年影像论坛)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狗13 / 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 Einstein & Einstein
IMDb链接: tt3401962





不少网友把海报上的“狗13”看成“狗B”,其实这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想对这个操蛋的世界破口大骂一声:狗B!
本片导演曹保平是国内黑色犯罪类型电影领军人物。
他执导的《李米的猜想》,帮助周迅拿了好几个女主角奖。
他执导的《烈日灼心》,也让邓超获得金鸡奖影帝,提名金马奖影帝。
《追凶者也》中,刘烨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张译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因为曹保平导演的作品捧出多位影帝,所以被媒体誉为“影帝制造机”。
《狗十三》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雪迎和郭靖霖优异的演技。
电影讲述了李玩得狗、失狗、再得狗、再失狗的故事,最后又与爱因斯坦重逢。
但她没有和爱因斯坦相认,因为她觉得与其让它跟着自己受苦,不如跟着一个可以好好对它的主人。
透过电影,我们能看到全家人男尊女卑的刻板思想。
全家人对李玩太苛刻,却对弟弟过于溺爱,仿佛像《三体》那样打了思想钢印,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认为天生就该重男轻女,从来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爷爷说“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去哄弟弟。
李玩说弟弟应该给奶奶道歉,却遭到爸爸的责骂。
李玩都十多岁了,奶奶和爸爸还不知道她不喝牛奶。
爸爸和继母不帮助李玩找爱因斯坦,继母找了新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新狗就是爱因斯坦,还对她拳打脚踢。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叫爸爸把新狗卖了。在她眼中,狗就是畜生,甚至连畜生都不如,可以买来哄孩子,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爸爸承诺带李玩去看展览却没有兑现、不顾李玩的反对把新狗送去流浪狗收容所……他做了这些丝毫不感到愧疚,反而把错误全部归结给李玩。
爸爸一会儿说“你还小,长大了就懂了”,一会儿又说“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反正在爸爸眼里,李玩永远都是错的,和年龄无关。
他还会先打你一顿,事后再跟你道歉,让你误以为他对你很好。用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的方法,企图让你忘了他曾经伤害过你。
你以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事实上你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受到伤害。
反观弟弟,玩椅子摔倒了,父母只是哄他,却不告诉他要注意安全、不要玩危险的东西。他这次玩椅子,下次就可能玩晾衣杆,再下次就可能玩刀子,因为他觉得永远有父母在背后庇护他。
弟弟用晾衣杆打父母、打奶奶、打狗,父母却不批评他。
弟弟挑衅新狗,导致新狗狂吠不止,爸爸却去打新狗。
我们可以想象,这次弟弟敢打家人和狗,以后就敢打外人,长大了就敢打妻子儿女,因为没人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换言之,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
爸爸之所以这么强势,可能是因为他像弟弟一样,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
我们也可以猜测,继母之所以毫无人性,就是因为她也有李玩那样的童年,她也曾受到过伤害。
因为人们总是受到打击,就会变得妥协;人们总是受到溺爱,就会变得放任。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但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往往会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全家人对弟弟太宽容,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绝不允许别人反对自己,将他爸爸、爷爷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遗传下去;
而全家人对李玩太苛刻,李玩从小充满仇恨、戾气、负能量,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继母那样的人。
但如果女性自己都不关爱女性,谁还会关爱女性?
这是个恶性循环,是个走不出去的怪圈。
打破重男轻女的怪圈有两种手段,第一种手段:男性尊重女性。
要想让男性尊重女性,途径之一是不断拍摄女性电影,不断给人们灌输“男女平等”“女性同样重要”的观念。
通过电影、电视、小说、教育等方式不断地、重复地向人们提倡“尊重女性”的思想,女性地位就可能提高。
2017年,女性电影层出不穷,有《神奇女侠》《极寒之城》《伯德小姐》《茉莉牌局》《三块广告牌》《血观音》《相爱相亲》……
2018年,女性电影更是井喷,《古墓丽影》《瞒天过海:美人计》《红雀》《湮灭》《找到你》《神秘巨星》《 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塔利》《宠儿》……
赞美女性、肯定女性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行为,这意味着女性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女性电影,大多数是讲述女主多么的强大,因为这些国家的女性地位已经不低了。
但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存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情况,我们如果拍一部《神奇女侠》《极寒之城》那样的电影,就成了意淫。
导演只有告诉亿万百姓,还有无数中国女性受到伤害,才能唤醒人们尊重女性的意识。
人们需要知道女性受到歧视、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况,知道部分地区男尊女卑的现象,才会有更多的人会去关爱女性、呵护女性。
比如《嘉年华》《盲山》,以及这部《狗十三》。
打破重男轻女的怪圈的第二种手段: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然而,在这样一个男权、父权社会,女性想要自我意识觉醒太难了,比如《狗十三》中李玩被压迫到了不得不妥协的地步。
说到这里,《狗十三》就不仅仅是关乎女性了,还上升到了人性的层面。
李玩为了一条狗搞得全家不得安宁,为了看展览破坏了爸爸的饭局,尽管给人的感觉是太不懂事了,情商太低,但这个时候至少她还有自我意识。
后面她变得“成熟”了,变得“懂事”了,当她在饭局上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的时候;当她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的时候,我还是想念当年不成熟、不懂事的她,还是希望她能做回自己。
因为,这时她已经准备好向这个社会妥协了。
你可以说李玩太矫情,说她面对的不过是生活的正常压力,但你真的希望她去圆滑处世,去吃不想吃的狗肉,去离开她不想离开的爱因斯坦吗?
李玩问同学hypocritical(虚伪)怎么读,诚实的小孩会说“不会”,如果换做虚伪的大人,说不定不会读也要硬着头皮读出来了。
我们就像李玩,从小孩成长为大人,由直率变得圆滑,开始避免自己与众不同,避免自己成为“异类”。
我们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
为了所谓的提高情商,我们被迫“学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取而代之的是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无法遵循自己的内心。
在家里,明明讨厌亲戚问工资、情感、生活,我们还要违心地说:谢谢叔叔阿姨关心。
在外面,明明觉得闺蜜基友是个傻子,明明不赞成Ta的观点,却还要违心地说:我很喜欢和你一起玩。
在饭桌,明明觉得领导什么都不懂,却还要对Ta敬酒,违心地说:领导的意见我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害怕对方觉得自己情商低,害怕丢工作,害怕被骂,我们隐藏了真实想法,还安慰自己“这不是明哲保身,这是为人处世”。
我们学会了所谓的为人处世,忘记了反对,忘记了反抗,忘记了说“不”。
学生不再反对老师,员工不再反对老板,下属不再反对领导,军人不再反对将军……没有谁规定我们要这么做,但这早已成为经验和常识,早已深入骨髓和血液。如果你不这么做,就会被认为是幼稚、不成熟、不懂事、情商低。
也许圆滑和妥协是必然的趋势,但圆滑和妥协何尝不是意味着堕落和虚伪?就像人人都说皇帝的新衣好看,只有孩子敢遵循内心说出实话。
也许我们不愿意妥协,但生活会逼迫我们妥协。
也许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是真理,但这样的真理太残酷了,也太让人心痛了,让人忍不住对这个操蛋的世界破口大骂一声:狗B!
更可怕的是,这是没有终点的,这样的问题还将伴随我们一生。
就像李玩说的: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我想起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波,他不愿意妥协,于是选择了自缢。
这个世界,我们要么妥协,要么死亡。
《狗十三》中,蝙蝠敢在教室里乱飞,结果是被老师打死;狗敢对弟弟狂吠,结果是被打断一条腿。
爸爸妥协了,李玩妥协了,只有狗不会妥协,只有狗敢反抗、敢绝食。
你嘲笑它不懂保命,它嘲笑你连反抗都不敢。
为了生存,我们选择了妥协、迁就、退让、虚伪。
为了生存,我们活得还不如一条狗。
狗永远是狗,人有的时候却不是人。

毫不夸张地说,《狗十三》绝对有资格入围2018年度十佳国产片,而且它还是近两年最佳国产青春片,且没有之一。
虽然它在2013年就已拍摄完成,密封五年之后终于上映;虽然它讲述的是2006年左右以西安为城市背景的故事,但现在看来,非但不过时,反而历久弥新,越看越有味道。
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会给这样一部影片如此高的评价?
原因其实很简单:它没有以堕胎、车祸等这些国产青春片中常见的标配元素去博眼球,而是以一只狗为引,真实地展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传统家庭里孩子的成长故事。
由于父母离异,13岁的少女李玩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为逗女儿开心,已另组家庭的父亲送给她一只小狗作为礼物。李玩为狗狗取名为“爱因斯坦”。后来,因为爱因斯坦的意外走失,李玩与家人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暗潮涌动的青春就此开启了它汹涌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乍看起来,这似乎只是在说一个少女和一只狗的故事,但实际上,它精准地戳中了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的软肋。并让人看到了“现实”本身,让每一位观众都或多或少地在其中看到自己,看到了过去。
纵观李玩的家庭,虽然母爱缺失,虽然家里人有些重男轻女,但是爷爷、奶奶和父亲无疑还是疼爱她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算是有求必应,不曾短缺于她,年轻的继母也对她客客气气,百般讨好,就连她因为着急找狗任性推倒爷爷,害其脚扭伤都不曾受到什么责骂……
故而从影片伊始一直到丢狗之初,营造了一种众星捧月之势,仿佛李玩真的是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且可以为所欲为的骄纵“小公主”。可是,当家中众人找来另一只狗狗并合力逼着李玩承认它就是走丢的爱因斯坦时,之前一直笼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被逐步揭开,暴露出中国式传统家庭亲子关系中引人深思的现实一面:
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上的照顾看似做到了令其衣食无忧,但父亲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这一细节便可知他们并不关注孩子生活上的细节,对孩子心理成长和教育的忽视以及正确的引导更是简单粗暴和想当然了。
当奶奶因为寻找晚归的李玩而走失这一突发意外事件被放大到了极致:
心急如焚的父亲先是声色俱厉地摁碎李玩手里的酒瓶,然后一边大声责骂一边连扯带拽地拖着女儿一同外出寻找奶奶,之后更是当着众人的面对李玩连打带骂,毫不留情!但事后又因为自觉过于暴躁和鲁莽伤害了女儿,又半哄半迫地硬要女儿接受自己的道歉说:“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样的复杂情感纠葛以及家庭关系很难简单地去评定谁对谁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苦衷,无奈与坚持,由此,家人之间良好无碍的“沟通”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始终在等孩子说句“谢谢你”,而孩子亦始终在等待父母说句“对不起”。
至于电影中的少女李玩,她的“成人礼”以这样残酷粗暴的方式正式拉开了帷幕,一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之后,无论是李玩对待新爱因斯坦从漠视到接纳的态度转变,还是她面对父亲朋友的殷勤,平静地夹起一块狗肉吃并礼貌地说了声“谢谢”,抑或是她终于在街头邂逅爱因斯坦却故作淡然地避而不认……在她身上体现出的种种变化,都说明了她终于逐渐磨去了棱角,藏起了锋芒,学会了妥协与成长,成为了一名家长眼中“懂事听话”的小大人。
面对这样的李玩,我们是该替她感到难过还是开心?
而李玩父亲,虽然槽点多多,对女儿的关心照顾亦不够,但谁又忍心过分责怪?
毕竟,他上有老,下有小,外要努力赚钱养家,内要平衡家庭矛盾……如果说对于李玩成长中所遭遇的烦恼与痛楚你能较好地理解及同情的话,那么你又能否体会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与心酸、压力与遗憾呢?
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坏人”,却造成了这样一个令人伤感的环境。
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
当李玩父亲在车上一边用手遮住女儿眼睛,一边在《再回首》的BGM里忍不住百感交集痛哭流涕时,你会不禁唏嘘感叹:其实成人的世界背后也有残缺,即便是看似风光,其背后也有TA的不容易。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成长,真的,很不易。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一家之言,欢迎你的不同意见,但拒绝撕逼。
一、片名 《狗十三》片名就简练生动的将两个主人公摆在观众面前:狗,和十三岁的女孩。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初读“狗十三”这几个字,那种放浪不羁和愤世嫉俗的意味便在唇齿间氤氲不散,颇有些骂街的意思。为什么有这个意思呢?因为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片名的英文翻译为“Einstein and Einstein”,如果直译成“Dog and Thirteen”,那么片名里那股狠劲儿便藏而不露了。于是干脆译成“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表面看起来是前后两条来到李玩儿家的宠物狗,实则也暗喻李玩如狗一样任人冷落、玩弄、抛弃的命运。面对一个单亲家庭的青春期少女最叛逆懵懂、孤独痛苦的成长蜕变,在她没有能力洞察社会那些明里暗里的道理、也不愿向世俗之道和成人世界妥协的时刻,是爱因斯坦带给她亲人般的温暖和陪伴,而她身边所谓的亲人只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将她打造成一个合适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形状。不可否认,那是爱,只不过爱得太迫切,太急于求成,毫无顾忌的将少女珍贵的自尊和细密的心思践踏和辜负。
二:符号
1、牛奶 影片开场不久就出现李玩上学前,奶奶强迫她喝牛奶的情节。李玩搪塞不过,匆忙喝几口便吐出来,小爱因斯坦赶紧上前舔干净地上的牛奶,继而李玩将一碗牛奶都喂给爱因斯坦。这是在影片的开端部分,看似着重塑造李玩与爱因斯坦日益增进的感情,实则暗示奶奶并不关注李玩的生活习惯。影片开头便交代过李玩同父异母弟弟的降生,也特意告诉观众,“李玩”这名字是“随便起的”,而弟弟的名字“昭昭”不能随便。
第二次出现牛奶,是在李玩和爸爸的饭局上。爸爸答应她去天文馆作为考试优秀的奖励,但却因为“提前约好”的饭局而与女儿爽约。爸爸带着女儿出席酒场,在被询问“有事儿啊”时,爸爸冲口而出的那几句话无疑深刻的刺伤了李玩。“跟您吃饭就是这辈子最大的事儿”,“人的事儿还没搞明白呢还去管天上”,这在成人看起来曲意逢迎的客套话在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女心中一定被误解为父亲对她和她理想的轻蔑和不屑。而这时,父亲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话对女儿的刺激,而是执意让女儿给主人敬酒,酒杯中是李玩从小喝了就吐的牛奶。此情此景,牛奶的出现无声的将一个忽略女儿成长的父亲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他或许能够给女儿买狗、买旱冰鞋,或许能够坐在女儿对面谈人生谈理想,但在女儿十三年的成长岁月中,他是缺席的。
第三次出现牛奶,是在第二个爱因斯坦被送走后,李玩遍寻不着,便找到姐姐的男朋友,也是后来喜欢上她的男孩子胡吃海喝。男孩递给李玩一杯牛奶,她愣了一下,继而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下一个镜头便是李玩在卫生间呕吐,男孩子站在身后关切的拍着她的背。当然,刚与李玩相识不久的男孩肯定不知道她不喝牛奶的习惯,他只是把他认为的关爱强加给他,而这,李玩并不需要。就像接下来男孩慢慢靠近李玩的嘴唇但被拒绝,他因为李玩“需要安慰”,其实李玩只是需要了解。
最后一次牛奶的出现是在片尾。当属于李玩的这段风波过去,生活看似回归平静之时,镜头转向李玩的弟弟昭昭,开始记录他溜冰的训练。而训练的开始就是一人必须喝一杯牛奶。巧的是,昭昭也不能喝牛奶。接下来便是一组昭昭溜冰训练的记录。他不断的摔倒,不断的重复自己不想再练,可教练依旧执着的强迫他站起来。这时给在旁边旁观的李玩一个反打,让人不难想起在影片开始,李玩与父亲关于报物理还是英语补习班的争执。或许导演想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我们就是这样被父辈的思想绑架着长大,总有那么一段孤独的岁月,没有人能够听懂我们内心的声音。
2、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爸爸为了讨好李玩而送给她的礼物。影片中,爱因斯坦与李玩的关系从起初的排斥,到接受、喜爱,直到狗走失后李玩因狗而与家人的矛盾冲突,再到被迫接受新爱因斯坦,最后新爱因斯坦再次走失,李玩的感情随着爱因斯坦两起两落,也通过这条叙事线索细腻的诉说着李玩从单纯的女孩成长为社会动物的过程。
对于片头爱因斯坦的到来,起初李玩是排斥它的,作为被父母忽略的女孩子,李玩一个人孤独生活在爷爷奶奶家,与他们间的代沟导致李玩的少女心思无法向外人宣泄,叛逆乖讹,方枘圆凿,碰巧这时,有个陪伴她,甚至依赖她的玩伴出现,李玩细密的心思逐渐被这个弱小的生命打动,接受了爱因斯坦,并很快将它当做自己的闺中蜜友,同吃同睡。这一阶段,李玩寻求动物作为陪伴,是影片第一次展现李玩的孤独。
当爱因斯坦走失后,一直被压抑的李玩突然爆发,悻然陷入与全家人的对立关系。豆瓣网友说,她从李玩身上,“看到的正是那个年纪,除了宠物,宇宙,幼稚的原则,一无所有的弱小自己。”在一个女孩十几岁的年纪里,丢失一条陪伴自己,形同家人的宠物狗,是天大的事情。由于李玩不顾一切的找寻爱因斯坦,爷爷受伤,奶奶走失,连家人买另一只“爱因斯坦”来哄骗她也无济于事。李玩以为自己依然拥有小孩子的特权,无理取闹的沉浸在自己寻狗的世界中,无视爷爷奶奶受到的伤害,也无意与家人妥协。李玩对"父权"的挑战结束在突如其来的暴力中。爸爸一改往日的慈眉顺目,面目狰狞的摁碎李玩手里的酒瓶,嘴上的训斥怒骂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没有一丝一毫留情。接着却又因为自己的暴躁和鲁莽伤害了女儿,硬要女儿接受自己的歉意,将她抱在腿上和颜悦色的安慰着。像极了一头野兽在发怒过后舔着自己身上被误伤的伤口,满是抱歉和遗憾。 一动一静两场戏作为片中的重场戏,是迫使李玩态度转变的关键点。正是父亲既暴力又和蔼的一番教育,让李玩迫不得已的接受父亲和一切成年长辈所遵循的所谓“规则”。父爱的沉重和强势跃然荧屏,在这种力量的笼罩下,李玩只能妥协,放弃找寻爱因斯坦,也藏起自己棱角和执拗。伤害与被伤害的交替过程,暂时平衡了李玩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对立。这可以看做是李玩成长之前的最后放肆,也是对这个家庭长久以来的忽略和冷漠的最后报复。
此后,李玩不敢再排斥新爱因斯坦,只能无视它家中的存在,以此和平共处。接着,电影开始将镜头对准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由于弟弟是独生子,又是男孩,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对他的悉心呵护和谦让使得弟弟身上存在着很多坏毛病。当弟弟拿着晾衣杆打遍了家人而未遭到责怪时,他开始向新爱因斯坦挑战,而家人纵容的在一旁看热闹,却不予制止。新爱因斯坦与这些看热闹的家人分立两派,谁也不敢再上前一步先动手,生怕对方伤害到自己。这时,李玩伸出手,轻声唤着“不怕,爱因斯坦”时,它竟然安静下来,安分顺从的俯卧在李玩脚下。这是李玩第一次唤它“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她终于从情感上接受了新爱因斯坦,也预示着她终于明白,自己在家中原来像这只狗一样,与全家人僵持的对立着,只是这个家庭的附属而非中心,她不能有飞扬跋扈、蛮横无理的张扬姿态,只能小心翼翼、卑微、顺从的苟活。
终于,当新爱因斯坦伤害了弟弟时,家人还是丝毫不顾及李玩的感受,将它送进后妈口中的“狗肉火锅店”。后来我们却知道,尽管它是被爸爸怜悯,送进了流浪狗收容所而逃脱了成为盘中餐的命运,但却因为绝食而死去。同时,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隐喻:狗尚能如此忠于自己的主人,而人在社会中生活,有时却无法执着于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甚至无法控制和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得趴得比狗更低,舌头伸得比狗更长。 三、总结 成人世界是什么?是对所有人都满怀敌意,却还有拼命讨好的残酷?还是那句你问我,我问她的英语单词:hypocrisy(伪善)。对于李玩来说,是那一筷子夹起,一口吞下的狗肉,是看到所有亲人围着弟弟庆祝生日时挤出的笑脸,是面对老爱因斯坦的新主人时那声“抱歉”,是听到新爱因斯坦死去消息时那声“谢谢”。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曹保平对媒体说。“尽管表层叙事的动力不同,但底下的东西是一样的,是内省的复杂,故事里那种我喜欢的张力一直都在,这是特别触动我的地方。”
狗是引题,十三是成长,狗十三是伪善的成人世界。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残酷青春,其中的亲切感和孤独感似曾相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那样一段无人理解,却还要被迫接受所有大人世界的规则的日子。他们对自由和理想,对爱和希望的向往都会因成长而统统被岁月打磨成粗粝的沙。
苏牧老师上课时经常说:“真正好的小说,应该是没有衣服的。应该穿过皮肤、让血液都感受到温度。真正好的电影也是一样,不仅要到皮肤和肉,还要割到骨头,要刮得骨头嘎嘎响。”我想,所有经历过成长的我们,都一定被这部电影刮疼了。跟狗本身无关,只是影片中的妥协与较量、希望与失望所描述出的生活的粗粝质感,能让每个人回想起她的青春故事。


国产青春片这些年被以郭敬明为代表的各路莫名其妙导演轮奸了一次又一次,观众也早已在一次次小三、堕胎、出国留学中麻木,如今的国产青春片要么以当红明星做卖点,要么只剩廉价的情怀,就是不见真实的青春。 我们不是没有真正的青春片,只是被禁了。 《狗十三》,曹保平导演2013年的作品,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拿奖后,有一阵子几乎销声匿迹了,不说公映,网上连蛛丝马迹都找不到。 这部电影我在豆瓣上标记了快两年,直到前几天有雷锋带来了资源,看过以后才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会被禁。 这要从导演曹保平说起。 曹保平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副业才是拍拍电影。 很多人对曹保平的认识来自于口碑极佳的《烈日灼心》,8090后老人大概知道《李米的猜想》。 和他合作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在他的电影里完成自我突破,在他的调教下达到自己目前为止的最高水平。 周迅饰演李米拿了10个奖,达到了自己演艺事业的小巅峰,《烈日灼心》在上影节一举拿下三个影帝,《追凶者也》又让刘烨成了上影节影帝。 他一直坚持拍摄现实主义电影,而且自我要求很高,是中国目前现实批判主义电影的旗帜。 这就很容易理解他的电影为什么不容易过审。 就拿《狗十三》来说,揭露,质疑,挑战,批判……其中任何一个元素恐怕都不受待见。 一:少女李玩的疼痛青春 影片讲了一个13岁少女的成长阵痛,陪伴她走向成人残酷世界的是两只叫“爱因斯坦”的狗。 这种成长的阵痛能够引发隔着屏幕的观众的共鸣,如果你也有过这样孤独无助的青春期。 影片女主李玩总是古怪而沉默,倔强且敏感,这样的残缺性格是爱的缺席导致的结果。 李玩爸爸妈妈离异,各自组建了新家庭,李玩是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爷爷奶奶不是不心疼她,但李玩13岁了奶奶还不知道她不喝牛奶。隔代的亲人也许能提供生活的照顾,却很难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然而事实上是,即使健全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匮乏的,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好就一切万岁,有多少家长会站在孩子角度,倾听孩子的声音。 大人们都自顾不暇。 这样的大人在影片中就是李玩的爸爸。他工作很忙,忙于谋生,忙于周旋虚伪的人际关系,对李玩的关心很少,甚至会叫错李玩的老师。 当他无法理解李玩为何会执着于找一只狗而把家庭搞的鸡犬不宁时,他的教育方法只有暴力解决,狠狠打一顿,打到你听话为止。 在家庭教育当中,暴力是最低效、落后的方式,因为它的负面效果要远远超过它带来的正面效果。可这是多少国人家庭中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多少代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成为父母不用考试,也没有人去评估他们的教育方式,而由此的带来的痛苦多数由孩子承担。 相较于挨打带来的生理疼痛,内心的冲突和不被理解、爱的缺乏、对残酷虚伪成人世界的不解才是真正的痛苦之源。 她不了解为何成人的世界充满虚伪,为何大人们永远听不懂她说的话,却还自以为是。 二、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影片的片名英译为Einstein and Einstein,这很有意思。 丢掉的爱因斯坦 李玩的爸爸没有想过李玩为何会那么在意一条狗,那是因为在她的孤独宇宙里,只有狗会亲近她,陪伴她。李玩喜欢物理,就给狗起名爱因斯坦。 假爱因斯坦 继母为了哄李玩,找来了一条和爱因斯坦长得差不多的狗,说爱因斯坦找到了。全家人都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只有李玩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孩,她说,这不是爱因斯坦。 大人们说你就当它爱因斯坦好了,都是狗,有什么区别? 可是在李玩眼里,爱因斯坦是重要的陪伴,不只是一条狗。 假爱因斯坦成了真爱因斯坦 弟弟用晾衣架打狗,狗失去安全感咬了弟弟。家里人都认为狗疯了,爸爸用拖把打狗,狗叫得更惨烈,只有李玩看到了那一刻狗的无助。 她慢慢靠近,用手轻轻抚摸,狗慢慢安静下来,李玩泪流满面。那一瞬间,李玩看到缩在卫生间瑟瑟发抖的狗,就像看到了孤独成长的自己。这时候,李玩认为它变成了她的爱因斯坦。 真爱因斯坦不再是爱因斯坦 影片结尾时,李玩和表姐在路上遇到了丢失的爱因斯坦。 当表姐坚持说那就是爱因斯坦时,李玩轻声对狗的主人说,对不起,我们认错了。 转身后,她对表姐说,我好害怕爱因斯坦认出我,向我扑过来。 而后,一个人跑到无人之地哭到不能抑制。 这时候李玩已经了解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完成了对残酷的世界认知的洗礼。在她吃下狗肉的那一瞬间,她已经越过了成长的阵痛,向这个世界妥协。 她也要长成一个虚伪的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所以她放声大哭,只有身后围墙上残留一半的寻狗启事知道,她曾经用力对抗过这个世界。 三、没有一个人是坏人 尽管满是伤害,甚至有极致的暴力,但影片没有恶人,有的只是各种误会、不理解、及因此带来的冲突。 三世同堂,观念不同,但没有人有恶意。反倒是三代人各有各的成长困境。 爷爷奶奶关心李玩,给她做好饭,让表姐多陪陪她,却不懂李玩在想什么。同时他们也是这个社会的脱节者,年轻人和这个世界都离他们越来越远。 爸爸也不是一个彻底的暴君,他也只是城市里无数个活不明白的中年人之一,在社会的重压下苟且生存。他也想对孩子好,但找不到方法,他不知道孩子要什么。他也会高兴时亲吻孩子,在打过孩子之后他也会流下眼泪。 李玩也不是一个叛逆的坏孩子,她学习好,为爸爸着想,也想尽力拉近与同父异母弟弟的关系,也会在公众场合配合爸爸让爸爸开心。 继母爱自己的孩子也没有错,她甚至也在努力讨李玩的欢心。 但当这些人被绑在一起时,总觉得有人是不快乐的。 四、比青春片更多的 虽然描写了少女的成长,但影片并不只是青春片。 有对教育的质疑。 有对极致父权的拷问。 有对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的批判。 有对中年人生存困惑的同情。 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电影的故事情节看起来简单,但底下的东西有内省的复杂,故事里有张力。

今天电影上映了,回家路上翻了翻影评,发现基本一边倒地认为万恶的成人世界剥夺了那个女孩,她妥协,逃避,从激烈的抗争变成了无声的对抗,每一个人从泪流满面到云淡风轻,是社会之耻。
我真没这么认为。
那天看完点映之后我很感动,也深刻反省了自己,但我反而觉得《狗十三》并没有它标题取的那么愤怒,感觉它的主题是这样的——哪怕生活对你温情脉脉,成长仍然撕心裂肺。
这个电影最宝贵的是,每一个人都是合理配置的普通人,这和我们每一个平凡小孩的人生多像啊,那么日常的生活里,我们仍然充满了大悲大喜,因为那是十三岁。
你看,她的处境多糟糕啊,明明喜欢物理但老师家长合体霸凌逼她改学英语,爸爸再婚生了个男孩就拿个狗来敷衍她,十几岁了家里人不知道她不能喝牛奶,狗丢了居然换一个就逼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这跟小石头拿烟袋锅子杵进小豆子嘴里逼他改口“我本是女娇娥”有什么区别?
可我真觉得她是幸福的,起码比绝大部分青春小说波澜壮阔的戏精生活幸福很多吧,小时候我们看的是《花季雨季》和《十七岁不哭》,“新概念”兴起之后的一波“青春文学”反而看不太懂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前芭蕾舞演员憎恨自己女儿的母亲,也不是每个人都会一巴掌推死自己想要天长地久的对象,更不是所有人都会被全世界diss而无容身之处。
李玩有她自己的悲伤和艰难,同样悲伤而艰难的,还有她身边的那些大人。
父母离婚了,但李玩的爸爸真不算太差,知道她喜欢天文展,最后为了饭局仍然没带她看成,接到前妻的电话居然泪流满面(其实我觉得这一场真的有点过了),另外生活中有几个爸爸在揍过你之后会当晚等你当面道歉的?看到自己的父亲在酒局上对莫名其妙的人示好当然是悲伤的,小时候你愤怒于“他怎么可以这样”,后来你悲伤于知道了他为什么会那样。
后妈当然有她自己的考量,但她生了孩子能憋上一两年都不跟前夫的女儿说,不去打搅她的生活,已经很了不起了,互相不喜欢的人大家做好表面功夫是对家庭最好的尊重;至于她教育孩子方法有问题,迁怒于狗这些事只能说明她个人教养以及层次不够高,不能算是人生污点。
爷爷奶奶对孙女当然很好,小心翼翼地照顾她的感受,但你不能要求代沟如此之大的三代人去互相理解对方——喝牛奶的那一场戏,是全片一个梗,真的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描写,让我相信奶奶不是不知道她不喝牛奶的,但是有时候忍不住要端一碗牛奶给她。就好比养一只小兔,我知道吃干草对它健康有益,可它就是不爱吃,迷恋啃火腿肠,甚至一闻到干草对味道就反胃,但我仍然忍不住要喂它干草,因我我觉得“这对你好”。这不是什么“多少恶毒假关心之名”对故事,而是一个人之常情。一个爱吃香菜的人永远不会明白不吃香菜的人那种反胃的感觉,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样是不对的,
我关怀你,给你强加一些你不情愿的东西,这是不对的,但在生活中,这种很大的可能性是情有可原的。
堂堂只是一个大她几岁的女孩子,发现自己的男朋友移情别恋,并没有对李玩多说一个字,只是自己单方面提出分手——按很多剧的套路这里起码可以演出八集戏码。
片中所有的冲突,这些场景都无比真实,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生活中发生,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需要反省,但其实也不至于要成为多大的心理负担。
扪心自问,你们的父母长辈,会这么细致入微地对你吗?
长大是什么样的过程?生活一直都是惊涛骇浪,但你已经从独木舟武装成军舰。
和生活和解并不意味着失去棱角与锋芒,而是学会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愤怒,也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小世界而悲伤。
生活不会放过你,你发现了世界对你的不怀好意,是成长的第一步。
就如同李玩发现爱因斯坦丢了,她很痛苦;她的家人也和她一起寻找,但逐渐放弃了这件事,她觉得遭到了背弃,这是第二层痛苦;随后家人假爱之名欺骗你,弄了另一条狗逼你指鹿为马,这是第三层。
回过头来她会发现,原来一开始的开始,那只狗的出现只是父亲想要弥补自己生了儿子的愧疚——这是最终一层的痛苦,撕开了这一层皮,她就离开了这个密闭的痛苦的空间。
在整个过程中,周围的人出于自己的目的而行动,当你沉浸在那个空间里时,他们都在针对你,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你出来之后,才可以尝试去理解对方的动机。
能坚持天真烂漫当然不是什么坏事,而真正的成长,不是将成人世界与青春一分为二,站在对岸对对方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对那些改变了自己的人同样献上包容。
我们都会爱,但是我们需要练习的是“如何给”。
其实成年人是在不断练习这个过程,寻找一个和身边人,和整个世界融洽相处的模式。
片尾给了一个最好的注脚——高放喜欢上了李玩,于是又给自己加了一个写着她名字的纹身,看到这里很多人都笑了,因为很幼稚,十几岁的男孩有爱不知道怎么给。
而李玩的爸爸其实知道怎么给,带她去看她喜欢的星球展。
爷爷奶奶也知道怎么给,把真正的爱因斯坦找回来。
后妈知道怎么给,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她的生活。
但很多时候,做不到了。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平和地拥抱这个世界,爱,认同,尊重,和解。

片中女主人公李玩的成长过程反映了绝大多数中国青少年的成长,讽刺了中国传统教育。
小时候养过一只狗,狗是亲戚送的,母亲收下了,一见到狗就非常喜欢,突然有一天狗不见了,妈妈说狗走丢人了,堂哥却说我妈怕狗咬人,给扔了。
何其相似,为了迁就别人,伤害孩子。这就是父母眼中的成熟。
父母常常教育我要听话要懂事,要让着弟弟,多多干活,明明心里不情愿还是要做,就是为了得到那句“真懂事”的夸奖。后来听麻木了,开始反思,觉得那是讽刺。学会懂事,放弃自己喜欢的去迁就他人;学会懂事,放弃做真实的自己;学会懂事,任何不好的情绪都不能外露……这就是大人教我的懂事,做一个虚伪的人。
这该死的懂事,这令人作呕的懂事。
我怕再不记下来,提醒自己,我就变成了大人。

这是今年最让我感到恐怖的一条新闻。
不久前,某知名高中,举办了一场活动。
校方要求两千多名学生,向自己的父母下跪、磕头。
与此同时,司仪用一种极其造作的语调,替学生们说:
您的斥责,是为了助长我们头脑的智慧 您的鞭策,是为了消除我们前行的障碍 这一拜,我们深深感谢您!
什么意思?
你骂我,是为了让我长记性?
你打我,是为了让我能前行?
我真的好奇——
新中国已成立近七十年,为何还能看见这样的封建残余?
我不是说,跪拜就一定不好。
比如,《海贼王》中就有一幕,我每每重看都会泪目——
暴风雨来袭,老头哲普和少年山治,两个人被困在孤岛上。
为了救山治,哲普给了山治所有的食物,并牺牲了自己的一条腿。
山治得知真相后,颤抖着问:“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为什么啊?”
哲普答:“因为你和我,拥有一样的梦想。”
多年以后,山治加入草帽海贼团。
告别了故乡,告别了亦师亦父的哲普。
临走前,哲普轻声叮嘱道:“山治,别感冒了。”
少年往事,瞬间涌上心头。
山治泪流不止,跪拜着喊道:
这份恩情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这是发自肺腑的致敬,感动了全球数亿观众。
而不是像我们的高中,只把传统礼仪,当成形式主义。
在这所高中官微发表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
举行“跪拜礼”时,常有一些学生,不经意露出讽刺的笑容。
这说明了,他们的身体虽在跪拜,内心却由衷感到滑稽。
这说明了,他们的行为并不出于真诚,而只是迫于环境的威逼。
与自主跪拜的山治不同,他们只是“听大人话”的提线木偶而已。
到底何为“中国式教育”?
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没有教育。
没有教育,只有驯服。
没有知识,只有分数。
没有沟通,只有压制。
没有引导,只有强迫。
而,关于这些社会弊病,曹保平拍了一部电影——
《狗十三》
豆瓣8.5,历经五年尘封,中国最神秘的青春电影终于上映。
这五年里,关于青春,我们都拍过什么?
抛开烂片不谈,至少有三部作品堪称优秀。
《中国合伙人》——以俞敏洪等人为原型,展现商界大佬的风云人生。
《芳华》——以严歌苓等人为原型,展现文工团高干子弟的辉煌和悲情。
《无问西东》——以梅贻琦等人为原型,展现名校学子胸怀天下的壮志与牺牲。
发现没?
以上作品讲述的,都是极少数精英人士的故事。
我们观影时,虽能体会到他们的感情,却并不容易产生太大共鸣。
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拥有的并不是那样的青春。
没念过名校,没当过大佬,没上过战场,也不怎么关心宏观时势。
我们面对的,通常只是眼前的家长、老师和朋友。
就像《狗十三》中的李玩(张雪迎 饰)。
以下内容含不完全剧透
作为一名十三岁少女,李玩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
课堂上,老师正在讲学,忽然飞进来一只蝙蝠。
见到蝙蝠,学生纷纷起哄,有的伸手去抓,有的用书本拍打。
蝙蝠飞得很高,却被困在教室,只能盲目乱窜于天花板之下。
出于恐惧,蝙蝠十分慌张,可它的最终结局,还是被老师拍死在地。
什么意思?
刘慈欣曾经说过:
在中国 现实的引力实在太沉重了 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
被联合杀死的蝙蝠,是在暗喻擅于泯灭天性的环境。
学校中,兴趣小组开始报名。
由于热爱星空和宇宙,李玩很小就会读《时间简史》,所以她报了物理系。
结果,却因“能加分”,而被父亲和老师逼迫,改成自己毫无兴趣的英语系。
说白了——
父亲和老师真正关注的,只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非她的真实内心。
就这一点,戳中了多少人
由于被强制改了兴趣,李玩变得闷闷不乐。
为了讨好女儿,父亲就买了只狗放在家中。
不跟女儿打招呼,也不问女儿喜不喜欢。
就像后来,李玩接受了狗狗后——
为了讨好狗狗,她就要喂狗狗吃方便面。
不跟狗狗打招呼,也不问狗狗喜不喜欢。
只是自以为是,说:“吃啊,可好吃了……切!”。
对于狗狗的口味,李玩一无所知,还不屑一顾;
对于李玩的内心世界,父亲一无所知,还武断乱改。
李玩的名字,为何要叫李玩?
因为,父亲重男轻女,所以就主观上给女儿随意起了个“玩玩”。
就像后来,李玩给狗狗取名叫“爱因斯坦”。
不用我说,你也能明白,这是因为李玩主观上喜欢物理学。
你看,人和狗虽然物种不同,却总面临某种相似的待遇。
经过长期相处,虽然无法和爱因斯坦沟通,但李玩还是与之产生了深厚感情。
就像李玩的父亲,虽然不明白她的内心世界,但还是与她有着深厚的父女情。
某天,爱因斯坦走丢了。
李玩发疯一样寻找,而父亲不仅不帮忙,还说她是“瞎闹”。
忽然有一天,父亲通知她:“狗狗找到了”。
这段情节,让我想起一部美国经典电影:《换子疑云》。
《换子疑云》中,朱莉演的母亲,因为儿子走丢,发疯一样寻找。
忽然有一天,警方通知她:“孩子找到了”。
然而,把孩子领回后,她却渐渐发现,这并不是自己的儿子。
也就是说,她被急于结案的警方骗了。
她气愤不已,三番五次要求警方澄清真相。
结果,警方罔顾事实,反指责她“瞎闹”,甚至还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关禁闭。
在我看来,《狗十三》也可改个名字叫《换狗疑云》。
回到家后,李玩很快发现,这只狗狗不是自己的爱因斯坦。
也就是说,她被急于阻止自己“瞎闹”的父亲骗了。
她气愤不已,三番五次要求父亲不要“糊弄”自己。
结果,不仅仅只是父亲——
爷爷、奶奶、继母、表姐,统统都“指鹿为马”,串通一气把她当作精神病……
注意下图:李玩在卧室痛哭,既像被冤枉的囚徒,又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
王小波说过,中国自文革以后,一直在对独立思想进行遏阻。
经过父亲的一顿毒打后——
李玩不再去贴寻狗启示,也不再坚持真相和事实。
她开始参加英语兴趣小组,并把新狗当成爱因斯坦,学会了指鹿为马。
因此,为了奖励终于“长大了”的女儿,父亲决定带她去看天文展览。
车上,父亲情不自禁,兴奋地歌唱道: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就是好! 就是好来 就是好啊 就是好!
这四个“就是好”,既武断又自信,几乎掐灭了李玩萌生任何其它思想的可能性。
这仅仅只是电影?
这仅仅只是五年前才会发生的事情?
不。
事实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处处都能看到许多这样的“历史遗毒”。
比如,在某高中要求学生下跪的文章里,就有这样一条高赞评论:
什么意思?
我质疑你的思想和决定,我就是不孝子女?
培养出习惯下跪的儿女,居然还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是的。
没错。
在这魔幻的中国,在许多家长眼里——
听话和顺服,就是意味着乖巧与懂事;
世故和麻木,就是意味着长大与成熟。
影片结尾,出于某种原因,父亲又间接杀死了新的狗狗。
之后不久,在一场晚宴上,“大人们”为李玩点了一盘红烧狗肉。
众人注视之下,李玩吃掉了狗肉,得到了父亲的认同和赞许。
至此,她的思想终于被改造,并与过去的自己达成了告别。
达成了当代中国许多儿女,都曾经隐隐经历过的“成人礼”。
而我也想起《大话西游》里,与成长有关的那段经典台词:
“你看哪个人。” “好像条狗啊。”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